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头结构及压合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653114发布日期:2022-01-26 18:58阅读:230来源:国知局
压头结构及压合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热压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压头结构及压合设备。


背景技术:

2.在具有触屏控制功能的液晶显示器的组装工序中,需要将带有显示功能的柔性电路板和带有触摸功能的柔性电路板分别绑定于显示模组的基板层和滤光层上,目前的技术是通过压合装置将导电胶膜压合贴附于显示模组上,再将柔性电路板粘合于导电胶膜上,从而可实现柔性电路板与显示模组之间的电性导通。
3.但由于显示模组的基板层上设置有集成芯片,集成芯片的位置距离带有触摸功能的柔性电路板的安装位置非常近,在压合导电胶膜时,压头容易和集成芯片发生干涉而损坏集成芯片。而若通过调整压头的厚度尺寸以避免干涉,压头的厚度减小将导致压头与导电胶膜的接触面积不够,从而造成两端绷紧的导电胶膜在压合过程中因稳定性不足而发生波动或翻转,使得压合工序无法正常完成。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压头结构,旨在解决目前在对待压合件进行压合的工序难以保证压合稳定性的技术问题。
5.本实用新型为达到其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6.一种压头结构,用于将待压合件压合于板件的一侧表面上,所述板件的一侧表面上设置有待避让件,所述压头结构包括压头本体,所述压头本体的底部具有压合接触部以及设有用于避让所述待避让件的避空槽,所述压合接触部围绕所述避空槽设置,且所述压合接触部的底面为可覆盖所述待压合件的压合接触面。
7.进一步地,所述压头本体的底部呈“凹”字形,或者“h”字形,或者“口”字形,或者“l”字形。
8.进一步地,当所述压头本体的底部呈“凹”字形时,所述压合接触部包括一个第一横向部和两个第一竖向部,所述第一横向部的一端与任一所述第一竖向部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一横向部的另一端与另一所述第一竖向部的一端相连接。
9.进一步地,当所述压头本体的底部呈“h”字形时,所述压合接触部包括一个第二横向部和两个第二竖向部,所述第二横向部的一端与任一所述第二竖向部的第一侧面相连接,所述第二横向部的另一端与另一所述第二竖向部的第二侧面相连接;其中,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相对设置。
10.进一步地,当所述压头本体的底部呈“口”字形时,所述压合接触部包括两个第三横向部和两个第三竖向部,每一所述第三横向部的一端均与任一所述第三竖向部的第三侧面相连接,每一所述第三横向部的另一端均与另一所述第三竖向部的第四侧面相连接,且两个所述第三横向部间隔设置;其中,所述第三侧面与所述第四侧面相对设置。
11.进一步地,当所述压头本体的底部呈“l”字形时,所述压合接触部包括一个第四横
向部和一个第四竖向部,所述第四横向部的一端与所述第四竖向部的一端相连接。
12.进一步地,所述压头本体的材质为钨钢、陶瓷中的任意一种。
13.进一步地,所述压头结构还包括连接座体,所述连接座体的底部与所述压头本体的顶部相连接,所述连接座体用于连接驱动装置。
14.进一步地,所述连接座体包括第一连接板、隔热块和第二连接板;其中:
15.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底部上开设有限位槽,所述压头本体的顶部配合于所述限位槽中,所述第一连接板的顶部与所述隔热块的底部相连接,所述隔热块的顶部与所述第二连接板的底部相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的顶部用于连接所述驱动装置。
1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板上开设有用于容置加热管的容纳孔。
17.进一步地,所述压头本体上开设有用于安装热电偶的连接孔。
18.对应地,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压合设备,所述压合设备包括驱动装置以及如前述的压头结构,所述压头结构还包括连接座体,所述连接座体的底部与所述压头本体的顶部相连接,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连接座体的顶部相连接,以驱动所述压头本体沿竖直方向作直线往复运动。
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20.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压头结构,在不减小压头本体宽度尺寸的前提下,通过在压头本体的底部设置可覆盖待压合件的压合接触面以及用于避让待避让件的避空槽,在将待压合件压合于板件的过程中,避空槽朝向待避让件,如此便通过避空槽避免了压头本体与待避让件发生干涉,同时通过压合接触面与待压合件的充分接触以保证充分对待压合件进行压合,可有效避免柔性的待压合件发生波动或翻转,从而提高了待压合件在压合过程中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22.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压头结构处于第一视角的应用示意图;
23.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压头结构处于第二视角的应用示意图;
24.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压头结构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25.附图标记说明:
26.1-待压合件,2-板件,3-待避让件,4-压头本体,41-压合接触部,411-压合接触面,412-第一横向部,413-第一竖向部,42-避空槽,43-连接孔,5-连接座体,51-第一连接板,511-容纳孔,512-限位槽,52-隔热块,53-第二连接板,6-第一螺栓,7-第二螺栓。
27.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
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9.参照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压头结构,用于将待压合件1压合于板件2的一侧表面上,板件2的一侧表面上设置有待避让件3,压头结构包括压头本体4,压头本体4的底部具有压合接触部41以及设有用于避让待避让件3的避空槽42,压合接触部41围绕避空槽42设置,且压合接触部41的底面为可覆盖待压合件1的压合接触面411。在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待压合件1的尺寸和待避让件3的尺寸合理地设置避空槽42的大小和位置,只要能保证压头本体4的底面留有足够的压合接触面411面积与待压合件1相接触,且避空槽42可起到避让待避让件3的作用即可。
30.在本实施例中,为更好地体现压头结构的具体效果,以下将基于液晶显示器的组装工序中导电胶膜的压合贴附工序,对压头结构的压合过程进行说明。具体地,待压合件1为柔性的导电胶膜,板件2为显示模组,待避让件3为集成芯片,导电胶膜朝向压头本体4的上侧面为不具有贴附性的离型纸层,导电胶膜朝向显示模组的下侧面为具有贴附性的胶膜层;具体压合过程如下:
31.图示性地,导电胶膜的两端可通过橡胶辊与电机轴相互挤压的方式固定并绷紧,导电胶膜上方的压头本体4与驱动装置连接并在驱动装置的驱动下向下压,将导电胶膜下侧面上的胶膜层压合于显示模组上,随后压头本体4在驱动装置的驱动下向上升起,随着电机轴的旋转,受挤压的导电胶膜被不断地往外推送,当导电胶膜上的下一胶膜层到达压头本体4下方时,压头本体4在驱动装置的驱动下重复压合动作,如此循环往复,从而完成导电胶膜的压合贴附流程。在此过程中,避空槽42位于集成芯片的上方,可避免压头组件在下压过程中与集成芯片发生干涉,同时由于避空槽42位于压头本体4中间且其长度不超过压头本体4的长度,因此压合接触部41左右两侧仍可保留着压头本体4本身的宽度(远大于导电胶膜的宽度),当压合接触面411与导电胶膜相接触时,压合接触部41宽度较大的左右两侧可与导电胶膜充分贴合,从而保持绷紧状态下的导电胶膜的稳定性。
32.由此可见,本实施例提供的压头结构,在不减小压头本体4宽度尺寸的前提下,通过在压头本体4的底部设置可覆盖待压合件1的压合接触面411以及用于避让待避让件3的避空槽42,在将待压合件1压合于板件2的过程中,避空槽42朝向待避让件3,如此便通过避空槽42避免了压头本体4与待避让件3发生干涉,同时通过压合接触面411与待压合件1的充分接触以保证充分对待压合件1进行压合,可有效避免柔性的待压合件1发生波动或翻转,从而提高了待压合件1在压合过程中的稳定性。
33.进一步地,参照图1至图3,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压头本体4的底部呈“凹”字形,或者“h”字形,或者“口”字形,或者“l”字形。如此设置,可保证在对待压合件1进行压合过程中,压合接触面411能与待压合件1充分接触,同时避空槽42可起到避让待避让件3的作用。
34.进一步地,参照图1至图3,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当压头本体4的底部呈“凹”字形时,压合接触部41包括一个第一横向部412和两个第一竖向部413,第一横向部412的一端与任一第一竖向部413的一端相连接,第一横向部412的另一端与另一第一竖向部413的一端相连接。
35.在本实施例中,图示性地,避空槽42为“凹”字形的凹陷部分,第一横向部412和第
一竖向部413半包围避空槽42设置,此时待压合件1与压合接触部41的接触区域为第一横向部412的底面以及2个第一竖向部413靠近第一横向部412的一端底面;以待压合件1是矩形件时的情况为例(具体可为前述的导电胶膜,以水平面上垂直于导电胶膜的输送方向为待压合件1的宽度方向、第一横向部412的宽度方向、第一竖向部413的长度方向),第一横向部412的宽度可等于或略大于待压合件1的宽度,第一竖向部413的长度应远大于待压合件1的宽度,以使得压合接触面411上有两处(即2个第一竖向部413靠近第一横向部412的一端底面处)与待压合件1充分接触,从而保证柔性的待压合件1在压合过程中不发生波动和翻转;
36.进一步地,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当压头本体4的底部呈“h”字形时,压合接触部41包括一个第二横向部和两个第二竖向部,第二横向部的一端与任一第二竖向部的第一侧面相连接,第二横向部的另一端与另一第二竖向部的第二侧面相连接;其中,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相对设置。
37.在本实施例中,避空槽42为“h”字形的上部缺口和/或下部缺口,第二横向部和第二竖向部半包围避空槽42设置,此时待压合件1与压合接触部41的接触区域为第二横向部的底面以及两个第二竖向部连接第二横向部处的底面;以待压合件1是矩形件时的情况为例(具体可为前述的导电胶膜,以水平面上垂直于导电胶膜的输送方向为待压合件1的宽度方向、第二横向部的宽度方向、第二竖向部的长度方向),第二横向部的宽度可等于或略大于待压合件1的宽度,第二竖向部的长度应远大于待压合件1的宽度,以使得压合接触面411上有两处(即两个第二竖向部连接第二横向部处的底面处)与待压合件1充分接触,从而保证柔性的待压合件1在压合过程中不发生波动和翻转。
38.进一步地,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当压头本体4的底部呈“口”字形时,压合接触部41包括两个第三横向部和两个第三竖向部,每一第三横向部的一端均与任一第三竖向部的第三侧面相连接,每一第三横向部的另一端均与另一第三竖向部的第四侧面相连接,且两个第三横向部间隔设置;其中,第三侧面与第四侧面相对设置。
39.在本实施例中,当压头本体4的底部呈“口”字形时,避空槽42为“口”字形的内部,第三横向部和第三竖向部全包围避空槽42设置,此时待压合件1与压合接触部41的接触区域为任一第三横向部的底面以及两个第三竖向部靠近该第三横向部的一端底面;以待压合件1是矩形件时的情况为例(具体可为前述的导电胶膜,以水平面上垂直于导电胶膜的输送方向为待压合件1的宽度方向、第三横向部的宽度方向、第三竖向部的长度方向),第三横向部的宽度可等于或略大于待压合件1的宽度,第三竖向部的长度应远大于待压合件1的宽度,以使得压合接触面411上有两处(即两个第三竖向部靠近该第三横向部的一端底面处)与待压合件1充分接触,从而保证柔性的待压合件1在压合过程中不发生波动和翻转。
40.进一步地,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当所述压头本体4的底部呈“l”字形时,所述压合接触部41包括一个第四横向部和一个第四竖向部,所述第四横向部的一端与所述第四竖向部的一端相连接。
41.在本实施例中,当压头本体4的底部呈“l”字形时,避空槽42为“l”字形的开口处,第四横向部和第四竖向部半包围避空槽42设置,此时待压合件1与压合接触部41的接触区域为第四横向部的底面以及第四竖向部靠近第四横向部的一端底面;以待压合件1是矩形件时的情况为例(具体可为前述的导电胶膜,以水平面上垂直于导电胶膜的输送方向为待压合件1的宽度方向、第四横向部的宽度方向、第四竖向部的长度方向),第四横向部的宽度
可等于或略大于待压合件1的宽度,第四竖向部的长度应远大于待压合件1的宽度,以使得压合接触面411上有一处(即第四竖向部靠近第四横向部的一端底面处)与待压合件1充分接触,从而保证柔性的待压合件1在压合过程中不发生波动和翻转。
42.进一步地,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压头本体4的材质为钨钢、陶瓷中的任意一种。
43.进一步地,参照图1至图3,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压头结构还包括连接座体5,连接座体5的底部与压头本体4的顶部相连接,连接座体5用于连接驱动装置。
44.进一步地,参照图1至图3,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连接座体5包括第一连接板51、隔热块52和第二连接板53;其中:
45.第一连接板51的底部上开设有限位槽512,压头本体4的顶部配合于限位槽512中,第一连接板51的顶部与隔热块52的底部相连接,隔热块52的顶部与第二连接板53的底部相连接,第二连接板53的顶部用于连接驱动装置。
46.进一步地,参照图1至图3,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板51上开设有用于容置加热管的容纳孔511。
47.进一步地,参照图1至图3,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压头本体4上开设有用于安装热电偶的连接孔43。
48.在上述实施例中,压头本体4可通过限位槽512实现其相对第一连接板51的快速定位,当压头本体4安装于限位槽512中时,限位槽512的侧壁可对压头本体4产生限位作用,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压头本体4不发生偏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连接压头本体4与第一连接板51,具体如图示性地,限位槽512的前侧面上开设有水平方向的第一螺纹孔,压头本体4的前侧面上开设有对应第一螺纹孔设置的第一沉头孔,第一螺栓6穿过第一沉头孔并锁紧于第一螺纹孔中,即可将压头本体4压紧于第一连接板51上。
49.加热管用于对压头本体4进行加温,使得升温后的压头本体4在压合过程中可将热量传递到待压合件1上,对于导电胶膜等需热压的待压合件1而言,在压力和一定的温度下将固化,进而可更稳固地贴附于板件2上,而将加热管设置于第一连接板51上,可避免压头本体4过热。其中,加热管与容纳孔511之间可通过过盈配合、螺纹配合等方式相连接,容纳孔511可水平设置且靠近压头本体4,以提高加热管的加热效率,进而提高压头本体4的升温速度。
50.热电偶用于探测压头本体4的温度,有助于工作人员根据压头本体4的实时温度调整加热管的加热参数,以避免因压头本体4的底部温度过高或过低而导致导电胶膜等需热压的待压合件1的压合无法顺利完成。其中,热电偶与连接孔43之间可通过螺纹配合的方式相连接,连接孔43可水平设置且靠近压头本体4的底部,以提高温度探测的准确性。
51.设置隔热块52可阻隔加热管产生的热量,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过多热量向上传递至驱动装置,因而损坏驱动装置或造成相关人员因误触而烫伤。隔热块52的材质可为石棉、硅藻土、珍珠岩等,由于隔热块52通常为非金属材质,难以直接与驱动装置相连接,因此需设置第二连接板53作为转接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第一连接板51、隔热块52与第二连接板53之间可通过螺纹连接,具体如图示性地,第二连接板53的左右两端上开设有两个垂直设置的第二螺纹孔,隔热块52的左右两端上开设有对应第二螺纹孔设置的连接通孔,第一连接板51的左右两端上开设有对应第二螺纹孔设置的第二沉头孔,第二螺栓7依次穿过第二
沉头孔和连接通孔并锁紧于第二螺纹孔中,即可将第一连接板51、隔热块52压紧于第二连接板53上。压头本体4亦可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与第一连接板51相连接,具体连接方式与上述实施例中压头本体4与连接座体5的连接方式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52.对应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压合设备,压合设备包括驱动装置以及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压头结构,压头结构还包括连接座体5,连接座体5的底部与压头本体4的顶部相连接,驱动装置与连接座体5的顶部相连接,以驱动压头本体4沿竖直方向作直线往复运动。
53.在本实施例中,驱动装置具体可通过气缸、直线电机等方式驱动压头本体4沿竖直方向作直线往复运动,驱动装置的具体机械结构及运动原理属于现有技术,此处不作赘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当待压合件1为导电胶膜时,导电胶膜的一端可通过橡胶辊与电机轴的相互挤压而固定,导电胶膜的另一端可连接钢质陀螺,通过钢质陀螺的悬挂作用而使导电胶膜处于绷紧状态,此时导电胶膜上方的压头本体4在驱动装置的驱动下向下压,将导电胶膜下侧面上的胶膜层压合于板件2(即显示模组)上,随后压头本体4在驱动装置的驱动下向上升起,随着电机轴的旋转,受挤压的导电胶膜被不断地往外推送,当导电胶膜上的下一胶膜层到达压头本体4下方时,压头本体4在驱动装置的驱动下重复压合动作,如此循环往复,从而完成导电胶膜的压合贴附流程。
54.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压头结构及压合设备的其它内容可参见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55.另外,需要说明的是,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56.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57.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