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装置及图像处理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279417阅读:222来源:国知局
电子装置及图像处理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电子装置及图像处理方法,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产生具速度感相片的电子装置及图像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数字相机的技术日愈进步,具有相机功能的电子装置越来越多,人们可以随时通过电子装置所配备的相机拍照。一般来说,要拍出一个物体具有速度感的相片并不容易。例如,若使用快速快门拍摄移动物体,则所拍摄出来的相片所呈现的移动物体的图像犹如静止一般,看不出移动物体有在移动。另外,若使用慢速快门拍摄移动物体,则所拍摄出来的相片虽然可看出有一个移动物体的图像,但是这个移动物体的图像却非常模糊,无法看清楚移动物体图像的主体是什么。因此,如何改善上述问题,而拍摄出具有速度感且主体较清晰的相片,乃业界所努力的方向之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电子装置及图像处理方法,可产生具有速度感且主体较清晰的图像。

根据本发明,提出一种图像处理方法。图像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首先,使用一第一快门速度进行拍摄,以取得一第一图像,第一图像包括一第一物体图像及一第一背景图像,第一物体图像及第一背景图像为清晰图像。接着,使用一第二快门速度进行拍摄,以取得一第二图像,第二快门速度是小于第一快门速度,第一图像及第二图像是由实质上相同的拍摄范围所取得,第二图像包括一第二物体图像及一第二背景图像,第二物体图像为模糊图像,第二背景图像为清晰图像。然后,如步骤106所示,产生一第三图像,第三图像是至少由第一图像及第二物体图像所产生。

根据本发明,提出一种电子装置。其中,所述电子装置包括:

一图像撷取单元;以及

一控制单元,耦接至所述图像撷取单元,用以控制所述图像撷取单元使用一第一快门速度进行拍摄,以取得一第一图像,控制所述图像撷取单元使用一第二快门速度 进行拍摄,以取得一第二图像,所述第二快门速度是小于所述第一快门速度,所述第一图像包括一第一物体图像及一第一背景图像,所述第二图像包括一第二物体图像及一第二背景图像;

其中,所述第一图像及所述第二图像是由实质上相同的拍摄范围所取得,在所述第一图像中,所述第一物体图像及所述第一背景图像为清晰图像,在所述第二图像中,所述第二物体图像为模糊图像,所述第二背景图像为清晰图像,所述控制单元至少由所述第一图像及所述第二物体图像产生一第三图像。

通过实施上述本发明的图像处理方法及电子装置,可产生具有速度感且主体较清晰的图像。

为了对本发明的上述及其他方面有更佳的了解,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绘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图像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2绘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图3A-图3B绘示移动物体的移动的示意图。

图4A-图4B绘示控制单元开启第一镜头的快速快门取得第一图像,并同时开启第二镜头的慢速快门取得第二图像的示意图。

图4C-图4D分别绘示第三物体图像,与叠合第三物体图像及第一图像以产生第三图像的示意图。

图5A-图5B绘示控制单元控制第一镜头的快速快门与第二镜头的慢速快门同时关闭,以分别取得第一图像及第二图像的示意图。

图5C-图5D分别绘示第三物体图像,与叠合第三物体图像及第一图像以产生第三图像的示意图。

图6A-图6B绘示控制单元控制镜头以快速快门取得第一图像之后,控制同一镜头以慢速快门取得第二图像的示意图。

图6C-图6D分别绘示第三物体图像,与叠合第三物体图像及第一图像以产生第三图像的示意图。

图7A-图7B绘示控制单元控制镜头以慢速快门取得第一图像之后,控制同一镜头以快速快门取得第二图像的示意图。

图7C-图7D分别绘示第三物体图像,与叠合第三物体图像及第一图像以产生第三图像的示意图。

图8为具有速度感主体的图像的示意图。

附图标号

102、104、106 流程步骤

200 电子装置

202 图像撷取单元

204 控制单元

404 第一图像

405 第二图像

406 第三图像

206 存储单元

208 输入单元

210 显示单元

301 圆形物体

401、402、501、502、601、602、701、702、407、507、607、707 移动物体图像

403、503、603、703第三物体图像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其绘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图像处理方法的流程图。本实施例的方法包括下列步骤。首先,于步骤102中,使用一第一快门速度进行拍摄,以取得一第一图像,第一图像包括一第一物体图像及一第一背景图像,第一物体图像及第一背景图像为清晰图像。于步骤104中,使用一第二快门速度进行拍摄,以取得一第二图像,第二快门速度是小于第一快门速度,第一图像及第二图像是由实质上相同的拍摄范围所取得,第二图像包括一第二物体图像及一第二背景图像,第二物体图像为模糊图像,第二背景图像为清晰图像。然后,如步骤106所示,产生一第三图像,第三图像是至少由第一图像及第二物体图像所产生。

由于本案是通过两个不同的快门速度进行拍摄来分别取得图像。由慢速快门所拍摄的图像,除静止的景物为清晰的图像之外,移动中的物体则呈现模糊的图像,且看 起来具有速度感。但移动中的物体为模糊的图像,因此看不清楚移动中的物体为何。由快速快门所拍摄的图像,静止的景物以及移动中的物体,所呈现的皆为清晰的图像。然后,将慢速快门所拍摄的图像中的模糊的图像整合至快速快门所拍摄的图像,如此一来,则可得到一张具有速度感且主体较清晰的图像。

兹分别对图1的步骤更进一步地详细说明如下。

请参照图2,其绘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示意图。电子装置200包括图像撷取单元202、控制单元204、存储单元206、输入单元208及显示单元210。控制单元204耦接至图像撷取单元202、存储单元206、输入单元208及显示单元210。电子装置200例如是桌上型电脑、笔记型电脑、平板电脑、相机或智能型手机。图像撷取单元202例如为相机镜头。控制单元204例如为处理器或控制器。存储单元206例如为存储器。输入单元208是可提供使用者操作,让使用者可输入指令的元件或装置,例如为触控面板、键盘、滑鼠、麦克风。显示单元210例如为荧幕。

请同时参照图1,于步骤102中,当使用者通过输入单元208下达一拍照指令之后,控制单元204控制图像撷取单元202针对一拍摄范围使用第一快门速度拍摄,以得到一张图像,此为第一图像。第一图像中包括第一物体图像及第一背景图像,且第一物体图像及第一背景图像皆为清晰图像。

于步骤104中,控制单元204控制图像撷取单元202对实质上相同的拍摄范围使用第二快门速度拍摄,以得到一张图像,此为第二图像。第二图像中包括第二物体图像及第二背景图像,第二物体图像为模糊图像,第二背景图像为清晰图像。且第二快门速度小于第一快门速度。举例来说,第一快门速度为快速快门,第二快门速度为慢速快门。若要拍出如第一图像的相片,也就是图像中的物体图像及背景图像皆为清晰图像,则必须使用快速快门拍照。当调整快门速度时,也可同时调整光圈及ISO值,以避免曝光不足,造成图像画面过暗。若要拍出如第二图像的相片,也就是图像中的物体图像为模糊图像且背景图像为清晰图像,则必须使用慢速快门拍照。当快门速度变慢时,例如可同时调小光圈,并同时可调降ISO值,避免过度曝光,造成图像画面过亮。另外,本发明所指的快速快门为两个快门中,快门速度较快的快门;慢速快门为两个快门中,快门速度较慢的快门。或者快速快门为可拍出如第一图像的快门,慢速快门为可拍出如第二图像的快门。

上述第一物体图像及第二物体图像为拍摄范围内的移动物体的图像,例如高速移 动中的车子的图像。第一背景图像及第二背景图像为拍摄范围内的背景的图像,例如道路、房子或人。上述以第二快门速度所拍摄的第二图像中,所包含的第二背景图像为清晰图像,第二背景图像为清晰图像所指的是第二背景图像中大部分区域是清晰的。也就是说,在第二背景图像中可容许包含小部份其他的模糊物体图像,此其他的模糊物体图像可能是拍摄范围内的背景中,其他移动速度较慢的物体的图像。例如假设拍摄范围内除了高速移动中的车子之外,还有人在走动。此人所走动时所对应的图像会有部分模糊,因此造成第二背景图像有一小部分的模糊。此种情况亦涵盖在本实施例的范围内。

于步骤106中,控制单元204至少由第一图像及第二物体图像产生第三图像。也就是说,第三图像是至少由一张清晰的图像,也就是第一图像以及另一张图像中所包含的移动物体的模糊图像,也就是第二物体图像,所产生而得。举例来说,控制单元204将第一图像及第二图像各像素的灰阶值相减,灰阶值差值为0或接近0的部分即为第二图像中的图像清晰的部分。值得注意的是,灰阶值差值不超过一预定值的情况,即可视为灰阶值差值接近0的部分,其中预定值可视不同需求做改变。接着,将第二图像中图像清晰的部分滤除,以得到移动物体的模糊图像。然后,再将移动物体的模糊图像与第一图像叠合,以产生第三图像。而存储单元206用以储存上述步骤中的第一图像、第二图像及第三图像。显示单元210用以显示第一图像、第二图像以及第三图像。

以下兹分别举几个例子说明。

第一例

本实施例中,电子装置200的图像撷取单元202为双镜头相机模块,具有两个镜头,分别为第一镜头及第二镜头。可同时执行步骤102及104,以取得第一图像及第二图像。第一镜头及第二镜头例如是邻近配置。

在步骤102及104中,控制单元204开启第一镜头的快速快门取得第一图像,并同时开启第二镜头的慢速快门取得第二图像。请参考图3A-图3B,其绘示移动物体301的移动的示意图。在图3A-图3B中,圆形物体301为移动物体,将沿着箭头方向移动。圆形物体301之外为背景部分,例如三角形物体、方形物体及长方圆角型为背景的一部分,其为静止。图3A为圆形物体301于移动路径的起始点的示意图,图3A为圆形物体301移动至移动路径的终点的示意图。接着请参考图4A-图4B,其绘 示控制单元204开启第一镜头的快速快门取得第一图像,并同时开启第二镜头的慢速快门取得第二图像的示意图。图4A为控制单元204开启第一镜头的快速快门所取得的第一图像404,图4B为控制单元204同时开启第二镜头的慢速快门所取得的第二图像405。在移动物体于移动路径的起始点时,控制单元204同时开启第一镜头的快速快门及第二镜头的慢速快门拍摄,因此,如图4A所示,以第一镜头的快速快门所取得的第一图像404中,移动物体图像401位于移动路径的起始点,且移动物体图像401及背景图像皆为清晰图像。另外,如图4B所示,以第二镜头的慢速快门所取得的第二图像405中,移动物体图像402为模糊图像,背景图像为清晰图像。

在取得第一图像404及第二图像405之后,接着,进入步骤106,控制单元204产生第三物体图像403,并叠合第三物体图像403及该第一图像404以产生该第三图像。请参考图4C-图4D,其分别绘示第三物体图像,与叠合第三物体图像及第一图像以产生第三图像的示意图。例如,控制单元204将第一图像404及第二图像405中的对应的像素的灰阶值相减,并于第二图像405中,将相减之后的灰阶值差值等于0或接近0的像素去除,也就是将第二图像405中的静止部分的图像滤除。如此,如图4C所示,可从第二图像405中得到移动物体的模糊图像,此为第三物体图像403。上述从第二图像405中所得到的第三物体图像403,是对应到第二图像405中的移动物体图像402。

在得到第三物体图像403之后,控制单元204叠合第三物体图像403及该第一图像404以产生第三图像406。在第三图像406中,移动物体图像407为对应到移动物体图像401的一图像,且移动物体图像407为叠合后的图像。进一步来说,控制单元204是根据一权重叠合第三物体图像403及第一图像404产生第三图像406。举例来说,在叠合时,是将第三物体图像403的每个像素的灰阶值乘上20%,分别加上第一图像404中对应像素的灰阶值乘上80%,作为叠合后的像素的灰阶值。如此,如图4D所示,根据权重叠合所产生的第三图像406为背景图像清晰,移动物体图像有些模糊,但又可看到清晰移动物体的图像。

第二例

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在步骤102及104中,控制单元204用以先控制第二镜头的慢速快门开启的一时间区段后,再控制第一镜头的快速快门开启,并使第一镜头的快速快门与第二镜头的慢速快门同时关闭,以分别取得第一图像及第二图 像。

以拍摄图3的移动物体的移动为例。请参考图5A-图5B,其绘示控制单元204控制第一镜头的快速快门与第二镜头的慢速快门同时关闭,以分别取得第一图像及第二图像的示意图。图5A为控制单元204开启第一镜头的快速快门所取得的第一图像504,图5B为控制单元204开启第二镜头的慢速快门所取得的第二图像505。由于快门速度不同,因此为了使第一镜头的快速快门与第二镜头的慢速快门可同时关闭,控制单元204必须先开启第二镜头的慢速快门,于一段时间区段后,再开启第一镜头的快速快门。

在移动物体于移动路径的起始点时,控制单元204开启第二镜头的慢速快门拍摄,于一段时间区段后,控制单元204开启第一镜头的快速快门。因此,如图5A所示,以第一镜头的快速快门所取得的第一图像504中,移动物体图像501位于移动路径的终点,且移动物体图像501及背景图像皆为清晰图像。另外,如图5B所示,以第二镜头的慢速快门所取得的第二图像505中,移动物体图像502为模糊图像,背景图像为清晰图像。在取得第一图像504及第二图像505之后。接着,进入步骤106,请参考图5C-图5D,其分别绘示第三物体图像,与叠合第三物体图像及第一图像以产生第三图像的示意图。举例来说,如图5C所示,控制单元204相减第一图像504及第二图像505,并滤除第一图像504与第二图像505像素灰阶值相同或接近相同的部分,以得到第三物体图像503。如图5D所示,控制单元204根据一权重叠合第三物体图像503及第一图像504以产生第三图像506。在第三图像506中,移动物体图像507为对应到移动物体图像501的一图像,且移动物体图像507为叠合后的图像。在第三图像506中,移动物体的图像为模糊图像,但又具有清晰图像的移动物体的图像。在此实施例中,步骤106所述关于相减图像及叠合图像的细节类似第一实施例所述,在此不多赘述。

第三例

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在电子装置200中,图像撷取单元202仅具一个镜头。于步骤102中,控制单元204控制镜头以快速快门取得第一图像之后,接着进入步骤104,控制单元204控制同一镜头以慢速快门取得第二图像。请参考图6A-图6B,其绘示控制单元204控制镜头以快速快门取得第一图像之后,控制同一镜头以慢速快门取得第二图像的示意图。图6A为控制单元204控制镜头以快速快门所取 得的第一图像604,图6B为控制单元204控制同一镜头以慢速快门取得的第二图像605。在移动物体于移动路径的起始点时,控制单元204控制镜头以快速快门取得第一图像604之后,控制同一镜头以慢速快门取得第二图像605。因此,如图6A所示,于第一图像604中,移动物体图像601位于移动路径的起始点,且移动物体图像601及背景图像皆为清晰图像。另外,如图6B所示,于第二图像605中,移动物体图像602为模糊图像,背景图像为清晰图像。另外,在取得第一图像604及第二图像605之后,接着,进入步骤106,请参考图6C-图6D,其分别绘示第三物体图像,与叠合第三物体图像及第一图像以产生第三图像的示意图。举例来说,如图6C所示,控制单元204相减并滤除第一图像604与第二图像605像素灰阶值相同或接近相同的部分,以得到第三物体图像603。如图6D所示,控制单元204根据一权重叠合第三物体图像603及第一图像604以产生第三图像606。在第三图像606中,移动物体图像607为对应到移动物体图像601的一图像,且移动物体图像607为叠合后的图像。在第三图像606中,移动物体的图像为模糊图像,但又具有清晰图像的移动物体的图像。在此实施例中,步骤106所述关于相减图像及叠合图像的细节类似第一实施例所述,在此不多赘述。

第四例

本实施例与第三实施例不同的是,在执行完步骤104之后,才执行步骤102。在步骤104中,控制单元204控制一镜头以慢速快门取得第二图像之后,接着进入步骤102,控制单元204控制同一镜头以快速快门取得第一图像。请参考图7A-图7B,其绘示控制单元204控制镜头以慢速快门取得第一图像之后,控制同一镜头以快速快门取得第二图像的示意图。图7A为控制单元204控制镜头以慢速快门所取得的第二图像704,图7B为控制单元204控制同一镜头以快速快门取得的第一图像705。在移动物体于移动路径的起始点时,控制单元204控制镜头以慢速快门取得第二图像704之后,控制同一镜头以快速快门取得第一图像705。因此,如图7A所示,于第二图像704中,移动物体图像701为模糊图像,背景图像为清晰图像。另外,如图7B所示,于第一图像705中,移动物体图像702位于移动路径的终点,且移动物体图像701及背景图像皆为清晰图像。另外,在取得第一图像705及第二图像704之后,接着,进入步骤106,请参考图7C-图7D,其分别绘示第三物体图像,与叠合第三物体图像及第一图像以产生第三图像的示意图。举例来说,如图7C所示,控制单元204 相减并滤除第一图像705与第二图像704像素灰阶值相同或接近相同的部分,以得到第三物体图像703。如图7D所示,控制单元204根据一权重叠合第三物体图像703及第一图像705以产生第三图像706。在第三图像706中,移动物体图像707为对应到移动物体图像702的一图像,且移动物体图像707为叠合后的图像。在第三图像706中,移动物体的图像为模糊图像,但又具有清晰图像的移动物体的图像。在此实施例中,步骤106所述关于相减图像及叠合图像的细节类似第一实施例所述,在此不多赘述。

第五例

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于步骤106中,控制单元204不相减第一图像及第二图像,而是直接叠合第一图像及第二图像,以产生第三图像。进一步来说,控制单元204是根据一权重叠合第一图像及第二图像产生第三图像。举例来说,在叠合时,第二图像的像素的灰阶值乘上20%,加上第一图像对应像素的灰阶值乘上80%,作为叠合后的像素的灰阶值。权重可依据使用者需求做不同调整,若想要移动物体较清楚,则根据快门速度较快所得到的图像,也就是第一图像,其权重就须高一些,若想强化移动物体的模糊效果,则根据快门速度较慢所得到的图像,也就是第二图像,其权重就须高一些。如此,不相减第一图像及第二图像,而直接叠合第一图像及第二图像的作法,所产生的第三图像亦为背景图像清晰,移动物体图像有些模糊,但又可看到移动物体轮廓的图像。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所揭露的图像处理方法,通过两个不同的快门速度进行拍摄来分别取得图像,并通过叠合处理,可以得到具有速度感且主体较清晰的图像。图8所示乃具有移动主体的模糊图像的照片的一例。经过实施例的图像处理方法处理之后,可将此移动主体的清晰图像叠合在图8例子的照片上,以得到清晰的移动主体与移动而产生的模糊图像,以产生具有速度感的照片。即便是不具有摄影专业的人士,亦可拍出具有速度感主体的照片,让电子装置可提供更多元化的摄影功能,让使用者有更好的产品体验,并增加市场的竞争力。

综上所述,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申请专利范围所界定者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