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状结构加热体及汽车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236596发布日期:2022-06-01 23:01阅读:127来源:国知局
网状结构加热体及汽车座椅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具体公开一种网状结构加热体及汽车座椅。


背景技术:

2.现有的汽车座椅取暖方法一般是在汽车座椅上安装面状加热体来实现。但是,现有加热体结构在反复的通电产生的热应力作用下,面状加热体上用于固定导体电阻丝的粘合剂会劣化,长此以往,导体电阻丝会在乘客乘坐的负荷等作用下从基底材料上脱落。此外,将导体电阻丝粘合在基底材料上的方式,导体电阻丝完全固定在基底材料上无自由度,在长期乘坐负荷之下,导体电阻丝容易折断,影响加热体的使用效果。
3.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现有技术中存在有将加热体缝制在基底材料上的结构,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上述问题。但是,随着乘坐者对于舒适性要求越来越高,作为进一步提高车内乘坐环境舒适性的一种手段,要求座椅本身也要加装冷气装置,也即,座椅整体的功能上要集成加热和制冷两种功能。但现有加热体中的基底材料采用普通织物导致其透气性较差,亟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相较于现有技术而言,能够有效地增大透气效果的网状结构加热体。
5.第一方面,一种网状结构加热体,包括:基底材料和导体电阻丝,所述基底材料为至少两层相互贴合的网状结构,其中相对位于下层的网状结构空隙大于相对位于上层的网状结构空隙;用线将导体电阻丝缝制在相对位于上层的网状结构上。
6.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基底材料包括相互贴合的三层,即相对位于上层的第一部材、相对位于下层的第二部材和位于二者之间的间隔织层;所述第二部材的空隙尺寸大于第一部材上的空隙尺寸。
7.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第一部材上的空隙呈菱形或圆形或椭圆形或六边形。
8.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部材上具有面线且所述第二部材上具有底线;所述导体电阻丝由所述面线和所述底线固定在所述第一部材上。
9.本技术中还公开有一种应用上述网状结构加热体的汽车座椅。
10.第二方面,一种汽车座椅,包括:座椅骨架和设于座椅骨架上的座椅承载垫,包括:设于所述座椅承载垫上的如第一方面所述的网状结构加热体;还包括蒙覆于所述加热体上的座椅面套;相对位于上层的网状结构朝向所述座椅面套且相对位于下层的网状结构朝向所述座椅承载垫。
11.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座椅承载垫上设有通风结构,所述通风结构包括但不限于:纵向贯穿的通风孔道;或,纵向贯穿的通风孔道与通风囊体的配合结构;或,设于座椅承载垫上的通风孔和与所述通风孔相连通的通风沟道。
12.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还包括:设于所述座椅承载垫和座椅骨架之间的通风囊体。
13.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座椅骨架上相对远离所述通风囊体的一侧设于与所述通风囊体相连通的风源装置。
14.综上所述,本技术公开有一种网状结构加热体的具体结构,在其结构中基底材料包括至少两层网状结构,此外,这两层网状结构中其中相对位于下层的网状结构空隙大于相对位于上层的网状结构空隙;基于此设计,基底材料中相对位于下层的网状结构,其空隙较大,风阻较小,使得整体基底材料的透气性得以显著提高,提高通风量,非常适用于集成有加热和制冷两种功能的汽车座椅。
15.本技术还针对上述加热体的结构进一步地优化,如:设置基底材料为相互贴合的三层,即相对位于上层的第一部材、相对位于下层的第二部材和位于二者之间的间隔织层;所述第二部材的空隙尺寸大于第一部材上的空隙尺寸。
16.本技术还公开有一种汽车座椅的具体结构,在该汽车座椅的结构上,应用有上述网状结构加热体,基于此设计,当汽车座椅上需要集成加热和制冷两种功能时,应用该加热体能够应用基底材料通风量较大的特点,使得汽车座椅的整体舒适度得以显著提升。
附图说明
17.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18.图1所示的是一种网状结构加热体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a所示的是一种网状结构加热体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b所示的是一种网状结构加热体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c所示的是一种网状结构加热体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d所示的是一种网状结构加热体的结构示意图;
23.图3a所示的是第一部材/第二部材的结构示意图;
24.图3b所示的是第一部材/第二部材的结构示意图;
25.图3c所示的是第一部材/第二部材的结构示意图;
26.图3d所示的是第一部材/第二部材的结构示意图;
27.图4所示的是一种汽车座椅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28.图5所示的是一种汽车座椅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发明相关的部分。
30.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31.请参考图1所示的一种网状结构加热体的结构示意图。
32.一种网状结构加热体10,包括:基底材料11和导体电阻丝12,所述基底材料为至少
两层相互贴合的网状结构,其中相对位于下层的网状结构空隙大于相对位于上层的网状结构空隙;用线将导体电阻丝12缝制在相对位于上层的网状结构上。
33.基底材料11,起承载作用,便于将导体电阻丝固定在其上。
34.导体电阻丝12,被缝制在所述基底材料上相对位于上层的网状结构上。具体地,该导体电阻丝可被应用于作为加热丝或者传感层使用。
35.基底材料11包括至少两层网状结构,此外,用线将基底材料11编织成至少两层网状结构。
36.这两层网状结构中其中相对位于下层的网状结构空隙大于相对位于上层的网状结构空隙;具体地,此处所述的“网状结构空隙”是指在编织过程中线与线所形成的空隙。基于此设计,基底材料中相对位于下层的网状结构,其空隙较大,风阻较小,使得整体基底材料的透气性得以显著提高,提高通风量,非常适用于集成有加热和制冷两种功能的汽车座椅。
37.请参考图2a-2d所示的一种网状结构加热体的结构示意图。在任一具体的应用场景中,所述基底材料11包括相互贴合的三层,即相对位于上层的第一部材111、相对位于下层的第二部材112和位于二者之间的间隔织层113;所述第二部材112的空隙尺寸大于第一部材111上的空隙尺寸。
38.在三层结构的设置下,基底材料包括:第二部材112、间隔织层113、第一部材111,具体地,所述第二部材112的空隙尺寸大于第一部材111 上的空隙尺寸。
39.在此设计下,当有气流自第二部材112、间隔织层113、第一部材111 贯穿基底材料时,其通过第二部材112和间隔织层113的风阻均交小,使得整体基底材料11的透气性得以显著提高,提高通风量。
40.请参考图3a-3d中所示的第一部材的结构示意图。在任一具体的应用场景中,第一部材111上的空隙呈菱形或圆形或椭圆形或六边形。
41.请参考图2,在任一具体的应用场景中,所述第一部材111上具有面线13且所述第二部材112上具有底线14;所述导体电阻丝12由所述面线13和所述底线14固定在所述第一部材111上。
42.请参考图4所示的一种汽车座椅20的具体结构示意图,所述汽车座椅包括:座椅骨架21和设于座椅骨架21上的座椅承载垫22,包括:设于所述座椅承载垫22上的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网状结构加热体10;还包括蒙覆于所述加热体10上的座椅面套23;相对位于上层的网状结构朝向所述座椅面套23且相对位于下层的网状结构朝向所述座椅承载垫 22。
43.该汽车座椅20的结构上,应用有上述网状结构加热体10,基于此设计,当汽车座椅20上需要集成加热和制冷两种功能时,应用该加热体能够应用基底材料11通风量较大的特点,使得汽车座椅的20整体舒适度得以显著提升。
44.可选地,所述座椅承载垫上设有通风结构,所述通风结构包括但不限于:纵向贯穿的通风孔道;或,纵向贯穿的通风孔道与通风囊体的配合结构;或,设于座椅承载垫上的通风孔和与所述通风孔相连通的通风沟道。如:图4中所述座椅承载垫22上设于纵向贯穿的通风孔道221。
45.请参考图5所示的一种汽车座椅的具体结构示意图,还包括:设于所述座椅承载垫
22和座椅骨架21之间的通风囊体24。
46.图5中,所述座椅骨架21上相对远离所述通风囊体24的一侧设于与所述通风囊体24相连通的风源装置25,优选地,所述风源装置为风机或者车体空调风。
47.以上描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技术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技术中公开的(但不限于) 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