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框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903798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模块框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模块框架,特别是一种通用在面板和配线架这些支撑设备上 的模块框架。
背景技术
现有的模架框架不能通用在面板(86面板和地插)和配线架(铜配线架、光纤配 线架等)这些支撑设备上,需要针对不同的面板和配线架配套对应的面板,在安装和更换 都带来比较大的不便。另外,现有的模块框架,不能把行业使用的铜接插件、光接插件都实 现安装,因此使用时也是非常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模块框架,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需要针对不同的面 板和配线架配套对应的面板,在安装和更换都带来比较大的不便的技术问题。一种模块框架,背部上部和下部分别设置第一定位件和第二定位件,通过第一定 位件和第二定位件固定在面板的底座上或配线架的框架上。所述框架采用标准高度1U,宽 度 17. 8mm。较佳地,第一定位件为坐勾,第二定位件为挂勾。挂勾与和它垂直的垂直面处留有 用以拆卸工具伸入后向下按压挂勾的拆卸孔,所述拆卸孔上设置翻盖式有机玻璃标签框。另外,所述模块框架根据双工LC/单工SC适配器、ST/FC适配器、MP0适配器分别 设置安装接插件的对应位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首先,这个行业的支撑设备最主要就是面板(86面板和地插)、配线架(铜配线架、 光纤配线架),而这个模块框架可以通用在所以支撑设备上。接着,申请人延伸了一系列模块框架,把行业使用的铜接插件、光接插件都实现了安装。

图1为本实用新型模块框架的原理侧视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模块框架的背面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模块框架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3,一种模块框架,背部上部和下部分别设置第一定位件和第二定 位件,通过第一定位件和第二件定位固定在面板的底座上或配线架的框架上。所述第一定 位件为坐勾11,第二定位件为挂勾12。模块框架由于采用标准高度1U(44. 0mm),宽度17. 8mm,不仅可以安装在高1U宽19英寸的标准配线架上,还可以安装在86*86mm的标准面板上。模块框架背部有两个定位设计坐勾11和挂勾12,分别位于上下两个位置,其中 挂勾长约9mm,上下变形。这两点将模块框架紧凑地固定在面板的底座上配线架的框架上。安装时,先将坐勾11卡上底座或配线架的框架上,再从模块框架的正面底部用力 下压,挂勾11扣入面板的底座或配线架的框架上的定位孔。挂勾12与垂直面14相连处留有拆卸孔13,在模块框架正面从拆卸孔伸入一字螺 丝刀,向下按压挂勾12的杠杆,挂勾就脱离面板的底座或配线架的框体。拆卸孔处设置翻盖式有机玻璃标签框,放置标签后挡住拆卸孔达到美观效果。标 签框贯穿模块框架两边,当24个模块框架并排安装在配线架时,1次打印1整条标签就完成 了 1U24 口的全部标签。模块框架在外形尺寸、配合尺寸、拆卸孔、有机玻璃标签框保持不变的前提下,通 过改变安装接插件安装位置的设计形成其余3种模块框架,实现了综合布线行业内大部分 铜、光接插件的安装。它们分别安装双工LC/单工SC适配器、ST/FC适配器、MP0适配器。由 于光纤适配器自带防尘盖,只需根据适配器的形状在模块框架上预留相应的安装孔即可.另外,空白模块框架不安装任何接插件,模块框架正面除保留标签框外都是空白 平板。即模块框架根据双工LC/单工SC适配器、ST/FC适配器、MP0适配器分别设置安装接 插件的对应位置。以上公开的仅为本申请的几个具体实施例,但本申请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 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一种模块框架,其特征在于,背部上部和下部分别设置第一定位件和第二定位件,通过第一定位件和第二定位件固定在面板的底座上或配线架的框架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采用标准高度1U,宽度 17. 8mmo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块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件为坐勾,第二定位件为 挂勾。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模块框架,其特征在于,挂勾与和它垂直的垂直面处留有用以 拆卸工具伸入后向下按压挂勾的拆卸孔,所述拆卸孔上设置翻盖式有机玻璃标签框。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模块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块框架根据双工LC/单工SC适 配器、ST/FC适配器、MP0适配器分别设置安装接插件的对应位置。
专利摘要一种模块框架,背部上部和下部分别设置第一定位件和第二定位件,通过第一定位件和第二定位件固定在面板的底座上或配线架的框架上。框架采用标准高度1U,宽度17.8mm。第一定位件为坐勾,第二定位件为挂勾。挂勾与和它垂直的垂直面处留有用以拆卸工具伸入后向下按压挂勾的拆卸孔,所述拆卸孔上设置翻盖式有机玻璃标签框。首先,这个行业的支撑设备最主要就是面板(86面板和地插)、配线架(铜配线架、光纤配线架),而这个模块框架可以通用在所以支撑设备上。接着,发明人延伸了一系列模块框架,把行业使用的铜接插件、光接插件都实现了安装。
文档编号H04Q1/14GK201718005SQ20102028304
公开日2011年1月19日 申请日期2010年8月5日 优先权日2010年8月5日
发明者万青云, 曾松鸣, 樊红艳 申请人:德特威勒电缆系统(上海)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