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下变频器用输出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89562发布日期:2020-02-21 21:08阅读:182来源:国知局
一种下变频器用输出电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下变频器输出电路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下变频器用输出电路。



背景技术:

在接收机中,如果经过混频后得到的中频信号比原始信号低,那么此种混频方式叫做下变频。下变频的目的是为了降低信号的载波频率或是直接去除载波频率得到基带信号。由于下变频方式的电路简单,成本较低,所以被广泛应用于民用设备和对性能要求不高的军用设备中。一般的下变频器将接收到的信号与本体内的本振信号进行混频,并进行低通滤波。所以在下变频器内通常包括振荡电路、混频器以及滤波器,但传统的混频器,在工作时,会产生热噪声,使得整个下变频器在运行时,内部温度升高的同时会产生很大的噪音,且混频器加大了整个下变频器内部的电路体积,增大了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提出一种下变频器用输出电路以在稳定下变频器的工作温度的同时降低噪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下变频器用输出电路,包括振荡器和滤波器,振荡器的输出端与滤波器的输入端连接;振荡器用于产生混合信号,所述振荡器包括运算器u1和反馈回路,通过反馈回路可产生本振信号,并可将本振信号传输至运算器u1中与外部输入信号混合,滤波器用于滤除混合信号中的杂余信号以输出需要的中频信号,所述滤波器包括高通滤波器和低通滤波器,振荡器与下变频器的输入端之间还设有匹配元件。

进一步地,所述反馈回路包括变压器t1、t2、电阻r2、r4和谐振电路。

进一步地,所述谐振电路包括电阻r3、电感l1和电容c1,所述电阻r2的一端连接至运算器u1的输入端,运算器u1的输入端作为该振荡器的输入端,电阻r2的另一端与变压器t1次级侧的一端连接,变压器t1初级侧的一端连接至电阻r3、电感l1、电容c1的一端后与变压器t2次级侧的一端连接,变压器t1初级侧的另一端连接至电阻r3、电感l1、电容c1的另一端后与变压器t2次级侧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变压器t1次级侧的另一端和变压器t2初级侧的另一端均接地,变压器t2初级侧的一端连接至电阻r4的一端,电阻r4的另一端连接至运算器u1的输出端,运算器u1的输出端作为该振荡器的输出端与滤波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滤波器包括电感l2~l8和电容c2~c5,其中电容c2~c3和电感l2~l3组成高通滤波器,电感l7~l8和电容c4~c5组成低通滤波器;所述电感l4的一端作为该滤波器的输入端与振荡器的输出端连接,电感l4的一端还连接至电容c2的一端,电容c2的另一端连接至电容c3、电感l2的一端,电容c3的另一端连接至电感l3的一端,所述电感l2、l3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电感l4的另一端连接至电感l5、l7的一端,电感l5的另一端连接至电感l6、l8的一端,电感l7的另一端连接至电容c4的一端,电感l8的另一端连接至电容c5的一端,所述电容c4、c5的另一端均接地,电感l6的另一端作为该滤波器的输出端。

进一步地,所述匹配元件为电阻r1。

由于采用了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解决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下变频器用输出电路,其好处是:

(1)本实用新型通过振荡器和滤波器的结合,减少电路结构的同时保证了该下变频器工作时的稳定温度,且提高了输出率,降低信号损失率。

(2)本实用新型的振荡器采用反馈回路的形式,反馈回路结构简单,降低成本的同时能够快速得到本振信号,并将本振信号与射频信号混合,以得到需要的中频信号。

(3)本实用新型通过滤波器设置的高通滤波器和低通滤波器,能够有效的同时过滤掉高频和低频的杂余信号,降低了该下变频器工作的噪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输出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

如图1所示,一种下变频器用输出电路,一般的下变频器将接收到的信号与本体内的本振信号进行混频,并进行低通滤波。所以在下变频器内通常包括振荡电路、混频器以及滤波器,但传统的混频器,在工作时,会产生热噪声,使得整个下变频器在运行时,内部温度升高的同时会产生很大的噪音,且混频器加大了整个下变频器内部的电路体积,增大了成本。所以本实用新型对下变频器的内部电路做了新的设计以在节约成本的同时降低下变频器运行时的噪声。

所述输出电路包括振荡器和滤波器,振荡器用于产生混合信号,外部的射频信号输入至下变频器后,与振荡器内部产生的本振信号混合后,再通过滤波器滤去杂余信号即可输出需要的中频信号。

具体的说,所述振荡器包括运算器u1、变压器t1、t2、电阻r2~r4、电感l1和电容c1,其中电阻r2、r4的阻值为76ω,电阻r3的阻值为33ω,电感l1的值为52μh,电容c1的容值为33μf;运算器u1的型号采用a08系列,变压器的型号采用gdyd系列。其中变压器t1、t2、电阻r2~r4、电感l1和电容c1为该振荡器中的反馈回路。电阻r2的另一端与变压器t1次级侧的一端连接,变压器t1初级侧的一端连接至电阻r3、电感l1、电容c1的一端后与变压器t2次级侧的一端连接,变压器t1初级侧的另一端连接至电阻r3、电感l1、电容c1的另一端后与变压器t2次级侧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变压器t1次级侧的另一端和变压器t2初级侧的另一端均接地,变压器t2初级侧的一端连接至电阻r4的一端,电阻r4的另一端连接至运算器u1的输出端,运算器u1的输出端作为该振荡器的输出端与滤波器连接。所述变压器t1、t2可进行信号的放大与缩小,变压器t2用于将起振前的源信号进行放大,变压器t1用于将起振后的本振信号恢复原来的频率,便于输入至运算器u1中,电阻r3、电感l1和电容c1组成的谐振电路以实现电路的振荡,从而得到需要的本振信号。源信号由运算器u1的输出端输入至反馈回路中,本振信号通过电阻r2的一端输出至运算器u1的输入端,以便与输入的射频信号混合。同时因为运算器u1是由串并联电阻性反馈的单级复合晶体管对构成,在工作时,晶体管的工作静态点会出现不稳定的情况,导致整个振荡器的工作温度升高,通过对称设置的反馈回路可稳定运算器u1中晶体管的工作静态点,以此得到较好的温度稳定性,也进一步降低了电路中的热噪声。

振荡器与下变频器的输入端之间还设有匹配元件,本实施例中,所述匹配元件采用阻值为50ω的电阻r1,电阻r1的另一端与电阻r2的一端连接,电阻r1的一端作为该下变频器的输入端与外部射频信号连接。外部射频信号输入至该下变频器后,先通过电阻r1再传输至振荡器中。因为电阻r1作为匹配元件,可使得传入下变频器中的信号不会出现部分信号反射的情况,提高了输出功率。经过电阻r1之后的信号传输至振荡器进行信号的混合之后,即可将输出信号传输至滤波器中进行杂余信号的过滤,最后输出需要的中频信号。

所述滤波器的输入端与振荡器的输出端连接,用于将振荡器中输出的混合信号进行过滤,得到需要输出的中频信号。具体地说,滤波器包括电感l2~l8和电容c2~c5,电感l2~l3的值为110μh,电感l7~l8的值为51μh,电感l4的值为100μh,电感l5的值为78μh,电感l6的值为150μh,电容c2~c3的容值为78μf,电容c4~c5的容值为56μf。所述电感l4的一端作为该滤波器的输入端与振荡器的输出端连接,电感l4的一端还连接至电容c2的一端,电容c2的另一端连接至电容c3、电感l2的一端,电容c3的另一端连接至电感l3的一端,所述电感l2、l3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电感l4的另一端连接至电感l5、l7的一端,电感l5的另一端连接至电感l6、l8的一端,电感l7的另一端连接至电容c4的一端,电感l8的另一端连接至电容c5的一端,所述电容c4、c5的另一端均接地,电感l6的另一端作为该滤波器的输出端。其中电容c2~c3和电感l2~l3组成高通滤波器,电感l7~l8和电容c4~c5组成低通滤波器,便于同时滤去输入至该滤波器中的高频以及部分低频信号等杂余信号,有效的降低了该下变频器工作时的噪声,最后通过电感l6输出所需的中频信号。

上述方式中未述及的部分采取或借鉴已有技术即可实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