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移动终端驻留频点的方法与系统与流程

文档序号:11971554阅读:212来源:国知局
获取移动终端驻留频点的方法与系统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获取移动终端驻留频点的方法与系统。

背景技术:
频率是移动通信最重要和最宝贵的资源,随着CDMA网络的不断完善和CDMA智能用户的快速增长,目前迫切需要更多的频率资源支持CDMA网络的扩容与发展,而且这些网络中可使用的频率资源也必须处于移动终端可支持的频段范围内。假设一个CDMA网络已经使用了BandClass(A)(即,频段级别(A))的Subclass(X)(即,子级别(X))频段,根据对频率资源的需求需要新增部分频段进行网络扩容,这些新增的可用频率资源可能既不在BandClass(A)的Subclass(X)内又不与BandClass(A)的其他Subclass频段完全重合。如果在新增加的可用频率上部署EV-DO或CDMA系统并且采用现有的3GPP2的频段定义方式,则可能会出现DOB终端(为使用1~3个DOA(支持一个载波,下行速率:3.1M,上行速率:1.8M)载波的终端,可以对载波进行捆绑,下行速率:载波数×3.1M,上行速率:载波数×1.8MHz)无法跨频段进行载波捆绑和漫游寻呼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获取移动终端驻留频点的方法与系统,能够在实现频点扩容的同时有效保证漫游寻呼业务的正常进行。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出了一种获取移动终端驻留频点的方法,包括移动终端根据网络侧配置的频段级别和该频段级别中的频点对应的信道编号确定移动终端可使用的各频点对应的信道编号,其中,移动终端可使用的各频点包括扩容前的各频点和扩容新增的各频点;移动终端根据其自身可支持的频段级别和该频段级别内的子级别确定移动终端可支持的各频点对应的信道编号,其中,移动终端可支持的频段级别中至少包含一个子级别,一个子级别对应于扩容前的一个频段或一个扩容频段,扩容频段包括扩容新增频段和与扩容新增频段不重叠的扩容前的至少一个频段,扩容新增频段中至少包含一个扩容新增频点,其中,扩容新增频段[F3,F4]中的各扩容新增的频点对应的信道编号的取值范围为[N3,N4],N3=max(移动终端可支持的频段级别内扩容前所有子级别中各频点对应的信道编号)+T,T取大于等于1的整数,Channelband为信道带宽;网络侧接收移动终端上报的其可支持的频段级别和该频段级别内的子级别,根据移动终端可支持的频段级别内的子级别确定移动终端可支持的各频点对应的信道编号,并根据网络侧的配置确定移动终端可使用的各频点对应的信道编号;在网络侧配置的频段级别与移动终端可支持的频段级别相同的情况下,网络侧和移动终端根据各自计算出的移动终端可使用的各频点对应的信道编号和移动终端可支持的各频点对应的信道编号分别确定移动终端可驻留的各频点对应的信道编号;网络侧与移动终端按照相同的排序方法对各自确定的移动终端可驻留的各频点对应的信道编号进行排序,并分别基于对应的移动终端可驻留的频点个数通过哈希算法确定移动终端最终驻留的频点对应的信道编号所对应的序号。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还提出了一种获取移动终端驻留频点的系统,包括移动终端和基站,其中,移动终端包括:第一配置能力获取单元,用于根据网络侧配置的频段级别和该频段级别中的频点对应的信道编号确定移动终端可使用的各频点对应的信道编号,其中,移动终端可使用的各频点包括扩容前的各频点和扩容新增的各频点;第一终端能力获取单元,用于根据移动终端可支持的频段级别和该频段级别内的子级别确定移动终端可支持的各频点对应的信道编号,其中,移动终端可支持的频段级别中至少包含一个子级别,该一个子级别对应于扩容前的一个频段或一个扩容频段,扩容频段包括扩容新增频段和与扩容新增频段不重叠的扩容前的至少一个频段,扩容新增频段中至少包含一个扩容新增频点,其中,扩容新增频段[F3,F4]中的各扩容新增的频点对应的信道编号的取值范围为[N3,N4],N3=max(移动终端可支持的频段级别内扩容前所有子级别中各频点对应的信道编号)+T,T取大于等于1的整数,Channelband为信道带宽;第一可驻留频点确定单元,用于在网络侧配置的频段级别与移动终端可支持的频段级别相同的情况下,根据移动终端可使用的各频点和各扩容新增频点对应的信道编号和移动终端可支持的各频点对应的信道编号确定移动终端可驻留的各频点对应的信道编号;第一驻留频点序号确定单元,用于按照与基站相同的排序方法对移动终端可驻留的各频点对应的信道编号进行排序,基于移动终端可驻留的频点个数通过哈希算法确定移动终端最终驻留的频点对应的信道编号所对应的序号;基站包括:第二终端能力获取单元,用于接收移动终端上报的其可支持的频段级别和该频段级别内的子级别,根据移动终端可支持的频段级别内的子级别确定移动终端可支持的各频点对应的信道编号;第二配置能力获取单元,用于根据网络侧的配置确定移动终端可使用的各频点对应的信道编号;第二可驻留频点确定单元,用于在网络侧配置的频段级别与移动终端可支持的频段级别相同的情况下,如果移动终端可支持的频段级别内的子级别包含扩容新增频段,则根据移动终端可支持的各频点对应的信道编号和移动终端可使用的各频点对应的信道编号共同确定移动终端可驻留的各频点对应的信道编号;第二驻留频点序号确定单元,用于按照与移动终端侧相同的排序方法对移动终端可驻留的各频点对应的信道编号进行排序,并基于第二可驻留频点确定单元计算出的移动终端可驻留的频点个数通过哈希算法确定移动终端最终驻留的频点对应的信道编号所对应的序号。本发明提供的获取移动终端驻留频点的方法与系统,利用移动终端和网络侧通过哈希算法分别计算出频点对应的信道编号的序号,从而得到移动终端最终将驻留的频点。由于移动终端对可能与扩容前各频段不完全重叠的扩容新增频段中的各频点对应的信道编号进行了重新定义,使得扩容新增频段中的各频点所对应的信道编号与扩容前各频段中的各频点对应的信道编号完全不同,进而保证了网络侧与终端侧所计算出的驻留频点相同,从而可以有效确保漫游寻呼业务的正常进行。此外,由于将扩容前的至少一个频段与扩容新增频段合并为一个Subclass,因此,更易于实现载波捆绑。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在附图中:图1是本发明对频率级别中的子级别进行定义的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获取移动终端驻留频点的方法的一个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图3是本发明获取移动终端驻留频点的系统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发明获取移动终端驻留频点的系统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其中说明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如果一个CDMA网络已经使用了某个BandClass的某个Subclass频段,例如,BandClass(A)的Subclass(X),根据业务需求,可能需要基于现有所使用的频段再新增部分频段进行扩容,如果该扩容新增频段不在BandClass(A)的Subclass(X)范围内,且与BandClass(A)的其他Subclass频段不完全重合,如图1所示,该扩容新增频段既不在Subclass(X)内且不与诸如Subclass(Y)的其他Subclass完全重合,为了便于网络侧将该扩容新增频段与其他可能部分重叠的Subclass进行区分,可以将该扩容新增频段和扩容前的一个频段(例如,Subclass(X))一起定义为Subclass(Z),由于将多个频段定义在一个Subclass内,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更便于实现载波的捆绑。发明人注意到,由于DOB终端内的芯片不支持跨BandClass的载波捆绑,因此,为了提高网络速度,可以将这些扩容新增频段与目前正在使用的Subclass设置在同一个BandClass内以便于实现载波捆绑,例如,将Subclass(Z)也定义在BandClass(A)内。同时,发明人还注意到,对于扩容频段Subclass(Z)中的扩容新增频段,若采用原有的频点编号方式,并且扩容新增频段与原来BandClass(A)的Subclass(Y)的频段部分重叠,当支持扩容新增频段的新终端漫游到不支持Subclass(Z)的网络时,则可能出现以下问题:如果该网络采用与Subclass(Z)重叠的Subclass(Y)的频点并在信道列表中下发重叠频点的ChannelNumber(信道编号),由于网络下发的频点信息只包含了BandClass和该BandClass中某些频点对应的ChannelNumber信息,新终端在接收到该信道列表后将所接收的ChannelNumber所新终端所支持的Subclass中的频点进行比较,由于频点重叠,所以新终端将认为其支持这些频点,这些频点将参与终端侧的哈希运算,之后新终端将驻留在一个频点上。而该新终端在开机后与网络进行会话协商时,将向网络上报其可支持的频率为BandClass(A)的Subclass(Z)等信息,而网络会首先判断新终端支持的Subclass与其为新终端配置的信道编号是否属于同一Subclass,如果不属于同一Subclass,即使信道编号相同(即,不同Subclass之间所重叠的部分频点),网络会忽略其不支持的Subclass(Z),并认为新终端不能支持BandClass(A)中的Subclass(Y)频点,使得网络侧计算出的哈希结果与新终端侧计算出的哈希结果不一致,导致网络无法正常寻呼终端的问题。基于上述理解,发明人认为,为了防止无法正常寻呼终端,在进行频率扩容后,如果重叠部分的频段属于不同的Subclass,则需要对这些扩容新增频段中的各频点采用新的ChannelNumber编号方式和频率计算方式,这样才能保证终端在收到网络侧所下发的信道编号后和网络侧收到终端上报的终端能力后一致地确定出终端最终将驻留的频点。图2是本发明获取移动终端驻留频点的方法的一个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实施例可以包括以下步骤:在步骤S202中,网络侧周期性地广播扇区参数消息,移动终端接收网络侧发送的扇区参数消息,该扇区参数消息中包括信道列表信息和扩展的信道列表信息。如果移动终端检测到信道列表信息和扩展的信道列表信息中的内容与上次接收到的内容相同,则不再重新计算其将驻留的频点,如果与上次接收到的内容不同,则需要执行下述步骤以重新计算其将驻留的频点。在步骤S204中,判断该移动终端是否支持频点扩容,如果移动终端支持频点扩容,则读取信道列表信息和扩展的信道列表信息中的内容。其中,信道列表信息中包含网络侧配置的频段级别(即是哪个BandClass)和频点扩容前该频段级别内移动终端可使用的各频点对应的信道编号,扩展的信道列表信息中包含网络侧配置的频段级别和该频段级别内移动终端可使用的各扩容新增频点对应的信道编号。在步骤S206中,根据移动终端可支持的频段级别和该频段级别内可支持的子级别确定移动终端可支持的各频点对应的信道编号。其中,移动终端可支持的频段级别中至少包含一个子级别,该子级别对应于扩容前的一个频段或一个扩容频段,该扩容频段包括扩容新增频段和与扩容新增频段不重叠的扩容前的至少一个频段,扩容新增频段与移动终端可支持的频段级别中的其他频段不完全重合,该扩容新增频段中至少包含一个扩容新增频点。扩容前各频段中的各频点对应的信道编号的计算方法可以参照3GPP2标准中的《BandClassSpecificationforCDMA2000SpreadSpectrumSystems》。扩容新增频段中各频点对应的信道编号的计算方法如下:假设扩容新增频段为[F3,F4],[F3,F4]中的各频点对应的信道编号的取值范围为[N3,N4],N3=max(移动终端可支持的频段级别内扩容前所有子级别中各频点对应的信道编号)+T,T取大于等于1的整数,Channelband为信道带宽。该扩容新增频段中各频点对应的信道编号的计算方法保证了同一BandClass中各Subclass中的信道编号具有唯一性,即,根据信道编号即可以唯一地确定出其所属的Subclass。这样,即使不同Subclass中的某些频点重叠,也可以通过不同的ChannelNumber进行区分。如果要使移动终端驻留在扩容新增频段上,网络侧配置的扩展的信道列表信息中的信道编号至少包含移动终端可支持的扩容新增频段中的一个扩容新增频点对应的信道编号。在步骤S208中,网络和移动终端都有自己支持的BandClass和Subclass,可能会存在不同,只有双方都共同支持的频点才能正常工作。如果网络侧配置多个ChannelNumber,终端侧需要根据其自身能力确定出其所支持的ChannelNumber,并计算出这两个ChannelNumber的交集。具体地,在网络侧配置的频段级别与移动终端可支持的频段级别相同的情况下,根据移动终端可使用的各频点对应的信道编号、可使用的各扩容新增频点对应的信道编号和移动终端可支持的各频点对应的信道编号确定移动终端可驻留的各频点对应的信道编号。即,计算出移动终端可支持的各频点对应的信道编号与网络侧配置的各频点对应的信道编号的交集,该交集是移动终端可能驻留的频点,具体驻留在哪个频点上再通过步骤S210中的哈希算法得出。在步骤S210中,按照与网络侧相同的排序方法对移动终端可驻留的各频点对应的信道编号进行排序,例如,可以按照移动终端可驻留的各频点对应的信道编号在信道列表信息与扩展的信道列表信息中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序、按照编号由小到大的顺序对移动终端可驻留的各频点对应的信道编号进行排序、或按照编号由大到小的顺序对移动终端可驻留的各频点对应的信道编号进行排序。在排序结束后,基于移动终端可能驻留的频点的个数通过哈希算法确定移动终端最终驻留的频点对应的信道编号所对应的序号。具体地,可以通过下述公式计算移动终端最终将驻留的频点:其中,N代表资源数,即,步骤S208中确定的移动终端可驻留的频点个数,L为移动终端从网络侧获取的ATI(AccessTerminalIdentifier,接入终端识别)的二进制的低16比特,H为移动终端从网络侧获取的ATI的二进制的高16比特,在本文算法中Decorrelate取值为0,R为移动终端最终驻留的频点对应的信道编号的序号。根据计算出的信道编号的序号和信道编号与频点的对应关系可以确定出移动终端最终驻留的频点。同时网络侧也需要根据移动终端所上报的频率能力计算移动终端最终将驻留的频点,具体实现过程如下:在步骤S212中,网络侧接收移动终端上报的其可支持的频段级别和该频段级别内可支持的子级别,先判断移动终端可支持的频段级别与网络侧配置的频段级别是否相同,如果相同,再判断网络侧是否支持移动终端可支持的Subclass,如果支持,再根据移动终端可支持的频段级别内的子级别确定移动终端可支持的各频点对应的信道编号,信道编号的具体计算方法可以参照上述步骤S206中终端侧的计算方法。在步骤S214中,网络侧根据其为移动终端所配置的信道列表信息和扩展的信道列表信息确定移动终端可使用的各频点对应的信道编号,其中,移动终端可使用的各频点包括扩容前的各频点和扩容新增的各频点。在步骤S216中,如果移动终端可支持的频段级别内的子级别包含扩容新增频段,则网络侧根据步骤S212计算出的移动终端可支持的各频点对应的信道编号和步骤S214计算出的移动终端可使用的各频点对应的信道编号共同确定移动终端可驻留的各频点对应的信道编号,与终端侧类似,也是计算出移动终端可支持的各频点对应的信道编号与网络侧配置的各频点对应的信道编号的交集,由于同一BandClass中的各信道编号具有唯一性,因此网络侧计算出的交集与终端侧计算出的交集相同。在步骤S218中,网络侧按照与移动终端侧相同的排序方法对移动终端可驻留的各频点对应的信道编号进行排序,以确保网络侧计算出的移动终端最终将驻留的频点与终端侧计算出的其最终将驻留的频点一致,并基于网络侧计算出的移动终端可驻留的频点个数通过哈希算法确定移动终端最终驻留的频点对应的信道编号所对应的序号,具体哈希算法与步骤S210中移动终端侧所使用的算法相同。需要指出的是,步骤S202-S210可以与步骤S212-S218并行执行。该实施例对扩容新增频段中的各频点对应的信道编号进行了重新定义,将其信道编号的最小值设置为比现有各Subclass中的最大值至少大1。由于扩容新增频段对应的Subclass中的各频点对应的信道编号在整个BandClass中具有唯一性,因此,可以避免网络侧与终端侧在进行哈希运算时结果不一致,防止在移动终端支持扩容新增频段时出现寻呼失败问题。一般情况下,移动终端在关机后,网络侧和移动终端会在一段时间内保留双方所协商的参数,例如,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终端与网络协商的物理层、MAC层、安全层、连接层、会话层、流层等协议内容。图2中的实施例是在网络侧与移动终端侧均保留有上次与移动终端所协商的结果的情况下确定移动终端最终驻留频点的具体实现方案。如果网络侧与移动终端中的任一方未保留双方所协商的参数,则移动终端需要开机后双方先进行session协商,在协商过程中,终端向网络侧上报其支持的频率能力,该频率能力包括移动终端可支持的BandClass和Subclass,在协商完成后,再分别确定移动终端最终将驻留的频点。可选地,在步骤S202之前,在移动终端开机后,可以利用MRU(MostRecentlyUse,最近使用的列表)进行网络搜索,也可以利用频点扩容前的PRL(PreferRoamingList,国际漫游优选列表)搜索工作频点,并基于搜索到的工作频点接收网络侧下发的扇区参数消息。本发明实施例对各扩容新增频点进行信道编号的方法并不影响现有的PRL,即,本发明无需更新现有的PRL,根据该旧PRL,终端可以搜索到扩容前的频点,并利用搜索到的扩容前的频点下发包含信道列表信息和扩展信道列表信息的扇区参数消息,由于终端和网络会利用下发的这两个列表信息计算出其将驻留到的频点,因此,虽然在搜索网络时暂时驻留在旧的频点上,但是,在进行哈希运算后,还是有可能驻留到扩容新增的频点上的。接下来,通过一个具体实例来详细说明如何对扩容新增频段中的各频点设置对应的信道编号。再参见图1,假设移动终端原来工作在Subclass(X)中的某个或某几个频点上,由于业务需求,对该移动终端和网络均进行频率扩容,例如,将所扩容新增的频段和原来工作的Subclass(X)对应的频段一起定义为Subclass(Z),该Subclass(Z)与Subclass(Y)有部分重叠。具体地,对BandClass(A)中的Subclass(X)和Subclass(Z)的定义如下:表1其中,F1-F2为BandClass(A)的Subclass(X)频段,用于移动台发射的频段范围,F3-F4为BandClass(A)的Subclass(Z)中的扩容新增频段,为所扩容新增的用于移动台发射的频率范围,其中,F1<F2,F3<F4,F2<F3或者F1>F4(在图1中,F2<F3),f为上下行频段间隔。下述表2示出了BandClass(A)的Subclass(Z)中各频点对应的信道编号:表2其中,N1≤N≤N2为Subclass(Z)中扩容前使用的Subclass(X)频段中各频点对应的信道编号,为Subclass(Z)中扩容新增频段中各频点对应的信道编号,N3的取值比扩容前BandClass(A)中已有的各信道编号的最大值至少大1,ChannelBand*(N-N3)+F3为扩容新增频段的频率计算公式,f为上下行频段间隔,ChannelBand为信道带宽。假设网络侧为移动终端配置了BandClass(A)中的Subclass(X)和Subclass(Y)中的某些频点,而移动终端支持BandClass(A)中的Subclass(Z)和Subclass(X)。在移动终端收到网络侧发送的扇区参数消息后,虽然Subclass(Y)与Subclass(Z)中有部分频点重叠,但是由于对扩容频段Subclass(Z)中的扩容新增频段的所有频点采用了新的信道编号方式,因此,移动终端确定出其可能驻留的频点为网络侧配置的Subclass(X)中的频点,同理,网络侧在接收到移动终端上报的频率能力后,首先判断其不支持Subclass(Y),因此,确定出移动终端可能驻留的频点为网络侧为其配置的Subclass(X)中的频点。移动终端侧与网络侧再采用信道编号由小到大的顺序分别对移动终端可能驻留的频点进行排序,然后通过哈希算法计算出移动终端最终驻留的频点对应的信道编号的序号,在按照信道编号与频点的对应关系就可以确定出移动终端最终驻留的频点。由于对部分频点存在重叠情况的不同Subclass中的各频点对应的信道编号进行了新的定义,因此,即使在网络侧配置与终端侧能力不一致的情况下,也可以有效保证两侧计算出的移动终端最终驻留的频点相同,因此,可以确保漫游业务的正常实现。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全部和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程序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前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设备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执行包括上述方法实施例的步骤,二前述的存储介质可以包括ROM、RAM、磁碟和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图3是本发明获取移动终端驻留频点的系统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该系统30包括移动终端302和基站304,其中,移动终端302与基站304通过无线方式通信,移动终端302又可以包括第一配置能力获取单元3021、第一终端能力获取单元3022、第一可驻留频点确定单元3023和第一驻留频点序号确定单元3024;基站304又可以包括第二终端能力获取单元3041、第二配置能力获取单元3042、第二可驻留频点确定单元3043和第二驻留频点序号确定单元3044。具体地,移动终端302中的第一配置能力获取单元3021根据网络侧配置的频段级别和该频段级别中的频点对应的信道编号确定移动终端可使用的各频点对应的信道编号,其中,移动终端可使用的各频点包括扩容前的各频点和扩容新增的各频点;第一终端能力获取单元3022根据移动终端可支持的频段级别和该频段级别内的子级别确定移动终端可支持的各频点对应的信道编号,其中,移动终端可支持的频段级别中至少包含一个子级别,该一个子级别对应于扩容前的一个频段或一个扩容频段,扩容频段包括扩容新增频段和与扩容新增频段不重叠的扩容前的至少一个频段,扩容新增频段中至少包含一个扩容新增频点,其中,扩容新增频段[F3,F4]中的各扩容新增的频点对应的信道编号的取值范围为[N3,N4],N3=max(移动终端可支持的频段级别内扩容前所有子级别中各频点对应的信道编号)+T,T取大于等于1的整数,Channelband为信道带宽;在网络侧配置的频段级别与移动终端可支持的频段级别相同的情况下,第一可驻留频点确定单元3023根据移动终端可使用的各频点和各扩容新增频点对应的信道编号和移动终端可支持的各频点对应的信道编号确定移动终端可驻留的各频点对应的信道编号;第一驻留频点序号确定单元3024按照与基站相同的排序方法对移动终端可驻留的各频点对应的信道编号进行排序,基于移动终端可驻留的频点个数通过哈希算法确定移动终端最终驻留的频点对应的信道编号所对应的序号。基站304中的第二终端能力获取单元3041接收移动终端上报的其可支持的频段级别和该频段级别内的子级别,根据移动终端可支持的频段级别内的子级别确定移动终端可支持的各频点对应的信道编号;第二配置能力获取单元3042根据网络侧的配置确定移动终端可使用的各频点对应的信道编号;在网络侧配置的频段级别与移动终端可支持的频段级别相同的情况下,如果移动终端可支持的频段级别内的子级别包含扩容新增频段,则第二可驻留频点确定单元3043根据移动终端可支持的各频点对应的信道编号和移动终端可使用的各频点对应的信道编号共同确定移动终端可驻留的各频点对应的信道编号;第二驻留频点序号确定单元3044按照与移动终端侧相同的排序方法对移动终端可驻留的各频点对应的信道编号进行排序,并基于第二可驻留频点确定单元计算出的移动终端可驻留的频点个数通过哈希算法确定移动终端最终驻留的频点对应的信道编号所对应的序号。可选地,第一驻留频点序号确定单元和第二驻留频点序号确定单元均可以按照移动终端可驻留的各频点对应的信道编号在信道列表信息与扩展的信道列表信息中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序、按照编号由小到大的顺序对移动终端可驻留的各频点对应的信道编号进行排序、或按照编号由大到小的顺序对移动终端可驻留的各频点对应的信道编号进行排序。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第一驻留频点序号确定单元与第二驻留频点序号确定单元所采用的排序方法应当保持一致。该实施例在新终端漫游到外部不支持Subclass(Z)的网络时,即使该网络包含了与新频段重叠的频点(如BandClass(A)的Subclass(Y)),由于BandClass(A)的Subclass(Z)与Subclass(Y)等采用了不同的信道编号和计算方法,新终端会忽略不支持的BandClass(A)的Subclass(Y)的频点,从而哈希结果与漫游网络一致,从而保证了各系统在同一BandClass下,频段交叠的情况下的共存,保证了国际漫游。图4是本发明获取移动终端驻留频点的系统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与图3中的实施例相比,该实施例中的系统40中的移动终端402还可以包括网络搜索单元4021,在移动终端开机后,网络搜索单元4021利用频点扩容前的PRL搜索工作频点,并基于搜索到的工作频点接收网络侧下发的扇区参数消息。在该实施例中,终端开机时可以根据MRU或PRL进行搜网,终端只需要搜索到原来频点,并根据哈希算法就可能驻留到新频点上,因此不需要更改PRL,也不需要将新扩展的信道列表信息包含在PRL中。终端可以根据PRL搜索到Subclass(X)中的频点,读取扇区参数消息中的信道列表信息和扩展信道列表信息,根据这些信道消息进行哈希运算,其结果可能是驻留到旧频点,也可能驻留到扩容新增的频点。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和相似的部分可以相互参见。对于装置实施例而言,由于其与方法实施例基本相似,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可以参见方法实施例部分的说明。虽然已经通过示例对本发明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示例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