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环境预警与应急指挥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445790发布日期:2022-01-12 03:18阅读:95来源:国知局
一种环境预警与应急指挥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应急指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环境预警与应急指挥系统。


背景技术:

2.当车间在出现紧急情况,比如火灾时,由于心理的恐慌及通道的可视性降低,人们无法对安全通道的逃生前景进行预判,极易耽误逃生时间或陷入绝境,造成伤亡。因此,市面上出现了车间环境预警与应急指挥系统,在出现火灾等紧急情况时,可提前预警并对现场人群进行指挥调度,使其从合理的疏散路线离开。
3.但现有的应急指挥系统需要一直运作,设备产生的热量散热不及时,内部零件加快老化,从而影响应急指挥系统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环境预警与应急指挥系统,旨在解决现有应急指挥系统热量散热不及时,零件老化影响指挥系统使用寿命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环境预警与应急指挥系统,包括指挥组件、散热组件和预警模块,所述指挥组件包括机箱和指挥电板,所述机箱具有散热孔,所述散热孔位于所述机箱两侧,所述散热组件包括冷却箱、第一导管、冷却管、液泵、第二导管、散热风扇、出风管和导风管,所述冷却管与所述机箱固定连接,且位于所述机箱内,所述指挥电板与所述冷却管固定连接,且位于所述冷却管远离所述机箱一侧,所述冷却箱与所述机箱固定连接,且位于所述机箱一侧,所述液泵与所述冷却箱固定连接,且位于所述冷却箱一侧,所述第一导管与所述液泵固定连接,并与所述冷却管连通,且位于所述液泵和所述冷却管之间,所述第二导管与所述冷却管连通,并与所述冷却箱连通,且位于所述冷却管和所述冷却箱之间,所述散热风扇与所述机箱固定连接,且位于所述机箱顶部,所述出风管设置于所述机箱内靠近所述指挥电板一侧,所述导风管与所述出风管固定连接,并贯穿所述机箱,且位于靠近所述散热风扇一侧,所述预警模块用于检测车间内环境情况,发生火灾时告知所述指挥组件,所述指挥组件用于对现场人群进行指挥调度,使其从合理的疏散路线离开,所述散热组件用于对所述指挥组件散热,防止所述指挥组件内部零件老化,影响所述指挥组件使用寿命。
6.其中,所述冷却管包括冷却管本体和导热硅胶片,所述冷却管本体与所述机箱固定连接,且位于所述机箱内侧,所述导热硅胶片与所述冷却管本体固定连接,并与所述指挥电板固定连接,且位于所述冷却管本体和所述指挥电板之间,所述导热硅胶片的设置,减少所述冷却管本体与所述指挥电板之间的间隙,提高热传递效率。
7.其中,所述散热组件还包括固定带,所述固定带与所述出风管固定连接,且位于远离所述机箱一侧,所述固定带用于固定所述出风管,防止吹风时所述出风管甩动。
8.其中,所述散热组件还包括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所述指挥电板固定连接,且位于所述指挥电板一侧,所述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指挥电板的温度,控制所述液
泵和所述散热风扇的运作。
9.其中,所述指挥组件还包括音响,所述音响与所述指挥电板电连接,所述音响用于告知员工疏散逃离的路线。
10.其中,所述指挥组件还包括支架,所述支架与所述机箱固定连接,且位于所述机箱底部,所述支架将所述机箱垫高,防止所述机箱靠近地面受潮。
11.其中,所述预警模块包括摄像头、烟雾传感器和火光传感器,所述摄像头与所述指挥电板连接,所述烟雾传感器与所述指挥电板电连接,所述火光传感器与所述指挥电板电连接,所述摄像头用于监控车间内的环境情况,通过所述烟雾传感器检测到车间内有烟雾和所述火光传感器检测到火光,双重判断火灾,将信号传递给所述指挥电板预警。
12.其中,所述散热组件还包括散热条和散热翅片,所述散热条与所述冷却箱固定连接,并贯穿所述冷却箱,所述散热翅片与所述散热条固定连接,且位于远离所述冷却箱一侧,所述散热条对流回所述冷却箱内的冷却液散热,冷却液循环使用,所述散热翅片的设置增加所述散热条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提高所述散热条的散热效率。
13.其中,所述散热组件还包括制冷片,所述制冷片与所述散热风扇固定连接,且位于所述散热风扇远离所述导风管一侧,所述制冷片运作使所述散热风扇吹风为冷风,提高风冷的散热效率。
14.本发明的一种环境预警与应急指挥系统,所述预警模块用于检测车间内环境情况,发生火灾时告知所述指挥组件,所述指挥组件用于对现场人群进行指挥调度,使其从合理的疏散路线离开,所述散热组件用于对所述指挥组件散热,防止所述指挥组件内部零件老化,影响所述指挥组件使用寿命,具体的,所述指挥电板运作的热量透过所述机箱的所述散热孔对流散热,所述机箱对所述散热组件提供安装条件,当所述指挥电板温度过高时,所述液泵运作抽取所述冷却箱内的冷却液,并导入所述第一导管内,所述第一导管将冷却液导入所述冷却管内吸收所述指挥电板的热量,使得所述指挥电板快速降温,带有热量的冷却液通过所述第二导管流回所述冷却箱冷却后循环使用,同一时刻,所述散热扇风运作往所述导风管内吹风,所述导风管将风导入所述出风管吹出,所述出风管围绕在所述指挥电板四周,使得所述散热风扇吹的风均匀的吹向所述指挥电板,使所述指挥电板散热均匀,所述散热组件通过风冷和水冷两种散热形式,使所述指挥电板快速散热降温,解决现有应急指挥系统热量散热不及时,零件老化影响指挥系统使用寿命的问题。
附图说明
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6.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环境预警与应急指挥系统的指挥组件和散热组件结构示意图;
17.图2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环境预警与应急指挥系统的指挥组件和散热组件的正视图;
18.图3是图2沿a-a面的剖视图;
19.图4是图2细节b的放大图;
20.图5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环境预警与应急指挥系统的预警模块结构示意图;
21.图6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环境预警与应急指挥系统的指挥组件结构示意图;
22.图7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环境预警与应急指挥系统的连接示意图。
23.图中:1-指挥组件、2-散热组件、3-预警模块、11-机箱、12-指挥电板、13-音响、14-支架、15-散热孔、21-冷却箱、22-第一导管、23-冷却管、24-液泵、25-第二导管、26-散热风扇、27-出风管、28-导风管、29-固定带、31-摄像头、32-烟雾传感器、33-火光传感器、210-温度传感器、211-散热条、212-散热翅片、213-制冷片、231-冷却管本体、232-导热硅胶片。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25.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26.请参阅图1至图7,本发明提供一种环境预警与应急指挥系统,包括指挥组件1、散热组件2和预警模块3,所述指挥组件1包括机箱11和指挥电板12,所述机箱11具有散热孔15,所述散热孔15位于所述机箱11两侧,所述散热组件2包括冷却箱21、第一导管22、冷却管23、液泵24、第二导管25、散热风扇26、出风管27和导风管28,所述冷却管23与所述机箱11固定连接,且位于所述机箱11内,所述指挥电板12与所述冷却管23固定连接,且位于所述冷却管23远离所述机箱11一侧,所述冷却箱21与所述机箱11固定连接,且位于所述机箱11一侧,所述液泵24与所述冷却箱21固定连接,且位于所述冷却箱21一侧,所述第一导管22与所述液泵24固定连接,并与所述冷却管23连通,且位于所述液泵24和所述冷却管23之间,所述第二导管25与所述冷却管23连通,并与所述冷却箱21连通,且位于所述冷却管23和所述冷却箱21之间,所述散热风扇26与所述机箱11固定连接,且位于所述机箱11顶部,所述出风管27设置于所述机箱11内靠近所述指挥电板12一侧,所述导风管28与所述出风管27固定连接,并贯穿所述机箱11,且位于靠近所述散热风扇26一侧。
27.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预警模块3用于检测车间内环境情况,发生火灾时告知所述指挥组件1,所述指挥组件1用于对现场人群进行指挥调度,使其从合理的疏散路线离开,所述散热组件2用于对所述指挥组件1散热,防止所述指挥组件1内部零件老化,影响所述指挥组件1使用寿命,具体的,所述指挥电板12运作的热量透过所述机箱11的所述散热孔15对流散热,所述机箱11对所述散热组件2提供安装条件,当所述指挥电板12温度过高时,所述液泵24运作抽取所述冷却箱21内的冷却液,并导入所述第一导管22内,所述第一导管22将冷却液导入所述冷却管23内吸收所述指挥电板12的热量,使得所述指挥电板12快速降温,带有热量的冷却液通过所述第二导管25流回所述冷却箱21冷却后循环使用,同一时刻,所述散热扇风26运作往所述导风管28内吹风,所述导风管28将风导入所述出风管27吹出,所述
出风管27围绕在所述指挥电板12四周,使得所述散热风扇26吹的风均匀的吹向所述指挥电板12,使所述指挥电板12散热均匀,所述散热组件2通过风冷和水冷两种散热形式,使所述指挥电板12快速散热降温,解决现有应急指挥系统热量散热不及时,零件老化影响指挥系统使用寿命的问题。
28.进一步的,所述散热组件2还包括固定带29、温度传感器210、散热条211、散热翅片212和制冷片213,所述固定带29与所述出风管27固定连接,且位于远离所述机箱11一侧,所述温度传感器210与所述指挥电板12固定连接,且位于所述指挥电板12一侧,所述散热条211与所述冷却箱21固定连接,并贯穿所述冷却箱21,所述散热翅片212与所述散热条211固定连接,且位于远离所述冷却箱21一侧,所述制冷片213与所述散热风扇26固定连接,且位于所述散热风扇26远离所述导风管28一侧,所述冷却管23包括冷却管本体231和导热硅胶片232,所述冷却管本体231与所述机箱11固定连接,且位于所述机箱11内侧,所述导热硅胶片232与所述冷却管本体231固定连接,并与所述指挥电板12固定连接,且位于所述冷却管本体231和所述指挥电板12之间。
29.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固定带29用于固定所述出风管27,防止吹风时所述出风管27甩动,所述温度传感器210用于检测所述指挥电板12的温度,控制所述液泵24和所述散热风扇26的运作,所述温度传感器210型号为pt100,所述散热条211对流回所述冷却箱21内的冷却液散热,所述散热翅片212的设置增加所述散热条211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提高所述散热条211的散热效率,所述散热条211由铜铝合金制成,具有良好的导热性,所述制冷片213运作使所述散热风扇26吹风为冷风,提高风冷的散热效率,所述制冷片213型号为tec1-12704,所述导热硅胶片232的设置,减少所述冷却管本体231与所述指挥电板12之间的间隙,提高热传递效率。
30.进一步的,所述指挥组件1还包括音响13和支架14,所述音响13与所述指挥电板12电连接,所述支架14与所述机箱11固定连接,且位于所述机箱11底部。
31.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音响13用于告知员工疏散逃离的路线,所述支架14将所述机箱11垫高,防止所述机箱11靠近地面受潮。
32.进一步的,所述预警模块3包括摄像头31、烟雾传感器32和火光传感器33,所述摄像头31与所述指挥电板12连接,所述烟雾传感器32与所述指挥电板12电连接,所述火光传感器33与所述指挥电板12电连接。
33.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摄像头31用于监控车间内的环境情况,通过所述烟雾传感器32检测到车间内有烟雾和所述火光传感器33检测到火光,双重判断火灾,将信号传递给所述指挥电板12预警,所述烟雾传感器32型号为gqq5,所述火光传感器33型号为ffs06。
34.本发明的一种环境预警与应急指挥系统,包括指挥组件1、散热组件2和预警模块3,所述指挥组件1包括机箱11、指挥电板12、音响13和支架14,所述机箱11具有散热孔15,所述散热组件2包括冷却箱21、第一导管22、冷却管23、液泵24、第二导管25、散热风扇26、出风管27、导风管28、固定带29、温度传感器210、散热条211、散热翅片212和制冷片213,所述冷却管23包括冷却管本体231和导热硅胶片232,所述预警模块3包括摄像头31、烟雾传感器32和火光传感器33,通过所述摄像头31用于监控车间内的环境情况,通过所述烟雾传感器32检测到车间内有烟雾和所述火光传感器33检测到火光,双重判断火灾,将信号传递给所述指挥电板12预警,所述机箱11对所述散热组件2提供安装条件,所述指挥电板12接收型号,
并通过所述音响13对现场人群进行指挥调度,使其从合理的疏散路线离开,所述指挥电板12运作的热量透过所述机箱11的所述散热孔15对流散热,所述机箱11对所述散热组件2提供安装条件,当所述温度传感器210检测到所述指挥电板12温度达到预设值时,所述液泵24运作抽取所述冷却箱21内的冷却液,并导入所述第一导管22内,所述第一导管22将冷却液导入所述冷却管本体231内吸收所述指挥电板12的热量,使得所述指挥电板12快速降温,所述导热硅胶片232减少所述冷却管本体231与所述指挥电板12之间的间隙,提高热传递效率,带有热量的冷却液通过所述第二导管25流回所述冷却箱21冷却后,经所述散热条211散热冷却后循环使用,同一时刻,所述散热扇风运作往所述导风管28内吹风,所述导风管28将风导入所述出风管27吹出,所述出风管27围绕在所述指挥电板12四周,使得所述散热风扇26吹的风均匀的吹向所述指挥电板12,使所述指挥电板12散热均匀,所述制冷片213运作使所述散热风扇26吹风为冷风,提高风冷的散热效率,所述散热组件2通过风冷和水冷两种散热形式,使所述指挥电板12快速散热降温,解决现有应急指挥系统热量散热不及时,零件老化影响指挥系统使用寿命的问题。
35.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发明一种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之权利范围,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流程,并依本发明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发明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