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仿真移动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699402发布日期:2022-07-09 19:04阅读:59来源:国知局
一种仿真移动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仿真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仿真移动设备。


背景技术:

2.vr(virtual reality)设备是具备独立处理器的vr头显(虚拟现实头戴式显示设备),其具备独立运算、输入和输出的功能。
3.目前vr设备在被使用时,用户必须在空旷的地方进行操作。在vr设备的使用中,用户需要进行走动或跑动,但此过程会导致用户与周围环境发生碰撞,轻则产生疼痛,重则导致受伤。
4.可见,目前针对vr设备的使用场景受限,且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安全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仿真移动设备,以改善vr设备的使用场景受限,且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安全事故的问题。
6.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7.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仿真移动设备,包括:支撑座;可移动装置,内嵌在所述支撑座中,所述可移动装置包括球体、滚珠及传送带;所述传送带设置在所述球体的表面,所述滚珠内嵌在所述球体中;所述传送带与所述滚珠相互接触;其中,所述可移动装置用于承载用户,以及用于在所述用户使用vr设备的过程中,仿真所述用户的移动过程。
8.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仿真移动设备,其支撑座内嵌有可移动装置。可移动装置包括球体、设置在球体表面的传送带及内嵌在球体中的滚珠。通过上述仿真移动设备,使得用户在使用vr设备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在传送带上的走动来模拟在真实空间中的移动过程,而无需专门提供一个空旷的地方,并且,由于传送带设置在球体的表面,因此,可以实现用户在任意方向的走动。可见,通过该方式能够提高vr设备的适用场景,同时,由于用户会一直在有限的范围内活动,也能够减少用户与周围环境发生碰撞的情况出现,提高vr设备在使用过程的安全性。
9.结合上述第一方面提供的技术方案,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可移动装置还包括:推杆和气囊;所述推杆内嵌在所述球体中;所述气囊设置在所述推杆的一端;所述气囊内部设置有易挥发液体;其中,当所述易挥发液体受热挥发后,所述气囊受热膨胀,以使所述推杆的另一端移动至与所述传送带接触,进而增大所述传送带移动时的阻力。
10.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可移动装置还包括推杆和气囊。当用户在传送带上进行跑动时,传送带会带动滚珠快速地旋转,而滚珠快速地旋转会使其与球体之间发生快速的摩擦,进而使球体中设置的气囊受热,而气囊中的易挥发液体会气化进而使气囊发生膨胀,气囊的膨胀会带动推杆移动至与传送带接触,进而增加推杆与传送带接触之间的摩擦力,即,增大传送带移动时的阻力。通过上述方式能够避免因用户在跑动时传送带阻力较小,导致在需要停止时,因为惯性作用下无法正常停止,而出现安全事故。
11.结合上述第一方面提供的技术方案,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可移动装置还包括刷毛及收集箱;所述刷毛设置在所述支撑座的内壁,所述支撑座的内壁上还设置有出料孔;所述出料孔与所述收集箱连通;所述刷毛与所述传送带相互接触;其中,在所述传送带的移动过程中,所述刷毛用于对所述传送带刷动,进而将所述传送带上的异物通过所述出料孔清理至所述收集箱。
12.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可移动装置还包括刷毛及收集箱。当用户在传送带上走动时,支撑座内壁上的刷毛会对传送带的表面进行刷动,进而将传送带表面的异物(如用户踩踏时留下的灰尘刷下)刷下并清理至收集箱,防止后续异物越堆越多导致用户脚部与传送带表面之间发生打滑现象,避免安全事故的出现。
13.结合上述第一方面提供的技术方案,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可移动装置还包括:推块、第一弹性件、出气孔、压杆及压块;所述推块的一端与所述气囊连接,所述推块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一弹性件与所述球体的内壁连接,所述推块及第一弹性件设置在所述球体内部的槽道中,所述出气孔与所述槽道连通,所述压杆滑动连接于所述出气孔,所述压杆还与所述压块固定连接;所述压块与所述传送带接触;其中,当所述用户踩到所述推杆时,所述推杆通过所述气囊带动所述推块移动,所述推块在移动过程中,所述槽道内的气体通过所述出气孔流向所述压杆,进而带动所述压杆移动,以使所述压块与所述传送带抵接。
1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可移动装置还包括推块、第一弹性件、出气孔、压杆及压块。用户每次踩到推杆时,推杆通过气囊带动推块移动,推块在移动过程中,槽道内的气体通过出气孔流向压杆,进而带动压杆移动,以使压块与传送带抵接,即,传送带紧紧地顶住刷毛。通过该方式可以增加刷毛的清洁效果,同时在用户脚部抬起时,在第一弹性件的作用下,上述结构又会复位,进而实现反复高效清理。
15.结合上述第一方面提供的技术方案,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可移动装置还包括通气槽、第二弹性件及滑块;所述通气槽与所述出气孔连通,所述第二弹性件的第一端与所述通气槽远离所述出气孔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弹性件的另一端与所述滑块的一端连接;所述滑块的另一端与所述传送带接触;其中,当所述用户踩到所述推杆时,所述推杆通过所述气囊带动所述推块移动,所述推块在移动过程中,所述槽道内的气体通过所述出气孔流向所述通气槽,进而通过所述第二弹性件带动所述滑块移动,以使所述滑块与所述传送带抵接。
1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可移动装置还包括通气槽、第二弹性件及滑块。在推块在移动过程中,槽道内的气体通过出气孔流向通气槽,进而通过第二弹性件带动滑块移动,以使滑块与传送带抵接,如此往复的使传送带顶在刷毛上除了增加清洁效果的同时,还可以实现传送带拍打刷毛,进而将刷毛表面粘附的灰尘拍落,使灰尘通过出料孔进入收集箱,方便后续的清理。
17.结合上述第一方面提供的技术方案,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仿真移动设备还包括:防护机构;其中,所述防护机构与所述支撑座连接。
18.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在支撑座上连接防护机构能够在用户的走动过程中保护用户的安全。
19.结合上述第一方面提供的技术方案,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防护机构包括伸缩杆及保护带;所述伸缩杆分别与所述保护带及所述支撑座连接;其中,所述保护带用
于绑定在所述用户身上。
20.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防护机构具体包括伸缩杆及保护带,通过伸缩杆可以便于用户根据自己需求调节保护带的高度,以使得用户在最合适的位置绑定保护带,提高用户的安全性的同时也提高了用户体验。此外,当用户的重心偏移时,伸缩杆会通过触感顶在用户身上,提醒用户重心发生偏移,防止用户在使用时重心发生了偏移还浑然不知,导致意外的发生。
21.结合上述第一方面提供的技术方案,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防护机构还包括:支撑杆及圆环;所述支撑座上内嵌所述可移动装置的表面还设置有圆形槽;所述支撑杆通过万向节与所述伸缩杆连接;所述支撑杆还与所述圆环连接;所述圆环设置在所述圆形槽中。
2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防护机构还包括支撑杆及圆环,支撑杆通过万向节与伸缩杆连接;支撑杆还与圆环连接;圆环设置在支撑座上的圆形槽中,通过该方式,使得防护结构也能够配合着用户的走动进行旋转或移动,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23.结合上述第一方面提供的技术方案,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伸缩杆连接所述支撑杆的一侧还设置有滑槽,所述防护机构还包括限位柱和限位板;所述限位柱的一端设置在所述滑槽中,所述限位柱的另一端与所述限位板连接;所述限位板还与所述支撑座的内壁接触,进而实现限位;其中,当所述用户的重心偏移时,所述伸缩杆带动所述限位柱移动,使得所述限位板与所述传送带接触,进而增加所述传送带的阻力。
2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防护机构还包括限位柱和限位板,伸缩杆连接支撑杆的一侧还设置有滑槽。通过限位柱和限位板一来可以实现伸缩杆与支撑座之间的固定,避免防护机构脱离支撑座。二来当用户重心偏移时,伸缩杆会被带动旋转,进而可以通过限位柱来带动限位板与传送带接触,以增加限位板与传送带之间的摩擦力,使传送带减速,防止用户的重心偏移后传送带还在快速移动,影响用户调整身体重心。
25.结合上述第一方面提供的技术方案,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限位柱为弹性结构。
26.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弹性结构的限位柱能增加限位柱使用过程中的灵活性及可调整性。
附图说明
2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28.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仿真移动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29.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仿真移动设备的剖视图。
30.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仿真移动设备的剖视图。
31.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压块的结构示意图。
32.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压块的剖视图。
33.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仿真移动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34.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防护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35.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防护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36.图标:100-仿真移动设备;10-支撑座;101-出料孔;102-圆形槽;20-可移动装置;201-球体;202-滚珠;203-传送带;204-推杆;205-气囊;206-刷毛;207-收集箱;208-推块;209-第一弹性件;210-出气孔;211-压杆;212-压块;2121-容置通道;2122-滚球;213-导柱;214-通气槽;215-第二弹性件;216-滑块;217-第一磁铁;218-第二磁铁;30-防护机构;301-伸缩杆;3011-滑槽;302-保护带;303-支撑杆;304-圆环;305-限位柱;306-限位板。
具体实施方式
37.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38.鉴于目前vr设备的使用场景受限,且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安全事故问题,本技术发明人经过长期的研究,提出一种仿真移动设备以解决上述问题。
39.请参阅图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仿真移动设备100,包括:支撑座10及可移动装置20。
40.其中,支撑座10为整个仿真移动设备100的底座。可移动装置20内嵌在支撑座10中。示例性地,支撑座10顶部的设置有容置槽,可移动装置20放置在支撑座10的容置槽中。需要说明的是,支撑座10的顶部用于承载用户,支撑座10的底部放置于地面上。
41.请参阅图2,可移动装置20具体包括球体201、滚珠202及传送带203。
42.传送带203设置在球体201的表面,即,传送带203包裹在球体201的外部。
43.滚珠202内嵌在球体201中,即,球体201设置有第一容置槽,滚珠202放置在球体201的第一容置槽中。且滚珠202靠近球体201的顶部,需要说明的是,球体201的顶部靠近支撑座10的容置槽的槽口,球体201的顶部为一平面,球体201的底部设置在支撑座10的容置槽的底部。
44.滚珠202的数量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定,比如滚珠202的数量可以根据球体201顶部的面积来设定,当球体201顶部的面积较大时,滚珠202的数量可以是25个、16个等等,当球体201顶部的面积较小时,滚珠202的数量可以是9个,对此,本技术不作限定。
45.当然,滚珠202可以均匀分布在球体201的顶部,也可以按预设规则分布在球体201的顶部,本技术不作限定。其中,预设规则可以是中间的滚珠202分布密集,靠近顶部边缘的滚珠202分布松散。
46.仿真移动设备100在未使用时,传送带203与滚珠202相互接触。
47.上述的可移动装置20用于承载用户,以及用于在用户使用vr设备的过程中,仿真用户的移动过程。即,仿真移动设备100在被使用时,用户可以站在可移动装置20的传送带203上,然后用户可以根据vr设备的虚拟场景,在传送带203上进行走动。比如,当用户使用vr设备玩游戏时,可以根据模拟出的游戏地图在传送带203上进行走动。由于传送带203设置在球体201的表面,因此,可以实现用户在任意方向的走动。
48.综上所述,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仿真移动设备100,其支撑座10内嵌有可移动装置20。可移动装置20包括球体201、设置在球体201表面的传送带203及内嵌在球体201中的滚珠202。通过上述仿真移动设备100,使得用户在使用vr设备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在传送带203上的走动来模拟在真实空间中的移动过程,而无需专门提供一个空旷的地方,并且,
由于传送带203设置在球体201的表面,因此,可以实现用户在任意方向的走动。可见,通过该方式能够提高vr设备的适用场景,同时,由于用户会一直在有限的范围内活动,也能够减少用户与周围环境发生碰撞的情况出现,提高vr设备在使用过程的安全性。
49.请参阅图3,一实施例中,可移动装置20还包括:推杆204和气囊205。
50.推杆204内嵌在球体201中。即,球体201设置有第二容置槽,推杆204放置在球体201的第二容置槽中,且推杆204可在球体201的第二容置槽中活动。
51.气囊205设置在推杆204的一端。需要说明的是,推杆204的一端为推杆204靠近球体201的第二容置槽的底部的一端。气囊205内部设置有易挥发液体,且气囊205为密封结构。
52.气囊205内部设置的易挥发液体的具体属性可以是沸点为40-60℃、易挥发、安全可靠的无毒液体。比如,易挥发液体可以是石油醚。
53.其中,当易挥发液体受热挥发后,气囊205受热膨胀,以使推杆204的另一端移动至与传送带203接触,进而增大传送带203移动时的阻力。而降温后易挥发液体会再次液化,由于气囊205为内部空间密封,所以挥发的易挥发液体并不会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进而不会发生爆炸等安全性事故。需要说明的是,推杆204的另一端为推杆204靠近传送带203的一端。
5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可移动装置20中设置推杆204和气囊205的目的在于当用户在传送带上进行跑动时,传送带203会带动滚珠202快速地旋转,而滚珠202的快速旋转会使其与球体201之间发生快速地摩擦,进而使球体201中设置的气囊205受热,而气囊205中的易挥发液体会气化进而使气囊205发生膨胀,气囊205的膨胀会带动推杆204移动至与传送带203接触,进而增加推杆204与传送带203接触之间的摩擦力,即,增大传送带203移动时的阻力。通过上述方式能够避免因用户在跑动时传送带203阻力较小,导致在需要停止时,因为惯性作用下无法正常停止,而出现安全事故。
55.可选地,可移动装置20还可以包括刷毛206及收集箱207。
56.刷毛206设置在支撑座10的内壁,即,刷毛206设置在支撑座10的容置槽的槽壁上。
57.刷毛206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定,比如可以将支撑座10的内壁上铺满刷毛206,也可以间隔一定距离,放置一组刷毛206,对此,本技术不作限定。
58.相应的,支撑座10的内壁上还设置有出料孔101。收集箱207可以设置在支撑座10的底部,且为了便于进行清理,收集箱207可以与支撑座10的底部可拆卸连接。
59.出料孔101与收集箱207连通;刷毛206与传送带203相互接触。在传送带203的移动过程中,刷毛206用于对传送带203刷动,进而将传送带203上的异物通过出料孔101清理至收集箱207。
60.传送带203上的异物包括但不限于用户踩踏时留下的灰尘刷下、用户留下的汗渍等等。
61.可见,当用户在传送带203上走动时,支撑座10内壁上的刷毛206会对传送带203的表面进行刷动,进而将传送带203表面的异物刷下并清理至收集箱207,防止后续异物越堆越多导致用户脚部与传送带203表面之间发生打滑现象,避免安全事故的出现。
62.可选地,可移动装置20还可以包括:推块208、第一弹性件209、出气孔210、压杆211及压块212。
63.推块208的一端与气囊205连接,推块208的另一端通过第一弹性件209与球体的内壁连接,推块208及第一弹性件209设置在球体内部的槽道中。出气孔210与该槽道连通,压杆211滑动连接于出气孔210,压杆211还与压块212固定连接。压块212与传送带203接触。
64.上述的第一弹性件209包括但不限于弹簧、橡胶等具备弹性性能的元件。
65.当用户踩到推杆204时,推杆204通过气囊205带动推块208移动。推块208在移动过程中,槽道内的气体通过出气孔210流向压杆211,进而带动压杆211移动,以使压块212与传送带抵接。
66.即,用户每次踩到推杆204时,传送带203可以紧紧地顶住刷毛206。通过该方式可以增加刷毛206的清洁效果,同时在用户脚部抬起时,在第一弹性件209的作用下,上述结构(即推块208、出气孔210、压杆211及压块212)又会复位,进而实现反复高效清理。
67.请参阅图4及图5,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上述压块212可以具体包括:容置通道2121和滚球2122。
68.滚球2122放置与容置通道2121中,且滚球2122与传送带203接触。通过在压块212中设置容置通道2121和滚球2122以便于传送带203的滑动,避免传送带203与球体201的底部摩擦力过大,使得用户难以在传送带203上走动。
69.此外,为了防止推块208在移动过程中发生偏移,可移动装置20还可以包括导柱213。导柱213与推块208固定连接,且导柱213与球体201的内壁滑动连接。
70.可选地,可移动装置20还包括通气槽214、第二弹性件215及滑块216。
71.通气槽214与出气孔210连通。第二弹性件215的第一端与通气槽214远离出气孔210的一端连接,第二弹性件215的另一端与滑块216的一端连接。滑块216的另一端与传送带203接触。
72.上述的第二弹性件215包括但不限于弹簧、橡胶等具备弹性性能的元件。
73.当用户踩到推杆204时,推杆204通过气囊205带动推块208移动,推块208在移动过程中,槽道内的气体通过出气孔210流向通气槽214,进而通过第二弹性件215带动滑块216移动,以使滑块216与传送带203抵接。
74.即,当用户踩到推杆204时,以使滑块216与传送带203抵接,如此往复的使传送带203顶在刷毛206上除了增加清洁效果的同时,还可以实现传送带203拍打刷毛,进而将刷毛206表面粘附的灰尘拍落,使灰尘通过出料孔101进入收集箱207,方便后续的清理。
75.此外,于本技术实施例中,可移动装置20悬浮于支撑座10中。具体的,可移动装置20还包括第一磁铁217及第二磁铁218。
76.其中,第一磁铁217设置在支撑座10的内部,第二磁铁218设置在球体201的内部,且第一磁铁217与第二磁铁218相对设置。第一磁铁217与第二磁铁218均为强力磁铁,因此,通过该方式,可以实现将可移动装置20悬浮于支撑座10中。
77.由于可移动装置20悬浮于支撑座10中,因此可以使得用户在传送带203上行走时更加流畅。
78.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支撑座10的内壁也可以设置为光滑的结构,进而直接将可移动装置20放置在支撑座10中。对此,本技术不作限定。
79.请参阅图6,一实施例中,仿真移动设备还包括:防护机构30。
80.其中,防护机构30与支撑座10连接。
81.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在支撑座10上连接防护机构30能够在用户的走动过程中保护用户的安全。
82.请参阅图7,可选地,防护机构30包括伸缩杆301及保护带302。伸缩杆301分别与保护带302及支撑座10连接。
83.其中,保护带302用于绑定在用户身上。于本技术实施例中,保护带302可以绑定在用户的腰上。当然,保护带302还可以绑定在用户的肩膀上、手臂上,大腿上,本技术不作限定。
84.上述的伸缩杆301可以便于用户根据自己需求调节保护带302的高度,比如当用户将保护带302绑定在自己的腰上时,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身高来调整伸缩杆的长度,以使得保护带302能够舒适的绑定。
85.于本技术实施例中,伸缩杆301的数量为4个。在其他实施例中,伸缩杆301的数量也可以是1个、3个、5个等等,本技术不作限定。
86.可见,通过上述伸缩杆301及保护带302可以使得用户在最合适的位置绑定保护带,提高用户的安全性的同时也提高了用户体验。此外,当用户的重心偏移时,伸缩杆301会通过触感顶在用户身上,提醒用户重心发生偏移,防止用户在使用时重心发生了偏移还浑然不知,导致意外的发生。
87.可选地,30防护机构还包括支撑杆303及圆环304。
88.支撑座10上内嵌可移动装置20的表面还设置有圆形槽102(如图6所示)。即,支撑座10的顶部设置有圆形槽102。
89.支撑杆303通过万向节与伸缩杆301连接;支撑杆303还与圆环304连接;圆环304设置在圆形槽102中。
90.通过该方式,使得防护机构30也能够配合着用户的走动进行旋转或移动,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91.请参阅图3及图8,可选地,伸缩杆301连接支撑杆303的一侧还设置有滑槽3011。
92.相应的,防护机构30还包括限位柱305和限位板306。
93.限位柱305的一端设置在滑槽3011中,限位柱305的另一端与限位板306连接;限位板还与支撑座10的内壁接触,进而实现限位。
94.其中,当用户的重心偏移时,伸缩杆301带动限位柱305移动,使得限位板306与传送带203接触,进而增加传送带203的阻力。
95.可见,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防护机构30还包括限位柱305和限位板306,伸缩杆301连接支撑杆303的一侧还设置有滑槽3011。通过限位柱305和限位板306一来可以实现伸缩杆301与支撑座10之间的固定,避免防护机构30脱离支撑座10。二来当用户重心偏移时,伸缩杆301会被带动旋转,进而可以通过限位柱305来带动限位板306与传送带203接触,以增加限位板306与传送带203之间的摩擦力,使传送带203减速,防止用户的重心偏移后传送带203还在快速移动,影响用户调整身体重心。
96.可选地,限位柱305为弹性结构。
97.限位柱305的弹性结构可以通过在限位柱305的内部设置第三弹性件的方式实现,本技术不作限定。
98.上述的第三弹性件包括但不限于弹簧、橡胶等具备弹性性能的元件。
99.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弹性结构的限位柱305能增加限位柱305使用过程中的灵活性及可调整性。
100.作为一种实施方式,防护机构30还可以仅包括连接杆。连接杆与支撑座10固定连接。用户在站在可移动装置20上进行走动时,可以用手扶着连接杆,以保护用户的安全。
101.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102.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
103.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