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组装型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236522发布日期:2020-06-23 23:16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易组装型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换热器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易组装型换热器。



背景技术:

各种电子元器件对环境温度都有较高的要求,同时又有较严格的防尘要求;为此,电子元器件通常需要安装在密闭的机柜内,使其内外空气隔绝,并通过热交换器使内外空气在互不接触的情况下,分别流经热交换器金属换热片的两面进行换热,从而降低机柜内的温度。

目前,市场上现有的换热器一般包括支架和换热器本体,现有的支架制程复杂,且与换热器本体之间组装复杂,导致组装效率低,继而影响生产成本。

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中,申请人精心研究了一种易组装型换热器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不足,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易组装型换热器,其结构简单,组装方便,简化了制程,提高了组装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为实现上述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易组装型换热器,包括有换热器本体和围绕于换热器本体周缘的支架,所述支架包括有首尾相接的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均连接于换热器本体;

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均包括有支架本体,所述支架本体的一端设有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一支架的第一固定部与第二支架连接,所述第二支架的第一固定部与第一支架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支架本体为l型支架本体,所述l型支架本体具有横向部和纵向部,所述横向部为自左往右延伸设置,所述纵向部为自前往后延伸设置,所述横向部的一端一体连接纵向部的一端,所述第一固定部设置于纵向部的另一端上。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纵向部的另一端一体朝向换热器本体弯折延伸形成所述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一支架的第一固定部的外侧连接第二支架的横向部的内侧,所述第二支架的第一固定部的外侧连接第一支架的横向部的内侧。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固定部上开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横向部的另一端上开设有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一支架的第一固定部和第二支架的横向部之间通过铆钉依次穿过相应第二安装孔和第一安装孔进行连接,所述第二支架的第一固定部和第一支架的横向部之间通过铆钉依次穿过相应第二安装孔和第一安装孔进行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纵向部的上端和/或下端一体朝向换热器本体弯折延伸形成第二固定部,所述换热器本体连接第二固定部的内侧。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固定部上开设有第三安装孔,所述换热器本体上开设有第四安装孔,所述纵向部和换热器本体之间通过铆钉依次穿过第三安装孔和第四安装孔进行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纵向部具有若干沿纵向间距布置的条形部,所述条形部连接于换热器本体的外侧。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纵向部的外侧连接有第一安装支架,所述第一安装支架的上端一体往外延伸形成有第一安装折边。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横向部的外侧连接有第二安装支架,所述第二安装支架的上端一体往外延伸形成有第二安装折边。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横向部的上端一体朝向换热器本体弯折延伸有第三固定部,所述第三固定部的两端分别具有缺口,所述第二固定部的两端分别伸入相应缺口以与相应第三固定部形成拼接。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其主要是通过将支架设计为两个首尾相接的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并通过第一固定部连接,其结构简单,组装方便,简化了制程,提高了组装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其次是,通过第一安装支架和第二安装支架的配合,便于后续安装;

再者是,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之间拼接吻合一致,提高了支架整体的结构强度及稳固性,对换热器本体形成更好地保护及支撑定位,也有利于提高整个换热器的使用性能及延长其使用寿命。

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发明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其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立体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支架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换热器本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换热器本体主视图。

附图标号说明:

10、换热器本体101、第四安装孔

11、凹槽12、凸肋

201、第一支架202、第二支架

203、第一固定部2031、第一安装孔

204、第二安装孔21、横向部

211、第三固定部212、缺口

22、纵向部221、第二固定部

2211、第三安装孔222、镂空部

223、条形部23、第一安装支架

231、第一安装折边232、梳形齿

24、第二安装支架241、第二安装折边

25、第五安装孔

30、铆钉。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至图5所示,一种易组装型换热器,包括有换热器本体10和围绕于换热器本体10周缘的支架,所述支架包括有首尾相接的第一支架201和第二支架202,所述第一支架201和第二支架202均连接于换热器本体1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架201和第二支架202呈中心对称。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支架201和第二支架202与换热器本体10的连接处均凸覆有防水胶,通过防水胶提高整体防水性能。

所述第一支架201和第二支架202均包括有支架本体,所述支架本体的一端设有第一固定部203,所述第一支架201的第一固定部203与第二支架202连接,所述第二支架202的第一固定部203与第一支架201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架本体为l型支架本体,所述l型支架本体具有横向部21和纵向部22,所述横向部21为自左往右延伸设置,所述纵向部22为自前往后延伸设置,所述横向部21的一端一体连接纵向部22的一端,所述第一固定部203设置于纵向部22的另一端上。

所述纵向部22的另一端一体朝向换热器本体10弯折延伸形成第一固定部203,所述第一支架201的第一固定部203的外侧连接第二支架202的横向部21的内侧,所述第二支架202的第一固定部203的外侧连接第一支架201的横向部21的内侧。

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部203上开设有第一安装孔2031,所述横向部21的另一端上开设有第二安装孔204,所述第一支架201的第一固定部203和第二支架202的横向部21之间通过铆钉30依次穿过第二安装孔204和第一安装孔2031进行连接,所述第二支架202的第一固定部203和第一支架201的横向部21之间通过铆钉30依次穿过相应第二安装孔204和第一安装孔2031进行连接。

所述纵向部22的上端和/或下端一体朝向换热器本体10弯折延伸形成第二固定部221,所述换热器本体10连接第二固定部221的内侧。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横向部21的上端一体朝向换热器本体10弯折延伸有第三固定部211,所述第三固定部211的两端分别具有缺口212,所述第二固定部221的两端分别伸入相应缺口212以与相应第三固定部211形成拼接。优选地,所述缺口212处也要涂设防水胶。

所述第二固定部221上开设有第三安装孔2211,所述换热器本体10上开设有第四安装孔101,所述纵向部22和换热器本体10之间通过铆钉30依次穿过第三安装孔2211和第四安装孔101进行连接。

所述纵向部22具有若干沿纵向间距布置的条形部223,所述条形部223连接于换热器本体10的外侧。相邻的条形部223之间形成有贯穿纵向部22左右端的镂空部222,所述第三安装孔2211正对镂空部222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纵向部22的外侧连接有第一安装支架23,所述第一安装支架23的上端一体往外延伸形成有第一安装折边231。所述第一安装支架23设有相互间隔的梳形齿232,每一梳形齿232对应一条形部223贴合连接。

所述横向部21的外侧连接有第二安装支架24,所述第二安装支架24的上端一体往外延伸形成有第二安装折边241。所述第一安装折边231和第二安装折边241均开设有第五安装孔25。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本体10上设有相互连接的凹槽11和凸肋12,所述凹槽11和凸肋12互相平行并自前往后连续排列,形成波形结构,所述凹槽11和凸肋12的左、右端连接纵向部22,所述凹槽11和凸肋12的前、后端连接横向部21,前述第四安装孔101开设于凹槽11和凸肋12上。每一条形部223正对相应的每一凹槽11设置且两者紧密连接。优选地,换热器本体10是由金属板加工而成,所述金属板可以采用薄钢板、铝板、铝合金板或不锈钢板,在此不作限定。

本实用新型设计要点在于,其主要是通过将支架设计为两个首尾相接的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并通过第一固定部连接,其结构简单,组装方便,简化了制程,提高了组装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其次是,通过第一安装支架和第二安装支架的配合,便于后续安装;

再者是,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之间拼接吻合一致,提高了支架整体的结构强度及稳固性,对换热器本体形成更好地保护及支撑定位,也有利于提高整个换热器的使用性能及延长其使用寿命。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