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系统及其信号检测方法

文档序号:7971411阅读:49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通信系统及其信号检测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领域,特别涉及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 InputMultiple Output,简称“MIMO”)系统中垂直分层空时编码(V-BLAST)结构的信号检测。

背景技术
移动通信以其特有的灵活、便捷的优点满足了现代社会人们对通信技术的要求,成为80年代中期以来发展最为迅速的通信方式。未来移动通信中日益增加的语音业务、数据业务和宽带Internet业务,在传输速率、性能和系统业务容量等方面对通信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仅靠利用更多的频谱资源是不够的,为此需要引入无线信号的空间资源,也就是用多天线发送和接收信号。如果不同发射天线间的距离足够远且不同接收天线间的距离也足够远,使得各个发射天线到各个接收天线之间的传播信号可以认为是互相独立的,则称这样的多天线信号传输信道为MIMO信道,而具有MIMO信道的通信系统被称为MIMO系统,图1示出了一个MIMO系统的结构。该通信系统在其发射端和接收端均采用多个天线,从而实现了多个数据流在相同时间和相同频带的传输和接收。Foschini等和Telatar已经证明,MIMO系统的信道容量随着收、发射天线数的较少者的增加呈近似线性的增长,这为MIMO通信方式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由于MIMO通信能够极大地提高系统的频带利用率、满足高速率通信的要求,从其提出以来即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MIMO技术已成为未来第四代移动通信中最有发展前景的技术之一。
与传统的单输入单输出(SISO)系统相比,MIMO系统接收端接收到的是在时间上和频带上均相互重叠的多路信号,因此MIMO信号检测面临着远远高于传统SISO信号检测的困难和问题。由于信号检测性能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整个MIMO系统性能的好坏,因此设计高性能、低复杂度的MIMO信号检测算法已成为MIMO通信中的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关键技术。
垂直分层空时编码(V-BLAST)因没有编码冗余,在接收端易于进行检测且解码的复杂度不大,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研究。V-BLAST算法的实质是一种空间上的决策反馈检测,其检测过程采用逐路检测,并在每次检测中选取信噪比或者信干噪比最大的那一路信号进行检测,这可以使该次检测中被检测出的信号具有最好的误码性能,而在每一路信号的检测完成后,则将已检测出的信号作为干扰从接收信号中消去,再开始下一路信号得检测。V-BLAST因其兼具较低的运算复杂度和较好的误码性能而成为当前MIMO信号检测中被广泛采用的算法。
尽管如此,V-BLAST检测的误码性能尚有提高的余地。仿真试验结果显示,V-BLAST与球形解码在误码性能上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限制V-BLAST性能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其在对每一路信号的检测中采用了硬判决。这种硬判决不仅使判决的错误成为不可纠正,而且还会在以后各层的检测中导致误码扩散,即一旦发生判决错误,其就会在随后的各路信号的检测中成为被放大了的干扰,从而严重地恶化对这些信号的检测性能。因此,针对V-BLAST这种结构的空时特性,如何寻找一种有效的信号检测算法使其性能接近极大似然或者球形解码算法的性能,同时保持其算法的简单实用性,这成为长期困扰本领域技术人员的一个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各实施方式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通信系统及其信号检测方法,在对V-BLAST结构的信号进行检测时,能够以更简单的算法实现接近极大似然或者球形解码算法的性能。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V-BLAST结构的信号的检测方法, 对V-BLAST结构中各路信号逐层检测; 在最后一层之前的每层检测时,计算并根据该层各节点可能形成的路径的后验概率,保留符合预定条件的至少一条路径,在下一层检测中仅检测被本层保留的各路径的后续节点; 检测最后一层时,将后验概率最大的路径作为最终检测结果输出。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还公开了一种MIMO通信系统,该系统使用上述的方法接收MIMO信号。
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软判决V-BLAST检测算法和现有的V-BLAST检测算法都是按照由迫零准则或者MMSE准则确定的最佳顺序来实现对MIMO信号的逐路检测。整个检测分M步完成,在每一步检测中,都是首先在尚未检测的各路信号中选择SNR最大或者MMSE最小的那路信号进行检测,检测结果是通过将接收信号左乘以一个检测向量而得到的,不同的是,现有的V-BLAST检测算法直接对检测结果进行硬判决,再将判决结果映射到接收信号空间,接着,系统将该映射值作为干扰从原接收信号中去除,得到新的接收信号并用于下一层的检测,这个过程持续下去,直到完成对最后一路信号的检测。这种硬判决不仅使得判决错误成为不可纠正,而且还会在以后的各层检测中导致误码扩散,即一旦发生判决错误,就会在随后的各路信号的检测中成为被放大了的干扰,从而严重的恶化对这些信号的检测性能。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为克服硬判决可能带来的误码扩散的缺点,在检测时引入了软判决思想。对检测结果进行判决时不仅给出了判决结果,而且还给出了这种结果发生的后验概率。而MIMO信号检测可以被建模成在一棵M层的树中寻找一条最佳路径问题,各路径的后验概率就是这条路径上所有节点的后验概率的乘积。通过选取适当的后验概率门限值,将后验概率足够大的路径均予以保留,而不像硬判决那样,只保留一条路径,将其它可能路径都去掉,从而大大的减少了误判的可能性,因而本发明能有效地克服传统V-BLAST算法中的误码扩散,取得远远优于传统V-BLAST算法的误码性能。理论分析表明,通过适当的选取后验概率门限值,软判决V-BLAST算法可以取得趋近于球形解码的误码性能,而仿真结果显示,软判决V-BLAST算法具有比球形解码低得多的运算复杂度。



图1是M×N的MIMO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方式中软判决V-BLAST算法的流程; 图3是本发明实施方式中软判决V-BLAST算法的路径搜索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对V-BLAST结构的信号进行检测时,引入了软判决的思想,即在对信号检测的过程中对信号进行判决时不仅给出判决结果,而且还给出了这种结果发生的后验概率。从而给出一种软判决的V-BLAST算法,以提高V-BLAST的检测性能。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提出的V-BLAST检测方法中,MIMO信号检测被看作为是在一棵M层的树中寻找一条后验概率最大的路径的问题。在每一路信号的检测中,系统将后验概率足够大的路径均予以保留,而当完成对最后一路信号的检测后,所得到的后验概率最大的那条路径即为检测结果。软判决V-BLAST检测采用与传统V-BLAST检测一样的检测顺序,而其各路径的后验概率则是这条路径上所有节点的后验概率的乘积。由于软判决V-BLAST算法有效的克服了传统V-BLAST算法中的误码扩散,取得了远优于后者的误码性能。理论分析表明,通过选取适当的后验概率门限值,软判决V-BLAST算法可以取得趋近于球形解码的误码性能。而仿真结果则显示,软判决V-BLAST算法具有比球形解码低得多得运算复杂度。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将该MIMO信号检测建模为在一棵M层的树上按照某种方法搜索一条最佳路径的问题。设各发射天线上的发送信号xi(i=1,2,..,M)来自一个有限符号集A={as,s=1,2,...,I},则该树具有该结构特点(1)树的第一层有I个节点;(2)每个非最后一层的节点均引出I个下一层节点。树的各层与发射信号各层的对应关系由不同的检测方法采用的检测顺序所确定。通常,用T(M,I)表示由M、I和V-BLAST的检测顺序所确定的搜索树,则在T(M,I)中共有IM条不同的路径。
设置M个发射天线和N个接收天线,且保证接收天线个数不少于发射天线个数。在第i个发射天线上发射出去的信息符号为xi,x的各项独立同分布,且E[|xi|2]=εx。噪声向量n的各项为独立同分布,且niN(0,σn2)。
每一根接收天线上接收到的信号都是来自M个发射天线同时发射的信号向量x通过信道H,并经过噪声污染的信号。即y=Hx+n,式中,y=[yi]N×1、x=[xi]M×1、n=[xi]N×1分别为接收信号、发射信号和噪声向量,H=[hij]N×M为信道矩阵。
对信道矩阵和接收信号向量进行初始化。具体地说,H1=H,y1=y,最大保留路径数Tmax,概率门限值p0,按照由迫零(ZF)准则(信噪比最大准则)或最小均方差估计(Minimum mean-square error,简称“MMSE”)准则确定的最佳检测顺序来实现对MIMO信号的逐路检测,整个检测分M步完成。
按一定规则得到矩阵G,选择范数最小的行,得到检测向量。定义G1。如果采用迫零准则(信噪比最大准则),则

(即+H1的伪逆);若采用MMSE准则,则 选取G1的行。找到使G1范数最小且非零的行,记为k1,即最先检测的信号就是k1路信号。
得到检测向量wk1。取G1的第k1行,即其中,(G1)k1表示取G1的第k1行操作。
计算检测结果和检测噪声。
检测结果zk1是通过将接收信号y1左乘检测向量wk1而得到的,即zk1=wk1y1,与传统V-BLAST算法不同的是,此时并不是直接对检测结果就进行硬判决,而是引入软判决的思想,来避免误码扩散,从而提高检测的性能。
该层的检测噪声σk12为可以通过证明得到 1)在基于迫零准则的V-BLAST检测中,检测向量wki(i=1,2,...M)是相互正交的,即同时,检测噪声wkin(i=1,2,...M)是相互独立的。
2)在基于MMSE准则的V-BLAST检测中,当信噪比比较大时,检测向量wki(i=1,2,...M)是近似相互正交的,即在基于MMSE准则的V-BLAST检测中,当信噪比比较大时,检测噪声wkin(i=1,2,...M)是近似相互独立的。
在V-BLAST的分层检测中,其各层检测噪声相互独立或者近似相互独立,这意味着在V-BLAST检测中其各路径后验概率的计算可以通过计算路径上各结点概率的乘积而得到,这构成了软判决V-BLAST算法的一个数学基础,也成为本专利的理论基础。
计算这一层节点可能形成路径的后验概率,选择值最大的若干条路径予以保留。
计算这一层结点可能形成路径的后验概率,然后根据概率门限值p0从中选取最大的T1(保证T1不超过Tmax)个值,即对应于T1条路径,并按照从大到小的次序进行排列。
后验概率的计算可以通过如下的方法来进行 对于树T(M,I),考察其第i层上的结点as(s=1,2,...,I),在检测信号为zki条件下的后验概率为其中C为常数,而 再考察T(M,I)中一条由第一层开始的深度为R的路径[as1,as2,...,asR],这里,用“[...]”表示路径,as1,as2,...,asR为这条路径上的相应的结点。根据步骤203的结论,可得到该路径的后验概率为 考虑到降低运算量,用后验概率的对数来进行路径概率的比较,去除公共项后,可采用如下的概率的对数值(也称对数后验概率)进行路径后验概率的比较 将这一层T1条路径所对应的节点记录下来,记为r1(t)(t=1,2,...,T1)记录下这一层检测完成后所得到的T1条路径,记为L1(t)(t=1,2,...,T1),即(t=1,2,...,T1)。
更新经过这第一层检测第t条路径经过消除干扰后得到的用于下一层信号检测的接收信号向量y2(t)(t=1,2,...,T1),即(t=1,2,...,T1),其中,(H1)K1表示取矩阵H1的第k1列操作。同时更新信道矩阵即H2是将信道矩阵H1的第k1列置零而得到的。
接下来开始迭代计算,对于第i(i=2,...,M)层检测,如果采用迫零准则,则

若采用MMSE准则,则找到使Gi范数最小且非零的行,记为ki,即检测的信号就是ki路信号。
检测向量wki取Gi的第ki行,即其中,(Gi)ki表示取Gi的第ki行操作,检测结果zki是通过将接收信号yi左乘检测向量wki而得到的,即(t=1,2,...,Ti)。
计算这一层结点可能形成路径的后验概率 这样的路径有Ti-1*I条。具有同一父节点的I个节点,对应的zki值相同。
然后根据概率门限值p0从中选取最大的Ti(保证Ti不超过Tmax)个值,即对应于Ti条路径,并按照从大到小的次序进行排列。将这一层Ti条路径所对应的节点记录下来,记为ri(t)(t=1,2,...,Ti)。
更新第i层检测完成后所得到的Ti条路径,记为Li(d)(d=1,2,...,Ti),即(d=1,2,...,Ti)。这里t(d)∈{1,2,...,Ti-1}。
更新经过这第i层检测第d条路径经过消除干扰后得到的用于下一层信号检测的接收信号向量yi+1(d)(d=1,2,...,Ti),即(d=1,2,...,Ti),其中,(Hi)ki表示取矩阵Hi的第ki列操作。同时更新信道矩阵即Hi+1是将信道矩阵Hi的第ki列置零而得到的。
由于每次都对路径的后验概率都进行了排序,因此,当完成这M层检测后,所得到的LM(1)就是最终的检测结果。
为了说明得更为清楚和具体,上述实施方式中对第一层的处理和从第二层起各层的处理分开描述的,也可以将各层的处理统一描述,如图2所示。
下面通过一个实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将MIMO信号检测建模成如图3的在M层的树上搜索一条最佳路径问题。假设发射信号xi(i=1,2,...,M)取自一个有限符号集A={as,s=1,2,..,I},如QPSK,则I=4,A={a1,a2,a3,a4}。该树的第一层有I个节点,每一个非最后一层的节点均引出I个下一层的节点。我们用T(M,I)表示由M个发射天线、I个有限字符以及V-BLAST检测顺序所确定的搜索树。在T(M,I)中共有IM条路径。下面,以M=4,I=2为例来说明软判决V-BLAST检测算法的具体步骤 首先,作初始化工作H1=H,y1=y,最大保留路径数Tmax,概率门限p0,假设检测顺序为k1,k2,...,kM,分别对应于图3树中的M层,则检测向量和检测噪声分别为wki和σki2(i=1,2,...,M)。
然后,按照由迫零(ZF)准则或MMSE准则确定的最佳检测顺序来实现对MIMO信号的逐路检测,整个检测分M步完成。
第一步如果按照迫零准则,选取

并找到使得信噪比最大(对应于G1范数最小)的那一行,并将行号记为k1;如果按照MMSE准则,选取并找到使得MMSE最小(对应于G1范数最小)的那一行,并将行号记为k1。我们第一次要检测的是第k1路信号,对应于图3,表示要检测的是搜索树的第一层。检测向量wk1就取G1的第k1行,记为其中,(G1)k1表示取G1的第k1行操作。检测结果zk1是通过将接收信号左乘一个检测向量而得到的,即检测噪声σki2为在这一层中,共有2个状态,分别为a1,a2,对应于2条路径的节点。然后分别计算这2条路径的后验概率,后验概率的计算可以根据公式1来进行 (公式1) 然后在后验概率序列中选取最大的T1(T1≤Tmax)个值,也就是T1条路径,并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并将T1条路径对应的节点记录下来,记为r1(t)(t=1,2,...,T1)。然后记录下这一层检测完成后所得到的T1条路径,记为L1(t)(t=1,2,...,T1),即(t=1,2,...,T1),用“[]”表示由节点所形成的路径。在路径数T1的选取上,要根据概率门限值,确保(T1≤Tmax)和接下来更新经过第一层检测的第t条路径经过消除干扰后得到的用于下一层信号检测的接收信号向量y2(t)(t=1,2,...,T1),即(t=1,2,...,T1),其中,(H1)k1表示取矩阵H1的第k1列操作。同时更新信道矩阵即H2是将信道矩阵H1的第k1列置零而得到的。针对图3中的实例,假设T1=2,我们发现节点a1,a2两个节点的后验概率值比较接近,且两个节点a1,a2的后验概率是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的。因此,在这一层检测中,我们保留节点a1,a2,并形成2条路径然后,将这一层检测出来的信号当作干扰从接收信号向量中消除,得到了2个用于下一层信号检测的接收信号向量y2(1),y2(2)。其中, 从第二步到第M步都可以以同样的迭代的方式进行,下面以第i(i=2,...,M)步为例来详细说明算法的实施过程。按照第一步中介绍的原则,选取Gi,并找到使得满足信噪比最大或者MMSE最小的行,并将行号记为ki,即这一步我们要检测的是第ki路信号,对应于图3,表示要检测的是搜索树的第i层。检测向量wki就取Gi的第ki行,记为其中,(Gi)ki表示取Gi的第ki行操作。第i层第t条路径的检测结果zki(t)是通过将上层检测后消除干扰后得到的接收信号左乘一个检测向量而得到的,即检测噪声σki2为如果i≠M,则这Ti-1条路径的每一条都会在第i层引出2个状态节点,分别为a1,a2,对于增加了2个状态的新节点的所有可能的路径,分别计算它们的后验概率值,后验概率的计算可以根据下式进行 (公式2) 其中,<t,s>表示第t条路径与在第i层的状态节点为as的节点所组成的新的路径。然后在这些所有可能的路径的后验概率序列中选取最大的Ti(Ti≤Tmax)个值,也就是保留Ti条路径,并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并将Ti条路径与它们在第i层的状态节点记录下来,记为ri(d)(d=1,2,...,Ti)。这样,便形成了Ti条路径Li(d)(d=1,2,...,Ti),记录下第i层检测完成后所得到的这Ti条路径,(d=1,2,...,Ti)。在路径数Ti的选取上,要根据概率门限值,确保(Ti≤Tmax)和接下来更新经过第i层检测的第d条路径经过消除干扰后得到的用于下一层信号检测的接收信号向量yi+1(d)(d=1,2,...,Ti),即(d=1,2,...,Ti),其中,(Hi)ki表示取矩阵Hi的第ki列操作。同时更新信道矩阵即Hi+1是将信道矩阵Hi的第ki列置零而得到的。对应于图3中的实例,在第一层检测中,我们保留了节点a1,a2,并形成2条路径按照某种准则选取G2,其中,G2的选取是针对更新了的信道矩阵H2而进行的。然后选择G2范数最小的行,对应的行号记为k2,也就是说在这一层中,我们要检测的是第k2路信号。检测向量wk2取G2的第k2行,检测噪声为对应于2条路径,便有2个检测结果zk21,zk22,其中(t=1,2,3)。对于每一条路径,在这一层都有2个状态,并有形成4条可能路径,然后计算这4条可能路径的后验概率,并将后验概率值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后验概率的计算根据公式2来进行。从后验概率值序列中选取T2=3,假设我们发现路径[a1,a1],[a1,a2],[a2,a1]的后验概率明显的比路径[a2,a2]的后验概率大,因此我们在第一条路径中保留节点a1,a2,在第二条路径中保留节点a1。将后验概率值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这样,便得到了新的3条路径然后,将这一层检测出来的信号当作干扰从接收信号向量中消除,得到了4个用于下一层信号检测的接收信号向量y3(1),y3(2),y3(3)。其中,重复第二步中对第二层的检测,直到最后一层。最后,我们可以得到一条路径数为M的树的后验概率序列,若将这个序列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则具有最大后验概率的那条路径LM(1),如图3中,即为检测结果。
从以上的说明可以看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软判决V-BLAST算法每一层的路径的计算中,通过适当的选取保留路径的后验概率的门限值,可以使软判决V-BLAST检测在误码性能与运算复杂度之间达到一个良好的折衷。
除了上述V-BLAST结构的信号的检测方法的实施方式外,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还涉及一个MIMO系统,该系统中使用了上述实施方式的方法接收MIMO信号。
虽然通过参照本发明的某些优选实施例,已经对本发明进行了图示和描述,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垂直分层空时编码V-BLAST结构的信号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
对V-BLAST结构中各路信号逐层检测;
在最后一层之前的每层检测时,计算并根据该层各节点可能形成的路径的后验概率,保留符合预定条件的至少一条路径,在下一层检测中仅检测被本层保留的各路径的后续节点;
检测最后一层时,将后验概率最大的路径作为最终检测结果输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V-BLAST结构的信号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应用于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
该MIMO系统中包含M个发射天线和N个接收天线,其中M、N均为正整数,N大于或等于M;
第i个发射天线上发射出去的信息符号为xi,x的各项独立同分布,且E[|xi|2]=εx;噪声向量n的各项为独立同分布,且
;每一个接收天线上接收到的信号y=Hx+n,式中,y=[yi]N×1、x=[xi]M×1、n=[xi]N×1分别为接收信号、发射信号和噪声向量,H=[hij]N×M为信道矩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V-BLAST结构的信号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对MIMO信号的检测建模为在M层的树上搜索最佳路径,该树的第一层有M个节点,每个非最后一层的节点均引出I个下一层节点,
其中,各发射天线上的发送信号xi(i=1,2,..,M)来自有限符号集A={as,s=1,2,...,I}。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V-BLAST结构的信号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每一层检测时,采用信噪比最大准则选取信噪比或者信干噪比最大的那路信号进行检测,或采用最小均方差估计MMSE准则选择使得均方误差最小的那路信号进行检测。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V-BLAST结构的信号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
采用信噪比最大准则时,通过以下方式计算第R层节点可能形成的路径的后验概率的对数值
其中,zki为第i层检测结果,σki2为第i层检测噪声,asi为第i层的第S个节点,1≤i≤R,1≤R≤M,1≤S≤I。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V-BLAST结构的信号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
采用信噪比最大准则时,对第i层检测,通过以下方式计算所述zki、和σki2
找到使Gi范数最小的行,记为ki,作为第i层检测的信号;检测向量wki取Gi的第ki行;
检测结果zki通过将接收信号yi左乘检测向量wki而得到;检测噪声
其中,H1=H,y1=y,上
表示对矩阵进行伪逆操作。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V-BLAST结构的信号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MMSE时,对第i层检测,通过以下方式计算所述zki、和σki2
找到使Gi范数最小的行,记为ki,作为第i层检测的信号;
检测向量wki取Gi的第ki行;
检测结果zki通过将接收信号yi,左乘检测向量wki而得到;
检测噪声
其中,H1=H,y1=y,上
表示对矩阵进行伪逆操作。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V-BLAST结构的信号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定条件为
所述可能形成的路径的后验概率大于预定门限,和/或,该可能形成的路径的后验概率是本层各可能形成的路径的后验概率中最大的Q个之一,其中,Q为正整数,Q小于或等于预设的最大路径数。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V-BLAST结构的信号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每一层确定保留路径后,还包含以下步骤
为各保留路径更新信道矩阵和接收信号向量,将已检测出的信号作为干扰从接收信号中消去;
下一层检测时,对各保留路径使用经更新的所述信道矩阵和接收信号向量。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V-BLAST结构的信号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于第i层检测的第d条保留路径,
用于下一层信号检测的接收信号向量通过以下方式更新
用于下一层信号检测的信道矩阵通过以下方式更新
其中,(Hi)ki表示取矩阵Hi的第ki列操作。
11.一种MIMO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使用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接收MIMO信号。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领域,公开了一种通信系统及其信号检测方法。本发明对V-BLAST结构中各路信号逐层检测;在最后一层之前的每层检测时,计算并根据该层各节点可能形成的路径的后验概率,保留符合预定条件的至少一条路径,在下一层检测中仅检测被本层保留的各路径的后续节点;检测最后一层时,将后验概率最大的路径作为最终检测结果输出。本发明能够以更简单的算法实现接近极大似然或者球形解码算法的性能。
文档编号H04L1/02GK101192905SQ200610146970
公开日2008年6月4日 申请日期2006年11月23日 优先权日2006年11月23日
发明者刘谦雷, 麻清华, 杨绿溪, 夏林峰 申请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