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听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45529阅读:193来源:国知局
助听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助听器,尤其听力辅助设备。



背景技术:

助听器、尤其是听力辅助设备通常服务于听觉障碍的人员,从而至少部分补偿其听觉障碍。为此,助听器通常包括至少一个传声器,借助所述传声器检测来自助听器周围(和由此也从助听器佩戴者周围)的噪声(声学的声波信号)并且转化为电信号。电信号在助听器的信号处理单元中以一般方式(必要时在过滤干扰信号之后)被增强,并且通过扩音器(也通常被称为“耳机”)发送到助听器佩戴者的耳部。作为备选,信号也能够通过人工耳蜗、骨传声植入物或类似装置传递给助听器佩戴者的听觉中心。

助听器通常佩戴在听觉受限者的身体上、尤其耳部上。然而助听器通常在助听器佩戴者的身体上、尤其头部上遭受到污垢(例如灰尘)和/或液体(汗液、雨水或甚至耳垢)的影响。根据听觉障碍的程度和/或各助听器佩戴者的使用愿望,助听器还可能与水直接接触,例如在淋浴时或在泳池中。

但是助听器的传声器及其信号处理单元是电子构件,所述电子构件会由于与湿气的直接接触而对其功能产生不利影响或者甚至损毁。为了粗略地保护该电子构件,助听器通常包括罩住所述电子构件的壳体。然而为了能够尽可能精确地从周围环境中测取到声学的声波信号,壳体通常具有配属于助听器的传声器的传声器孔,声学的声波信号(声波)能够穿过所述传声器孔无阻碍地到达传声器。然而为了保护传声器免受湿气或其他污染的侵入,传声器孔通常借助尽可能不透水的屏障被封闭。该屏障通常这样设计,从而使到达的声波尽可能少地被削弱。所述屏障的厚度在此约为50μm。

例如由耳垢对屏障造成的污染会以明显的程度导致减小的声波穿透性,从而必须更换屏障,必要时也会由于屏障的损伤而需更换。因此这种屏障至少部分可更换地安装在壳体中。然而在此屏障必须额外地相对于壳体密封。作为备选,所述屏障还可以与壳体集成地支承或(不可拆卸地)与壳体紧密闭 合地粘接。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更好地保护助听器的扩音器免受污染。

根据本发明,所述技术问题通过一种助听器解决,其带有第一传声器,用于检测来自助听器的周围环境的声学的信号;带有壳体,第一传声器布置在所述壳体中,其中,所述壳体具有第一传声器孔,第一传声器为了探测声学的信号而通过所述第一传声器孔与助听器的周围环境形成连接;带有第一减振元件,第一传声器借助所述第一减振元件支承在壳体上;并且带有第一屏障元件,用于使得声波穿过且将第一传声器孔相对于湿气密封。所述第一减振元件具有凹槽,第一屏障元件可逆地容纳在所述凹槽中,并且其中,第一屏障元件借助第一减振元件环绕第一传声器孔地相对于壳体密封。

根据本发明的助听器包括第一传声器,所述第一传声器用于检测来自助听器周围的声学(声波)信号以及优选用于将所述声学信号转换为电信号。此外,助听器还包括壳体,第一传声器布置在所述壳体中。所述壳体在此具有第一传声器孔,用于探测声学信号的第一传声器穿过所述第一传声器孔与助听器的周围环境形成(优选声学)连接。此外,助听器还包括第一减振元件,第一传声器借助所述第一减振元件支承(优选弹性支承)在壳体上。第一减振元件尤其用于降低第一传声器的振动并且用于降低(通过壳体传递的)固体振动耦合进第一传声器中。此外,助听器还包括第一(优选防水的)屏障元件,用于使得声波穿透且密封第一传声器孔。也就是说,第一屏障元件用于抵御能通过第一传声器孔进入的污染物(尤其湿气)对第一传声器以及壳体的内部空间进行保护。第一减振元件在此具有凹槽,第一屏障元件可逆(也即可更换)地容纳在所述凹槽中。此外,第一屏障元件(在助听器的符合规定的最终装配状态下)借助第一减振元件围绕第一传声器孔地相对于壳体密封。优选地,第一减振元件的围绕第一减振元件的凹槽限界的边缘绕第一传声器孔密封地贴靠在壳体上。

第一减振元件由此一方面构成用于第一传声器的振动阻尼以及还优选用于第一屏障元件相对于壳体的支承和密封。尤其由于第一屏障元件可逆地容纳在第一减振元件的凹槽中,第一屏障元件还可以作为零件被简单且成本 低廉的更换。此外,还节省了用于使第一屏障元件相对于壳体密封的装配费用(例如通过粘接)。优选地,第一减振元件同样可更换地布置在壳体中,从而在此情况下第一屏障元件还可以连同第一减振元件一起以简单的方式被更换。

优选地,助听器的壳体设计为壳状地,并且由至少两个壳部件组成。由此能够实现传声器、第一减振元件以及第一屏障元件在壳体中的装配。在此情况下,第一传声器孔优选构成在紧邻第一传声器的壳部件上。

在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第一减振元件由弹性材料、尤其由弹性塑料(优选热塑性的)弹性体或硅胶、尤其液体硅橡胶(英文作liquid silicone rubber,缩写为LSR)制成。优选地,第一减振元件由这种塑料注塑而成。由此在高设计自由度的同时实现了减振元件的简单制造(也即能够以简单的方式构成复杂的结构)。

在一种符合目的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减振元件具有与第一传声器孔相适配的穿孔,声学信号能够穿过所述穿孔到达第一传声器。用于容纳第一屏障元件的凹槽在此优选被设计为该穿孔的底切。“底切”在此且在以下是指,穿孔(沿其纵轴线观察)在减振元件的壁厚的内部首先扩宽,并且随后由变窄。在此在一种优选设计方式中,在所述穿孔的两个(远)端部的其中一个上,一个尤其环形闭合的而且相比穿孔的长度而言薄壁的边缘沿穿孔的纵轴线方向伸出。优选地,在对置的端部上布置有这样的第二边缘。底切在此情况下布置在所述边缘之间并且从两侧被所述边缘限制。底切尤其这样构成,从而使布置在底切中的第一屏障元件形状配合地优选被这两个边缘、然而至少一个边缘固定。为了使第一屏障元件相对于壳体(或相对于壳体的壳部件)密封,第一减振元件利用环绕面向第一减振元件的正面、也即朝向第一传声器孔方向的底切的边缘贴靠在壳体上。

优选地,在第一减振元件中的穿孔以及第一屏障元件分别近似圆形地(也即精确的圆形或略微椭圆地)构成。穿孔的内部尺寸和第一屏障元件的外部尺寸因此在以下都被简化地表述为“内径”和“外径”,其中,所述表达在椭圆形穿孔的情况下或椭圆形的第一屏障元件的情况下分别代表其最小的内部尺寸和最小的外部尺寸。

在另一种符合目的的实施方式中,穿孔在其一个远端部(分别相对于另一个端部)增大。优选地,第一减振元件的布置在所述增大端部上的薄壁边 缘没有像穿孔的布置在底切的另一侧上的区域、尤其是同样存在与该处的“第二”薄壁边缘那样远地朝向穿孔的纵轴线伸出。穿孔的增大的区域、尤其布置在该处的边缘在此这样确定尺寸,从而使插入底切中的第一屏障元件仅略微(与第一屏障元件的外部尺寸相比)被该区域或边缘覆盖。这尤其对于第一减振元件由弹性塑料制成的情况是有利的。在此情况下,能使第一屏障元件以简单的方式通过穿孔的边缘借助其弹性变形能力插入凹槽或底切,其中,所述边缘“锁扣”在第一屏障元件上。

在备选的实施方式中,底切沿横向于穿孔的纵轴线的方向开放,从而构成用于第一屏障元件的推进通道。也即是说,第一减振元件具有垂直于其厚度方向布置的窗口(推进通道),所述窗口从第一减振元件的侧面至穿孔构成。由此,第一屏障元件可以从所述侧面(也即垂直于穿孔的纵轴线的方向)穿过推进通道插入底切中,而减振元件不发生或仅发生可忽略不计的变形。穿孔的限制底切的区域、尤其相应的边缘在此相对较硬,并且被实施为进一步伸入穿孔中(以较大宽度)。也即,边缘更大面积地覆盖第一屏障元件(与上述实施方式相比),并且由此将第一屏障元件特别稳定且密封地固定在底切中。

在另一种符合目的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减振元件的凹槽或底切这样确定尺寸,从而使(插入凹槽中的)第一屏障元件相对于第一减振元件预紧。例如在此底切的内径被实施为略微小于屏障元件的外径。由此,屏障元件除了按照过盈配合方式的形状配合之外还摩擦接合地固定在第一减振元件中。此外,还由此提高了减振元件与屏障元件之间的密封效果。作为备选或补充,在两个限制底切的边缘之间的间距被实施为小于屏障元件的厚度。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屏障元件包括尤其疏水性的薄膜。所述薄膜应该是声波穿透的。所述薄膜尤其通过细孔(例如网状或织物状)材料构成。所述材料在此优选本身即是输水的,或者至少经过疏水涂层处理。可选地,所述薄膜额外或备选地不透水地构成,例如设计为材料厚度约为5至50μm的聚醚酯薄膜或微孔聚四氟乙烯(缩写为PTFE)薄膜的形式。符合目的地,薄膜张紧在环绕的框架内,所述框架与薄膜相比具有更高的刚性。由此显然可以实现薄膜的尺寸稳定性和由此屏障元件的简单处理,不会出现薄膜塌缩的风险。框架尤其环绕地注塑在薄膜上。

在另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助听器包括第二传声器,从而能够借助对两个传声器的适当连接实现方向性效果。此外,助听器还包括尤其分别配属 于第二传声器的第二减振元件和第二屏障元件。第二减振元件和第二屏障元件在此优选与上述第一减振元件和第二屏障元件以相同方式实施。符合目的地,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一和第二减振元件还一件式相互连接,例如通过与第一和第二减振元件集成式(也即整体)成型的连接条。第一和第二减振元件尤其通过一个注塑方法或硫化成型方法共同(包括连接条在内)制成。通过一件式设计有利地提高了第一和或第二减振元件的可操作性,因为存在仅一个构件、也即包括第一和第二减振元件的“减振件”。在此可能的是,该减振件连同两个屏障元件一起更换,这又对于相对较小的屏障元件的可操作性方面是有利的。

在另一种符合目的的实施方式中,助听器包括用于与独立设备进行电磁(尤其无线电)通信的天线。所述独立设备是指例如用于给定助听器设置的控制设备、外部的声音信号源(例如智能手机、电视设备或类似装置)或第二助听器,所述第二助听器装配和设置用于负责助听器佩戴者的耳部的双耳听觉。天线在此情况下尤其集成在第一和/或第二减振元件中,然而优选集成在由第一和第二减振元件构成的减振件中。例如天线作为金属插入件注塑在该减振件中、尤其该减振件的连接条中(也即被第一和第二减振元件的塑料注塑包覆)。由此能够将助听器的多个独立构件功能集成在一个构件中,并且由此简化了在装配时对构件的操作。

在另一种符合目的的实施方式中,助听器包括电路载体,所述电路载体尤其承载用于处理和强化所测得的声学信号的信号处理单元并承载用于使第一传声器以及必要时第二传声器和天线与信号处理单元电接触的导体线路。天线在此优选借助钎焊连接与电路载体的配属于该天线的导体线路相连。作为备选,天线借助插接、夹紧连接、弹簧接触或类似方法与相应的导体线路接触。

附图说明

以下借助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更详尽的阐述。在附图中:

图1示出带有第一和或第二传声器的助听器的示意图;

图2示出带有减振元件和屏障元件的助听器的两个传声器之一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3以图2的视角示出两个传声器的减振元件的备选实施例;

图4以立体细节图方式示出减振元件的另一种实施例;

图5以图2的视角示出减振元件的又一种实施例;

图6以图4的视角示出根据图5的减振元件中的一个;

图7以图4的视角示出减振元件的另一种实施例。

彼此对应的部件在所有附图中始终以相同的附图标记标注。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中示出听力辅助设备,简称为助听器1。该助听器1被构成为所谓的“耳后助听器(简称为HdO助听器),并且由此被助听器佩戴者佩戴在其耳廓后面。助听器1包括第一传声器2以及第二传声器3,所述第一传声器和第二传声器装配和设计用于,检测来自助听器1的周围环境4中的声学的信号(简称为声波信号)。此外,第一传声器2和第二传声器3还装配用于,将测得的声波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并传递给助听器1的信号处理单元6。在信号处理单元6中对相应的电信号进行处理、过滤并且随后经增强传递给助听器1的扩音器8(也称为“耳机”)。借助扩音器8将增强后的信号转换为相应的声波(原始)信号并且向助听器佩戴者的耳部输出。两个传声器2和3、信号处理单元6以及扩音器8分别构成助听器1的电子构件,并且为了粗略地保护其不受周围环境影响(污染物影响)而布置在助听器1的壳体10中。壳体10壳状地实施,并且为了装配两个传声器2和3以及其余的电子构件而包括可分离的壳部件,所述壳部件在以下被称为盖件12(在图1中通过虚线示出)。

为了避免壳体10的振动传递至两个传声器2和3,借助于(分配配属于各个传声器2和3的第一和第二)减振元件14和16针对壳体10、具体来说针对盖件12对这两个扩音器进行弹性(有弹性地)保护。这两个减振元件14和16在此由弹性塑料、具体来说由硅胶(LSR)注塑而成。

如图1所示,这两个传声器2和3布置在盖件12下方,也就是说被盖件覆盖。为了使来自周围环境4中的声波信号尽可能无衰减地被接收,在盖件12中构成分别配属于第一和第二传声器2和3的第一传声器孔18和第二传声器孔20。

为了避免污染物、具体来说液体(例如水或汗液)通过这两个传声器孔18和20渗入并且由此针对污染和湿气对这两个传声器2和3进行保护,助听 器1还包括两个(分别配属与各个传声器2和2的)屏障元件22和24。所述屏障元件22和24在此分别可逆地(也即可更换地)固定在各个减振元件14和16中。各个屏障元件22和24相对于壳体10、具体来说相对于盖件12的密封在此通过相应的减振元件14和16实现。

如图2所述,屏障元件22和24包括疏水的、然而声波穿透的薄膜26,所述薄膜被环形闭合的、通过注塑方法构成在薄膜26上的框架28预紧并固定。各个屏障元件22和24设计具有圆形的外部轮廓(参照图4)。

此外由图2所示,减振元件14或16从正面包围各个传声器2和3,并且使传声器相对于壳体10或者说盖件12弹性地张紧。减振元件14和16在此空心圆柱形地构成,并且由此具有与各个传声器孔18和20相适配的圆形的穿孔30,声波信号能够穿过所述穿孔到达传声器2和3。穿孔30构造有底切32,也即穿孔30的内径在局部增大。该底切32构成用于容纳屏障元件22和24的框架28的凹槽。屏障元件22和24通过减振元件14或16(与穿孔30的长度相比)的薄壁的边缘34形状配合地固定在底切32中,所述薄壁的边缘向内伸进穿孔30中。此外,在助听器1按照图2的按规定的最终装配状态下,所述边缘34环绕各个传声器孔18和20地贴靠在盖件12的内侧上,从而避免湿气从盖件12与屏障元件22或24之间侵入。

减振元件14或16的边缘34这样设计,从而使所述边缘相对于(圆形)屏障元件22或24的外径仅略微伸出其框架28。由此为了进行装配或拆卸,屏障元件22或24可以在屈服于边缘34的弹性复位力的情况下(也即在边缘略微弹性变形的情况下)插入底切32中,其中,所述边缘34“锁扣”在框架28上。

在图3中示出减振元件14或16的备选实施例。减振元件14或16在此与根据图2的实施例相比扁平地实施,并且仅从正面安置在相应的传声器2和3上(参照图3)。此外,这两个减振元件14和16整体地通过连接条36相互连接。由此这两个减振元件14和16得到了更好的可操作性。如图3所示,这两个减振元件14和16的底切32布置在相对于各个减振元件14或16中的穿孔30的长度的大致中心处。底切32由此沿传声器孔18或20(以下也表示为各个密封元件14或16的正面)的方向被边缘34限制。底切32在背侧通过使所述穿孔30以及减振元件14或16被封闭的另一个边缘38限制。所述边缘38如同边缘34一样也具有与穿孔30的长度相比略小的壁厚。在根 据图3的实施例中,背侧的边缘38类似于根据图2的实施例的边缘34实施带有相对较大的内径(也即带有较小的宽度)。换言之,边缘38的内径略微小于减振元件22和24的外径,从而使各个减振元件14或16在该实施例中能够从背侧(在边缘38变形的情况下)安装在底切32中。与此相对地,边缘34设计为带有较小的内径而且相较而言是刚性的,从而使该边缘34不具有足够高的弹性变形能力以使各个屏障元件22和24能够从正面装入。

与此相对地在根据图4的变形的实施例中,正面的边缘34类似于根据图2的实施例地实施,从而使各个屏障元件22和24能够从正面装入减振元件14和16的相应的底切32中。背侧的边缘38在此也带比边缘34较小的的内径,并且由此也更具刚性。

在根据图5和图6的另一种备选实施例中,边缘34和38这样实施,从而使各个屏障元件22和24不能在两个边缘34或38弹性变形的情况下装入底切32中。具体来说,这两个边缘34和38的相应的内径选择地较小,从而使其弹性变形能力不足以将各个屏障元件22和24装入底切32中。在此情况下,各个减振元件14或16具有推进通道40,各个屏障元件22和24能够从减振元件14和16的正面(也即垂直于穿孔30的纵向)通过所述推进通道插入底切32中。推进通道40由此构成相对于穿孔30成直角布置的窗口。由此各个屏障元件22和24在根据图5的按规定的装配状态下特别稳定地固定在两个边缘34与38之间(尤其基于传声器2或3朝盖件12的挤压力),与此相对地,出于维修和/或更换目的能够实现各个屏障元件22和24特别简单的装配和拆卸。

在其他未详细示出的实施例中,助听器1包括通信装置,用于与另一助听器进行无线通信,例如用于负责同一助听器佩戴者的双耳听觉,或者与智能手机进行突无线通信。通信单元的一部分通过天线42构成。所述天线在助听器1的按规定的装配状态下与电路载体电镀地相连,所述电路载体还承载信号处理单元6和多个导体线路。天线42为了简化其可操作性而作为金属衬入件注塑在减振元件14与16之间的连接条36中,也即通过注塑技术被两个减振元件14和16的塑料注塑包覆(见图7)。为了与电路载体电接触,天线42的触点区段44未被注塑包覆。

尽管由以上所述的实施例清楚地给出了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然而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不被该实施例所限制。事实上,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从上述描述 推导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尤其本发明根据不同实施例所述的单个的技术特征和所述实施例的备选设计方式还可以以不同方式相互结合。

附图标记清单

1 助听器

2 传声器

3 传声器

4 周围环境

6 信号处理单元

8 扩音器

10 壳体

12 盖件

14 减振元件

16 减振元件

18 传声器孔

20 传声器孔

22 屏障元件

24 屏障元件

26 薄膜

28 框架

30 穿孔

32 底切

34 边缘

36 连接条

38 边缘

40 推进通道

42 天线

44 触点区段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