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设备的散热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768316阅读:1007来源:国知局
Ct设备的散热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医学设备设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CT设备的散热结构。
【背景技术】
[0002]CT(Computed Tomography)机的机架散热状况直接关系到探测器稳定性以及图像质量,因此CT设备机架的散热效果的好坏成为了检验CT设备质量的重要因素。一般CT设备机架的散热都是采用CT设备的散热结构进行散热,而其散热结构的散热性能严重依赖于其风扇的布置位置以及风道的设计。
[0003]当前CT设备的散热结构中的风扇多是使用轴流风扇,布置在位于支撑板前侧的发热组件的上方,机架的主要热量来源是设置于发热组件上的球管所产生的,位于发热组件上方的轴流风扇能够对机架进行散热工作。但这种设置方式有三个明显缺点:1、设置在发热组件上方的风扇会显著增加机架外壳的高度尺寸,使得整个CT设备的外形尺寸显得宽大笨拙;2、由于安装在发热组件上方的风扇距离发热组件中的旋转部分距离太近,导致风扇的风阻显著增加,使得风扇的噪声增加而散热效率降低;3、同一散热结构中的多个风扇的位置布置相对紧凑,在转速较高的情况下,强大的紊流会导致各风扇之间相互影响,进一步降低散热性能。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CT设备的散热结构,以实现良好的散热性能,并降低了散热结构的运动噪声以及充分节省了 CT设备机架竖直方向的安装空间。
[0005]为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CT设备的散热结构,其用于对CT设备的发热组件进行散热,所述散热结构包括支撑板、风道和风扇,所述发热组件设置于所述支撑板的前侧,所述风道设置于所述支撑板上,位于所述CT设备中的所述支撑板前侧的空间与其后侧的空间相互隔绝,所述风扇设置于所述风道中,所述风道具有入风口和出风口,所述风扇通过其自身旋转将位于所述支撑板前侧的空气经过所述入风口吸入所述风道中,并将所述风道中的空气经所述出风口排出所述CT设备外。
[0006]进一步的,所述出风口设于所述风道的上方,并与所述CT设备的排风口相连通。
[0007]进一步的,所述风扇的数量为多个,所述多个风扇沿位于所述支撑板所在平面内的某一直线或弧线方向间隔排列设置。
[0008]进一步的,所述风道设置于所述支撑板的后侧。
[0009]进一步的,所述CT设备位于所述支撑板前侧部分的底部设有进风口,从所述进风口进入所述CT设备的空气依次经过所述发热组件、所述入风口和所述出风口从所述CT设备的排风口排出所述CT设备外。
[0010]在本发明的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风道靠近所述支撑板前侧的一整个面都为所述入风口,所述风道的上表面上开设有至少一个所述出风口,所述风扇的数量与所述出风口的数量相一致,并分别设置于对应的出风口中,所述风道的其余面均为封闭面。
[0011]进一步的,所述出风口的形状为与所述风扇形状相匹配的圆形。
[0012]进一步的,所述出风口的数量为多个,所述多个出风口沿位于所述支撑板所在平面内的某一直线或弧线方向间隔排列设置。
[0013]在本发明的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风道包括至少一个独立的风道单元,所述至少一个风道单元均位于所述支撑板的后侧,所述风道单元靠近所述支撑板的一个面上开设有所述入风口,所述风扇的数量与所述风道单元的数量相一致,并分别设置于对应风道单元的入风口中,所述支撑板上靠近所述入风口处设有对应的开口,所述风道单元的上表面一整个面都为所述出风口,所述风道单元的其余面均为封闭面。
[0014]进一步的,所述入风口的形状为与所述风扇形状相匹配的圆形。
[0015]进一步的,所述风道单元的形状呈“U”形,所述入风口所在的面为“U”形面,“U”形的所述风道单元的上开口为所述出风口。
[0016]进一步的,所述风道单元的数量为多个,所述多个风道单元沿位于所述支撑板所在平面内的某一直线或弧线方向间隔排列设置。
[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8]1、通过风道与风扇的结构设计,使每个风扇之间不会相互影响;
[0019]2、通过将风扇及风道固定在支撑板上,充分利用支撑板后侧的空间,避免了直接在发热组件正上方安装,能有效减小的CT设备机架上方的安装尺寸,降低了机架的整体高度;
[0020]3、通过风道与支撑板配合,有效的防止风扇对支撑板后侧空间气流的影响,实现支撑板前后空间的相互独立,避免了支撑板后侧传动皮带的磨损碎肩和滑环碳刷上碳粉吹起并四处飘散,从而污染整个机架系统,降低了支撑板前侧旋转组件的旋转噪声并提高了散热效率;
[0021]4、通过风道的结构设计能够明显地降低散热结构内的进风风阻,大大提高了散热结构的散热效率,同时显著降低了其工作噪声。
【附图说明】
[002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0023]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CT设备的散热结构的支撑板前侧视角结构示意图;
[0024]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CT设备的散热结构的支撑板后侧视角结构示意图;
[0025]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CT设备的散热结构中风道及风扇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CT设备的散热结构的支撑板前侧视角结构示意图;
[0027]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CT设备的散热结构的支撑板后侧视角结构示意图;
[0028]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CT设备的散热结构中风道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CT设备的发热组件的散热风向示意图。
[0030]在图1至7中,
[0031]101:支撑板;102:风道;103:风扇;11、21:入风口; 12、22:出风口; 10:开口;20:风道单元;104:发热组件;105: CT设备;51:进风口; 52:排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提出的CT设备的散热结构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根据下面说明和权利要求书,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率,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
[0033]本发明的核心思想在于,提供一种CT设备的散热结构,其通过风道与风扇的结构设计,使每个风扇之间不会相互影响;通过将风扇及风道固定在支撑板上,充分利用支撑板后侧的空间,避免了直接在发热组件正上方安装,能有效减小的CT设备机架上方的安装尺寸,降低了机架的整体高度;通过风道与支撑板配合,有效的防止风扇对支撑板后侧空间气流的影响,实现支撑板前后空间的相互独立,避免了支撑板后侧传动皮带的磨损碎肩和滑环碳刷上碳粉吹起并四处飘散,从而污染整个机架系统,降低了支撑板前侧旋转组件的旋转噪声并提高了散热效率;通过风道的结构设计能够明显地降低散热结构内的进风风阻,大大提高了散热结构的散热效率,同时显著降低了其工作噪声。
[0034]请参考图1至7,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CT设备的散热结构的支撑板前侧视角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CT设备的散热结构的支撑板后侧视角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CT设备的散热结构中风道及风扇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CT设备的散热结构的支撑板前侧视角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CT设备的散热结构的支撑板后侧视角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CT设备的散热结构中风道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CT设备的发热组件的散热风向示意图。
[0035]如图1至7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CT设备的散热结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CT设备的散热结构用于对CT设备的发热组件104进行散热,所述散热结构包括支撑板101、风道102和风扇103,所述风道102设置于所述支撑板101上,位于所述CT设备中的所述支撑板101前侧的空间与其后侧的空间相互隔绝,所述支撑板101将所述CT设备的内部空间隔绝为相互独立的两个空间,即所述支撑板101的前侧和后侧,所述发热组件104位于该前侧,所述风扇103设置于所述风道102中,所述风道102具有入风口 11、21和出风口 12、22,所述散热结构中的风扇103通过其自身旋转将位于所述支撑板101前侧的空气经过所述入风口 11、21吸入所述风道102中,并将所述风道102中的空气经所述出风口 12、22排出所述CT设备外。
[0036]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CT设备的散热结构通过风道102与风扇103的结构设计,使每个风扇103之间不会相互影响;通过将风扇103及风道102固定在支撑板101上,充分利用支撑板101后侧的空间,避免了直接在发热组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