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烹调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923199阅读:275来源:国知局
电烹调机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为了通过改善产品的冷却效率来提高产品的经济效益,本实用新型提供电烹调机,该电烹调机包括:内胆,该内胆的内部容纳食物,该内胆的上部由盖子选择性地封闭;真空外壳,该真空外壳被设置为包围内胆的外侧面,该真空外壳的内部形成有真空空间;炉台,其被设置为包围内胆的下部,安装有感应加热线圈;主体外壳部,其被设置为包围真空外壳的外侧,连接支撑在真空外壳的上端部和下端部;基板部,该基板部设置在真空外壳的外侧部,控制感应加热线圈;及冷却扇,该冷却扇被安装在主体外壳部的下面部以便与外部连通,该冷却扇由真空外壳的下端划分,使得该冷却扇的一侧部与基板部的下部相对布置,且该冷却扇的另一侧部与炉台的下部相对布置。
【专利说明】
电烹调机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烹调机,更详细地,涉及通过改善产品的冷却效率来提高产品的经济效益的电烹调机。
【背景技术】
[0002]—般而言,电烹调机是指在通常的营业所或家庭为了烹饪烹饪对象物而使用的电饭煲、电压力锅等。
[0003]图1为示出现有电烹调机100的截面图。
[0004]如图1所示,以往的电烹调机100包括:主体1,设有发热部13;盖子20,可开闭地设置在所述主体10的上端;及内胆30,插入到所述主体10的内部。
[0005]此时,所述内胆30的内部容纳烹饪对象物,所述主体10的发热部13布置在对应于内胆30的低面或外侧面的下部侧的位置,以加热所述内胆30。并且,所述主体10的下部设有炉台14,所述炉台14安装有所述发热部13。
[0006]在此,所述发热部13可以实现为热板加热器或感应加热型线圈等,但最近由于高加热效率和温度调节的容易性等而有常用感应加热型线圈的趋势。
[0007]另外,所述主体10的前方侧设有基板部11,12,且所述基板部11、12包括控制部,所述控制部由用于显示烹饪状态的显示装置、用于控制烹饪状态的微电脑及调节按钮等构成。
[0008]并且,在所述炉台14安装有用于感测内胆30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16,所述控制部通过感测的温度和调节按钮的操作而调节发热部13的温度。此时,所述基板12的下部设有冷却扇40。
[0009]然而,以往的电烹调机100被设置为使得所述冷却扇40的冷却风c集中到基板侧,因此,存在由于用于加热内胆30的电源施加和邻接的金属结构物的感应加热等因素而发热的发热部13仅通过从主体10下部的贯通部15流入的外气被冷却的问题。
[0010]由此,因难以顺利冷却发热部13而容易过热,因过热而发热部13的耗电量增加,加热效率降低。
[0011]对此,已经研制过为了防止金属结构物的感应加热而布置多个铁氧体的技术,但具有由于铁氧体的安装空间而产品的大小变大、制造成本增加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12]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
[0013]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通过改善产品的冷却效率来提高产品的经济效益的电烹调机。
[0014]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001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烹调机,该电烹调机包括:内胆,该内胆布置在主体内部,该内胆的内部容纳食物,该内胆的上部由盖子选择性地封闭;真空外壳,该真空外壳被设置为包围所述内胆的外侧面,该真空外壳的内部形成有真空空间;炉台,该炉台被设置为包围所述内胆的下部,安装有感应加热线圈;主体外壳部,该主体外壳部被设置为包围所述真空外壳的外侧,连接支撑在所述真空外壳的上端部和下端部;基板部,该基板部设置在所述真空外壳的外侧部,控制所述感应加热线圈;及冷却扇,该冷却扇被安装在所述主体外壳部的下面部以便与外部连通,该冷却扇由所述真空外壳的下端划分,使得该冷却扇的一侧部与所述基板部的下部相对布置,且该冷却扇的另一侧部与所述炉台的下部相对布置。
[0016]在所述电烹调机中,所述炉台的下侧设有由铝制成的屏蔽板,所述屏蔽板包括:区划部,该区划部被形成为包围所述感应加热线圈的圆筒状;及弯曲部,沿着所述区划部的下端部延伸到径向内侧,沿着内侧端形成有开口部,其中,所述弯曲部沿着与所述冷却扇的另一侧部相对的部分形成有通风部。
[0017]在所述电烹调机中,所述冷却扇的上部设有送风导向部,该送风导向部通过划分为一侧部和另一侧部来引导向上侧排出的冷却风。
[0018]在所述电烹调机中,所述送风导向部包括第一导向部,该第一导向部从与所述真空外壳的下端相对的部分向前方上侧倾斜地形成。
[0019]在所述电烹调机中,所述第一导向部的两侧部设有侧板部,该侧板部沿着所述冷却扇的外围向上延伸,且所述第一导向部的端部设有第一导肋,该第一导肋向前方弯曲。
[0020]在所述电烹调机中,所述送风导向部包括第二导向部,该第二导向部遮挡所述冷却扇的另一侧部的一侧,且沿着与所述屏蔽板的通风部相对的部分形成有送风口。
[0021]在所述电烹调机中,所述第二导向部的两侧部设有侧板部,该侧板部沿着所述冷却扇的外围向上延伸,且所述第二导向部的端部设有第二导肋,该第二导肋向后方弯曲。
[0022]在所述电烹调机中,所述送风导向部包括:第一导向部,该第一导向部向所述基板部引导排出到所述冷却扇的一侧部的冷却风;及第二导向部,该第二导向部向所述炉台引导排出到所述冷却扇的另一侧部的冷却风。
[0023]在所述电烹调机中,所述炉台的中心部设有温度传感器,且所述炉台的下面部形成有遮风部,该遮风部向下延伸以便包围所述温度传感器的外围。
[0024]实用新型的效果
[002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烹调机提供如下效果。
[0026]第一,所述冷却扇的一侧部相对布置在所述基板部的下部,且所述冷却扇的另一侧部相对布置在所述炉台的下部,使得冷却风由真空外壳分割供给,通过一个冷却扇同时冷却感应加热线圈和基板部,因此能够改善产品的冷却效率。
[0027]第二,所述冷却扇的上部设有划分冷却扇的一侧部和另一侧部的送风导向部,从而向上排出的冷却风被正确引导到基板部和炉台,以顺利冷却各个部分,且用于冷却感应加热线圈的冷却风经过屏蔽板和空外壳被排出,从而可以实现由应加热线圈可加热的结构物的整体冷却,因此能够提高产品的冷却效率。
[0028]第三,所述第一导向部从与所述真空外壳的下端相对的部分向前方上侧倾斜地形成,且所述第一导向部的端部设有向前方弯曲的第一导肋,沿着第一导向部引导的冷却风的方向被转换成与基板部的后面正交的方向,可以向基板部的后方强烈排出所述冷却风,以将所述冷却风顺利供应到所述基板部整体,从而能够提高产品的冷却效率。
[0029]第四,所述第二导向部遮挡冷却扇的另一侧部的一侧,以使内部流道变窄,且沿着与所述屏蔽板的通风部相对的部分形成有送风口,从而压缩的高速冷却风沿着狭窄的流道可以被正确排出到通风部,在炉台与屏蔽板之间加热的空气被快速替换而排出到外部,因此能够提尚广品的冷却效率。
【附图说明】
[0030]图1为示出现有电烹调机的截面图。
[0031]图2为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电烹调机的截面图。
[0032]图3为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电烹调机的冷却扇的剖视图。
[0033]图4为示出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电烹调机中真空外壳和感应加热线圈、屏蔽板的安装结构的分解剖视图。
[0034]图5为示出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电烹调机中去除底盖部的状态的电烹调机下部的分解剖视图。
[0035]图6为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电烹调机的截面图。
[0036]图7为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电烹调机的冷却扇的剖视图。
[0037]图8为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电烹调机的截面图。
[0038]标号说明
[0039]100、200、300、400:电烹调机10:主体
[0040]11,12:基板部
[0041]13:发热部
[0042]14、250、350、450:炉台
[0043]16、252、452:温度传感器20、220、320:盖子
[0044]30、230、430:内胆
[0045]40、260、360、460:冷却扇
[0046]210、310、410:主体外壳部210a:本体外壳部
[0047]210b:底盖部
[0048]211、311、411:基板部
[0049]212:冷却孔240、340:真空外壳
[0050]241:下卡止凸部242:上卡止凸部[0051 ]243:结合翼部 244:边缘部
[0052]251、351、451:感应加热线圈260a、360a:送风导向部
[0053]261、361、461:第一导向部263:第一导肋
[0054]264:叶片部265:风扇外壳部
[0055]266、267:侧板部
[0056]270、370、470:屏蔽板
[0057]271、371:通风部273:区划部
[0058]280:加热器安装部290:托架部
[0059]362、462:第二导向部363:送风口
[0060]454:遮风部c:冷却风
【具体实施方式】
[0061]下面,参照附图对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电烹调机进行详细的说明。
[0062]图2为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电烹调机的截面图,图3为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电烹调机的冷却扇的剖视图,图4为示出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电烹调机中真空外壳和感应加热线圈、屏蔽板的安装结构的分解剖视图,图5为示出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电烹调机中去除底盖部的状态的电烹调机下部的分解剖视图。
[0063]如图2至图5所示,所述电烹调机200包括内胆230、真空外壳240、炉台250、主体外壳部210、基板部211及冷却扇260。
[0064]在此,所述内胆230形成为容器形状,使得其内部容纳食物,内胆230的上部由盖子220选择性地封闭,所述盖子220与主体外壳部210的一侧通过铰链连接而开闭。
[0065]另外,所述真空外壳240被设置为具有直径大于所述内胆230的中空部的圆筒状且包围所述内胆230的外侧面,由采用不锈钢制成的内板和外板结合而成,使得真空空间t形成在所述真空外壳240的内部。
[0066]在此,所述真空空间t可以实现为真空或中空部,优选地,实现为真空,以便提高断热性能。
[0067]由此,可以使从所述内胆230内部向外部的热损失最小化,可以减少在保温内胆230时再加热所消耗的电量,从而可以提高产品的经济效益。
[0068]另外,所述炉台250设于所述内胆230的下部,以便包围内胆230的下面部和侧面部的下部,且所述炉台250的下面安装有感应加热线圈251、253。
[0069]此时,所述炉台250的下部可以连接有铁氧体安装部,所述铁氧体安装部供用于阻断感应加热线圈251、253损失磁力的铁氧体安装。
[0070]并且,所述主体外壳部210被设置为其内部可容纳内胆230和真空外壳240的容器形状,以便覆盖所述真空外壳240的外侧,所述主体外壳部210连接支撑在所述真空外壳240的上端部和下端部。
[0071]在此,所述主体外壳部210可以由合成树脂制成且一体成型,优选地,分为本体外壳部210a及底盖部210b,所述本体外壳部210a形成上部外观,所述底盖部210b与所述本体外壳部210a的下端连接以形成下部外观。
[0072]更具体而言,所述底盖部210b的外围部设有紧固部213,所述紧固部213向上突出且内部贯通形成有螺丝孔,所述本体外壳部210a的下部形成有紧固凸台215,所述紧固凸台215延伸以便与所述紧固部213接触,从而,所述底盖部210b和所述本体外壳部210a可以通过紧固螺丝相结合。
[0073]并且,所述主体外壳部210的上内侧面即本体外壳部210a的上内侧面形成有向径向内侧突出的结合支撑部214,所述真空外壳240的上端部可以连接支撑在所述结合支撑部214的下面。
[0074]而且,所述真空外壳240的下端部可以直接连接支撑在所述底盖部210b的紧固部213内侧部,也可以通过具有包围所述真空外壳240的外侧的形状的托架部290间接连接支撑在底盖部210b。
[0075]由此,通过所述真空外壳240、本体外壳部210a及底盖部210b形成连接的一个支撑结构来可以使各个部件的变形最小化。
[0076]另外,参照图2至图4,所述托架部290包括上托架290a和下托架290b,上托架290a和下托架290b可以分离,也可以通过侧面连接部290c连接而一体成型。
[0077]更具体而言,所述真空外壳240的上端部可以形成有结合翼部243,所述结合翼部243沿着真空外壳240的外侧面向径向外侧突出,所述上托架290a可以具有与所述真空外壳240的外侧面契合的内周的环状,以结合到所述结合支撑部214的下面。
[0078]此时,所述结合翼部243夹紧配合在所述结合支撑部214与所述上托架290a之间。
[0079]由此,在所述上托架290a的上面与所述结合支撑部214的下面之间对所述结合翼部243进行上下加压,且所述真空外壳240的外侧面上部与所述上托架290a的内周契合,以被支撑,从而可以使所述真空外壳240使用中变形最小化,提高产品的耐久性。
[0080]另外,优选地,所述下托架290b包括外环部292和内环部293,所述外环部292连接支撑在所述真空外壳240的下端部,所述内环部293连接支撑在所述炉台250,所述外环部292和所述内环部293通过放射状的多个支撑连接部294相连接。
[0081 ]此时,在所述外环部292的上面形成有限制槽部291,在所述真空外壳240的下端部形成有边缘部244,所述边缘部244向下突出以便插入到所述限制槽部291中。在所述边缘部244被插入到所述限制槽部291中的状态下,通过使所述真空外壳240的上端部与所述结合支撑部214相结合来可以固定所述真空外壳240。
[0082]并且,优选地,所述结合支撑部214的内侧设有内胆安置部216,所述内胆安置部216用于支撑内胆230的上端,所述内胆230的侧面部设有加热器安装部280,所述加热器安装部280的上端部与所述内胆安置部216的下部连接,以供侧加热器安装在所述加热器安装部280的外侧面。
[0083]此时,所述真空外壳240沿着内侧面形成有上卡止凸部242和下卡止凸部241,各个凸部242、241优选具有其内部直径从上向下逐渐减小的形状。
[0084]在此,所述加热器安装部280的下端部由所述上卡止凸部242支撑,所述炉台250的外缘向下弯曲,以由所述下卡止凸部241支撑,因此,能够稳定支撑所述炉台250和所述加热器安装部280,从而可以最小化因在装拆内胆230时的冲击造成的感应加热线圈251或侧加热器的摇动,且提尚广品的安全性。
[0085]此时,所述加热器安装部280的下端部可以在插入到另外设置的圆形的形状支撑件280a的状态下由所述上卡止凸部242支撑,以便防止在加热器安装部280与真空外壳240之间产生间隙。
[0086]另外,所述基板部211设于所述真空外壳240的外侧部,以控制所述感应加热线圈251。此时,所述基板部211可以安装于所述主体外壳部210的前方侧空间,所述基板部211的后方可以设有散热板。并且,参照图2至图3,所述冷却扇260被安装在所述主体外壳部210的下面部以便与外部连通。即,所述冷却扇260可以被安装在设于所述底盖部210b的梳形槽的连通部217的上部,从而可以吸入外部空气。
[0087]此时,所述冷却扇260包括:风扇外壳部265,该风扇外壳部265的由所述真空外壳240的下端划分的一侧部相对布置在所述基板部211的下部,且其另一侧部相对布置在所述炉台250的下部,其中心部形成有圆形开口 ;及叶片部264,该叶片部264可旋转地结合在所述圆形开口。
[0088]此时,优选地,所述冷却扇260被布置为使得所述叶片部264的旋转轴与从所述真空外壳240的下端延伸的假想线邻接。
[0089]在此,所述冷却扇260的一侧部优选被理解为以所述假想线为基准布置在前方的部分,另一侧部优选被理解为以所述假想线为基准布置在后方的部分。
[0090]若驱动所述冷却扇260,则叶片部264进行旋转以便向上方排出冷却风,且所述冷却风由所述真空外壳240划分,所述冷却风的一部分被供应到布置在真空外壳240外侧的基板部211处,所述冷却风的另一部分被供应到布置在真空外壳240内侧的炉台250处。
[0091]由此,通过一个冷却扇260可以同时冷却基板部211和安装在炉台250下面的感应加热线圈251,不需要用于冷却感应加热线圈251的另外冷却扇,因此可以提供更加紧凑且经济的产品。
[0092]并且,冷却所述感应加热线圈251的冷却风经过屏蔽板270,沿着真空外壳240被排出,从而可以实现由感应加热线圈251可加热的结构物的整体冷却,能够提高产品的冷却效率。
[0093]另外,参照图2至图5,所述炉台250的下侧优选设有由铝制成的屏蔽板270,以防止因感应加热线圈251所产生的磁力而所述真空外壳240被感应加热。
[0094]此时,所述屏蔽板270包括:区划部273,该区划部273以隔开的方式布置在所述炉台250的下侧,呈包围所述感应加热线圈251的圆筒状;及弯曲部272,该弯曲部272沿着所述区划部273的下端部向径向内侧延伸,且沿着内侧端形成有开口部272a。
[0095]并且,优选地,在所述屏蔽板270的弯曲部272沿着与所述冷却扇260的另一侧部相对的部分形成有通风部271。所述通风部271优选形成为具有比所述冷却扇260的另一侧部的面积大的面积,使得冷却风顺利流动。
[0096]更具体而言,优选地,所述区划部273的上端被设置为从所述炉台250的弯曲的外缘隔开,所述区划部273的外周被设置为从所述真空外壳240内面隔开。
[0097]此时,与所述发热部251的下部邻接的空气通过吸收发热部251的热来被加热,通过自然对流沿着所述屏蔽板270的区划部273与所述发热部251之间的空间上升。
[0098]然后,上升的空气可以沿着所述炉台250与所述真空外壳240之间的缝隙向上流动,从而通过主体外壳部210的组装的各个部件的缝隙被排出。在此,通过所述通风部271排出到炉台250的下部的冷却风可以代替通过自然对流上升的空气而被供应到所述炉台250与所述屏蔽板270之间,以促进通过自然对流的空气流动,从而能够改善产品的冷却效率。
[0099]此时,排出到所述炉台250的下部的冷却风中一部分可以经过所述发热部251沿着所述屏蔽板270的下部流动,且通过形成在所述底盖部210b的多个冷却孔212被排出。
[0100]并且,所述弯曲部272通过向径向内侧弯曲的端部诱导通过所述冷却扇260的另一侧部排出的冷却风沿着所述屏蔽板270的上面流入,从而能够促进用于冷却的外气流入到炉台250的下部侧。
[0101]由此,顺利实现通过自然对流的空气流动,从而能够改善感应加热线圈251的冷却效率,且防止因感应加热线圈251的过热造成的耗电量增加。
[0102]并且,通过自然对流流动而进行流动的冷却风经过屏蔽板270和真空外壳240被排出,从而不仅可以冷却感应加热线圈251,也可以冷却与感应加热线圈251邻接的金属结构物,因此,可以防止因过热造成的各种支撑部件的损伤,以提高产品的耐久性。
[0103]此时,虽然图中示出形成在所述弯曲部272的内侧端的开口部272a形成为具有对应于加热所述内胆230下面部的感应加热线圈251的大小,但也可以形成为扩展到加热内胆230侧面部的下部的感应加热线圈253,使得通风部271与开口部272a相连接。
[0? 04]另外,所述冷却扇260的上部优选设有送风导向部260a,所述送风导向部260a通过划分所述冷却扇260的一侧部和另一侧部来引导向上排出的冷却风。
[0105]此时,优选地,所述送风导向部260a与所述风扇外壳部265—体成型,以便覆盖所述叶片部264的上部,且包括第一导向部261,所述第一导向部261形成为从与所述真空外壳240的下端相对的部分向所述基板侧向前方上侧倾斜。即,所述第一导向部261将所述基板部211的后方面倾斜地连接到所述冷却扇260的旋转轴上部,从而能够将从所述冷却扇260的一侧部向上排出的冷却风有效地传达到所述基板部211的发热部分。
[0106]在此,优选地,所述送风导向部260a还包括侧板部266、267,所述侧板部266、267沿着所述冷却扇260的外围向上延伸,以便覆盖所述第一导向部261的两侧部。
[0107]更具体而言,所述侧板部266、267沿着所述风扇外壳部265的两侧外缘向上延伸,且叶片部264布置在所述侧板部266、267之间。由此,从所述冷却扇260的叶片部264向上排出的冷却风不泄漏到所述风扇外壳部265的外围,而可以沿着所述第一导向部261的前方倾斜面向基板部211侧顺利流动。
[0108]并且,所述第一导向部261的端部优选设有向前方弯曲的第一导肋263。此时,所述第一导肋263将沿着所述第一导向部261流动的冷却风的方向转换成与所述基板部211的后面正交的方向。由此,可以向基板部211的后方强烈排出所述冷却风,以将所述冷却风顺利供应到所述基板部211整体,从而能够提尚广品的冷却效率。
[0109]另外,所述第一导向部261后方即所述送风导向部260a中与所述屏蔽板270相对的部分被设置为在开放的状态下露出叶片部264。此时,从所述冷却扇260的另一侧部向上排出的冷却风被排出到所述送风导向部260a的开放部分,从而可以通过所述屏蔽板270的通风部271对所述炉台250的下面进行冷却。
[0110]图6为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电烹调机的截面图,图7为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电烹调机的冷却扇的剖视图。在本第二实施例中,除了送风导向部的形状之外的基本构成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因此省略对相同构成的详细说明。
[0?11 ] 如图6至图7所不,所述送风导向部360a优选包括:第一导向部361,该第一导向部361向所述基板部311引导排出到所述冷却扇360的一侧部的冷却风;及第二导向部362,该第二导向部362向所述炉台350引导排出到所述冷却扇360的另一侧部的冷却风。
[0112]由此,将向所述冷却扇的上侧排出的冷却风沿着各个第一导向部361和第二导向部362的内面正确引导到基板部311和炉台350,从而可以顺利冷却基板部311和感应加热线圈351。
[0113]在此,所述第二导向部362的前方部362a沿着第一导向部361的后方端部水平连接,以便遮挡所述冷却扇360的另一侧部的一侧,从而,通过所述冷却扇360的另一侧部向上供应的冷却风压缩在所述第二导向部362的前方部362a内部的狭窄的空间而被快速排出。
[0114]并且,优选地,所述第二导向部362的后方部362b与所述叶片部364隔开地向上突出,且沿着与所述屏蔽板370的通风部371相对的部分形成有送风口 363。
[0115]此时,优选地,所述第二导向部362的两侧部设有侧板部362d,该侧板部362d沿着所述冷却扇360的外围向上延伸,且所述第二导向部362的端部设有第二导肋362c,该第二导肋362c向后方弯曲。
[0116]由此,所述冷却风不泄漏到所述风扇外壳部365的外围而被集中排出到送风口363,且排出的冷却风的方向可以沿着向后方弯曲的第二导肋362c被转换成设置有感应加热线圈351的宽度方向。如上所述,所述第二导向部362通过使内部流道变窄来将压缩的高速冷却风排出到感应加热线圈351的设置方向,从而能够将冷却风迅速供应到感应加热线圈351整体。
[0117]由此,在冷却感应加热线圈351后被加热的冷却风可以通过后续供应的冷却风被快速置换而排出到外部,因此能够改善产品的冷却效率。
[0118]图8为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电烹调机的截面图。在本第三实施例中,除了炉台的下面形状之外的基本构成与上述第二实施例相同,因此省略对相同构成的详细说明,而且,在第三实施例中提出的炉台的下面形状可以同样地应用于上述第一实施例。
[0119]如图8所示,所述炉台450的中心部设有温度传感器452。此时,所述温度传感器452贯通所述炉台450的中心部而与所述内胆430的下面部接触,所述基板部411基于由所述温度传感器452感测的内胆430的温度控制感应加热线圈451,从而调节内胆430的烹调温度。
[0120]在此,所述第二导向部462增加向所述炉台450与所述屏蔽板470之间供应的冷却风量。当将冷却风直接排出到温度传感器452时,存在温度传感器452的感测温度表示与际内胆430的温度相比低的温度的忧虑。
[0121]此时,所述炉台450的下面部优选形成有遮风部454,该遮风部454向下延伸以便包围所述温度传感器452的外围。在此,所述遮风部454优选以贯通所述屏蔽板470的中心部而露出于所述屏蔽板47 O的下侧的长度延伸。
[0122]由此,虽然向所述炉台450与所述屏蔽板470之间供应的用于冷却感应加热线圈451的冷却风量增加,也通过温度传感器452能够正确感测内胆430的温度。
[0123]在此,所述遮风部454优选形成为包围所述温度传感器452的外围的圆筒状,也可以形成为流线型或多边形。
[0124]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并非限定于上述的各个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中所要求的范围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各种形态变更实施,并且,如此的变形应当解释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范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电烹调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内胆,该内胆布置在主体内部,该内胆的内部容纳食物,该内胆的上部由盖子选择性地封闭; 真空外壳,该真空外壳被设置为包围所述内胆的外侧面,该真空外壳的内部形成有真空空间; 炉台,该炉台被设置为包围所述内胆的下部,安装有感应加热线圈; 主体外壳部,该主体外壳部被设置为包围所述真空外壳的外侧,连接支撑在所述真空外壳的上端部和下端部; 基板部,该基板部设置在所述真空外壳的外侧部,控制所述感应加热线圈;及冷却扇,该冷却扇被安装在所述主体外壳部的下面部以便与外部连通,该冷却扇由所述真空外壳的下端划分,使得该冷却扇的一侧部与所述基板部的下部相对布置,且该冷却扇的另一侧部与所述炉台的下部相对布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烹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炉台的下侧设有由铝制成的屏蔽板, 所述屏蔽板包括: 区划部,该区划部被形成为包围所述感应加热线圈的圆筒状;及 弯曲部,沿着所述区划部的下端部延伸到径向内侧,沿着内侧端形成有开口部, 其中,所述弯曲部沿着与所述冷却扇的另一侧部相对的部分形成有通风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烹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扇的上部设有送风导向部,该送风导向部通过划分为一侧部和另一侧部来引导向上侧排出的冷却风。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烹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导向部包括第一导向部,该第一导向部从与所述真空外壳的下端相对的部分向前方上侧倾斜地形成。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烹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导向部的两侧部设有侧板部,该侧板部沿着所述冷却扇的外围向上延伸, 且所述第一导向部的端部设有第一导肋,该第一导肋向前方弯曲。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烹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风导向部包括第二导向部,该第二导向部遮挡所述冷却扇的另一侧部的一侧,且沿着与所述屏蔽板的通风部相对的部分形成有送风口。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烹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导向部的两侧部设有侧板部,该侧板部沿着所述冷却扇的外围向上延伸, 且所述第二导向部的端部设有第二导肋,该第二导肋向后方弯曲。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烹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风导向部包括: 第一导向部,该第一导向部向所述基板部引导排出到所述冷却扇的一侧部的冷却风;及 第二导向部,该第二导向部向所述炉台引导排出到所述冷却扇的另一侧部的冷却风。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烹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炉台的中心部设有温度传感器, 且所述炉台的下面部形成有遮风部,该遮风部向下延伸以便包围所述温度传感器的外 。陋K C/C f ^ H七 η 寸960T99S Zo
【文档编号】H05B6/12GK205610964SQ201620428873
【公开日】2016年9月28日
【申请日】2016年5月12日
【发明人】郑洪吉, 朴豪植, 朴钟元
【申请人】福库电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