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电路板的固定结构、电子元件组件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186299发布日期:2022-05-30 18:51阅读:114来源:国知局
柔性电路板的固定结构、电子元件组件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电子产品组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柔性电路板的固定结构、一种具有该柔性电路板的固定结构的电子元件组件以及一种具有该电子元件组件的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2.柔性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fpc)因配线密度高、重量轻、厚度薄和弯折性好等优点广泛地应用于电子设备中,以实现电子设备内的电子元件之间的电性连接。因此,对柔性电路板进行精准对位能提升导电性能,对于产品性能非常重要。现有技术通常是使用机械手或夹具等定位设备夹持住柔性电路板而实现定位,或者,采用背胶粘接的方式将柔性电路板与固定元件进行定位。
3.但是,在使用定位设备来实现柔性电路板的定位时,主要通过将柔性电路板上的平面对位标识进行对位,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存在操作误差,依然存在许多对位偏移问题,致使定位精度不高,很容易影响产品性能和投产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4.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柔性电路板的固定结构、具有该柔性电路板的固定结构的电子元件组件及电子设备,旨在简化柔性电路板的定位与装配方式、提高定位精准度以及实现了柔性电路板与固定元件之间的挠性连接。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柔性电路板的固定结构,用于将柔性电路板固定于固定元件。所述固定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柔性电路板一侧的至少一个装配件以及设置在所述固定元件上的至少一个固定柱,所述至少一个固定柱与所述至少一个装配件的位置对应设置,每个所述固定柱上开设有装配孔,所述装配件与所述装配孔间隙配合以将所述柔性电路板安装固定在所述固定元件上。
6.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装配件包括连接座和限位柱,所述连接座包括相对设置的连接座上表面和连接座下表面,所述连接座上表面与所述柔性电路板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座下表面与所述限位柱固定连接。
7.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限位柱包括第一外侧面、与所述第一外侧面相对设置的第二外侧面、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一端面相对设置的第二端面和第三端面、第一内侧面、与所述第一内侧面相面对设置的第二内侧面以及与所述第一内侧面和所述第二内侧面相交的第四内侧面。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连接座下表面共面,所述第一外侧面和所述第二外侧面分别与所述连接座下表面相交。所述第一外侧面分别与所述第一端面和所述第二端面相交,所述第二外侧面分别与所述第一端面和所述第三端面相交,所述第二端面与所述第一内侧面相交,所述第三端面与所述第二内侧面相交。
8.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装配件还包括第一固定臂以及第二固定臂,所述第一固定臂固定于所述限位柱的第三端面,所述第二固定臂固定于所述限位柱的第二端面,所述第一固定臂和所述第二固定臂固定于所述装配孔中。
9.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固定臂包括第一固定臂端面、与所述第一固定臂端面相交的第一安装引导面、与所述第一安装引导面相交的第一固定臂侧面、与所述第一固定臂侧面相交的第二固定臂端面以及与所述第二固定臂端面和所述第一固定臂端面相交的第二固定臂侧面。所述第二固定臂端面与所述第三端面共面,所述第二固定臂端面与所述第二外侧面相交。
10.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固定臂包括第三固定臂端面、与所述第三固定臂端面相交的第二安装引导面、与所述第二安装引导面相交的第三固定臂侧面、与所述第三固定臂侧面相交的第四固定臂端面以及与所述第四固定臂端面和所述第三固定臂端面相交的第四固定臂侧面。所述第四固定臂端面与所述第二端面共面,所述第四固定臂端面与所述第一外侧面相交,所述第四固定臂侧面与所述第一内侧面共面,所述第四固定臂端面与所述第二固定臂端面共面。
11.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装配孔包括定位孔、限位孔以及固定孔。所述定位孔开设于所述固定柱背离所述固定元件的一端,所述限位孔开设于所述定位孔的底部,所述固定孔开设于所述限位孔的底部,所述第一固定臂和所述第二固定臂卡合于所述固定孔内。
12.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限位孔位于所述定位孔和所述固定孔之间,且与所述定位孔和所述固定孔均连通。所述固定柱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安装固定于所述定位孔的侧壁上,或者,所述弹性件安装固定于所述连接座下表面上,且位于所述限位柱的周侧,所述弹性件夹持于所述连接座下表面与所述定位孔的侧壁之间。
13.基于同样的实用新型构思,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电子元件组件,该电子元件组件包括至少一个柔性电路板和固定元件,每个所述柔性电路板的一侧向外凸设至少一个装配件,所述固定元件设置有与所述至少一个装配件对应的至少一个固定柱,每个所述固定柱上开设有装配孔,所述装配件与所述装配孔间隙配合,所述至少一个装配件与至少一个固定柱构成至少一个上述的柔性电路板的固定结构。
14.基于同样的实用新型构思,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壳体和上述的电子元件组件,所述电子元件组件设置于所述壳体内。
15.综上所述,申请提供的柔性电路板的固定结构包括设置在柔性电路板上的装配件和设置在固定元件上且与所述装配件位置相对应的固定柱,所述固定柱上开设有装配孔。通过对应设置的所述装配件和所述装配孔之间的对位连接来实现柔性电路板的精准定位,通过所述装配件与所述装配孔之间的间隙配合实现柔性电路板与固定元件的挠性连接。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7.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柔性电路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固定元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图1所示的柔性电路板中结构iii的放大示意图;
20.图4为图2所示的固定元件中结构iv的放大示意图;
21.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柔性电路板的固定结构的装配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2.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23.以下各实施例的说明是参考附加的图示,用以例示本技术可用以实施的特定实施例。本文中为部件所编序号本身,例如“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所描述的对象,不具有任何顺序或技术含义。而本技术所说“连接”、“联接”,如无特别说明,均包括直接和间接连接(联接)。本技术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内”、“外”、“侧面”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为了更好、更清楚地说明及理解本技术,而不是指示或暗指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24.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地连接,或者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所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
25.此外,本技术中使用的术语“包括”、“可以包括”、“包含”、或“可以包含”表示公开的相应功能、操作、元件等的存在,并不限制其他的一个或多个更多功能、操作、元件等。此外,术语“包括”或“包含”表示存在说明书中公开的相应特征、数目、操作、元素、部件或其组合,而并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数目、操作、元素、部件或其组合,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此外,当描述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时,使用“可”表示“本技术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并且,用语“示例性的”旨在指代示例或举例说明。
26.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
27.请参阅图1和图2,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柔性电路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固定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28.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的柔性电路板的固定结构包括设置在柔性电路板100一侧的至少一个装配件110以及设置在固定元件200上且与所述装配件110对应的至少一个固定柱210,所述装配件110与所述柔性电路板110的导电触片160位于同一侧,所述固定柱210上开设有装配孔220,所述装配件110与所述装配孔220间隙配合,从而将所述柔性电路板100安装固定在所述固定元件200上。
29.在本技术实施方式中,所述固定元件200可为按键模组、天线模组、显示面板、印制电路板、集成电路板以及壳体等电子设备中的任一电子元件、结构或部件。
30.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导电触片160可为金手指(connecting finger),其用于传送信号。
31.相较于现有的技术,本技术提供的柔性电路板的固定结构包括设置在柔性电路板
100上的装配件110和设置在固定元件200上且与所述装配件110位置相对应的固定柱210,所述固定柱210上开设有装配孔220。通过对应设置的所述装配件110和所述装配孔220之间的对位连接来实现柔性电路板100的精准定位,通过所述装配件110与所述装配孔220之间的间隙配合实现柔性电路板100与固定元件200的挠性连接。
32.在本技术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图3为图1所示的柔性电路板中结构iii的放大示意图。所述装配件110包括连接座120、限位柱130、第一固定臂140以及第二固定臂150,其中,所述连接座120位于所述柔性电路板100上具有所述导电触片160的一侧,用于在柔性电路板110与所述固定元件200装配时,避免固定柱210直接撞击到柔性电路板100上。所述限位柱130位于所述连接座120背对所述柔性电路板100的表面上。所述第一固定臂140和所述第二固定臂150位于所述限位柱130背对所述连接座120的一端,用于实现将所述装配件110固定在所述装配孔220中。
33.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座120包括相对设置的连接座上表面121和连接座下表面122,所述连接座上表面121与所述柔性电路板100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座下表面122,即所述连接座120背对所述柔性电路板100的表面,与所述限位柱130固定连接。
34.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座上表面121可与所述连接座下表面122相对且平行设置。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座120与所述柔性电路板100可通过一体成型的方式形成。
35.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限位柱130的截面可为倒“凹”字型,包括第一外侧面131、与所述第一外侧面131相对设置的第二外侧面132、第一端面133、与所述第一端面133相对设置的第二端面134和第三端面135、第一内侧面136、与所述第一内侧面136相面对设置的第二内侧面137以及与所述第一内侧面136和所述第二内侧面137相交的第四内侧面138。其中,所述第一端面133与所述连接座下表面122共面,所述第一外侧面131和所述第二外侧面132分别与所述连接座下表面122相交。所述第一外侧面131分别与所述第一端面133和所述第二端面134相交,所述第二外侧面132分别与所述第一端面133和所述第三端面135相交,所述第二端面134与所述第一内侧面136相交,所述第三端面135与所述第二内侧面137相交,所述第二端面134与所述第三端面135共面。所述第一外侧面131的长度与所述第二外侧面132的长度相等,所述第二端面134与所述第三端面134以及所述第四内侧面138的长度之和与所述第一端面133的长度相等。
36.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外侧面131和所述第二外侧面132分别可与所述连接座下表面122垂直相交。所述第一外侧面131、所述第二外侧面132和所述第一内侧面136以及所述第二内侧面137平行设置,所述第一端面133、所述第二端面和所述第三端面135以及所述第四内侧面138平行设置。所述第一外侧面131分别可与所述第一端面133和所述第二端面134垂直相交,所述第二外侧面132分别可与所述第一端面133和所述第三端面135垂直相交,所述第四内侧面138分别可与所述第一内侧面136和所述第二内侧面137垂直相交,所述第二端面134可与所述第一内侧面136垂直相交,所述第三端面135可与所述第二内侧面137垂直相交。也即为,所述第一外侧面131、第二外侧面132、第一端面133、第二端面134、第三端面135、第一内侧面136、第二内侧面137以及第四内侧面138形成了所述限位柱130的表面。
37.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限位柱130与所述连接座120可通过一体成型的方式形成。
38.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臂140包括第一固定臂端面141、与所述第一固定臂端面141相交的第一安装引导面142、与所述第一安装引导面142相交的第一固定臂侧面143、与所述第一固定臂侧面143相交的第二固定臂端面144以及与所述第二固定臂端面144和所述第一固定臂端面141相交的第二固定臂侧面145。也即为,所述第一固定臂140包括首尾依次连接的第一固定臂端面141、第一安装引导面142、第一固定臂侧面143、第二固定臂端面144以及第二固定臂侧面145。其中,所述第二固定臂端面144与所述第三端面135共面,所述第二固定臂端面144与所述第二外侧面132相交,所述第二固定臂侧面145与所述第二内侧面137共面。
39.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固定臂端面144可与所述第二外侧面132垂直相交,所述第一固定臂端面141可与所述第二固定臂侧面145垂直相交,所述第一固定臂侧面143可与所述第二固定臂端面144垂直相交,所述第二固定臂端面144可与所述第二固定臂侧面145垂直相交,所述第一固定臂端面141可与所述第二固定臂端面144相对且平行设置,所述第一固定臂侧面143可与所述第二固定臂侧面145相对且平行设置。也即为,所述第一固定臂端面141、第一安装引导面142、第一固定臂侧面143、第二固定臂端面144以及第二固定臂侧面145形成了所述第一固定臂140的表面。
40.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臂140与所述限位柱130可通过一体成型的方式形成。
41.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固定臂150包括第三固定臂端面151、与所述第三固定臂端面151相交的第二安装引导面152、与所述第二安装引导面152相交的第三固定臂侧面153、与所述第三固定臂侧面153相交的第四固定臂端面154以及与所述第四固定臂端面154和所述第三固定臂端面151相交的第四固定臂侧面155。也即为,所述第二固定臂150包括首尾依次连接的第三固定臂端面151、第二安装引导面152、第三固定臂侧面153、第四固定臂端面154以及第四固定臂侧面155。其中,所述第四固定臂端面154与所述第二端面134共面,所述第四固定臂端面154与所述第一外侧面131相交,所述第四固定臂侧面155与所述第一内侧面136共面。所述第四固定臂端面154与所述第二固定臂端面144共面,所述第三固定臂端面151与所述第一固定臂端面141共面,所述第四固定臂侧面155与所述第二固定臂侧面145的长度相同。
42.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四固定臂端面154可与所述第一外侧面131垂直相交,所述第三固定臂端面151可与所述第四固定臂侧面155垂直相交,所述第三固定臂侧面153可与所述第四固定臂端面154垂直相交,所述第四固定臂端面154可与所述第四固定臂侧面155垂直相交。所述第三固定臂端面151可与所述第四固定臂端面154相对且平行设置,所述第三固定臂侧面153可与所述第四固定臂侧面155相对且平行设置。所述第二固定臂侧面145与所述第四固定臂侧面155相面对设置。也即为,所述第三固定臂端面151、第二安装引导面152、第三固定臂侧面153、第四固定臂端面154以及第四固定臂侧面155形成了所述第二固定臂150的表面。
43.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固定臂150与所述限位柱130可通过一体成型的方式形成。
44.在本技术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图4为图2所示的固定元件中结构iv的放大示意图。所述装配孔220包括定位孔230、限位孔240以及固定孔250,所述固定柱210还包括弹性
件260。其中,所述定位孔230开设于所述固定柱210背离所述固定元件200的一端,所述限位孔240开设于所述定位孔230的底部,所述固定孔250开设于所述限位孔240的底部。也即为,所述限位孔240位于所述定位孔230和所述固定孔250之间,且与所述定位孔230和所述固定孔250均连通,也就是说,所述定位孔230、所述限位孔240和所述固定孔250相连通且沿所述固定柱210的高度方向贯通所述固定柱210,并与所述固定元件200相通。所述固定孔250用于卡合所述第一固定臂140和所述第二固定臂150于其内,所述弹性件260的截面可为圆形,所述弹性件260可安装固定于所述定位孔230的侧壁上。
45.在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定位孔230的形状可为圆台状,其截面为等腰梯形,所述定位孔230相对两个开口的口径分别为d1(可定义为上口径)和d2(可定义为下口径),所述上口径d1大于所述下口径d2。所述定位孔230中口径为d1的开口位于所述固定柱210背对所述固定元件200的表面上,由于口径d1大于d2,便于所述装配件110可以方便准确地进入到所述装配孔220中,从而实现精准定位。
46.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件260也可安装固定于所述连接座下表面122上,且位于所述限位柱130的周侧。
47.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限位孔240与所述定位孔230连通,所述限位孔240可为圆柱状,其截面为矩形。所述限位孔240包括限位孔侧壁241,所述限位孔240的口径用d3来表示。所述固定孔250与所述限位孔240连通,所述固定孔孔250可为圆柱状,其截面为矩形。所述固定孔250包括固定孔侧壁251和与所述固定孔侧壁251相交的固定孔顶壁252,所述固定孔250的口径用d4来表示。
48.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固定孔侧壁251可与所述固定孔顶壁252垂直相交,所述限位孔侧壁241可与所述固定孔顶壁252垂直相交。
49.请一并参阅图3、图4和图5,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柔性电路板的固定结构的装配示意图。
50.在本技术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座下表面122的尺寸与所述定位孔230的所述下口径d2相同。所述限位孔240的口径d3小于所述下口径d2。所述第一端面133的长度小于所述限位孔240的口径d3,使得所述装配件110与所述装配孔220之间间隙配合。
51.所述第一外侧面131和所述第二外侧面132的长度均大于所述限位孔侧壁241的长度,且均小于所述限位孔侧壁241的长度与所述弹性件260处于非压缩状态时的截面直径的之和。其中,所述弹性件260的非压缩状态指的是所述弹性件260处于自然状态。
52.在本技术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固定臂侧面143与所述第三固定臂侧面153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限位孔240的口径d3,且小于所述固定孔250的口径d4。所述第四固定臂侧面155与所述第二固定臂侧面145的长度均小于所述固定孔侧壁251的长度(即所述固定孔250的深度)。
53.在本技术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臂端面141与所述第一安装引导面142的夹角可为120到150度,例如,120度、130度、140度、150度、或其他角度,优选为120度。
54.在本技术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固定臂端面151与所述第二安装引导面152的夹角可为120到150度,例如,120度、130度、140度、150度、或其他角度,优选为120度。
55.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臂140和所述第二固定臂150的前端(即分别具有所述第一固定臂端面141和所述第三固定臂端面151的端)经过所述定位孔230插入到所
述限位孔240中。由于第一固定臂140的所述第一固定臂侧面143与所述第二固定臂150的所述第三固定臂侧面153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限位孔240的口径d3,所述限位孔240将所述第一固定臂140和所述第二固定臂150向中间挤压,致使所述第一固定臂140和所述第二固定臂150完全进入到所述限位孔240中,相应地,所述限位柱130的所述第一内侧面136和所述第二内侧面137向中间靠拢。当所述第一固定臂140和所述第二固定臂150即将完全进入到所述固定孔250中时,也即是说,所述第一安装引导面142和所述第二安装引导面152已进入所述固定孔250中,所述第一固定臂侧面143和所述第三固定臂侧面153未进入所述固定孔250中,所述弹性件260开始被压缩。待所述第一固定臂140和所述第二固定臂150完全进入到固定孔250中,所述限位柱130在自身弹性的作用下带动所述第一固定臂140和所述第二固定臂150恢复原状。此时,所述第二固定臂端面144和所述第四固定臂端面154分别与所述固定孔顶壁252紧密贴合,所述弹性件260仍保持被压缩的状态,如此,便将所述柔性电路板100固定在所述固定元件200上。
56.相较于现有的技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柔性电路板的固定结构通过设置所述定位孔230来实现精准定位,再通过所述第一固定臂140和所述第二固定臂150卡合于所述固定孔250中以及所述弹性件260实现所述柔性电路板的挠性连接。
57.本技术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电子元件组件,该电子元件组件包括至少一个柔性电路板100和固定元件200,每个所述柔性电路板100的一侧向外凸设至少一个装配件110,所述固定元件200设置有与所述装配件110对应的至少一个固定柱210,所述装配件110与所述柔性电路板110的导电触片160位于同一侧,所述固定柱210上开设有装配孔220,所述装配件110与所述装配孔220间隙配合,所述至少一个装配件与至少一个固定柱构成至少一个所述的柔性电路板的固定结构,从而将所述柔性电路板100安装固定在所述固定元件200上。
58.本技术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壳体和上述实施例中的电子元件组件,所述电子元件组件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由于上述实施例中已对柔性电路板的固定结构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在此不再赘述。其中,所述电子设备包括但不局限于:led面板、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导航仪、手机和电子手表等任何具有柔性电路板的电子设备或者部件,本技术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59.可以理解地,所述电子设备还可包含诸如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和/或音乐播放器功能的电子设备,诸如手机、平板电脑、具备无线通讯功能的可穿戴电子设备(如智能手表)等。上述电子设备也可以是其它电子装置,诸如具有触敏表面(例如触控面板)的膝上型计算机(laptop)等。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子设备可以具有通信功能,即可以通过2g(第二代手机通信技术规格)、3g(第三代手机通信技术规格)、4g(第四代手机通信技术规格)、5g(第五代手机通信技术规格)或w-lan(无线局域网)或今后可能出现的通信方式与网络建立通信。为简明起见,对此本技术实施例不做进一步限定。
60.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61.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方式”、“一些实施方式”、“示意性实施方式”、“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所述实施方式或示例描述的具
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方式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62.应当理解的是,本技术的应用不限于上述的举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技术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流程,并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