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装置孔塞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833675发布日期:2020-08-11 22:16阅读:443来源:国知局
电子装置孔塞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子装置孔塞,尤指一种防止脱落的电子装置孔塞。



背景技术:

现有的一种防水塞结构,包括一前壳、一防水塞及一后壳,防水塞可活动的组装于后壳上,前壳与后壳组装在一起,防水塞包括一盖体和一杆体,盖体用以密封插接口,杆体上设有凸包以与定位孔过盈配合,将盖体安装于定位孔中。

这种防水塞结构可达到较好的防水效果,然而它仅通过凸包的与定位孔的过盈配合来定位,而为了便于杆体安装于定位孔中,凸包的尺寸也不会太大,否则杆体将受到凸包的阻碍而难以安装,这也导致凸包的过盈量只占定位孔孔径的20%以下,当防水塞受到较大的拉力时,凸包容易产生形变,使得杆体脱离定位孔,导致防水塞脱落。

本实用新型针对以上问题,提供一种新的电子装置孔塞,采用新的方法和技术手段以解决这些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背景技术所面临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创作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增大定位件与收容孔配合的过盈量、以防止脱落的电子装置孔塞。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手段: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孔塞,用以遮蔽电子装置上的一接口,所述接口旁边设有一收容孔,所述孔塞的特征在于,包括:一盖板和由所述盖板延伸的一定位件,所述盖板用以遮蔽所述接口,所述定位件延伸入所述收容孔,以将所述孔塞定位于所述收容孔;其中:所述定位件包括连接于所述盖板的一第一部和由所述第一部继续延伸的一第二部,以及由所述第一部和所述第二部的连接处延伸的一第三部,所述收容孔的宽度大于等于所述第二部的宽度且大致等于或大于所述第一部与所述第三部的宽度之和,所述第二部与所述第三部的宽度之和大于所述收容孔的宽度。

可选地,所述第一部的宽度小于等于所述收容孔宽度的一半。

可选地,所述第一部的宽度等于所述第三部的宽度。

可选地,所述第二部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部的宽度。

可选地,所述第一部与所述第二部于沿宽度方向的一侧平齐,而另一侧呈台阶状,所述第三部位于所述第二部呈台阶状的一侧。

可选地,所述第二部的宽度等于所述第一部与所述第三部的宽度之和。

可选地,所述第二部与所述第三部收容于所述收容孔,以共同将所述孔塞定位于所述收容孔中。

可选地,将所述定位件安装于所述收容孔时,所述第三部受所述收容孔挤压而朝向所述第一部弯折。

可选地,所述定位件安装于所述收容孔之后,所述第三部形变恢复,所述收容孔对所述第三部限位。

可选地,所述第三部与所述第一部的连接处和与所述第二部的连接处均平滑过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所述收容孔的宽度大于等于所述第二部的宽度且大致等于或大于所述第一部与所述第三部的宽度之和,以便于所述定位件安装于所述收容孔;所述第二部与所述第三部的宽度之和大于所述收容孔的宽度,以防止所述定位件脱离所述收容孔。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装置的立体图;

图2为图1部分分解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4为图3中取出孔塞后的示意图;

图5为图2中孔塞的放大图;

图6为图5的俯视图;

图7为图6中的孔塞,第三部朝向第一部弯折的示意图;

图8为图6中的孔塞,第三部朝向第二部弯折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

电子装置100;孔塞1;盖板2;定位件3;第一部4;第一部的宽度d1;第二部5;第二部的宽度d2;第三部6;第三部的宽度d3;外壳7;接口8;收容孔9;收容孔的宽度d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电子装置100的孔塞1,用以遮蔽电子装置100的外壳7上的一个接口8。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所述孔塞1的结构和作用加以详细说明。

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外壳7上的所述接口8可为usb接口8、sd卡接口8或耳机孔等,所述外壳7上设有一个收容孔9与所述接口8相邻。所述收容孔9为圆孔或方孔或圆锥孔或其它形状合适的孔洞,且优选为圆孔,此时其直径即为其宽度。其它实施例中(未图示,下同),如所述收容孔9为圆锥孔,由于其孔口的直径最小,此时其孔口的直径即为其宽度。

如图2和图5所示,所述孔塞1通过橡胶材料一次注塑成型,而具有一定的弹性,所述孔塞1主要包括一个盖板2和由所述盖板2垂直延伸的一个定位件3,所述定位件3包括连接于所述盖板2的一个第一部4、由所述第一部4沿长度方向继续延伸的一个第二部5和由所述第一部4和所述第二部5的连接处垂直于所述第一部4和所述第二部5延伸的一个第三部6。所述第一部4和所述第二部5大致处于同一直线上,所述第一部4与所述第二部5在沿宽度方向的一侧平齐,而另一侧呈台阶状,所述第三部6位于所述第二部5呈台阶状的一侧。如图4和图6所示,显而易见的,所述第二部的宽度d2(或直径,下同)大于所述第一部的宽度d1(或直径,下同)。所述第三部6与所述第一部4的连接处和与所述第二部5的连接处均平滑过渡,使得所述第三部6易受外力挤压时,容易朝向所述第一部4或所述第二部5弯折,而不易产生裂纹缺陷;如图7所示,当所述第三部6受外力弯折并贴合于所述第一部4时,刚好可填补所述第一部4与所述第二部5之间的落差。所述收容孔的宽度d大于等于所述第二部的宽度d2,且当所述第三部6朝向所述第一部4弯折并贴合于所述第一部4时,所述收容孔的宽度d大致等于或大于所述第一部4与所述第三部6的宽度之和,以便于所述定位件3安装并延伸入所述收容孔9。所述第二部5与所述第三部6的宽度之和大于所述收容孔的宽度d,使得所述定位件3安装于所述收容孔9之后,所述第三部6形变恢复,所述收容孔9对所述第三部6限位,且所述第二部5与所述第三部6同时收容于所述收容孔9,使得所述定位件3不会脱离所述收容孔9,所述第二部5和所述第三部6共同将所述孔塞1定位于所述收容孔9中。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部的宽度d2等于所述第一部4和所述第三部6的宽度之和,所述第二部的宽度d2等于所述第三部的宽度d3,所述第一部的宽度d1小于等于所述收容孔9宽度的一半,且优选为约等于所述收容孔9宽度的一半,既保证了所述第一部4的强度,使得所述第一部4不容易被扯断,又使得所述第三部6贴合于所述第一部4时,二者容易穿过所述收容孔9,便于所述定位部的安装;所述第三部的宽度d3大致等于所述第一部的宽度d1,使得所述定位部安装于所述收容孔9之后,所述第三部6和所述第一部的宽度之和远大于所述收容孔的宽度d,保证所述定位部不容易受外力拉扯而脱离所述收容孔9。

其它实施例中(未图示,下同),所述定位件3可不与所述盖板2垂直,二者可呈其它合适的角度,甚至所述定位件3可由所述盖板2的一端延伸,而与所述盖板2的板面位于同一平面。

将所述孔塞1安装于所述电子装置100时,只将所述第二部5对准所述收容孔9插入,随即所述第三部6受所述收容孔9的孔壁的挤压而产生形变,并朝向所述第一部4弯折,由于所述收容孔的宽度d大致等于所述第一部4和所述第三部6的宽度之和,所述第三部6基本贴合于所述第一部4并继续延伸入所述收容孔9,且当所述第三部6整体进入所述收容孔9的后方之后,所述第三部6由于不受所述收容孔9的孔壁的挤压而形变恢复,此时所述收容孔9对所述第三部6限位,所述定位件3安装完成,所述定位件3将所述孔塞1定位于所述收容孔9中。此时即使用力拉扯所述孔塞1的所述盖板2,所述第三部6朝向所述第二部5弯折,即如图8所示,由于所述第二部5与所述第三部6的宽度之和远大于所述收容孔的宽度d,具有很大的过盈量,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部5与所述第三部6的宽度之和通常为所述收容孔9宽度的1.3至1.5倍,也即所述第二部5和所述第三部6一起,对所述收容孔9的过盈量通常超过了30%,甚至可达到50%的过盈量,即使所述第二部5和所述第三部6产生形变,也难以脱离所述收容孔9。

盖上所述盖板2,所述盖板2即同时遮蔽所述接口8和所述收容孔9,防止灰尘或水滴通过所述接口8或所述收容孔9进入所述电子装置100的内部,避免灰尘或液体经由所述收容孔9进入所述电子装置100的内部,造成电路短路或金属件腐蚀等风险。

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装置孔塞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所述收容孔的宽度d大于等于所述第二部的宽度d2且大致等于或大于所述第一部4与所述第三部6的宽度之和,以便于所述定位件3安装于所述收容孔9;所述第二部5与所述第三部6的宽度之和大于所述收容孔的宽度d,以防止所述定位件3脱离所述收容孔9。

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之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之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创作之专利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