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通讯系统中触发无线电承载释放的方法与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12134856阅读:303来源:国知局
无线通讯系统中触发无线电承载释放的方法与装置与流程

本发明是关于无线通讯网络,且特别是关于在无线通讯系统中通过中继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触发无线电承载释放的装置与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以移动通讯装置收发大量数据的需求的快速增长,传统移动语音通讯网络演进为通过因特网协议(Internet Protocol,IP)数据封包进行通讯的网络。此类IP数据封包通讯可提供移动通讯装置的使用者诸如网络电话(Voice over IP)、多媒体、多播与随选通讯服务等功能。

一种网络架构的例子是演进通用陆地无线存取网络(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E-UTRAN),E-UTRAN系统可提供高传输数据量以实现前述的网络电话与多媒体服务等功能。下一代的新无线技术现在正由第三代移动通讯合作计划(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标准组织讨论中,并对现行3GPP标准相应地提出一些更动并加以考虑,以进一步发展并定下最终的3GPP标准。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实施例公开一种在无线通讯系统中,以中继用户设备(relay UE)触发无线电承载释放(radio bearer release)的方法与装置。在一实施例中,方法包括中继用户设备连接一演进节点B(evolved Node-B,eNB)。方法也包括中继用户设备建立一封包数据网络(Packet Data Network,PDN)连接,用以支持数据中继传输。方法还包括中继用户设备与一远程用户设备(remote UE)之间建立一第二层链接(layer-2link)。此外,方法包括中继用户设备与演进节点B之间建立一无线电承载(radio bearer),用以转送远程用户设备与一封包数据网络之间的数据封包,其中封包数据网络对应封包数据网络连接。方法进一步包括:若侦测到第二层链接的失败(failure),中继用户设备发送一非存取层(non-access stratum,NAS)信息至演进节点B。并且,方法包括中继用户设备接收来自于演进节点B的无线电资源控制讯息(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用以指示无线电承载之释放,其中无线电资源控制讯息之接收响应于非存取层信息之传送。

有关本发明的其它功效及实施例的详细内容,配合图式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无线通讯系统的示意图;

图2所示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发送器系统(也称存取网络)与接收器系统(也称用户设备或UE)的方块图;

图3所示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通讯系统的功能方块图;

图4所示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图3所示的程序代码的功能方块图;

图5所示为3GPP文件编号TS 23.303 v13.0.0的图4.4.3-1的重制图;

图6所示为3GPP文件编号TS 23.303 v13.0.0的图5.1.2.2-1的重制图;

图7所示为3GPP文件编号TS 23.713 v1.5.0的图6.1.1.1-1的重制图;

图8所示为3GPP文件编号TR 23.713 v1.5.0的图6.1.2.2.1.1的重制图;

图9所示为3GPP文件编号TR 23.713 v1.5.0的图6.1.2.2.2.1的重制图;

图10所示为3GPP文件编号TR 23.713 v1.5.0的图7.1.1.2.1的重制图;

图11所示为3GPP文件编号TR 23.713 v1.5.0的图7.1.2.1.1的重制图;

图12所示为3GPP文件编号TR 23.713 v1.5.0的图7.1.2.4.1的重制图;

图13所示为3GPP文件编号TR 23.713 v1.5.0的图7.2.2.1的重制图;

图14所示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信息序列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所描述的无线通讯系统与装置的例子是一种运用了支持广播服务的无线通讯系统,无线通讯系统广泛地用于提供多种型态的通讯,诸如语音、数据等。这些系统可基于分码多重存取(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分时多重存取(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TDMA)、正交分频多重存取(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OFDMA)、3GPP长期演进技术(Long Term Evolution,LTE)无线存取、3GPP长期演进进阶技术(Long Term Evolution Advanced,LTE-A或LTE-Advanced)、3GPP2超移动宽带(Ultra Mobile Broadband)、全球互通微波存取(WiMax)或其它调变技术。

具体而言,以下所描述的无线通讯系统与装置的例子可加以设计以支持多种文件中所讨论的无线技术,包括NTT DOCOMO公司的DOCOMO 5G白皮书与METIS Deliverable D2.4的新无线存取计划方案。以下所描述的范例的无线通讯系统与装置运可加以设计以支持一种至多种标准,诸如名为第三代移动通讯合作计划(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的联盟所提出的标准,其包括文件编号TS 23.303 v13.0.0的“邻近服务(Proximity-based services,ProSe)”、文件编号TR 23.713 v1.5.0的“用以支持邻近服务的延伸架构强化的研究(Study on extended architecture enhancements to support for proximity-based services)”、文件编号TS 36.300 v12.5.0的“E-UTRA与E-UTRAN的整体描述(E-UTRA andE-UTRAN Overall description)”、GSMATM于2014年3月26日发布的“VoLTE服务描述与执行指导第1.1版(VoLTE Service Description and Implementation Guidelines Version 1.1)”、文件编号TS 36.331 v12.5.0的“E-UTRAN无线电资源控制协议规范(E-UTRAN 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Protocol specification)”。以上所列的标准与文件的全部内容在此引用并整合为本说明书的一部分。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多重存取无线通讯系统。存取网络(Access Network,AN)100包括多个天线群组,其中一群组包括天线104和106,另一群组包括天线108和110,再另一群组包括天线112和114。在图1中,每一天线群组只有两个天线,每一天线群组的天线数量可更多或更少。存取终端(Access Terminal,AT)116与天线112和114进行通讯,其中天线112和114通过正向链接(forward link)120发送信息给存取终端(Access Terminal,AT)116,并通过反向链接(reverse link)118接收由存取终端116所传送的信息。存取终端(AT)122与天线106和108进行通讯,其中天线106和108通过正向链接126发送信息给存取终端122,并通过反向链接124接收由存取终端122所传送的信息。在频分双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ing,FDD)系统中,正向与反向链接118、120、124与126可使用不同频率进行通讯。举例来说,正向链接120可使用与反向链接118不同的频率。

每一天线群组和/或它们被设计来通讯的区域通常被视为存取网络的区块(sector)。在此实施例中,每一天线群组被设计为与在存取网络100所涵盖区域内的区块的存取终端进行通讯。

在通过正向链接120及126进行通讯的情况下,存取网络100中的传输天线可能利用波束成形(beamforming)以分别改善存取终端116与122的正向链接的讯噪比。此外,相较于使用单一天线传输至其全部存取终端的存取网络,使用波束成形传输至范围内随机分散的存取终端的存取网络会对邻近服务区的存取终端产生较少干扰。

存取网络(AN)可以是用来与终端设备进行通讯的固定通讯站(Fixed Station)或基地台(Base station),也可视为存取点、节点B(Node B)、基地台、强化基地台、演进节点B(evolved Node B,eNodeB或eNB)、或其它专业术语。存取终端(AT)也可称作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无线通讯装置、终端设备、存取终端或其它专业术语。

图2所示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在多重输入输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IMO)系统200中的发送器系统210(也称为存取网络)与接收器系统250(也称为存取终端(AT)或用户设备(UE))的简化方块图。在发送器系统210中,数据流中的流量数据会由数据源212提供给发送(TX)数据处理器214。

在一实施例中,每一数据流通过各自的发送天线发送。发送数据处理器214会基于为数据流选用的特定编码策略,将每一数据流中的流量数据格式化、编码与交错处理以提供编码数据。

每一数据流中的编码数据可利用正交分频多任务(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技术伴随引导数据(pilot data)进行多任务处理。典型的引导数据是被已知方法处理过的已知数据型样(data pattern),且引导数据可用在接收器系统以估计频道响应(channel response)。接着,每一数据流中的多任务处理过的引导数据与编码数据会基于为数据流选用的特定调变策略(例如,二元相移键控(BPSK)、四相移位键控(QPSK)、多阶相移键控(M-PSK)、多级正交振幅调变(M-QAM))进行调变,以提供调变符号(modulation symbols)。每一数据流中的数据速率、编码及调变可由处理器230所执行的指令加以决定。

接着,用于所有数据流的调变符号被提供给发送多重输入输出(TX MIMO)处理器220,其可进一步处理调变符号(例如,用于OFDM)。接着,发送多重输入输出处理器220提供NT调变符号流至NT发送器(TMTR)222a至222t。在某些实施例中,发送多重输入输出处理器220会将波束成形的权重应用于数据流中的符号以及发送符号的天线。

每一发送器222a至222t接收并处理各自的符号流以提供一至多个模拟信号,并进一步调整(例如放大、过滤与升频转换)这些模拟信号,以提供适合通过多重输入输出(MIMO)频道发送的调变信号。接着,来自发送器222a至222t的NT调变信号分别发送至NT天线224a至224t。

在接收器系统250端,发送的调变信号被NR天线252a至252r接收,且来自每一天线252的接收信号被提供给各自的接收器(receiver,RCVR)254a至254r。每一接收器254a至254r调整(例如过滤、放大与降频转换)各自的接收信号,将调整后的信号数字化以提供样本,并进一步处理样本以提供相对应的“接收”符号流。

接着,接收(RX)数据处理器260基于特定接收器处理技术接收并处理来自NR接收器254a至254r的NR接收符号流,以提供NT“侦测”符号流。接着,接收数据处理器260对每一侦测符号流进行解调、去交错与译码以还原数据流中的流量数据。接收数据处理器260的处理与在发送器系统210端的发送多重输入输出处理器220及发送数据处理器214的处理互补。

处理器270周期性地决定欲使用哪种预编码(pre-coding)矩阵(于后文讨论)。处理器270会将反向链接信息公式化,反向链接信息包括矩阵索引(matrix index)的部份与秩值(rank value)的部份。

反向链接信息可包括各种型态的关于通讯链接和/或接收数据流的信息。接着,反向链接信息会被发送数据处理器238处理、被调变器280调变、被发送器254a至254r调整并被传送回发送器系统210。其中,发送数据处理器238也会接收来自数据源236的数据流中的流量数据。

在发送器系统210端,来自接收器系统250的调变信号会被天线224a至224t接收、被接收器222a至222t调整、被解调器240解调并被接收数据处理器242处理,以撷取由接收器系统250发送的反向链接信息。接着,处理器230会决定欲使用哪种预编码矩阵来决定波束成形的权重,并处理所撷取的信息。

回到图3,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通讯装置的另一简化功能方块图。如图3所示,在无线通讯系统中的通讯装置300可用以实现图1中的用户设备(或存取终端)116与122或图1中的基地台(或存取网络)100,并且此无线通讯系统较佳为长期演进技术(LTE)系统。通讯装置300可包括输入装置302、输出装置304、控制电路306、中央处理器(CPU)308、内存310、程序代码312与收发器314。控制电路306通过中央处理器308执行内存310中的程序代码312,以此控制通讯装置300的运作。通信装置300可通过输入装置302(例如键盘或键板)接收使用者输入的信号,也可由输出装置304(例如屏幕或喇叭)输出影像及声音。收发器314用于接收及发送无线信号,其将接收的信号传递至控制电路306,并以无线方式输出控制电路306所产生的信号。无线通讯系统中的通讯装置300也可用于实现图1的存取网络100。

图4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图3所示的程序代码312的简化方块图。在本实施例中,程序代码312包括应用层400、第三层402与第二层404并且耦接第一层406。第三层402一般会执行无线电资源控制,第二层404一般会执行链接控制,而第一层406一般会执行物理连接。

在3GPP的文件编号TS 23.303 v13.0.0的文件中,描述了邻近服务(ProSe)用户设备对网络(UE-to-Network、UE-to-NW或UE-NW)中继,如下:

·4.4.3 邻近服务用户设备对网络中继(ProSe UE-to-Network Relay)

邻近服务用户设备对网络中继的实体提供此功能性以支持用于远程用户设备的“单播(unicast)”服务的连接,其并非由演进通用陆地无线电存取网络(E-UTRAN)进行服务(见文件编号TS 23.303 v13.0.0的图4.4.3-1)。

(图5为3GPP文件编号TS 23.303 v13.0.0的图4.4.3-1的重制图。)

邻近服务用户设备对网络中继应于远程用户设备与网络之间进行单播流量(上行与下行)进行中继。邻近服务用户设备对网络中继应提供可对任何型态的有关公共安全通讯的流量进行中继的同属功能。

·备注1:此版发布的规范中不支持Uu接口(Uu interface)至PC5的演进多媒体广播群播服务(eMBMS)的数据中继传输。

·备注2:当远程用户设备移出邻近服务用户设备对网络中继的涵盖范围时,不支持IP位置保存。

介于远程用户设备与邻近服务用户设备对网络中继之间的一对一直接通讯具有以下特性:

-通过PC5参考点的通讯是无连接式的。

-邻近服务承载(ProSe bearers)是双向的。被传递至特定邻近服务承载上的无线层的IP封包,将会随着关联的L2目的地地址被实体层发送出去。被由相同的邻近服务承载上的无线层往上传的IP封包,将通过空中传输接收并寻址至相同的L2目的地。

·4.5.4 邻近服务用户设备对网络中继(ProSe UE-to-Network Relaying)

邻近服务用户设备对网络中继包括以下功能:

-可使用遵循模式A(Model A)或模式B(Model B)的邻近服务直接发现(ProSe direct discovery)以允许远程用户设备能发现附近的邻近服务用户设备对网络中继。

-邻近服务直接发现允许远程用户设备发现邻近服务用户设备对网络中继的L2地址,以用于IP地址分配与用户平面流量(user plane traffic),并对应于邻近服务用户设备对网络中继所支持的特定封包数据网络连接(PDN connection)。

-在支持直接发现的PC5参考点上,作为“发布(annoucing)”或“被发现者(discoveree)”用户设备。

-对于在邻近服务用户设备对网络中继的点对点链接与对应的PDN连接之间转送IP封包的远程用户设备,作为预设路由器。

-手动路由器请求与路由器广播信息,于文件IETF RFC 4861(10)中定义。

-作为DHCPv4服务器与无状态(stateless)DHCPv6中继代理。

-若使用IPv4替代远程用户设备本身的本地分配IPv4地址,作为NAT。

-将远程用户设备所使用且作为目标第二层识别(Destination Layer-2 ID)的L2链接识别(L2 link ID)映像至邻近服务用户设备对网络中继所支持的对应PDN连接。

·备注:PC5参考点的无线层的态样定义在无线电存取网络规范(RAN specification)中。

在3GPP的文件编号TS 23.303 v13.0.0的文件中,还说明了用户设备-用户设备对网络中继(UE–UE-to-Network relay)的用户平面(user plane),如下:

·(图6为3GPP文件编号TS 23.303 v13.0.0的图5.1.2.2-1的重制图。)

·图例:

·-用户平面的通用封包无线服务隧道协议(GTP-U):此协议在骨干网络下穿隧于演进节点B与服务网关(S-GW)之间以及服务网关与封包数据网络网关(P-GW)之间。GTP会封装所有终端用户IP封包。

·-移动管理实体(MME)控制用户平面隧道的建立并建立演进节点B与服务网关之间的用户平面承载。

·-用户数据报协议/因特网协议(UDP/IP):骨干网络协议用来替用户数据与控制信号选路。

-LTE-Uu:用户设备与演进节点B之间的E-UTRAN的无线协议并未于文件编号TS 36.300(17)的文件中详细说明。

·PC5-U:用户设备与用户设备对网络中继之间的E-UTRAN的无线协议于此发布版本中详细说明。

·编辑备注:在无线电存取网络工作群组(RAN WGs)中,检视存取层叠(Access Stratum stack)并做出最终决定。

在3GPP的文件编号TS 23.713 v1.5.0的文件中,详述了直接发现的解决方案与一对一邻近服务直接通讯的解决方案,如下:

·6.1 直接发现的解决方案(公共安全的使用)

·6.1.1 功能性描述

6.1.1.1 概述

模式A与模式B的发现皆可支持:

-模式A使用单一发现协议信息(发布)。

-模式B使用两个发现协议信息(请求与响应)。

用于邻近服务用户设备对网络中继发现与群组成员发现的公共安全发现使用PC5-D协议叠(protocol stack),如3GPP文件中的图6.1.1.1-1所示。

未直接用于发现的额外信息也可以作为使用发现传送(Discovery Transport)进行广播(advertised),如中继的暂时移动群组识别(relayed TMGIs)、服务区域(service cell)的小区域全域识别(ECGI),其在“中继发现额外信息(Relay Discovery Additional Information)”类型的单一或分离发现信息中。

·(图7为3GPP文件的图6.1.1.1-1的重制图。)

新PC5-D邻近服务协议信息将需要定义于文件编号TS24.334的文件中:

-用户设备对网络中继发现发布信息(模式A)

-用户设备对网络中继发现请求信息(模式B)

-用户设备对网络中继发现响应信息(模式B)

-群组成员发现发布信息(模式A)

-群组成员发现请求信息(模式B)

-群组成员发现响应信息(模式B)

·6.1.2 程序

·6.1.2.1 概述

支持以下公共安全发现的使用案例:

-用户设备对网络中继发现。

-关于在任何给定时间中位于邻近服务通讯范围中的用户的邻近服务通讯(参照“群组成员发现”),需加以确定。

-用户设备对用户设备中继发现。

针对用户设备对网络中继发现、群组成员发现与用户设备对用户设备中继发现,以下参数皆可通用:

-信息类型:发布(模式A)或请求/响应(模式B),中继发现额外信息(模式A)。

-发现类型:指示此是否为用户设备对网络中继发现、群组成员发现、或用户设备对用户设备中继发现。

以下参数用于用户设备对网络中继发现发布信息(模式A):

-邻近服务中继用户设备识别(UE ID):链接层识别符(link layer identifier),其用于直接通讯且关联于中继服务码(Relay Service Code)。

-发布者信息(Announcer info):提供发布用户的信息。

-中继服务码:识别邻近服务用户设备对网络中继提供给公共安全应用的连接服务的参数。中继服务码设置于邻近服务用户设备对网络中继之间并用于广播。此外,中继服务码也可识别邻近服务用户设备对网络中继所提供服务的授权用户,且可选择相关的安全政策或信息,例如对于远程用户设备与邻近服务用户设备对网络中继之间的认证或授权为必要者(例如,仅供警方成员中继的中继服务码不同于仅供消防员中继的中继服务码,即使提供给他们的连接可能是相同的存取点名称(APN)以支持因特网存取)。中继服务码的值的定义不在邻近服务规范的范围中。

-无线层信息:包含关于无线层信息的信息,如演进节点B与用户设备对网络中继之间的无线状态,以协助远程用户设备选择适合的用户设备对网络中继。

·编辑备注:无线层信息参数的细节会经过确认,且若同意的话会经过RAN WGs加以定义。

·备注1:邻近服务中继用户设备ID应是唯一地关联于中继服务码。

·备注2:发布信息中的邻近服务中继用户设备ID并不代表邻近服务用户设备对网络中继已对网络建立指示连接。

以下参数用于用户设备对网络中继发现请求信息(模式B):

-发现者信息(Discoverer info):提供关于发现者用户的信息。

-中继服务码:关于与发现者用户设备有关系的连接信息。中继服务码设置于相关连接服务中的邻近服务远程用户设备。

-邻近服务用户设备ID:用于直接通讯的发现者的链接层识别符(模式B)。

以下参数用于用户设备对网络中继发现响应信息(模式B):

-邻近服务中继用户设备ID:用于直接通讯且关联于中继服务码的链接层识别符。

·备注3:在中继服务码可支持的响应信息中,邻近服务户设备对网络中继如何指示是由第三阶段(stage 3)规范负责。

·备注4:邻近服务中继用户设备ID应是唯一地关联于中继服务码。

·备注5:响应信息中的邻近服务中继用户设备ID并不代表邻近服务用户设备对网络中继已对网络建立指示连接。

-被发现者信息:提供关于被发现者的信息。

-无线层信息:包含关于无线层信息的信息,如演进节点B与用户设备对网络中继之间的无线状态,以协助远程用户设备选择适合的用户设备对网络中继。

·编辑备注:无线层信息参数的细节会经过确认,且若同意的话会经过RAN WGs加以定义。

以下参数用于群组成员发现发布信息(模式A):

-邻近服务用户设备ID:用于后续直接通讯的链接层识别符。

-发布者信息:提供发布用户的信息。

以下参数用于群组成员发现请求信息(模式B):

-来源邻近服务用户设备ID:用于后续直接通讯的来源用户设备的链接层识别符。

-发现者信息:提供关于发现者用户的信息。

-目标信息:提供成为目标的被发现者(单一用户或群组)的信息。

以下参数用于群组成员发现响应信息(模式B):

-邻近服务用户设备ID:用于后续直接通讯的链接层识别符。

-被发现者信息:提供关于被发现者的信息。

以下参数用于用户设备对用户设备中继发现:

-邻近服务用户设备ID:用于直接通讯的链接层识别符。

-发布者/发现者信息:提供发布或发现者用户的信息。

-远程用户(Remote User)信息:提供远程用户设备的用户信息。

-被发现者信息(模式B):提供关于被发现者的信息。

以下参数可用于中继发现额外信息:

-邻近服务中继用户设备ID:用于直接通讯且关联于中继服务码的链接层识别符。

-发布者信息:提供发布用户的信息。

-暂时移动群组识别(TMGI):指示邻近服务用户设备对网络中继所中继的多媒体广播群播服务(MBMS)。

-邻近服务第二层(layer-2)群组ID:群组的链接层识别符,其发送对应于TMGI的MBMS流量。

-ECGI:指示邻近服务用户设备对网络中继的服务区域的ECGI。

单一中继发现额外信息信息可传送:

-邻近服务用户设备对网络中继所驻留(camped on)的ECGI;或

-一个或多个广播TMGIs与对应的邻近服务第二层群组ID,其至多为最大可允许的信息大小;或

-邻近服务用户设备对网络中继所驻留的ECGI以及一个或多个广播TMGIs与对应的邻近服务第二层群组ID,其至多为最大可允许的信息大小。

以下参数具有最大64位的固定大小:发布者信息、发现者信息、被发现者信息与目标信息。这些参数的定义超出邻近服务的范围。

·备注6:这些参数的大小会在第三阶段的工作中加以检视。

·备注7:应用层用户识别符之间的较大者至发布者/发现者/被发现者信息或目标信息的固定大小者之间的任何映像超出邻近服务的范围。

发布者信息、发现者信息与被发现者信息参照于由公共安全发现信息而定的不同名称的相同参数,其在配置期间(provisioning time)中(例如,类似第12版(Rel-12)中,邻近服务第二层群组是如何供应的)会配置给用户设备。

中继服务码会在配置期间中(例如,类似第12版中,邻近服务第二层群组是如何配置的)提供给用户设备与邻近服务用户设备对网络中继。其假设远程用户设备,连同允许存取且对应邻近服务用户设备对网络中继的中继服务码,会先被配置。

以下为发布者信息/发现者信息/被发现者信息和中继服务码的配置选项:

-UICC的组态。

-由直接配置功能(Direct Provisioning Function,DPF)在ME供应。

-由第三方公共安全提供者应用服务器(例如文件编号TS 23.468(15)的文件中的GCS AS)在ME配置。若用户设备接收到来自AS的由DPF先前提供的相同数据,则用户设备接下来使用这组AS提供的数据。

目标信息参数在用户设备中并未配置,其由用户设备中的应用层配置(例如用户由联络清单中手动选择)。

·6.1.2.2 用户设备对网络中继发现

·6.1.2.2.1 模式A

图6.1.2.2.1.1所示为中继发现模式A的程序。

·(图8为3GPP文件编号TR 23.713 v1.5.0的图6.1.2.2.1.1的重制图。)

步骤1:

-类型=发布

-发现类型=用户设备对网络中继发现

·6.1.2.2.2 模式B

图6.1.2.2.2.1所示为中继发现模式B的程序。

·(图9为3GPP文件编号TR 23.713 v1.5.0的图6.1.2.2.2.1的重制图。)

步骤1:

-类型=请求

-发现类型=用户设备对网络中继发现

步骤2:

-类型=回应

-发现类型=用户设备对网络中继发现

·7.1 一对一邻近服务直接通讯的解决方案

·编辑备注:此章意在提供已一致同意的一对一邻近服务直接通讯架构解决方案的文件数据。

·7.1.1 功能性描述

·编辑备注:解决方案的原理、假设与概述。

·7.1.1 概论

邻近服务直接通讯一对一的实现是通过两个用户设备之间的PC5建立安全第二层链接(secure layer-2 link)。

每一用户设备具有单播通讯的第二层ID,其被包括在第二层链接上发送的每一讯框的来源第二层ID区段中以及在第二层链接上接收的每一讯框的目标第二层ID中。

·备注:用于单播的目标第二层ID与一对多通讯之间的冲突,将由RAN2 WG解决。

用户设备需要确保用于单播通讯的第二层ID至少是本地唯一的。因此用户设备应准备以未规定的机制来处理与邻近用户设备之间的第二层ID冲突(例如,当侦测到冲突时,自分配(self-assign)一个用于单播通讯的新的第二层ID)。

用于邻近服务直接通讯一对一的第二层链接是通过两个用户设备的第二层ID的组合来识别。此意谓用户设备可使用相同的第二层ID占用邻近服务直接通讯一对一的多重第二层链接。

·7.1.1.2 PC5信号协议(Signalling Protocol)

PC5信号协议用于控制PC5上的平面信号。PC5信号协议叠如图7.1.1.2.1所示。PDCP标头中的服务数据单元类型区段(SDU Type field)(3位),用于在IP、ARP与“PC5信号协议”之间进行区别。

·编辑备注:在本章中所描述的PC5信号协议的使用工作假设且需要再确认。

·(图10为3GPP文件编号TR 23.713 v1.5.0的图7.1.1.2.1的重制图。)

PC5信号协议信息可通过单播目标第二层ID来发送。

以下功能通过PC5信号协议而致动:

-一对一邻近服务直接通讯:直接通讯要求信息(图7.1.2.1.1的步骤1),可能包括后续信息。

-TMGI广播与eMBMS数据中继传输:于第7.2.2.2节中定义,且特别是TMGI监视要求与响应信息。

-小区域识别(Cell ID)发布程序:于第7.2.2.3节中定义,且特别是Cell ID发布要求/响应信息。

·7.1.2 程序

·编辑备注:描述用于解决方案的高阶运作、程序与信息流。

邻近服务直接通讯一对一由以下程序组成:

-建立PC5上的安全第二层链接。

-IP地址/前缀(prefix)分配。

-PC5上的第二层链接维护。

-PC5上的第二层链接释放。

·7.1.2.1 PC5上的安全第二层链接的建立

图7.1.2.1.1所示为PC5上的安全第二层链接的建立程序,信息包括用户信息1(Info-1)参数,其用于主张用户设备1的用户的识别码。占用孤立(非中继)的一对一通讯的用户设备可与链接本地地址(link-local address)协商以用于后续通讯。

·(图11为3GPP文件编号TR 23.713 v1.5.0的图7.1.2.1.1的重制图。)

1.用户设备1发送直接通讯要求信息至用户设备2,以触发共同认证(mutual authentication)。若使用链接本地地址,用户设备1会在直接通讯要求信息中包括此已组态的链接本地地址。用户设备1可在此信息中同时包括IPv4地址与IPv6地址,以利于用户设备2能够选择其所支持的IP版本的地址。

·备注1:链接启动器(用户设备1)需要知道同级(用户设备2)的第二层ID以实施步骤1。举例来说,链接启动器可通过先执行发现程序或通过加入包括此同级的邻近服务一对多通讯而得知第二层ID。

·备注2:“安全第二层连接”意谓两个用户之间的共同认证。无论PC5上的承载层级机密性或完整性保护是否为强制性,皆在SA3的范围内。

2.用户设备2启动共同认证的程序。作为此步骤的一部分,用户设备2包括用户信息2(Info-2)参数,其用于主张用户设备2的用户的识别码。认证程序的成功完成表示PC5上的安全第二层链接的建立。用户设备2检查其是否支持步骤1所指出的IP版本的链接本地地址,若支持,则用户设备2以一直接通讯响应(用户设备2的链接本地地址)信息进行响应。

·编辑备注:用于此程序中的用户信息参数与用于公共安全发现程序的发布者/发现者/被发现者的信息参数是否相同,需进一步研究,其依据定义于SA3中的安全程序所主张的识别码而定。

·7.1.2.2 IP地址分配

至少使用以下标准IETF机制作为IP地址/前缀的分配:

-为IPv4地址分配的基于DHCP的IP地址组态。

-为IPv6前缀分配的IPv6无状态地址自动组态,其于文件RFC 4862(6)中说明。

两个用户设备之一会作为DHCP服务器或IPv6预设路由器。

在邻近服务用户设备对网络中继的案例中,中继作为所有通过PC5上的安全第二层链接而连接至中继的远程用户设备的DHCP服务器或IPv6预设路由器,其详细程序描述于第7.2.2.1节。

占用孤立(非中继)的一对一通讯的用户设备也可使用链接本地地址。用户设备会对链接本地地址自动组态,在IPv6的情况下,所述链接本地地址使用文件RFC 4862所定义的程序,在IPv4的情况下,所述链接本地地址使用文件RFC 3927所定义的程序。

·7.1.2.3 PC5上的第二层链接维护

PC5信号协议应支持维生(keep-alive)功能性,其用于在当用户设备不在邻近服务通讯的范围内时进行侦测,因此它们可继续进行隐含第二层链接释放(implicit第二层link release)。

·备注:由第三阶段决定如何与何时使用维生信息。

·7.1.2.4 PC5上的第二层链接释放

图7.1.2.4.1所示为PC5上的第二层链接释放程序。此程序也可用于释放远程用户设备与用户设备对网络中继之间的第二层链接,其可被远程用户设备或中继任一者启动。例如,因为网络连接暂时中断,中继的电池电量变低等。

·(图12为3GPP文件编号TR 23.713 v1.5.0的图7.1.2.4.1的重制图。)

1.用户设备1发送断线要求信息至用户设备2以释放第二层链接并删除所有有关联的上下文数据。

2.在断线要求信息的接收上,用户设备2响应一断线要求信息并删除所有关联于第二层链接的上下文数据。

·7.1.3 对现存实体与接口的影响

以下为PC5功能性的支持:

-PC5信号协议与程序。

-IP地址分配的额外机制。

·7.1.4 一对一邻近服务直接通讯的有待进一步研究的主题

直接通讯要求信息(图7.1.2.1.1的步骤1)与认证信息(图7.1.2.1.1的步骤2)是否属于相同或相异的协议,有待进一步研究。

解析:PC5信号协议用于直接通讯要求信息与认证信息两者。

是否需要IP地址分配的其它机制(例如,协助两用户设备之间的直接路径与基础建设路径之间的服务连续性,或用于孤立(非中继)一对一通讯的案例),有待进一步研究。

解析:不支持直接路径与基础建设路径之间的服务连续性。

当两用户设备位于涵盖范围内,一对一通讯是否要求实时网络认证,有待进一步研究。

解析:在SA3范围内。

单播通讯的第二层ID如何分配给用户设备、相同的第二层ID是否可用于一对一通讯的多重第二层链接以及相同的第二层ID是否可用于一对一与一对多通讯两者的来源第二层ID,有待进一步研究。待研究的项目适用于当定义于文件编号TS 33.303(11)的文件中的承载层级安全(bearer level security)使用时与未使用时的两种情况。

根据描述于第6.1.2.1节的配置选项,单播通讯的第二层ID在配置期间中被提供给UE。相同的第二层ID可用于一对一通讯的多重第二层链接,相同的第二层ID可用于一对一与一对多通讯两者的来源第二层ID。无论承载层级安全是否适用或如何适用,皆在SA3的范围中。

第二层ID也可由用户设备自分配(例如,为了避免第二层ID与相邻的用户设备冲突,或为了邻近服务用户设备对网络中继的运作)。

由用户设备1发送给用户设备2,并在一对一邻近服务直接通讯讯框中作为来源第二层ID的第二层ID,其由用户设备2发送给用户设备1时,在此讯框中会作为目标第二层ID。

·7.1.4 一对一邻近服务直接通讯的结论

信号与用户平面的PC5传输应遵循第7.5.1节所定义的相同的每一封包优先处理(per packet priority treatment)。

一般来说,上述有关直接发现与一对一邻近服务直接通讯的解决方案,也可适用于邻近服务用户设备对网络中继。3GPP文件编号TR 23.713 v1.5.0的文件详细说明基于上述解决方案的邻近服务用户设备对网络中继的中继发现与一对一通讯建立程序,如下:

·7.2.2.1 中继发现与一对一通讯建立程序

邻近服务用户设备对网络中继可相连于网络(若尚未相连)并建立一可用于将数据中继传输至/自远程用户设备的PDN连接。

(图13为3GPP文件编号TR 23.713 v1.5.0的图7.2.2.1的重制图。)

1.邻近服务用户设备对网络中继实行初始E-UTRAN连接(若尚未相连)及/或建立一中继的PDN连接(若此中继尚未有适合的PDN连接)。在IPv6的情况中,邻近服务用户设备对网络中继通过前缀授权(prefix delegation)功能自网络取得IPv6前缀,如文件编号TS 23.401(7)的文件中所定义。

2.远程用户设备利用模式A或模式B发现,实行邻近服务用户设备对网络中继的发现,此程序的细节描述于第6章。

3.远程用户设备选择一邻近服务用户设备对网络中继并建立一对一通讯的连接,此程序的细节描述于第7.1节。

·备注1:无论远程用户设备的认证是否涉及EPC,都将由SAWG3来决定。

4.当PC5使用IPv6,远程用户设备实行IPv6无状态地址自动组态,远程用户设备应发送一路由器请求信息(步骤4a)至作为中继的目标第二层ID的网络,以请求一路由器广播信息(步骤4b),如文件编号IETF RFC 4862(6)的文件中所描述。路由器广播信息应包含指定IPv6前缀。在远程用户设备收到路由器广播信息后,其根据文件编号IETF RFC 4862(6)的文件,通过IPv6无状态地址自动组态建构完整的IPv6地址。然而,远程用户设备不应使用任何定义于文件编号TS 23.003(8)的文件中的识别符作为产生接口识别符(interface identifier)的基础。在隐私方面,远程用户设备可改变用于产生完整IPv6地址的接口识别符而不须涉及网络,如文件编号TS 23.221(9)的文件中所定义。当发送封包时,远程用户设备应使用自动组态的IPv6地址。

5.当PC5使用IPv4,远程用户设备DHCPv4(10)。远程用户设备应发送作为中继的目标第二层ID的DHCPv4发现(步骤5a)信息。作为DHCPv4服务器的邻近服务用户设备对网络中继发送带有指定远程用户设备IPv4地址的DHCPv4邀约(步骤5b)。当此远程用户设备接收此租约(lease offer),其会发送包含有接收到的IPv4地址的DHCP要求(DHCP REQUEST)信息(步骤5c)。作为DHCPv4服务器的邻近服务用户设备对网络中继会发送一DHCPACK信息至远程用户设备(步骤5d),其包括有租约期间与其它客户端所要求的组态信息。在接收DHCPACK信息后,远程用户设备会完成TCP/IP的组态过程。

·备注2:DHCPv4客户端会略过DHCPv4发现阶段,并以广播发送DHCPv4要求信息,以作为对应于DHCPv4更新过程的第一信息。

·7.2.5 邻近服务用户设备对网络中继的结论

邻近服务用户设备对网络中继是第三层(Layer-3)中继(即IP路由器),如第12版中所一致同意的邻近服务。

MBMS中继信息、TMGI与ECGI会发送于中继发现额外信息发现信息中。

支持eMBMS流量的中继用户设备可传送包含ECGI及/或TMGI的多重发现信息。

TMGI广播、ECGI广播与邻近服务一对一通讯链接建立的触发是基于PC5信号协议,其介绍于第7.1.1.2节。

中继选择(relay selection)与再选择(reselection)程序需要考虑到定义于第6.1.2.1节的上层发现信息与RAN定义的无线层信息这两者。在这些考虑中,不同层之间的互动会具体实行。邻近服务功能应可对带有一组无线层选择准则的远程用户设备进行组态,其会在用户设备对网络中继选择中使用无线层信息。当被要求时,中继再选择(relay reselection)会被实行,其会使用中继选择程序。

·备注:无线层级信息与无线层选择准则将由RAN WGs详细说明。中继选择/再选择可基于RAN2的工作加以评估。

基于在第7.2.2.1小节中所定义者,邻近服务用户设备对网络中继程序应继续正规工作,除了会由SA3WG来完成的认证部份以外。

于第7.2.2.4节所描述,中继使用IP多播的多播/广报流量支持的解决方案,在第13版(Rel-13)规范中并未考虑。

在3GPP的文件编号TS 36.300 v12.5.0的文件中描述了PDN连接与演进封包系统(Evolved Packet System,EPS)承载的关系,如下:

·13 服务质量(QoS)

在EPC/E-UTRAN中,EPS承载/E-RAB是用于承载层级QoS控制的粒度层级。也就是说,映射至相同EPS承载的服务数据流(Service Data Flow,SDF)接收相同的承载层级封包转送处理(例如排程政策、队列管理政策、速率定形政策、RLC组态等)(17)。当用户设备连接至PDN,则EPS承载/E-RAB会被建立,且此建立会持续整个PDN连接的生命周期,以提供用户设备对于此PDN具有永远有效的IP连接性。此承载视为预设承载(default bearer),而对相同PDN所建立的所有额外EPS承载/E-RAB则视为专属承载(dedicated bearer)。基于预定数据,预设承载的初始承载层级QoS参数值是由网络分配。建立或修改一专属承载只能由EPC决定,且初始承载层级QoS参数值总是由EPC分配。

若专属网络来源相关于一保证位速率(Guaranteed Bit Rate,GBR),此GBR关联于EPS承载/E-RAB,此专属网络来源被永久分配(例如通过演进节点B的容许控制功能)于承载建立/修改,则EPS承载/E-RAB会视为GBR承载。否则,EPS承载/E-RAB会视为非GBR承载。当预设承载应为非GBR承载时,专属承载可为GBR或非GBR承载。

·13.1 承载服务架构

以下的图13.1-1所示为EPS承载服务层化架构,其中:

-在上行方向,用户设备中的上行传输流模板(UpLink Traffic Flow Template,ULTFT)结合SDF至EPS承载。通过在ULTFT中包括了多重上行封包过滤器,多重SDFs可被多任务传至相同的EPS承载上。

-在下行方向,PDN网关(PDN GW)中的下行传输流模板(DownLink Traffic Flow Template,DL TFT)结合SDF至EPS承载。通过在DL TFT中包括了多重下行封包过滤器,多重SDFs可被多任务传至相同的EPS承载上。

-E-RAB在用户设备与EPC之间传送EPS承载的封包。当E-RAB存在时,E-RAB与EPS承载之间为一对一映射。

-数据无线电承载(data radio bearer)在用户设备与一或多个演进节点B之间传送EPS承载的封包。当数据无线电承载存在时,数据无线电承载与EPS承载/E-RAB之间为一对一映射。

-S1承载在演进节点B与服务网关(Serving GW)之间传送E-RAB的封包。

-S5/S8承载在服务网关与PDN网关之间传送EPS承载的封包。

-用户设备储存上行封包过滤器与数据无线电承载之间的映像,以创造上行中的SDF与数据无线电承载之间的结合。

-PDN网关储存下行封包过滤器与S5/S8承载之间的映射,以创造下行中的SDF与S5/S8承载之间的结合。

-演进节点B储存数据无线电承载与S1承载之间的一对一映设,以创造上、下行中的数据无线电承载与S1承载之间的结合。

-服务网关储存S1承载与S5/S8承载之间的一对一映射,以创造上、下行中的S1承载与S5/S8承载之间的结合。

根据GSMATM于2014年3月26日发布的“VoLTE服务描述与执行指导第1.1版”,其中所说明的长期演进技术网络电话(Voice over LTE,VoLTE)语音通话的建立与清除程序,用于VoLTE的专属演进封包系统(EPS)承载的建立与释放可被用户设备与IP多媒体子系统(IP Multimedia Subsystem,IMS)网络之间的会话发起协议(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SIP)信号触发。而在用户设备对网络中继的情况下,他们理应被远程用户设备(remote UE)与IMS网络之间的SIP信号触发。其中,SIP信号会通过中继用户设备(relay UE)转送。

因此,若介于远程用户设备与中继用户设备之间的第二层链接被释放(例如,因第二层链接失败或中继再选择),远程用户设备可能无法发起清除程序来释放VoLTE的专属EPS承载。在此状况下,专属EPS承载在第二层链接失败/释放后仍会维持。所以在关于中继用户设备的资源效率方面,发送通知或要求至演进节点B以触发专属EPS承载或无线电承载的释放是有帮助的。此通知或要求可以是非存取层(non-access stratum,NAS)信息。其中,非存取层包括用户设备与核心网络之间的未于UTRAN/E-UTRAN终止的协议,如3GPP文件编号TR 21.905的文件所定义。接着,演进节点B转送此非存取层信息至核心网络,使得核心网络可启动EPS承载的上下文关闭程序(context deactivation procedure),如3GPP文件编号TS 24.301 v11.5.0的文件中所定义。

图14所示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信息序列图1400。如图14的步骤1405所示,中继用户设备与演进节点B建立无线电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连接。在步骤1410中,中继用户设备接着会与封包数据网络网关(Packet Data Network Gateway,PDNGW)建立封包数据网络连接(PDN connection)。其中,封包数据网络网关连接一封包数据网络(PDN)。在封包数据网络建立期间,一预设EPS承载被建立用于封包数据网络连接(例如,为了SIP信号传输)。

在一实施例中,封包数据网络连接建立于中继用户设备与封包数据网络网关(PDN GW)之间。

在步骤1415中,当远程用户设备基于中继服务码(Relay Service Code)而发现中继用户设备后,远程用户设备会与中继用户设备之间建立一第二层链接。其中,中继服务码包括在中继用户设备所广播的发现信息中。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层链接是由中继用户设备的第二层识别码(layer-2 identity)与远程用户设备的第二层识别码的组合来加以识别。进一步地,讯框可通过第二层链接传送且可包括中继用户设备的第二层识别码与远程用户设备的第二层识别码。此外,中继用户设备的第二层识别码可为邻近服务中继用户设备识别码(ProSe Relay UE identity),而邻近服务中继用户设备识别码可关联于中继服务码。在一实施例中,中继服务码会识别中继用户设备提供给远程用户设备的连接服务(connectivity service)及/或中继服务码会关联于封包数据网络连接。

在步骤1420中,中继用户设备与演进节点B之间建立一无线电承载,用以转送在远程用户设备与封包数据网络之间的数据封包,其中封包数据网络对应于封包数据网络连接。在一实施例中,中继用户设备接收来自演进节点B且包括无线电承载的组态的无线电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信息之后,会建立无线电承载。无线电承载可映射至专属EPS承载,且专属EPS承载建立于中继用户设备与封包数据网络网关之间,其中封包数据网络网关连接封包数据网络。在一实施例中,专属EPS承载会在远程用户设备的上层所执行的会话发起程序中产生。基于远程用户设备所发送的SIP信号,封包数据网络网关发起专属EPS承载的建立,而SIP信号是通过步骤1410中所建立的预设EPS承载传送。此外,中继用户设备可以处于RRC连接(RRC_CONNECTED)状态或位于演进节点B的涵盖范围。进一步地,远程用户设备可位于演进节点B的涵盖范围或超出演进节点B的涵盖范围。

在一实施例中,若中继用户设备侦测到第二层链接失败(步骤1430)或中继用户设备接收到来自于远程用户设备的断线要求或指示中继再选择的信息,中继用户设备可发送通知或要求至演进节点B,如非存取层信息(步骤1435)。再者,若没有其它远程用户设备链接至封包数据网络连接或没有其它远程用户设备分享无线电承载,中继用户设备可发送通知或要求(步骤1435)。通知或要求可包括无线电承载的识别码或专属EPS承载的识别码。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层链接的失败可能是在中继用户设备中通过PC5程序的第二层链接维护(layer-2 link maintenance over PC5 procedure)(如3GPP文件编号TR 23.713 v1.5.0的文件中所讨论),认为远程用户设备不在中继用户设备的邻近服务通讯范围中。

在一实施例中,在发送通知或要求之前(步骤1435),中继用户设备可释放有关的无线电承载(步骤1445)。或者,中继用户设备可先发送通知或要求(步骤1435),接着在接收到来自于演进节点B的无线电资源控制讯息(例如RRC连接再组态)指示释放无线电承载(步骤1440)后,再释放有关的无线电承载(步骤1445),

参照图3与图4,在中继用户设备的一实施例中,装置300包括储存在内存310中程序代码312。中央处理器308可执行程序代码312以致动中继用户设备来作以下几项运作:(i)连接演进节点B;(ii)建立支持数据中继传输的封包数据网络连接;(iii)与远程用户设备建立第二层链接;(iv)建立中继用户设备与演进节点B之间的无线电承载以转送远程用户设备与封包数据网络之间的数据封包,其中封包数据网络对应于封包数据网络连接;(v)若侦测到第二层链接失败,发送通知或要求(例如NAS信息)至演进节点B;以及(vi)接收来自于演进节点B的无线电资源控制(RRC)信息指示释放无线电承载。进一步地,中央处理器308可执行程序代码312以实行上述所有动作、步骤或其它在此所描述者。

本公开的多个态样已经描述于上,且显而易见地,通过本公开的教示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这些态样。任何于此公开的特定结构、功能或此两者,都只是一种代表而已。基于所述教示,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能理解,在此公开的其中一个态样可以单独实施,也可以是两个或多个态样以多种方式组合。例如,装置或方法可以通过前述任何数量的态样加以实施。此外,除了前述一个或多个态样以外,如此的装置或方法还可使用其它的结构、功能或结构与功能。如上述一些观点中的例子,在某些情况下,并行频道可基于脉冲重复频率而建立。在某些情况下,并行频道可基于脉冲位置或偏位而建立。在某些情况下,并行频道可基于跳时序列(time hopping sequences)而建立。在某一些情况下,并行频道可基于脉冲重复频率、脉冲位置或偏位以及跳时序列而建立。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能了解信息及信号可用多种不同科技及技术加以展现。例如,在以上描述所有可能引用到的数据、指令、命令、信息、信号、位、符号、以及芯片,可以由电压、电流、电磁波、磁场或磁粒、光场或光粒、或以上任何组合来呈现。

进一步地,本领域技术人员能了解在此描述的多种说明性质的逻辑区块、模块、处理器、装置、电路以及演算步骤,与在此公开的各种实施态样的电子硬件(例如,用来源编码或其它技术所设计的数字实施、模拟实施或两者的组合)、各种形式的程序或结合指令的设计码(在此文中可能为了方便而称作“软件”或“软件模块”)、或两者的组合。为清楚说明硬件与软件间的可互换性,多种说明性质的组件、方块、模块、电路及步骤的功能性,已于前文加以描述。不论此功能以硬件或软件型式实现,都会依据加诸在整体系统上的特定应用与设计限制而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为每一特定应用将所描述的功能通过多种方式实现,但此实现的决定不应被解读为偏离本文所公开的范围。

此外,所描述的多种说明性质的逻辑区块、模块与电路以及在此所公开的各种态样,可实施在集成电路(IC)、存取终端或存取点中,或由集成电路、存取终端或存取点加以执行。集成电路可包括一般用途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特定应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场可程序化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其它可程序化逻辑装置、离散闸(discrete gate)或晶体管逻辑(transistor logic)、离散硬件组件、电子组件、光学组件、机械组件、或其任何组合的设计,以实行在此所描述的功能,并可执行存在于集成电路内、集成电路外或此两者皆有的编码或指令。一般用途处理器可能是微处理器,但也可能是任何常规处理器、控制器、微控制器、或状态机。处理器可由计算机装置的组合来实施,例如:DSP与微处理器的组合、多个微处理器、一或多个微处理器连接DSP核心、或任何其它配置。

须理解的是,在此公开的任何处理上的步骤的任何特定顺序或阶层,只是举例而已。基于设计上的偏好,须理解的是处理上的步骤的任何特定顺序或阶层可在本公开的范围内重新安排。伴随的方法请求项以一个例子的顺序呈现出多种步骤的组件,其不应被所呈现的特定顺序或阶层所限制。

在此公开的实施态样中所描述的方法或算法的步骤,可以直接通过硬件实现、通过处理器执行的软件实现或通过两者的组合实现。软件模块(包括执行指令和相关数据)和其它数据可储存在数据存储器中,诸如随机存取内存(Random Access Memory,RAM)、闪存(flash memory)、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可抹除可程序化只读存储器(EPROM)、电子可抹除可程序化只读存储器(EEPROM)、缓存器、硬盘、可移磁盘、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或在此领域中任何其它计算机可读取储存媒体的型式。示例的储存媒体可耦接至机器,例如计算机/处理器(为了方便说明,在此视为“处理器”),此处理器可由储存媒体读取信息(如编码),并可写入信息至储存媒体。示例的储存媒体可整合处理器。处理器和储存媒体可存在于特定应用集成电路(ASIC)中。特定应用集成电路可存在于用户设备中。或者,处理器和储存媒体以独立组件的型式存在于用户设备中。此外,在一些态样中,任何适合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可包括计算机可读取媒体,括计算机可读取媒体包括编码,此编码相关于一或多个本公开的实施例。而在一些态样中,计算机程序产品可以包括封装材料。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及/或实施方式,仅是用以说明实现本发明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及/或实施方式,并非对本发明技术的实施方式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内容所公开的技术手段的范围,当可作些许的更动或修饰为其它等效的实施例,但仍应视为与本发明实质相同的技术或实施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