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145276发布日期:2020-09-08 13:48阅读:105来源:国知局
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是申请号为201711328449.0,申请日为2017年12月13日,发明名称为“电子装置”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子装置,特别涉及具有可挠式显示屏幕的可挠式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子装置,随着智能型电子装置的热潮,已经逐渐改为以触控显示面板为显示界面及主要的控制机体,以取代实体按键的配置,又随着可挠式触控显示面板的出现,使得电子装置(如笔电、手机、穿戴式装置等)的触控显示面板可具有一定程度的挠曲且触控显示面板的尺寸大小不再受到局限。其中穿戴式装置例如手表,将可挠式触控显示面板应用于手表,便可配合使用者的手腕形状挠曲以进行配戴,亦可扩大作为表面的可挠式触控显示面板的面积。让使用者在使用时更为方便,在操作上亦不会因为表面太小而操作不易。



技术实现要素:

然而,对于此种可挠式显示面板,搭配安装的壳体及内部电子元件也需要可以随着面板弯曲,才能充分发挥可挠式显示面板的特色及功能。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壳体及内部电子元件可随面板弯曲的电子装置。

于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括壳体、可挠式显示面板以及至少一软性电路板。壳体包括多个第一组件及多个第二组件。第一组件及第二组件彼此间隔设置且依序枢接。第一组件包括容置槽,第二组件包括连接件、至少一个弧型部及至少一个止挡部。弧型部连接于连接件且容置于邻近的第一组件的容置槽内,且止挡部设置于弧型部相对于连接连接件的一侧的另一侧。第一组件及第二组件能够因应壳体弯曲而相对枢转。带动第一组件于连接件及止挡部之间相对第二组件移动,以改变该弧型部收合于该容置槽的区域。可挠式显示面板组装于壳体。至少一软性电路板则是电性连接可挠式显示面板且容置于壳体。

通过第一组件及第二组件的枢接,使得壳体呈现可弯曲的结构。如此,搭配可挠式显示面板,在使用时整体即可卷曲使用,展现可挠式显示面板的优点及特性。而通过第一组件及第二组件的长、宽调整,即可形成各种尺寸的电子装置壳体,使得设计应用上可更为便利。在壳体内所组设的电路板则是采用软性电路板,以使电子装置能够弯曲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弯曲状态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剖面图;

图4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电子装置部分弯曲状态的分解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剖面图;

图6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电子装置部分弯曲状态的分解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同时参阅图1至图3,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示意图,图2为本实施例的电子装置弯曲状态的分解示意图,图3为本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剖面图。本实施例的电子装置100包括壳体10、可挠式显示面板11以及软性电路板。可挠式显示面板11组装于壳体10。在本实施例中所示是在可挠式显示面板11背面与整个壳体10进行组装,以使电子装置100有尽可能的有最大显示面积以及最小体积,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0也可大于可挠式显示面板11的显示面积。

再请同时参阅图1至图3,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0包括多个第一组件101及多个第二组件10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壳体10也可以仅部分区域使用第一组件101及第二组件102以提供所述部分区域具有可弯曲功效,本发明不以此为限。由图1及图2可见,第一组件101及第二组件102为长条型,由侧面看过去略呈ㄇ型,使得所组成的壳体10能够在内部形成容置空间。第一组件101及第二组件102彼此间隔设置且依序枢接,也就是说,在组装时,是以一个第一组件101枢接一个第二组件102,接着第二组件102再枢接一个第一组件101,以此顺序间隔设置并依序枢接组成壳体10。以此枢接方式,可以依照所需的壳体10大小,组接所需要的第一组件101及第二组件102数量,来符合不同尺寸的电子装置的需求。组装完成后,第一组件101及第二组件102可因应壳体10弯曲而相对枢转。第一组件101包括一容置槽1011。由图3的剖面视图可见,容置槽1011位于第一组件101内侧面。

第二组件102可包括一连接件1021、至少一弧型部1022及至少一止挡部1023。弧型部1022连接于连接件1021且容置于邻近的第一组件101的容置槽1011内。止挡部1023设置于弧型部1022相对于连接连接件1021的一侧的另一侧。如图2及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至少一弧型部1022为二弧型部1022,至少一止挡部1023为二止挡部1023。二弧型部1022分别设置于连接件1021的相对两侧,止挡部1023即是设置于弧型部1022相对于连接连接件1021的一侧的另一侧。意即,连接件1021及止挡部1023会位于弧型部1022相对的两侧。

其中,由图2可见,本实施例的二止挡部1023是沿弧型部1022的长边设置,并延伸整个长边。但在其他方式中,亦可以在弧型部1022的长边上间距一定间隔排列一个止挡部1023,也可以是在弧型部1022的长边上的任一位置设置一个止挡部1023。

当壳体10被弯曲,第一组件101及第二组件102可因应壳体10弯曲而相对枢转,带动第一组件101于连接件1021及止挡部1023之间相对第二组件102移动,以改变弧型部1022收合于容置槽1011的区域(例如:弧型部1022离开容置槽1011或收合于容置槽1011)。

图1中即为将弧型部1022收合于容置槽1011中的方式,即壳体10处于未弯曲状态。由于弧型部1022为收合于容置槽1011中,所以在图1中仅能见到第一组件101及第二组件102的连接件1021的外侧表面,而未能见到位于第一组件101的容置槽1011及被第一组件101覆盖且收合于容置槽1011的第二组件102的弧型部1022与止挡部1023。在于壳体10未弯曲状态下,第一组件101抵靠相邻的第二组件102的连接件1021而形成壳体10。

当可挠式显示面板11被弯曲,壳体10可因应可挠式显示面板11而处于弯曲状态,形成如图2所示的状态。请同时参考图3的剖面视图,当壳体10处于弯曲状态时,第一组件101及第二组件102可因应壳体10弯曲以枢接处为中心而相对枢转,带动第一组件101于连接件1021及止挡部1023之间相对第二组件102移动并远离连接件1021,第一组件101与第二组件102朝相反方向移动,使弧型部1022离开容置槽1011,直至止挡部1023抵靠于对应的容置槽1011的侧壁1012。在本实施例中,可在容置槽1011的两侧都设置侧壁1012以抵靠于对应的止挡部1023。此时弧型部1022外露于第一组件101及第二组件102的连接件1021之间。

以其中一组第一组件101及第二组件102为例做说明,弯曲壳体10使第一组件101相对第二组件102往相反的方向枢转时,带动第一组件101于连接件1021及止挡部1023之间相对第二组件102移动并远离连接件1021,第一组件101与第二组件102朝相反方向移动,第二组件102的弧型部1022会逐渐离开容置槽1011并逐渐外露于第一组件101与连接件1021之间。且第一组件101可持续移动直至第二组件102的止挡部1023抵靠于对应第一组件101的容置槽1011的侧壁1012。此时,设置弧型部1022可填补第一组件101及第二组件102的连接件1021之间因相对移动所产生的空隙,而使得壳体10在弯曲后仍为一封闭的壳体。

而当壳体10要从图2及图3所示的弯曲状态要收合至如图1所示的未弯曲状态时,即由止挡部1023抵靠于对应的容置槽1011的侧壁1012的状态开始移动。第一组件101及第二组件102可再次因应壳体10弯曲而相对枢转,带动第一组件101相对第二组件102移动并逐渐远离止挡部1023,第一组件101与第二组件102朝相反方向移动,使弧型部1022逐渐收合于容置槽1011,直至第一组件101抵靠相邻的第二组件102的连接件1021。

如此,通过第一组件101及第二组件102的枢接,使得壳体10呈现可弯曲的结构,且在弯曲时仍可形成封闭的壳体。在搭配可挠式显示面板11及软性电路板,在使用时整体即可卷曲使用,展现可挠式显示面板11的优点及特性。而通过第一组件101及第二组件102长、宽的调整,即可形成各种尺寸的电子装置100的壳体10,使得设计应用上可更为便利。

再请参阅图2及图3,在本实施例中,软性电路板包括一第一软性电路板12a及一第二软性电路板12b。由于软性电路板具有可弯曲使用的特性,亦可电性连接各种电子元件,因此可做为可挠式显示面板11、电子组件13及电池14等电子元件的电性连接使用。由图3可见,第一软性电路板12a与第二软性电路板12b为分开设置,且第一软性电路板12a电性连接多个电子组件13,第二软性电路板12b电性连接多个电池14。电子组件13是指电子装置100运行时所会使用到的电子元件,例如处理器、内存、电容、电阻、电感等。

在其他方式中,亦可使用一个软性电路板来连接所有的电子组件13及电池14。另外,为了使第一软性电路板12a与第二软性电路板12b能够配合可挠式显示面板11弯曲使用,电子组件13的排列方式及位置以及电池14的大小形状、排列方式及位置亦可对应第一组件101的容置槽1011及第二组件102的连接件1021的形状及大小来设计与设置。例如,可使用多个较小型的长条型电池14来组装于电子装置100中,以提供所需电力。

另外,再请参阅图3,在本实施例中,电子装置100还可包括多个支撑件15,支撑件15间隔设置于第一软性电路板12a电性连接可挠式显示面板11的一侧,且支撑件15容置于壳体10。电子组件13则是设置于第一软性电路板12a相对于设置支撑件15的一侧的另一侧,且电子组件13的位置会对应支撑件15的位置。在此,电子组件13会对应支撑件15设置,以通过支撑件15来提供电子组件13支撑及定位,避免电子组件13于第一软性电路板12a弯曲时造成毁损。同时,为配合弯曲使用,各支撑件15亦可对应第一组件101的容置槽1011或第二组件102的连接件1021的位置设置。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组装电池14时并未再使用额外的支撑件15,但在其他方式中,亦可另外对应于各电池14设置支撑件15。

接着请同时参阅图4及图5,其分别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电子装置部分弯曲状态的分解示意图及剖视图。本实施例的电子装置200包括壳体20、可挠式显示面板21、第一软性电路板22a、第二软性电路板22b、多个电子组件23及多个电池24、多个支撑件25。本实施例的结构与连接关系与第一实施例近似,具有相同连接关系及组设位置的元件则不再赘述。随后,将着重说明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

如图4及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一组件201包括连接件2013、弧型部2014及止挡部2015。第一组件201的连接件2013、弧型部2014及止挡部2015形成容置槽2011。弧型部2014连接于连接件2013的一侧,止挡部2015设置于弧型部2014相对于连接连接件2013的一侧的另一侧。而在连接件2013相对于连接弧型部2014的另一侧边则具有一侧壁2012。

第二组件202同样包含连接件2021、至少一弧型部2022及至少一止挡部2023。弧型部2022连接于连接件2021的一侧,且止挡部2023会设置于弧型部2022相对于连接连接件2021的一侧的另一侧,且在连接件2021相对于连接弧型部2022的另一侧边则具有一侧壁2025。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组件202的至少一弧型部2022为一个弧型部2022,至少一止挡部2023为一个止挡部2023。同样地,第二组件202的连接件2021、弧型部2022及止挡部2023形成容置槽2024。由图5的剖面图可见,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组件201与第二组件202为相同结构的组件,意即第一组件201的结构与第二组件202的结构一模一样,且第一组件201及第二组件202同样是彼此间隔设置且依序枢接。

当壳体20处于如图4、图5右半部所示的状态,即第一组件201的连接件2013抵靠相邻的第二组件202的连接件2021时,第二组件202的弧型部2022容置于邻近的第一组件201的容置槽2011内。当壳体20弯曲时,第一组件201及第二组件202可因应壳体20弯曲而相对枢转。此时,如同第一实施例,壳体20弯曲带动第一组件201相对第二组件202移动,第一组件201与第二组件202朝相反方向移动,使第一组件201的连接件2013远离第二组件202的连接件2021,且第二组件202的弧型部2022离开对应的第一组件201的容置槽2011,壳体20可持续弯曲直至第二组件202的止挡部2023抵靠于对应的第一组件201的容置槽2011的侧壁2012,如图5左半部所示的状态。

当壳体20处于如图5左半部所示的状态,第二组件202的止挡部2023抵靠于对应的第一组件201的容置槽2011的侧壁2012,而壳体20要由弯曲状态回复至未弯曲状态时,第一组件201及第二组件202亦可因应壳体20弯曲而相对枢转。此时,壳体20弯曲带动第一组件201相对第二组件202移动,第一组件201与第二组件202朝相反方向移动,使第一组件201的连接件2013靠近第二组件202的连接件2021,且第二组件2021的弧型部2022收合于第一组件201的容置槽2011,直至第一组件201的连接件2013抵靠相邻的第二组件202的连接件2021,如图5右半部所示的状态。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为使设置于内部的电子组件23及电池24等电子元件能够得到较佳的防水效果,可利用多个软质防水盖26分别覆盖电子组件23及电池24,以使电子组件23及电池24在软质防水盖26的保护下,不会直接被液体或水气影响而毁损。如图5可见,在本实施例中具有两个软质防水盖26,一个软质防水盖26是设置于第一软性电路板22a且覆盖电子组件23。另一个软质防水盖26是设置于第二软性电路板22b且连接可挠式显示面板21背面,且同时覆盖第二软性电路板22b及电池24。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亦可以使用一个软质防水盖26同时覆盖所有的电子组件23及电池24。使用时,软质防水盖26会具有一定的拉伸性及延展性,可随着壳体20的弯曲而被拉伸延展,但仍保有防水的特性,且不会因为拉伸延展而拉扯或影响其覆盖的电子组件23、第一软性电路板22a、第二软性电路板22b及电池24,可在壳体20弯曲使用时仍提供防水效果。

通过上述结构,本实施例通过多个相同结构的第一组件201及第二组件202的互相枢接,使得壳体20呈现可弯曲的结构,且在壳体20弯曲时不会露出内部的电子组件23等,仍可形成封闭的空间。由于只需要一种规格的第一组件201及第二组件202即可组成壳体20,在制造零组件的过程中可以减少零组件制造的程序。在组装上亦只需要使用相同结构的组件依序相接枢设,可简为简化制程。

接着请参阅图6及图7,其分别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电子装置部分弯曲状态的分解示意图及剖视图。本实施例的电子装置300包括壳体30、可挠式显示面板31、第一软性电路板32a、第二软性电路板32b、多个电子组件33及多个电池34、多个支撑件35。本实施例的结构与连接关系与第一实施例近似,具有相同连接关系及组设位置的元件则不再赘述。随后,将着重说明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

本实施例的第一组件301包括容置槽3011,而在容置槽3011的二相对侧边都各具有侧壁3012。第二组件302可包括一连接件3021、至少一弧型部3022及至少一止挡部3023。在此,至少一弧型部3022为二弧型部3022,至少一止挡部为二止挡部3023。二弧型部3022分别设置于连接件3021的相对两侧,二止档部3023则是分别设置于二弧型部3022相对于连接连接件3021的一侧的另一侧。

本实施例的第二组件302与第一实施例的第二组件102都是于连接件两侧分别设置弧型部。但本实施例的第二组件302与第一实施例的第二组件102较大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实施例中的连接件1021为一直线板件,再向两侧延伸设置弧型部1022。且由图1至3可见,第一实施例中所示的弧型部1022的高度会略低于连接件1021的高度以产生一高度差,而使得第一组件101及第二组件102在组装后,由于第一组件101的高度与第二组件102的连接件高度相同,故第二组件的弧型部1022能收合于容置槽1011,且第二组件102的连接件1021会与邻近的第一组件101并排抵靠并外露。但在本实施例中,连接件3021为配合弧型部3022的弯曲角度而略呈弧形,且弧型部3022与连接件3021会形成一连续曲面而未有高度差,由于第一组件301的高度略高于第二组件302的连接件3021及弧型部3022的高度,故第二组件302的连接件3021及弧型部3022能收合于容置槽3011。当壳体30处于如图6、图7右半部所示的状态,即在壳体30未弯曲时,第一组件301会抵靠相邻的第一组件301,而枢接于此相邻的二第一组件301之间的第二组件302的连接件3021、二弧型部3022及二止挡部3023则会容置于相邻的二第一组件301的二容置槽3011内。也就是于壳体30未弯曲时,如图6及图7的右半部所示,从外部是看不见第二组件302,第二组件302的连接件3021、弧型部3022及止挡部3023都会收合于相邻的二容置槽3011中,仅能看到第一组件301。

当弯曲电子装置300的壳体30时,第一组件301及第二组件302可因应壳体30弯曲而相对枢转,带动第一组件301相对第二组件302移动并远离连接件3021,第一组件301与第二组件302朝相反方向移动,使连接件3021及弧型部3022逐渐离开容置槽3011,且可直至止挡部3023抵靠于对应的第一组件301的容置槽3011的侧壁3012。此时,第二组件302的连接件3021及弧型部3022则会外露以填补两个相邻的第一组件301之间因相对移动所产生的空隙,而使得壳体30在弯曲后仍为一封闭的壳体,如图7左半部所示。

当壳体30处于如图7左半部所示的状态,止挡部3023抵靠于对应的第一组件301的容置槽3011的侧壁3012,而要将弯曲后的电子装置300的壳体30回复未弯曲状态时,第一组件301及第二组件302可因应壳体30弯曲而再次相对枢转,带动第一组件301相对第二组件302移动并远离止挡部3023,第一组件301与第二组件302朝相反方向移动,使第二组件302的连接件3021、二弧型部3022及二止挡部3023收合于相邻的二第一组件301的二容置槽3011内,直至第一组件301抵靠相邻的第一组件301,如图7右半部所示。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为使设置于壳体30内部的电子组件33及电池34等能有更佳的防水效果,如图7所示,在各电子组件33及电池34外会使用多个软胶防水层36分别设置于第一软性电路板32a及第二软性电路板32b并包覆各电子组件33及电池34。在本实施例中是将各个电子组件33及各电池34分别以软胶防水层36包覆,如此在弯曲电子装置300时亦可较为容易。在其他方式中,亦可以配合组装位置使软胶防水层36同时包覆多个电子组件33。例如位于同一个第二组件302区域内的电子组件33一同使用软胶防水层36包覆,这样即使在弯曲电子装置300时,在第二组件302区域内的元件由于不会被弯折,也不会使软胶防水层36拉扯包覆在一起的各电子组件33。使用软胶防水层36包覆电子组件33及电池34,即使液体或水气由壳体30第一组件301与第二组件302间的缝隙进入壳体30内,亦不容易造成电子组件33或电池34的毁损,可达成有效防水的效果。

虽然本发明以前述的实施例公开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相关技术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须视本说明书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者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