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件供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491765发布日期:2020-04-21 22:06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部件供给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部件供给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由部件供给装置供给的轴向部件经由圆形台而向将轴向部件插入基板的部件插入装置交接。圆形台接到来自部件供给装置的部件后,旋转并向部件插入装置交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55600号公报

在以往的部件供给装置中,将轴向部件向部件插入装置交接需要时间,因此要求更有效地从部件供给装置向部件插入装置进行交接。相对于此,考虑部件供给装置的结构为具备:将轴向部件进给至向部件插入装置交接的供给位置的进给构件、以及使进给构件沿部件进给方向而在前后方向上往复移动的移动机构。

然而,在该结构中,在将进给构件从部件供给装置卸下而再次安装于部件供给装置时,进给构件可能会相对于部件供给装置偏移地安装。因此,无法轻易地从部件供给装置卸下进给构件,这会使得例如部件供给装置的维护等变得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从而,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以往的课题,提供提高了进给构件的安装位置的再现性的部件供给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部件供给装置具备:进给单元,其向供给位置进给轴向部件;以及移动机构,其使进给单元沿部件进给方向而在前后方向上往复移动,进给单元具有:一对进给构件,其沿部件进给方向延伸,且设置于轴向部件主体的两侧方而进给轴向部件;一对保持构件,其通过转动轴而将一对进给构件保持为能够转动;连结构件,其连结一对保持构件;以及连接构件,其配置在比进给的轴向部件靠上方的位置,该连接构件可装卸地安装有一对保持构件,且该连接构件与移动机构连接。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提高了进给构件的安装位置的再现性的部件供给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部件装配装置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2是插入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的部件连结体的概要说明图。

图3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部件装配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的结构说明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进给单元附近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进给单元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7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进给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返回防止单元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9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返回防止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部件检测部附近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部件检测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引线折弯机构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引线折弯机构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4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进给构件的侧视图。

图15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进给构件的侧视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部件装配装置的控制系统的结构的框图。

图17a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的部件供给动作的工序说明图。

图17b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的部件供给动作的工序说明图。

图17c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的部件供给动作的工序说明图。

图18a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的部件供给动作的工序说明图。

图18b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的部件供给动作的工序说明图。

图18c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的部件供给动作的工序说明图。

图19a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的引线进给动作的说明图。

图19b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的引线进给动作的说明图。

图19c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的引线进给动作的说明图。

图19d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的引线进给动作的说明图。

图19e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的引线进给动作的说明图。

图20a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传感器的侧视图。

图20b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传感器的侧视图。

图2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方法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部件装配装置;1a基台;1b装置侧连接部;2基板搬运机构;3基板;3a贯通孔4部件供给部;5部件供给装置;5a供给位置;5b馈送器侧连接部;5c主体部;5d卷盘保持部;5e部件插入口;5f排出口;5g搬运路;8y轴梁;9x轴梁;10装配头;10a结合板;11部件保持单元;11a部件保持部;12头移动机构;13部件识别相机;14基板识别相机;21卷盘;22进给单元;23引线折弯机构;24带排出引导件;25操作-显示面板;26馈送器控制部;27插口;28空气供给口;29管;31进给构件;32转动轴;33a保持构件;33aa固定部;33ab前方突出部;33b连结构件;33ba连结部;33c连接构件;33d限制孔;34移动机构;35垫片;36进给爪;36aa、36ba下端部;36ab上端;37进给面;38斜面;39凸端面;40槽(凹部面);40aa上端部;41a限制销;42返回防止单元;42a返回防止杆;42aa下端部;42b上部板;42c返回防止爪;43转动轴;44杆保持构件;44a凹部;44aa安装孔;44b定位孔;44c安装孔;44d保持孔;45杆连结构件;45a安装孔;46部件检测部;47引线检测杆;47a引线接触部;47b突出部;47c转动轴;47d传感器挡块;47e杆转动限制销;48杆支承部;49传感器;49a传感器主体;49b传感器支承部;60a、60b、61a、62a螺纹孔;61b、62b定位部;63定位销;70、72弹性体;71转动限制销;75引线切断部;75a固定刀;75b可动刀;77引线弯曲部;77a固定成形模;77aa引导槽;77b可动成形模;b部件主体;c部件连结体;d轴向部件;l、l1引线;t带;sp间距;s1定位面;s2前方侧面;s3、s5大致垂直面;s4、s6倾斜面;p1检测位置;p2引线切断位置;p3、p4引线的中心高度;st10第一部件进给工序;st12第二部件进给工序;st14引线排出工序;st20部件检测工序;st30引线切断工序。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第一形态提供部件供给装置,该部件供给装置具备:进给单元,其向供给位置进给轴向部件;以及移动机构,其使进给单元沿部件进给方向而在前后方向上往复移动,进给单元具有:一对进给构件,其沿部件进给方向延伸,且设置于轴向部件主体的两侧方而进给轴向部件;一对保持构件,其通过转动轴而将一对进给构件保持为能够转动;连结构件,其连结一对保持构件;以及连接构件,其配置在比进给的轴向部件靠上方的位置,该连接构件可装卸地安装有一对保持构件,且该连接构件与移动机构连接。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通过连结构件对一对保持构件进行固定,因此能够将保持构件一体化。由此,能够防止一对保持构件相互偏移地固定于连接构件。因此,能够提高保持构件的安装位置的再现性,能够容易地对一对保持构件相对于连接构件进行装卸。另外,能够防止被一对保持构件保持的进给构件与其他构件接触。

本发明的第二形态提供第一形态所述的部件供给装置,一对保持构件分别具有固定部,该固定部沿部件进给方向延伸且固定于连结构件,连结构件具有连结部,该连结部在部件进给方向上延伸且与一对固定部连结。

根据这样的结构,固定部以及连结部沿部件进给方向延伸,能够更可靠地通过连结构件将对沿部件进给方向延伸的一对进给构件进行保持的一对保持构件连结。

本发明的第三形态提供第一或第二形态所述的部件供给装置,一对保持构件分别通过连结构件在多个部位连结。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防止一对保持构件在相互偏移的状态下被连结构件连结。

本发明的第四形态提供第一至第三形态中的任一形态所述的部件供给装置,连结构件以及连接构件具有相互定位的定位部。

根据这样的结构,借助连结构件以及连接构件的定位部,就无需对一对保持构件相对于连接构件分别定位,通过对连结构件以及连接构件进行定位,能够容易地将一对保持构件安装于连接构件。因此,能够提高进给单元的组装作业性。

本发明的第五形态提供第四形态所述的部件供给装置,连接构件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前方侧面,一对保持构件分别具有定位面,该定位面沿上下方向延伸且与连接构件的前方侧面在前后方向上抵接,连结构件的定位部具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贯通孔,该贯通孔供将连结构件以及连接构件相互定位的定位销嵌合,连接构件的定位部具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贯通孔,该贯通孔通过供定位销插入而限制与前后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的移动,在连接构件的贯通孔中,前后方向的长度形成为比宽度方向的长度长。

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将定位销插入至连结构件及连接构件的贯通孔,能够将保持构件相对于连接构件在宽度方向进行定位。另外,通过使保持构件的定位面与连接构件的前方侧面抵接,能够将保持构件相对于连接构件在前后方向进行定位。另外,连接构件的贯通孔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形成为比宽度方向的长度长,因此在定位销插入至连结构件以及连接构件的贯通孔的状态下使保持构件在前后方向上移动,能够更容易地对保持构件相对于连接构件进行定位。

本发明的第六形态提供第一至第五形态中的任一形态所述的部件供给装置,部件供给装置还具备返回防止单元,返回防止单元防止随着进给单元向与部件进给方向反向的后方移动而引线向后方移动,返回防止单元具有:一对返回防止杆,其在轴向部件主体的两侧方沿上下方向延伸,且下端部配置在比引线靠下方的位置;一对杆保持构件,其可装卸地固定于部件供给装置的主体部,且通过转动轴将一对返回防止杆保持为能够转动;以及杆连结构件,其连结一对杆保持构件。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通过杆连结构件对一对杆保持构件进行固定,因此能够将杆保持构件一体化。由此,能够防止一对杆保持构件相互偏移地固定于部件供给装置的主体部。因此,能够提高杆保持构件的安装位置的再现性,能够容易地对一对杆保持构件相对于部件供给装置的主体部进行装卸。另外,能够防止由一对杆保持构件保持的返回防止杆与其他构件接触。

本发明的第七形态提供第六形态所述的部件供给装置,一对杆保持构件分别具有凹部,该凹部限制杆连结构件相对于杆保持构件的前后方向上的移动,且该凹部与杆连结构件嵌合。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防止一对杆保持构件在相互偏移的状态下被杆连结构件连结。

本发明的第八形态提供第六或第七形态所述的部件供给装置,一对杆保持构件分别相对于部件供给装置的主体部相互定位。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防止一对杆保持构件相对于部件供给装置的主体部偏移地固定。另外,能够减少一对杆保持构件相对于部件供给装置的主体部的固定部位,因此能够提高一对杆保持构件的装卸的作业性。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部件供给装置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发明并不限于以下的实施方式的具体结构,本发明中包括基于同样的技术思想的结构。

(实施方式)

首先,参照图1~图3对部件装配装置1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部件装配装置1的结构的俯视图。图2是插入于部件供给装置5的部件连结体c的概要说明图。图3是部件装配装置1的局部剖视图。

图1中,在基台1a的中央设置有基板搬运机构2。基板搬运机构2将从上游搬入的基板3向x方向搬运,且定位并保持在以下说明的装配头10的装配作业位置。另外,基板搬运机构2将完成了部件装配作业的基板3向下游搬出。在基板搬运机构2的两侧方分别设置有部件供给部4。

在此,x方向以及y方向是在水平面内相互正交的两轴方向。x方向(图1中的左右方向)表示基板搬运方向,y方向表示从部件供给部4的外侧朝向基板搬运机构2的方向(部件进给方向)。即,-y方向为上游侧(后方),+y方向表示下游侧(前方)。z方向为与x方向以及y方向正交的方向,是在部件装配装置1设置于水平面上的情况下的上下方向。

在部件供给部4装配有多个沿x方向并列的部件供给装置5。部件供给装置5是部件馈送器,将连结并保持后述的轴向部件d的部件连结体c在从部件供给部4的外侧朝向基板搬运机构2的方向(y方向)上进行间距进给,从而向供给位置5a供给轴向部件d。在此,供给位置5a表示在部件进给方向上供给轴向部件d的位置。

在此,参照图2说明连结并保持轴向部件d和轴向部件d的部件连结体c。轴向部件d构成为包括部件主体b、从部件主体b的两端部朝向外侧延伸的左右的引线l。在部件连结体c中,将多个轴向部件d以规定的间距sp排列并将左右的引线l的端部分别由带t进行保持,从而连结有多个轴向部件d。

图1中,在基台1a上表面的x方向的一端,沿y方向设置有具备线型驱动机构的y轴梁8。同样具备线型驱动机构的两个x轴梁9分别以在y方向上移动自如的方式结合于y轴梁8。装配头10以在x方向上移动自如的方式装配于各x轴梁9。装配头10具备多个部件保持单元11(在此为三个)。y轴梁8以及x轴梁9构成使装配头10在水平方向(x方向、y方向)上移动的头移动机构12。

图3中,部件供给装置5在将部件供给装置5所具备的馈送器侧连接部5b与基台1a所具备的装置侧连接部1b进行了连接的状态下装配于基台1a。通过将馈送器侧连接部5b与装置侧连接部1b连接,从而部件供给装置5与部件装配装置1电连接,并向部件供给装置5供给空气(压缩空气)。在各部件保持单元11的下端装配有将由部件供给装置5供给的经引线折弯处理的轴向部件d的引线l夹持而进行保持的部件保持部11a。

在部件装配动作中,装配头10借助头移动机构12向部件供给装置5的上方移动,通过部件保持部11a保持并拾取供给至部件供给装置5的供给位置5a的经引线折弯处理的轴向部件d(箭头a);保持有轴向部件d的装配头10借助头移动机构12向保持于基板搬运机构2的装配作业位置的基板3的上方移动,并将引线l插入形成于基板3的贯通孔3a而装配轴向部件d(箭头b)。

图1中,在部件供给部4与基板搬运机构2之间设置有部件识别相机13。在从部件供给部4取出轴向部件d后的装配头10在部件识别相机13的上方移动之际,部件识别相机13对由装配头10保持的轴向部件d进行摄像并识别。在安装了装配头10的结合板10a装配有基板识别相机14,该基板识别相机14位于x轴梁9的下表面侧,且分别与装配头10一体地移动。

装配头10进行移动,从而基板识别相机14向定位于基板搬运机构2的基板3的上方移动,对设置于基板3的基板标记(未图示)进行摄像而识别基板3的位置。另外,基板识别相机14对形成于基板3的贯通孔3a进行摄像而识别贯通孔3a的位置。在利用装配头10进行的轴向部件d向基板3的部件装配动作中,将部件识别相机13对轴向部件d的识别结果与基板识别相机14对基板3和贯通孔3a的识别结果相加而进行装配位置修正。

接着,参照图4对部件供给装置5的结构进行说明。图4是部件供给装置5的结构说明图。在本实施方式中,部件供给装置5具备主体部5c、馈送器侧连接部5b、以及卷盘保持部5d。馈送器侧连接部5b设置于主体部5c的下表面。卷盘保持部5d设置于主体部5c的部件进给方向的上游侧(图4中的左侧)。在卷盘保持部5d载置有卷盘21,该卷盘21以卷绕的方式收纳从设置于主体部5c的上游侧的部件插入口5e插入的部件连结体c。

在主体部5c的内部设置有左右一对的搬运路5g,该左右一对的搬运路5g从在上游侧开口的部件插入口5e直至在部件进给方向的下游侧(图4中的右侧)开口的排出口5f而大致水平地引导部件连结体c。部件连结体c在构成部件连结体c的左右的带t载置于左右的搬运路5g的状态下向下游侧间距进给。在搬运路5g的中途设有供给位置5a。即,搬运路5g从部件进给方向的上游侧的部件插入口5e直至下游侧的供给位置5a而引导部件连结体c。

图4中,在主体部5c的内部设置有进给单元22、返回防止单元42(图8)、引线折弯机构23、部件检测部46、以及移动机构34。进给单元22是向供给位置5a进给轴向部件d的单元。在本实施方式中,进给单元22沿搬运路5g将部件连结体c向下游侧进行间距进给。返回防止单元42是防止随着进给单元22向与部件进给方向反向的后方移动而引线l向后方移动的单元。部件检测部46(后述的引线检测杆47)对在供给位置5a有无轴向部件d的引线l进行检测。引线折弯机构23设置于进给单元22的下游侧。引线折弯机构23将间距进给来的轴向部件d的左右的引线l在规定的位置切断而从带t断开,且执行使残留于部件主体b的引线l向下方折弯的引线折弯处理,并向供给位置5a供给。进给单元22、返回防止单元42、部件检测部46、以及引线折弯机构23的详细结构将后述。

移动机构34是使进给单元22沿部件进给方向而在前后方向(y方向)上往复移动的机构。在本实施方式中,移动机构34为气缸。气缸具有与进给单元22(后述的连接构件33c)结合的缸杆(省略图示)。气缸通过使缸杆进出,从而经由连接构件33c使转动轴32沿部件进给方向往复移动。

轴向部件d被断开后的带t从排出口5f排出。在排出口5f的下游侧设置有上下一对带排出引导件24。从排出口5f排出的带t沿一对带排出引导件24向下方排出。在主体部5c的上游侧的上表面设置有操作-显示面板25。在操作-显示面板25设有供作业者进行规定的操作输入的操作钮、以及用于显示规定内容的七划数码管等显示机构。

图4中,在主体部5c的内部设置有馈送器控制部26。在馈送器侧连接部5b的下游侧的侧面设置有插口27和空气供给口28。馈送器控制部26与引线折弯机构23、操作-显示面板25、插口27、以及移动机构34电连接。馈送器控制部26经由插口27而与装置侧连接部1b电连接。空气通过装置侧连接部1b供给至空气供给口28。供给至空气供给口28的空气经由设置于主体部5c的内部的管29向引线折弯机构23以及移动机构34供给。

接着,参照图5~图7对进给单元22的结构进行说明。图5是表示进给单元22附近的结构的立体图。图6是表示进给单元22的结构的立体图。图7是进给单元22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6及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进给单元22具有左右一对的进给构件31、转动轴32、左右一对的保持构件33a、连结构件33b、连接构件33c、以及垫片35。一对进给构件31是设置于轴向部件主体b的左右两侧方而进给轴向部件d的构件。一对保持构件33a是通过转动轴32将一对进给构件31保持为能够转动的构件。转动轴32具有在x方向(在水平面内与部件进给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旋转轴。连结构件33b是连结一对保持构件33a的构件。连接构件33c是可装卸地安装有一对保持构件33a且连接于移动机构34的构件。

具体而言,一对进给构件31是通过沿部件进给方向往复移动而将部件连结体c的各自的轴向部件d依次进给至供给位置5a的构件。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进给构件31沿部件进给方向呈平板状地延伸。一对进给构件31以位于左右的搬运路5g之间的方式分别结合于垫片35。一对进给构件31具有沿部件进给方向排列而形成的、向下方突出的凸状的多个进给爪36。

一对进给构件31被例如弹簧等弹性体70向使下游侧朝向下方转动的方向施力,且从上方与部件连结体c的引线l卡合。一对进给构件31向下方的转动被转动限制销71限制。

一对保持构件33a设置于一对进给构件31的左右两外侧方。另外,一对保持构件33a分别例如借助螺钉等而通过连结构件33b在多个部位连结。

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保持构件33a分别具有:固定于连结构件33b的固定部33aa、以及从固定部33aa的前端部向前方突出的前方突出部33ab。固定部33aa在水平方向上呈平板状地延伸。具体而言,固定部33aa在部件进给方向以及一对保持构件33a彼此相对的方向上延伸。在固定部33aa设置有多个螺纹孔60a、60b。螺纹孔60a设置为用于连结连结构件33b与固定部33aa。螺纹孔60b设置为用于连结连接构件33c与固定部33aa。螺纹孔60a以及螺纹孔60b分别在部件进给方向上排列而设置。前方突出部33ab通过转动轴32将一对进给构件31保持为能够转动。转动限制销71在一对前方突出部33ab中,在一对前方突出部33ab彼此相对的方向上延伸。一对前方突出部33ab(保持构件33a)分别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且与连接构件33c在前后方向上抵接的定位面s1。

连结构件33b在水平方向上呈平板状地延伸,架设在一对保持构件33a的上表面上。连结构件33b具有在部件进给方向上延伸而与一对固定部33aa连结的连结部33ba。在连结部33ba设有多个螺纹孔61a。螺纹孔61a设置于连结构件33b的左右两端部,并在各自的端部在部件进给方向上排列而设置。

在连接构件33c的左右端部以贯通连接构件33c的方式沿部件进给方向形成有限制孔33d。限制销41a从上方插入限制孔33d中。限制销41a固定于部件供给装置5的主体部5c。在连接构件33c沿部件进给方向往复移动之际,限制销41a与限制孔33d的下游侧的内壁和上游侧的内壁抵接,从而使连接构件33c停止于上游侧和下游侧的停止位置。上游侧的停止位置与下游侧的停止位置的间隔被设定为与部件连结体c的引线l的间距sp大致相同的间隔。

连接构件33c在左右两端部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前方侧面s2。前方侧面s2与定位面s1在前后方向上抵接。另外,连接构件33c中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以向前方突出的方式形成而支承弹性体70。

连结构件33b以及连接构件33c分别具有相互定位的定位部61b、62b。在本实施方式中,连结构件33b的定位部61b是沿上下方向贯通的贯通孔,该贯通孔供将连结构件33b以及连接构件33c相互定位的定位销63嵌合。连接构件33c的定位部62b是沿上下方向贯通的贯通孔,该贯通孔通过供定位销63插入而限制宽度方向(与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移动。在连接构件33c的定位部62b(贯通孔)中,前后方向的长度形成为比宽度方向的长度长。

接着,参照图8及图9对返回防止单元42的结构进行说明。图8是表示返回防止单元42的结构的立体图。图9是表示返回防止单元42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8及图9所示,返回防止单元42具有左右一对的返回防止杆42a、左右一对的杆保持构件44、以及杆连结构件45。返回防止单元42在与部件进给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与进给构件31并列地设置(图5)。一对返回防止杆42a是防止引线l向后方返回的杆。一对杆保持构件44是通过转动轴43将一对返回防止杆42a保持为能够转动的构件。杆连结构件45是连结一对杆保持构件44的构件。

一对返回防止杆42a以位于作为部件连结体c而连结的轴向部件d的部件主体b与一对进给构件31之间的方式分别结合于上部板42b。一对返回防止杆42a在轴向部件主体b的两侧方沿上下方向延伸,且下端部42aa配置于比引线l靠下方的位置(图19b)。在一对返回防止杆42a的下部分别形成有两根返回防止爪42c。在返回防止爪42c的下游侧形成有大致垂直面s3,在返回防止爪42c的上游侧形成有以随着朝向上游侧而变高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面s4。两根返回防止爪42c以与部件连结体c的引线l的间距sp相同的间隔而形成在与进给构件31的进给爪36重叠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两根返回防止爪42c设置在比供给位置5a靠上游侧的位置。

上部板42b通过转动轴43而与一对杆保持构件44连接。一对返回防止杆42a被例如弹簧等弹性体72向使下游侧朝向下方转动的方向施力。在上部板42b形成有限制部42e,该限制部42e与搬运路盖30的上表面抵接而限制一对返回防止杆42a向下方转动。

在部件连结体c向下游侧间距进给之际,向下游侧移动的引线l与返回防止爪42c的倾斜面s4抵接而使一对返回防止杆42a向上方转动,因此一对返回防止杆42a不会妨碍部件连结体c的移动。另一方面,一旦部件连结体c追随向上游侧移动的进给构件31而向上游侧移动(一旦要返回),一对返回防止杆就通过返回防止爪42c的下游侧的大致垂直面s3与引线l大致垂直地抵接来制止部件连结体c的移动。即,一对返回防止杆42a构成不妨碍部件连结体c向下游侧的移动而制止向上游侧的移动的后退制止机构。通过将返回防止爪42c配置于与进给构件31重叠的位置,能够缩小部件供给装置5的部件进给方向的长度。

一对杆保持构件44保持转动轴43且以可装卸的方式固定于部件供给装置5的主体部5c(图5)。一对杆保持构件44分别沿部件进给方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杆保持构件44分别具有与杆连结构件45嵌合的凹部44a。凹部44a限制杆连结构件45相对于杆保持构件44的前后方向的移动。在凹部44a设有用于安装杆连结构件45的、沿上下方向贯通的安装孔44aa。

一对杆保持构件44分别相对于部件供给装置5的主体部5c而相互定位。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杆保持构件44具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定位孔44b。定位孔44b供设置于主体部5c的定位销(省略图示)插入。另外,一对杆保持构件44具有用于向主体部5c进行安装的、沿上下方向贯通的安装孔44c。一对杆保持构件44具有在与部件进给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开口的保持孔44d。一对杆保持构件44通过向保持孔44d插入转动轴43来保持一对返回防止杆42a。

杆连结构件45在与部件进给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架设在一对杆保持构件44的凹部44a上。在杆连结构件45的左右两端部设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安装孔45a。通过将安装孔45a与安装孔44aa由例如螺钉等进行紧固,从而杆连结构件45与一对杆保持构件44连结。

接着,参照图10及图11对部件检测部46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0是表示图5的部件检测部46附近的结构的立体图。图11是部件检测部46的分解立体图。

部件检测部46具有引线检测杆47、杆支承部48、以及传感器49。引线检测杆47是在供给位置5a被引线l支承的杆。杆支承部48是将引线检测杆47支承为能够转动的构件。传感器49是对引线检测杆47的转动进行检测的构件。传感器49具有传感器主体49a、以及支承传感器主体49a的传感器支承部49b。传感器支承部49b安装于部件供给装置5的主体部5c。杆支承部48安装于传感器支承部49b。

引线检测杆47在与部件进给方向正交的方向上设置于进给构件31的外侧。引线检测杆47具有以下部面被引线l支承的引线接触部47a、以及在比引线接触部47a靠上游侧的位置向下方突出的突出部47b(图19d)。引线接触部47a配置于供给位置5a。突出部47b配置在比返回防止杆42a靠前方的位置。在突出部47b的下游侧形成有大致垂直面s5,在突出部47b的上游侧形成有以随着朝向上游侧而变高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面s6。

引线检测杆47通过转动轴47c而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杆支承部48。在引线检测杆47安装有传感器挡块(sensordog)47d,引线检测杆47及传感器挡块47d绕转动轴47c而一体地转动。在引线接触部47a不存在引线l时,传感器挡块47d与引线检测杆47一起向下方转动而对传感器49进行遮光。

在引线检测杆47设有限制引线检测杆47转动的杆转动限制销47e。通过杆转动限制销47e来限制传感器挡块47d向比传感器49的检测位置p1(图20a)靠下方的位置转动。在本实施方式中,杆转动限制销47e在与部件进给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通过杆转动限制销47e与返回防止单元42卡合,从而限制传感器挡块47d向比传感器49的检测位置p1靠下方的位置转动。

接着,参照图12及图13对引线折弯机构23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2及图13是表示引线折弯机构23的结构的立体图。

如图12及图13所示,引线折弯机构23具有切断引线l的引线切断部75、以及使引线l弯曲的引线弯曲部77。由进给单元22进给至供给位置5a的轴向部件d的引线l被引线切断部75切断,且通过引线弯曲部77而向大致铅垂方向弯曲。引线切断部75及引线弯曲部77设置于轴向部件主体b的左右两侧方。引线切断部75在与部件进给方向正交的方向(左右方向)上设置在比引线弯曲部77靠外侧的位置。

引线切断部75具有固定刀75a、以及能够相对于固定刀75a而沿上下方向移动的可动刀75b。固定刀75a固定于部件供给装置5的主体部5c。固定刀75a在比进给来的轴向部件d的引线l靠上方的位置沿部件进给方向(前后方向)延伸。可动刀75b设置于固定刀75a的左右两外侧方。可动刀75b沿上下方向延伸,且从供给位置5a的引线l的下方向上方移动。可动刀75b的上端部在侧视观察时形成为v字状。引线切断部75在供给位置5a使可动刀75b相对于固定刀75a向上方移动,从而将引线l夹持在固定刀75a与可动刀75b之间并切断。具体而言,使可动刀75b上升而将供给位置5a的引线l从下方抬起,从而将引线l夹持于可动刀75b的上端部与固定刀75a之间,然后使可动刀75b进一步上升,由此将引线l切断。

引线弯曲部77具有固定成形模77a、以及能够相对于固定成形模77a而沿上下方向移动的可动成形模77b。固定成形模77a固定于部件供给装置5的主体部5c。固定成形模77a具有沿上下方向形成且引导引线l的弯曲的引导槽77aa。引导槽77aa在俯视观察时形成为v字状。可动成形模77b设置于固定成形模77a的左右两内侧方。可动成形模77b沿上下方向延伸,且从供给位置5a的引线l的下方向上方移动。可动成形模77b的上端部在侧视观察时形成为v字状。通过使可动成形模77b相对于固定成形模77a而从供给位置5a的引线l的下方上升,将引线l向引导槽77aa引导从而向大致铅垂方向弯曲。

接着,参照图14及图15对进给构件31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4及图15是进给构件31的侧视图。

如图14及图15所示,在进给构件31的与转动轴32侧相反一侧(下游侧)的下部,以与部件连结体c的引线l的间距sp相同的间隔向下方突出地形成有多个进给爪36。进给爪36具有形成于进给构件31的下游侧端部的第一进给爪36a、在第一进给爪36a的上游侧相邻地形成的第二进给爪36b、以及在第二进给爪36b的上游侧相邻地形成的第三进给爪36c。在图14及图15所示的进给构件31的例中,以与部件连结体c的引线l的间距sp相同的间隔形成有七根进给爪36。图14及图15中,在对进给爪36以及形成于进给爪36的各面标注的附图标记中,从下游侧起依次加注a~g。

在各进给爪36a~36g的下游侧形成有大致垂直的进给面37a~37g。在进给构件31向下游侧移动之际,进给面37a~37g从上游侧大致垂直地与作为部件连结体c而连结的轴向部件d的引线l抵接,从而使部件连结体c向下游侧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比供给位置5a靠上游侧的位置还存在轴向部件d的情况下,第一进给爪36a的进给面37a不将供给位置5a的引线l向比供给位置5a靠下游侧的位置进给。在部件连结体c的最后的轴向部件d位于供给位置5a的情况下,第一进给爪36a的进给面37a将供给位置5a的引线l向比供给位置5a靠下游侧的位置进给。

在各进给爪36a~36g的上游侧形成有以随着朝向上游侧而变高的方式倾斜的相同角度θ1的斜面38a~38g。在进给构件31向上游侧移动之际,斜面38a~38g从下游侧与作为部件连结体c而连结的轴向部件d的引线l抵接,从而使进给构件31的下游侧向上方转动。

在各进给爪36中的进给面37a~37g与斜面38a~38g之间的凸端部形成有大致水平的凸端面39a~39g。在进给构件31向上游侧移动之际,凸端面39b~39g与作为部件连结体c而连结的轴向部件d的引线l大致水平地抵接。

在进给爪36a~36g之间形成有槽(凹部面)40a~40f。槽40b~40f与作为部件连结体c而连结的轴向部件d的引线l大致水平地抵接。第一进给爪36a与第二进给爪36b之间的第一槽40a形成为比第二进给爪36b与第三进给爪36c之间的第二槽40b深。即,第一槽40a以第一槽40a的上端部40aa高于第二槽40b的上端部的方式形成。第一槽的上端部40aa配置在比引线切断部75(图12)的引线切断位置p2高的位置。引线切断位置p2位于引线切断部75的固定刀75a(图12)的下表面。

在各进给爪36a~36f中,从槽40a~40f至凸端面39a~39f的长度为各进给爪36a~36f的长度ha~hf。在此,位于最上游侧(转动轴32侧)的进给爪36g的长度设为从槽40f至凸端面39g的长度。

各进给爪36b~36g的长度hb~hg形成为从下游侧的进给爪36b朝向转动轴32侧的进给爪36g而依次变低(hb>hc>hd>he>hf>hg)。即,进给构件31的多个进给爪36b~36g中的一个进给爪36(例如进给爪36c)的长度h(长度hc)比在转动轴32侧相邻的其他进给爪36(例如进给爪36d)的长度h(长度hd)长。

图15表示槽40b~40f与作为部件连结体c而连结的轴向部件d的引线l抵接的状态。该状态下,凸端面39b~39g的高度位置pb~pg形成为从下游侧朝向转动轴32侧而依次变高(pb<pc<pd<pe<pf<pg)。第一进给爪36a的下端部36aa(高度位置pa)高于第二进给爪36b的下端部36ba(高度位置pb)。并且,第一进给爪36a以第一进给爪36a的下端部36aa比位于第二槽40b的引线l的中心高度p3高的方式形成。即,凸端面39a的高度位置pa比位于第二槽40b的引线l的中心高度p3高。

接着,参照图16对部件装配装置1的控制系统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6是表示部件装配装置1的控制系统的结构的框图。部件装配装置1具备装配控制部50、基板搬运机构2、部件供给装置5(部件馈送器)、装配头10、头移动机构12、部件识别相机13、以及基板识别相机14。装配控制部50具备装配动作处理部51、装配存储部52。装配存储部52为存储装置,并且按照进行制造的安装基板的种类来存储包括装配于基板3的轴向部件d的种类和形状、装配位置的坐标等装配数据。

装配动作处理部51通过控制各部来控制将轴向部件d向基板3进行装配的部件装配动作。各部件供给装置5具备进给单元22、引线折弯机构23、操作-显示面板25、以及馈送器控制部26。馈送器控制部26控制进给单元22执行将部件连结体c进行间距进给的部件进给动作,且控制引线折弯机构23执行引线折弯处理。

接着,参照图17a~图17c及图18a~图18c对部件装配装置1进行的安装基板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图17a~图17c及图18a~图18c是部件供给装置5的部件供给动作的工序说明图。需要说明的是,图17a~图17c及图18a~图18c中,将进给构件31以及保持构件33a简化而示出。

部件供给装置5设为处于从供给位置5a取出了轴向部件d且进给构件31返回到上游侧的停止位置的状态(图17a)。另外为了方便起见,图17a~图17c中,作为部件连结体c而连结的轴向部件d仅表示了引线l;图18a~图18c中,前端(下游侧)的轴向部件d以外仅表示了引线l。另外,进给爪36及形成于进给爪36的各面的附图标记中的加注(a~f)在无需确定进给爪36时省略。

首先,在部件供给装置5中执行部件进给动作。在部件供给装置5中,进给单元22在使多个进给爪36的各自的下游侧形成的进给面37从上游侧大致垂直地与轴向部件d的引线l抵接的状态下,通过移动机构34使进给构件31向下游侧移动而使部件连结体c向下游侧移动(部件连结体移动工序)(图17b)。由此,将前端的轴向部件d进给至引线折弯机构23。

接着,在多个进给爪36之间形成的槽40中的至少两个槽40与轴向部件d的引线l抵接的状态下,进给单元22使进给构件31向上游侧移动(第一移动工序)(图17c)。具体而言,在槽40与轴向部件d的引线l抵接的情况下,至少另一个上游侧的槽40也与另一轴向部件d的引线l抵接。这样,通过两个以上的槽40与引线l抵接,能够使施加于引线l的载荷分散。

接着,在多个进给爪36的各自的上游侧形成的斜面38中的至少两个斜面38与轴向部件d的引线l抵接的状态下,进给单元22使进给构件31向上游侧移动(第二移动工序)(图18a)。通过斜面38从下游侧与引线l抵接,从而进给构件31的下游侧向上方转动。此时,通过引线l与两个以上的斜面38抵接,能够使施加于引线l载荷分散。

接着,在多个进给爪36的形成于各自的凸端部的凸端面39中的至少两个凸端面39与轴向部件d的引线l抵接的状态下,进给单元22使进给构件31向上游侧移动(第三移动工序)(图18b)。具体而言,在最接近转动轴32的进给爪36g的凸端面39g与轴向部件d的引线l抵接的情况下,至少另一个进给爪36的凸端面39也与另一轴向部件d的引线l抵接。这样,通过两个以上的凸端面39与引线l抵接,能够使施加于引线l的载荷分散。

图18c中,若进给单元22使进给构件31返回至上游侧的停止位置,则凸端面39越过引线l而使进给构件31的下游侧向下方转动,成为槽40与引线l抵接而进给构件31返回至上游侧的停止位置的状态。这样,第一移动工序、第二移动工序、第三移动工序是进给构件返回工序,使从进给构件31施加于轴向部件d的引线l的载荷分散于多个引线l,同时通过移动机构34使进给构件31向上游侧移动而返回至上游侧的停止位置。需要说明的是,在进给构件31向上游侧移动的期间,通过返回防止单元42(后退制止机构)来制止部件连结体c向上游侧的移动。

图18c中,通过部件进给动作进给至引线折弯机构23的轴向部件d由引线折弯机构23进行引线折弯处理(引线折弯处理工序)。需要说明的是,引线折弯处理工序可以与进给构件返回工序并行地执行。若引线折弯处理结束,则装配头10将移动至供给位置5a的轴向部件d通过部件保持部11a保持并取出(部件取出工序)。

接着,头移动机构12使保持有轴向部件d的装配头10向保持于装配作业位置的基板3的上方移动(装配头移动工序)。接着,装配头10使部件保持部11a所保持的轴向部件d的引线l插入贯通孔3a,从而将轴向部件d装配于基板3(部件装配工序)。以后,反复执行由部件供给装置5进行的轴向部件d的供给和由装配头10进行的向基板3的装配,从而制造安装基板。

接着,参照图19a~图19e对将部件连结体c的最后的轴向部件d的引线l1向比供给位置5a靠下游侧的位置进给的引线进给动作进行说明。图19a~图19e是从内侧观察进给单元22、返回防止单元42、以及部件检测部46时的侧视图。另外为了方便起见,图19a~图19e中,作为部件连结体c而连结的轴向部件d仅表示了引线l。

图19a表示进给单元22将部件连结体c的倒数第二个轴向部件d进给至供给位置5a后(后述的第一部件进给工序st10后)的状态。如图19a所示,部件连结体c的最后的轴向部件d的引线l1位于第二进给爪36b与第三进给爪36c之间的第二槽40b。

接着,进给构件31从图19a的状态向后方移动而成为图19b所示的状态。如图19b所示,最后的轴向部件d的引线l1位于第一进给爪36a与第二进给爪36b之间的第一槽40a内。

接着,进给构件31从图19b的状态向前方移动而成为图19c所示的状态(后述的第二部件进给工序st12后)。最后的轴向部件d的引线l1被第二进给爪36b的进给面37b向前方按压而向供给位置5a移动。进给至供给位置5a的最后的轴向部件d的引线l1被引线折弯机构23切断并弯曲。切断后剩下的引线l1支承引线检测杆47。

接着,进给构件31从图19c的状态向后方移动而成为图19d所示的状态。在比供给位置5a靠上游侧的位置还存在轴向部件d的情况下,进给构件31被轴向部件d的引线l支承而处于大致水平状态。另一方面,如图19d所示,在比供给位置5a靠上游侧的位置不存在无轴向部件d的情况下,即,最后的轴向部件d位于供给位置5a时,进给构件31因未被引线l支承而绕转动轴32向下方转动。此时,通过转动限制销71来限制第一进给爪36a的上端36ab向比位于供给位置5a的引线l1的高度靠下方的位置转动。由此,第一进给爪36a的第一进给面37a配置在能够将引线l1向比供给位置5a靠下游侧的位置按出的高度。

最后,进给构件31从图19d的状态向前方移动而成为图19e所示的状态(后述的引线排出工序st14后)。第一进给爪36a(第一进给面37a)从供给位置5a的上游侧向下游侧移动,从而将部件连结体c的最后的轴向部件d的引线l1进给至比供给位置5a靠下游侧的位置。即,在供给位置5a处被切断后剩下的引线l1被按出至比供给位置5a靠下游侧的位置。由此,被引线l1支承的引线检测杆47向下方转动。引线检测杆47向比供给位置5a的引线高度靠下方的位置转动,从而传感器挡块47d旋转而对传感器49进行遮光,由此传感器49检测出供给位置5a不存在引线l。即,部件检测部46检测出完成了部件连结体c的最后的轴向部件d的供给。

在部件连结体c向下游侧间距进给之际,向下游侧移动的引线l与突出部47b的倾斜面s6抵接而使引线检测杆47向上方转动,因此引线检测杆47不会妨碍部件连结体c的移动。另一方面,若部件连结体c欲追随向上游侧移动的进给构件31而向上游侧移动(若欲返回),则引线检测杆47的突出部47b的下游侧的大致垂直面s5大致垂直地与引线l抵接而制止部件连结体c的移动。引线检测杆47构成不妨碍部件连结体c向下游侧的移动而制止向上游侧的移动的后退制止机构。

在从图19c至图19d的状态之际,在比供给位置5a靠上游侧的位置不存在引线l,因此会有返回防止杆42a不制止部件连结体c向上游侧的移动的情形。另一方面,通过突出部47b制止引线l1向上游侧的移动,从而引线检测杆47能够制止部件连结体c向上游侧的移动。因此,尤其在比供给位置5a靠上游侧的位置不存在引线l时,引线检测杆47的突出部47b具有制止部件连结体c向上游侧的移动的效果。

图20a是传感器挡块47d位于比检测位置p1靠上方的位置时的传感器49的侧视图。图20b是传感器挡块47d位于检测位置p1时的传感器49的侧视图。

在供给位置5a存在引线l的情况下,即,在引线检测杆47被引线l支承的情况下,如图20a所示,传感器挡块47d位于比检测位置p1靠上方的位置。因此,传感器49检测出在供给位置5a存在引线l。

另一方面,在部件连结体c的最后的轴向部件d的引线l1进给至比供给位置5a靠下游侧的位置的情况下,即,在引线检测杆47未被引线l支承的情况下,如图20b所示,传感器挡块47d位于检测位置p1。由于被传感器挡块47d遮光,因此传感器49检测出在供给位置5a不存在引线l。

接着,参照图21对部件供给方法进行说明。图21是表示部件供给方法的流程图。如图21所示,部件供给方法包括部件进给工序st10、st12、st14、以及部件检测工序st20、引线切断工序st30。

部件进给工序st10、st12是通过使进给构件31沿部件进给方向往复移动而将轴向部件向供给位置5a进给的工序。部件检测工序st20是对在供给位置5a有无轴向部件d的引线l进行检测的工序。引线切断工序st30是将通过部件进给工序st10、st12进给至供给位置5a的轴向部件d的引线l进行切断的工序。

部件进给工序st10、st12、st14包括第一部件进给工序st10、第二部件进给工序st12、引线排出工序st14。第一部件进给工序st10将部件连结体c的倒数第二个轴向部件d从向部件供给装置5供给的位置(未图示)进给至供给位置5a。在第一部件进给工序st10之后,第二部件进给工序st12将部件连结体c的最后的轴向部件d进给至供给位置5a。在第二部件进给工序st12之后,通过引线排出工序st14,进给构件31将在引线切断工序st30切断后的引线l1向比供给位置5a靠下游侧的位置按出而排出。

在第一部件进给工序st10中,在进给构件31从部件进给方向的下游侧向上游侧移动时,进给构件31在从供给位置5a的引线l离开的状态下移动。即,在进给构件31从部件进给方向的下游侧向上游侧移动时,进给构件31以不会干涉供给位置5a的引线l的方式移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部件进给工序st10中,在进给构件31从部件进给方向的上游侧向下游侧移动时,进给构件31的下游侧端部(第一进给爪36a的下端部36aa)在比供给位置5a的引线l的中心高度p4高的位置移动。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部件进给工序st10中,在进给构件31从部件进给方向的上游侧向下游侧移动时,第一进给爪36a不会将供给位置5a的引线l向下游侧按出。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部件进给工序st10中,第一进给爪36a可以具有将供给位置5a的引线l向下游侧按出的功能。

第一部件进给工序st10后,在部件检测工序st20中,引线检测杆47被引线l支承,从而部件检测部46检测出在供给位置5a存在倒数第二个轴向部件d的引线l。部件检测工序st20后,进给至供给位置5a的倒数第二个轴向部件d的引线l通过引线切断工序st30被切断。

引线切断工序st30后,通过第二部件进给工序st12将最后的轴向部件d进给至供给位置5a。第二部件进给工序st12后,在进给构件31从部件进给方向的下游侧向上游侧移动时,引线检测杆47限制供给位置5a的引线l1随着进给构件31的移动而从部件进给方向的下游侧向上游侧移动。第二部件进给工序st12后,在部件检测工序st20中,引线检测杆47被引线l1支承,从而部件检测部46检测出在供给位置5a存在引线l1。部件检测工序st20后,进给至供给位置5a的最后的轴向部件d的引线l1通过引线切断工序st30被切断。

引线切断工序st30后,通过引线排出工序st14,进给构件31将引线l1向比供给位置5a靠下游侧的位置按出而排出。引线排出工序st14后,在部件检测工序st20中,引线检测杆47未被引线l1支承,从而部件检测部46检测出在供给位置5a不存在引线l1。由此,完成部件连结体c的部件供给。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5,第一进给爪36a与第二进给爪36b之间的第一槽40a形成为比第二进给爪36b与第三进给爪36c之间的第二槽40b深。第一槽40a的上端部40aa配置在比引线切断部75的引线切断位置p2高的位置(图15)。第一进给爪36a从供给位置5a的上游侧向下游侧移动,将部件连结体c的最后的轴向部件d的引线l1进给至比供给位置5a靠下游侧的位置。

由此,第一进给爪36a从供给位置5a的上游侧向下游侧移动,能够通过第一进给爪36a将位于供给位置5a的最后的轴向部件d的引线l1向下游侧进给。由此,在供给位置5a不存在轴向部件d的引线,因此部件检测部46能够容易地检测出完成了部件连结体c的轴向部件d的供给。并且,第一槽40a的上端部40aa配置在比引线切断部75的引线切断位置p2高的位置,能够防止通过被抬起至引线切断位置p2的引线l将进给构件31抬起。

另外,进给构件31形成为第一进给爪36a的下端部36aa高于第二进给爪36b的下端部36ba。

由此,在比供给位置5a靠上游侧的位置还存在轴向部件d的情况下,在进给构件31从部件进给方向的下游侧向上游侧移动时,能够防止第一进给爪36a与供给位置5a的引线l接触。因此,能够防止供给位置5a的引线l随着进给构件31的移动而向比供给位置5a靠上游侧的位置移动。

另外,第一进给爪36a形成为第一进给爪36a的下端部36aa比位于第二槽40b的引线l的中心p3高。

由此,在比供给位置5a靠上游侧的位置还存在轴向部件d时,能够防止第一进给爪36a将位于供给位置5a的引线l按出。由此,能够防止即便在比供给位置5a靠上游侧的位置还存在轴向部件d也由部件检测部46判断为在供给位置5a不存在引线l的情况。

另外,进给构件31通过转动轴32而被保持为能够转动,通过限制进给构件31向下方的转动的转动限制销71来限制第一进给爪36a的上端36ab向比位于供给位置5a的引线l的高度靠下方的位置转动。

由此,第一进给爪36a能够对位于供给位置5a的最后的轴向部件d的引线l1更可靠地施加外力,能够更可靠地将引线l1向下游侧进给。

另外,部件检测部46具有在供给位置5a被引线l支承的引线检测杆47、将引线检测杆47支承为能够转动的杆支承部48、以及对引线检测杆47的转动进行检测的传感器49。

由此,通过检测引线检测杆47的转动,能够容易地检测出在供给位置5a有无引线l。

另外,引线检测杆47具有被引线l支承的引线接触部47a、以及在比引线接触部47a靠上游侧的位置向下方突出的突出部47b。

由此,在进给构件31向上游侧移动时,能够防止供给位置5a的引线l随着进给构件31的移动而向后方返回。

另外,引线检测杆47通过限制引线检测杆47的转动的杆转动限制销47e来限制向比传感器49的检测位置p1靠下方的位置转动。

由此,能够更可靠地检测在供给位置5a有无引线l。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方法,包括部件进给工序st10、st12、st14、部件检测工序st20、以及引线切断工序st30。部件进给工序st10、st12通过使进给构件31沿部件进给方向往复移动而将轴向部件d向供给位置5a进给。部件检测工序st20对在供给位置5a有无轴向部件d的引线l进行检测。引线切断工序st30对通过部件进给工序st10、st12进给至供给位置5a的轴向部件d的引线l进行切断。部件进给工序st10、st12、st14包括第一部件进给工序st10、第二部件进给工序st12、以及引线排出工序st14。第一部件进给工序st10将连结有多个轴向部件d的部件连结体c的倒数第二个轴向部件d进给至供给位置5a。第一部件进给工序st10之后,第二部件进给工序st12将部件连结体c的最后的轴向部件d进给至供给位置5a。第二部件进给工序st12之后,通过引线排出工序st14,进给构件31将在引线切断工序st30切断后的引线l1向比供给位置5a靠下游侧的位置按出而排出。

由此,能够将位于供给位置5a的最后的轴向部件d的引线l1向下游侧进给,在供给位置5a不存在轴向部件d的引线l1,因而能够容易地检测出完成了部件连结体c的轴向部件d的供给。

另外,第一部件进给工序st10中,在进给构件31从部件进给方向的下游侧向上游侧移动时,进给构件31在从供给位置5a的引线l离开的状态下移动。

由此,在进给构件31从部件进给方向的下游侧向上游侧移动时,能够防止进给构件31与供给位置5a的引线l接触。因此,能够防止供给位置5a的引线l随着进给构件31的移动而向比供给位置5a靠上游侧的位置移动。

另外,第一部件进给工序st10中,在进给构件31从部件进给方向的上游侧向下游侧移动时,进给构件31的下游侧端部在比供给位置5a的引线l的中心高度p4高的位置移动。

由此,在比供给位置5a靠上游侧的位置还存在轴向部件d时,能够防止进给构件31将位于供给位置5a的引线l按出。由此,能够防止即便在比供给位置5a靠上游侧的位置还存在轴向部件d也检测出在供给位置5a不存在引线l。

另外,第二部件进给工序st12之后,在进给构件31从部件进给方向的下游侧向上游侧移动时,引线检测杆47限制供给位置5a的引线l1随着进给构件31的移动而从部件进给方向的下游侧向上游侧移动。

由此,在进给构件31向上游侧移动时,能够防止供给位置5a的引线l1随着进给构件31的移动而向后方返回。

另外,进给单元22具有连结一对保持构件33a的连结构件33b。

由此,能够通过连结构件33b对一对保持构件33a进行固定,因此能够将保持构件33a一体化。由此,能够防止一对保持构件33a相互偏移地固定于连接构件33c。因此,能够提高保持构件33a的安装位置的再现性,能够容易地对一对保持构件33a相对于连接构件33c进行装卸。另外,能够防止由一对保持构件33a保持的进给构件31与其他构件接触。

另外,一对保持构件33a分别具有沿部件进给方向延伸且固定于连结构件33b的固定部33aa,连结构件33b具有在部件进给方向上延伸且与一对固定部33aa连结的连结部33ba。

由此,通过固定部33aa以及连结部33ba沿部件进给方向延伸,能够更可靠地通过连结构件33b将对沿部件进给方向延伸的一对进给构件31进行保持的一对保持构件33a连结。

另外,一对保持构件33a分别通过连结构件33b在多个部位连结。

由此,能够防止一对保持构件33a在相互偏移的状态下被连结构件33b连结。

另外,连结构件33b以及连接构件33c具有相互定位的定位部61b、62b。

由此,借助连结构件33b以及连接构件33c的定位部61b、62b,就无需对一对保持构件33a相对于连接构件33c分别定位。通过对连结构件33b以及连接构件33c进行定位,能够容易地将一对保持构件33a安装于连接构件33c。因此,能够提高进给单元22的组装作业性。

另外,连接构件33c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前方侧面s2。一对保持构件33a分别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且与连接构件33c的前方侧面s2在前后方向上抵接的定位面s1。连结构件33b的定位部61b具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贯通孔,该贯通孔供将连结构件33b以及连接构件33c相互定位的定位销63嵌合。连接构件33c的定位部62b具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贯通孔,该贯通孔通过供定位销63插入而限制与前后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的移动。在连接构件33c的贯通孔中,前后方向的长度形成为比宽度方向的长度长。

由此,通过将定位销63插入至连结构件33b及连接构件33c的贯通孔,能够将保持构件33a相对于连接构件33c而在宽度方向上进行定位。另外,通过使保持构件33a的定位面s1与连接构件33c的前方侧面s2抵接,能够将保持构件33a相对于连接构件33c而在前后方向上进行定位。另外,连接构件33c的贯通孔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形成为比宽度方向上的长度长。因此,在定位销63插入至连结构件33b及连接构件33c的贯通孔的状态下使保持构件33a在前后方向上移动,能够更容易地相对于连接构件33c定位保持构件33a。

另外,返回防止单元42具有连结一对杆保持构件44的杆连结构件45。

由此,能够通过杆连结构件45对一对杆保持构件44进行固定,因此能够将杆保持构件44一体化。由此,能够防止一对杆保持构件44相互偏移地固定于部件供给装置5的主体部5c。因此,能够提高杆保持构件44的安装位置的再现性,能够容易地对一对杆保持构件44相对于部件供给装置5的主体部5c进行装卸。另外,能够防止由一对杆保持构件44保持的返回防止杆42a与其他构件接触。

另外,一对杆保持构件44分别具有凹部44a,该凹部44a限制杆连结构件45相对于杆保持构件44而在前后方向上的移动且与杆连结构件45嵌合。

由此,能够防止一对杆保持构件44在相互偏移的状态下被杆连结构件45连结。

另外,一对杆保持构件44分别相对于部件供给装置5的主体部5c而相互定位。

由此,能够防止一对杆保持构件44相对于部件供给装置5的主体部5c而偏移地固定。另外,能够减少一对杆保持构件44相对于部件供给装置5的主体部5c的固定部位,因此能够提高一对杆保持构件44的装卸的作业性。

以上,举出上述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

本发明参照附图而与优选的实施方式相关联地进行了充分记载,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显然可以进行各种变形、修正。这些变形、修正只要不脱离技术方案所限制的本发明的范围,应当理解为包含于本发明中。另外,各实施方式中的要素的组合、顺序的变化能够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以及思想而实现。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将上述各种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中的任意的实施方式或变形例适当组合,能够发挥各自所具有的效果。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所涉及的部件供给装置在从连结有轴向部件的部件连结体单独地供给轴向部件的情况下是有用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