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水型石墨烯编织发热复合布及其制作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5993791发布日期:2021-07-23 21:07阅读:113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水型石墨烯编织发热复合布及其制作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热复合布及其制作方法,具体涉及一种防水型石墨烯编织发热复合布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为市面上的编织类发热复合布,其包括石墨烯发热区域101、设于石墨烯发热区域101两侧的金属的导电电极102,以及设于导电电极102的边缘处用于包裹导电电极102的侧面的四周车缝留白区域103。根据长期的生产实践、实验测试以及观察,对市面上的编织类发热复合布进行通电防水测试时,发现在测试时间较短时(一般在10min左右)发热布并无明显不良变化,然而在较长时间的通电测试条件下会发现,发热布正极导电电极(导电电极一般为铜丝)处会有蓝绿色物质产生并附着在正极导电电极周围,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蓝绿色物质会蔓延整条导电极,影响美观和使用性能。

这个现象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铜的电解实验。那么上面的测试防水性能就是以铜丝为电极重现了一次电解水的实验。当铜丝作为电极浸入到水中时,首先正极会先释放出cu2+,同时我们知道普通的水体中有许多杂质,尤其是目前我国多数污水处理站用氯气来进行消毒杀菌,当cu2+进入到水中时会与水中游离的cl离子反应结合成配离子:cucl3或者cucl42-随着这两种离子的浓度增加水会变黄,接着当水中的cl离子被消耗的差不多的时候cu又开始和水产生反应生成蓝色的cu(oh)2沉淀。色彩中黄色和蓝色的结合就是绿色,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所观察到的是蓝绿色物质的原因了,另外在这个发热布反应中还会产生少许cuo黑色沉淀。

然而,这样的化学反应对编织类发热布是百害而无利的,这个反应是以铜的消耗作为反应基础而进行的,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正极导电铜极会被慢慢消耗变得极其脆弱,并且作为整个发热布功能的最重要的电流载体,其一旦发生断裂必定会导致功率的下降从而导致发热效果的大打折扣,同时以柔软为基础的编织类发热布需要一定的抗弯折和揉捏性能。所以此时的发热布电极很容易造成断裂,打火,甚至漏电等一系列严重的问题。

此现象究其原因还是编织类发热复合布的防水能力比较薄弱。以目前的编织类发热复合布(例如,申请号为cn201920513176.5和cn202022556037.6所对应的专利文件所公开的编织类发热复合布)的结构来看,目前还没有针对编织有金属丝的编织类发热复合布的有效的防水措施,来防止编织类发热复合布中的金属电极断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水型石墨烯编织发热复合布及其制作方法,以解决目前编织类发热复合布导电极在水中的电解(生锈)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防水型石墨烯编织发热复合布,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上薄膜防水层、上热熔膜层、发热布主体层、下热熔膜层和下薄膜防水层这五层结构;所述防水型石墨烯编织发热复合布的四周具有侧面防水结构,所述侧面防水结构由所述上薄膜防水层和下薄膜防水层的周缘部分以及粘贴于所述上薄膜防水层和下薄膜防水层的周缘部分之间的热熔膜或热熔带组成。

所述发热布主体层包括发热布的发热区域、编织于发热布的发热区域中的导电电极,所述发热区域由碳纤维和石墨烯编织而成,所述导电电极是由多根导电丝编织而成。

所述发热布主体层还包括设于所述发热区域的四周和导电电极的宽度方向外侧的阻燃纤维。

所述防水型石墨烯编织发热复合布还包括刺透所述五层结构的冷压端子,所述冷压端子的刺脚与所述导电电极接触。

粘贴于所述上薄膜防水层和下薄膜防水层的周缘部分之间的是热熔膜;所述上薄膜防水层和下薄膜防水层的周缘均超出所述发热布主体层的周缘,且上热熔膜层和下热熔膜层中的至少一个的周缘同样超出所述发热布主体层的周缘;所述热熔膜为所述的上热熔膜层和下热熔膜层中的至少一个的周缘部分。

粘贴于所述上薄膜防水层和下薄膜防水层的周缘部分之间的是热熔带;所述发热布主体层包括设于发热区域的四周的4个所述的热熔带,所述上薄膜防水层和下薄膜防水层的周缘均与所述发热布主体层的周缘齐平。

每个热熔带均由多根编织于所述发热布主体层中的热熔丝以及其上方的上热熔膜层和下方的下热熔膜层通过热熔复合工艺形成。

所述发热布主体层包括发热布的发热区域、编织于发热布的发热区域中的导电电极,所述发热区域由碳纤维和石墨烯编织而成,所述导电电极是由多根导电丝编织而成;所述热熔带设于所述导电电极的宽度方向外侧。

所述发热布主体层还包括编织于所述发热区域的四周、所述导电电极的宽度方向外侧和个热熔带的内侧的阻燃纱线。

所述导电电极具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并贯穿所述热熔带的导电丝;所述导电丝暴露于所述侧面防水结构之外的部分包覆有防水胶带。

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防水型石墨烯编织发热复合布的制作方法,包括:

s1:制备上薄膜防水层、上热熔膜层、发热布主体层、下热熔膜层和下薄膜防水层;

s2:裁剪所述上薄膜防水层和下薄膜防水层,使得所述上薄膜防水层和下薄膜防水层的周缘均超出所述发热布主体层的周缘;并且裁剪上热熔膜层和下热熔膜层中的至少一个,使得上热熔膜层和下热熔膜层中的至少一个的周缘超出所述发热布主体层的周缘;

s3:将上薄膜防水层、上热熔膜层、发热布主体层、下热熔膜层和下薄膜防水层这五层结构自上而下依次叠合在一起,并采用热熔复合工艺将所述五层结构复合到一起,形成具有侧面防水结构的石墨烯编织发热复合布;所述侧面防水结构由所述上薄膜防水层和下薄膜防水层的周缘部分以及粘贴于所述上薄膜防水层和下薄膜防水层的周缘部分之间的热熔膜组成,所述热熔膜为所述的上热熔膜层和下热熔膜层中的至少一个的周缘部分。

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防水型石墨烯编织发热复合布的制作方法,包括:

s1:制备上薄膜防水层、上热熔膜层、发热布主体层、下热熔膜层和下薄膜防水层;其中,所述发热布主体层包括设于发热区域的四周和导电电极的宽度方向外侧且编织于所述发热布主体层中的热熔丝;

s2:将上薄膜防水层、上热熔膜层、编织有热熔丝的发热布主体层、下热熔膜层和下薄膜防水层这五层结构自上而下依次叠合在一起,并采用热熔复合工艺将所述五层结构复合到一起,形成具有批量的侧面防水结构的石墨烯编织发热复合布;此时,所述热熔丝以及其上方的上热熔膜层和下方的下热熔膜层融化为热熔带,且热熔带与其上方的上薄膜防水层和下方的下薄膜防水层融化并粘接在一起,以形成所述侧面防水结构;

s3:对具有批量的侧面防水结构的石墨烯编织发热复合布进行裁剪,得到单个的防水型石墨烯编织发热复合布,每个防水型石墨烯编织发热复合布在其周缘分别具有所述侧面防水结构。

所述发热布主体层包括发热布的发热区域和编织于发热布的发热区域中的导电电极,所述发热区域由碳纤维和石墨烯编织而成,所述导电电极是由多根导电丝编织而成;所述导电电极具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并贯穿所述热熔带的导电丝;且所述防水型石墨烯编织发热复合布的制作方法还包括步骤s4:将导电电极的导电丝暴露于所述侧面防水结构之外的部分通过防水胶带包覆。

在步骤s1中,制备所述发热布主体层时,在发热布主体层上制作多个尺寸相同且以阵列形式排布的单片发热模块,每个单片发热模块包括一个发热布的发热区域、编织于该发热区域中的导电电极以及设于该发热区域的四周和导电电极的宽度方向外侧且编织于所述发热布主体层中的热熔丝,且相邻的两个单片发热模块之间具有一根用于区分开两个单片发热模块的标记纱线;在步骤s3中,根据标记纱线来裁剪具有批量的侧面防水结构的石墨烯编织发热复合布。

本发明的防水型石墨烯编织发热复合布通过上下两层的薄膜防水层来实现上下方向的防水,并且通过上薄膜防水层、下薄膜防水层以及粘贴于两者之间的热熔材料所组成的侧面防水结构,来实现侧面防水。

附图说明

图1是市面上的编织类发热复合布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防水型石墨烯编织发热复合布的五层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防水型石墨烯编织发热复合布的发热布主体层的俯视图。

图4a-图4b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防水型石墨烯编织发热复合布的剖视图;其中,图4a是截面沿发热布主体层3所在平面的剖视图,图4b是截面沿发热布主体层3的法线的剖视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防水型石墨烯编织发热复合布的发热布主体层的俯视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防水型石墨烯编织发热复合布的结构示意图,其示出了防水型石墨烯编织发热复合布在周缘处的结构。

图7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防水型石墨烯编织发热复合布的制作原理图,其示出了在通过熔融复合工艺制作成防水型石墨烯编织发热复合布之前在周缘处的五层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2所示,本发明的防水型石墨烯编织发热复合布至少需要5层结构。即,所述防水型石墨烯编织发热复合布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上薄膜防水层1、上热熔膜层2、发热布主体层3、下热熔膜层4和下薄膜防水层5。由此,防水型石墨烯编织发热复合布的上下两面都是由薄膜防水层复合而成,使得上下两个侧面防水,所以普通的泼水,喷洒测试是对发热布基本上没有影响的。

其中,上热熔膜层2和下热熔膜层4的材料就是热熔膜,其用于在复合工艺的时候通过传统的热熔复合工艺分别与防水膜和发热布主体层3粘接。

如图3所示,所述发热布主体层3包括发热布的发热区域31、编织于发热布的发热区域31中的导电电极32。此外,所述发热布主体层3还包括设于发热区域31的四周和导电电极32的宽度方向外侧的阻燃纤维33。其中,这里的发热区域31的四周指的是所述发热布主体层3的纬向方向两侧(即图中左右两侧)和径向方向两侧(即图中上下两侧)。所述发热区域31由碳纤维和石墨烯编织而成,所述导电电极32是由多根导电丝通过纺织工艺编织而形成的长条形的导电电极,所述导电丝可以是镀锡铜丝或者镀银铜丝。在本实施例中,导电电极32编织于发热布的发热区域31的纬向方向上两侧,但是这种设置只是给出一个示例。实际上,在其他实施例中,导电电极32可以编织于发热布的发热区域31的上、下、左、右和中间中的任意一个或多个位置。

本发明的防水型石墨烯编织发热复合布还包括刺透整个防水型石墨烯编织发热复合布的5层结构的冷压端子,所述冷压端子的刺脚与编织的导电电极32接触,这样就可以从外部设置可连接外部电压的方式连接到被封层的导电电极32处,进而使得导电电极32与外部电压连接。

然而,本发明的防水型石墨烯编织发热复合布在制作过程中是需要剪裁成规定的大小的,如果把剪裁好的发热布全部浸入到水中,那么从发热布四个侧壁来看,本发明的防水型石墨烯编织发热复合布的四周可能会具有使所述发热布主体层3裸露的缺口,是没有任何阻挡和保护的,水份就会从这个缺口浸入到发热布主体层3,从会被渗透的发热布主体层浸入发生电极电解。

在本发明中,为了使防水型石墨烯编织发热复合布的四周的缺口能有效的被保护和隔绝,可以使用以下两种实施例来对其进行保护和隔绝。

第一实施例通过延长防水膜长度来实现的防水型石墨烯编织发热复合布

再请参见图2,如上文所述,防水型石墨烯编织发热复合布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上薄膜防水层1、上热熔膜层2、发热布主体层3、下热熔膜层4和下薄膜防水层5。

在本实施例中,再请参见图3,所述发热布主体层3包括发热布的发热区域31、编织于发热布的发热区域31中的导电电极32。此外,所述发热布主体层3还包括设于发热区域31的四周和导电电极32的宽度方向外侧的阻燃纤维33。其中,这里的发热区域31的四周指的是所述发热布主体层3的纬向方向两侧(即图中左右两侧)和径向方向两侧(即图中上下两侧)。所述发热区域31由碳纤维和石墨烯编织而成,所述导电电极32是由多根导电丝通过纺织工艺编织而形成的长条形的导电电极。在本实施例中,导电电极32编织于发热布的发热区域31的纬向方向上两侧,但是这种设置只是为了便于区别发热区域31、导电电极32和阻燃纤维33的相对位置。实际上,在其他实施例中,导电电极32可以编织于发热布的发热区域31的上,下,左,右,中间的任意位置。

如图4a-图4b所示,所述上薄膜防水层1和下薄膜防水层5的周缘均超出所述发热布主体层3的周缘(即上薄膜防水层1和下薄膜防水层5的尺寸大于发热布主体层3的尺寸),因此均位于所述发热布主体层3的导电电极32的宽度方向外侧。

此外,上热熔膜层2和下热熔膜层4中的至少一个的周缘可以同样超出所述发热布主体层3的周缘,且所述上薄膜防水层1和下薄膜防水层5的周缘部分通过所述的上热熔膜层2和下热熔膜层4中的至少一个粘结在一起,从而使得所述上薄膜防水层1、下薄膜防水层5和所述的上热熔膜层2和下热熔膜层4中的至少一个共同组成侧面防水结构,通过所述侧面防水结构来完全包覆密封所述发热布主体层3的侧面。

由此,本发明的防水型石墨烯编织发热复合布的四周具有侧面防水结构,所述侧面防水结构由所述上薄膜防水层1和下薄膜防水层5的周缘部分以及粘贴于这两者之间的热熔膜组成。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热熔膜为所述的上热熔膜层2和下热熔膜层4中的至少一个的周缘部分。

基于上文所述的防水型石墨烯编织发热复合布,所对应的防水型石墨烯编织发热复合布的制作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制备所述上薄膜防水层1、上热熔膜层2、发热布主体层3、下热熔膜层4和下薄膜防水层5;

其中,如上文所述,所述发热布主体层3包括发热布的发热区域31、编织于发热布的发热区域31中的导电电极32以及设于发热区域31的四周和导电电极32的宽度方向外侧的阻燃纤维33。

步骤s2:裁剪所述上薄膜防水层1和下薄膜防水层5,使得所述上薄膜防水层1和下薄膜防水层5的周缘均超出所述发热布主体层3的周缘;并且裁剪上热熔膜层2和下热熔膜层4中的至少一个,使得上热熔膜层2和下热熔膜层4中的至少一个的周缘超出所述发热布主体层3的周缘。

步骤s3:将上薄膜防水层1、上热熔膜层2、发热布主体层3、下热熔膜层4和下薄膜防水层5这五层结构自上而下依次叠合在一起,并采用热熔复合工艺将所述五层结构复合到一起,形成具有侧面防水结构的石墨烯编织发热复合布。此时,所述侧面防水结构由所述上薄膜防水层1和下薄膜防水层5的周缘部分以及粘贴于所述上薄膜防水层1和下薄膜防水层5的周缘部分之间的热熔膜组成,所述热熔膜为所述的上热熔膜层2和下热熔膜层4中的至少一个的周缘部分。具体地,可以通过滚筒型复合设备来实现所述热熔复合工艺。

热熔复合工艺是在国内已经成熟的现有技术,热熔复合工艺将各种不同的具有展平性质的材料结合到一起,在这个工艺中热熔膜或者热熔带是对不易粘连材料使用的一种比较主流的粘合材料,热熔复合工艺的温度范围一般在120℃-150℃之间。在所述热熔复合工艺中,所述上薄膜防水层1和下薄膜防水层5的周缘部分以及在这两者之间的上热熔膜层2和下热熔膜层4中的至少一个的周缘部分融化并粘接在一起,以形成侧面防水结构。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防水型石墨烯编织发热复合布是最简单,最有效的结构,其通过延长防水膜长度来使防水膜完全包覆住发热布主体,进而实现发热布主体层3的侧面密封。基于防水型石墨烯编织发热复合布,其制作方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是效率最低的,首先上薄膜防水层1和下薄膜防水层5的大小必须按设定好的发热布主体的大小进行扩大并裁剪好,然后再一个一个的将五层结构叠合到一起进行复合,以目前多数使用的滚筒型复合设备来看,其并不能批量复合单个材料,因此这种操作模式只能采用小型平板复合机人工一次一次进行复合,其效率,产能大打折扣,不利于实际生产。

第二实施例通过发热布主体层添加热熔丝来实现的防水型石墨烯编织发热复合布

再请参见图2,如上文所述,防水型石墨烯编织发热复合布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上薄膜防水层1、上热熔膜层2、发热布主体层3、下热熔膜层4和下薄膜防水层5。

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发热布主体层3包括发热布的发热区域31、编织于发热布的发热区域31中的导电电极32,所述发热区域31由碳纤维和石墨烯编织而成,所述导电电极32是由多根导电丝通过纺织工艺编织而形成的长条形的导电电极。所述发热布主体层3还包括设于发热区域31的四周和导电电极32的宽度方向外侧的4个热熔带34,所述热熔带34用于将单个防水型石墨烯编织发热复合布的发热布主体层3的周缘密封封死,其中,这里的发热布主体层3的周缘指的是所述发热布主体层3的纬向方向两侧(即图中左右两侧)和径向方向两侧(即图中上下两侧)。所述热熔带34为具有一定宽度的长条状结构,热熔带34的宽度在1cm左右,根据具体需求不同可作出相应变化。所述上薄膜防水层1和下薄膜防水层5的周缘均与所述发热布主体层3的周缘齐平,因此同样位于所述发热布主体层3的导电电极32的宽度方向外侧。所述上薄膜防水层1和下薄膜防水层5的周缘部分通过所述热熔带34粘结在一起,从而使得所述上薄膜防水层1、下薄膜防水层5和所述热熔带34共同组成侧面防水结构,通过所述侧面防水结构来完全包覆密封所述发热布主体层3的侧面。

由此,本发明的防水型石墨烯编织发热复合布的四周具有侧面防水结构,所述侧面防水结构由所述上薄膜防水层1和下薄膜防水层5的周缘部分以及粘贴于这两者之间的热熔带34组成。

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发热布主体层3添加热熔丝来进行防水预处理准备。每个热熔带34均由多根编织于所述发热布主体层3中的热熔丝341以及其上方的上热熔膜层2和下方的下热熔膜层4通过热熔复合工艺形成。热熔丝是一种能在特定温度下融化形成流性胶体并随着温度的回落最终定型,封闭,固定的纺织材料。此外,由于热熔带34设于发热区域31的四周和导电电极32的宽度方向外侧,对应的热熔丝341同样设于发热区域31的四周和导电电极32的宽度方向外侧,由此,热熔丝经过热熔复合工艺融化将单个防水型石墨烯编织发热复合布的周缘密封封死,从而形成作为阻挡的热熔带34,防止裁剪后水份从会被渗透的发热布主体层3浸入,发生电极电解。

此外,所述发热布主体层3还可以包括编织于发热区域31的四周、导电电极32的宽度方向外侧、且编织于4个热熔带34的内侧的阻燃纱线(图未示),用于隔离后续发热区域31带来的温度。阻燃纱线的宽度一般为0.5cm。一般以两侧导电电极32最内侧处以内的区域划为发热区域31,但是导电电极32本身的性质在电流的作用下也会发一小部分的热量以及导电电极32通常采用的金属的导热性能优异的特点,所以在导电电极32最外侧边缘处设置阻燃纱线作为隔离区域也是有益的。因为阻燃纤维本身内部也会有空隙,其是由几千支细丝捻合组成的一根,热熔丝融化时的流体状态,是比较容易浸润除导电丝之外的阻燃纤维、碳纤维、石墨烯纤维的,因此外边缘的热熔带34形成的封层区域是很有效的。而热熔带34依然位于发热区域31的四周(即单个防水型石墨烯编织发热复合布的发热布主体层3的最外侧)。

此外,由于所述导电电极32是由多根导电丝通过纺织工艺编织而形成的长条形的导电电极,因此导电电极32具有沿其长度方向贯穿整个发热布主体层3的导电丝。导电电极32具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并贯穿所述热熔带34的导电丝,由此,在导电电极32贯穿所述热熔带34的位置,热熔带34由彼此编织在一起的所述导电丝和垂直于所述导电电极32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热熔丝341、以及所述热熔丝341上方的上热熔膜层2和下方的下热熔膜层4,通过热熔复合工艺形成。然而,由于导电丝的金属特性没有办法完全受到热熔丝融化后胶体的浸润,因此导电丝的侧面仍然可能暴露在本发明的侧面防水结构之外,因此,所述导电丝暴露于所述侧面防水结构之外的部分包覆有防水胶带,以四个侧面更进一步有效地阻隔水的浸入,有效地保护内部发热区域和导电电极32等材料,从而达到深度防水的要求以及一定的水洗功能。

基于上文所述的防水型石墨烯编织发热复合布,所对应的防水型石墨烯编织发热复合布的制作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制备上薄膜防水层1、上热熔膜层2、发热布主体层3、下热熔膜层4和下薄膜防水层5;其中,如上文所述,所述发热布主体层3包括发热布的发热区域31、编织于发热布的发热区域31中的导电电极32以及设于发热区域31的四周和导电电极32的宽度方向外侧且编织于所述发热布主体层3中的热熔丝341。

此外,所述发热布主体层3还可以包括编织于发热区域31的四周、导电电极32的外侧、并且编织于4个热熔带34的内侧的阻燃纱线(图未示),用于隔离后续发热区域31带来的温度。

步骤s2:将上薄膜防水层1、上热熔膜层2、编织有热熔丝的发热布主体层3、下热熔膜层4和下薄膜防水层5这五层结构自上而下依次叠合在一起,并采用热熔复合工艺将所述五层结构复合到一起,形成具有批量的侧面防水结构的石墨烯编织发热复合布。具体地,可以通过滚筒型复合设备来实现所述热熔复合工艺。

在本实施例中,在步骤s2中,上薄膜防水层1、上热熔膜层2、编织有热熔丝的发热布主体层3、下热熔膜层4和下薄膜防水层5均没有经过裁剪。

如图6所示,在热熔复合工艺中,使用高温将设置好的热熔膜进行融化,同时,预先在发热编织布主体上设置好的热熔丝341也会在此过程中融化以将整个防水型石墨烯编织发热复合布的边缘部分封死。此时,从侧面放大观察,可以看到在复合温度的作用下热熔丝341开始融化并慢慢浸入到发热布主体四周的阻燃纤维中,并且与其上方的上热熔膜层2和下方的下热熔膜层4一起融化进行融合,接着随着温度的降低使热熔丝与防水膜的热熔胶层冷却后固化以形成热熔带34,使其自动给图3所示缺口进行填补,从而从侧壁四面阻断了水的浸入。也就是说,此时,所述热熔丝341以及其上方的上热熔膜层2和下方的下热熔膜层4融化为热熔带34,且热熔带34与其上方的上薄膜防水层1和下方的下薄膜防水层5融化并粘接在一起,以形成所述侧面防水结构。

步骤s3:对具有批量的侧面防水结构的石墨烯编织发热复合布进行裁剪,得到单个的防水型石墨烯编织发热复合布。其中,每个防水型石墨烯编织发热复合布在其周缘分别具有侧面防水结构,使得侧面防水结构处的上薄膜防水层1和下薄膜防水层5分别每个防水型石墨烯编织发热复合布的周缘。

下面简单说明一下实际生产时的批量的防水型石墨烯编织发热复合布的排布方式和相应的剪裁方法。在步骤s1中,制备所述发热布主体层3时,在发热布主体层3上制作多个尺寸相同且以阵列形式排布的单片发热模块,每个单片发热模块包括一个发热布的发热区域31、编织于发热布的发热区域31中的导电电极32以及编织于发热区域31的四周、编织于导电电极32的宽度方向外侧且编织于所述发热布主体层3中的热熔丝341,且相邻的两个单片发热模块之间具有一根用于区分开两个单片发热模块的标记纱线。随后,在步骤s3中,根据标记纱线来裁剪具有批量的侧面防水结构的石墨烯编织发热复合布。由此,热熔丝带都是以这些标记为标准在这些标记内部周围区域进行编织的,这样在裁剪的时候既可以裁剪标准的尺寸又可以完美的裁剪在热熔丝带组成的防水结构中间,实现最大化的防水能力。

例如,发热布主体层3的织机的宽幅一般都在1米-2米左右的门幅(纬向),假定宽幅为1米,在这1米的宽幅中,如果客户的设计要求为一款仅5cm宽×10cm长的单片发热模块,那么这1米的宽幅中理想的状态是可以做20条5cm宽度的模块,那么在这20条未裁剪的初布之间我们一般都会量好尺寸之后,将相邻两条区域中间的部分的一根纱线的颜色换成比较显眼的颜色,从而来区分模块的尺寸和后续要裁剪的地方。同样地,纬向也是如此根据我设计的工艺数据,机器进行识别后会在10cm左右的距离处进行替换纬向纱线的步骤从而实现模块的区分,以方便后续的裁剪加工。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防水型石墨烯编织发热复合布,所对应的防水型石墨烯编织发热复合布的制作方法制作高效且效果显著,它并不需要一个一个进行复合处理,可以成卷批量的复合处理,后续剪裁加工过程中也不用担心会因为裁剪导致发热布主体中间层侧壁没有被保护或者隔绝的情况导致水的浸入使电极发生电解。

此外,由于导电电极32具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并贯穿所述热熔带34的导电丝,并且,在导电电极32贯穿所述热熔带34的位置,热熔带34由彼此编织在一起的所述导电丝以及垂直于所述导电电极32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热熔丝341,通过热熔复合工艺形成。然而,由于导电丝的金属特性没有办法完全受到热熔丝融化后胶体的浸润,因此导电丝的侧面仍然可能暴露在本发明的侧面防水结构之外,因此,还可以包括步骤s4:

将导电电极32的导电丝暴露于所述侧面防水结构之外的部分通过防水胶带包覆,以四个侧面更进一步有效地阻隔水的浸入,有效地保护内部发热区域和导电电极32等材料,从而达到深度防水的要求以及一定的水洗功能。

以上所述的,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的范围,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还可以做出各种变化。例如,上文所述的位置,方向,大小,长度等方面的限定性词语皆是为方便表述,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做灵活变化。即凡是依据本发明申请的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等效变化与修饰,皆落入本发明专利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本发明未详尽描述的均为常规技术内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