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温可调的LED驱动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659700发布日期:2022-04-14 20:30阅读:381来源:国知局
色温可调的LED驱动电路的制作方法
色温可调的led驱动电路
技术领域
1.本技术涉及led照明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色温可调的led驱动电路。


背景技术:

2.现有技术中通过导通不同色温led灯珠的一种或多种,从而实现调光。以两种不同色温的led1和led2为例,可分别发出led1带有的色温光、led2带有的色温光、led1和led2的混合色温光。据此可以得知,现有技术中色温可调节的范畴受限于led灯珠色温的种类。


技术实现要素:

3.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色温可调的led驱动电路。
4.本技术色温可调的led驱动电路,包括整流滤波单元、调节开关和led光源,所述led光源包括色温不同的第一led灯珠和第二led灯珠,所述调节开关具有第一管脚、第二管脚、第三管脚和第四管脚,所述第三管脚为输入管脚,其余管脚为输出管脚,所述第一管脚仅耦接所述第一led灯珠,所述第四管脚仅耦接所述第二led灯珠,所述第二管脚同时耦接第一led灯珠和第二led灯珠,耦接第二管脚和第二led灯珠的线路上串接有可调节第二led灯珠电流的限流单元。
5.以下还提供了若干可选方式,但并不作为对上述总体方案的额外限定,仅仅是进一步的增补或优选,在没有技术或逻辑矛盾的前提下,各可选方式可单独针对上述总体方案进行组合,还可以是多个可选方式之间进行组合。
6.可选的,所述限流单元为可调电阻。
7.可选的,还包括抗干扰电路,所述抗干扰电路一端耦接交流电,一端耦接所述整流滤波单元。
8.可选的,所述整流滤波单元包括带有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的整流桥,所述抗干扰电路耦接所述整流桥,所述抗干扰电路包括:
9.电容c1,第一端与整流桥的第一输入端耦接;
10.电感l1,一端与所述电容c1的第二端耦接,另一端耦接整流桥的第二输入端;
11.电阻r1,与电感l1并联。
12.可选的,还包括功率转换单元,所述功率转换单元包括带有供电端、输出端的控制芯片u1,
13.所述供电端与所述整流滤波单元耦接,所述输出端与所述调节开关的第三管脚耦接。
14.可选的,所述输出端通过一输出子电路耦接所述调节开关的第三管脚,所述输出子电路包括电感t1、二极管d2和电阻rs2;
15.所述电感t1的第一端耦接所述输出端,第二端耦接所述调节开关的第三管脚;
16.所述电阻rs2的第一端耦接所述输出端,第二端耦接二极管d2的负极;
17.所述二极管d2的正极耦接所述led光源的低电位端。
18.可选的,所述输出子电路还包括rc并联电路,所述rc并联电路包括相互并联的电容r6和电阻r5;
19.所述rc并联电路一端与所述电感t1的第二端耦接,另一端与所述二极管d2的正极耦接。
20.可选的,所述输出子电路还包括rc串联电路,所述rc串联电路并联在所述输出端和所述二极管d2的正极之间,包括依次串联的电阻rs1、电容c4和电阻r6。
21.可选的,还包括电容c3,电容c3的一端与所述供电端耦接,另一端与所述二极管d2的负极耦接。
22.本技术色温可调的led驱动电路至少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23.本技术通过限流单元调节流经第二led灯珠的电流,使得色温不同的第一led灯珠和第二led灯珠的电流差异性变化,从而实现色温调节。
附图说明
24.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色温可调led驱动电路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25.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整流滤波单元的电路原理图;
26.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功率转换单元的电路原理图;
27.图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28.1、第一管脚;2、第二管脚;3、第三管脚;4、第四管脚;
29.20、限流单元;30、调节开关;31、第一led灯珠;32、第二led灯珠;40、整流滤波单元;41、抗干扰电路。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1.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与另一个组件“耦接”时,它可以直接与另一个组件连接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组件被称为与另一个组件“连接”时,它可以直接与另一个组件连接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32.本技术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次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本技术中,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单元的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单元。
33.参见图1,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色温可调的led驱动电路,包括整流滤波单
元、调节开关30和led光源,整流滤波单元接入交流电后输出直流总线vbus,直流总线vbus耦接led光源的高电位端led+,为led光源供电。led光源包括色温不同的第一led灯珠31(简称为灯珠a)和第二led灯珠32(简称为灯珠b)。示例性地,灯珠a的色温为黄色,灯珠b的色温为白色。
34.调节开关30具有四个管脚,分别是第一管脚、第二管脚、第三管脚和第四管脚,其中,第三管脚作为输入管脚,第一管脚、第二管脚和第四管脚均作为输出管脚。调节开关30的第三管脚3能够通过动作和其他任意一个管脚形成电连接。具体地,第三管脚3与直流总线vbus耦接,第一管脚1仅耦接灯珠a,第4管脚仅耦接灯珠b,第二管脚2同时耦接灯珠a和灯珠b。供电状态下,第三管脚3与第一管脚1形成电连接时,灯珠a发光,例如led光源发出黄色光;第三管脚3与第二管脚2形成电连接时,灯珠b发光,例如led光源发出白色光;第三管脚3与第四管脚4形成电连接时,灯珠a和灯珠b同时发光,例如led光源发出黄色和白色的混合光。
35.本实施例中,第二管脚2通过不同的线路耦接灯珠a和灯珠b,第二管脚2通过一限流单元20与灯珠b耦接,该限流单元20能够改变通过灯珠b的电流。由于led光源的光线强度和流经led光源的电流成正比,所以当单独改变流经灯珠b的电流时(灯珠a的电流保持不变,灯珠b电流发生变化),灯珠a的光线强度保持不变,灯珠b的光线强度发生改变,则混合光的色温发生渐变,即实现色温的调节。
36.进一步地,为降低电路器件成本以及提高调节色温的便利性,限流单元20为可调电阻。例如,可调电阻为旋转式变阻器或滑动变阻器,通过改变可调电阻的阻值实现线性调光,大大增强了调光的流畅性。比较现有技术中的调光思路,本实施例大大降低了硬件成本,并且避免了现有技术中采用pwm调光导致的输出电流波形不稳定的问题。
37.参见图2,整流滤波单元40包括输入交流电、输出直流电的整流桥bd1,整流桥bd1带有第一输入端(1脚)、第二输入端(3脚)、第一输出端(2脚)和第二输出端(4脚),其中第一输出端(2脚)接出直流总线vbus。整流桥的两个输入端(3脚和1脚)分别与交流电的两个进线端(l线和n线)耦接。
38.色温可调的led驱动电路还包括抗干扰电路41,抗干扰电路41一端耦接交流电,一端耦接整流滤波单元40。抗干扰电路41包括电容c1、电感l1和电阻r1。其中,电容c1的第一端与整流桥bd1的第一输入端耦接(1脚);电感l1的一端与电容c1的第二端耦接,另一端耦接整流桥的第二输入端(3脚);电阻r1,与电感l1并联。
39.参见图3,色温可调的led驱动电路还包括功率转换单元,功率转换单元包括带有供电端vcc(4脚)、输出端cs(3脚)的控制芯片u1,供电端vcc与整流滤波单元40耦接,输出端cs与调节开关30的第三管脚3耦接。
40.为实现led光源的供电,输出端cs通过一输出子电路耦接调节开关30的第三管脚3,输出子电路包括电感t1、二极管d2和电阻rs2。其中电感t1的第一端耦接输出端,第二端耦接调节开关30的第三管脚3;电阻rs2的第一端耦接输出端,第二端耦接二极管d2的负极;二极管d2的正极耦接led光源的低电位端。进一步地,输出子电路还包括rc并联电路,rc并联电路包括相互并联的电容r6和电阻r5。rc并联电路一端与电感t1的第二端耦接,另一端与二极管d2的正极耦接。进一步地,输出子电路还包括rc串联电路,rc串联电路并联在输出端和二极管d2的正极之间,包括依次串联的电阻rs1、电容c4和电阻r6。
41.为实现控制芯片u1的供电,led驱动电路还包括为控制芯片u1供电的电容c3,电容c3一端与供电端耦接,另一端与二极管d2的负极耦接。可以理解,电容c3在功率转换单元正常工作时为控制芯片u1供电,在功率转换单元启动工作时,通过直流总线vbus耦接的控制芯片u1的供电端为控制芯片u1供电。
42.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体现在同一附图中时,可视为该附图也同时披露了所涉及的各个实施例的组合例。
43.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