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体组件、控制模块及电气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539662发布日期:2022-04-07 04:36阅读:96来源:国知局
壳体组件、控制模块及电气柜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气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壳体组件、控制模块及电气柜。


背景技术:

2.现阶段工业控制设备或模块的固定方式通常是在工业控制设备或模块壳体后面安装相应型号的导轨卡扣,然后通过卡扣弹簧拉力与导轨锁紧,达到安装固定的效果。
3.此种方式能够快速地将多个设备或模块进行安装固定,但当需要对设备或模块内的控制组件进行检修或维护时,除端部设备以外的其他设备或模块均需要将其前序设备或模块逐一拆卸后,才能对该设备或模块内的控制元件进行维护或检修,不仅提高了作业难度,而且极大地降低了作业效率。
4.因此,急需提供一种壳体组件、控制模块及电气柜,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壳体组件、控制模块及电气柜,以在一定程度上优化控制模块结构,降低控制模块的检修难度。
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壳体组件,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下壳体包括底板和第一配合部,所述第一配合部上形成有第一对位孔;所述上壳体包括顶板和第二配合部,所述第二配合部上对应所述第一对位孔的位置形成有定位柱,所述定位柱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一对位孔,使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相连接。
7.其中,所述上壳体还包括背板,所述背板的一侧与所述顶板相连接,另一侧形成有定位插槽,所述底板远离所述第一配合部的一端能够插入所述定位插槽内。
8.具体地,所述背板上还形成有第一安装孔、腰孔以及固定孔;所述第一安装孔的孔心、所述腰孔的孔心以及所述固定孔的孔心均位于同一直线上。
9.进一步地,所述下壳体还包括第一插板和第二插板,所述第一插板和所述第二插板分别设置于所述底板的两侧;所述上壳体的两侧对应所述第一插板和所述第二插板的位置形成有第一插槽和第二插槽,所述第一插槽和所述第二插槽均沿第一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一插板远离所述底板的一端插入所述第一插槽内,所述第二插板远离所述底板的一端插入所述第二插槽内,以使所述下壳体能够相对所述上壳体沿所述第一方向滑动。
10.更进一步地,所述上壳体还包括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分别设置于所述顶板的两侧,且所述第一插槽形成于所述第一侧板远离所述顶板的一侧,所述第二插槽形成于所述第二侧板远离所述顶板的一侧。
11.其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壳体组件,还包括紧固件,沿所述定位柱的轴向形成有定位孔,所述紧固件穿入所述定位孔,将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固定连接。
12.具体地,所述第一配合部上还形成有第二安装孔,且所述第二安装孔沿第二方向
间隔设置。
13.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控制模块具有以下优势:
1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控制模块,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下壳体包括底板和第一配合部,第一配合部上形成有第一对位孔;上壳体包括顶板和第二配合部,第二配合部上对应第一对位孔的位置形成有定位柱,定位柱的一端穿过第一对位孔,使上壳体与下壳体相连接。
15.由此分析可知,通过在下壳体的第一配合部上形成的第一对位孔以及上壳体的第二配合部上形成的定位柱,使定位柱穿过第一对位孔,即可使下壳体和上壳体相连接。
16.当需要对控制元件进行维护或检修时,仅需使第一配合部向远离第二配合部的方向移动,使定位柱脱离第一对位孔,即可实现下壳体和上壳体之间的分离,从而露出下壳体的底板上设置的控制元件,进而实现对控制元件的维护或检修。
17.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控制模块,包括控制元件、前面板、卡接件以及上述的壳体组件;所述控制元件与所述底板相连接,所述前面板上形成有第二对位孔,所述第二对位孔与所述第一对位孔相对位,所述定位柱能够穿过所述第一对位孔和所述第二对位孔;所述卡接件与所述背板相连接。
18.其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控制模块,还包括卡接件,所述卡接件包括卡接部和活动部,所述活动部能够相对所述卡接部沿第二方向移动;所述活动部上对应所述背板的所述腰孔位置形成有穿孔。
19.采用本技术提供的壳体组件的控制模块,能够实现模块内控制元件的快速维护和检修,降低作业难度,提高作业效率。
20.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气柜,包括柜体、安装座以及上述的控制模块;所述安装座和所述控制模块均设置于所述柜体内,且所述控制模块的所述卡接件与所述安装座为可拆卸连接。
21.采用本技术提供的控制模块,通过控制模块中的卡接件,能够快速地与电气柜柜体内的导轨相连接,并且,能够将导轨上的多个控制模块中的某一个控制模块快速拆卸,无需挪动其他位置的控制模块,因此,能够进一步地降低对电气柜的维修保养。
附图说明
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3.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壳体组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壳体组件中上壳体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5.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控制模块中前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26.图中:1-下壳体;101-底板;102-第一配合部;1021-第一对位孔;1022-第二安装孔;103-第一插板;104-第二插板;2-上壳体;201-顶板;202-第二配合部;2021-定位柱;203-背板;2031-第一安装孔;2032-腰孔;2033-固定孔;2034-定位插槽;204-第一侧板;2041-第一插槽;205-第二侧板;2051-第二插槽;3-前面板;301-第二对位孔;
27.s1-第一方向;s2-第二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28.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9.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0.此外,术语“水平”、“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31.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连通”、“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2.如在此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所列出的相关项中的任何一项和任何两项或更多项的任何组合。
33.为了易于描述,在这里可使用诸如“在
……
之上”、“上部”、“在
……
之下”和“下部”的空间关系术语,以描述如附图所示的一个元件与另一元件的关系。这样的空间关系术语意图除了包含在附图中所描绘的方位之外,还包含装置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
34.在此使用的术语仅用于描述各种示例,并非用于限制本公开。除非上下文另外清楚地指明,否则单数的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的形式。术语“包括”、“包含”和“具有”列举存在的所陈述的特征、数量、操作、构件、元件和/或它们的组合,但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更多个其他特征、数量、操作、构件、元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35.由于制造技术和/或公差,可出现附图中所示的形状的变化。因此,这里所描述的示例不限于附图中所示的特定形状,而是包括在制造期间出现的形状上的改变。
36.这里所描述的示例的特征可按照在理解本技术的公开内容之后将是显而易见的各种方式进行组合。此外,尽管这里所描述的示例具有各种各样的构造,但是如在理解本技术的公开内容之后将显而易见的,其他构造是可能。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37.如图1结合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壳体组件,包括上壳体2和下壳体1;下壳体1包括底板101和第一配合部102,第一配合部102上形成有第一对位孔1021;上壳体2包括顶板201和第二配合部202,第二配合部202上对应第一对位孔1021的位置形成有定位柱2021,定位柱2021的一端穿过第一对位孔1021,使上壳体2与下壳体1相连接。
38.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控制模块具有以下优势:
39.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控制模块,通过在下壳体1的第一配合部102上形成的第一对位孔1021以及上壳体2的第二配合部202上形成的定位柱2021,使定位柱2021穿过第一对位孔1021,即可使下壳体1和上壳体2相连接。
40.当需要对控制元件进行维护或检修时,仅需使第一配合部102向远离第二配合部202的方向移动,使定位柱2021脱离第一对位孔1021,即可实现下壳体1和上壳体2之间的分离,从而露出下壳体1的底板101上设置的控制元件,进而实现对控制元件的维护或检修。
41.此处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本技术中的第一配合部102为形成于底板101前端的u形板条结构,第一对位孔1021形成于第一配合部102的两侧且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结构上,第二配合部202为形成于顶板201前端的u形板条状结构,定位柱2021形成于第二配合部202的两侧且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结构上。
42.由于本技术中下壳体1需要能够相对上壳体2沿第一方向s1滑动,因此,下壳体1的第一配合部102位于上壳体2的第二配合部202的前端,因此,能够使第一配合部102向远离第二配合部202的方向移动,由于上壳体2和下壳体1扣合形成用于安装控制元件的容纳腔,因此,当第一配合部102向远离第二配合部202的方向移动时,能够开启容纳腔,实现对底板101上控制元件的维护和检修。
43.优选地,如图1-图3所示,本技术中的第一配合部102上还形成有第二安装孔1022,且第二安装孔1022沿第二方向s2间隔设置。
44.通过形成的第二安装孔1022,能够使控制模块的前面板3与第一配合部102相连接,因此,本技术提供的控制模块中,前面板3上对应定位柱2021的位置形成有第二对位孔301,前面板3通过第二安装孔1022与第一配合部102相连接,且当前面板3与第一配合部102连接后,第二对位孔301与第一对位孔1021相对位,从而能够使定位柱2021的一端穿过第一对位孔1021和第二对位孔301。
45.此处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本技术还包括紧固件,定位柱2021沿第一方向s1延伸,且沿定位柱2021的轴向形成有定位孔,紧固件穿入定位孔,将上壳体2与下壳体1固定连接。
46.定位孔为螺孔,紧固件为螺栓,螺栓的一端能够旋入螺孔内实现对上壳体2和下壳体1之间的锁定。
47.其中,如图1结合图2所示,上壳体2还包括背板203,背板203的一侧与顶板201相连接,另一侧形成有定位插槽2034,底板101远离第一配合部102的一端能够插入定位插槽2034内。
48.本技术中的定位插槽2034形成于背板203朝向第二配合部202的一侧,本技术中的第一方向s1为上壳体2和下壳体1的宽度方向,第二方向s2为长度方向,当底板101沿第一方向s1移动,且第一配合部102向第二配合部202接近时,底板101远离第一配合部102的一端能够逐渐插入定位插槽2034内,从而使下壳体1和上壳体2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定。
49.此处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本技术中的背板203沿竖直方向延伸,定位插槽2034沿第
二方向s2延伸,通过使背板203与顶板201之间互相垂直设置,能够使控制模块通过背板203与导轨连接后保持沿水平方向设置。
50.具体地,如图1结合图2所示,背板203上还形成有第一安装孔2031、腰孔2032以及固定孔2033;第一安装孔2031的孔心、腰孔2032的孔心以及固定孔2033的孔心均位于同一直线上。
51.由于本技术提供的控制模块需要安装在电气柜内的导轨上,因此,本技术中的背板203上需要安装卡接件,通过在背板203上开设的第一安装孔2031,能够便于对卡接件的安装,从而通过卡接件能够实现壳体组件与导轨之间的快速拆装。
52.但由于卡接件安装于背板203上,因此,当控制模块安装至导轨上后,在不移动其他控制模块的情况下,较难对卡接件进行操作,因此,本技术通过在背板203上形成的腰孔2032以及固定孔2033,且使第一安装孔2031的孔心、腰孔2032的孔心以及固定孔2033的孔心均位于同一直线上,由于本技术中的卡接件包括卡接部和活动部,活动部能够相对卡接部沿第二方向s2移动;活动部上对应背板203的腰孔2032位置形成有穿孔,因此,当需要将控制模块与导轨相分离时,先将尖嘴钳的其中一个尖端插入固定孔2033内,另一个尖端穿过腰孔2032并插入穿孔中,从而通过握紧尖嘴钳,即可使活动部相对卡接部移动,进而实现卡接件与导轨之间的分离。
53.优选地,本技术中的下壳体1还包括第一插板103和第二插板104,第一插板103和第二插板104分别设置于底板101的两侧;上壳体2的两侧对应第一插板103和第二插板104的位置形成有第一插槽2041和第二插槽2051,第一插槽2041和第二插槽2051均沿第一方向s1延伸,且第一插板103远离底板101的一端插入第一插槽2041内,第二插板104远离底板101的一端插入第二插槽2051内,以使下壳体1能够相对上壳体2沿第一方向s1滑动。
54.通过在上壳体2的两侧形成的第一插槽2041和第二插槽2051,能够对应下壳体1两侧的第一插板103和第二插板104,从而使第一插板103远离底板101的一端能够插入第一插槽2041中,第二插板104远离底板101的一端能够插入第二插槽2051,由于第一插槽2041和第二插槽2051均沿第一方向s1延伸,因此,使下壳体1能够相对上壳体2沿第一方向s1往复运动。
55.当需要对下壳体1上的控制元件进行维护或检修时,维护人员沿第一方向s1抽出下壳体1,当维护或检修完成后,再将下壳体1沿第一方向s1推入,使定位柱2021穿过第一对位孔1021,实现下壳体1相对上壳体2的移动。
56.本技术中的第一插槽2041和第二插槽2051可形成于顶板201的两侧,相应地,上壳体2和下壳体1之间形成的容纳腔的尺寸减小。
57.而为保证容纳腔能够为控制元件提供充分的安装空间,如图1结合图2所示,本技术中的上壳体2还包括第一侧板204和第二侧板205,第一侧板204和第二侧板205分别设置于顶板201的两侧,且第一插槽2041形成于第一侧板204远离顶板201的一侧,第二插槽2051形成于第二侧板205远离顶板201的一侧。
58.通过本技术中上壳体2的第一侧板204、第二侧板205、顶板201和第二配合部202以及下壳体1的第一插板103、第二插板104、底板101和第一配合部102,能够围设成用于安装控制元件的容纳腔。
59.并且,本技术中第一侧板204和第二侧板205均沿竖直方向延伸,从而配合第一插
板103和第二插板104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整体容纳腔的空间。
60.此处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本技术中第一插板103和第二插板104与第一插槽2041和第二插槽2051之间可设置滑轮或滚珠等结构,以实现下壳体1相对上壳体2的顺畅滑动。
61.此外,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电气柜,包括柜体、导轨以及上述的控制模块;控制模块为多个,导轨和多个控制模块均设置于柜体内,且多个控制模块沿导轨的延伸方向依次设置;卡接件与导轨可拆卸连接,且卡接件能够沿导轨的延伸方向滑动。
62.采用本技术提供的控制模块,通过控制模块中的卡接件,能够快速地与电气柜的柜体内的导轨相连接,并且,能够将导轨上的多个控制模块中的某一个控制模块快速拆卸,无需挪动其他位置的控制模块,因此,能够进一步地降低对电气柜的维修保养。
6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