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储能电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673261发布日期:2022-07-09 00:04阅读:245来源:国知局
便携式储能电源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便携式储能电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便携式储能电源。


背景技术:

2.便携式储能电源是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电能储存设备,其储存的能量可以用作应急能源。
3.常见的便携式储能电源上通过会装配有把手,以供用户提拉便携式储能电源,而现有技术的把手通常仅用于供用户握持,伴随着用户的实际使用需求的逐渐增多,如在光线较弱的环境时,往往需要配备照明工具以照明周围环境,或在便携式储能电源上的电量用完之后,需要充电宝等应急电源为用电设备充电等等。显然,现有的把手在实际功能上已然无法满足用户多样化的应用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便携式储能电源,旨在解决现有的把手功能单一的技术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便携式储能电源,包括把手、照明件、电源主机、卡接件及驱动件,照明件设于所述把手;卡接件可移动地设于所述把手,所述卡接件相较所述把手可移动,以具有可卡接于所述电源主机的装配位置、及具有可脱离所述电源主机的松脱位置;驱动件与所述电源主机活动连接,所述驱动件可向所述卡接件施加一驱动力,所述卡接件可受所述驱动力而具有自所述装配位置向所述松脱位置移动的趋势。
6.可选地,所述电源主机设有卡接通道和驱动通道,所述卡接通道沿延伸方向的一端于所述电源主机上形成有可供所述卡接件伸入的卡接开口、另一端形成有与所述驱动通道相连通的驱动开口,所述驱动件可活动地设于所述驱动通道,并可移动至所述驱动开口与所述卡接件相连,以施加所述驱动力。
7.可选地,所述驱动件包括相互传动连接的触发部和抵压部,所述卡接件包括受压部,所述抵压部可移动抵压所述受压部。
8.可选地,所述驱动通道沿所述电源主机的高度方向延伸、并与所述电源主机上形成有可供所述触发部伸出的触发开口,所述卡接通道的延伸方向与所述驱动通道的延伸方向呈预设夹角。
9.可选地,所述卡接通道和所述驱动通道均为通孔,所述驱动件和所述卡接件均为适配所述通孔形状的圆柱体。
10.可选地,所述卡接件背向所述把手外表壁的端面与所述卡接件的周面之间平滑过渡。
11.可选地,所述卡接件与所述卡接通道转动连接、且所述卡接件的转轴方向与所述电源主机的高度方向呈预设夹角。
12.可选地,所述便携式储能电源还包括限位件,所述限位件与所述电源主机活动连
接,所述限位件具有移动至靠近所述把手转轴一端的限位状态,以限制所述把手的转动,及具有移动以远离所述把手转轴一端的避位状态,以空出供所述把手转动的空间。
13.可选地,所述把手设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沿形变方向两端中的一端弹性抵压所述卡接件,以驱动所述卡接件自所述松脱位置移动至所述装配位置。
14.可选地,所述卡接件设有两个、且所述两个卡接件位于所述把手相对的两侧,所述驱动件设有两个,所述两个驱动件与所述两个卡接件一一对应地设于所述电源主机。
15.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便携式储能电源,通过在把手上设置可与电源主机卡接连接的卡接件、及在电源主机上设置可驱动该卡接件移动的驱动件,以实现把手与电源主机之间的可拆连接,再通过于把手上设置照明件,如此,当用户处于光线较为暗淡的环境中时,便可将把手从电源主机上拆出以作为手电筒使用,当用户需要提拉电源主机时,还可将把手重新安装回电源主机上。如此,极大地满足用户在不同的使用场景的使用需求,实现一物多用的效果。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便携式储能电源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图1中便携式储能电源的把手处于氛围灯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图1中便携式储能电源的截面示意图;
20.图4为图3中便携式储能电源省略部分结构后的结构示意图;
21.图5为图4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22.图6为图1中把手的结构示意图;
23.图7为图6中把手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4.图8为图6中把手的爆炸图。
25.附图标号说明:
26.1、把手;11、筒形壳体;111、电控段;111a、控制开关;111b、控制器;112、握持段;112a、握持部;112b、环形槽;112c、透光罩;112d、防震环;112e、避位槽;12、照明件;121、第一照明部;122、第二照明部;13、卡接件;131、受压部;132、充电电极片;14、内置电源;141、电流输入接口;142、电流输出接口;2、电源主机;21、卡接通道;211、卡接开口;212、驱动开口;22、驱动通道;221、触发开口;23、驱动件;231、触发部;232、抵压部
27.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9.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30.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31.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便携式储能电源。
32.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该便携式储能电源包括把手1、照明件12、电源主机2、卡接件13及驱动件23。
33.具体地,如图6至图8所示,该把手1包括由刚性材料制成的筒形壳体11,筒形壳体11上具有握持部112a,握持部112a可供用户握持以提拉便携式储能电源。
34.具体地,如图8所示,照明件12包括第一照明部121和第二照明部122,第一照明部121设于筒形壳体11的端部,第二照明部122设于筒形壳体11的外周壁上,第一照明部121和第二照明部122均可发出可视光线,可以理解,第一照明部121的光线自筒形壳体11的端部沿筒形壳体11的轴向方向(即筒形壳体11的延伸方向)向外发出,其可依需求而具有远光、近光、闪烁等发光方式,以用于在光线较暗的环境为用户提供可视光线,或用于在一些使用环境中充当求救信号等等;第二照明部122的光线自筒形壳体11的外周壁沿筒形壳体11的径向方向向外发出,基于实际使用需求,第二照明部122也可以具有远光、近光、闪烁等发光方式。对应的发光方式的具体用途在此不在赘述,,用户可基于第二照明部122的多方向照明功能营造出具有氛围的环境、或将把手1当做荧光棒使用。
35.这其中,第一照明部121和第二照明部122均可为灯珠、灯带中的任一者。
36.具体地,卡接件13与电源主机2卡接配合,卡接件13可移动地设于把手1,卡接件13相较于把手1可移动,以具有可卡接于电源主机2的装配位置、及具有可脱离电源主机2的松脱位置;驱动件23与电源主机2活动连接,驱动件23可向卡接件13施加一驱动力,卡接件13可受驱动力而具有自装配位置向松脱位置移动的趋势。具体而言,电源主机2上可以设置通孔或卡槽与卡接件13卡接配合,对此不作限制;当卡接件13处于松脱位置时,用户可以将该把手1从便携式储能电源上拆除,以将把手1当做手电筒、荧光棒或氛围灯使用,当卡接件13处于装配位置时,用户可以将该把手1安装至便携式储能电源上,以便于提拉携带便携式储能电源。
37.可以理解,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便携式储能电源,通过在把手1上设置可与电源主机2卡接连接的卡接件13、及在电源主机2上设置可驱动该卡接件13移动的驱动件23,以实现把手1与电源主机2之间的可拆连接,再通过于把手1上设置照明件12,如此,当用户处于光线较为暗淡的环境中时,便可将把手1从电源主机2上拆出以作为手电筒使用,当用户需要提拉电源主机2时,还可将把手1重新安装回电源主机2上。如此,极大地满足用户在不同的使用场景的使用需求,实现一物多用的效果。
38.可选地,如图8所示,把手1包括控制器111b,控制器111b分别与第一照明部121和
第二照明部122电连接,以分别控制第一照明部121和第二照明部122的开启和关闭;筒形壳体11沿延伸方向包括依次连接的电控段111和握持段112,电控段111的径向尺寸大于握持段112的径向尺寸设置,电控段111内设有电控腔,控制器111b容置于电控腔;具体地,第一照明部121和第二照明部122设于握持段112,握持部112a形成与握持段112。可以理解,本技术的设计基于筒形壳体11的结构形状,对筒形壳体11做分段设计,并在相应的分段上装配特定的零部件,如此设置,一方面有利于避免各零部件的使用相互干扰,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在把手1功能集成化的同时,缩小把手1的体积,降低把手1的整体重量,有利于用户握持把手1提拉便携式储能电源。
39.为便于理解上述:“在把手1功能集成化的同时,缩小把手1的体积,降低把手1的整体重量,有利于用户握持把手1提拉便携式储能电源”的技术效果,下面做具体的解释说明,通常来讲,将筒形壳体11设计成各部位径向尺寸一致的圆柱状,有利于维持筒形壳体11的整体强度,延长把手1的使用寿命,但是,当把手1内部需要装配具有一定尺寸的控制器111b等电气部件时,势必需要对筒形壳体11的径向尺寸做增大处理,此时,若一味的将筒形壳体11各部位的径向尺寸维持在同一数值,会造成筒形壳体11的体积和增体重量的增加,这既不利于降低把手1的生产成本,且会增大把手1的体积及增大把手1的整体重量,不利于用户握持把手1提拉便携式储能电源。基于上述,本技术的设计仅在筒形壳体11的电控段111上,对筒形壳体11的径向尺寸做增大处理,而其位置(例如握持段112)的径向尺寸则做小于电控段111的径向尺寸设计,如此,缩小了把手1的体积,降低了把手1的整体重量,有利于用户握持把手1提拉便携式储能电源。
40.可选地,如图6和图7所示,电控段111与握持段112之间的连接处平滑过渡。如此设置,有利于提高筒形壳体11的观赏性,同时,也有利于筒形壳体11的外表壁与用户手部皮肤间平滑贴合,进而提高用户的握持体验。
41.可选地,第一照明部121设于握持段112背向电控段111的一端,第二照明部122设于握持段112背向电控段111的一侧。可以理解,第一照明部121和第二照明部122相邻位于握持段112的同一侧,有利于筒形壳体11内部的电控线路有序的延伸至筒形壳体11同一侧与第一照明部121和第二照明部122相连,同时,这也有利于生产人员在筒形壳体11上安装第一照明部121、第二照明部122及电控线路,进而提高把手1零部件的装配效率。值得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设计不限于此,于其他实施中,第一照明部121和第二照明部122也可以分别位于握持段112相对的两侧。
42.可选地,第二照明部122沿握持段112的外周壁环绕设置。可以理解,如此设置,有利于提高第二照明部122的多方向照明效果。当然,本技术的设计不限于此,于其他实施例中,第二照明部122也可以呈预设弧度的弧形状环设于握持段112上,该预设弧度可以为90
°
、180
°
、270
°
等角度,对此不作限制。
43.可选地,如图8所示,多工能手电筒包括透光罩112c,透光罩112c罩设于第二照明部122。可以理解,通过透光罩112c对第二照明部122进行防护,有利于延长第二照明部122的使用寿命,此外,透光罩112c也具有柔光效果,基于透光罩112c的滤光效果,也有便于调节第二照明部122的灯光的颜色、亮度及光照效果。具体地,第一照明部121处也设有透光防护罩,因透光防护罩与透光罩112c所起到的作用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44.可选地,如图8所示,握持段112对应透光罩112c的位置凹设有环形槽112b,透光罩
112c容置于环形槽112b。在一些实施例中,透光罩112c可以以粘接的方式安装在环形槽112b中,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透光罩112c也可以以卡接的方式安装在环形槽112b中,对此不作限制。可以理解,在握持段112上凹设环形槽112b供透光罩112c容置的环形槽112b,有利于在环形状的透光罩112c安装至筒形壳体11上,避免透光罩112c的外周壁过多的凸出于筒形壳体11的外周壁,进而保证用户的握持手感,此外,透光罩112c容置于环形槽112b中有利于保证透光罩112c的安装可靠性。
45.优选地,环形槽112b的深度与透光罩112c的厚度呈同一长度设置。
46.可选地,如图8所示,环形槽112b的槽底壁凹设有避位槽112e,第二照明部122容置于避位槽112e。可以理解,第二照明部122容置于避位槽112e中,有利于避免第二照明部122与透光罩112c内周壁之间的相互干扰,进而保证第二照明部122、透光罩112c的使用可靠性和运行稳定性。
47.可选地,如图8所示,环形槽112b的至少一槽侧壁设有防震环112d,防震环112d具有相对设置的两个防震面,两个防震面中的一者与透光罩112c的周缘相接、另一者与环形槽112b的槽壁相接。可以理解,用户在握持把手1提拉便携式储能电源时,会在便携式储能电源的高度方向上做移动,这不可避免的会导致筒形壳体11与透光罩112c之间发生错位移动,从而导致摩擦受损,本技术的设计基于此,采用柔性、半柔性材料制作而成的防震环112d,嵌设在环形槽112b和透光罩112c之间,在保证环形槽112b与透光罩112c之间安装的可靠性的同时,也防止了环形槽112b的槽壁和透光罩112c之间的刚性摩擦,有利于延长筒形壳体11和透光罩112c的使用寿命。
48.进一步地,防震环112d包括第一环壁和第二环壁,透光罩112c的周缘通过第一环壁与环形槽112b的槽壁相接,透光罩112c的内周壁通过第二环壁与环形槽112b的槽底壁相接。
49.可选地,如图6所示,电控段111背向握持段112的一端设有控制开关111a,控制开关111a与控制部件电连接,控制开关111a用于供用户向控制部件输入操控指令。
50.这其中,控制开关111a可以为按键开关、触屏开关或按键开关和触屏开关的结合,对此不作限制。操控指令包括但不限于控制第一照明部121发出远光、近光、闪光,或控制第二照明部122以预设照明亮度启动等。
51.可以理解,将控制开关111a设置在筒形壳体11的端部,有利于避免用户使用误触等现象(例如用户握持把手1时,手指或手掌不小心触碰到控制开关111a等现象),此外,控制开关111a设置在电控段111的端部(即电控腔的腔壁上),有利于缩小控制开关111a与控制器111b之间的距离,进而方便于控制开关111a与控制器111b之间连接线路的布置。
52.可选地,如图8所示,筒形壳体11内设有内置电源14,第一照明部121和第二照明部122均与内置电源14电连接;
53.筒形壳体11设有电流输入接口141,电流输入接口141与内置电源14电连接,电流输入接口141可电连接外置电源、以将外置电源的电流输向内置电源14;和/或
54.筒形壳体11设有电流输出接口142,电流输出接口142与内置电源14电连接,电流输出接口142可电连接用电设备,以将内置电源14的电流输向用电设备。
55.具体地,握持段112内形成有供内置电源14装配的容腔,内置电源14容置与容置中;具体而言,该内置电源14可为干电池、铅蓄电池或锂电池中的任一者。
56.可以理解,用户可通过电流输出接口142为用电设备充电,如此,有利于解决用户在断电或户外时为用电设备充电难的技术问题,具体而言,该电流输出接口142为有线接口(例如但不限于usb接口、双孔插座、三孔插座等)。值得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设计不限于此,于其他实施例中,该电流输出接口142也可以为无线接口。
57.用户还可通过电流输入接口141为内置电源14充电,从而便于内置电源14的重复使用,具体而言,该电流输入接口141为有线接口(例如但不限于micro usb接口、lightning接口、type-c接口等)。当然,本技术的设计不限于此,于其他实施例中,该电流输入接口141也可以为无线接口。
58.可选地,把手1还包括设于两个卡接件13的两个充电电极片132,两个充电电极片132均电连接于内置电源14。具体地,两个充电电极片132在两个卡接件13均与电源主机2卡接连接后,用以电连接该电源主机2,其中,两个充电电极片132中的一者为负极电极片、另一者为正极电极片;这样,当把手1装配至电源主机2上后,电源主机2便可以为把手1充电,有利于使把手1处于随时可使用状态(有电状态)。当然,本技术的设计不限于此,于其他实施例中,电源主机2也可以通过无线充电的方式为把手1充电,在该实施例中的一种实施方式为,把手1的端部内侧设有第一无线充电线圈,电源主机2上设有与第一无线充电线圈相对应的第二无线充电线圈,当把手1转动至把手1的端部朝向并靠近电源主机2的顶部时,电源主机2便可基于第一无线充电线圈与第二无线充电线圈之间的感应为把手1充电。
59.下面参照附图1至附图4对触发件和卡接件13之间的位置关系及配合关系进行解释说明。
60.可选地,电源主机2设有卡接通道21和驱动通道22,卡接通道21沿延伸方向的一端于电源主机2上形成有可供卡接件13伸入的卡接开口211、另一端形成有与驱动通道22相连通的驱动开口212,驱动件23可活动地设于驱动通道22,并可移动至驱动开口212与卡接件13相连,以施加驱动力。
61.具体地,当卡接件13通过卡接开口211伸入至卡接通道21中并装配到位时,至少卡接件13会伸入至驱动通道22中,而驱动件23可移动地设置在驱动通道22中,当驱动件23移动至与卡接件13相连时,驱动件23的持续移动会对卡接件13施加一个自驱动开口212到卡接开口211方向的驱动力、且该驱动力大于卡接件13与卡接通道21之间的摩擦力,这样,便可驱动卡接件13脱离卡接通道21,即驱动卡接件13从装配位置移动至松脱位置。
62.可选地,驱动件23包括相互传动连接的触发部231和抵压部232,卡接件13包括受压部131,抵压部232可移动抵压受压部131。可以理解,以抵压的方式向卡接件13施加驱动力,具有实施简单、操作简便等优点。具体地,触发部231用于被触发移动,以带动抵压部232移动至与受压部131相连,进而抵压卡机件移动,具体而言,可以通过人为按压、旋转触发部231的方式来触发触发部231移动。值得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设计不限于此,于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电机驱动卡接件13移动,相应地,根据卡接件13移动方式的不同,电机与卡接件13之间可适应性地安装传动部件,例如但不限于齿轮齿条,丝杆滑块等。
63.可选地,驱动通道22沿电源主机2的高度方向延伸、并与电源主机2上形成有可供触发部231伸出的触发开口221,卡接通道21的延伸方向与驱动通道22的延伸方向呈预设夹角。具体地,用户可通过自上而下按压触发部231的方式,便可使驱动件23在驱动通道22中移动,进而抵压从驱动开口212伸入驱动通道22中的卡接件13,如此,简单的操作方式有助
于降低用户的学习成本。
64.优选地,卡接通道21的延伸方向与驱动通道22的延伸方向的预设夹角为90
°
,即是说,卡接通道21沿水平方向延伸。
65.可选地,卡接通道21和驱动通道22均为通孔,驱动件23和卡接件13均为适配通孔形状的圆柱体。可以理解,如此设置,便于驱动件23与电源主机2之间的相互组装、卡接件13与电源主机2之间的相互配合(柱体与通孔之间可以多角度相互配合),有利于缩短便携式储能电源的组装时间,进而提高把手1的生产效率。
66.可选地,卡接件13背向把手1外表壁的端面与卡接件13的周面之间平滑过渡。可以理解,如此设置,一方面便于卡机件伸入卡接通道21,进一步提高了卡接件13与卡接通道21之间配合的简便性;另一方面,也方便于卡接件13与驱动件23之间的抵压配合。
67.可选地,卡接件13与卡接通道21转动连接、且卡接件13的转轴方向与电源主机2的高度方向呈预设夹角。可以理解,本实施例中,基于卡接件13与卡接孔的孔壁之间可相互转动,把手1具有把手1状态和氛围灯状态,顾名思义,把手1状态即把手1转动至可供用户握持提拉电源主机2的位置,氛围灯状态即把手1转动至远离照明件12远离电源主机2的位置,在此状态下,基于照明件12的第二照明部122的照明作用,把手1可在装配于电源主机2的情形下为用户营造氛围或照明周围环境。
68.进一步地,卡接件13的转轴方向与电源主机2的高度方向之间的预设夹角为90
°
,如此设置,以便于把手1在竖向平面旋转。值得说明的是,于其他实施例中,该预设角度也可以为其他度数,例如但不限于30
°
、45
°
、60
°
70
°
等等。
69.可选地,握持部112a和照明件12均设于握持段112,卡接件13设于电控段111;装配组件还包括设于握持段112背向电控段111一侧的加固件,加固件用以与便携式储能电源可拆连接,加固件为挂钩、皮带、皮绳中的至少一者。可以理解,如此设置,有利于在把手1处于把手1状态时,避免把手1在电源主机2上发生转动现象,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70.可选地,便携式储能电源还包括限位件,限位件与电源主机2活动连接,限位件具有移动至靠近把手1转轴一端的限位状态,以限制把手1的转动,及具有移动以远离把手1转轴一端的避位状态,以空出供把手1转动的空间。可以理解,当限位件处于限位状态时,限位件能够抵顶把手1电控段111的端部,进而防止把手1发生转动现象,当限位件处于避位状态时,限位件与电控段111的端部之间空出转动空间,如此,把手1即可相较于电源主机2转动,如此设置,充分保证了把手1在不同使用状态下的使用可靠性。
71.可选地,限位件由柔性、半柔性材料制成,例如但不限于橡皮等材料。如此设置,有利于避免限位件与把手1之间的摩擦受损,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
72.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