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读取装置以及图像形成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78829阅读:143来源:国知局
图像读取装置以及图像形成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图像读取装置以及图像形成系统。



背景技术:

从以往已知有为了实现图像品质的提高,而读取从图像形成装置输出的纸张,并将该信息反馈给图像形成装置的图像读取装置。该图像读取装置具备在纸张宽度方向的整个区域上读取纸张的图像读取部,例如在纸张宽度方向上将元件排列成直线状的线传感器。图像读取部读取在设备内搬运的纸张,由此生成图像数据。然后,图像读取装置的控制部基于该图像数据,运算用于进行调整图像的灰度特性的校准、纸张正反面的图像位置、倍率的配合的信息。

另外,近年来,公知有为了调整图像读取部的读取特性,而还具备比图像读取部可靠性高的测定颜色信息的单元例如用于对颜色的绝对值进行测色的测色部的图像读取装置。在该图像读取装置中,通过比较针对纸张(具体而言,纸张上的对应的图像)由图像读取部读取到的颜色信息和由测色部测色出的颜色信息,来进行将由图像读取部读取到的颜色信息与由测色部测色出的颜色信息建立关联的处理。由此,由图像读取部读取的颜色信息的可靠性提高,所以能够将正确的信息反馈给图像形成装置。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将分光光度计和扫描仪配置在文档路径的结构的图像形成装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71967号公报

然而,因为测色部与图像读取部相比颜色信息的检测分辨率较高,所以不具备图像读取部这样的遍及纸张宽度方向的整个区域的检测范围,在有限的检测范围(视场角)中逐点地计测图像。因此,由于伴随纸张搬运而产生的纸粉等附着于光学系统这样的事态,而存在有对检测精度造成较大的影响的可能性这样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事情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不容易受到纸粉等噪声的影响的图像读取装置以及图像形成系统。

为了解决这样的课题,第一发明提供一种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第一搬运部件,其搬运纸张;第一图像读取部,其配置于比第一搬运部件靠近纸张搬运方向的下游侧,并读取被搬运的纸张;第二图像读取部,其配置于比第一图像读取部靠近纸张搬运方向的下游侧,并读取被搬运的纸张;第二搬运部件,其配置于比第二图像读取部靠近纸张搬运方向的下游侧,并搬运纸张;以及测色部,其配置于比从第一搬运部件到第二搬运部件的范围靠近外侧,并对被搬运的纸张进行测色。

这里,第一发明也可以还具有第三搬运部件,该第三搬运部件配置于比第一图像读取部靠近纸张搬运方向的下游侧,并且比第二图像读取部靠近纸张搬运方向的上游侧,并搬运纸张。该情况下,优选第一搬运部件以及第三搬运部件夹着第一图像读取部在上游侧和下游侧相邻地配置,第三搬运部件以及第二搬运部件夹着第二图像读取部在上游侧和下游侧相邻地配置。

另外,在第一发明中,优选第一搬运部件、第二搬运部件以及第三搬运部件被设定成越是位于纸张搬运方向的下游侧的搬运部件,纸张的搬运速度越大,并且被设定成越是位于纸张搬运方向的上游侧的搬运部件,纸张的搬运力越大。

另外,在第一发明中,优选比第二搬运部件靠近纸张搬运方向的下游侧的搬运路径由从第二搬运部件开始呈直线状延伸的直线部、和接着该直线部弯曲的弯曲部构成。在测色部配置于比第二搬运部件靠近纸张搬运方向的下游侧的情况下,优选测色部配置于从第二搬运部件到弯曲部的范围。

另外,在第一发明中,优选测色部被配置成从上方面对成为测色对象的纸张。

另外,在第一发明中,优选测色部配置于该测色部的测色环境中的纸张温度与第一图像读取部以及第二图像读取部的读取环境中的纸张温度的差处于预先规定的范围内的位置。

另外,在第一发明中,优选测色部配置于处于预先规定的范围内的位置中远离周围存在的热源的位置。

另外,在第一发明中,优选测色部配置于纸张的搬运速度一定的范围。

另外,在第一发明中,优选第一搬运部件与第三搬运部件之间的搬运路径为朝向与第一图像读取部对置配置的读取基准面弯曲的路径,第三搬运部件与第二搬运部件之间的搬运路径为朝向与第二图像读取部对置配置的读取基准面弯曲的路径。

另外,第二发明提供一种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第一搬运部件,其搬运纸张;第一图像读取部,其配置于比第一搬运部件靠近纸张搬运方向的下游侧,并读取被搬运的纸张;第二图像读取部,其配置于比第一图像读取部靠近纸张搬运方向的下游侧,并读取被搬运的纸张;第二搬运部件,其配置于比第二图像读取部靠近纸张搬运方向的下游侧,并搬运纸张;以及测色部,其对被搬运的纸张进行测色,从上述第一搬运部件到上述第二搬运部件的范围被设定为禁止配置上述测色部的禁止范围。

并且,第三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系统,其特征在于,具有:图像形成装置,其对纸张形成图像;和第一发明或者第二发明所记载的图像读取装置,其供给通过图像形成装置形成了图像的纸张。

根据本发明,在偏离纸粉产生的范围的位置配置有测色部。因此,能够抑制伴随纸张搬运而产生的纸粉附着于测色部,检测精度降低这样的事态。由此,能够不受纸粉等噪声的影响,高精度地进行纸张的测色。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系统的构成的说明图。

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图像读取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构成的说明图。

图3是概念性地表示上游侧、中间以及下游侧搬运部件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4是表示测色部的各种配置方式的说明图。

图5是表示下游侧搬运部件的下游侧的搬运路径的说明图。

图6是表示图像读取装置的搬运路径的说明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1...供纸装置;2...图像形成装置;10Y、10M、10C、10K...图像形成部;20...纸张搬运部;30...定影装置;40...控制部;3...图像读取装置;51...搬运部件;52...搬运部件(上游侧搬运部件/第一搬运部件);53...搬运部件(中间搬运部件/第三搬运部件);54...搬运部件(下游侧搬运部件/第二搬运部件);55...搬运部件;61...反面读取部(第一图像读取部);62...正面读取部(第二图像读取部);63...测色部;70...控制部。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系统的构成的说明图。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系统由供纸装置1、图像形成装置2、图像读取装置3、以及后处理装置4构成。

供纸装置1是用于大量地收纳纸张P,并向图像形成装置2供给纸张P的装置。供纸装置1在纸张搬运方向(图中的箭头方向)上与图像形成装置2的上游侧连接。供纸装置100例如具备多个供纸托盘,在各个供纸托盘分别收纳有纸张P。

图像形成装置2是例如电子照片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是通过使多个感光体鼓与一根中间转印带面对面地纵向排列来形成全彩色的图像的所谓的串联型彩色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2主体由原稿读取装置SC、4组图像形成部10Y、10M、10C、10K、定影装置30以及控制部40构成。

原稿读取装置SC利用照明装置的光学系统照射原稿的图像,并利用线图像传感器读取其反射光,由此,得到图像信号。该图像信号在被实施了A/D转换、浓淡修正、压缩等处理后,作为图像数据输入至控制部40。此外,作为输入至控制部40的图像数据,并不局限于由原稿读取装置SC读取到的数据,例如,也可以是从与图像形成装置连接的人计算机、其他的图像形成装置接收到的数据、从半导体存储器这样的便携式记录介质读取到的数据。

4组图像形成部10Y、10M、10C、10K由形成黄色(Y)的图像的图像形成部10Y、形成洋红色(M)的图像的图像形成部10M、形成青色(C)的图像的图像形成部10C、以及形成黑色(K)的图像的图像形成部10K构成。

与黄色对应的图像形成部10Y由感光体鼓11Y以及配置于其周边的带电部、光写入部、显影装置以及鼓清洁器等构成。

感光体鼓11Y利用带电部使其正面均匀地带电,利用光写入部进行的扫描曝光在感光体鼓11Y上形成有潜像。显影装置通过用调色剂显影来将感光体鼓11Y上的潜像显像化。由此,在感光体鼓11Y上形成有与黄色对应的图像(调色剂图像)。在感光体鼓11Y上形成的图像通过1次转印辊依次转印到旋转的中间转印带15上的规定位置。

另外,与其他的颜色对应的图像形成部10M、10C、10K的构成也和与黄色对应的图像形成部10Y的构成相同。虽然省略这些构成的详细的说明,但通过将各构件的符号所附带的“Y”置换为“M”、“C”、“K”而替换。

转印至中间转印带15上的图像通过2次转印辊16对于由纸张搬运部20在规定的时机搬运的纸张P转印。2次转印辊16与中间转印带15压接配置,在中间转印带15与2次转印辊16之间形成有转印辊隙。

纸张搬运部20按照搬运路径对从供纸装置1供给的纸张P进行搬运。在搬运路径上设置有搬运纸张P的多个搬运部件。各个搬运部件由相互压接的一对辊构成,至少一方的辊接受来自作为驱动单元的电动马达的动力而旋转驱动。

另外,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2能够具备一个以上的供纸托盘21。在各个供纸托盘21分别收纳有纸张P。收纳于供纸托盘21的纸张P通过供纸部22一张张向搬运路径送出。

定影装置30是实施使转印图像在纸张P上定影的定影处理的装置。定影装置30例如由相互压接而形成定影辊隙的一对定影辊、和加热该定影辊的加热器构成。该定影装置30通过一对定影辊的加压和该定影辊所具有的热量的作用使转印图像在纸张P上定影。实施了定影处理后的纸张P通过排纸辊23向设备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图像读取装置3)排出。

在纸张P的反面也进行图像形成的情况下,结束了针对纸张正面的图像形成后的纸张P通过切换门24搬运至再供纸搬运路径。在再供纸搬运路径中,在反转辊夹持搬运的纸张P的后端之后,通过倒送使纸张P的正反面反转。正反面反转后的纸张P被多个搬运部件搬运,为了供针对另一面的图像形成,而返回到搬运路径的所需要的位置。

控制部40承担统一控制图像形成装置2的功能,能够使用主体由CPU、ROM、RAM、I/O接口构成的微型计算机。通过控制部40控制图像形成部10Y、10M、10C、10K等,来对纸张P形成图像。

另外,控制部40构成为能够分别与供纸装置1、图像读取装置3以及后处理装置4进行通信,管理使各装置协作这样的图像形成系统整体的控制。

操作面板45是具备能够根据在显示器上显示的信息进行信息的输入的触摸面板、硬键的输入部。用户能够通过针对操作面板45的操作,输入与纸张P有关的信息、图像的浓度、倍率、成为供纸源的供纸托盘等。由操作面板45输入的信息被输入控制部40。另外,操作面板45经由成为该操作面板45的一部分的显示器对用户显示各种信息,从而也作为显示部发挥作用。针对操作面板45(显示器)的显示内容被控制部40控制。

图像读取装置3在纸张搬运方向上配置于图像形成装置2的下游。图像读取装置3若接受从图像形成装置2输出的纸张P,则进行该纸张P的读取,并基于作为该读取图像的图像数据进行各种处理。例如,图像读取装置3进行如下的处理:运算用于进行在纸张P上形成的图像的灰度特性的调整(校准)、图像的正反面对位的信息,或者将该信息反馈给图像形成装置2。

图像读取装置3主体由纸张搬运部、反面读取部61、正面读取部62、测色部63、以及控制部70构成。

若纸张搬运部接受从图像形成装置2输出的纸张P,则搬运该纸张P向设备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后处理装置4)排出。纸张搬运部由沿搬运路径FR配置的多个搬运部件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具备5个搬运部件51、52、53、54、55。

本实施方式中,搬运路径FR的整个区域被实现为直线状的路径。5个搬运部件51、52、53、54、55以搬运部件51、搬运部件52、搬运部件53、搬运部件54、搬运部件55的顺序从纸张搬运方向的上游侧向下游侧配置。各个搬运部件51、52、53、54、55由相互压接的一对搬运辊构成。

搬运部件51是配置于搬运路径FR的最上游侧的搬运部件。该搬运部件51承担接受从图像形成装置2输出的纸张P,并将该纸张向搬运路径FR的下游侧送出的功能。

搬运部件52是配置于搬运路径FR的搬运部件之一,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置于搬运部件51的下游侧。以下,根据需要将该搬运部件52称为“上游侧搬运部件52”。

搬运部件53是配置于搬运路径FR的搬运部件之一,在本实施方式中,以隔着规定的距离相邻的状态配置于上游侧搬运部件52的下游侧。以下,根据需要将该搬运部件53称为“中间搬运部件53”。

搬运部件54是配置于搬运路径FR的搬运部件之一,在本实施方式中,以隔着规定的距离相邻的状态配置于中间搬运部件53的下游侧。以下,根据需要将该搬运部件54称为“下游侧搬运部件54”。

搬运部件55是配置于搬运路径FR的搬运部件之一,在本实施方式中,以隔着规定的距离相邻的状态配置于下游侧搬运部件54的下游侧。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搬运部件55配置于搬运路径FR的最下游侧,承担将在搬运路径FR上搬运的纸张P向后处理装置4排出的功能。

反面读取部61将在搬运路径FR上搬运的纸张P的反面作为对象,并读取该纸张P(具体而言是纸张P上的图像)(第一图像读取部)。反面读取部61位于上游侧搬运部件52与中间搬运部件53之间,以与在搬运路径FR上搬运的纸张P的反面面对面的方式配置于该搬运路径FR的下方侧。此外,在图像读取装置3的说明中表现的纸张P的正反面,将相当于在图像读取装置3内搬运的纸张P的上方相当的面称为正面,将相当于其下方的面称为反面。因此,并不一定与图像形成时的纸张P的正面(一次形成有图像的面)以及其反面(二次形成有图像的面)一致。

反面读取部61是主体由向搬运的纸张P照射光的光源和例如由CCD、CIS构成的线图像传感器构成的图像扫描仪。线图像传感器将以1像素为单位进行光电变换的多个元件沿纸张宽度方向(与纸张搬运方向交叉的方向)排列成一维状。反面读取部61的读取范围具备沿纸张宽度方向延伸的规定宽度,例如设定为覆盖向图像读取装置3供纸的纸张P的最大宽度。反面读取部61与搬运的纸张P对应地,按照沿纸张宽度方向延伸的每1行进行读取,依次输出图像数据。从反面读取部61输出的图像数据输出至控制部70。通过遍及纸张搬运方向的整个区域的纸张面的读取动作,相当于纸张P的读取图像的二维图像的图像数据输出至控制部70。

另外,在其间隔着搬运路径FR与反面读取部61对置的位置配置有成为读取基准面的背景板64。

正面读取部62是将在搬运路径FR上搬运的纸张P的正面作为对象,读取该纸张P(具体而言是纸张P上的图像)的装置(第二图像读取部)。正面读取部62位于中间搬运部件53与下游侧搬运部件54之间,以与在搬运路径FR上搬运的纸张P的正面面对面的方式配置于该搬运路径FR的上方侧。

正面读取部62是主体由向搬运的纸张P照射光的光源和例如由CCD、CIS构成的线图像传感器构成的图像扫描仪。线图像传感器将以1像素为单位进行光电变换的多个元件沿纸张宽度方向排列成一维状。正面读取部62的读取范围具备沿纸张宽度方向延伸的规定宽度,例如设定为覆盖向图像读取装置3供纸的纸张P的最大宽度。正面读取部62与搬运的纸张P对应地,按照沿纸张宽度方向延伸的每一行进行读取,依次输出图像数据。从正面读取部62输出的图像数据输出至控制部70。通过遍及纸张搬运方向的整个区域的纸张面的读取动作,相当于纸张P的读取图像的二维图像的图像数据输出至控制部70。

另外,在其间隔着搬运路径FR与正面读取部62对置的位置配置有成为读取基准面的背景板65。

测色部63对在搬运路径FR上搬运的纸张P进行测色,测定纸张P(具体而言是纸张P上的图像)的颜色信息。测色部63配置于下游侧搬运部件54的下游侧,并且配置于正面读取部62的周围,同时以与在搬运路径FR上搬运的纸张P的正面侧面对面的方式配置于该搬运路径FR的上方侧。

测色部63例如是分光测色计,计测颜色的绝对值。由测色部63测定出的颜色信息例如由XYZ表色系等规定的颜色空间表现。即,测色部63以比反面读取部61以及正面读取部62高的精度测定颜色信息。测色部63进行测色的测色范围(视场角)被设定为比反面读取部61以及正面读取部62的读取范围窄的范围,在一定的视场角的范围内逐点地进行测色。测色部63与通过测定位置的纸张P的搬运动作对应地对纸张P上的图像进行测色。测色部63的测色结果被生成为由规定的表色系表现的数值数据(测色数据),输出至控制部70。

另外,在其间隔着搬运路径FR与测色部63对置的位置配置有成为读取基准面的背景板66。

控制部70承担统一控制图像读取装置3的功能,能够使用主体由CPU、ROM、RAM、I/O接口构成的微型计算机。

作为第一功能,控制部70基于从反面读取部61以及正面读取部62输出的各图像数据,运算用于进行调整图像的灰度特性的校准、纸张正反面的图像位置、倍率的配合的信息。该信息从控制部70向图像形成装置2反馈。

另外,作为第二功能,控制部70利用测色部63对纸张上的图像进行测色,基于测色出的颜色信息运算用于调整反面读取部61以及正面读取部62的读取特性的信息。与该运算有关的处理是作为调整模式实施的处理,通过经由操作面板45的用户的指示等从图像形成装置2的控制部40指示。

具体而言,控制部70与形成有规定的图像(例如补丁图像)的纸张P的搬运对应地使反面读取部61、正面读取部62以及测色部63动作。由此,由反面读取部61以及正面读取部62读取纸张P,另外,由测色部63对纸张P上的图像进行测色。控制部70比较从由反面读取部61以及正面读取部62读取到的图像数据得到的颜色信息和由测色部63测色出的颜色信息,将由反面读取部61以及正面读取部62读取到的颜色信息与由测色部63测色出的颜色信息建立关联。由此,控制部70能够对由反面读取部61以及正面读取部62读取到的图像数据将正确的颜色信息反馈给图像形成装置2。

后处理装置4是搬运从图像读取装置3供给的纸张P,并对该纸张P执行后处理的装置。作为后处理,举出对纸张P实施各种折叠的折叠处理、对纸张P实施穿孔的穿孔处理、对多个纸张P进行折叠、装订、小口裁断的制本处理、对多个纸张P进行装订的装订处理等。后处理装置4对于纸张P执行规定的后处理,或者不实施任何后处理就将纸张P向设置于设备外的排纸托盘排出。

以下,参照图2对图像读取装置3的详细进行说明。这里,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图像读取装置3的主要部分的构成的说明图。图3是概念性地表示上游侧、中间以及下游侧搬运部件52、53、54的动作的说明图。在图2中,“FD”表示纸张搬运方向。

在本实施方式的图像读取装置3中,反面读取部61以及正面读取部62沿纸张搬运方向FD连续地配置,以便能够在1次的纸张搬运中同时读取纸张P的正反面。而且,上游侧搬运部件52以及中间搬运部件53夹着反面读取部61在上游侧和下游侧相邻地配置,反面读取部61的读取位置设定在上游侧搬运部件52与中间搬运部件53之间。另外,中间搬运部件53以及下游侧搬运部件54夹着正面读取部62在上游侧和下游侧相邻地配置,在中间搬运部件53与下游侧搬运部件54之间设定有正面读取部62的读取位置。

为了抑制读取位置中的纸张P的高度方向的变动,这3个搬运部件52、53、54的纸张P的搬运速度以及纸张P的搬运力被设定为以下所示的关系。

V1<V2<V3

F1>F2>F3

这里,V1是上游侧搬运部件52的纸张P的搬运速度,V2是中间搬运部件53的纸张P的搬运速度。另外,V3是下游侧搬运部件54的纸张P的搬运速度。并且,F1是上游侧搬运部件52的纸张P的搬运力,F2是中间搬运部件53的纸张P的搬运力。另外,F3是下游侧搬运部件54的纸张P的搬运力。这里,纸张P的搬运速度能够通过成为搬运部件的一对辊的旋转速度调整,能够通过一对辊的辊隙压、辊正面的摩擦系数调整纸张P的搬运力。

即,3个搬运部件52、53、54的搬运速度V1、V2、V3被设定为,越是位于纸张搬运方向FD的下游的搬运部件,纸张P的搬运速度越大。另一方面,3个搬运部件52、53、54的搬运力F1、F2、F3被设定为,越是位于纸张搬运方向FD的上游的搬运部件,纸张P的搬运力越大。

通过该设定,在上游侧搬运部件52与中间搬运部件53之间给予纸张P张力,能够抑制读取位置中的纸张P的高度方向的变动。相同地,在中间搬运部件53与下游侧搬运部件54之间给予纸张P张力,能够抑制读取位置中的纸张P的高度方向的变动。

然而,根据该设定,为了给予纸张P张力,使定位于比上游侧搬运部件52靠下游侧的搬运部件53、54相对于纸张P滑动。该情况下,上游侧搬运部件52为了以其自身的速度为基准搬运纸张P,而不相对于纸张P滑动。因此,不会因上游侧搬运部件52产生纸粉。另外,下游侧搬运部件54为了对于中间搬运部件53赋予张力而滑动。然而,下游侧搬运部件54因为搬运力F3较小,所以虽然滑动,但几乎不产生纸粉。

中间搬运部件53为了对于上游侧搬运部件52赋予张力而滑动。另一方面,因为相对于下游侧搬运部件54成为速度的基准,所以中间搬运部件53保持规定的搬运力F2。因此,中间搬运部件53一边确保一定的搬运力一边滑动,该状态下的滑动成为纸粉的产生原因。

这样,由于中间搬运部件53而产生纸粉,所以从上游侧搬运部件52到下游侧搬运部件54之间为纸粉容易飞散的环境。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图像读取装置3中,用以下所示的条件配置测色部63。具体而言,以纸张搬运方向FD为基准,将从上游侧搬运部件52到下游侧搬运部件54的范围规定为A范围,将A范围外侧的范围规定为B范围。而且,测色部63配置于A范围以及B范围中的B范围。换言之,A范围被设定为禁止配置测色部63的禁止范围。

另外,该B范围被分成与比下游侧搬运部件54靠下游侧的范围对应的B1范围、和相当于比上游侧搬运部件52靠上游侧的范围的B2范围。测色部63配置于B范围中与图像形成装置2相比定位在下游侧的B1范围内,尤其配置于B1范围中正面读取部62的周围。

以下,参照图4对测色部的各种配置方式和其特性进行说明。这里,图4(a)至图4(c)是表示测色部的各种配置方式的说明图。在该图中,“S1”表示反面读取部,“S2”表示正面读取部,“C”表示测色部。另外,“R1”表示上游侧搬运部件,“R2”、“R1”以及“R2”表示中间搬运部件,“R3”表示下游侧搬运部件。

图4(a)是表示测色部C的第一配置方式的说明图。在该图4(a)所示的构成中,反面读取部S1以及正面读取部S2沿纸张搬运方向FD连续地配置。该情况下,在反面读取部S1的上游侧配置有上游侧搬运部件R1,在反面读取部S1的下游侧配置有第一中间搬运部件R21。另外,在正面读取部S2的上游侧配置有第二中间搬运部件R22,在反面读取部S1的下游侧配置有下游侧搬运部件R3。而且,在第一中间搬运部件R21的下游侧并且第二中间搬运部件R22的上游侧配置有测色部C。

在该配置方式中,反面读取部S1通过上游侧搬运部件R1以及第一中间搬运部件R21对纸张P赋予张力。即,第一中间搬运部件R21的纸张P的搬运速度设定得比上游侧搬运部件R1大,第一中间搬运部件R21的纸张P的搬运力设定得比上游侧搬运部件R1小。

另一方面,正面读取部S2通过第二中间搬运部件R22以及下游侧搬运部件R3对纸张P赋予张力。即,下游侧搬运部件R3的纸张P的搬运速度设定得比第二中间搬运部件R22大,下游侧搬运部件R3的纸张P的搬运力设定得比第二中间搬运部件R22小。

该情况下,位于各读取部S1、S2的下游侧的搬运部件R21、R3只需要对纸张P赋予张力的功能,所以其搬运力即使小也足够。因此,即使搬运部件R21、R3滑动也不产生纸粉。

另一方面,在第一中间搬运部件S21与第二中间搬运部件S22之间存在纸张P弯曲等这样纸张P的举动不稳定的问题。因此,存在产生纸张P的高度方向的变动,测色部C的测色精度降低的可能性。

因此,本配置方式虽然纸粉的影响较少,但具有纸张P的不稳定的举动造成影响,测色精度降低这样的趋势。

图4(b)是表示测色部C的第二配置方式的说明图。该第二配置方式是将测色部C配置在比上游侧搬运部件R1靠上游侧的方式,除此以外,与本实施方式的图像读取装置3的构成相同。该配置方式如上述那样,在比上游侧搬运部件R1靠上游侧配置测色部C,所以抑制了针对测色部C的纸粉的影响。

然而,测色部C配置于搬运路径FR的上游侧,即,图像读取装置3中的纸张P的导入侧。在上游侧的装置(图像形成装置2)所设定的纸张P的搬运速度和图像读取装置3所设定的纸张P的搬运速度(即,图像读取所需要的读取速度)不同的情况下,进行用于使搬运路径FR的上游侧中纸张P的搬运速度适合的加速或者减速。因此,在搬运路径FR的上游侧中纸张P的搬运速度不固定,存在测色部C的测色精度降低的可能性。为了避免该情况,需要延长搬运路径FR,在纸张到达测色部C之前完成加减速。

另外,搬运路径FR的上游侧与位于图像读取装置3的上游的图像形成装置2的定影装置30较近,所以容易受到从定影装置30(热源)释放出的热量的影响。另外,刚从图像形成装置2排出的纸张P较强地残留有定影时的热量。随着纸张P进入搬运路径FR而纸张温度稳定,但在搬运路径FR的上游侧中纸张温度的变化显著。若纸张温度在测色时变化,则由于热变色的减少而色感发生变化,所以存在测色部C的测色精度降低的可能性。

因此,本配置方式虽然纸粉的影响较少,但具有纸张P的搬运速度、热源造成影响,测色精度降低这样的趋势。

图4(c)是表示测色部C的第三配置方式的说明图。该第三配置方式是以与搬运的纸张P的反面侧面对面的方式在该搬运路径FR的下方侧配置测色部C的方式,除此以外,与本实施方式的图像读取装置3的构成相同。该配置方式如上述那样,因为在比下游侧搬运部件R3靠下游侧配置测色部C,所以抑制了纸粉的影响。

然而,测色部C的测色面为朝向上方的样子,所以存在纸粉容易堆积在该测色面这样的问题。因此,虽然由中间搬运部件R2产生的纸粉的影响较少,但在设备内漂浮的纸粉逐渐堆积,由此,存在使测色部C的测色精度降低的可能性。为了避免该情况,考虑在测色部C与搬运路径FR之间配置可开闭的滚动门,以仅在测色时打开滚动门的方式进行控制。然而,即使采用这样的结构,也难以完全防止漂浮的纸粉、尘土。

对于该点而言,根据本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测色部63配置于纸张搬运方向FD上的比从上游侧搬运部件52到下游侧搬运部件54的A范围靠近外侧。

根据该构成,在偏离纸粉产生的范围的位置配置有测色部63。因此,能够抑制伴随纸张搬运而产生的纸粉附着于测色部63,检测精度降低这样的事态。由此,能够高精度地进行测色部63的测色。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还具有中间搬运部件53,该中间搬运部件53配置于比反面读取部61靠下游,并且比正面读取部靠上游。该情况下,上游侧搬运部件52以及中间搬运部件53隔着反面读取部61在上游侧和下游侧相邻地配置,另一方面,中间搬运部件53以及下游侧搬运部件54隔着正面读取部62在上游侧和下游侧相邻地配置。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上游侧搬运部件52、中间搬运部件53以及下游侧搬运部件54被设定成越是位于纸张搬运方向FD的下游的搬运部件,纸张P的搬运速度越大,并且被设定成越是位于纸张搬运方向FD的上游的搬运部件,纸张P的搬运力越大。

根据该构成,通过与各读取部61、62对应地对纸张P赋予张力,中间搬运部件53能够成为产生纸粉的重要因素,但测色部63配置于偏离中间搬运部件53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伴随纸张搬运而产生的纸粉附着在测色部63,检测精度降低这样的情况。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测色部63被配置成从上方面对成为测色对象的纸张P。

根据该构成,测色部63的测色面以朝向下方的样子配置,所以能够抑制纸粉堆积在该测色面这样的事态。因此,能够抑制由中间搬运部件53产生的纸粉堆积在测色面,测色部63的测色精度降低这样的事态。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测色部63配置于正面读取部62的周围。由此,能够满足该测色部63进行测色的测色环境中的纸张温度与反面读取部61以及正面读取部62进行读取的读取环境中的纸张温度的差处于预先规定的范围内的关系。

根据该构成,能够使测色部63进行测色的测色环境中的纸张温度与反面读取部61以及正面读取部62进行读取的读取环境中的纸张温度一致。由此,能够抑制伴随各环境中的纸张温度的变化而产生的色感的变化。其结果,通过测色部63能够适当地调整反面读取部61以及正面读取部62的读取特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测色部63配置于定位在比下游侧搬运部件54靠下游侧的B1范围。

根据该构成,测色部63配置于远离周围存在的热源,即,图像形成装置2的定影装置30的位置。因此,能够不容易受到来自热源的影响,在纸张温度稳定的区域进行测色。由此,能够使测色环境中的纸张温度和读取环境中的纸张温度一致。其结果,能够抑制伴随各环境中的纸张温度的变化而产生的色感的变化。因此,能够通过测色部63适当地调整反面读取部61以及正面读取部62的读取特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测色部63配置于定位在比下游侧搬运部件54靠下游侧的B1范围。由此,能够在纸张P的搬运速度固定的范围配置测色部63。其结果,能够抑制伴随纸张P的搬运速度的变动而产生的测色精度的降低。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直线状的搬运路径FR为前提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是以下所示的形态的搬运路径FR。

图5是表示下游侧搬运部件54的下游侧的搬运路径FR的说明图。在该图所示的构成中,比下游侧搬运部件54靠近下游侧的搬运路径FR由从下游侧搬运部件54开始呈直线状延伸的直线部FRa和接着该直线部Fra弯曲的弯曲部FRb构成。在这样的搬运路径FR中,在将测色部63配置在比下游侧搬运部件54靠近下游侧的情况下,优选将测色部63配置在从下游侧搬运部件54到弯曲部FRb的B1范围。这是因为在通过弯曲部FRb时,纸张P与引导部件等摩擦而产生纸粉。

因此,通过在从下游侧搬运部件54到弯曲部FRb的B1范围(即,直线部FRa的范围)配置测色部63,能够抑制对于测色部63的纸粉的影响。换言之,在该构成中,从上游侧搬运部件52到下游侧搬运部件54的范围以及比弯曲部FRb靠下游侧的范围被设定为禁止配置测色部63的禁止范围(A范围)。

图6是表示图像读取装置3的搬运路径FR的说明图。在该图所示的构成中,上游侧搬运部件52与中间搬运部件53之间的搬运路径FR为朝向与反面读取部61对置配置的背景板64弯曲的路径。另外,中间搬运部件53与下游侧搬运部件54之间的搬运路径FR为朝向与正面读取部62对置配置的背景板65弯曲的路径。

即使是这样的构成,测色部63也相同地配置于从上游侧搬运部件52到下游侧搬运部件54的范围(A范围)的外侧。由此,能够抑制伴随纸张搬运而产生的纸粉附着于测色部63,检测精度降低这样的事态。其结果,能够高精度地进行测色部63的测色。

另外,根据该图所示的构成,纸张P向背景板64、65弯曲,从而能够限制纸张P的高度变动。由此,能够抑制反面读取部61以及正面读取部62的读取精度的降低。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系统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当然能够在其发明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构成图像形成系统的图像读取装置本身也作为本发明的一部分发挥作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各装置的控制部配合进行处理的方法进行了描述,但也可以统一这些控制部而由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部承担其功能,也可以另外设置执行本实施方式所示的处理的控制装置。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