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通讯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377185阅读:36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智能通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通讯方法。



背景技术:

手机是彼此之间进行通讯的工具,其功能是实现人与人之间进行无线通讯,原始的功能是两个人之间的通讯,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已经能够实现多人同时进行通话,但是显示技术中手机通讯存在一个问题,也就是需要依托于运营商的网络下才能够进行通讯,当出现无法连接运营商网络时,则无法进行正常的通讯,比如去深山中旅行由于山的高度,对运营商的网络进行阻断,使得手机无法获取运营商网络,进而造成不能进行通讯。现有的物联网设备的通讯如果遇到网络不畅或信号不好等问题,只能重复进行与服务器的连接并发起数据发送请求,这样不仅会对运营商的服务器造成很大的压力,同时由于占用了服务器资源,会给其他客户的网络使用带来一定的影响,造成资源的浪费。为此我们发明了一种新的智能通讯方法,解决了以上技术问题。在专利号为CN201210209225的专利文件中,公开了一种智能通讯方法,该智能通讯方法使用的是具有内置集成式通讯模组的设备,该智能通讯方法包括:MCU采集数据;在到达数据的发送时间时,判断具有内置集成式通讯模组的设备是否成功连接到通讯网络;当具有内置集成式通讯模组的设备不能成功连接到通讯网络时,将数据保存到存储器,MCU记录时间点并将该时间点存储在存储器中;以及当在该时间点的网络连接失败几率超标时,MCU修改数据的发送时间。本发明的智能通讯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在网络不畅或信号不好时,只能重复进行与服务器的连接并发起数据发送请求的问题,减少了无效的网络连接次数,减少了服务器的负担,使资源的使用更合理。又如专利号为CN201410458213的专利文件中,公开了一种智能通讯方法及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在无法获取运营商网络的情况下无法进行通讯的问题和短距离不需要运营商网络,小团队之间更加便捷的通讯方法。该方法包括S1:确定需要进行通讯目标客户端;S2:向S1确定的目标客户端,发送通讯需求请求;S3:向S2中提及的通讯目标客户端进行通讯需求的通讯信息发送;S4:接收S3中发送的通讯信息;S5:目标客户端获取S4中接收的通讯信息;该装置包括用于发送通讯信息或接收通讯信息的客户端;用于根据客户端的需求进行通讯信息的发送、转发或接收的信息通讯装置,与客户端双向通讯连接。本发明提出的智能通讯方法及装置能够当手机出现无信号的状态时实现沟通。

上述专利文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在网络不畅或信号不好时,只能重复进行与服务器的连接并发起数据发送请求的问题,减少了无效的网络连接次数,减少了服务器的负担,能够当手机出现无信号的状态时实现沟通。但是对于如何提供一个可实现智能化控制,安全性能更高,造价成本低,操作便捷的基于物联网的智能通讯方法缺少技术性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通讯方法,用于解决如何提供一个可实现智能化控制,安全性能更高,造价成本低,操作便捷的基于物联网的智能通讯方法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通讯方法,包括GSM通讯模块、PCM设备、服务器、全向天线、定向天线、局域网、移动交换中心、SBC、IP承载网、4G通讯模块、信息网关、调度台、互联网网关、SGSN、基站发信台、无线网络控制器和BSC;所述服务器用局域网进行内部通信,通过全向天线可发送通讯的信号,定向天线用于接收全向天线的通讯信号,用于解决近距离精确通讯;所述服务器可通过信息网关将通讯信息传至移动交换中心,所述GSM通讯模块面向GSM通讯协议的用户,将接收的信号传送至移动交换中心,所述4G通讯模块用于交换4G通讯协议的用户信息,信息汇总传送至移动交换中心,调度台是信息监控中心,可发送通讯信号到移动交换中心,所述互联网网关将互联网端口的通讯信息转换后,传送通讯信号到移动交换中心,移动交换中心用于调度通讯信号,汇总后的通讯信号经过SBC的保护后进入IP承载网,IP承载网传输的再经过SBC进行保护将通讯信号传送至HLR,所述HLR将通讯信号进行储存并路由后,将通讯信号传送至SGSN,所述SGSN进行路由转发,将通讯信号分配至BSC和无线网络控制器,最后由于BSC和无线网络控制器将通讯信号传送至基站发信台,用于从基站发信台接受信号完成通讯。

优选的,所述HLR用于永久存储和记录所辖区域内用户的签约数据,并动态地更新用户的位置信息,以便在呼叫业务中提供被呼叫用户的网络路由。

优选的,所述基站发信台包括4G基站发射和普通信号发射。

优选的,所述SGSN用于完成分组数据包的路由转发、移动性管理、会话管理、逻辑链路管理、鉴权和加密、话单产生和输出的功能,可以增加安全性能。

优选的,所述移动交换中心可以直接提供或通过移动网关GMSC提供和公共电话交换网(PSTN)、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公共数据网(PDN)等固定网的接口功能,把移动用户与移动用户、移动用户和固定网用户互相连接起来,减少了通讯设备的投入,降低了成本。

优选的,所述IP承载网既具备IP网络的低成本、扩展性好、承载业务灵活等特点,同时具备传输系统的高可靠性和安全性。

(三)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通讯方法,其通讯方法可用于短程的精确通讯,可以用于远程的通讯,通讯的方式多样化,可适用大多数的通讯设备,安全性能更高,同时可以实现无线通讯和有线通讯,覆盖面积比较广;采用模块式集中通讯,结构也比较简单,通讯比较安全,同时具有智能管理和通讯加密的功能,兼具传统通讯方式和现行比较流行的通讯方法,可适应绝大数的用户,在使用物联网的基础上,具有很强的创造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所示的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通讯方法,包括GSM通讯模块、PCM设备、服务器、全向天线、定向天线、局域网、移动交换中心、SBC、IP承载网、4G通讯模块、信息网关、调度台、互联网网关、SGSN、基站发信台、无线网络控制器和BSC;所述服务器用局域网进行内部通信,通过全向天线可发送通讯的信号,定向天线用于接收全向天线的通讯信号,用于解决近距离精确通讯;所述服务器可通过信息网关将通讯信息传至移动交换中心,所述GSM通讯模块面向GSM通讯协议的用户,将接收的信号传送至移动交换中心,所述4G通讯模块用于交换4G通讯协议的用户信息,信息汇总传送至移动交换中心,调度台是信息监控中心,可发送通讯信号到移动交换中心,所述互联网网关将互联网端口的通讯信息转换后,传送通讯信号到移动交换中心,移动交换中心用于调度通讯信号,汇总后的通讯信号经过SBC的保护后进入IP承载网,IP承载网传输的再经过SBC进行保护将通讯信号传送至HLR,所述HLR将通讯信号进行储存并路由后,将通讯信号传送至SGSN,所述SGSN进行路由转发,将通讯信号分配至BSC和无线网络控制器,最后由于BSC和无线网络控制器将通讯信号传送至基站发信台,用于从基站发信台接受信号完成通讯。

具体的,HLR用于永久存储和记录所辖区域内用户的签约数据,并动态地更新用户的位置信息,以便在呼叫业务中提供被呼叫用户的网络路由,基站发信台包括4G基站发射和普通信号发射,SGSN用于完成分组数据包的路由转发、移动性管理、会话管理、逻辑链路管理、鉴权和加密、话单产生和输出的功能,可以增加安全性能,移动交换中心可以直接提供或通过移动网关GMSC提供和公共电话交换网(PSTN)、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公共数据网(PDN)等固定网的接口功能,把移动用户与移动用户、移动用户和固定网用户互相连接起来,减少了通讯设备的投入,降低了成本,IP承载网既具备IP网络的低成本、扩展性好、承载业务灵活等特点,同时具备传输系统的高可靠性和安全性。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通讯方法,其通讯方法可用于短程的精确通讯,可以用于远程的通讯,通讯的方式多样化,可适用大多数的通讯设备,安全性能更高,同时可以实现无线通讯和有线通讯,覆盖面积比较广;采用模块式集中通讯,结构也比较简单,通讯比较安全,同时具有智能管理和通讯加密的功能,兼具传统通讯方式和现行比较流行的通讯方法,可适应绝大数的用户,在使用物联网的基础上,具有很强的创造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