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上薄板带板的自动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482223发布日期:2021-03-30 20:21阅读:46来源:国知局
一种上薄板带板的自动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动设备,特别涉及一种上薄板带板的自动设备,属于印制电路制造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生活中,5g印制电路制造中,由于追求高速高密度,以及轻量化的需要,pcb芯板越来越薄,当pcb芯板厚度薄于水平线过板能力时,一般通过将薄芯板连接在一个较厚的带板上通过水平线,以避免卡板,带板一般用一个0.5-1.0mm厚度的常规环氧板,在板面铣出半回形方框齿,同时保留一定宽度的连接筋,使用时手动将连接筋插入到一个2mm*2mm,开口垂直向上的长条形凹槽中,垂直向凹槽插入时,一般板要保持角度90°到45°之间,然后倾斜向下压带板,连接筋被弯折,使方框齿和连接筋错开,然后将薄芯板插入错开的缝隙,松开后连接筋弹性恢复,将薄芯板夹住,但是这种方式需要纯手工完成,生产效率低,同时人工操作容易损坏带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上薄板带板的自动设备。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一种上薄板带板的自动设备,包括底板,所述底板顶部的一端固定安装有两个第一气缸,两个所述第一气缸的活塞杆之间固定连接有l型结构的升降挡板,所述底板顶端的中部固定安装有两个第二气缸,两个所述第二气缸的活塞杆之间固定连接有l型结构的顶板,所述底板的顶部且位于第一气缸与第二气缸之间设置有第一输送机构,所述底板的顶部且位于第二气缸的一侧设置有推拉机构,所述底板的顶部远离第一输送机构的一端且位于推拉机构的上方设置有第二输送机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输送机构包括第一固定板,所述底板的顶部且位于第一气缸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一固定板,其中一个所述第一固定板外侧的底部固定安装有控制面板,两个所述第一固定板的顶部之间转动连接有第一从动轮,所述底板的顶部且位于第二气缸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二固定板,其中一个所述第二固定板顶部的外侧固定安装有第一伺服电机,两个所述第二固定板的顶部之间转动连接有第一主动轮,所述第一伺服电机的输出轴贯穿对应的第二固定板且与第一主动轮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主动轮与第一从动轮之间通过第一传动皮带传动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推拉机构包括传动槽,所述底板的顶部且位于第二气缸的一侧开设有传动槽,所述传动槽内壁的底部远离第二气缸的一端固定安装有第二伺服电机,所述第二伺服电机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固定连接有丝杆,所述丝杆远离第二伺服电机的一端与传动槽的内壁转动连接,所述丝杆的外侧螺纹连接有滑块,所述滑块与传动槽的内壁滑动连接,所述滑块的顶部延伸至底板的顶部且固定连接有滑板,所述滑板的底部与底板的顶部滑动连接,所述滑板顶部的两端均固定安装有第三气缸,两个所述第三气缸的活塞杆之间固定连接有l型结构的拉板,所述拉板的顶部靠近顶板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钩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输送机构包括第三固定板,所述底板的顶部且位于第二伺服电机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三固定板,两个所述第三固定板的顶部之间转动连接有第二从动轮,所述底板的顶部远离第一气缸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两个第四固定板,其中一个所述第四固定板顶部的外侧固定安装有第三伺服电机,两个所述第四固定板的顶部之间转动连接有第二主动轮,所述第三伺服电机的输出轴贯穿对应的第四固定板且与第二主动轮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主动轮与第二从动轮之间通过第二传动皮带传动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底板底部的四角均固定连接有支撑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顶板的顶部等距开设有方框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气缸、第一伺服电机、第二气缸、第二伺服电机、第三气缸、第三伺服电机均与控制面板电性连接。

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操作简单便捷,实用性强,通过设置带有钩板的拉板与设置带有方框齿的顶板进行相互配合,能够将带板一端的方框齿和连接筋错开,从而便于更好的自动对薄板与带板进行安装,进而增加整体的生产效率,同时机器操作稳定,能够避免人工手动操作,对带板无损伤。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主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中:1、底板;2、支撑脚;3、第一气缸;4、升降挡板;5、第一输送机构;51、第一固定板;52、控制面板;53、第一从动轮;54、第二固定板;55、第一伺服电机;56、第一主动轮;57、第一传动皮带;6、第二气缸;7、顶板;8、方框槽;9、推拉机构;91、传动槽;92、第二伺服电机;93、丝杆;94、滑块;95、滑板;96、第三气缸;97、拉板;98、钩板;10、第二输送机构;101、第三固定板;102、第二从动轮;103、第四固定板;104、第三伺服电机;105、第二主动轮;106、第二传动皮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上薄板带板的自动设备,包括底板1,底板1顶部的一端固定安装有两个第一气缸3,两个第一气缸3的活塞杆之间固定连接有l型结构的升降挡板4,通过升降挡板4便于更好的对输送的带板进行限位;底板1顶端的中部固定安装有两个第二气缸6,两个第二气缸6的活塞杆之间固定连接有l型结构的顶板7,底板1的顶部且位于第一气缸3与第二气缸6之间设置有第一输送机构5,底板1的顶部且位于第二气缸6的一侧设置有推拉机构9,底板1的顶部远离第一输送机构5的一端且位于推拉机构9的上方设置有第二输送机构10。

进一步的,第一输送机构5包括第一固定板51,底板1的顶部且位于第一气缸3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一固定板51,其中一个第一固定板51外侧的底部固定安装有控制面板52,两个第一固定板51的顶部之间转动连接有第一从动轮53,底板1的顶部且位于第二气缸6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二固定板54,其中一个第二固定板54顶部的外侧固定安装有第一伺服电机55,两个第二固定板54的顶部之间转动连接有第一主动轮56,第一伺服电机55的输出轴贯穿对应的第二固定板54且与第一主动轮56固定连接,第一主动轮56与第一从动轮53之间通过第一传动皮带57传动连接,通过第一伺服电机55带动第一主动轮56转动,从而通过第一传动皮带57带动第一从动轮53进行转动,进而更好的对带板进输送。

进一步的,推拉机构9包括传动槽91,底板1的顶部且位于第二气缸6的一侧开设有传动槽91,传动槽91内壁的底部远离第二气缸6的一端固定安装有第二伺服电机92,第二伺服电机92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固定连接有丝杆93,丝杆93远离第二伺服电机92的一端与传动槽91的内壁转动连接,丝杆93的外侧螺纹连接有滑块94,滑块94与传动槽91的内壁滑动连接,滑块94的顶部延伸至底板1的顶部且固定连接有滑板95,滑板95的底部与底板1的顶部滑动连接,滑板95顶部的两端均固定安装有第三气缸96,两个第三气缸96的活塞杆之间固定连接有l型结构的拉板97,拉板97的顶部靠近顶板7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钩板98,通过第二伺服电机92带动丝杆93进行转动,从而使得丝杆93外侧的滑块94在传动槽91的内部进行移动,进而带动滑板95、第三气缸96、拉板97以及钩板98进行左右移动,便于更好的与顶板7进行相互配合,使得带板一端的方框齿和连接筋错开,从而便于更好的自动对薄板与带板进行安装。

进一步的,第二输送机构10包括第三固定板101,底板1的顶部且位于第二伺服电机92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三固定板101,两个第三固定板101的顶部之间转动连接有第二从动轮102,底板1的顶部远离第一气缸3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两个第四固定板103,其中一个第四固定板103顶部的外侧固定安装有第三伺服电机104,两个第四固定板103的顶部之间转动连接有第二主动轮105,第三伺服电机104的输出轴贯穿对应的第四固定板103且与第二主动轮105固定连接,第二主动轮105与第二从动轮102之间通过第二传动皮带106传动连接,通过第三伺服电机104带动第二主动轮105转动,通过第二传动皮带106带动第二从动轮102进行转动,从而更好的对带板与薄板进行输送。

进一步的,底板1底部的四角均固定连接有支撑脚2,通过支撑脚2便于更好的对设备整体进行稳定支撑。

进一步的,顶板7的顶部等距开设有方框槽8,通过方框槽8与带板一端的连接筋相互配合,使得顶板7的顶部可以壁开连接筋顶起带板上的方框齿,从而更好的使得带板上的方框齿与连接筋错开。

进一步的,第一气缸3、第一伺服电机55、第二气缸6、第二伺服电机92、第三气缸96、第三伺服电机104均与控制面板52电性连接,通过控制面板52便于更好的对设备整体进行控制。

具体的,在使用时,首先将设备放置在指定的位置,然后将设备通电,并保证第一输送机构5与第二输送机构10的输送速度一致,然后通过控制面板52控制第一伺服电机55与第三伺服电机104工作,通过第一伺服电机55带动第一主动轮56转动,从而通过第一传动皮带57带动第一从动轮53进行转动,通过第三伺服电机104带动第二主动轮105转动,通过第二传动皮带106带动第二从动轮102进行转动,然后将一块带板放置在第二输送机构10的顶部,将其输送至第一输送机构5的顶部,然后通过控制面板52控制第一气缸3工作,带动升降挡板4向上移动,从而对输送的带板进行限位遮挡,然后控制第一伺服电机55与第三伺服电机104停止工作,同时控制第三气缸96工作,带动拉板97与钩板98向上移动,然后控制第二伺服电机92工作,带动丝杆93进行转动,从而使得丝杆93外侧的滑块94在传动槽91的内部进行移动,进而带动滑板95、第三气缸96、拉板97以及钩板98进行左右移动,使得钩板98搭在带板边缘,接着再次控制第三气缸96工作,带动拉板97与钩板98向下移动,从而压低连接带板上的连接筋,与此同时,控制第二气缸6工作,带动顶板7向上移动,通过顶板7的顶部顶起带板上的方框齿,使得带板上的方框齿与连接筋错开,形成一个夹角,然后通过第二输送机构10输送一块薄板,当薄板的一端顶住顶板7时,停止输送,然后控制第二气缸6工作,收回顶板7,同时控制第二伺服电机92工作,收回拉板97与钩板98,让带板上的连接筋和方框齿在弹力作用下互相将薄板夹住,然后控制第一气缸3工作,收回升降挡板4,然后控制第一输送机构5与第二输送机构10工作,从而继续对夹持之后的带板与薄板进行输送,即可完成自动上薄板操作。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