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屏蔽型碳纤维发热线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086837发布日期:2020-09-01 20:10阅读:266来源:国知局
一种屏蔽型碳纤维发热线缆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碳纤维发热线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屏蔽型碳纤维发热线缆。



背景技术:

发热电缆辐射供暖系统目前在国内常见有两种:一种是金属发热材料的电缆,另一种是以远红外碳纤维为发热材料的电缆。以金属发热为发热材料的电缆,供热原理是:金属导线通电后,由于自身的电阻而发热,再将热量以热传导形式散出。以碳素纤维为发热材料的电缆发热原理是在碳素纤维两端加以电压,远红外碳纤维以远红外线方式向外辐射能量。

现有的碳纤维发热线缆大多为单根的形式,发热效率较低,并且碳纤维发热线缆间的连接需要现场将碳纤维丝与连接线连接,再将连接线与连接头连接,较为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屏蔽型碳纤维发热线缆,其能够提高发热效率,现场安装连接方式简单快速,并且能够有效屏蔽电磁辐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屏蔽型碳纤维发热线缆,包括线缆外包裹,所述线缆外包裹的前端安装有线缆接头,所述线缆接头连接有线缆连接座,所述线缆外包裹上设有两个相互连通的放置口,所述放置口内放置有发热线缆,所述发热线缆由屏蔽机构与碳纤维丝组成,所述线缆外包裹的上端设有铺设在两根发热线缆上的导热机构,所述线缆接头的后端固定连接有两块夹板,两个所述夹板相对的侧壁均设置锯齿状凸起,所述锯齿状凸起插入线缆外包裹末端,所述线缆接头内设有安装腔,所述线缆接头的后端设有与安装腔连通的圆孔,所述碳纤维丝贯穿圆孔,所述安装腔内设有用于夹紧碳纤维丝的接触机构,所述线缆接头的前端固定有柱形插头,所述柱形插头的外壁周向等间距固定有多个金属插条,所述线缆连接座的后侧设有与柱形插头对应的插槽,所述插槽的内壁设有多个与金属插条一一对应的限位槽,所述线缆连接座内设有多个装置腔,所述装置腔内设有导电机构。

优选地,所述屏蔽机构包括包裹在碳纤维丝外侧的铁氟龙包裹,所述铁氟龙包裹外围包裹有pvc包裹,所述pvc包裹外围包裹有改性pe包裹,所述改性pe包裹的外围包裹有不锈钢屏蔽网。

优选地,所述改性pe包裹的外壁设有多排圆形凸起,所述放置口的内壁设有对个与多排圆形凸起对应的限位凹陷。

优选地,所述线缆外包裹为起到绝缘效果的硅胶材质。

优选地,所述导热机构包括铺设在发热线缆上表面的柔性导热垫,所述不锈钢屏蔽网上端固定有延伸至柔性导热垫内的弧形限位凸起,所述柔性导热垫的两侧均固定有t型限位凸起,所述放置口相对的内壁均设有与t型限位凸起配合的t型口。

优选地,所述接触机构包括设置在安装腔内的两对弧形金属板,所述弧形金属板的两侧均设有导向机构,所述线缆接头的上下两侧均设有凹槽,所述凹槽与安装腔间贯穿螺纹连接有螺栓,所述螺栓的末端与弧形金属板转动连接,所述弧形金属板与柱形插头间通过导线连接。

优选地,所述导向机构包括固定在弧形金属板两侧的固定板,上下两对所述固定板间贯穿设有导向杆,所述导向杆的上端均固定有限位块。

优选地,所述导电机构包括设置在装置腔内的梯形导电板,所述梯形导电板的内侧贯穿装置腔并延伸至限位槽内,所述梯形导电板的外侧与装置腔的内壁间通过多个弹簧弹性连接。所述梯形导电板连接总线。

优选地,所述梯形导电板的斜面侧朝向插槽的槽口处。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为:

1、通过线缆外包裹包裹两根发热线缆,使用两根线缆同时供热,大大提高发热效率,能够快速的提升地暖温度。

2、通过设置导热机构,能够提高热量传导的效果,直接传导给地面,热量流失少。

3、通过设置接触机构与导电机构,能够快速的完成现场的安装与对接,提高安装速度。

4、碳纤维丝外围包裹有屏蔽机构,屏蔽机构包括包裹在碳纤维丝外侧的铁氟龙包裹,所述铁氟龙包裹外围包裹有pvc包裹,所述pvc包裹外围包裹有改性pe包裹,所述改性pe包裹的外围包裹有不锈钢屏蔽网,能够有效屏蔽电磁辐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屏蔽型碳纤维发热线缆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屏蔽型碳纤维发热线缆的a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屏蔽型碳纤维发热线缆的弧形金属板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屏蔽型碳纤维发热线缆的发热线缆剖视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屏蔽型碳纤维发热线缆的线缆外包裹示意图。

图中:1线缆外包裹、2放置口、3限位凹陷、4t型口、5柔性导热垫、6不锈钢屏蔽网、7铁氟龙包裹、8pvc包裹、9改性pe包裹、10碳纤维丝、11圆形凸起、12t型限位凸起、13弧形限位凸起、14线缆连接座、15柱形插头、16安装腔、17螺栓、18锯齿状凸起、19弧形金属板、20夹板、21凹槽、22线缆接头、23导线、24弹簧、25装置腔、26梯形导电板、27限位槽、28金属插条、29插槽、30导向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参照图1-5,一种屏蔽型碳纤维发热线缆,包括线缆外包裹1,线缆外包裹1为起到绝缘效果的硅胶材质,能够自由弯曲,线缆外包裹1的前端安装有线缆接头22,线缆接头22连接有线缆连接座14,线缆外包裹1上设有两个相互连通的放置口2,放置口2内放置有发热线缆,使用两根线缆同时供热,大大提高发热效率,能够快速的提升地暖温度,发热线缆由屏蔽机构与碳纤维丝10组成,屏蔽机构包括包裹在碳纤维丝10外侧的铁氟龙包裹7,铁氟龙包裹7外围包裹有pvc包裹8,pvc包裹8外围包裹有改性pe包裹9,改性pe包裹9的外壁设有多排圆形凸起11,放置口2的内壁设有对个与多排圆形凸起11对应的限位凹陷3,改性pe包裹9的外围包裹有不锈钢屏蔽网6,能有效屏蔽电磁辐射。

线缆外包裹1的上端设有铺设在两根发热线缆上的导热机构,导热机构包括铺设在发热线缆上表面的柔性导热垫5,不锈钢屏蔽网6上端固定有延伸至柔性导热垫5内的弧形限位凸起13,柔性导热垫5的两侧均固定有t型限位凸起12,放置口2相对的内壁均设有与t型限位凸起12配合的t型口4,能够提高热量传导的效果,直接传导给地面,热量流失少。

线缆接头22的后端固定连接有两块夹板20,两个夹板20相对的侧壁均设置锯齿状凸起18,锯齿状凸起18插入线缆外包裹1末端,线缆接头22内设有安装腔16,线缆接头22的后端设有与安装腔16连通的圆孔,碳纤维丝10贯穿圆孔,安装腔16内设有用于夹紧碳纤维丝10的接触机构,接触机构包括设置在安装腔16内的两对弧形金属板19,弧形金属板19的两侧均设有导向机构,导向机构包括固定在弧形金属板19两侧的固定板,上下两对固定板间贯穿设有导向杆30,导向杆30的上端均固定有限位块,线缆接头22的上下两侧均设有凹槽21,凹槽21与安装腔16间贯穿螺纹连接有螺栓17,螺栓17的末端与弧形金属板19转动连接,弧形金属板19与柱形插头15间通过导线23连接,转动两根螺栓17,在导向杆30的作用下,两对弧形金属板19相对移动,将两根发热线缆的碳纤维丝10夹紧。

线缆接头22的前端固定有柱形插头15,柱形插头15的外壁周向等间距固定有多个金属插条28,线缆连接座14的后侧设有与柱形插头15对应的插槽29,插槽29的内壁设有多个与金属插条28一一对应的限位槽27,线缆连接座14内设有多个装置腔25,装置腔25内设有导电机构,导电机构包括设置在装置腔25内的梯形导电板26,梯形导电板26的内侧贯穿装置腔25并延伸至限位槽27内,梯形导电板26的外侧与装置腔25的内壁间通过多个弹簧24弹性连接。梯形导电板26连接总线,梯形导电板26的斜面侧朝向插槽29的槽口处,完成线缆的排布与接头的安装后,只需将柱形插头15直接插入线缆连接座14一侧的插槽29内即可,此时多个金属插条28滑入限位槽27内,先与梯形导电板26的斜面相抵,在弹簧24的弹性作用下,最终梯形导电板26的平面与金属插条相抵接触,电路导通,安装便捷。

本发明中,通过线缆外包裹1包裹两根发热线缆,使用两根线缆同时供热,大大提高发热效率,能够快速的提升地暖温度,碳纤维丝10外围包裹有屏蔽机构,屏蔽机构包括包裹在碳纤维丝10外侧的铁氟龙包裹7,铁氟龙包裹7外围包裹有pvc包裹8,pvc包裹8外围包裹有改性pe包裹9,改性pe包裹9的外围包裹有不锈钢屏蔽网6,能有效屏蔽电磁辐射;现场安装时,只需将线缆接头22的两个夹板1夹在线缆外包裹1末端,将锯齿状突起18按入内部接口实现连接,此时碳纤维丝10穿过圆孔进入安装腔16内部,转动两根螺栓17,在导向杆30的作用下,两对弧形金属板19相对移动,将两根发热线缆的碳纤维丝10夹紧,完成线缆的排布与接头的安装后,只需将柱形插头15直接插入线缆连接座14一侧的插槽29内即可,此时多个金属插条28滑入限位槽27内,先与梯形导电板26的斜面相抵,在弹簧24的弹性作用下,最终梯形导电板26的平面与金属插条相抵接触,电路导通,安装便捷。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