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设备及车载信息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564803发布日期:2019-12-31 16:30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电子设备及车载信息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包括柔性扁平电缆(以下,称作“ffc”)的电子设备及车载信息设备。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的ffc是将电子设备与重叠配置于上述电子设备下方的基板电连接的构件,在一端具有折叠的波纹部。ffc的波纹部侧的一端垂直地连接在重叠配置于电子设备下方的基板上。ffc的另一端穿过形成于电子设备下表面的开口部,并与收容于电子设备内的基板连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8-18983号公报

现有的电子设备如上所述构成,因此,操作者将ffc穿过电子设备的开口部并连接于电子设备内的基板。因此,若为了便于将ffc穿过电子设备的开口部而增大上述开口部,则存在电子设备的emc(electromagneticcompatibility:电磁兼容性)的性能降低的技术问题。另一方面,若为了提高电子设备的emc性能而减小开口部,则存在将ffc穿过开口部的操作性变差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作,其目的在于在不增大供柔性扁平电缆穿过的开口部的情况下提高操作性。

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设备包括:柔性扁平电缆,上述柔性扁平电缆将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电连接;第一壳体,上述第一壳体供第一基板设置;以及第二壳体,上述第二壳体具有供柔性扁平电缆穿过的开口部,并在将第二基板沿垂直于第一基板的方向收容的状态下组装于第一壳体,柔性扁平电缆具有波纹部和始端弯折部,其中,上述波纹部弯折n次,n为3以上的整数,上述始端弯折部由连接于第一基板的始端部与波纹部之间的部分弯折而成,在将波纹部的始端部侧的最初的弯折部设为第一弯折部,将与第二基板连接的末端部侧的最后的弯折部设为第n弯折部,将从始端弯折部至第一弯折部的平面部设为第一平面部,将从第(n-1)弯折部至第n弯折部的平面部设为第n平面部,将从第n弯折部至末端部的平面部设为末端平面部的情况下,从第一平面部至末端平面部中的第一平面部的长度最长,第一平面部与末端平面部之间的各平面部的长度逐渐变短,末端平面部的长度最短。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设备包括:柔性扁平电缆,上述柔性扁平电缆将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电连接;第一壳体,上述第一壳体供第一基板设置;以及第二壳体,第二壳体具有供柔性扁平电缆穿过的开口部,并在将第二基板沿垂直于第一基板的方向收容的状态下组装于第一壳体,柔性扁平电缆具有波纹部和始端弯折部,其中,上述波纹部弯折n次,n为3以上的整数,上述始端弯折部由连接于第一基板的始端部与波纹部间的部分弯折而成,在将波纹部的始端部侧的最初的弯折部设为第一弯折部,将与第二基板连接的末端部侧的最后的弯折部设为第n弯折部,将从始端弯折部至第一弯折部的平面部设为第一平面部,将从第(n-1)弯折部至第n弯折部的平面部设为第n平面部,将从第n弯折部至末端部的平面部设为末端平面部的情况下,在从第一平面部至末端平面部的各平面部沿重力方向折叠的状态下,第一弯折部至第n弯折部中的第一弯折部位于比其他的第奇数个弯折部靠外侧的位置,第二弯折部位于比其他的第偶数个弯折部靠外侧的位置。

此外,柔性扁平电缆的第一平面部的长度为第二平面部的长度的两倍以上,从始端部至始端弯折部的平面部的长度比第二平面部的长度短。

此外,第二壳体具有呈开口部的边沿弯折后的形状的抵接部,上述抵接部供末端部连接于第二基板的状态下的柔性扁平电缆的第一平面部抵接。

此外,柔性扁平电缆的从第一弯折部向始端弯折部的方向与从第n弯折部向末端部的方向相同,第一基板具有供始端部连接的始端连接部,所述始端连接部在第一基板的平面方向上位于比第一弯折部靠始端弯折部一侧的位置,第二基板具有供末端部连接的末端连接部,所述末端连接部在第一基板的平面方向上位于比第一弯折部靠始端弯折部一侧的位置。

此外,第二基板的末端连接部在第一基板的平面方向上位于比始端连接部靠第一弯折部一侧的位置。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车载信息设备应用了前述的电子设备。

根据本实用新型,在组装时即使柔性扁平电缆因自重而变形,波纹部的投影距离也不会变化,因此,无需增大用于供波纹部穿过的第二壳体的开口部。此外,由于柔性扁平电缆的波纹部自主立起,因此,容易进行将波纹部穿过第二壳体的开口部的操作,使得操作性得到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车载信息设备的结构例的俯视图。

图2是将实施方式1的车载信息设备沿图1的a-a线切断后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车载信息设备的结构例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将实施方式1的车载信息设备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分解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对实施方式1的车载信息设备的组装步骤进行说明的图。

图6a和图6b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ffc的结构例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ffc的结构例的侧视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ffc的变形例的侧视图。

(符号说明)

1车载信息设备(电子设备);10第一壳体;10a开口部;11第一基板;11a始端连接部;12液晶显示器;13触摸面板;14保护罩;20第二壳体;20a开口部;20b抵接部;21第二基板;21a、21b、21c末端连接部;30、50ffc;31、51始端部;32、52始端平面部;33、53始端弯折部;34、54第一平面部;35、55第一弯折部;36、56第二平面部;37、57第二弯折部;38、58第三平面部;39、59第三弯折部;40、64末端平面部;41、65末端部;60第四平面部;61第四弯折部;62第五平面部;63第五弯折部。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车载信息设备1的结构例的俯视图。图2是沿图1的a-a线将实施方式1的车载信息设备1切断后的剖视图。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车载信息设备1的结构例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将实施方式1的车载信息设备1的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分解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另外,在图3和图4中,省略第二壳体20上表面的图示。

车载信息设备1是装设于车辆并具有导航功能或音频功能等的电子设备。上述车载信息设备1由盖状的第一壳体10和箱状的第二壳体20组装而构成。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由金属板等构成。

在形成于第一壳体10的正面侧的开口部10a设置有液晶显示器12,在上述液晶显示器12的显示画面上设置有触摸面板13和保护罩14。此外,在第一壳体10中,用于对液晶显示器12的动作进行控制的第一基板11与上述液晶显示器12平行地设置于液晶显示器12的背面侧。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将液晶显示器12和第一基板11的横向设为x轴方向,将纵向设为y轴方向,将垂直于液晶显示器12及第一基板11的方向设为z轴方向。在车载信息设备1装设于车辆的状态下,与y轴方向相反的方向成为重力方向。与此相对的是,在组装车载信息设备1时,与z轴方向相反的方向成为重力方向。

在第二壳体20中收容有用于实现车载信息设备1的导航功能或音频功能等的第二基板21。上述第二基板21以朝向与收容于第一壳体10的第一基板11垂直的方向的方式收容于第二壳体20。收容于第一壳体10的第一基板11和收容于第二壳体20的第二基板21通过ffc30而电连接,并能够接收、发送信号。为了供上述ffc30穿过,在第二壳体20形成有开口部20a。

ffc30是多个导体被绝缘体覆盖的带状构件,其具有挠性。ffc30的两端是上述导体露出的始端部31和末端部41。ffc30的始端部31与安装于第一基板11的连接器、即始端连接部11a电连接。此外,ffc30的末端41与安装于第二基板21的连接器、即末端连接部21a电连接。

上述ffc30具有:弯折n次(n为3以上的整数)的波纹部;以及始端弯折部33,所述始端弯折部33由与第一基板11连接的始端部31与波纹部之间的部分弯折而成。实施方式1的ffc30具有波纹部,该波纹部在第一弯折部35、第二弯折部37和第三弯折部39处弯折三次。将波纹部的始端部31侧的最初的弯折部设为第一弯折部35,将末端部41侧的最后的弯折部设为第三弯折部39。此外,将从始端部31至始端弯折部33的平面部设为始端平面部32,将从始端弯折部33至第一弯折部35的平面部设为第一平面部34,将从第一弯折部35至第二弯折部37的平面部设为第二平面部36,将从第二弯折部37至第三弯折部39的平面部设为第三平面部38。此外,将从第三弯折部39至末端部41的平面部设为末端平面部40。

在ffc30连接于第一基板11及第二基板21的状态下第一平面部34未与任何位置抵接的时候,上述第一平面部34容易朝图2中用箭头b表示的方向振动。当第一平面部34沿箭头b的方向振动时,与开口部20a、即金属板的边缘及第二基板21的边缘等重复碰撞,从而可能会断线。此外,在重复碰撞时产生噪声。因而,为了防止第一平面部34的振动,较为理想的是,如图2所示,处于第一平面部34始终抵接于作为开口部20a边沿的抵接部20b的状态。即,较为理想的是,以第一平面部34与抵接部20b抵接的方式确定抵接部20b与末端连接部21a之间的位置关系。通过上述结构,第一平面部34像弦被拉伸而处于拉紧的状态,因此,不会沿箭头b的方向振动,从而能防止断线和噪声。此外,在图2中,上述抵接部20b并非金属板的边缘,而是开口部20a的边沿发生弯折的部分,因此,进一步防止第一平面部34的断线。

图5是对实施方式1的车载信息设备1的组装步骤进行说明的图。

如图5所示,第一壳体10设置成第一基板11朝向上方。此外,形成有始端弯折部33和波纹部的ffc30的始端部31与第一基板11的始端连接部11a连接。另外,图5中用箭头d表示的组装方向还是重力方向,因此,ffc30的波纹部有时在自重的作用下以始端弯折部33为支点下降。在图5中用双点划线表示在自重的作用下下降的状态下的ffc30。

接着,第二壳体20的开口部20a一侧朝图5中用箭头d表示的组装方向组装于第一壳体10。在第二壳体20组装于第一壳体10时,ffc30的波纹部穿过开口部20a进入到第二壳体20内。波纹部能自主立起,因此,操作人员无需一边支撑波纹部,一边使其穿过开口部20a,从而使操作性提高。此外,穿过开口部20a的ffc30的末端部41与第二基板21的末端连接部21a连接。

接着,对ffc30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

图6a和图6b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ffc30的结构例的立体图。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ffc30的结构例的侧视图。在此,始端平面部32的长度为从始端部31至始端弯折部33的长度。第一平面部34的长度是从始端弯折部33至第一弯折部35的长度。第二平面部36的长度是从第一弯折部35至第二弯折部37的长度。第三平面部38的长度是从第二弯折部37至第三弯折部39的长度。末端平面部40的长度是从第三弯折部39至末端部41的长度。第一平面部34、第二平面部36、第三平面部38以及末端平面部40中,第一平面部34最长,第二平面部36、第三平面部38依次逐渐变短,末端平面部40最短。

此外,将构成波纹部的第一弯折部35至末端部41的部分的、从箭头d的重力方向向垂直面投影的距离设为投影距离e。

在组装车载信息设备1时,供波纹部穿过的开口部20a的大小(图4中用箭头c表示)需要比投影距离e大。如上所述,构成波纹部的第二平面部36、第三平面部38以及末端平面部40的长度随着从第一弯折部35至末端部41而逐渐变短。由此,在组装车载信息设备1时,即使波纹部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以始端弯折部33为支点沿箭头d的重力方向下降而发生变形,波纹部的第三弯折部39等也不会飞出到上述投影距离e的外部。因此,能将开口部20a设为必要最小限度的大小,并能维持车载信息设备1的emc性能。

此外,在组装车载信息设备1时,在操作人员一边将ffc30的末端部41朝箭头f的方向拉伸一边将波纹部穿过开口部20a的情况下,波纹部变长,从而投影距离e变短。在这种情况下,能将开口部20a设为比图4中用箭头c表示的大小小,使得车载信息设备1的emc性能得到提高。

另外,较为理想的是,在ffc30中,第一平面部34的长度为第二平面部36的长度的两倍以上,始端平面部32的长度比第二平面部36的长度短。通过将第一平面部34的长度加长到波纹部中最长的第二平面部36的两倍以上,从而第一平面部34的刚性变得最小,从而变得最容易挠曲。由此,在组装车载信息设备1时,在操作人员将ffc30的末端部41沿箭头f的方向拉伸的情况下,第一平面部34在波纹部变长之前挠曲,因此,容易使第一平面部34与抵接部20b抵接,从而能使操作性得到提高。此外,通过将始端平面部32的长度设成比第二平面部36小,使得始端平面部32的刚性变大。由此,即使在第一平面部34发生了挠曲的情况下,始端平面部32也不会挠曲,因此,始端部31不会从始端连接部11a脱落。

此外,如图7所示,在ffc30中,从第一弯折部35向始端弯折部33的方向g与从第三弯折部39向末端部41的方向h相同。此外,始端连接部11a和末端连接部21a位于比第一弯折部35靠始端弯折部33一侧的位置。由此,在末端部41与末端连接部21a的连接时,当操作人员将末端部41向末端连接部21a一侧、即上述方向h拉伸时,第一平面部34挠曲,因此,即便ffc30被拉伸,始端部31也不会从始端连接部11a脱落。与此相对的是,在如图7的末端连接部21b那样,末端连接部21b以将第一弯折部35夹在中间的方式位于与始端弯折部33相反一侧的位置的情况下,末端部41朝与上述方向h相反的一侧拉伸而连接于末端连接部21b。当末端部41朝与上述方向h相反的一侧拉伸时,波纹部变长,使得第一平面部34朝与上述方向g相反的一侧拉伸,因此,始端部31容易从始端连接部11a脱落。

此外,末端连接部21a在第一基板11的平面方向、即与图7的箭头g、h相同的方向上,位于比始端连接部11a靠第一弯折部35一侧的位置。由此,在始端部31连接于始端连接部11a且末端部41连接于末端连接部21a的状态下,负荷不会施加于ffc30,从而始端部31和末端部41不会从始端连接部11a以及末端连接部21a脱落。与此相对的是,在如图7的末端连接部21c那样,末端连接部21c在第一基板11的平面方向上以将始端连接部11a夹在中间的方式位于与第一弯折部35相反一侧的位置的情况下,末端部41被向上述方向h拉伸,并在穿过了始端弯折部33的位置处与末端连接部21c连接。因此,第一平面部34会翘曲而对始端弯折部33施加负荷,因此,始端部31容易从始端连接部11a脱落。

如上所述,实施方式1的ffc30具有:弯折3次而成的波纹部;以及始端弯折部33,上述始端弯折部33由与第一基板11连接的始端部31和波纹部之间的部分发生弯折而成。在上述ffc30中,第一平面部34、第二平面部36、第三平面部38以及末端平面部40中的第一平面部34的长度最长,第一平面部34与末端平面部40之间的各平面部的长度逐渐变短,末端平面部40的长度最短。通过上述结构,在组装车载信息设备1时,即使ffc30在自重的作用下发生变形,波纹部的投影距离e也不会变化,因此,无需增大用于供波纹部穿过的第二壳体20的开口部20a。此外,由于ffc30的波纹部能自主立起,因此,容易进行将波纹部穿过第二壳体20的开口部20a的操作,使得操作性得到提高。

此外,实施方式1的ffc30的第一平面部34的长度为第二平面部36的长度的两倍以上,从始端部31至始端弯折部33的始端平面部32的长度比第二平面部36的长度短。通过上述结构,在组装车载信息设备1时,始端平面部32不易挠曲,从而始端部31不易从始端连接部11a脱落。

此外,实施方式1的第二壳体20具有呈开口部20a的边沿弯折后的形状的抵接部20b,末端部41连接于第二基板21的状态下的ffc30的第一平面部34与上述抵接部20b抵接。通过上述结构,即使车辆振动,第一平面部34也与抵接部20b抵接而不会振动,因此,能防止断线和噪声。

此外,在实施方式1的ffc30中,从第一弯折部35向始端弯折部33的方向g与从第三弯折部39向末端部41的方向h相同。第一壳体10具有始端连接部11a,该始端连接部11a在第一壳体10的平面方向上位于比第一弯折部35靠始端弯折部33一侧的位置。第二壳体20具有末端连接部21a,该末端连接部21a在第一壳体10的平面方向上位于比第一弯折部35靠始端弯折部33一侧的位置。通过上述结构,始端部31不易从始端连接部11a脱落。

此外,实施方式1的第二壳体20的末端连接部21a在第一壳体10的平面方向上位于比始端连接部11a靠第一弯折部35一侧的位置。通过上述结构,始端部31不易从始端连接部11a脱落。

在此,对ffc30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的ffc50的侧视图。

上述ffc50具有波纹部,该波纹部在第一弯折部55、第二弯折部57、第三弯折部59、第四弯折部61以及第五弯折部63处弯折五次。此外,ffc50具有始端弯折部53,所述始端弯折部53由与第一基板11的始端连接部11a连接的始端部51和波纹部之间的部分弯折而成。将波纹部的始端部51侧的最初的弯折部设为第一弯折部55,将与第二基板21的末端连接部21a连接的末端部65侧的最后的弯折部设为第五弯折部63。此外,将从始端部51至始端弯折部53的平面部设为始端平面部52。此外,将从始端弯折部53至第一弯折部55的平面部设为第一平面部54,将从第一弯折部55至第二弯折部57的平面部设为第二平面部56,将从第二弯折部57至第三弯折部59的平面部设为第三平面部58,将从第三弯折部59至第四弯折部61的平面部设为第四平面部60,将从第四弯折部61至第五弯折部63的平面部设为第五平面部62。此外,将从第五弯折部63至末端部65的平面部设为末端平面部64。

对ffc50与第一基板11及第二基板21连接之前的状态下的ffc50的形状进行说明。在此,在组装车载信息设备1时,从ffc50的第一平面部54至末端平面部64的各平面部处于沿用箭头d表示的重力方向折叠的状态。在上述状态下,波纹部的第奇数个弯折部、即第一弯折部55、第三弯折部59以及第五弯折部63中,第一弯折部55位于最外侧,第三弯折部59和第五弯折部63位于比第一弯折部55靠内侧的位置。此外,波纹部的第偶数个弯折部、即第二弯折部57和第四弯折部61中,第二弯折部57位于最靠外侧的位置,第四弯折部61位于比第二弯折部57靠内侧的位置。另外,较为理想的是,末端部65位于比第偶数个弯折部靠内侧且比第奇数个弯折部靠内侧的位置。

通过上述结构,在组装车载信息设备1时,即使波纹部在自重的作用下以始端弯折部53为支点沿箭头d的重力方向下降而发生变形,波纹部的第三弯折部59等也不会飞出到投影距离e外。因此,无需增大第二壳体20的开口部20a,能维持车载信息设备1的emc性能。此外,ffc50的波纹部能自行立起,因此,容易进行将波纹部穿过第二壳体20的开口部20a的操作,使得操作性得到提高。

与ffc30同样地,在ffc50中,第一平面部54的长度也为第二平面部56的长度的两倍以上,通过将始端平面部52的长度设得比第二平面部56的长度短,使得始端平面部52不易挠曲,始端部51不易从始端连接部11脱落。

此外,通过使第一平面部54处于始终抵接于抵接部20b的状态,能防止车辆振动时的断线和振动。

此外,从第一弯折部55向始端弯折部33的方向与从第五弯折部63向末端部65的方向相同,通过使始端连接部11a和末端连接部21a位于比第一弯折部55靠始端弯折部53一侧的位置,使得始端部51不易从始端连接部11a脱落。

此外,通过使第二壳体20的末端连接部21a位于比始端连接部11a靠第一弯折部55一侧的位置,使得始端部51不易从始端连接部11a脱落。

另外,在上述说明中,示出了将ffc30、50应用于具有导航功能和音频功能等的车载信息设备1的例子,但也可以应用于车载之外的电子设备。

此外,在上述说明中,如图2所示,ffc30、50以使第一弯折部35、55位于始端弯折部33、53的上方的方式配置于车载信息设备1,但相反地,ffc30、50也可以以使第一弯折部35、55位于始端弯折部33、53的下方的方式配置于车载信息设备1。

本实用新型能在该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对实施方式的任意结构要素进行变形,或是对实施方式的任意结构要素进行省略。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