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梯联网控制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132138发布日期:2022-03-05 01:24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一种梯联网控制器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梯联网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梯联网控制器结构。


背景技术:

2.梯联网控制器,即在传统电梯基础上,通过弱电流非接触感知技术实现电梯状态无感监测,消除对电梯本体的影响,确保电梯安全可靠运行。
3.在相关技术中,梯联网控制器一般为钣金结构,但受制于钣金加工技术,结构一旦确定,如果控制器上接口的类型和位置有所改变,壳体不得不进行重新设计、加工,既浪费人力成本又浪费物力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梯联网控制器结构,将接口部位设计成简单易拆换结构,以解决传统梯联网控制器结构固定,不能适应于接口类型和位置改变的问题。
5.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6.一种梯联网控制器结构,包括:可拆分结构的控制器壳体和接口pcb板;
7.所述控制器壳体包括上壳体、下壳体、第一侧接口面板和第二侧接口面板,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通过两侧对立设置的第一侧接口面板和第二侧接口面板连接,所述接口pcb板的两侧分别连接第一侧接口面板和第二侧接口面板,并设置在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之间;
8.所述第一侧接口面板和第二侧接口面板上设置有与所述接口pcb板上接口接插件的形状和数量相对应的开口结构。
9.可选的,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的横截面均呈u型结构,且u型结构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接口面板和第二侧接口面板相邻。
10.可选的,所述上壳体u型侧的两端对称设置有安装挂耳。
11.可选的,所述上壳体、下壳体、第一侧接口面板和第二侧接口面板上均设置有与所述接口pcb板连接的安装卡口,且所述上壳体、下壳体、第一侧接口面板和第二侧接口面板与所述接口pcb板通过螺纹连接。
12.可选的,所述上壳体顶面预留指示灯孔。
13.可选的,所述上壳体、下壳体、第一侧接口面板和第二侧接口面板均为喷塑工艺的钣金材质。
14.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包括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15.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梯联网控制器结构,设置可拆分结构的控制器壳体,将接口pcb板的两侧分别连接第一侧接口面板和第二侧接口面板,并设置在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之间,其中,第一侧接口面板和第二侧接口面板上设置有与接口pcb板上接口接插件的形状和数量相对应的开口结构。通过可拆分设计的控制器壳体,接口pcb板接口调整时,主体外壳无需变动,只需要改变第一侧接口面板或第二侧接口面板即可,节约成本且安装简单,大幅
提高安装效率。同时,第一侧接口面板和第二侧接口面板的设计与接口pcb板上接口接插件的形状和数量相对应,采用针对性设计,可以根据接口pcb板的接口类型、数量灵活配置,提高了适用性和经济性,该结构具有加工简单、通用性强、继承性强等特点。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7.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梯联网控制器结构组合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梯联网控制器结构分体组装示意图。
19.附图标记说明:
20.1-控制器壳体,2-接口bcb板,11-上壳体,12-下壳体,13-第一侧接口面板,14-第二侧接口面板,21-接口接插件,3-安装挂耳,4-指示灯孔,5-开口结构,111-第一连接部,121-第二连接部,122-第一定位装置,22-第二定位装置,6-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21.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2.在相关技术中,梯联网控制器结构一般为钣金结构,但受制于钣金加工技术,结构一旦确定,如果控制器上接口的类型和位置有所改变,壳体不得不进行重新设计、加工,既浪费人力成本又浪费物力成本。
23.为了解决以上弊端,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梯联网控制器钣金壳体结构,采用针对性设计,将接口部位设计成简单易拆换结构,可以根据电路板接口类型、数量灵活配置,提高了适用性和经济性,同时解决了钣金加工中的变形问题,该结构具有加工简单、通用性强、继承性强等特点。
24.以下将对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梯联网控制器结构作进一步解释说明。
25.参见图1,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梯联网控制器结构组合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梯联网控制器结构,包括:可拆分结构的控制器壳体1和接口pcb板2;
26.所述控制器壳体1包括上壳体11、下壳体12、第一侧接口面板13和第二侧接口面板14,所述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通过两侧对立设置的第一侧接口面板13和第二侧接口面板14连接,所述接口pcb板2的两侧分别连接第一侧接口面板13和第二侧接口面板14,并设置在所述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之间;
27.所述第一侧接口面板13和第二侧接口面板14上设置有与所述接口pcb板2上接口接插件21的形状和数量相对应的开口结构5。
28.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可拆分结构的控制器壳体1,将接口pcb板2的两侧分别连
接第一侧接口面板13和第二侧接口面板14,并设置在所述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之间,并在第一侧接口面板13和第二侧接口面板14上设置有与接口pcb板2上接口接插件21的形状和数量相对应的开口结构5。通过可拆分设计的控制器壳体1,接口pcb板2接口调整时,主体外壳无需变动,只需要改变第一侧接口面板13或第二侧接口面板14结构即可,节约成本且安装简单,大幅提高安装效率。同时,第一侧接口面板13和第二侧接口面板14的设计与接口pcb板2上接口接插件21的形状和数量相对应,采用针对性设计,可以根据接口pcb板2的接口类型、数量灵活配置,提高了适用性和经济性,该结构具有加工简单、通用性强、继承性强等特点。
29.作为一种实施方式,上述接口接插件21包括各类控制器结构类型、开关或者指示灯等器件。
30.参见图2,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梯联网控制器结构分体组装示意图,通过该图,可以清楚的看到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梯联网控制器结构内在结构,如图2所示,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的横截面均呈u型结构,且u型结构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接口面板13和第二侧接口面板14相邻设置,具体的,上壳体11的u型结构两端与下壳体12u型结构两端卡接,并通过u型结构两端的第一连接部111和第二连接部121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接口面板13和第二侧接口面板14固定连接。
31.所述下壳体12上设置有第一定位装置122,该第一定位装置122穿过所述接口pcb板2与接口pcb板2连接,所述接口pcb板2上设置有第二定位装置22,通过该第二定位装置22与上壳体11连接。
32.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所述上壳体11u型侧的两端对称设置有安装挂耳3,可实现螺钉固定安装或者挂壁安装。
33.所述上壳体11、下壳体12、第一侧接口面板13和第二侧接口面板14上均设置有与所述接口pcb板2连接的安装卡口,可选的,所述安装卡口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部111和第二连接部121上,且所述上壳体11、下壳体12、第一侧接口面板13和第二侧接口面板14与所述接口pcb板2通过螺纹连接。
34.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上壳体11顶面预留指示灯孔4,为了便于后续指示灯的安装。
35.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上壳体11、下壳体12、第一侧接口面板13和第二侧接口面板14均为喷塑工艺的钣金材质,可选的,所述第二侧接口面板14外侧连接有射频天线6。
36.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通过第一侧接口面板13和第二侧接口面板14的设置,该结构可通过调节接口面板满足不同接口类型控制器的使用,从而在不需要更改主体设计的前提下实现多种接口板的适配,能够满足多规格梯联网控制器pcb板的安装,提高安装通用性、拓展性、适应性和易用性,大大降低生产成本。
37.同时,采用侧面易拆装方式,通过螺钉安装在主体结构侧面,实现第一侧接口面板13和第二侧接口面板14的封装固定,能够有效的防止壳体变形,并且可根据接口pcb板2接口类型、数量进行调整;接口pcb板2接口调整时,主体外壳也无需变动,节约成本;安装简单,大幅提高安装效率,该种梯联网控制器结构,具有加工简单、成本低、适用性强、易拆卸等特点。
38.综上,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梯联网控制器壳体安装结构采用“三化”设计,即通用
化、系列化、模块化,由上壳体11、下壳体12、接口pcb板2组成,采用钣金作为外壳材质,外壳表面采用喷塑工艺;整体采用长方形简约设计,接口面板为电路板接口安装面板,采用螺钉安装,有效防止变形,易拆装更换,同时可根据接口变化进行灵活调整;上壳体12两端为安装结构,集成螺钉和挂装两种安装方式,可根据控制器使用场合实现螺钉固定安装以及挂壁安装,同时上壳顶面上根据需求可预留指示灯孔4;下壳体12为电路板安装结构,可实现多种规格的电路板安装。
39.需要说明的是,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40.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技术。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技术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41.应当理解的是,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内容,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技术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