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家居主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661377发布日期:2020-07-29 03:42阅读:233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家居主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信网络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家居主机。



背景技术:

智能家居是一个以住宅为平台,融合建筑、网络通信、信息家电、设备自动化,集系统、结构、服务、管理为一体的高效、舒适、安全、便利、环保的居住环境,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家居已经普遍被广大居民认可,智能家居主机也已经进入了大量的居民家中。现在常用的智能家居主机需要控制灯光、插座、普通家用电器、可视门铃、摄像头、门锁、传感器等安防设备,且随着人们安全意识加强,家里的安防设备也日渐增多,使得现在的智能家居主机无法精准的进行信号传输;然而现有的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家居主机中内部的元器件一般是直接固定在机箱的内壁上,且多个元器件位于同一空间内,由于各个元器件在使用时所产生的热量有所不同,从而会相互影响,且部分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家居主机的散热效率较为低下,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机箱内部元器件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家居主机,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家居主机,包括盒体和风扇,所述风扇固定连接在盒体的内侧壁上,且盒体与风扇相对的侧部呈开口状并固定连接有盖板,所述盖板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对称设置的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侧壁上等距插设有载物板,所述载物板的一端面接触有挡板,所述挡板的端部插设在载物板的侧壁上。

优选的,所述盖板通过多个固定螺栓固定连接在盒体的侧壁上,且固定螺栓分布于盖板的四角处。

优选的,所述盒体的外侧壁于盖板的侧壁上均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侧壁上等距开设有通风孔,且凹槽内盖合有隔尘网。

优选的,所述凹槽于隔尘网相对的侧壁上均固定连接有条形永磁铁,且隔尘网与凹槽上的条形永磁铁相互配合。

优选的,所述固定板的侧壁上等距开设有条形插孔,所述载物板的边部插设在条形插孔内。

优选的,所述载物板内开设有容纳腔,所述容纳腔的侧壁上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内插设有活塞。

优选的,所述挡板的侧壁上开设有条形槽,所述条形槽的顶部与底部均呈开口状,所述活塞的一端位于条形槽内,且挡板的侧壁上等距开设有圆形通孔,所述圆形通孔与风扇相配合。

优选的,所述固定板的侧壁上开设有卡槽,所述卡槽与条形插孔相垂直,且卡槽的顶部成开口状,所述挡板的两端部插设在卡槽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盒体内等距设置载物板,便于将多个元器件区分固定,通过在载物板内设置容纳腔,便于将冷却液注入容纳腔内,从而提高载物板上元器件的散热效率;通过在载物板的一侧设置风扇,能够进一步提高载物板上元器件的散热效率,保障了载物板上元器件的使用寿命,通过在风扇的一侧设置隔尘网,能够减少风扇输送的空气中的灰尘;这种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家居主机不仅能够便于元器件的五分固定,而且能够有效的提高元器件的散热效率,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元器件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正面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用新型中挡板与盖板的立体连接图;

图5为实用新型中固定板的立体图。

图中:1盒体、2风扇、3盖板、4固定板、5载物板、6挡板、7固定螺栓、8凹槽、9通风孔、10隔尘网、11条形永磁铁、12条形插孔、13容纳腔、14通孔、15活塞、16条形槽、17圆形通孔、18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家居主机,包括盒体1和风扇2,风扇2的工作原理以及结构均为现有技术,故在此不做详细赘述,风扇2固定连接在盒体1的内侧壁上,且盒体1与风扇2相对的侧部呈开口状并固定连接有盖板3,盖板3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对称设置的固定板4,固定板4的侧壁上等距插设有载物板5,载物板5的一端面接触有挡板6,挡板6的端部插设在载物板5的侧壁上。

盖板3通过多个固定螺栓7固定连接在盒体1的侧壁上,且固定螺栓7分布于盖板3的四角处,便于盖板3固定连接在盒体1上。

盒体1的外侧壁于盖板3的侧壁上均开设有凹槽8,凹槽8的侧壁上等距开设有通风孔9,且凹槽8内盖合有隔尘网10,便于对空气中的灰尘进行过滤。

凹槽8于隔尘网10相对的侧壁上均固定连接有条形永磁铁11,且隔尘网10与凹槽8上的条形永磁铁11相互配合,且凹槽8上的条形永磁铁11与隔尘网10上条形永磁铁11相对的侧部分别为异极磁极,从而便于隔尘网10的安装与拆卸。

固定板4的侧壁上等距开设有条形插孔12,载物板5的边部插设在条形插孔12内,便于载物板5插设在固定板4的侧壁上。

载物板5内开设有容纳腔13,容纳腔13的侧壁上开设有通孔14,通孔14内插设有活塞15,便于将冷却液注入容纳腔13内,从而提高载物板5上所安装的元器件的散热效率。

挡板6的侧壁上开设有条形槽16,条形槽16的顶部与底部均呈开口状,活塞15的一端位于条形槽16内,且挡板6的侧壁上等距开设有圆形通孔17,圆形通孔17与风扇2相配合,便于风扇2将盒体1外的空气输送至挡板6的一侧。

固定板4的侧壁上开设有卡槽18,卡槽18与条形插孔12相垂直,且卡槽18的顶部成开口状,挡板6的两端部插设在卡槽18内,便于挡板6的拆卸与安装。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转动固定螺栓7,取出固定板4,再抽出挡板6以及载物板5,取出活塞15,将冷却液注入容纳腔13内,再将活塞15插设再通孔14内;将元器件通过现有技术手段如螺钉粘胶等固定再载物板5上,再将挡板6插设再固定板4上,将固定板4插设再盒体1内,并通过固定螺栓7将盖板3固定,当风扇2工作时,能够有效提高载物板5上元器件的散热效率,保障了载物板5上元器件的使用寿命。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描述的“固定连接”表示相互连接的两部件之间是固定在一起,一般是通过焊接、螺钉或胶粘等方式固定在一起;“转动连接”是指两部件连接在一起并能相对运动。

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故以上所述仅为

本技术:
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来限定本申请的实施范围;即凡依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所做的各种等同变换,均为本申请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家居主机,包括盒体(1)和风扇(2),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2)固定连接在盒体(1)的内侧壁上,且盒体(1)与风扇(2)相对的侧部呈开口状并固定连接有盖板(3),所述盖板(3)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对称设置的固定板(4),所述固定板(4)的侧壁上等距插设有载物板(5),所述载物板(5)的一端面接触有挡板(6),所述挡板(6)的端部插设在载物板(5)的侧壁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家居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3)通过多个固定螺栓(7)固定连接在盒体(1)的侧壁上,且固定螺栓(7)分布于盖板(3)的四角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家居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盒体(1)的外侧壁于盖板(3)的侧壁上均开设有凹槽(8),所述凹槽(8)的侧壁上等距开设有通风孔(9),且凹槽(8)内盖合有隔尘网(1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家居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8)于隔尘网(10)相对的侧壁上均固定连接有条形永磁铁(11),且隔尘网(10)与凹槽(8)上的条形永磁铁(11)相互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家居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4)的侧壁上等距开设有条形插孔(12),所述载物板(5)的边部插设在条形插孔(12)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家居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载物板(5)内开设有容纳腔(13),所述容纳腔(13)的侧壁上开设有通孔(14),所述通孔(14)内插设有活塞(15)。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家居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6)的侧壁上开设有条形槽(16),所述条形槽(16)的顶部与底部均呈开口状,所述活塞(15)的一端位于条形槽(16)内,且挡板(6)的侧壁上等距开设有圆形通孔(17),所述圆形通孔(17)与风扇(2)相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家居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4)的侧壁上开设有卡槽(18),所述卡槽(18)与条形插孔(12)相垂直,且卡槽(18)的顶部成开口状,所述挡板(6)的两端部插设在卡槽(18)内。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家居主机,包括盒体和风扇,所述风扇固定连接在盒体的内侧壁上,且盒体与风扇相对的侧部呈开口状并固定连接有盖板,所述盖板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对称设置的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侧壁上等距插设有载物板,所述载物板的一端面接触有挡板,所述挡板的端部插设在载物板的侧壁上;本实用新型不仅能够便于元器件的五分固定,而且能够有效的提高元器件的散热效率,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元器件的使用寿命。

技术研发人员:罗国强;潘光洋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
技术研发日:2020.01.06
技术公布日:2020.07.28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