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振动音频驱动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900952阅读:14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新型振动音频驱动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振动音频驱动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振动式音频驱动器结构复杂,零件多,工序多,加工成本高,音质不稳定,特 别在低音部分几乎无法体现,寿命短,难以普及等缺点。现有技术的振动音频驱动器的结构主要包括上盖和开有内部凹台的底座,底座与 交替层叠的下磁铁,极铁,上磁铁和磁平衡片组成聚磁能装置,并固定在凹台底部,底座与 聚磁能装置的间隙中安装有音圈,音圈的一圈接引线通过底座上开的引线孔引出与外部电 路连接,音圈另一端固定在传震器底面上,传震器由弹波,聚震顶帽和传震片组成,聚震帽 固定连接在弹波上,传震片与聚震帽顶部紧密连接,弹波用弹性模量较大的不锈钢或玻璃 钢复合材料制作,整个传震装置固定在底座上部,在弹片上可以用螺纹连接或铆接方式安 装,通过调节顶丝松紧度改变弹片的震动幅度控制高低频震动幅度控制高低频震动输出强 度,为使传震片与附着体表面更好贴合,在传震片上表面覆盖一层橡胶垫片以增加贴合紧 密度。在工作时,音圈通电后在聚磁能装置产生的强磁场中产生震动,此震动经传震器传递 使与传震片紧密贴合的附着体震动发声。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人在进行本实用新型的研究时,发现现有技术的音频驱动 器存在一下的缺陷采用现有技术结构的振动音频驱动器其结构复杂,零件多,工艺复杂,加工要求 高,成本大,况且零件多,组装误差大稳定性差,因此其震动效果欠佳,存在音频范围较窄、 失真较高、效率低寿命短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振动音频驱动器,其结构更加简单紧凑,且有 利于提高音频振动效率。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振动音频驱动器,包括主体、磁动发生装置、音圈、 振拨、缓冲垫;在所述主体的内侧开有凹台,所述磁动发生装置位于所述主体凹台的底部,所述 磁动发生装置由自上而下层叠的第一磁钢、极板、第二磁钢构成;所述音圈设置于所述磁动发生装置外壁与所述主体内壁之间的间隙,所述振拨覆盖于所述主体的顶部,所述振拨的外沿与所述本体固定连接,所述振 拨的底部为一向底部凸起的底部凸环,所述底部凸环嵌入地与音圈的壁体相粘接;所述振拨的顶部为一向顶部凸起的顶部凸台,所述缓冲垫覆盖粘接于所述振拨的 顶部凸台上。可选地,所述振拨由芯部、以及设置在所述芯部外壁的外圈、以及连接在所述芯 部、外圈之间的多条悬梁构成,
4[0013]其中,所述振拨的外沿与所述本体固定连接,具体是所述振拨的外圈与所述本体 固定连接,其中,所述振拨的底部为一向底部凸起的底部凸环,具体是在所述芯部的底部设 置有一向底部凸起的底部凸环;其中,所述振拨的顶部为一向顶部凸起的顶部凸台,具体是所述芯部的顶部为一 向顶部凸起的顶部凸台;所述振拨覆盖于所述主体的顶部,具体是所述振拨的外圈覆盖于所述主体的顶部,与所述主体的顶部相粘接。可选地,所述振拨由高弹性的金属材料、或高弹性的工程塑料制成。可选地,所述主体由内主体、外主体内外套接构成,所述内主体由钢材制成。 可选地,所述外主体由塑胶制成。可选地,所述内主体、外主体通过固定连接内外套接在一起。可选地,所述音圈设置于所述磁动发生装置外壁与所述主体内壁之间的间隙,具 体是所述音圈上连接有音响圈的一端设置在所述极板外壁与所述主体的内壁之间的 间隙。可选地,所述缓冲垫的底面为向顶部凹进的底部凹台、顶面为向顶部凸起的凸台, 在所述底部凹台、凸台的底部设置有一向外周延伸的延伸边,所述缓冲垫覆盖粘接于所述振拨的顶部凸台上,具体是所述缓冲垫的凹台扣盖在所述振拨的凸台上,所述底部凹台的内壁与所述振拨的 顶部凸台的外周相粘接。可选地,所述缓冲垫采用胶体制成。可选地,所述磁动发生装置由自上而下层叠的第一磁钢、极板、第二磁钢构成,具 体是所述第一磁钢、第二磁钢以极板轴中心对称地分别分布在所述极板的顶面、底面。由上可见,,应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由于振拨直接覆盖粘接在本体的 顶部凸台上,并且底部与音圈直接粘连,振拨的顶部凸台通过缓冲垫直接接触振动体,而不 是如现有技术一样直接需要通过设置于振拨与缓冲垫之间的传振体传递振动,可见应用本 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能够减少振动的传递阶梯,减少传递损耗,降低失真,有利于拓宽音频 驱动器的振动音频范围,有利于保证所有音频振动的传递的实现。另外,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音频驱动器结构,应用本实施例结构,由于结构简单合 理,产品在加工时绝大部分产品公差都由模具或夹具保证,在大部分零件装配时具有唯一 性,故在装配时人为误差少,组装效率高,仅需要将各部件按扣入,最后将振拨的外圈固定 在本体上即可,而不需要多次组装操作工序,使得生产工序更加简单、且结构更加紧凑,并 且能够取得良好的致密性,使得振动传递灵活简单明了,传动损耗小效率高,因此频响灵 敏、范围广、失真小。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 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音频驱动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图1所示音频驱动器中的本体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图1所示音频驱动器中的音圈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图1所示音频驱动器中的振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图1、4所示的振拨的俯视透视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图1、4所示的振拨的仰视透视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图1、所示音频驱动器中的缓冲垫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图1所示音频驱动器中的磁动发生装置的剖面结构 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在此本实用新型的示意 性实施例以及说明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实施例1 参见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振动音频驱动器主要包括以下部件主体101、磁 动发生装置102、音圈103、振拨104、缓冲垫105。其中各部件的结构以及连接关系如下在主体101的内侧开有凹台,由自上而下层叠的第一磁钢801、极板803、第二磁钢 802构成的磁动发生装置102装在主体101的凹台的底部。音圈103设置于磁动发生装置 102与主体101的内壁之间的间隙中。振拨104覆盖于主体101的顶部,振拨104的外沿与 本体固定连接,振拨104的底部为一向底部凸起的底部凸环404,该底部凸环404嵌入地与 音圈103的壁体(既可以是内壁也可以是外壁)密封无缝夹接粘接,振拨104的顶部为一 向顶部凸起的顶部凸台405,缓冲垫105覆盖粘接于振拨104的顶部凸台405上。本实施例的音频驱动器的工作原理是当往音圈103输入不同的音频电流,在主 体101与磁动发生装置102之间的空间产生不同的电磁场,从而使在主体101与磁动发生 装置102之间间隙的音圈103产生与当前输入频率相符的振动,音圈103带动振拨104振 动,振拨104通过缓冲垫105将振动等频率的向外传递开去,振动相接触物体,产生共振发 出相应声波。由上可见,应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由于振拨104直接覆盖粘接在本 体的顶部凸台405上,并且底部与音圈103直接粘连,振拨104的顶部凸台405通过缓冲垫 105直接接触振动体,而不是如现有技术一样直接需要通过设置于振拨104与缓冲垫105之 间的传振体传递振动,可见应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能够减少振动的传递阶梯,减少传递 损耗,降低失真,有利于拓宽音频驱动器的振动音频范围,有利于保证所有音频振动的传递 的实现。另外,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音频驱动器结构,应用本实施例结构,由于结构简单合 理,产品在加工时绝大部分产品公差都由模具或夹具保证,在大部分零件装配时具有唯一 性,故在装配时人为误差少,组装效率高,仅需要将各部件按扣入,最后将振拨104的外圈固定在本体上即可,而不需要多次组装操作工序,使得生产工序更加简单、且结构更加紧 凑,并且能够取得良好的致密性,使得振动传递灵活简单明了,传动损耗小效率高,因此频 响灵敏、范围广、失真小。另外,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本实施例的主体既可以作为一个整体钢铁 元件呈一体化结构,也可以采用图2所示的结构由图2所示,该主体101可以由内主体202、外主体201内外套接(比如可以但不 限于通过铆接、或者粘结连接在一起)构成,在设计时仅针对与磁动发生装置102相对、与 电磁场强度有关的内主体202选用钢材材料即可,而对于套接在内主体202外部,与磁动发 生装置不相对的外主体201可以选用任何材质的材料制成,比如钢材材料、或者其他的金 属材料、甚至塑料材料等等。这样,既保证了电磁场强度,又有利于节约整个振动音频驱动 器的成本。同时还有利于减少加工量,使部件结构简单,减低工艺要求,降低生产成本,增加 产品稳定性。参见图1、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使得整个振动音频驱动器的机械结构更加 紧凑、稳定,可以使音圈上无音响圈301的一端与振拨104的底部粘接,音圈上连接有音响 圈301的一端设置在振动发生器的极板803、以及与该极板803相对的主体101的内壁之间 的间隙。参见图4、5、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将振拨104的设计成以下的结构振拨104由芯部401、以及设置在所述芯部401外壁的外圈402、以及连接在芯部 401、外圈402之间的多条悬梁403构成。该底部凸环404设置于芯部401的底部,该顶部 凸台405设置在芯部401的顶部。在安装时,使得振拨104的外圈402覆盖于主体101的 顶部,与主体101 (外主体201)的顶部相粘接,振拨104的底部凸环404与音圈无连接线的 一端相粘结。由于采用图4、5、6所示的结构,振拨104在主要振动传递部件悬梁403 (臂) 的两端均有固定部(芯部401、外圈402),能够使得其尺寸稳定、在振动式变形小,振动更加 有力、稳健,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音频转换效率、以及稳定的音色。在本实施例中吗,该振拨104由高弹性的金属材料、或高弹性的工程塑料制成。该缓冲垫105既可以如现有技术一样采用平面状的结构,也可以如图7所示采用 以下的结构该缓冲垫105的底面为向顶部凹进的底部凹台701、顶面为向顶部凸起的凸台 702,在所述底部凹台701、凸台702的底部设置有一向外周延伸的延伸边沿703,使得整个 缓冲垫105呈一顶帽状。在安装时,使得缓冲垫105的凹台扣盖在振拨104的顶部凸台405702上,缓冲垫 105的底部凹台701的内壁与振拨104的顶部凸台702的外周相无缝粘接。采用本设计能 够避免空气中的灰尘落入音频驱动器的振动腔内部而影响音频振动的效果,进而保正音质 的稳定。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有利于振动的有效传递,缓冲垫105采用胶体材料制成,使得 其弹性佳并且保护性能好。为了使得本实施例音频驱动器的结构更加紧凑,参见图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使 第一磁钢801、第二磁钢802呈以极板803轴中心对称地分布在极板803的顶面、底面。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原理以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适用于帮 助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原理;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实施 例,在具体实施方式
以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 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权利要求一种振动音频驱动器,包括主体、磁动发生装置、音圈、振拨、缓冲垫;其特征是,在所述主体的内侧开有凹台,所述磁动发生装置位于所述主体凹台的底部,所述磁动发生装置由自上而下层叠的第一磁钢、极板、第二磁钢构成;所述音圈设置于所述磁动发生装置外壁与所述主体内壁之间的间隙,所述振拨覆盖于所述主体的顶部,所述振拨的外沿与所述本体固定连接,所述振拨的底部为一向底部凸起的底部凸环,所述底部凸环嵌入地与音圈的壁体相粘接;所述振拨的顶部为一向顶部凸起的顶部凸台,所述缓冲垫覆盖粘接于所述振拨的顶部凸台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音频驱动器,其特征是,所述振拨由芯部、以及设置在所述芯部外壁的外圈、以及连接在所述芯部、外圈之间的 多条悬梁构成,其中,所述振拨的外沿与所述本体固定连接,具体是所述振拨的外圈与所述本体固定 连接,其中,所述振拨的底部为一向底部凸起的底部凸环,具体是在所述芯部的底部设置有 一向底部凸起的底部凸环;其中,所述振拨的顶部为一向顶部凸起的顶部凸台,具体是所述芯部的顶部为一向顶 部凸起的顶部凸台;所述振拨覆盖于所述主体的顶部,具体是所述振拨的外圈覆盖于所述主体的顶部,与所述主体的顶部相粘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振动音频驱动器,其特征是, 所述振拨由高弹性的金属材料、或高弹性的工程塑料制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音频驱动器,其特征是, 所述主体由内主体、外主体内外套接构成,所述内主体由钢材制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振动音频驱动器,其特征是, 所述外主体由塑胶制成。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振动音频驱动器,其特征是, 所述内主体、外主体通过固定连接内外套接在一起。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振动音频驱动器,其特征是,所述音圈设置于所述磁动发生装置外壁与所述主体内壁之间的间隙,具体是 所述音圈上连接有音响圈的一端设置在所述极板外壁与所述主体的内壁之间的间隙。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振动音频驱动器,其特征是,所述缓冲垫的底面为向顶部凹进的底部凹台、顶面为向顶部凸起的凸台,在所述底部 凹台、凸台的底部设置有一向外周延伸的延伸边,所述缓冲垫覆盖粘接于所述振拨的顶部凸台上,具体是所述缓冲垫的凹台扣盖在所述振拨的凸台上,所述底部凹台的内壁与所述振拨的顶部 凸台的外周相粘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音频驱动器,其特征是, 所述缓冲垫采用胶体制成。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音频驱动器,其特征是,所述磁动发生装置由自上而下层叠的第一磁钢、极板、第二磁钢构成,具体是所述第一磁钢、第二磁钢以极板轴中心对称地分别分布在所述极板的顶面、底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设备领域,公开了一种新型振动音频驱动器。其包括主体、磁动发生装置、音圈、振拨、缓冲垫;在主体的内侧开有凹台,磁动发生装置位于主体凹台的底部,磁动发生装置由自上而下层叠的第一磁钢、极板、第二磁钢构成;音圈设置于磁动发生装置外壁与主体内壁之间的间隙,振拨覆盖于主体的顶部,振拨的外沿与本体固定连接,振拨的底部为一向底部凸起的底部凸环,底部凸环嵌入地与音圈的壁体相粘接;振拨的顶部为一向顶部凸起的顶部凸台,缓冲垫覆盖粘接于振拨的顶部凸台上。
文档编号H04R9/04GK201657298SQ20102015763
公开日2010年11月24日 申请日期2010年4月7日 优先权日2010年4月7日
发明者朱多亮 申请人:朱多亮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