部件搭载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688775发布日期:2020-01-14 18:40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部件搭载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拾取从部件供给部供给的部件并将其搭载到基板的部件搭载装置。



背景技术:

在将部件搭载到基板的部件搭载装置中,设置有部件供给部,该部件供给部为了搭载部件而与对基板进行定位保持的搭载台并排设置并且排列有多个带馈送器等部件供给装置。在部件搭载作业中,作业者需要使手指进入部件供给部来实现接近。为了确保作业者在该接近中的安全,以往设置有遮挡部件供给部和搭载头等的可动机构部的罩构件(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在该专利文献例中示出的现有技术中,罩构件为能够以设置于装置中心侧的铰链销为中心转动的回旋式。由此,在不损害带馈送器的装卸时的操作性的情况下,封堵在部件供给部产生的间隙来防止作业者的手等进入装置内部。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353698号公报

在上述的现有技术中,由于罩构件的配置而存在如下不良情况。在与品种切换相伴的换产调整作业中,作业者进行作业的对象不仅是带馈送器等部件供给装置,也包括位于比部件供给装置靠装置内侧的基板搬运部。因此,如上述的现有技术那样,即使使罩构件转动,也存在无法充分地确保对装置内侧的接近,从而换产调整作业的作业性降低的情况。这样,在现有技术中,由于部件供给部中的罩构件的形态,而存在难以使换产调整作业高效化这样的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在确保作业者的安全的同时使与品种切换相伴的换产调整作业高效化的部件搭载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部件搭载装置利用搭载头拾取从部件供给装置供给的部件并将该部件搭载到基板。

部件搭载装置具有罩和滑动机构。

罩设置于部件供给装置的上方,并覆盖比搭载头的可动极限位置靠外侧的第一位置。

滑动机构在所述第一位置与比所述可动极限位置靠内侧的第二位置之间将所述罩保持为能够滑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在确保作业者的安全的同时使与品种切换相伴的换产调整作业高效化。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部件搭载装置的俯视图。

图2是实施方式的部件搭载装置的侧视图。

图3a是在实施方式的部件搭载装置中设置于部件供给装置的上方的罩的立体图。

图3b是在实施方式的部件搭载装置中设置于部件供给装置的上方的罩的结构说明图。

图4a是实施方式的部件搭载装置中的罩的锁定机构的功能说明图。

图4b是实施方式的部件搭载装置中的罩的锁定机构的功能说明图。

图4c是实施方式的部件搭载装置中的罩的锁定机构的功能说明图。

图5a是实施方式的设置于部件搭载装置的罩的功能说明图。

图5b是实施方式的设置于部件搭载装置的罩的功能说明图。

图6a是实施方式的部件搭载装置中的防止罩与搭载头发生干涉的说明图。

图6b是实施方式的部件搭载装置中的防止罩与搭载头发生干涉的说明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部件搭载装置

2台架

3基板搬运输送机

4基板

5a部件供给部

5b部件供给部

6台车

7带馈送器

7a馈送器连接件

8卷轴

9载带

10馈送器基座

11卷轴台车

12y轴移动工作台

13x轴移动梁

14头移动机构

15搭载头

15a吸嘴

16基板识别相机

17部件识别相机

18引导框

19导轨

19a滑动件

20a、20b罩

21滑动机构

21a保持板

21b滑动引导件

21c滑动件

22a罩门

23顶板

23a铰链部

24锁定机构

24a被卡止部

24b卡止部

25托架

25a滚柱

27纵托架

29板构件

30连结托架

31上侧构件

31a上侧夹持部

32销

33下侧构件

33a下侧夹持部

33b操作杆

34施力构件

35限位件

35a抵接部

35b抵接面

[p1]第一位置

[p2]第二位置

[lp]锁定位置

lm可动极限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首先,参照图1、图2,对部件搭载装置1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部件搭载装置1具有利用搭载头拾取从部件供给装置供给的部件并将其搭载到基板的功能。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部件供给装置,使用通过间断地进给封入有部件的载带来供给部件的带馈送器。

在图1、图2中,在台架2的中央处沿第一方向即x方向配置有作为搬运部的基板搬运输送机3。基板搬运输送机3将从上游侧装置移交的作业对象的基板4沿x方向搬运并定位于搭载作业位置。在隔着基板搬运输送机3的两侧分别配置有部件供给部5a和部件供给部5b。

在配置于隔着基板搬运输送机3的两侧中的第一侧(图1中的下侧)的部件供给部5a设置有能够将多个带馈送器7一并装配于部件搭载装置1的台车6。在台车6装配有多个部件供给装置即带馈送器7和与带馈送器7对应的卷轴8。

另外,在配置于隔着基板搬运输送机3的两侧中的第二侧(图1中的上侧)的部件供给部5b,能够装配多个带馈送器7的馈送器基座10(参见图2)固定设置于台架2的上表面。并且,在部件供给部5b,以装卸自如的方式连接有卷轴台车11,该卷轴台车11收容有与装配于馈送器基座10的带馈送器7对应的卷轴8。

在台架2的上表面的x方向侧的一端部沿第二方向即y方向配置有y轴移动工作台12。在y轴移动工作台12以沿y方向移动自如的方式装配有x轴移动梁13。x轴移动梁13的前端部由滑动件19a支承。滑动件19a以沿y方向滑动自如的方式嵌合安装于沿y方向配置的引导框18的上表面的导轨19。并且,搭载头15以沿x方向移动自如的方式装配于x轴移动梁13。

y轴移动工作台12及x轴移动梁13构成使搭载头15沿x方向、y方向移动的头移动机构14。通过对头移动机构14进行驱动,搭载头15借助在下端部具备的吸嘴15a(参见图2)从部件供给部5a、部件供给部5b的带馈送器7取出部件,并将其搭载到定位于基板搬运输送机3的基板4。在该结构中,y轴移动工作台12以及支承x轴移动梁13的前端部的导轨19、滑动件19a为使搭载头15沿y方向往复移动的移动机构。

在搭载头15设置有一体地移动的基板识别相机16,其位于x轴移动梁13的下表面侧。通过使搭载头15移动而使基板识别相机16位于基板4的上方,从而利用基板识别相机16对基板4的上表面进行拍摄。在基板搬运输送机3与部件供给部5a、部件供给部5b之间分别配置有部件识别相机17。通过使从部件供给部5a、部件供给部5b取出了部件的搭载头15位于部件识别相机17的上方,部件识别相机17对保持于搭载头15的状态的部件进行拍摄。在由搭载头15进行的部件搭载动作中,考虑使用了基板识别相机16及部件识别相机17的识别结果来修正部件搭载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不设置第一侧的部件识别相机17。在不设置第一侧的部件识别相机17的情况下,能够将部件供给部5a靠近基板搬运输送机3而配置,因此能够减小部件搭载装置1的y方向的尺寸。

另外,在不设置第一侧的部件识别相机17的情况下,罩20a只要能够覆盖第一侧的带馈送器7的上方即可,因此也可以将罩20a固定设置于覆盖第一侧的带馈送器7的上方的规定的位置。

接下来,参见图2,对部件供给部5a、部件供给部5b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在部件供给部5a中,在台车6保持有多个卷轴8,该卷轴8卷绕收纳了封入有部件的载带9。从卷轴8引出的载带9被引入到带馈送器7,在带馈送器7内被间断地进行带进给,并被搬运至由搭载头15进行取出的取出位置。在该带进给的过程中,从载带9剥离覆盖带,搭载头15从带剥离后的载带9取出部件。

在部件供给部5b中,在台架2的上表面配置有能够并列地装配多个带馈送器7的馈送器基座10。通过将带馈送器7装配于馈送器基座10,各个带馈送器7经由馈送器连接件7a与台架2内的主体部连接。在部件供给部5b中,在台架2的侧面,卷轴台车11以装卸自如的方式连接到台架2内的主体部。在卷轴台车11保持有多个卷轴8,该卷轴8卷绕收纳了封入有部件的载带9。

从卷轴8引出的载带9被引入到带馈送器7,在带馈送器7内被间断地进行带进给,并被搬运至由搭载头15进行取出的取出位置。在该带进给的过程中,从载带9剥离盖带,搭载头15从带剥离后的载带9取出部件。

如图1、图2所示,在部件供给部5a经由滑动机构21以沿y方向滑动自如的方式设置有覆盖带馈送器7的上方的罩20a。在部件供给部5b经由滑动机构21以沿y方向滑动自如的方式设置有覆盖带馈送器7的上方的罩20b。图3a、3b示出了设置于部件供给部5a的罩20a的结构。需要说明的是,罩20b的结构与罩20a的结构相同。

在部件供给部5a、部件供给部5b的上方分别设置有罩门22a、22b。罩门22a、22b与设置于上部的顶板23的铰链部23a结合而开闭自如。通过打开罩门22a、22b,作业者能够隔着部件供给部5a、部件供给部5b来接近基板搬运输送机3(参见图5b)。

在图3a中,罩20a为通过纵托架27、28支承呈大致阶梯状弯折而设置的板构件29的两端部的结构。纵托架27、28的相对置的下端部由一对滑动机构21保持为沿y方向(箭头a)滑动自如。

滑动机构21以细长形状的保持板21a为主体,在各个保持板21a的对置面侧沿长度方向配置有滑动引导件21b。如图3b所示,以滑动自如的方式地嵌合于滑动引导件21b的滑动件21c与纵托架27、28结合。通过该结构,能够使罩20a在带馈送器7的上方沿y方向滑动。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在规定的位置固定罩20a的锁定机构24。即,如图3a所示,在将罩20a的外侧的端部的位置固定的位置即锁定位置[lp]处设置有被卡止部24a。被卡止部24a为在从保持板21a的外表面向上方延伸的托架25的上端部设置有卡止用的滚柱25a(参见图4a~4c)的结构。

而且,在罩20a设置有在罩20a位于第一位置[p1](参见图5a、5b)的状态下与设置于被卡止部24a的滚柱25a卡合而固定位置的卡止部24b。被卡止部24a及卡止部24b构成将罩20a在规定位置即第一位置[p1]的锁定位置[lp]固定的锁定机构24。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a中,仅图示了设置于一侧的滑动机构21的锁定机构24,但对于对置的滑动机构21也设置有相同结构的锁定机构24。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检测部,该检测部对罩20a在第一位置[p1]的锁定位置[lp]被固定的情况进行检测。即,在托架25的内表面及纵托架27的外表面分别装配有成对的第一传感器s1、第二传感器s2。作为第一传感器s1、第二传感器s2,适当选定光学式传感器、磁式传感器等来使用。罩20a在锁定位置[lp]被固定,由此,如图3b所示,第一传感器s1和第二传感器s2成为相对置的位置关系。由此,检测出罩20a在锁定位置[lp]被固定。

检测信号被送至控制部(省略图示),在控制部对装置各部分进行控制时,检测信号作为联锁信号而被参考。例如,仅在通过该检测信号确认到罩20a在锁定位置[lp]被固定的状态下允许罩门22a的开闭动作。

接下来,参照图4a~4c,对构成锁定机构24的被卡止部24a、卡止部24b的结构及功能进行说明。如图4a所示,被卡止部24a为将滚柱25a安装在固定配置于锁定位置[lp]的托架25的上端部的结构。卡止部24b经由连结托架30固定于罩20a的纵托架27的上端。卡止部24b为经由销32将固定于连结托架30的上侧构件31和下侧构件33轴支承为能够转动的结构。

在上侧构件31的一侧(与卡止部24b对置的一侧)的下表面设置有上侧夹持部31a。在下侧构件33的一侧的上表面设置有下侧夹持部33a。上侧夹持部31a、下侧夹持部33a相对置并成为能够从上下夹持被卡止部24a的滚柱25a而对其位置进行固定的形状。

在下侧构件33的另一侧的端部设置有向上方延伸出的操作杆33b。通过对操作杆33b进行操作,从而使下侧构件33围绕销32转动,能够使下侧夹持部33a相对于上侧夹持部31a成为打开状态。在上侧构件31的另一侧的端部与下侧构件33之间配置有弹簧等施力构件34。施力构件34使下侧夹持部33a相对于上侧夹持部31a作用关闭方向的作用力。

在将罩20a在锁定位置[lp]进行位置固定时,如图4b所示,通过手动操作使罩20a朝向锁定位置[lp]移动,使卡止部24b接近被卡止部24a(箭头b)。在该接近动作的过程中,将操作杆33b向箭头c方向操作,使下侧夹持部33a相对于上侧夹持部31a成为打开状态(箭头d)。由此,成为能够在下侧夹持部33a与上侧夹持部31a之间夹持被卡止部24a的滚柱25a的状态。

接着,使罩20a进一步接近于锁定位置[lp],如图4c所示,通过下侧夹持部33a和上侧夹持部31a夹持滚柱25a。而且,在该状态下,通过解除操作杆33b的操作,下侧夹持部33a复位到原来的位置,借助施力构件34的作用力维持夹入滚柱25a的状态。需要说明的是,作为在第一位置[p1]的锁定位置[lp]固定罩20a的锁定机构,不限于图4a~4c所示的结构,可以使用各种机构。

接下来,参照图5a、5b对本实施方式的部件搭载装置1中的罩20a的配置位置及作业时的罩20a的位置变更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图5a、5b中,示出了部件供给部5a中的罩20a,但对于部件供给部5b中的罩20b也是相同的。

在图5a中,可动极限位置lm表示允许搭载头15向y方向外侧移动(箭头f)的极限位置。在此,可动极限位置lm设定在比带馈送器7的部件拾取位置靠外侧规定间隔的位置。而且,带馈送器7的上方,相对于装置中心比可动极限位置lm靠外侧的位置为第一位置[p1],相对于装置中心比可动极限位置lm靠内侧的位置为第二位置[p2]。

在本实施方式中,罩20a通过滑动机构21能够在第一位置[p1]、第二位置[p2]之间滑动(箭头e)。即,本实施方式中的滑动机构21在比可动极限位置lm靠内侧的第二位置[p2]与比可动极限位置lm靠外侧的第一位置[p1]之间将罩20a保持为能够滑动。

在通常运行时,罩20a处于覆盖第一位置[p1]的位置,并借助锁定机构24在锁定位置[lp]进行位置固定。由此,在罩门22a被打开(箭头g)的状态下,即使接近部件供给部5a的作业者使手指等进入,也会通过罩20a阻挡手指向装置内部的可动机构部的进入,从而确保作业者的安全。

图5b示出了在与品种切换相伴的换产调整等作业中,需要作业者接近基板搬运输送机3等装置内部的状态。即,如图5a所示,最初,罩20a处于第一位置[p1]且在锁定位置[lp]进行了位置固定,处于允许罩门22a打开的状态。而且,在该状态下,如图5b所示,将罩门22a打开(箭头h)。

接着,作业者解除罩20a的位置固定,通过手动操作使罩20a从第一位置[p1]移动到第二位置[p2]。由此,如图5b所示,在部件供给部5a中,在带馈送器7的上方的第一位置[p1]确保自由的空间。因此,作业者可以将上半身探至第一位置[p1]内,越过位于第二位置[p2]的罩20a,从而能够容易地接近作业部位即基板搬运输送机3、定位于基板搬运输送机3的基板4(箭头i)。由此,能够有效地解决在部件供给部中具有这种罩的现有设备中的课题、即在确保作业者的安全、作业性的同时使得对装置内部的接近变得容易这样的课题。

需要说明的是,当作业者使罩20a向第二位置[p2]移动时,罩20a覆盖部件识别相机17的上方。由此,在作业者进行部件搭载装置1的维护时,能够保护部件识别相机17。

接下来,参照图6a、6b对在本实施方式的部件搭载装置1中,用于防止罩20a与搭载头15发生干涉而采用的结构进行说明。图6a以平面表示x轴移动梁13的前端部的附近的罩20a与搭载头15的相对位置关系。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前所述,在罩20a处于第一位置[p1]且在锁定位置[lp]进行了位置固定的状态下,罩20a位于搭载头15的可动极限位置lm的外侧,因此不会发生与搭载头15的干涉。与此相对,在使罩20a从锁定位置[lp]脱离的状态下,如图6a所示,在使x轴移动梁13沿y方向移动的情况下(箭头j),根据x轴移动梁13与罩20a的接近程度,有可能发生装配于搭载头15的吸嘴15a与罩20a的干涉。

为了防止这样的干涉,在本实施方式中,将限位件35设置于罩20a,限位件35通过与引导x轴移动梁13的前端部的滑动件19a抵接来防止搭载头15与罩20a的过度接近。即,将设置有抵接部35a的限位件35安装于罩20a的纵托架27的侧面,该抵接部35a能够与以滑动自如的方式装配于导轨19的滑动件19a的前端面19b抵接。在该结构中,滑动件19a为与使搭载头15沿y方向往复移动的移动机构的y方向的动作连动的突起。而且,安装于纵托架27的限位件35的抵接部35a设置于罩20a且以能够与上述的突起抵接的方式构成。

在该结构中,当使搭载头15进一步接近于罩20a时(箭头k),抵接部35a的前端的抵接面35b与滑动件19a的前端面19b抵接。此时,以在设置于搭载头15的吸嘴15a的最前端部与罩20a之间确保规定的间隔sp的方式设定限位件35的位置。由此,在x轴移动梁13的y方向的移动中不会发生搭载头15与罩20a干涉的情况,能够有效地防止设备的破损。

如上述说明那样,本实施方式所示的部件搭载装置1是利用搭载头15拾取从带馈送器7供给的部件并将其搭载到基板4的部件搭载装置。部件搭载装置1构成为具有罩20a、20b和滑动机构21,该罩20a、20b在带馈送器7的上方,覆盖比搭载头15的可动极限位置lm靠外侧的第一位置[p1],该滑动机构21在比可动极限位置lm靠内侧的第二位置[p2]与第一位置[p1]之间将保持罩20a、20b保持为能够滑动。由此,能够使得对装置内部的接近变得容易,能够在确保作业者的安全的同时使与品种切换相伴的换产调整作业高效化。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部件搭载装置具有能够在确保作业者的安全的同时使与品种切换相伴的换产调整作业高效化这样的效果。因此,本发明的部件搭载装置在拾取从部件供给部供给的部件并将其搭载到基板的领域中是有用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