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电子装置及其可穿戴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985169发布日期:2021-07-23 14:39阅读:75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携电子装置及其可穿戴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便携电子装置,尤其涉及一种能进行内外气压平衡的便携电子装置及其可穿戴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一些便携电子装置(例如智能手表、手机)具有防水能力,其通过密封结构实现防水功能。密封结构也隔绝了便携电子装置内部和外部的空气流通。一些便携电子装置内部还包括有对气压敏感的器件,其需要在预设的气压范围内才能正常工作。为此,一些便携电子装置采用被动式防水透气膜来实现其内部和外部的气压平衡。被动式防水透气膜的缺点是其容易堵塞,造成无法继续实现便携电子装置内部和外部的气压平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便携电子装置及其可穿戴电子装置,其能够利用透气阀主动进行内外气压平衡。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便携电子装置,其包括:壳体;透气阀,所述透气阀连接于所述壳体,所述透气阀的常闭状态阻止所述壳体内部的空气与壳体外部的空气之间的流通;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透气阀电连接,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透气阀由所述常闭状态切换为打开状态,从而将允许所述壳体内部的空气与壳体外部的空气之间的流通,以平衡所述壳体内部和外部气压。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方式中,所述透气阀包括阀体、移动件以及驱动件;所述阀体和所述移动件之一连接于所述壳体,当所述透气阀处于常闭状态时,所述阀体和所述移动件相互配合而形成密封状态,阻止所述壳体内部的空气与壳体外部的空气之间的流通;所述驱动件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移动件,使得至少所述移动件的一部分相对于所述阀体移动,从而在所述阀体和移动件之间形成一间隙,进而允许所述壳体内部的空气与壳体外部的空气通过所述间隙进行流通。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方式中,所述驱动件为电磁铁,所述移动件包括磁铁,在通电后所述驱动件与磁铁间产生相互排斥的斥力,所述斥力推动所述移动件从而产生所述间隙。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方式中,所述移动件还包括具有弹性形变能力的基板,所述磁铁固定于所述基板,所述基板和所述移动件相互配合而形成密封状态,所述斥力能推动所述磁铁移动而带动所述基板产生弹性形变,从而使得所述阀体和移动件之间形成所述间隙。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方式中,所述透气阀还包括弹性复位件,所述移动件还包括基板,所述基板和所述移动件相互配合而形成密封状态,所述磁铁固定于所述基板,所述斥力能推动所述磁铁移动而带动所述基板向远离所述阀体的方向移动,所述弹性复位件用于对所述基板施加作用力,所述作用力带动所述基板移动至初始位置并和所述移动件相互配合而形成密封状态。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方式中,所述透气阀还包括弹性件,所述驱动件为电磁铁,所述移动件包括能被磁力吸引的配合部,在通电后所述驱动件与配合部间产生相互吸引的吸力,所述吸力使移动件和所述阀体相互配合而形成密封状态,在所述驱动件断电后,所述弹性件驱动所述移动件向远离所述阀体的方向移动,从而产生所述间隙。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方式中,所述驱动件包括线性致动器,所述线性致动器包括导杆和能沿着导杆滑动的滑块,所述滑块与所述移动件相接触,所述滑动的移动能驱动至少所述移动件的一部分相对于所述阀体移动,从而在所述阀体和移动件之间形成一间隙,进而允许所述壳体内部的空气与壳体外部的空气通过所述间隙进行流通。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方式中,所述移动件连接于所述壳体,所述移动件位于所述壳体和所述阀体之间,所述壳体、移动件、阀体分别设有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壳体外部和第二通孔均连通,第三通孔与壳体内部相连通,在所述常闭状态下,所述阀体和所述移动件相互配合将所述第三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隔绝,在所述打开状态,所述第三通孔通过所述间隙和所述第二通孔连通。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方式中,所述阀体连接于所述壳体,所述阀体位于所述壳体和所述移动件之间,所述壳体、移动件、阀体分别设有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壳体外部和所述第三通孔均连通,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壳体内部相连通,在所述常闭状态下,所述阀体和所述移动件相互配合将所述第三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隔绝,在所述打开状态,所述第三通孔通过所述间隙与所述第二通孔连通。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方式中,所述阀体连接于所述壳体,所述壳体和阀体分别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三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壳体外部连通,第三通孔与壳体内部相连通,所述移动件位于所述第三通孔中,在所述常闭状态下,所述移动件阻止空气通过第三通孔,在所述打开状态,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三通孔连通。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方式中,所述阀体设有朝向所述移动件的第一定位部,所述移动件对应设有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二定位部和所述第一定位部配合用于形成所述密封状态。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方式中,所述第一定位部为形成在所述阀体且与所述壳体内部连通的凹陷,所述第二定位部为设置在所述移动件朝向所述阀体的一面上的凸起。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方式中,所述透气阀还包括阀盖,所述阀盖密封连接于所述壳体,所述阀盖上设有连通于所述壳体内部或所述壳体外部的第四通孔,在所述打开状态,所述第四通孔与所述间隙相连通。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方式中,所述壳体设有连通于所述壳体内部以及外部的收容腔,所述透气阀收容于所述收容腔内。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方式中,还包括密封圈,所述密封圈抵接于所述透气阀与所述收容腔的内表面的之间。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方式中,还包括防尘网,所述防尘网连接于所述壳体,所述壳体设置有于所述收容腔连通的第一通孔,所述防尘网遮盖该第一通孔。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方式中,响应于特定事件,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透气阀由所述打开状态切换为常闭状态,其中,所述特定事件包括侦测到有液体进入所述壳体和所述透气阀之间。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方式中,所述透气阀还包括液体侦测组件,所述液体侦测组件设于所述阀体或所述移动件,所述液体侦测组件与所述壳体外部连通,用于侦测是否有液体进入到所述壳体和所述透气阀之间。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方式中,所述液体侦测组件包括:两个相互间隔的电极和电阻检测单元,所述电阻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所述两电极之间的电阻值,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两电极之间的电阻值确定是否有液体进入到所述壳体和所述透气阀之间。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方式中,所述阀体还设有连通于所述壳体外部的收容空间,所述两电极设于所述收容空间中。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方式中,还包括扬声器,所述壳体上设有用于允许所述扬声器输出的声音传播到壳体外部的出音孔。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方式中,还包括至少下述元件之一:温度传感器、气压传感器和输入装置,所述温度传感器用于侦测所述壳体内部的温度,所述气压传感器用于侦测所述壳体内部的气压,所述输入装置用于接收用户的输入;所述控制器响应符合预设条件的事件,控制所述透气阀由所述常闭状态切换为打开状态,其中,所述符合预设条件的事件为户通过输入装置输入的特定命令,或者为所述壳体内部的温度的满足特定规律的变化,或者为所述壳体内部的气压的满足特定规律的变化。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可穿戴电子装置,包括连接部和前述的便携电子装置,所述连接部与所述便携电子装置的壳体相连接,所述连接部用于将所述便携电子装置可拆卸地连接于预设目标。

第三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对前述的便携电子装置的控制方法,包括:监测是否有符合预设条件的事件发生;当有符合预设条件的事件发生时,所述便携电子装置的控制器控制所述透气阀由所述常闭状态切换为打开状态,以平衡所述壳体内部和外部气压。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与常规的被动式防水透气膜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透气阀能实现便携电子装置内部和外部之间的气压平衡的同时,还不容易堵塞。此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透气阀在打开状态能提供比被动式防水透气膜的微型孔大得多的通道,从而能更高效地实现便携电子装置内部和外部之间的气压平衡。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便携电子装置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其中,透气阀处于常闭状态;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便携电子装置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其中,透气阀处于打开状态;

图3是图2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便携电子装置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3所示出的便携电子装置的另一种实施方式;

图6是图2所示出的便携电子装置的另一种实施方式;

图7是图2所示出的便携电子装置的另一种实施方式;

图8是图3所示出的便携电子装置的另一种实施方式;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便携电子装置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3所示出的便携电子装置的另一种实施方式;

图11是图3所示出的便携电子装置的另一种实施方式;

图12是图3所示出的便携电子装置的另一种实施方式;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便携电子装置的液体侦测组件的原理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便携电子装置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便携电子装置,其具有透气阀,该透气阀可以被控制在常闭状态和打开状态之间切换,透气阀的常闭状态阻止所述壳体内部的空气与壳体外部的空气之间的流通,透气阀的打开状态允许所述壳体内部的空气与壳体外部的空气之间的流通。如此,该便携电子装置可以配置为在特定的场景下进行内部和外部之间的气压平衡。与常规的被动式防水透气膜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透气阀能实现便携电子装置内部和外部之间的气压平衡的同时,还不容易堵塞。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请参阅图1-4,在一实施方式中,便携电子装置100包括壳体10、透气阀20和控制器30。透气阀20连接于所述壳体10,所述透气阀20处于常闭状态,其中,常闭状态阻止所述壳体内部的空气与壳体外部的空气之间的流通。所述控制器30与所述透气阀20电连接,其用于控制所述透气阀20由所述常闭状态切换为打开状态,从而将允许所述壳体10内部的空气与壳体10外部的空气之间的流通,以平衡所述壳体10内部和外部气压。

便携电子装置100可以为手机、可穿戴式设备(例如智能手表)等,但不限于此。上述实施例所公开的技术方案可以用于主动对便携电子装置进行内部和外部的气压平衡,例如,在特定的场景下将透气阀20由常闭状态切换为打开状态,允许电子装置内部和外部的空气流通。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所公开的技术方案对于内部空间紧凑的便携电子装置(例如智能手表)尤其具有更明显的效果,原因在于,便携电子装置所包含的电子元件被集中的布置在紧凑的空间中,如此布置不利于热量的散发,尤其一些场景下高负荷的电子元件会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热量。热量聚集在紧凑的空间中造成温度的快速上升,进而造成便携电子装置内部气压的快速上升。这可能会使便携电子装置内的一些电子元件处于不利的工作环境下,例如,内部气压的上升导致气压传感器无法准确侦测到便携电子装置外部的气压,内部气压的上升可能导致扬声器无法输出最优的声效,甚至无法正常工作。此外,相对于外部气压更高的内部气压的还会对压迫密封件,甚至导致密封失效或壳体破裂。透气阀在打开状态能提供比被动式防水透气膜的微型孔大得多且不易堵塞的通道,从而能更高效地实现便携电子装置内部和外部之间的气压平衡。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透气阀20包括阀体21、连接于阀体21的移动件22以及驱动件23。所述阀体21和所述移动件22之一连接于所述壳体10,当所述透气阀20处于常闭状态时,所述阀体21和所述移动件22相互配合而形成密封状态,阻止所述壳体10内部的空气与壳体10外部的空气之间的流通,所述驱动件23与所述控制器30电连接,所述驱动件23用于驱动所述移动件22,使得至少所述移动件22的一部分相对于所述阀体21移动,从而在所述阀体21和移动件22之间形成一间隙24,进而允许所述壳体10内部的空气与壳体10外部的空气通过所述间隙24进行流通。透气阀20可以通过多种不同的实施方式来实现,下面将分别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在本实施方式中,透气阀20设置于壳体10的内部,例如,壳体10的内表面设有一收容腔11,收容腔11与壳体10的内部空间连通,其包括面向壳体10的内部空间的开口,透气阀20收容于该收容腔11中。壳体10还设有与其外部连通的第一通孔12,第一通孔12自壳体10的外表面向内延伸直至与收容腔11连通。透气阀20若处于常闭状态,则壳体10内部的空气无法向外流动。透气阀20若处于打开状态,则壳体10内部的空气可以通过间隙24和第一通孔12流出到壳体10外部。

采用上述方案,透气阀20被布置到第一通孔12的附近,使壳体10内部的空气穿过透气阀20后快速的流动至壳体10的外部,有利于壳体10内部和外部的气压平衡的快速实现。

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人员会意识到,透气阀20相对于壳体10的布置方式需要保证壳体10内部的空气经过间隙24之后能流出到壳体10外部。透气阀20相对于壳体10的布置方式并不限于上述描述的方式,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作出改变。例如,收容腔11可以自壳体10的内表面直接延伸至壳体10的外表面,透气阀20的一端与壳体10的外表面大致平齐。此时,透气阀20的该端直接外露,则壳体10不再需要设置第一通孔12。透气阀20的其他布置方式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方式中,便携电子装置100包括防尘网40,防尘网40连接于壳体10并遮盖第一通孔12,用于阻止灰尘等颗粒物进入到第一通孔12,进而有机会进入到壳体10的内部。具体的,第一通孔12可以为阶梯孔,即包括直径不同且相互连通的两个孔,防尘网40收容于直径较大的孔中,并且遮盖住直径较小的孔。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移动件22连接于所述壳体10,所述移动件22位于所述壳体10和所述阀体21之间,移动件22和阀体21分别设有第二通孔221和第三通孔211,所述第二通孔221和第一通孔12连通,所述第三通孔211与所述壳体10内部相连通。在透气阀20的常闭状态下,所述阀体21和所述移动件22相互配合将所述第三通孔211和所述第二通孔221隔绝。在透气阀20的打开状态,所述第三通孔通211过所述间隙24和所述第二通孔221连通,从而允许壳体10内部的空气依次经过第三通孔211、间隙24、第二通孔221、第一通孔12后流动至壳体10外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透气阀20还包括阀盖25,移动件22通过阀盖25固定于所述壳体10。具体地,移动件22固定于阀盖25,阀盖25固定于壳体10的收容腔11的底面。在本实施方式中,阀盖25包括基部251和围绕基部251的边缘的壁部252,阀体21的一端以及移动件22收容于壁部252所限定的空间中。基部251的外端面固定于收容腔11的底面。阀体21和阀盖25之间可以通过常规的连接手段相互连接,例如螺钉、胶水、机械卡合等,阀盖25和壳体10之间的连接亦如此。

在本实施方式中,阀盖25上设置有第四通孔253,第四通孔253和第一通孔12之间通过基部251的外端面和壳体10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隙26相连通。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四通孔253可以设置为与第一通孔12正对,此时,间隙26可以省略。在透气阀20的打开状态,壳体10内部的空气依次经过第三通孔211、间隙24、第二通孔221、第四通孔253、第一通孔12后流动至壳体10外部。

阀盖25能保护阀体21和移动件22,并且可以通过阀盖25的基部251和壁部252作为定位移动件22的基准。需要注意的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根据实际需要,阀盖25可以省略,此时移动件22和/或阀体21可以通过常规的连接方式直接连接于壳体10的内表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阀盖25的基部251和收容腔11的内表面之间设置有弹性密封圈50,弹性密封圈50受到基部251和收容腔11的内表面的挤压而发生弹性变形,从而形成密封结构以将基部251和收容腔11的内表面之间密封,能防止基部251和收容腔11的内表面之间存在间隙而允许液体/空气穿过。可以理解地,阀体21和阀盖25的壁部252的内表面之间也可以设置弹性密封圈(图未示),能防止阀体21和阀盖25的壁部252的内表面之间存在间隙而允许液体/空气穿过。

在本实施方式中,该阀体21整体呈柱体状,第三通孔211由阀体21的一端(图3中的顶端)延伸至相对的另一端(图3中的底端)。移动件22位于阀体21的顶端。移动件22可采用多种不同的方式来布置。例如,在第一种布置方式中,移动件22的边缘固定连接于阀体21的边缘,二者除了相互固定连接的边缘处,其余部分不相互连接,并且移动件22和阀体21形成有第三通孔211的端面保持紧密的接触而形成密封,从而将所述第三通孔211和所述第二通孔221隔绝,阻止空气由第三通孔221流入到第二通孔221。移动件22具有弹性变形的能力,移动件22的一部分能相对阀体21移动。当受到驱动件23驱动时,移动件22发生弹性变形使其和阀体21形成有第三通孔211的端面保持紧密的接触的部分离开该端面,从而形成间隙24。采用此种方式,移动件22能依靠自身的弹性形变回复到与阀体21的密封状态,无需设置额外的弹性复位件,有利于简化结构。在第二种布置方式中,移动件22不与阀体21连接,其整体可以相对于阀体21移动,从而允许移动件22和阀体21之间形成间隙24。采用此种布置方式,无需对移动件22进行固定,有利于简化制造工序和节约成本。通过下面对驱动件23的详细描述,阀体21和移动件22的上述构造的作用将更加清晰。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驱动件23为电磁铁,所述移动件22包括磁铁222,在通电后所述驱动件22与磁铁222间产生相互排斥的斥力,所述斥力推动所述移动件22从而产生所述间隙24。具体的,所述移动件22包括具有弹性形变能力的基板223。所述基板223的边缘固定连接于阀体21的边缘,二者除了相互固定连接的边缘处,其余部分不相互连接,并且基板223和阀体21形成有第三通孔211的端面保持紧密的接触而形成密封。所述磁铁222固定于所述基板223,所述磁铁222位于所述基板223和端盖25的基部251的内表面之间。磁铁222与基部251的内表面之间存在间隙,上述间隙允许磁铁222向基部251的内表面移动直至接触基部251的内表面。所述斥力能推动磁铁222向远离阀体21的方向移动,带动所述基板223产生弹性形变,从而使得所述阀体21和移动件22的基板223之间形成所述间隙24。当电磁铁产生的斥力消失时,基板223回复到初始的形状,从而回复到和阀体21形成有第三通孔211的端面保持紧密的接触而形成密封。

移动件22还可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布置。例如,如图5所示,基板223不与阀体21连接,基板223的边缘被紧紧的夹在阀体21和阀盖25之间而无法移动,例如通过将基板223的底面在其边缘处与阀体21的边缘相接触,基板223的顶面在其边缘处还形成有凸出部224,凸出部224与阀盖25的内表面相接触,如此,基板223的边缘被紧紧的夹在阀体21和阀盖25之间。所述驱动件23产生对磁铁222的斥力时,磁铁222向远离阀体21的方向移动,进而带动基板223产生弹性形变,从而使得所述阀体21和移动件22的基板223之间形成所述间隙24。再如,基板223不与阀体21连接,基板223整体可以相对于阀体21移动。所述驱动件23产生对磁铁222的斥力时,基板223在阀盖25的壁部252的内侧面的引导下向远离阀体21的方向移动,直至磁铁222接触到阀盖25的基部251的内表面。为了在电磁铁产生的斥力消失后基板223能回复到初始位置并与阀体21的端面紧密接触而形成密封,可以在基板223和端盖25的基部251之间设置一个或多个弹簧(图未示),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与基板223和基部251相抵触,所述弹簧处于被压缩状态,所述弹簧在电磁铁产生的斥力消失后推动基板223回复到初始位置并与阀体21的端面紧密接触而形成密封。基板223为可以产生弹性形变的材料(如硅胶)制成,在受到所述弹簧的推力而产生弹性形变,从而在基板223和与之接触的阀体21的端面形成密封。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阀体21的形成有第三通孔211的端面为平面,移动件22与该端面配合的底面亦为平面,移动件22的所述底面与阀体21的所述端面紧密的贴合。可以理解的,阀体21和移动件22的构造并不限于此,只要能在移动件22和阀体21之间形成密封的构造均可。例如,如图6和7所示,所述阀体21设有朝向所述移动件22的第一定位部,所述移动件22对应设有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二定位部和所述第一定位部配合用于形成所述密封状态。具体地,所述第一定位部为形成在所述阀体21且与所述壳体10内部连通的凹陷,所述第二定位部为设置在所述移动件22朝向所述阀体21一面上的凸起225。所述凸起225可以为圆锥台状(见图6),此时第三通孔211可以作为凹陷,述凸起225收容于第三通孔211后受到第三通孔211的内侧面的挤压而发生弹性变形,从而形成阻止壳体10内部和外部空气流通的密封。所述凸起225也可以为半球状(见图7),此时凹陷与第三通孔211连通且具有球形内表面,所述凸起225收容于所述凹陷中后受到球形内表面的挤压而发生弹性变形,从而形成阻止壳体10内部和外部空气流通的密封。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驱动件23为电磁铁,其包括线圈231和线圈231所围绕的铁芯。为了简化结构,阀体21由导磁材料制造,铁芯为阀体21的一部分。具体地,阀体21还包括围绕第三通孔211的环形收容空间212,如此形成了将第三通孔211和收容空间212隔开的圆筒213,该圆筒213即作为铁芯,线圈231收容于该收容空间212中,并且围绕该圆筒213的外表面,该线圈231的两端分别延伸至壳体10内部,电流可以由其中的一端流入,由其中的另一端流出。可以理解地,铁芯也可为独立制造的元件,其可通过常规的连接手段连接于阀体21。当线圈231在控制器30的控制下通电时,线圈231配合铁芯产生对磁铁222的斥力,当线圈231在控制器30的控制下通电时,上述斥力消失。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阀体21由导磁材料制造,在上述斥力消失,磁铁222和阀体21之间的吸力亦驱动移动件22向阀体21移动,直至二者回复至初始的密封状态。基于电磁铁的驱动件23结构简单可靠,且仅通过电流的通断即可控制驱动件23在常闭状态和打开状态下切换。此外,基于上述驱动件23的透气阀20位常闭阀,即通常情况下透气阀20处于常闭状态而将壳体10内部和外部隔绝,仅在特定的场景下通过对驱动件23的加电而将透气阀20切换到打开状态,有利于降低便携电子装置的电能消耗。

实施例二

请参阅图8,相比对图3所示出的透气阀,本实施方式中的透气阀仅增加了弹性件27,其余的元件均相同,相同的元件采用相同的标号表示。下面对本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

在本实施方式中,磁铁222亦可以由能被磁力吸引的金属件所代替,为了便于描述,将磁铁222和由能被磁力吸引的金属件统称配合部。线圈231通电后与配合部间产生相互吸引的吸力,所述吸力使移动件22和所述阀体21相互配合而形成密封状态,在所述驱动件23的线圈231断电后,所述吸力消失,所述弹性件27驱动所述移动件22向远离所述阀体21的方向移动,从而产生所述间隙24。

在特定场景下,控制器30控制线圈231断电,以将透气阀20切换至打开状态,以允许所述壳体10内部的空气与壳体10外部的空气之间的流通,以平衡所述壳体10内部和外部气压。在需要时,控制器30控制线圈231通电,通电后所产生的吸力克服弹性件27施加于移动件22的作用力,带动移动件22移动直至与阀体21回复至密封状态,以将透气阀20切换至常闭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件27设置于基板223和阀体21之间。具体地,阀体21设置有第三通孔211的端面设置有收容孔214,所述弹性件27的一端收容于收容孔214,其另一端与基板223面向阀体21的底面相抵触,所述弹性件27处于压缩状态,用于对基板223施加推力。

可以理解地,弹性件27也设置于基板223和端盖25之间,其两端分别固定于基板223和端盖25,其用于对基板223施加拉力。线圈231断电时,弹性件27的拉力拉动基板223离开阀体21而形成间隙24,线圈231通电时,线圈231和铁芯配合产生的吸力克服弹性件27的拉力,带动基板223移动直至基板223和所述阀体21相互配合而形成密封状态。

实施例三

不同于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中的透气阀20的状态切换涉及到对线圈231进行断电,本实施方式中,透气阀20的状态切换过程中,线圈231始终保持通电状态。

本实施方式的透气阀和实施例一所公开的透气阀具有完全相同的构造,相同的元件采用相同的标号表示。请参阅图9,线圈231和控制器30之间连接有电流方向控制电路31,控制器30可以通过电流方向控制电路31改变流入线圈231的方向,如此,线圈231和铁芯的配合可以根据需要而产生对磁铁222的斥力或吸力。在特定场景下,控制器30控制第一方向的电流流入到线圈231中,线圈231和铁芯的配合产生对磁铁222的斥力,推动基板223向远离阀体21的方向移动,从而在基板223和阀体21之间形成间隙24。在需要时,控制器30控制第二方向的电流流入到线圈231中,线圈231和铁芯的配合产生对磁铁222的吸力,拉动基板223向靠近阀体21的方向移动,直至基板223和所述阀体21相互配合而形成密封状态。

可以理解地,对实施例一所公开的透气阀的线圈231进行改造也可实现本实施方式的透气阀。具体的,在实施例一所公开的透气阀基础上,圆筒213的外表面设置有两组线圈231,两组线圈231的绕线方向相反。特定场景下,控制器30控制电流流入到第一组线圈231中,而对第二组线圈231进行断电,第一组线圈231和铁芯的配合产生对磁铁222的斥力,推动基板223向远离阀体21的方向移动,从而在基板223和阀体21之间形成间隙24。在需要时,控制器30控制电流流入到第二组线圈231中,而对第一组线圈231进行断电,第二组线圈231和铁芯的配合产生对磁铁222的吸力,拉动基板223向靠近阀体21的方向移动,直至基板223和所述阀体21相互配合而形成密封状态。

实施例四

本实施方式中的透气阀中采用线性致动器代替图3所示出的电磁铁式驱动件,其余的元件均相同,相同的元件采用相同的标号表示。下面对本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

请参阅图10,本实施方式中的驱动件23为线性致动器,其包括本体232、自本体一端伸出的导杆233、及能沿着导杆233滑动的滑块234。驱动件23固定于阀体21的第三通孔211中。本体232包括电机,电机用于驱动导杆233转动,连接于导杆233的滑块234在导杆233的驱动下能沿着导杆233作直线运动。

所述滑块234与所述移动件22相接触,所述滑动234的移动能驱动至少所述移动件22的一部分相对于所述阀体21移动,从而在所述阀体21和移动件22之间形成间隙24。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滑块234固定于所述移动件22,滑块234能推动至少所述移动件22的一部分离开所述阀体21,也能拉动至少所述移动件22的一部分向阀体21移动,直至移动件22和阀体21相互配合而形成密封状态。

可以理解的,所述滑块234也可不与所述移动件22固定,滑块234此时仅能推动至少所述移动件22的一部分离开所述阀体21而形成间隙24。此时,透气阀20还包括弹性复位件(图未示),所述弹性复位件用于对所述移动件22施加推力或拉力,其用于在滑块234与移动件22脱离接触后,驱动移动件22回复至与阀体21相互配合而形成密封状态。

实施例五

请参阅图11,相比对图3所示出的透气阀,本实施方式中的透气阀将移动件的位置进行了调整,其余的元件均相同,相同的元件采用相同的标号表示。下面对本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

在本实施方式中,阀体21具有靠近壳体10的一端(图11中的顶端)和靠近壳体10内部空间的一端(图11中的底端),移动件22位于阀体21的底端。阀体21连接于所述壳体10,例如可通过阀盖25连接于所述壳体10。即阀体21位于所述壳体10和所述移动22件之间,第一通孔12与所述壳体外部和所述第三通孔211均连通,第二通孔221与壳体10内部相连通。在所述常闭状态下,所述阀体21和所述移动件22相互配合将所述第三通孔211与所述壳体10内部隔绝,在所述打开状态,所述第三通孔211通过所述间隙24与所述第二通孔221连通,进而与壳10体内部连通。

移动件22与阀体21的关系可以参照实施例一所公开的移动件22与阀体21的关系。例如,移动件22的边缘固定连接于阀体21的边缘,二者除了相互固定连接的边缘处,其余部分不相互连接,并且移动件22和阀体21形成有第三通孔211的端面保持紧密的接触而形成密封,从而将所述第三通孔211和所述第二通孔221隔绝。移动件22具有弹性变形的能力,移动件22的一部分能相对阀体21移动。当受到驱动件23驱动时,移动件22发生弹性变形使其和阀体21形成有第三通孔211的端面保持紧密的接触的部分离开该端面,从而形成间隙24。移动件22与阀体21的关系并不限于此,前述实施例一已经对移动件22与阀体21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可以理解的,本实施方式中的驱动件23可以采用实施例二、实施例二或实施例三所公开的电磁铁式驱动件,也可以采用实施例四所公开的线性驱动器,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六

请参阅图12,相比对图3所示出的透气阀,本实施方式中的透气阀将移动件的位置进行了调整,其余的元件均相同,相同的元件采用相同的标号表示。下面对本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阀体21连接于所述壳体10,例如可通过阀盖25连接于所述壳体10。第一通孔12与所述壳体10外部连通,第三通孔211与壳体内部相连通。所述移动件22位于所述第三通孔211中,在透气阀20的常闭状态下,所述移动件22阻止空气通过第三通孔211,在透气阀20的打开状态,所述第一通孔12和第三通孔211连通。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通孔211为阶梯孔,即包括直径不同且相连通的两个孔,所述移动件22位于直径较大的孔中,且位于靠近第一通孔12的一端(图12中的顶端),位于第三通孔211中的移动件22将第三通孔阻塞,从而能阻止空气通过第三通孔211。阀体21形成有该第三通孔211的端面与端盖25之间,或者在端盖25被省略时与壳体10之间,存在能容纳移动件22的空间。当受到驱动件23的驱动时,移动件22向远离第三通孔211的方向移动直至接触到阀盖25或者壳体10,此时移动件22的边缘和第三通孔211的边缘之间形成有间隙24。第一通孔12通过间隙和第三通孔211连通,从而允许壳体10内部和外部之间的空气流通。

可以理解的,移动件22可以位于第三通孔211中的其他位置,例如,位于靠近壳体10内部空间的一端(图12中的底端),此时,可以设置另外一端盖(图未示),该端盖可以连接于阀体21或者壳体10,该端盖的内表面与阀体21形成有该第三通孔211的端面之间存在能容纳移动件22的空间。当受到驱动件23的驱动时,移动件22向远离第三通孔211的方向移动直至接触到该阀盖。理解本实施方式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将移动件22设置于第三通孔211中的其他位置,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方式中,透气阀20还可以包括弹性复位件(图未示),弹性复位件可以为弹簧,其一端固定于阀体21,其另一端固定于移动件22。弹性复位件用于对移动件22施加拉力,当驱动件23不再对移动件22施加斥力时,该弹性复位件的拉力将移动件22拉回第三通孔211中。

可以理解的,本实施方式中的驱动件23可以采用实施例二、实施例二或实施例三所公开的电磁铁式驱动件,也可以采用实施例四所公开的线性驱动器,在此不再赘述。

请再次参阅图4,本实施方式中所公开的控制器30能读取存储在便携电子装置100的存储器中的计算机可读指令,该计算机可读指令可使控制器30用于执行对透气阀20以及其它元件的控制。控制器30可以为便携电子装置100的中央处理器(cpu),也可以为专用集成芯片(asic)和其他微控制器等。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制器30响应符合预设条件的事件,控制所述透气阀20由所述常闭状态切换为打开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便携电子装置100还包电连接于控制器30的括扬声器90,该扬声器90需要在预定范围的气压下才能正常工作。当便携电子装置100的内部空间紧凑且内部空间中密集的布置电子元件时,在一些场景下,一些电子元件(例如中央处理器)在高负荷下会产生大量的热,这些大量的热会使便携电子装置100内部的气压变大而高于外部环境的气压,这可能会影响扬声器90的正常工作,使得扬声器的输出失真。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符合预设条件的事件可以为扬声器90的启动,即控制器30控制扬声器90输出声音。如此,只要控制器30侦测到需要启动扬声器的场景(例如语音通话、视频通话),则控制器30将透气阀30由常闭状态切换为打开状态,使得壳体10内部和外部的空气能流通,实现壳体10内部和外部的气压平衡。这样扬声器90始终能工作在正常气压范围内。可以理解的,符合预设条件的事件不局限于前述情形,例如,其可以为在语音通话、视频通话等持续预设时间,如此,有利于排除语音通话、视频通话等持续很短的情景,上述场景通常不会产生大量的热。符合预设条件的事件还可以是其他的能造成便携电子装置100内部温度快速上升的情景,例如,便携电子装置100播放视频达预设时间、中央处理器高负荷的运行游戏达预设时间等。

在一实施方式中,便携电子装置100还包括电连接于控制器30的输入装置70,输入装置70用于接收用户的输入,其可以为触摸显示屏、机械按钮、触摸响应按钮等。符合预设条件的事件还可以为控制器30接收到用户通过输入装置70输入的特定命令。这允许当用户发现异常时,如扬声器90输出的声音的音量明显低于过往的正常音量时,通过输入装置70发送命令以将透气阀30由常闭状态切换为打开状态,使得壳体10内部和外部的空气能流通,实现壳体10内部和外部的气压平衡。

在一实施方式中,便携电子装置100还包括电连接于控制器30的传感器组件80,传感器组件80可以包括多种传感器,例如温度传感器、气压传感器等。所述温度传感器用于侦测所述壳体内部的温度,所述气压传感器用于侦测所述壳体内部的气压。控制器30可以根据温度传感器和气压传感器的输出监测壳体10内部的温度和气压。所述符合预设条件的事件还可以为所述壳体10内部的温度的满足特定规律的变化,或者为所述壳体10内部的气压的满足特定规律的变化。具体地,壳体10内部的温度的满足特定规律的变化可以为:温度值超过预设值、温度上升的速度(单位时间内的温度上升值)达到预设值。壳体10内部的温度的满足特定规律的变化可以为:气压值超过预设值、气压上升的速度(单位时间内的温度上升值)达到预设值。可以理解的,壳体10内部的温度/气压的满足特定规律的变化并不限于前述情形,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作出调整。上述技术方案可以使得便携电子装置100能响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而进行内外气压平衡,例如,当气压传感器传感器侦测到的气压持续性的变小时,则控制器30可以评估用户可能在向高海拔的位置行进,此时控制器30可以将透气阀20切换至打开状态,以使得壳体10内部和外部的空气能够流通,从而使得气压传感器的输出更准确的反映外部环境的气压。

请再次参阅图4,响应于特定事件,所述控制器30还用于控制所述透气阀20由所述打开状态切换为常闭状态,其中,所述特定事件包括侦测到有液体进入所述壳体10和所述透气阀20之间。具体地,所述透气阀20还包括液体侦测组件60,所述液体侦测组件60设于所述阀体21或所述移动件22,所述液体侦测组件60与所述壳体10外部连通,用于侦测是否有液体进入到所述壳体10和所述透气阀20之间。请同时参阅图13,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液体侦测组件60包括两个相互间隔的电极61和与空气电连接的电阻检测单元62,所述电阻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所述两电极61之间的电阻值,所述控制器30根据所述两电极61之间的电阻值确定是否有液体进入到所述壳体10和所述透气阀20之间。

液体侦测组件60的工作原理为:正常情况下,电阻检测单元61检测到电极61之间的阻值为无穷大;有液体进入到壳体10和所述透气阀20之间时,两个电极61均与所述液体接触,两个电极61之间的阻值减小。控制器30根据电极61之间的阻值变化确定是否有液体进入所述壳体10和所述透气阀20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极61为设置于阀体21的收容空间212(见图3)的金属丝。第二通孔221、第四通孔253位于收容空间212的正上方。该收容空间212通过第二通孔221、第四通孔253与第一通孔12相连通。当有夜滴流入到第一通孔12中后,其可以通过第四通孔253、第二通孔221流入到收容空间212中。电极61的一部分位于收容空间212中,还有一部分穿过收容空间212的底部而延伸至壳体10的内部,并与电阻检测单元61相连接。如此,当流入到收容空间212中的液体与两个电极61都接触时,控制器30能根据两个电极61之间的阻值变化而侦测到有液体流入到所述壳体10和所述透气阀20之间。上述方案能够在侦测到液体流入到所述壳体10和所述透气阀20之间时,将所述透气阀20由所述打开状态切换为常闭状态,防止液体通过透气阀20流入到壳体10的内部,有利于保护壳体10的内部的电子元件。所述电极61设置于阀体21的收容空间212中能比较准确的检测到自第一通孔12流入的液体,原因在于自第一通孔12流入的液体大多会流入到收容空间212中。

在一实施方式中,壳体10上设有用于允许所述扬声器90输出的声音传播到壳体10外部的出音孔(未图示)。一些常规的电子装置会同时利用扬声器的出音孔被动地进行内外气压平衡。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案通过透气阀20主动地进行内外气压平衡,壳体10内部的空气可以通过第一通孔12或直接穿过透气阀20(此时第一通孔12已省略)而流入到壳体10的外部。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可穿戴电子装置,其包括前述的便携电子装置100和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壳体10相连接,所述连接部用于将所述便携电子装置100可拆卸地连接于预设目标。例如,可穿戴电子装置为智能手表,该连接部为将便携电子装置100连接到用户手腕的表带。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便携电子装置100的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01:监测是否有符合预设条件的事件发生;

步骤201:当有符合预设条件的事件发生时,所述便携电子装置100的控制器30控制所述透气阀20由所述常闭状态切换为打开状态,以平衡所述壳体10内部和外部气压。

根据上述方法,便携电子装置能被配置成主动将透气阀由常闭状态切换至打开状态,能实现便携电子装置内部和外部之间的气压平衡。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便携电子装置及其可穿戴电子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便携电子装置及其可穿戴电子装置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