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金属弹波与支架注塑成型的扬声器结构及其生产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88964发布日期:2018-06-15 12:18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扬声器领域,具体地说,特别涉及到一种金属弹波与支架注塑成型的扬声器结构及其生产工艺。



背景技术:

扬声器是一种把电信号转变为声信号的换能器件,扬声器的性能优劣对音质的影响很大。音频电能通过电磁,压电或静电效应,使其纸盆或膜片振动并与周围的空气产生共振(共鸣)而发出声音。

现有的扬声器金属弹波和支架采用分体式结构,其在生产制程当中,由于金属弹波结构特殊、工装复杂、在组装过程中易变形且难操作,生产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扬声器结构,通过采用一体式的金属弹波和支架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金属弹波与支架注塑成型的扬声器结构,包括支架、以及安装于支架上的零部件;在所述支架上设有金属弹波,且金属弹波通过注塑成型工艺与前支架连接为一体。

一种扬声器,包括支架,所述支架包括前支架和后支架,所述零部件包括纸盆、纸托、金属弹波、音圈、极芯片、磁钢和U铁;

在所述后支架上开设有槽孔,在槽孔内安装有音圈,所述音圈的底部由上而下依次设有极芯片和磁钢,所述极芯片和磁钢的通过U铁与音圈固定;

在所述后支架的上方设有前支架,所述前支架具有中空结构,且在所述中空结构内通过注塑成型工艺一体连接有金属弹波,安装于后支架的音圈穿过所述金属弹波,在金属弹波和音圈的上方设有纸托,纸托的上方安装有纸盆。

进一步的,所述扬声器为具有双驱动结构的扬声器。

一种扬声器的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1)在前支架的内部通过注塑成型工艺安装金属弹波,使得前支架和金属弹波连接为一整体;

2)将音圈放入治具中,音圈的正极标识朝一侧;然后将上述注塑好金属弹波的前支架放入治具中,前支架上的正极符号与音圈的正极标识朝向同一侧;

3)采用UV胶固定金属弹波,放置压制整形治具后,通过UV灯照射定形;然后取下压制整形治具,对音圈点焊后,再在音圈和金属弹波的结合部涂抹一层硅胶,随后在音圈上放置纸托,并在纸托的上方、以及音圈和纸盆的预结合处打上一圈胶,最后在音圈和纸托的上方装上套有治具的纸盆并固化,干燥后获得半成品;

4)待上述半成品完全固化后,装入打好胶的后支架,并在上方放置压制治具,完全固化后装置装配好的磁路,完成组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工装少,工艺简化,效率高成本低等优点;

2、解决了金属弹波在生产过程中未注塑成型铜弹波容易变形的问题和手拿铜弹波致汗液造成的铜弹波电镀层氧化等问题。

3、新结构扬声器用注塑成型的方式,保证了铜弹波在支架中形状的一致性,降低了铜弹波因胶合操作造成的位置变化引起产品的合格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述的金属弹波与前支架的连接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所述的音圈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所述的扬声器的成品图。

图4为本发明所述的扬声器的爆炸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参见图1、图2、图3和图4,本发明所述的一种金属弹波与支架注塑成型的扬声器结构,包括支架、以及安装于支架上的零部件;在所述支架上设有金属弹波,且金属弹波通过注塑成型工艺与前支架连接为一体。

一种扬声器,包括支架,所述支架包括前支架和后支架,所述零部件包括纸盆、纸托、金属弹波、音圈、极芯片、磁钢和U铁;

在所述后支架上开设有槽孔,在槽孔内安装有音圈,所述音圈的底部由上而下依次设有极芯片和磁钢,所述极芯片和磁钢的通过U铁与音圈固定;

在所述后支架的上方设有前支架,所述前支架具有中空结构,且在所述中空结构内通过注塑成型工艺一体连接有金属弹波,安装于后支架的音圈穿过所述金属弹波,在金属弹波和音圈的上方设有纸托,纸托的上方安装有纸盆。

所述扬声器为具有双驱动结构的扬声器。

一种扬声器的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1)在前支架的内部通过注塑成型工艺安装金属弹波,使得前支架和金属弹波连接为一整体;

2)将音圈放入治具中,音圈的正极标识朝一侧;然后将上述注塑好金属弹波的前支架放入治具中,前支架上的正极符号与音圈的正极标识朝向同一侧;

3)采用UV胶固定金属弹波,放置压制整形治具后,通过UV灯照射定形;然后取下压制整形治具,对音圈点焊后,再在音圈和金属弹波的结合部涂抹一层硅胶,随后在音圈上放置纸托,并在纸托的上方、以及音圈和纸盆的预结合处打上一圈胶,最后在音圈和纸托的上方装上套有治具的纸盆并固化,干燥后获得半成品;

4)待上述半成品完全固化后,装入打好胶的后支架,并在上方放置压制治具,完全固化后装置装配好的磁路,完成组成。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