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系统、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与流程

文档序号:12143891阅读:21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能够高效率地进行设备间通信的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系统、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本申请基于2014年7月22日在日本申请的特愿2014-148399号主张优先权,将其内容引用到这里。
背景技术
::在作为标准化计划的3GPP(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rdGenerationPartnershipProject))中,通过采用OFDM(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Frequency-DivisionMultiplexing))通信方式或被称为资源块的预定的频率/时间单位的灵活的调度,进行了实现了高速的通信的EUTRA(演进的通用陆地无线接入(EvolvedUniversalTerrestrialRadioAccess))的标准化。EUTRA有时也称为LTE(长期演进(LongTermEvolution))。此外,在3GPP中,进行实现更高速的数据传输且对LTE具有向上兼容性的LTEAdvanced的研究(也称为LTE-A)。在LTEAdvanced中,正在研究从设备装置(终端装置)向设备装置(终端装置)进行直接通信的技术。将这个从设备装置向设备装置的直接通信称为D2D(设备对设备(DevicetoDevice))或者设备间通信。另外,将在3GPP中标准化的D2D也特别称为LTE-D2D或者LTE-Direct。在D2D中,为了实现近接的终端装置间的服务(基于邻近的服务(ProximitybasedServices:ProSe)),用于发现(Discovery)近接的终端装置的方法、使得终端装置之间能够直接通信(Directcommunication)的方法等在3GPP中进行了研究(非专利文献1)。此外,在非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对MBMS(多媒体广播和组播服务(MultimediaBroadcastandMulticastService))有意参与的空闲状态的终端装置只有驻留在提供与MBMS有关的服务(MBMS服务)的频率的情况下,能够接收与该MBMS有关的服务的情况下,在小区重新选择过程中,通过将提供与该MBMS有关的服务的频率的优先级设为最高,从而能够继续与该MBMS有关的服务的方法等。此外,在非专利文献3中,记载了通过使用与非专利文献2同样的技术,对D2D有意参与的空闲状态的终端装置在小区重新选择过程中通过将能够进行D2D的发送接收的频率(能够提供D2D的服务的频率)的优先级设为最高,从而能够发送或者接收与D2D有关的服务的方法等。现有技术文献非专利文献非专利文献1:3GPPTS36.843V12.0.1(2014-03)http://www.3gpp.org/DynaReport/36843.Htm非专利文献2:3GPPTS36.304V12.0.0(2014-03)http://www.3gpp.org/DynaReport/36304.htm非专利文献3:R2-142631,LGElectronicsInc.,Korea,19-23May2014.http://www.3gpp.org/ftp/tsg_ran/WG2_RL2/TSGR2_86/Docs/R2-142631.zip技术实现要素:发明要解决的课题对D2D有意参与的空闲状态的终端装置通过使用非专利文献3的方法,对与D2D有关的服务的发送或者接收有意参与的情况下,能够优先选择能够进行D2D的发送或者接收的频率。但是,当存在大量的对D2D有意参与的终端装置的情况下,终端装置会集中驻留在能够进行D2D的发送或者接收的频率(小区),存在会超过该频率(小区)的基站装置的容量(超载)的问题。但是,近来的支持多频段的终端装置有可能即使不进行小区重新选择或切换等小区间的移动,在支持D2D的异频的小区中也能够进行与D2D有关的服务的发送或者接收。但是,关于这样的用于支持异频的小区中的D2D的方法,还没有讨论其细节。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能够高效率地进行设备间通信的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系统、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终端装置是能够进行与终端装置的直接通信的终端装置,基于支持直接通信的异频的周边小区的测量结果、在小区选择中使用的小区选择基准以及从基站装置取得的与直接通信有关的系统信息,对所述异频的周边小区进行使用了由所述系统信息表示的无线资源池的直接通信。此外,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中的终端装置在异频的周边小区的测量结果满足小区选择基准的情况下,将异频的周边小区视为覆盖范围内,进行使用了由系统信息表示的无线资源池的直接通信。此外,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中的终端装置在异频的周边小区中进行与直接通信有关的发送接收的情况下,基于在异频的周边小区中发送的与直接通信有关的系统信息的更新信息,重新取得异频的周边小区中的系统信息。此外,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中的基站装置对能够进行与终端装置的直接通信的终端装置通知在小区选择中使用的小区选择基准,通过与直接通信有关的系统信息而通知满足小区选择基准的异频的周边小区的无线资源池。通过使用这样的方式,终端装置能够高效率地进行设备间通信。此外,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中的基站装置对终端装置通知在小区选择中使用的小区选择基准,通过与直接通信有关的系统信息而通知满足小区选择基准的异频的周边小区的无线资源池,终端装置基于异频的周边小区的测量结果、小区选择基准以及系统信息,对异频的周边小区进行使用了由系统信息表示的无线资源池的直接通信。通过使用这样的方式,基站装置能够高效率地进行设备间通信。此外,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中的通信方法是能够进行与终端装置的直接通信的终端装置的通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基于支持直接通信的异频的周边小区的测量结果、在小区选择中使用的小区选择基准以及从基站装置取得的与直接通信有关的系统信息,对异频的周边小区进行使用了由系统信息表示的无线资源池的直接通信的步骤。通过使用这样的方式,在包括基站装置和终端装置的通信方法中,能够高效率地进行设备间通信。此外,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中的终端装置的通信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在异频的周边小区的测量结果满足小区选择基准的情况下,将异频的周边小区当作覆盖范围内,进行使用了由系统信息表示的无线资源池的直接通信的步骤。此外,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中的终端装置的通信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在异频的周边小区中进行与直接通信有关的发送接收的情况下,基于在异频的周边小区中发送的与直接通信有关的系统信息的更新信息,重新取得异频的周边小区中的系统信息的步骤。通过使用这样的方式,终端装置能够包括高效率地进行设备间通信的通信方法。此外,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中的基站装置的通信方法至少包括以下步骤:对能够进行与终端装置的直接通信的终端装置通知在小区选择中使用的小区选择基准的步骤;以及通过与直接通信有关的系统信息而通知满足小区选择基准的异频的周边小区的无线资源池的步骤。通过使用这样的方式,基站装置能够包括高效率地进行设备间通信的通信方法。此外,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中的终端装置的集成电路使终端装置至少发挥如下功能:基于支持直接通信的异频的周边小区的测量结果、在小区选择中使用的小区选择基准以及从基站装置取得的与直接通信有关的系统信息,对异频的周边小区进行使用了由系统信息表示的无线资源池的直接通信的功能。此外,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中的基站装置的集成电路使基站装置至少发挥如下功能:对能够进行与终端装置的直接通信的终端装置通知在小区选择中使用的小区选择基准,通过与直接通信有关的系统信息而通知满足小区选择基准的异频的周边小区的无线资源池的功能。通过使用这样的方式,基站装置的集成电路能够使基站装置发挥高效率地进行设备间通信的功能。在本说明书中,在涉及高效率地进行设备间通信的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系统、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的技术的点上公开各实施方式,但能够对各实施方式应用的通信方式并不限定于在EUTRA(LTE、LTE-A)中使用的通信方式。例如,在本说明书中叙述的技术能够在使用了码分多址(CDMA)、时分多址(TDMA)、频分多址(FDMA)、正交FDMA(OFDMA)、单载波FDMA(SC-FDMA)以及其他接入方式等的各种通信系统中使用。此外,在本说明书中,系统和网络能够同义地使用。发明效果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能够提供涉及高效率地进行设备间通信的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系统、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的技术。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终端装置的概略结构的一例的框图。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的概略结构的一例的框图。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终端装置中的与支持D2D的异频中的发送接收有关的过程的一例的图。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终端装置中的与支持D2D的异频中的发送接收有关的过程的另一例的图。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终端装置中的能够进行发送接收的频段的组合的一例的图。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系统信息的更新过程的一例的流程图。图7是表示发送D2D的终端装置和接收D2D的终端装置进行D2D的通信的情况下的一例的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简单说明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的技术。[物理信道/物理信号]说明在EUTRA(LTE、LTE-A)中使用的主要的物理信道、物理信号。信道意味着在信号的发送接收中使用的介质,物理信道意味着在信号的发送接收中使用的物理介质。在本发明中,物理信道能够与信号同义地使用。另外,在使EUTRA(LTE、LTE-A)发展的通信系统中,物理信道存在信道类别的追加或者其结构或格式形式发生变更或者追加的可能性,但这样的情况下也不影响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的说明。在EUTRA中,使用无线帧而管理物理信道或者物理信号的调度。1个无线帧是10ms,1个无线帧由10个子帧构成。进一步,1个子帧由2个时隙构成(即,1个子帧是1ms,1个时隙是0.5ms)。此外,使用资源块作为物理信道被配置的调度的最小单位而进行管理。资源块以将频率轴由多个子载波(例如,12个子载波)的集合构成的恒定的频域和由恒定的发送时间间隔(1个时隙)构成的区域而定义。同步信号(SynchronizationSignals)由3种主同步信号和以在频域中相互错开配置的31种码构成的副同步信号构成,通过主同步信号和副同步信号的信号的组合,示出用于识别基站装置的504组小区识别符(物理小区ID(PhysicalCellIdentity;PCI))和用于无线同步的帧定时。终端装置通过小区搜索而确定所接收的同步信号的物理小区ID。物理广播信息信道(PBCH;PhysicalBroadcastChannel)以通知(设定)在小区内的终端装置中公共地使用的主控制信息的目的而被发送。基站装置通过物理广播信息信道而通知(发送)主信息块(MIB;Masterinformationblock)消息。通过主信息块消息而对终端装置通知(设定)的信息是下行链路频率带宽、系统帧号以及与混合(Hybrid)ARQ有关的物理信道(PHICH)的设定信息。基站装置使用子帧位置和周期静态地确定(预定义(pre-defined))的系统信息块类型1(SIB1;SysteminformationblockType1)消息以及作为层3消息(RRC消息)且在由系统信息块类型1所指定的系统信息窗(SI-window)内被动态地调度的系统信息消息,将主信息块以外的小区公共信息(广播信息)发送给终端装置。系统信息消息在由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示出的无线资源中使用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而被通知,且将根据其用途而被分类的广播信息(系统信息块类型2~类型n(SIB2~SIBn(n为自然数)))之一在对应的系统信息窗内发送。作为广播信息,通知表示小区专用的识别符的小区全局识别符(CGI;CellGlobalIdentifier)、管理基于寻呼的等待区域的跟踪区域识别符(TAI;TrackingAreaIdentifier)、随机接入设定信息、定时调整信息、每个小区的公共无线资源设定信息、同频(异频、不同RAT)的周边小区信息(相邻小区列表(Neighboringcelllist))、上行链路接入限制信息等。下行链路参考信号根据其用途而被分类为多个类型。例如,小区固有RS(小区固有参考信号(Cell-specificreferencesignals))是对每个小区以预定的功率而被发送的导频信号,是基于预定的规则而在频域以及时域中周期性地重复的下行链路参考信号。终端装置通过接收小区固有RS而测量每个小区的接收质量。此外,终端装置还将小区固有RS使用作为与小区固有RS一起发送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或者用于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解调的参考用的信号。在小区固有RS中使用的序列使用能够对每个小区进行识别的序列。此外,下行链路参考信号还使用于下行链路的传播路径变动的估计。将在传播路径变动的估计中使用的下行链路参考信号称为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hannelStateInformationReferenceSignals;CSI-RS)。此外,对终端装置个别设定的下行链路参考信号被称为UE专用参考信号(UEspecificReferenceSignals(URS))、解调参考信号(DemodulationReferenceSignal(DMRS)),用于对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扩展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或者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进行解调时的信道的传播路径补偿处理而被参考。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PhysicalDownlinkControlChannel)在各子帧的开头起若干个OFDM符号(例如,1~4个OFDM符号)中发送。扩展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EPDCCH;EnhancedPhysicalDownlinkControlChannel)是在配置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的OFDM符号中配置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或者EPDCCH以对终端装置通知基于基站装置的调度的无线资源分配信息、或指示发送功率的增减的调整量的控制信息的目的而被使用。以后,在只记载为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的情况下,若没有特别明确记载,则意味着PDCCH和EPDCCH这双方的物理信道。终端装置通过在发送接收层2消息(MAC-CE)以及层3消息(寻呼、系统信息等)之前监视(monitor)发往本装置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并接收发往本装置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从而需要从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取得在发送时被称为上行链路许可、在接收时被称为下行链路许可(下行链路分配)的无线资源分配信息。在支持D2D的情况下,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能够通知D2D许可。另外,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能够构成为除了在上述的OFDM符号中发送以外,还在从基站装置对终端装置个别(dedicated)分配的资源块的区域中发送。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CCH;PhysicalUplinkControlChannel)用于进行通过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而被发送的下行链路数据的接收确认响应(ACK/NACK;确认/否定确认(Acknowledgement/NegativeAcknowledgement))或下行链路的传播路径(信道状态)信息(CSI;ChannelStateInformation)、上行链路的无线资源分配请求(无线资源请求、调度请求(SR;SchedulingRequest))。CSI包括CQI(信道质量指示符(ChannelQualityIndicator))、PMI(预编码矩阵指示符(PrecodingMatrixIndicator))、PTI(预编码类型指示符(PrecodingTypeIndicator))、RI(秩指示符(RankIndicator))。各指示符(Indicator)也可以表示为指示(Indication)。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PhysicalDownlinkSharedChannel)除了下行链路数据之外,还使用于将寻呼或系统信息等层3消息通知给终端装置。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无线资源分配信息由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表示(被通知)。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配置在发送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OFDM符号以外的OFDM符号中被发送。即,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和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在1个子帧内进行时分复用。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PhysicalUplinkSharedChannel)主要发送上行链路数据和上行链路控制数据,还能够包括CSI或ACK/NACK等控制数据。此外,除了上行链路数据之外,还使用于将上行链路控制信息作为层2消息以及层3消息而从终端装置通知给基站装置。此外,与下行链路同样地,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的无线资源分配信息由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表示。上行链路参考信号(也称为上行链路参考信号;UplinkReferenceSignal(上行链路导频信号、上行链路导频信道))包括基站装置用于对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CCH和/或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进行解调的解调参考信号(DMRS;DemodulationReferenceSignal)以及基站装置主要用于对上行链路的信道状态进行估计的探测参考信号(SRS;SoundingReferenceSignal)。此外,在探测参考信号中,有周期性地发送的周期性探测参考信号(PeriodicSRS)和在从基站装置受到指示时发送的非周期性探测参考信号(AperiodicSRS)。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PhysicalRandomAccessChannel)是用于通知(设定)前导码序列的信道,具有保护时间。前导码序列构成为通过多个序列而向基站装置通知信息。例如,在准备有64种序列的情况下,能够向基站装置表示6比特的信息。物理随机接入信道使用作为终端装置向基站装置的接入手段。为了未设定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时的上行链路的无线资源请求,或者为了对基站装置请求用于使上行链路发送定时对准基站装置的接收定时窗所需的定时调整信息(也被称为定时提前(TimingAdvance;TA))等,终端装置使用物理随机接入信道。此外,基站装置还能够使用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对终端装置请求随机接入过程的开始。另外,在D2D的情况下,用于向其他终端装置的发送也使用TA而进行发送定时的调整。对于基站装置的TA(第一定时调整信息)和与D2D有关的TA(D2D-TA(第二定时调整信息))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D2D-TA可以通过广播信息而在小区内被通知相同的值,也可以从基站装置对终端装置个别进行通知。此外,与TA同样地,D2D-TA也可以构成为根据来自基站装置的信号(例如,MAC控制元素等)而被调整定时(值)。层3消息是通过在终端装置和基站装置的RRC(无线资源控制)层中交换的控制平面(CP(Control-plane、C-Plane))的协议而被处理的消息,能够与RRC信令或者RRC消息同义地使用。另外,相对于控制平面,将处理用户数据的协议称为用户平面(UP(User-plane、U-Plane))。作为与D2D有关的物理信道,正在研究使用D2D同步信号(D2DSS;D2DSynchonizationSignal)和物理D2D同步信道(PD2DSCH;PhysicalD2DSynchonizationChannel)等。D2D同步信号由PD2DSS(主D2DSS(PrimaryD2DSS))和SD2DSS(副D2DSS(SecondaryD2DSS))这两个同步信号构成。此外,正在研究物理D2D同步信道从发送D2D的终端装置发送,以通知与D2D有关的控制信息(例如,与要发送的终端装置有关的同步ID、资源池、系统带宽、TDD子帧设定等)或D2D帧号等的目的而被发送。此外,正在研究发送D2D的终端装置对接收D2D的终端装置发送调度分配(Schedulingassignments:SA)。SA能够显式或者隐式地通知与有关D2D的发送数据有关的定时调整信息(D2D接收定时提前(D2DReceptionTimingAdvance(D2D-TA)))、用于识别D2D的内容(类别)的ID信息、与该ID信息对应的发送数据的无线资源的图案(RPT;发送的资源图案(ResourcePatternsforTransmission))等。接收到SA的终端装置能够基于从D2D同步信号取得的定时以及在SA中包含的定时调整信息,调整与D2D有关的发送数据的接收定时而接收。另外,与D2D有关的发送数据的定时调整信息也可以在PD2DSCH中发送。此外,由RPT表示的与D2D有关的发送数据的信息有带宽信息、频域的资源信息、跳频信息、时域的资源信息等。发送D2D的终端装置可以作为通知SA以及与D2D有关的发送数据的物理信道而使用PUSCH,也可以分别分配专用的物理信道。在使用PUSCH的情况下,接收D2D的终端装置需要在对应的频率中接收PUSCH,并进行解码。另外,除此以外的物理信道或者物理信号由于与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没有较大关系,所以省略详细的说明。作为省略了说明的物理信道或者物理信号,有物理控制格式指示信道(PCFICH:PhysicalControlFormatIndicatorCHannel)、物理HARQ指示信道(PHICH:PhysicalHybridARQIndicatorCHannel)、物理组播信道(PMCH:PhysicalMulticastCHannel)等。[无线网络、小区类别]由基站装置所控制的各频率的可通信范围(通信区域)可当作小区。此时,基站装置覆盖的通信区域可以对每个频率分别为不同的宽度、不同的形状。此外,覆盖的区域可以对每个频率不同。将基站装置的类别或小区半径的大小不同的小区在同一个频率或者不同的频率的区域中混合而形成一个通信系统的无线网络称为异构网络。终端装置也可以将判断为终端装置的接入没有基于从基站装置通知的广播信息而被禁止的小区,并且,下行链路的接收质量满足预定的条件,其结果,通过驻留在该小区而允许通常的服务的小区当作合适的小区(Suitablecell)。终端装置在从驻留的小区向其他小区移动时,在非无线资源控制连接状态(空闲状态(Idlemode)、非通信中)下通过小区重新选择过程进行移动,在无线资源控制连接时(连接状态(Connectedmode)、通信中)通过切换过程进行移动。终端装置也可以将没有通过小区选择(小区重新选择)过程而判断为合适的小区的小区当作只允许了一部分服务的小区(限制小区)。另外,即使是限制小区,终端装置也能够驻留。一部分服务例如是紧急呼叫通信(Emergencycall)。驻留在小区中的状态(空闲状态)下或者在某小区中处于连接状态时,终端装置也可以判断为位于能够与基站装置进行通信的区域,即判断为位于小区的服务区域内(覆盖范围内(in-coverage))。基站装置对每个频率管理1个以上的小区。也可以由1个基站装置管理多个小区。小区根据能够与终端装置进行通信的区域的大小(小区尺寸)而被分类为多个类别。例如,小区被分类为宏小区和小型小区。小型小区是一般覆盖半径为几米至几十米的小区。此外,小型小区有时也根据其区域的大小而被分类为毫微微小区、微微小区、纳米小区等。在终端装置能够与某基站装置进行通信时,该基站装置的小区中使用于与终端装置的通信的小区是驻留小区(服务小区(Servingcell)),其他不使用于通信的小区被称为周边小区(相邻小区(Neighboringcell))。驻留小区的频率被称为同频(Intra-frequency),也被称为驻留频率(Servingfrequency)。不是同频的频率被称为异频(Inter-frequency)。在通过载波聚合等而对终端装置设定了多个驻留小区的情况下,当作也有多个对应的驻留频率。[载波聚合]终端装置和基站装置也可以应用汇聚(聚合、aggregate)多个不同的频段(频带)的频率(分量载波或者频带)而如一个频率(频带)那样进行处理的技术(载波聚合)。在载波聚合中,作为分量载波,有与上行链路对应的上行链路分量载波和与下行链路对应的下行链路分量载波。在本说明书中,频率和频带能够同义地使用。另外,载波聚合是基于使用了多个分量载波(频带)的多个驻留小区的通信,也被称为小区聚合。例如,在通过载波聚合而汇聚了频率带宽为20MHz的5个分量载波的情况下,具有能够进行载波聚合的能力的终端装置将这些当作100MHz的频率带宽而进行发送接收。另外,要汇聚的分量载波可以是连续的频率,也可以是全部或者一部分成为不连续的频率。例如,在能够使用的频段为800MHz波段、2GHz波段、3.5GHz波段的情况下,可以是某分量载波在800MHz波段中发送,其他的分量载波在2GHz波段中发送,再其他的分量载波在3.5GHz波段中发送。此外,还能够汇聚同一频带的连续或者不连续的多个分量载波。各分量载波的频率带宽可以是比终端装置的可接收频率带宽(例如,20MHz)更窄的频率带宽(例如,5MHz或10MHz),要汇聚的频率带宽也可以分别不同。频率带宽期望考虑向后兼容性而与现有的小区的频率带宽中的任一个相等,但也可以是与现有的小区的频带不同的频率带宽。终端装置和基站装置将由某上行链路分量载波和与该上行链路分量载波小区固有连接的下行链路分量载波构成的小区作为主小区(PCell:Primarycell)来管理。此外,终端装置和基站装置将由主小区以外的分量载波构成的小区作为副小区(SCell:Secondarycell)来管理。将主小区的频率称为主频率,将副小区的频率称为副频率。终端装置在主小区中进行寻呼消息的接收、广播信息的更新的检测、随机接入过程、安全信息的设定等,另一方面,在副小区中也可以不进行这些动作。将主小区和副小区合起来称为服务小区(驻留小区)。即,在将多个分量载波(小区)进行汇聚的情况下,终端装置具有多个驻留小区。关于驻留小区的状态,也将被激活的状态称为激活状态(Activatedstate),将被去激活的状态称为去激活状态(Deactivatedstate)。主小区是激活(Activation)以及去激活(Deactivation)的控制的对象外(即,主小区必须当作激活),但副小区具有激活和去激活这样的与激活相应的小区的状态(state)。此外,也将构成为能够实现主小区的一部分功能的特殊的副小区称为主副小区(PrimarySCell(PSCell)。例如,主副小区是与主小区同样地没有被去激活,进行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的设定或者执行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过程的小区。另外,与主小区或副小区同样地,主副小区被当作驻留小区。驻留小区的状态既有从基站装置被显式地指定(通知、指示)状态的变更的情况,也有按每个分量载波(小区)基于终端装置计时的定时器信息(去激活定时器;Deactivationtimer)而状态发生变更的情况。[D2D]简单说明D2D的基本的技术。D2D至少分为用于发现近接的终端装置的技术(Discovery)和终端装置用于与一个或者多个终端装置进行直接通信的技术(Directcommunication(也称为通信(Communication)))。在D2D中,终端装置使用的与D2D有关的资源(无线资源)或设定(configuration)也可以由基站装置进行设定(控制)。即,在终端装置处于非无线资源控制连接状态(空闲状态)的情况下,与D2D有关的无线资源或设定可以通过广播信息而对每个小区进行通知,在终端装置处于无线资源控制连接状态(连接状态)的情况下,与D2D有关的无线资源或设定可以通过RRC消息进行通知。即,D2D有可能通过能够进行终端装置之间的直接通信的(支持D2D(D2Dcapable)、支持D2D(D2Dsupported))终端装置和能够控制用于该终端装置之间的直接通信的资源的基站装置而实现。或者,D2D有可能通过能够进行终端装置之间的直接通信的终端装置的事先设定(Pre-configuration)而实现。此外,在直接通信(DirectCommunication)中,用于发送调度分配(Schedulingassignments:SA)的无线资源从用于SA而被汇集的资源池(SA资源池)中提供给终端装置。发送D2D的终端装置通过在资源池中包含的无线资源(时间以及频率)而发送SA。接收D2D的终端装置通过在资源池中包含的无线资源(时间以及频率)而接收SA。此外,在直接通信(DirectCommunication)中,用于发送与D2D有关的发送数据的无线资源从用于与D2D有关的发送数据(D2D数据)而被汇集的资源池(D2D数据资源池)中提供给终端装置。发送D2D的终端装置使用从资源池中指定的无线资源(时间以及频率)发送与D2D有关的发送数据。此外,接收D2D的终端装置使用从资源池中指定的无线资源(时间以及频率)接收与D2D有关的发送数据。资源池也可以由频率信息、表示被分配的资源块的范围的信息、资源池开始的帧号或者子帧号和偏移值的信息等表示。这里,用于SA的无线资源被汇集的资源池(第一资源池)和用于与D2D有关的发送数据的无线资源被汇集的资源池(第二资源池)可以通过广播信息而被预先设定(预约),也可以从基站装置对每个终端装置个别进行通知(或者广播),也可以从其他终端装置进行通知(或者广播),也可以被事先设定(pre-configured),也可以半静态(semi-static)地进行分配。在通过事先设定而被分配的情况下,该设定典型地可以记录在SIM(订户身份模块(SubscriberIdentityModule))中。SIM可以是由硬件提供的IC卡,也可以由软件提供。这里,作为对终端装置从资源池中分配与D2D有关的无线资源(与SA、D2D有关的发送数据)的方法,可以使用通过终端装置对基站装置通知有与D2D有关的发送数据的情况,从而从基站装置对终端装置个别分配无线资源的方法(也称为模式1(Mode1)或者调度型(Scheduled)),此外,也可以使用终端装置从广播信息或预先设定(预约)的资源池中根据某规则(或者,随机地)选择无线资源而使用的方法(也称为模式2(Mode2)或者自主型(Autonomous))。模式1是在终端装置位于被当作基站装置的覆盖范围内的范围时使用的直接通信(DirectCommunication)的模式,模式2是在终端装置没有位于被当作基站装置的覆盖范围内的范围(覆盖范围外(out-of-coverage))时使用的直接通信的模式。另外,即使是在使用从基站装置分配的无线资源(即,模式1)的情况下,也有终端装置在RRC无线资源重新连接过程中临时使用终端装置选择的无线资源(即,模式2)的情况。图7是表示在发送D2D的终端装置1-1(D2DtransmissionUE)和接收D2D的终端装置1-2(D2DreceptionUE)进行D2D的通信的情况下的一例的流程图。在图7中,首先,当驻留在基站装置2的小区时,终端装置1-1接收作为RRC消息的系统信息消息(步骤S100)。系统信息消息以对终端装置1-1和终端装置1-2通知与D2D有关的设定信息(例如,D2DSS设定信息、PD2DSCH设定信息、周边小区的D2D信息、SA用的资源池信息、与D2D有关的发送数据用的资源池信息、模式1/模式2的许可信息等)的目的而被使用。这些信息可以从基站装置2通过某独立的系统信息块(例如,SIB18)而被发送,若终端装置1-1(终端装置1-2)正在进行通信,则也可以通过个别的RRC消息而被发送。接着,在对D2D有意参与的情况下,终端装置1-1基于接收到的系统信息消息的信息而进行小区选择处理(步骤S101)。在该小区选择处理中,根据表示终端装置1-1的RF(射频(RadioFrequency))电路在对应的上行链路频带中是否支持D2D的广播信息,终端装置1-1根据需要而变更驻留小区。步骤S101在终端装置1-2中也同样地执行。即,在对D2D有意参与的情况下,终端装置1-2基于接收到的系统信息消息的信息,根据表示终端装置1-2的RF(射频(RadioFrequency))电路在对应的上行链路频带中是否支持D2D的广播信息,根据需要而进行小区选择处理。接着,终端装置1-1开始D2D的通信处理(步骤S102)。更具体而言,终端装置1-1决定D2DSS和PD2DSCH的发送码或数据,从能够对空闲状态的终端装置1-1利用的资源池(即,可由空闲状态的终端装置1-1所选择的资源池)中选择与D2D有关的无线资源。另外,终端装置1-1在基站装置2中不允许模式2中的D2D的情况下,为了进行模式1的D2D,对基站装置2开始无线资源控制连接建立(RRC连接建立、RRCConnectionEstablishment)过程,在连接状态中开始D2D,但在图中进行省略。终端装置1-1在能够发送D2D的上行链路频带(上行链路频率)中进行D2DSS的发送(步骤S103)和PD2DSCH的发送(步骤S104)。另外,PD2DSCH也有不被发送的情况。在步骤S105的D2D同步信号处理中,终端装置1-2接收(检测)到终端装置1-1发送的D2DSS(PD2DSCH)的情况下,检测(发现(Discovery))终端装置1-1的存在,且接收来自终端装置1-1的与D2D有关的发送数据,所以建立(调整)与D2D有关的无线同步。此外,终端装置1-1从由SA用的资源池信息所示的资源中选择SA用的资源,并对终端装置1-2使用所选择的资源而发送SA(步骤S106)。另外,在模式1的情况下,从基站装置2使用D2D许可而被指示终端装置1-1使用的SA用的资源。此外,终端装置1-1从发送数据用的资源池信息,基于所选择的(或者被通知的)SA而选择发送数据用的资源,并对终端装置1-2使用所选择的资源而发送与D2D有关的数据(步骤S107)。此外,终端装置1-2在由SA用的资源池信息所示的资源中,接收(监视)终端装置1-1发送的SA。此外,终端装置1-2在发送数据用的资源池信息中的、由SA所示的资源中,接收(监视)终端装置1-1发送的与D2D有关的数据。接收(监视)与D2D有关的数据的定时可以将对终端装置1-2接收到SA的定时进行了基于与D2D有关的TA(D2D-TA)的定时调整的位置设为接收定时而使用。此外,D2D-TA可以只在模式1的D2D的情况下应用。考虑以上的事项,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适当的实施方式。另外,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当判断为关于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相关的公知的功能或结构的具体的说明会使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要旨变得不清楚的情况下,省略其详细的说明。<第一实施方式>以下,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终端装置1的一例的框图。本终端装置1至少由接收部101、解调部102、解码部103、接收数据控制部104、物理层控制部105、发送数据控制部106、编码部107、调制部108、发送部109、无线资源控制部110、发送天线T01、接收天线R01构成。图中的“~部”是还通过部分、电路、构成装置、设备、单元等用语来表现的、实现终端装置1的功能以及各过程的元素。另外,有时将能够进行D2D(或者,对D2D有意参与、支持D2D)的终端装置1简称为终端装置1进行说明。另外,在与D2D有关的通信中,终端装置1可成为发送D2D的终端装置1(D2Dtransmission(图7的终端装置1-1))和接收D2D的终端装置1(D2Dreception(图7的终端装置1-2))中的任一个。无线资源控制部110执行进行终端装置1的无线资源控制的RRC(无线资源控制(RadioResourceControl))层的各功能。此外,接收数据控制部104和发送数据控制部106执行对数据链路层进行管理的MAC(媒体接入控制(MediumAccessControl))层、RLC(无线链路控制(RadioLinkControl))层、PDCP(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acketDataConvergenceProtocol))层中的各功能。另外,终端装置1可以是为了并行(同时:simultaneously)支持多个频率(频带、频率带宽)或者某个小区的同一子帧内的接收处理和发送处理,将接收系统的块(接收部101、解调部102、解码部103、接收天线R01)以及多个频率(频带、频率带宽)以及发送系统的块(编码部107、调制部108、发送部109、发送天线T01)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具备多个的结构。关于终端装置1的接收处理,由无线资源控制部110向接收数据控制部104输入接收数据控制信息,在物理层控制部105中输入作为用于控制各块的控制参数的物理层控制信息。物理层控制信息是包括由接收控制信息和发送控制信息构成的终端装置1的无线通信控制所需的参数设定的信息。物理层控制信息通过从基站装置2对终端装置1个别(dedicated)发送的无线连接资源设定、小区固有的广播信息、或者系统参数等而被设定,且由无线资源控制部110根据需要而输入到物理层控制部105。物理层控制部105将作为与接收有关的控制信息的接收控制信息适当地输入到接收部101、解调部102、解码部103。接收控制信息作为下行链路调度信息,包括接收频带的信息、与物理信道和物理信号有关的接收定时、复用方法、无线资源控制信息、SA资源池信息、D2D资源池信息、与D2D有关的发送定时(或者,作为与D2D有关的定时调整信息的D2D-TA)等信息。此外,接收数据控制信息是包括副小区去激活定时器信息、DRX控制信息、组播数据接收信息、下行链路重发控制信息、SA接收控制信息、D2D接收控制信息等的下行链路的控制信息,包括MAC层、RLC层、PDCP层中的与各自的下行链路有关的控制信息。接收信号经由接收天线R01在接收部101中进行接收。在D2D的情况下,接收信号有时是终端装置1发送的发送信号。根据通过接收控制信息而被通知的频率和频带,接收部101接收来自基站装置2(或者终端装置1)的信号。接收到的信号输入到解调部102。解调部102进行信号的解调。解调部102将解调后的信号输入到解码部103。解码部103对被输入的信号进行解码,并将解码后的各数据(也称为下行链路数据和下行链路控制数据、下行链路传输块)输入到接收数据控制部104。此外,与各数据一同从基站装置2发送的MAC控制元素(MAC-CE)也在解码部103中进行解码,相关的数据输入到接收数据控制部104。接收数据控制部104进行基于接收到的MAC控制元素的物理层控制部105的控制(例如,小区的激活/去激活、DRX控制、发送定时调整等),或对被解码的各数据进行缓冲,且进行被重发的数据的纠错控制(HARQ)。在输入到接收数据控制部104的各数据中,相关的数据被输入(转发)到无线资源控制部110。此外,接收数据控制部104根据在接收部101等中接收到的同步信号的接收定时,调整终端装置1的接收定时(帧同步、子帧同步、符号同步等)。接收定时在物理层控制部105中进行管理且通过反馈到接收部101或者发送部109,下行链路同步和/或上行链路同步被适当地调整。此外,关于终端装置1的发送处理,从无线资源控制部110向发送数据控制部106输入发送数据控制信息,在物理层控制部105中输入作为用于控制各块的控制参数的物理层控制信息。物理层控制部105将作为与发送有关的控制信息的发送控制信息适当地输入到编码部107、调制部108、发送部109。发送控制信息作为上行链路调度信息而包括编码信息、调制信息、发送频带的信息、与物理信道和物理信号有关的定时信息(或者TA)、复用方法、无线资源配置信息、SA资源池信息、D2D资源池信息、与D2D有关的定时信息(或者D2D-TA)等信息。此外,发送数据控制信息是包括DTX控制信息、随机接入设定信息、上行链路共享信道信息、逻辑信道优先顺序信息、资源请求设定信息、小区组信息、上行链路重发控制信息、缓冲器状态报告、D2D发送控制信息等的上行链路的控制信息。无线资源控制部110也可以对发送数据控制部106设定与多个小区分别对应的多个随机接入设定信息。此外,无线资源控制部110对在上行链路发送定时的调整中使用的发送定时调整信息和发送定时定时器进行管理,且按每个小区(或者,每个小区组、每个TA组)对上行链路发送定时的状态(发送定时调整状态或者发送定时非调整状态)进行管理。发送定时调整信息和发送定时定时器包含在发送数据控制信息中。另外,在需要对多个上行链路发送定时的状态进行管理的情况下,发送数据控制部106对与多个中的每一个小区(或者,小区组、TA组)的上行链路发送定时对应的定时调整信息进行管理。进一步,若需要则发送数据控制部106还管理与D2D有关的发送定时的状态。在资源请求设定信息中,至少包括最大发送计数器设定信息和无线资源请求禁止定时器信息。无线资源控制部110也可以对发送数据控制部106设定与多个小区分别对应的多个资源请求设定信息。在终端装置1中产生的发送数据(也称为上行链路数据和上行链路控制数据、上行链路传输块)从无线资源控制部110(或者,非接入层部(未图示)等上位层部)在任意的定时输入到发送数据控制部106。此时,发送数据控制部106计算被输入的发送数据的量(上行链路缓冲器量)。此外,发送数据控制部106具有判别被输入的发送数据是属于控制平面的数据还是属于用户平面的数据的功能。此外,发送数据控制部106在输入了发送数据时,在发送数据控制部106内的上行链路缓冲器(未图示)中存储发送数据。此外,发送数据控制部106基于在上行链路缓冲器中存储的发送数据的优先级等,进行复用以及收集(Assemble),生成MACPDU。并且,发送数据控制部106判断是否对终端装置1分配了所输入的发送数据的发送所需的无线资源。发送数据控制部106基于无线资源分配,选择使用了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SR-PUCCH)的无线资源请求或者使用了物理随机接入信道的无线资源请求中的任一个,并对物理层控制部105请求用于发送所选择的信道的控制处理。这里,发送数据控制部106基于所输入的发送数据是对于基站装置2的通常的发送数据还是对于其他终端装置1的与D2D有关的发送数据,分别生成不同的缓冲器状态报告。换言之,发送数据控制部106生成基于通常的发送数据的缓冲器量的缓冲器状态报告(通常的缓冲器状态报告(NormalBSR)、第一缓冲器状态报告)和基于与D2D有关的发送数据的缓冲器量的缓冲器状态报告(D2D用的缓冲器状态报告(ProSeBSR)、第二缓冲器状态报告)。此外,编码部107根据发送控制信息,对各数据适当地进行编码,并输入到调制部108。调制部108基于发送被编码的各数据的信道结构,进行适当的调制处理。发送部109将已进行了调制处理的各数据映射到频域,且将频域的信号转换为时域的信号,搭载在已定频率的载波而进行功率放大。发送部109还根据从无线资源控制部110输入的每个小区(或者,每个小区组、每个TA组)的定时调整信息,对上行链路发送定时进行调整,并经由发送天线T01发送信号。此外,若需要则根据与D2D有关的定时调整信息而调整与D2D有关的发送数据的发送定时(接收定时)。配置上行链路控制数据的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除了用户数据之外例如还能够包括层3消息(无线资源控制消息;RRC消息)。在图1中,省略了其他终端装置1的构成元素或构成元素间的数据(控制信息)的传输路径,但显然具备具有作为终端装置1而动作所需的其他功能的多个块作为构成元素。例如,在无线资源控制部110的上位层中,存在进行与核心网络的控制的非接入层(NonAccessStratum)层部或应用层部。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2的一例的框图。本基站装置至少由接收部201、解调部202、解码部203、接收数据控制部204、物理层控制部205、发送数据控制部206、编码部207、调制部208、发送部209、无线资源控制部210、网络信号发送接收部211、发送天线T02、接收天线R02构成。图中的“~部”是还通过部分、电路、构成装置、设备、单元等用语来表现的、实现基站装置2的功能以及各过程的元素。无线资源控制部210执行进行基站装置2的无线资源控制的RRC(无线资源控制(RadioResourceControl))层的各功能。此外,接收数据控制部204和发送数据控制部206执行对数据链路层进行管理的MAC(媒体接入控制(MediumAccessControl))层、RLC(无线链路控制(RadioLinkControl))层、PDCP(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acketDataConvergenceProtocol))层中的各功能。另外,基站装置2也可以是为了支持基于载波聚合等的多个频率(频带、频率带宽)或者小区的同一子帧内的发送接收处理,将接收系统的块(接收部201、解调部202、解码部203、接收天线R02)以及多个频率(频带、频率带宽)以及发送系统的块(编码部207、调制部208、发送部209、发送天线R02)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具备多个的结构。无线资源控制部210将下行链路数据和下行链路控制数据输入到发送数据控制部206。在存在要向终端装置1发送的MAC控制元素的情况下,发送数据控制部206将MAC控制元素和各数据(下行链路数据或者下行链路控制数据)输入到编码部207。编码部207对被输入的MAC控制元素和各数据进行编码,并输入到调制部208。调制部208进行被编码的信号的调制。此外,在调制部208中进行了调制的信号被输入到发送部209。发送部209在将被输入的信号映射到频域之后,将频域的信号转换为时域的信号,且搭载在已定频率的载波而进行功率放大,并经由发送天线T02发送信号。配置下行链路控制数据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典型地构成层3消息(RRC消息)。此外,接收部201将从终端装置1经由接收天线R02接收到的信号转换为基带的数字信号。在对终端装置1设定不同的多个发送定时的小区的情况下,接收部201按每个小区(或者,每个小区组、每个TA组)在不同的定时接收信号。在接收部201中转换后的数字信号被输入到解调部202进行解调。在解调部202中解调后的信号接着输入到解码部203。解码部203对被输入的信号进行解码,并将解码后的各数据(上行链路数据和上行链路控制数据)输入到接收数据控制部204。此外,与各数据一同从终端装置1发送的MAC控制元素也在解码部203中进行解码,且相关的数据输入到接收数据控制部204。接收数据控制部204进行基于接收到的MAC控制元素的物理层控制部205的控制(例如,与功率余量报告有关的控制、与缓冲器状态报告有关的控制等),或对被解码的各数据进行缓冲,且进行被重发的数据的纠错控制(HARQ)。被输入到接收数据控制部204的各数据根据需要而输入(转发)到无线资源控制部210。此外,在从解码部203输入了来自终端装置1的缓冲器状态报告的情况下,接收数据控制部204判别是用于在与本基站装置的通信的发送资源请求还是用于设备间数据通信的发送资源请求,并设定要对该终端装置1分配的发送资源。这些各块的控制所需的物理层控制信息是包括由接收控制信息和发送控制信息构成的基站装置2的无线通信控制所需的参数设定的信息。物理层控制信息通过上位的网络装置(MME或网关装置(SGW)、OAM等)或系统参数而被设定,无线资源控制部210根据需要而输入到控制部204。物理层控制部205将与发送相关的物理层控制信息作为发送控制信息而输入到编码部207、调制部208、发送部209的各块,将与接收相关的物理层控制信息作为接收控制信息而适当地输入到接收部201、解调部202、解码部203的各块。接收数据控制信息包括与对于基站装置2的MAC层、RLC层、PDCP层的每一个的终端装置1的上行链路有关的控制信息。此外,发送数据控制信息包括与对于基站装置2的MAC层、RLC层、PDCP层的每一个的终端装置1的下行链路有关的控制信息。即,接收数据控制信息和发送数据控制信息对每个终端装置1进行设定。网络信号发送接收部211进行基站装置2间或者上位的网络装置(MME、SGW)和基站装置2之间的控制消息或用户数据的发送(转发)或接收。在图2中,省略了其他基站装置2的构成元素或构成元素间的数据(控制信息)的传输路径,但显然具备具有作为基站装置2而动作所需的其他功能的多个块作为构成元素。例如,在无线资源控制部210的上位,存在无线资源管理(RadioResourceManagement)部或应用层部。图3和图4是表示与支持D2D的频率(频段)的小区和该小区以外的频率中的、终端装置1的D2D的发送接收相关的通信方法的一例的图。各个图的横轴表示时间的经过,图的下段表示在终端装置1的驻留小区的下行链路频率(DL频率#0)中的终端装置1的动作的定时,图的中段表示在终端装置1的驻留小区的上行链路频率(UL频率#0)中的D2D的资源池的区域,图的上段表示与终端装置1的驻留小区的上行链路频率(UL频率#0)不同的、支持D2D的上行链路频率(UL频率#1)中的D2D的资源池的区域。另外,若是TDD,则驻留小区中的下行链路频率(DL频率#0)和上行链路频率(UL频率#0)相等。图3的通信方法在空闲状态的终端装置1对D2D有意参与的情况下实施。另一方面,图4的通信方法在连接状态的终端装置1对D2D有意参与的情况下实施。对D2D有意参与的情况例如表示如下情况:终端装置1是能够支持与D2D有关的一系列的控制的终端装置,且与D2D有关的服务的发送或接收、或者这双方从NAS层部或应用层部等上位层被指示。终端装置1位于至少能够进行D2D的驻留小区的区域内(覆盖范围内)。终端装置1在开始本流程图之前,取得同频(Intra-frequency)和/或异频(Inter-frequency)中的各自的D2D关联信息。终端装置1也可以进一步取得RAT间(Inter-RAT)的D2D关联信息。D2D关联信息是至少由频率(频段)ID信息、小区ID信息、与D2D有关的资源设定的信息(例如,模式1/模式2的资源分配信息)等表示的D2D的服务所需的周边小区信息。D2D关联信息从基站装置2通过广播信息或者个别的RRC消息而提供。终端装置1能够基于取得的D2D关联信息,得知网络在哪个频率(频段、RAT)提供与D2D有关的服务。终端装置1基于所取得的D2D关联信息,判断在作为所连接的小区(即,驻留小区)的频率以外的异频的周边小区(称为异频小区)中能够进行(支持)D2D的发送接收的模式。终端装置1能够基于D2D关联信息而判断在异频小区中支持的模式。基于在终端装置1中能够进行发送接收的频段的组合和支持D2D的频率,终端装置1自主地判断在异频小区中是否进行D2D的发送接收。尤其,终端装置1也可以将在异频小区中支持D2D的模式2当作条件之一。另外,终端装置1也可以将异频小区的测量结果(接收质量)作为条件来考虑。例如,可以在异频小区的测量结果(RSRP、RSRQ等)不满足小区选择基准的情况下,在异频小区中不进行D2D的发送接收。或者,可以在异频小区的测量结果的至少一个低于被通知的阈值的情况下,在异频小区中不进行D2D的发送接收。或者,可以在异频小区的测量结果超过被通知的阈值的情况下,在异频小区中进行D2D的发送接收。也可以除此之外或者取而代之,终端装置1将驻留小区的测量结果作为条件来考虑。例如,可以在驻留小区的测量结果超过被通知的阈值的情况下,在异频小区中不进行D2D的发送接收。或者,可以在驻留小区的测量结果低于被通知的阈值的情况下,在异频小区中进行D2D的发送接收。此外,还可以使用用于判断这些条件是否持续被满足了一定时间的定时器。也可以除此之外或者取而代之,终端装置1将在异频小区中检测到的D2DSS的测量结果作为条件来考虑。例如,可以在异频小区中检测到的D2DSS的测量结果(RSRP、RSRQ等)低于被通知的阈值的情况下,在异频小区中不进行D2D的发送接收。用于条件的阈值或定时器的值可以从基站装置2通过广播信息而按每个小区进行通知,也可以通过个别的RRC消息而按每个终端装置1进行通知,也可以由系统事先设定静态的值。例如,阈值或定时器可以重新利用在小区选择(或者,小区重新选择)中使用的参数,也可以为了D2D而作为新的参数来通知。此外,也可以根据D2D的模式而设定不同的值。终端装置1也可以将满足了条件的异频小区虚拟地当作是覆盖范围内。在异频小区中进行D2D的发送接收的情况下,终端装置1基于在异频小区中取得的与D2D有关的系统信息(D2D关联信息),开始该异频小区中的D2D的服务。另外,在异频小区中进行D2D的情况下,不进行需要来自基站装置2的资源分配的模式1的发送。若通过从异频小区的基站装置2取得的D2D关联信息而被许可(或者,被通知资源设定),则终端装置1在该异频小区中进行模式1的接收和/或模式2的发送接收。图5是表示了在能够进行D2D的终端装置1中能够发送接收的频段的组合(BandCombination)的一例的图。频段的组合作为RF能力而对每个终端装置1进行设定。图中的DL#0和DL#1分别表示下行链路的频率,此外,UL#0和UL#1分别表示上行链路的频率。此外,DL#0和UL#0是作为某频段的Band#0的一部分频率,DL#1和UL#1是作为其他某频段的Band#1的一部分频率。在TDD的情况下,DL#0和UL#0(或者,DL#1和UL#1)是相同的频率。作为在终端装置1中可取的RF能力的一例,在图5中表示3组频段的组合。第一组合(UERF组合#a)表示终端装置1的RF被调谐为DL#0和UL#0的频率,在DL#0的频率中能够接收,同样在UL#0的频率中能够发送。此外,在对应于D2D的情况下,表示在UL#0的频率中能够进行D2D的接收(即,D2DSS、PD2DSCH、PUSCH(或者,传递SA等的D2D专用的物理信道)等的接收)。第二组合(UERF组合#b)表示终端装置1的RF被调谐为DL#0和UL#0的频率,在DL#0的频率中能够接收,同样在UL#0的频率中能够发送。还表示其他RF被调谐为DL#1和UL#1的频率,在DL#1的频率中能够接收,同样在UL#1的频率中能够发送。换言之,第二组合是在同一个子帧内能够进行对于多个频段的发送接收的RF能力。此外,在对应于D2D的情况下,表示在UL#0和UL#1的频率中能够进行D2D的接收(即,D2DSS、PD2DSCH、PUSCH(或者,传递SA等的D2D专用的物理信道)等的接收)。第三组合(UERF组合#c)表示终端装置1的RF被调谐为DL#1和UL#1的频率,在DL#1的频率中能够接收,同样在UL#1的频率中能够发送。此外,在对应于D2D的情况下,表示在UL#1的频率中能够进行D2D的接收(即,D2DSS、PD2DSCH、PUSCH(或者,传递SA等的D2D专用的物理信道)等的接收)。这里,设终端装置1的驻留小区的频率为DL#0且支持(许可)D2D的发送接收的频率(D2D支持频率(D2Dsupportedfrequency))为UL#0。此时,使用第一组合作为RF能力的终端装置1能够在同频的Band#0中进行D2D的发送接收。另一方面,在支持(许可)D2D的发送接收的频率为UL#1的情况下,使用第一组合作为RF能力的终端装置1在不支持第二组合和/或第三组合作为RF能力的情况下,不能在Band#1中进行D2D的发送接收。说明空闲状态的终端装置1中的、异频小区中的D2D的通信方法。在图3中,终端装置1根据表示有可能发送寻呼的寻呼机会(PagingOccasion)的间隔的DRX周期(DRXcycle),在下行链路频率(DL频率#0)中间歇性地监视来自基站装置2的发送信号(PDCCH)。具体而言,终端装置1从寻呼机会的开始时间起在公共探索区域(公共搜索空间)中,对CRC通过P-RNTI(寻呼无线电网络临时标识符(Paging-RadioNetworkTemporaryIdentity))而被扰码的PDCCH进行监视,尝试寻呼的接收。寻呼的接收在被称为激活时间(ActiveTime)的需要PDCCH的监视的时间长中进行。在从激活时间的结束起到下一次的寻呼机会的开始时间期间,终端装置1当作是可以不进行对于通常驻留的小区的发送接收处理的期间,判断为能够生成空闲间隙(Idlegap)。终端装置1可以在能够生成空闲间隙的区间,在设定了用于SA以及D2D的数据发送接收的资源池的区间(在图中,时间T10至时间T11以及时间T12至时间T13),支持终端装置1的RF能力(RFCapability)的情况下,在异频小区中尝试D2D的发送接收。更具体而言,终端装置1可以在空闲间隙的区间中,在支持D2D的上行链路(UL频率#0、UL频率#1)的每一个中,在SA资源池中接收和/或发送SA,在D2D数据资源池中接收和/或发送与D2D有关的数据。另外,D2D的发送接收并不限定于终端装置1必须进行发送和接收这双方的动作的含义,终端装置1可以在只对D2D的接收有意参与的情况下只进行与D2D有关的接收处理,也可以在只对D2D的发送有意参与的情况下只进行与D2D有关的发送处理。空闲间隙的间隙长可以由终端装置1自主进行判断(设定)。此外,在有能够进行D2D的发送接收的多个上行链路频率的情况下,终端装置1也可以判断其优先级或顺序。例如,也可以将驻留小区的上行链路频率中的D2D优先。此外,也可以按每个频率设定间隙长。空闲间隙的间隙长需要保证能够分别接收与终端装置1有意参与的D2D有关的SA和D2D数据的长度。例如,终端装置1可以基于从广播信息取得的与D2D有关的资源池的时域的信息,决定间隙长的长度。说明连接状态的终端装置1中的、异频小区中的D2D的通信方法。在图4中,终端装置1监视来自基站装置2的发送信号(PDCCH)。若是DRX中,则终端装置1在间歇性地产生的激活时间中监视PDCCH。终端装置1在驻留小区的上行链路中设定了用于SA以及D2D的数据发送接收的资源池的区间(在图中,时间T20至时间T21),尝试D2D的发送接收。在该区间(时间T20至时间T21),基站装置2能够通过RRC消息对终端装置1通知不进行下行链路的调度。此外,终端装置1可以在异频小区的上行链路中设定了用于SA以及D2D的数据发送接收的资源池的区间(在图中,时间T22至时间T23的期间),支持终端装置1的RF能力(RFCapability)的情况下,在异频小区中尝试D2D的发送接收。更具体而言,终端装置1可以在支持终端装置1的RF能力的情况下,在异频小区的上行链路(UL频率#1)且设定了D2D的资源池的区间,在SA资源池中接收和/或发送SA,在D2D数据资源池中接收和/或发送与D2D有关的数据。另外,D2D的发送接收并不限定于终端装置1必须进行发送和接收这双方的动作的含义,终端装置1可以在只对D2D的接收有意参与的情况下只进行与D2D有关的接收处理,也可以在只对D2D的发送有意参与的情况下只进行与D2D有关的发送处理。这样,终端装置1在基于终端装置1的RF能力,不变更驻留小区的RF设定就能够在异频小区中进行D2D的发送接收的情况下,不对驻留小区中的发送接收(还包括D2D以外)产生影响就能够在异频小区中进行D2D的发送接收(其中,除了异频小区中的模式1的发送之外)。此外,例如,在从基站装置2被设定异频小区中的用于D2D的发送接收的间隙(D2D间隙)的情况下(例如,图4的时间T22至时间T23),终端装置1通过在D2D间隙的区间中在异频的小区中变更RF设定,能够进行D2D的发送接收。或者,终端装置1在从基站装置2被允许D2D间隙的自主的生成的情况下,通过在D2D间隙的区间中在异频的小区中变更RF设定,能够进行D2D的发送接收。此时,D2D间隙的间隙长需要保证能够分别接收与终端装置1有意参与的D2D有关的SA和D2D数据的长度。例如,终端装置1可以基于从广播信息取得的与D2D有关的资源池的时域的信息,决定间隙长的长度。另外,基站装置2也能够基于小区内的负载(负荷)或容量等指示符,即使是在终端装置1的RF能力支持异频小区中的D2D的情况下,通过广播信息或个别的RRC消息按每个频率(小区)对终端装置1通知以使不进行异频小区中的D2D的发送接收。在图3和图4中说明的SA资源池和D2D数据资源池可以设定发送用和接收用的资源池这双方,也可以只设定其中任一方。发送用的资源池和接收用的资源池可以进行时分复用,也可以进行频分复用。此外,发送用的SA资源池和发送用的D2D数据资源池的集合以及接收用的SA资源池和接收用的D2D数据资源池的集合可以进行时分复用或者频分复用。此外,终端装置1也可以基于与进行D2D的发送接收的上行链路发送子帧的频率对应(链接(linkage))的下行链路子帧的频率的信号(例如,同步信号)的同步定时(DLtiming),求出成为在上行链路(UL频率#0、UL频率#1)中发送(接收)SA的基准的参考定时。例如,终端装置1可以基于对应的下行链路(DL频率#1)的同步定时,求出在UL频率#1中接收SA的定时,基于SA的参考定时和与D2D有关的定时调整信息(D2D-TA),求出用于接收与D2D有关的发送数据的定时(即,PUSCH(或者,D2D专用的物理信道)的接收定时)。D2D-TA可以按接收到的每个SA进行设定,此时,终端装置1基于接收到的SA的参考定时和D2D-TA,分别接收与对应的D2D有关的发送数据。此外,D2D-TA可以只在接收模式1的D2D的情况下应用。此外,D2D-TA可以与TA相同。此外,终端装置1可以在发送与D2D有关的发送数据的情况下,基于SA的参考定时和D2D-TA而求出PUSCH(或者,D2D专用的物理信道)的发送定时。此外,终端装置1可以将表示D2D-TA的信息包含在SA中发送。此外,D2D-TA可以只在发送模式1的D2D的情况下应用。此外,D2D-TA可以与TA相同。这样,终端装置1对在与驻留小区的频率不同的异频的周边小区中进行服务的D2D,基于RF能力,即使是异频也能够进行D2D的发送接收。此外,与以往的异频测量的过程(控制)不同,终端装置1取得与D2D有关的信号以及信道的设定,所以需要在该异频中取得广播信息。这里,广播信息(系统信息)表示通过MIB、SIB1和/或系统信息消息而被通知的每一个广播信息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图6是表示与终端装置1的异频中的广播信息的取得有关的过程的一例的流程图。终端装置1在步骤S201中,检测在支持D2D的异频小区中有无更新该异频小区的系统信息。通过确认是否通过该异频中的寻呼消息而被通知系统信息更新信息(systemInfoModification)、或者SIB1中与更新有关的标签值(systemInfoValueTag)是否被变更,能够检测(确认、判断)系统信息的更新。在系统信息被更新的情况下(步骤S201中“是”),终端装置1进行系统信息的重新取得(步骤S202)。另一方面,在系统信息没有被更新的情况下(步骤S201中“否”),终端装置1可以继续使用当前保持的系统信息。另外,若对系统信息的重新取得没有影响,则终端装置1可以进行D2D的发送接收。此外,可以横跨多个DRX周期而进行系统信息的重新取得。基站装置2在进行系统信息的变更(更新)之前,在被更新的小区中发送的寻呼消息中包括系统信息更新信息而发送。此外,基站装置2在进行了系统信息的变更之后,将在SIB1中设定的标签值增加计数。通过这样构成,终端装置1在对D2D有意参与的情况下,至少能够基于在本终端装置中安装的RF的组合(RFCapability)、支持D2D的小区的频率(频段)以及通过广播信息而被通知的D2D关联信息,判断是否能够进行支持D2D的频率中的发送接收。此外,终端装置1在支持D2D的小区为异频小区的情况下,能够基于驻留小区和/或异频小区的测量结果,判断是否能够进行异频小区中的D2D的发送接收。此外,终端装置1在支持D2D的异频小区中进行D2D的发送接收的情况下,能够通过使用自主的间隙而在异频中进行D2D的发送接收。此外,基站装置2通过通知提供与D2D有关的服务的周边小区信息,能够使终端装置1在异频小区中进行D2D的发送接收。此外,基站装置2通过通知与D2D有关的间隙的信息,能够使终端装置1在异频小区中发送接收D2D。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由于终端装置1在对D2D有意参与的情况下,从支持D2D的异频小区取得广播信息,在异频小区中能够进行D2D的发送接收的情况下,不进行基于小区重新选择或切换等的小区间的移动就能够在该异频小区中进行D2D的发送接收,所以能够高效率地进行与D2D相关的通信。此外,基站装置2通过对终端装置1通知支持D2D的频率的信息和在异频小区中的D2D的发送接收中使用的间隙信息,在异频小区中能够进行D2D的发送接收的情况下,能够使终端装置1的与D2D相关的通信高效率地进行。<第二实施方式>以下,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表示了在终端装置1中的异频小区中支持D2D的情况,但同样的通信方法还能够对多个驻留小区应用。即,当终端装置1只在主小区中支持D2D的情况下,为了在支持D2D的副小区中进行D2D的发送接收,需要基于切换等的主小区的变更。因此,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叙述在设定了多个驻留小区的情况下的终端装置1的D2D的通信方法。由于第二实施方式的终端装置1和基站装置2的结构是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所以省略说明。但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终端装置1和基站装置2分别能够实现基于除了主小区之外还使用了至少一个副小区的多个小区的载波汇聚(例如,载波聚合)和与其相关的一系列的功能。基站装置2对连接状态的终端装置1通知主小区和至少一个副小区的设定,并使用多个驻留小区进行通信。终端装置1将多个驻留小区的频率分别当作同频(Intra-frequency),将除此以外的频率当作异频(Inter-frequency)。终端装置1取得同频和/或异频中的各自的D2D关联信息。终端装置1也可以还取得RAT间(Inter-RAT)的D2D关联信息。D2D关联信息从基站装置2通过广播信息或者个别的RRC消息而被提供。终端装置1基于取得的D2D关联信息,能够得知网络在哪个频率(频段、RAT)中提供与D2D有关的服务。终端装置1基于所取得的D2D关联信息,判断在副小区中能够进行(支持)D2D的发送接收的模式。终端装置1能够基于D2D关联信息,判断在副小区中支持的模式。基于在终端装置1中能够进行发送接收的频段的组合和支持D2D的频率,终端装置1自主地判断在副小区中是否进行D2D的发送接收。尤其,终端装置1也可以将在副小区中支持D2D的模式2当作条件之一。另外,终端装置1也可以将副小区的测量结果(接收质量)作为条件来考虑。例如,可以在副小区的测量结果(RSRP、RSRQ等)不满足被通知的阈值的情况下,在副小区中不进行D2D的发送接收。或者,可以在副小区的测量结果的至少一个低于被通知的阈值的情况下,在副小区中不进行D2D的发送接收。或者,可以在副小区的测量结果超过被通知的阈值的情况下,在副小区中进行D2D的发送接收。也可以除此之外或者取而代之,终端装置1将主小区的测量结果作为条件来考虑。例如,可以在主小区的测量结果超过被通知的阈值的情况下,在副小区中不进行D2D的发送接收。或者,可以在主小区的测量结果低于被通知的阈值的情况下,在副小区中进行D2D的发送接收。此外,还可以使用用于判断这些条件是否持续被满足了一定时间的定时器。也可以除此之外或者取而代之,终端装置1考虑副小区的状态。例如,可以只在副小区激活时或者去激活时,在副小区中进行D2D的发送接收。此外,终端装置1可以将DRX中的情况加入到条件中。此外,终端装置1也可以将DRX循环的长度比某阈值更长的情况加入到条件中。也可以除此之外或者取而代之,终端装置1将在副小区中检测到的D2DSS的测量结果作为条件来考虑。例如,可以在副小区中检测到的D2DSS的测量结果(RSRP、RSRQ等)低于被通知的阈值的情况下,在副小区中不进行D2D的发送接收。用于条件的阈值或定时器的值可以从基站装置2通过广播信息而按每个小区进行通知,也可以通过个别的RRC消息而按每个终端装置1进行通知,也可以由系统事先设定静态的值。例如,阈值或定时器可以重新利用在测量事件中使用的参数,也可以为了D2D而作为新的参数来通知。此外,也可以根据D2D的模式而设定不同的值。在副小区中进行D2D的发送接收的情况下,终端装置1基于在副小区中取得的与D2D有关的系统信息(D2D关联信息),开始该副小区中的D2D的服务。若通过从副小区的基站装置2取得的D2D关联信息而被许可(或者,被通知资源设定),则终端装置1在该副小区中进行模式1的发送接收和/或模式2的发送接收。此外,此时,终端装置1可以将成为发送(接收)SA的基准的参考定时基于主小区的同步定时而求出,也可以基于与进行D2D的发送接收的副小区的上行链路发送子帧的频率对应(链接(linkage))的下行链路子帧的频率的信号(例如,同步信号)的同步定时(DLtiming)而求出,也可以基于每个TA组的定时参考小区而求出。此外,终端装置1也可以基于SA的参考定时和与D2D有关的定时调整信息(D2D-TA),求出在上行链路发送子帧的频率中接收与D2D有关的发送数据的定时(即,PUSCH(或者,D2D专用的物理信道)的接收定时)。D2D-TA可以在主小区和副小区中设定公共的值。此外,D2D-TA可以对每个TA组设定值。此外,D2D-TA可以对接收到的每个SA进行设定,此时,终端装置1基于接收到的SA的参考定时和D2D-TA,分别接收与对应的D2D有关的发送数据。此外,D2D-TA可以只在接收模式1的D2D的情况下应用。此外,D2D-TA也可以与TA相同。此外,终端装置1可以在发送与D2D有关的发送数据的情况下,基于SA的参考定时和D2D-TA而求出PUSCH(或者,D2D专用的物理信道)的发送定时。此外,终端装置1可以将表示D2D-TA的信息包含在SA中发送。此外,D2D-TA可以只在发送模式1的D2D的情况下应用。此外,D2D-TA也可以与TA相同。终端装置1可以在支持终端装置1的RF能力的情况下,在副小区的上行链路且通过广播信息而设定了D2D的资源池的区间,基于求出的各自的接收定时,在SA资源池中接收和/或发送SA,在D2D数据资源池中接收和/或发送与D2D有关的数据。另外,D2D的发送接收并不限定于终端装置1必须进行发送和接收这双方的动作的含义,终端装置1可以在只对D2D的接收有意参与的情况下只进行与D2D有关的接收处理,也可以在只对D2D的发送有意参与的情况下只进行与D2D有关的发送处理。此外,在副小区中支持模式1/模式2这双方的情况下,终端装置1可以进行动作,以使在TA定时器为计时中的情况下,进行模式1/模式2这双方(模式1可以只接收),在TA定时器期满的情况下(停止中的情况下),只进行模式2。此外,终端装置1可以在副小区中支持D2D的模式1且对于副小区的D2D的模式1被允许的情况下,不管主小区中的D2D的支持,都在副小区中进行模式1的发送接收。更具体而言,在支持D2D的模式1的情况通过广播信息或者个别的RRC消息而通知给终端装置1的小区对连接状态的终端装置1作为副小区来设定、且表示在该副小区中允许D2D的模式1(的发送)的信息通知给终端装置1的情况下,终端装置1可以对被设定的副小区进行D2D的模式1的发送接收。此时,即使在主小区中不支持D2D,终端装置1也可以在主小区中发送基于与D2D有关的发送数据的缓冲器量的缓冲器状态报告(ProSeBSR)。基站装置2可以基于接收到的与D2D有关的缓冲器状态报告,在副小区中发送D2D许可。表示在副小区中允许D2D的模式1(的发送)的信息可以作为副小区的设定的一部分而按每个副小区通过RRC消息而被通知,也可以作为广播信息而被通知。在设定了多个副小区的情况下,终端装置1可以对ProSeBSR或者调度请求包括表示用于请求模式1的资源的副小区的索引信息。另外,副小区也可以是主副小区。另一方面,在副小区支持D2D的模式1且没有被通知表示允许D2D的模式1(的发送)的信息的情况下,终端装置1可以关于D2D的模式1,在该副小区中只进行接收。此外,在副小区从激活的状态成为了去激活的状态的情况下,终端装置1可以进行动作,以使不进行副小区中的D2D的发送接收。也可以除此之外或者取而代之,在副小区从激活的状态成为了去激活的状态的情况下,终端装置1进行动作,以使只在模式1/模式2这双方(模式1可以只是接收)中的模式2中进行副小区中的D2D的发送接收。此外,终端装置1基于所取得的D2D关联信息,判断在驻留小区(主小区和副小区)的频率以外的周边小区(异频小区)中能够进行(支持)D2D的发送接收的模式。终端装置1能够基于D2D关联信息,判断在异频小区中支持的模式。基于在终端装置1中能够进行发送接收的频段的组合和支持D2D的频率,终端装置1自主地判断在异频小区中是否进行D2D的发送接收。尤其,终端装置1可以将在异频小区中支持D2D的模式2当作条件之一。另外,终端装置1也可以将异频小区的测量结果(接收质量)作为条件来考虑。例如,可以在异频小区的测量结果(RSRP、RSRQ等)不满足小区选择基准或者被设定的事件触发条件的情况下,在异频小区中不进行D2D的发送接收。或者,可以在异频小区的测量结果的至少一个低于被通知的阈值的情况下,在异频小区中不进行D2D的发送接收。或者,可以在异频小区的测量结果超过被通知的阈值的情况下,在异频小区中进行D2D的发送接收。也可以除此之外或者取而代之,终端装置1将驻留小区的测量结果作为条件来考虑。例如,可以在主小区和/或副小区的测量结果超过被通知的阈值的情况下,在异频小区中不进行D2D的发送接收。或者,可以在主小区和/或副小区的测量结果低于被通知的阈值的情况下,在异频小区中进行D2D的发送接收。此外,还可以使用用于判断这些条件是否持续被满足了一定时间的定时器。也可以除此之外或者取而代之,终端装置1考虑副小区的状态。例如,可以只在副小区激活时或者去激活时,在异频小区中进行D2D的发送接收。此外,终端装置1可以将DRX中的情况加入到条件中。此外,终端装置1也可以将DRX循环的长度比某阈值更长的情况加入到条件中。也可以除此之外或者取而代之,终端装置1将在异频小区中检测到的D2DSS的测量结果作为条件来考虑。例如,可以在异频小区中检测到的D2DSS的测量结果(RSRP、RSRQ等)低于被通知的阈值的情况下,在异频小区中不进行D2D的发送接收。用于条件的阈值或定时器的值可以从基站装置2通过广播信息而按每个小区进行通知,也可以通过个别的RRC消息而按每个终端装置1进行通知,也可以由系统事先设定静态的值。例如,阈值或定时器可以重新利用在小区选择(或者,小区重新选择)中使用的参数,也可以重新利用事件触发条件的参数,也可以为了D2D而作为新的参数来通知。此外,也可以根据D2D的模式而设定不同的值。终端装置1也可以将满足了条件的异频小区虚拟地当作是覆盖范围内。此外,此时,终端装置1可以将成为发送(接收)SA的基准的参考定时基于与进行D2D的发送接收的上行链路发送子帧的频率对应(链接(linkage))的下行链路子帧的频率的信号(例如,同步信号)的同步定时(DLtiming)而求出。此外,终端装置1也可以基于SA的参考定时和与D2D有关的定时调整信息(D2D-TA),求出在上行链路发送子帧的频率中接收与D2D有关的发送数据的定时(即,PUSCH(或者,D2D专用的物理信道)的接收定时)。D2D-TA可以按接收到的每个SA进行设定,此时,终端装置1基于接收到的SA的参考定时和D2D-TA,分别接收与对应的D2D有关的发送数据。此外,D2D-TA可以只在接收模式1的D2D的情况下应用。此外,D2D-TA可以与TA相同。此外,终端装置1可以在发送与D2D有关的发送数据的情况下,基于SA的参考定时和D2D-TA而求出PUSCH(或者,D2D专用的物理信道)的发送定时。此外,终端装置1可以将表示D2D-TA的信息包含在SA中发送。此外,D2D-TA可以只在发送模式1的D2D的情况下应用。此外,D2D-TA可以与TA相同。终端装置1可以在支持终端装置1的RF能力的情况下,在异频小区的上行链路且通过广播信息而设定了D2D的资源池的区间,基于求出的各自的接收定时,在SA资源池中接收和/或发送SA,在D2D数据资源池中接收和/或发送与D2D有关的数据。另外,D2D的发送接收并不限定于终端装置1必须进行发送和接收这双方的动作的含义,终端装置1可以在只对D2D的接收有意参与的情况下只进行与D2D有关的接收处理,也可以在只对D2D的发送有意参与的情况下只进行与D2D有关的发送处理。通过这样构成,终端装置1在对D2D有意参与的情况下,至少能够基于在本终端装置中安装的RF的组合(RFCapability)、支持D2D的小区的频率(频段)以及通过广播信息而被通知的D2D关联信息,判断是否能够进行支持D2D的频率中的发送接收。此外,终端装置1在支持D2D的小区为副小区的情况下,能够基于主小区和/或副小区的测量结果,判断是否能够进行副小区中的D2D的发送接收。此外,终端装置1在支持D2D的副小区中进行D2D的发送接收的情况下,能够基于通过副小区的广播信息而被通知的资源池的信息,在必要的定时进行D2D的发送接收。此外,基站装置2通过通知提供与D2D有关的服务的周边小区信息,能够使终端装置1在副小区中进行D2D的发送接收。此外,基站装置2通过通知与D2D有关的资源池的信息,能够使终端装置1在副小区中发送接收D2D。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由于终端装置1在对D2D有意参与的情况下,从支持D2D的副小区取得广播信息,在异频小区中能够进行D2D的发送接收的情况下,不进行基于切换等的主小区的变更就能够在副小区中进行D2D的发送接收,所以能够高效率地进行与D2D相关的通信。此外,基站装置2通过对终端装置1使用广播信息而通知支持D2D的频率的信息和在副小区中的D2D的发送接收中使用的资源池的信息,在副小区中能够进行D2D的发送接收的情况下,能够使终端装置1的与D2D相关的通信高效率地进行。另外,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只不过是简单的例示,能够使用各种变形例、置换例而实现。例如,上行链路发送方式也能够应用于FDD(频分双工)方式和TDD(时分双工)方式中的任一个通信系统。此外,在实施方式中示出的各参数或各事件的名称是为了便于说明而称呼的,即使实际应用的名称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名称不同,也不影响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主张的发明的宗旨。此外,在各实施方式中使用的“连接”并不限定于将某装置和其他某装置使用物理线路而直接连接的结构,还包括逻辑性地连接的结构或使用无线技术而无线连接的结构。此外,由于与D2D有关的发送数据使用终端装置1中的上行链路频率而被接收,所以在各实施方式中使用“下行链路”这样的表现的情况下,关于D2D,应解释为“从使用了上行链路频率的其他终端装置1的与D2D有关的发送数据的接收(也称为D2D接收、D2D-Rx)”这样的含义。同样地,在各实施方式中使用“上行链路”这样的表现的情况下,关于D2D,应解释为“向使用了上行链路频率的其他终端装置1的与D2D有关的发送数据的发送(也称为D2D发送、D2D-Tx)”这样的含义。此外,终端装置1并不限定于便携式或可移动式的移动台装置,包括对在室内外设置的固定式或者不可移动式的电子设备例如AV设备、厨房设备、吸尘/洗涤设备、空调设备、办公设备、自动售货机、其他生活设备或测量设备、车载装置以及能够随身携带的可穿戴设备或保健器材等搭载了通信功能的装置。此外,终端装置1除了人对人或者人对设备的通信之外,还使用于设备对设备的通信(MachineTypeCommunication,机器类型通信)。终端装置1也被称为用户终端、移动台装置、通信终端、移动机、终端、UE(用户设备(UserEquipment))、MS(移动站(MobileStation))。基站装置2也被称为无线基站装置、基站、无线基站、固定站、NB(节点B(NodeB))、eNB(演进的节点B(evolvedNodeB))、BTS(基站收发信台(BaseTransceiverStation))、BS(基站(BaseStation))另外,基站装置2在3GPP规定的UMTS中被称为NB,在EUTRA中被称为eNB。另外,3GPP规定的UMTS、EUTRA中的终端装置1被称为UE。此外,为了便于说明,使用功能性的框图具体组合记载了用于实现终端装置1以及基站装置2的各部的功能或者这些功能的一部分的方法、手段或者算法的步骤,但这些通过由硬件、处理器执行的软件模块或者将这些进行了组合,也能够直接具体化。若通过硬件实现,则终端装置1以及基站装置2除了说明的框图的结构以外,还由对终端装置1以及基站装置2提供功率的供电装置或电池、液晶等的显示器装置以及显示器驱动装置、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以及输入输出端子、扬声器、其他周边装置构成。若通过软件实现,则其功能能够作为计算机可读取的介质上的一个以上的命令或者代码而保持或者传递。计算机可读取的介质包括包含协助将计算机程序从某地点搬运到另一地点的介质的通信介质和计算机记录介质这双方。并且,也可以通过将一个以上的命令或者代码记录在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中,使计算机系统读入在该记录介质中记录的一个以上的命令或者代码并执行,从而进行终端装置1或基站装置2的控制。另外,这里所称的“计算机系统”包括OS或外围设备等硬件。也可以通过程序来实现在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中记载的动作。在涉及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的终端装置1以及基站装置2中动作的程序是以实现涉及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的上述实施方式的功能的方式控制CPU等的程序(使计算机发挥作用的程序)。并且,在这些装置中处理的信息在其处理时临时存储在RAM中,之后,存储在各种ROM或HDD中,根据需要由CPU读出,进行修改/写入。此外,除了通过执行程序而实现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功能之外,也有基于该程序的指示而与操作系统或者其他应用程序等共同进行处理而实现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的功能的情况。此外,“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是指半导体介质(例如,RAM、非易失性存储卡等)、光记录介质(例如,DVD、MO、MD、CD、BD等)、磁记录介质(例如,磁带、软盘等)等可移动介质、在计算机系统中内置的磁盘机等存储装置。此外,“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也包括如经由互联网等网络或电话线路等通信线路而发送程序的情况下的通信线那样在短时间内动态地保持程序的介质、如成为此时的服务器或客户端的计算机系统内部的易失性存储器那样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程序的介质。此外,上述程序既可以用于实现前述的功能的一部分,进一步,也能够与在计算机系统中已经记录的程序的组合而实现前述的功能。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使用的终端装置1以及基站装置2的各功能块或者各特征能够通过被设计为至少能够发挥在本说明书中叙述的功能的通用用途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面向特定用途的集成电路(ASIC)或者面向一般用途的任意的集成电路(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信号(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discretegate)或者晶体管逻辑、分立硬件部件或者它们的组合,进行安装或者执行。通用用途处理器既可以是微处理器,但取而代之,处理器也可以是以往的处理器、控制器、微控制器、或者状态机。通用用途处理器或者上述的各电路可以由数字电路构成,也可以由模拟电路构成,也可以包括其双方。处理器也还可以作为将计算设备进行组合的器件而安装。例如,也可以是将DSP和微处理器、多个微处理器、与DSP核心连接的一个以上的微处理器、或者其他的这样的结构进行组合的器件。以上,基于具体例详细叙述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显然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的宗旨以及权利要求范围并不限定于这些具体例,还包括不脱离本发明的要旨的范围的设计变更等。即,本说明书的记载以例示说明为目的,不对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加以任何限制。此外,本发明在权利要求所示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将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中分别公开的技术手段适当组合而获得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中。此外,将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记载的元素且起到同样的效果的元素之间置换的结构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的范围中。产业上的可利用性本发明能够在包括终端装置、基站装置的通信装置以及其他电子设备的领域中利用。附图标记说明1终端装置2基站装置101、201接收部102、202解调部103、203解码部104、204接收数据控制部105、205物理层控制部106、206发送数据控制部107、207编码部108、208调制部109、209发送部110、210无线资源控制部211网络信号发送接收部T01、T02发送天线R01、R02接收天线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