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户迁移方法和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12729192阅读:210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户迁移方法和装置与流程
本申请涉及通信
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用户迁移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认证系统可以包括用户(或称为用户主机、认证客户端等)、网关设备(如BRAS(BroadbandRemoteAccessServer,宽带远程接入服务器)等)、认证服务器(如AAA(AuthenticationAuthorizationAccounting,认证授权计费)服务器等)。网关设备将用户的认证信息发送给认证服务器,认证服务器完成对用户的认证、授权和计费。当用户认证通过后,可以通过网关设备访问网络资源。如图1所示,为认证系统的一个示意图。目前存在这样一种需求:交换机4下的用户需要迁移到交换机2下,即用户通过交换机4、交换机2、网关设备访问网络资源,而不再通过交换机4、交换机1、网关设备访问网络资源。在传统方式中,网关设备需要中断这些用户(即交换机4下的用户)的业务,从接口P1下手动删除这些用户的配置,从而触发这些用户重新进行认证过程,这样,在重新认证过程中,可以在接口P2下维护这些用户的配置。但是,在上述方式中,需要手动删除用户的配置,人工的工作量较大,而且,会导致用户被迫下线和重新认证,导致业务中断,影响用户的业务体验。技术实现要素:本申请提供一种用户迁移方法,应用于网关设备,所述方法包括:确定迁移前的源接口、迁移后的目的接口、待迁移用户;获取所述待迁移用户的接入控制属性、用户信息、转发表项;将所述待迁移用户的接入控制属性、用户信息、转发表项从所述源接口迁移到所述目的接口。本申请提供一种用户迁移装置,应用于网关设备,所述装置包括:确定模块,用于确定迁移前的源接口、迁移后的目的接口、待迁移用户;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待迁移用户的接入控制属性、用户信息、转发表项;迁移模块,用于将所述待迁移用户的接入控制属性、用户信息、转发表项从所述源接口迁移到所述目的接口。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申请实施例中,当需要将用户从源接口迁移到目的接口时,可以自动将接入控制属性从源接口迁移到目的接口,并将用户信息从源接口迁移到目的接口,并将转发表项从源接口迁移到目的接口,从而实现用户的在线平滑切换,对用户使用的影响很小,减少业务中断时间,用户不会由于源接口到目的接口的切换而被迫下线,不需要重新执行认证过程,提高用户的业务体验,提高网络切换的效率和可操作性,给运维带来极大方便。附图说明为了更加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者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或者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认证系统的一个示意图;图2是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中的用户迁移方法的流程图;图3是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中的网关设备的硬件结构图;图4是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中的用户迁移装置的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在本申请使用的术语仅仅是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限制本申请。本申请和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它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应当理解,尽管在本申请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申请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地,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取决于语境,此外,所使用的词语“如果”可以被解释成为“在……时”或“当……时”或“响应于确定”。本申请实施例中提出了一种用户迁移方法,该方法可以应用于网关设备(如BRAS等),参见图2所示,为该用户迁移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可以包括:步骤201,确定迁移前的源接口、迁移后的目的接口、待迁移用户。在一个例子中,针对“确定迁移前的源接口、迁移后的目的接口”的过程,可以包括:接收迁移命令,该迁移命令可以包括迁移前的源接口、迁移后的目的接口;从该迁移命令中解析出迁移前的源接口、迁移后的目的接口。此外,针对“确定待迁移用户”的过程,可以包括:可以直接将通过该源接口接入的用户确定为待迁移用户;或者,若该迁移命令还包括用户接入属性,则可以将通过该源接口接入的、且与该用户接入属性匹配的用户确定为待迁移用户。如图1所示,假设交换机4下的所有用户需要迁移到交换机2下,即用户通过交换机4、交换机2、网关设备访问网络资源,而不再通过交换机4、交换机1、网关设备访问网络资源,则可以在网关设备上下发一个迁移命令,从而通过该迁移命令,指示网关设备将交换机4下的所有用户迁移到交换机2下。在一个例子中,该迁移命令可以包括迁移前的源接口(如接口P1)、迁移后的目的接口(如接口P2),如该迁移命令可以为relocateport_P1toport_P2。网关设备在接收到该迁移命令之后,可以从该迁移命令中解析出迁移前的源接口为接口P1,迁移后的目的接口为接口P2。而且,网关设备还可以将接口P1下的所有用户(如用户组1和用户组2内的所有用户)均确定为待迁移用户。在另一个例子中,该迁移命令可以包括迁移前的源接口(如接口P1)、迁移后的目的接口(如接口P2)、用户接入属性(如VLAN(VirtualLocalAreaNetwork,虚拟局域网)属性、域属性、逻辑子接口属性等,当然,用户接入属性并不局限于这几种类型,对此用户接入属性的类型不做详加限制),如该迁移命令可以为relocateport_P1[VLAN10、domain_1]toport_P2。网关设备在接收到该迁移命令之后,可以从该迁移命令中解析出迁移前的源接口为接口P1,迁移后的目的接口为接口P2。而且,网关设备还可以将接口P1下的与该用户接入属性(如VLAN10、domain_1等)匹配的用户确定为待迁移用户。其中,通过在迁移命令中携带用户接入属性,可以使网关设备将特定用户确定为待迁移用户,而不是将接口P1下的所有用户均确定为待迁移用户。例如,假设交换机4下的用户(即用户组2内的用户)对应VLAN10,而交换机3下的用户对应VLAN60,则通过在迁移命令中携带用户接入属性VLAN10,以使网关设备将接口P1下的与VLAN10匹配的用户确定为待迁移用户,从而将用户组2内的所有用户确定为待迁移用户,而不会将用户组1内的用户确定为待迁移用户。又例如,通过在迁移命令中携带domain_1,可以使网关设备将domain_1内的用户确定为待迁移用户,以此类推,对此用户接入属性的功能不再赘述。在一个例子中,针对网关设备上存在的大量在线用户,网关设备可以从这些在线用户中查询到待迁移用户(即接口P1下的用户/接口P1下的与用户接入属性匹配的用户),针对该查询过程,在本申请实施例的后续过程进行说明。步骤202,获取待迁移用户的接入控制属性、用户信息、转发表项。步骤203,将待迁移用户的接入控制属性、用户信息、转发表项从源接口迁移到目的接口。以下对接入控制属性、用户信息、转发表项的迁移进行说明。1、将待迁移用户的接入控制属性从该源接口迁移到该目的接口。在一个例子中,针对“将待迁移用户的接入控制属性从该源接口迁移到该目的接口”的过程,可以包括:若该接入控制属性未对应逻辑子接口,则直接记录该接入控制属性与该目的接口的映射关系,并删除该接入控制属性与该源接口的映射关系。或者,若该接入控制属性对应有逻辑子接口,则判断该目的接口是否包含该逻辑子接口。如果是,则记录该接入控制属性、该目的接口、该逻辑子接口的映射关系,如果否,则在该目的接口下创建该逻辑子接口,并记录该接入控制属性、该目的接口、当前创建的逻辑子接口的映射关系。进一步的,还可以删除该接入控制属性、该源接口、该逻辑子接口的映射关系。在一个例子中,该接入控制属性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之一或者任意组合:VLAN属性、VT(虚拟化)属性、IP网段属性等。当然,接入控制属性并不局限于这几种类型,对此接入控制属性的类型不做详加限制。为了方便描述,后续以接入控制属性包括VLAN属性、VT属性、IP网段属性为例进行说明。在一个例子中,如表1所示,为未对应逻辑子接口的接入控制属性的一个示例,基于上述迁移命令中的接口P1、用户接入属性(如VLAN10),网关设备可以确定出待迁移用户的接入控制属性为VLAN10、VT10、IP网段X,因此,网关设备可以记录VLAN10、VT10、IP网段X与接口P2的映射关系,并删除VLAN10、VT10、IP网段X与接口P1的映射关系,如表2所示。表1表2在另一个例子中,如表3所示,为对应逻辑子接口的接入控制属性的一个示例,而且,该目的接口包含该逻辑子接口。基于此,基于上述迁移命令中的接口P1、用户接入属性(如VLAN10),网关设备可以确定出待迁移用户的接入控制属性为VLAN10、VT10、IP网段X,因此,网关设备可以记录VLAN10、VT10、IP网段X与接口P2、逻辑子接口10的映射关系,并可以删除VLAN10、VT10、IP网段X与接口P1、逻辑子接口10的映射关系,如表4所示。表3表4在另一个例子中,如表5所示,为对应逻辑子接口的接入控制属性的一个示例,而且,该目的接口不包含该逻辑子接口。基于此,基于上述迁移命令中的接口P1、用户接入属性(如VLAN10),网关设备可以确定出待迁移用户的接入控制属性为VLAN10、VT10、IP网段X,而且,该接入控制属性可以对应逻辑子接口10,因此,网关设备可以在接口P2下创建逻辑子接口10,并记录VLAN10、VT10、IP网段X与接口P2、逻辑子接口10的映射关系,删除VLAN10、VT10、IP网段X与接口P1、逻辑子接口10的映射关系,如表6所示。表5表62、将待迁移用户的用户信息从该源接口迁移到该目的接口。在一个例子中,针对“将待迁移用户的用户信息从该源接口迁移到该目的接口”的过程,可以包括:将待迁移用户对应的接入接口,从该源接口修改为该目的接口。而且,还可以将待迁移用户对应的接口属性,从该源接口对应的接口属性修改为该目的接口对应的接口属性;和/或,将待迁移用户对应的接口资源,从该源接口对应的接口资源修改为该目的接口对应的接口资源。其中,网关设备上可以维护表7所示的在线用户表,该在线用户表用于记录在线用户的用户信息,该用户信息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之一或者任意组合:用户名、域名、VLAN属性、VT属性、接入接口、逻辑子接口、接口属性、接口资源等。当然,上述用户信息只是本申请的一个示例,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用户信息并不局限于这几种类型,对此用户信息的类型不做详加限制。表7用户名域名VLAN属性VT属性接入接口逻辑子接口接口属性接口资源AAAdomain_1VLAN10VT10接口P1逻辑子接口100x01000a0x111110BBBdomain_1VLAN60VT30接口P1逻辑子接口60x01000b0x111110CCCdomain_1VLAN200VT50接口P2逻辑子接口80x02000c0x211110在一个例子中,针对步骤201中的如下过程“网关设备从在线用户中查询到待迁移用户”,则网关设备可以通过查询上述在线用户表,得到待迁移用户。例如,网关设备可以基于迁移命令中的接口P1、用户接入属性(如VLAN10)等信息,查询上述在线用户表,从而得到待迁移用户为“用户AAA”。在一个例子中,针对“待迁移用户AAA”,网关设备可以将待迁移用户AAA对应的接入接口,从接口P1(源接口)修改为接口P2(目的接口)。网关设备可以将待迁移用户AAA对应的接口属性,从接口P1对应的接口属性(0x01000a)修改为接口P2对应的接口属性(0x02000a);其中,接口属性是接口具有的属性,不同接口的接口属性不同,如该接口属性可以为ifIndex(接口索引),对此接口属性的类型不做限制。网关设备可以将待迁移用户AAA对应的接口资源,从接口P1对应的接口资源修改为接口P2对应的接口资源;其中,接口资源是接口具有的资源属性,不同接口的接口资源不同,如该接口资源可以包括限速策略、QoS策略、带宽使用策略、访问策略等,对此接口资源的类型不做限制。其中,针对接入接口和接口属性,网关设备可以在表7所示的在线用户表中修改。针对接口资源,网关设备将待迁移用户AAA对应的接口资源,从接口P1对应的接口资源修改为接口P2对应的接口资源,而且,在表7所示的在线用户表中,修改待迁移用户AAA对应的资源索引(如0x111110、0x211110等),而且,通过该资源索引,就可以找到待迁移用户AAA对应的接口资源。如表8所示,为按照上述方式修改后的在线用户表的一个示例。表8用户名域名VLAN属性VT属性接入接口逻辑子接口接口属性接口资源AAAdomain_1VLAN10VT10接口P2逻辑子接口100x02000a0x211110BBBdomain_1VLAN60VT30接口P1逻辑子接口60x01000b0x111110CCCdomain_1VLAN200VT50接口P2逻辑子接口80x02000c0x2111103、将待迁移用户的转发表项从该源接口迁移到该目的接口。在一个例子中,针对“将待迁移用户的转发表项从该源接口迁移到该目的接口”的过程,可以包括:确定待迁移用户的地址信息(如MAC(MediaAccessControl,媒体访问控制)地址和/或IP地址),并通过该地址信息查询转发表项,得到该地址信息对应的出接口,并将该出接口从该源接口修改为该目的接口。其中,在表7和表8所示的在线用户表中,还可以包括待迁移用户对应的地址信息(在表7和表8中未视出该地址信息),因此,在确定待迁移用户为“用户AAA”后,可以从在线用户表中解析出待迁移用户AAA的地址信息。以地址信息为IP地址为例,如表9所示,为转发表项的一个示例。假设待迁移用户AAA的地址信息为IP地址10.1.1.2/32,则可以将IP地址10.1.1.2/32对应的出接口从源接口(接口P1)修改为目的接口(接口P2),如表10所示。表9目的IP地址下一跳地址标志出接口标签…10.1.1.2/3210.1.1.1UDGH接口P1Null…表10目的IP地址下一跳地址标志出接口标签…10.1.1.2/3210.1.1.1UDGH接口P2Null…在一个例子中,认证服务器在对用户计费时,通常会基于用户的接入接口计费,因此,当待迁移用户从源接口迁移到目的接口之后,计费信息可能会发生变化,并导致计费出现错误。基于此,在将待迁移用户的接入控制属性、用户信息、转发表项从源接口迁移到目的接口之前,网关设备还可以向认证服务器发送针对该待迁移用户的计费更新报文,该计费更新报文可以携带源接口的信息,以使认证服务器利用该计费更新报文进行计费。当然,该计费更新报文还可以携带其它信息,如待迁移用户的用户名、在线时间、使用的流量等,对此不做限制。基于这些信息,认证服务器可以完成待迁移用户在源接口的计费。进一步的,在将待迁移用户的接入控制属性、用户信息、转发表项从源接口迁移到目的接口之后,网关设备向认证服务器发送的计费更新报文中,还可以携带目的接口的信息、用户名、在线时间、使用的流量等内容,从而使得认证服务器可以完成待迁移用户在目的接口的计费。考虑到认证服务器也需要维护用户信息,且用户信息包括接入接口,因此,在将待迁移用户的接入控制属性、用户信息、转发表项从源接口迁移到目的接口之前,网关设备还可以向认证服务器发送针对该待迁移用户的接口更新报文,该接口更新报文携带源接口的信息、目的接口的信息,认证服务器将该待迁移用户的接入接口,从源接口修改为目的接口。当然接口更新报文还可以携带其它信息,如待迁移用户的用户名,MAC地址、IP地址、domain、登录时间等。此外,考虑到DHCP(DynamicHostConfigurationProtocol,动态主机配置协议)服务器也需要维护用户信息,且用户信息包括接入接口,因此,在将待迁移用户的接入控制属性、用户信息、转发表项从源接口迁移到目的接口之前,网关设备还可以向DHCP服务器发送针对该待迁移用户的接口更新报文,该接口更新报文携带源接口的信息、目的接口的信息,以使DHCP服务器将该待迁移用户的接入接口,从源接口修改为目的接口。当然,接口更新报文还可以携带其它信息,如待迁移用户的用户名,MAC地址、IP地址、domain、租约等。在一个例子中,待迁移用户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者一个以上,为了区分出哪些待迁移用户已经完成迁移,哪些待迁移用户未完成迁移,在确定出所有待迁移用户后,还维护待迁移用户表,在待迁移用户表中记录每个待迁移用户与迁移标记的对应关系,每个待迁移用户对应的迁移标记包括第一标识,第一标识表示未完成迁移。基于此,可以从待迁移用户表中选取迁移标记为第一标识的待迁移用户,并执行将该待迁移用户的接入控制属性、用户信息、转发表项从源接口迁移到目的接口的过程,将该待迁移用户的迁移标记修改为第二标识,且第二标识表示已经完成迁移。判断待迁移用户表中是否存在迁移标记为第一标识的待迁移用户;如果是,则继续执行从待迁移用户表中选取迁移标记为第一标识的待迁移用户的过程;如果否,则确定所有待迁移用户均已经完成迁移。进一步的,在将该待迁移用户的迁移标记修改为第二标识之前,还可以向认证服务器发送针对该待迁移用户的请求报文,该请求报文携带目的接口的信息,若接收到认证服务器返回的响应报文,则确定该待迁移用户已经成功完成迁移,并执行将该待迁移用户的迁移标记修改为第二标识的过程。其中,待迁移用户表可以如表11所示,该待迁移用户表记录了待迁移用户的用户名、迁移前的源接口、迁移后的目的接口、迁移标记的对应关系。而且,每个待迁移用户的迁移标记为否,表示待迁移用户没有完成迁移。表11首先,从待迁移用户表中选取迁移标记为否的待迁移用户“AAA1”,并执行将该待迁移用户“AAA1”的接入控制属性、用户信息、转发表项从源接口迁移到目的接口的过程。其中,待迁移用户表还可以如表12所示,其中的数值0表示相应内容还未完成迁移。基于此,先向接入控制属性的控制模块1发送迁移命令,以使控制模块1将待迁移用户“AAA1”的接入控制属性从源接口迁移到目的接口,在接收到控制模块1的成功响应时,则将待迁移用户“AAA1”对应的接入控制属性修改为1,表示接入控制属性已经完成迁移,如表13所示。之后,向用户信息的控制模块2发送迁移命令,以使控制模块2将待迁移用户“AAA1”的用户信息从源接口迁移到目的接口,在接收到控制模块2的成功响应时,则将待迁移用户“AAA1”对应的用户信息修改为1,表示用户信息已经完成迁移,如表13所示。之后,向转发表项的控制模块3发送迁移命令,以使控制模块3将待迁移用户“AAA1”的转发表项从源接口迁移到目的接口,在接收到控制模块3的成功响应时,则将待迁移用户“AAA1”对应的转发表项修改为1,表示转发表项已经完成迁移,如表13所示。这样,当待迁移用户“AAA1”对应的接入控制属性、用户信息、转发表项均为1时,表示迁移完成。表12表13当待迁移用户“AAA1”迁移完成之后,则可以向认证服务器发送针对该待迁移用户“AAA1”的请求报文(如计费请求报文),该请求报文携带目的接口P2的信息。认证服务器在接收到该请求报文后,若发现用户“AAA1”确实已经迁移到接口P2,则向网关设备返回响应报文。若网关设备接收到认证服务器返回的响应报文,则确定该待迁移用户“AAA1”已经成功完成迁移,将该待迁移用户“AAA1”的迁移标记修改为是,表示该用户已经完成迁移。之后,可以从待迁移用户表中选取迁移标记为否的待迁移用户“AAA2”,其处理过程与待迁移用户“AAA1”的处理相同,在此不再赘述,以此类推,当待迁移用户表中不存在迁移标记为费用的待迁移用户后,则说明所有待迁移用户均已经完成迁移,然后可以删除待迁移用户表,结束迁移流程。在一个例子中,针对上述确定“待迁移用户“AAA1”迁移完成”的过程,网关设备接收到针对计费更新报文的响应报文、以及针对接口更新报文的响应报文后,才会确定“待迁移用户“AAA1”迁移完成,并向认证服务器发送针对该待迁移用户“AAA1”的请求报文,该请求报文携带目的接口P2的信息。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申请实施例中,当需要将用户从源接口迁移到目的接口时,可以自动将接入控制属性从源接口迁移到目的接口,并将用户信息从源接口迁移到目的接口,并将转发表项从源接口迁移到目的接口,从而实现用户的在线平滑切换,对用户使用的影响很小,减少业务中断时间,用户不会由于源接口到目的接口的切换而被迫下线,不需要重新执行认证过程,提高用户的业务体验,提高网络切换的效率和可操作性,给运维带来极大方便。基于与上述方法同样的申请构思,本申请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用户迁移装置,该用户迁移装置应用在网关设备。其中,该用户迁移装置可以通过软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或者软硬件结合的方式实现。以软件实现为例,作为一个逻辑意义上的装置,是通过其所在的网关设备的处理器,读取非易失性存储器中对应的计算机程序指令形成的。从硬件层面而言,如图3所示,为本申请提出的用户迁移装置所在的网关设备的一种硬件结构图,除了图3所示的处理器、非易失性存储器外,网关设备还可以包括其他硬件,如负责处理报文的转发芯片、网络接口、内存等;从硬件结构上来讲,该网关设备还可能是分布式设备,可能包括多个接口卡,以便在硬件层面进行报文处理的扩展。如图4所示,为本申请提出的用户迁移装置的结构图,所述装置包括:确定模块11,用于确定迁移前的源接口、迁移后的目的接口、待迁移用户;获取模块12,用于获取所述待迁移用户的接入控制属性、用户信息、转发表项;迁移模块13,用于将所述待迁移用户的接入控制属性、用户信息、转发表项从所述源接口迁移到所述目的接口。在一个例子中,所述确定模块11,具体用于在确定迁移前的源接口、迁移后的目的接口、待迁移用户的过程中,接收迁移命令,所述迁移命令包括迁移前的源接口、迁移后的目的接口,并从所述迁移命令中解析出所述迁移前的源接口、所述迁移后的目的接口;将通过所述源接口接入的用户确定为待迁移用户,或者,若所述迁移命令还包括用户接入属性,则将通过所述源接口接入的、且与所述用户接入属性匹配的用户确定为待迁移用户。在一个例子中,所述迁移模块13,具体用于在将所述待迁移用户的接入控制属性从所述源接口迁移到所述目的接口的过程中,若所述接入控制属性未对应逻辑子接口,则记录所述接入控制属性与所述目的接口的映射关系,并删除所述接入控制属性与所述源接口的映射关系;若所述接入控制属性对应有逻辑子接口,则判断所述目的接口是否包含所述逻辑子接口;如果是,则记录所述接入控制属性、所述目的接口、所述逻辑子接口的映射关系,如果否,则在所述目的接口下创建所述逻辑子接口,并记录所述接入控制属性、所述目的接口、当前创建的逻辑子接口的映射关系;删除所述接入控制属性、所述源接口、所述逻辑子接口的映射关系。在一个例子中,所述迁移模块13,具体用于在将所述待迁移用户的用户信息从所述源接口迁移到所述目的接口的过程中,将所述待迁移用户对应的接入接口,从所述源接口修改为所述目的接口;将所述待迁移用户对应的接口属性,从所述源接口对应的接口属性修改为所述目的接口对应的接口属性;和/或,将所述待迁移用户对应的接口资源,从所述源接口对应的接口资源修改为所述目的接口对应的接口资源。在一个例子中,所述迁移模块13,具体用于在将所述待迁移用户的转发表项从所述源接口迁移到所述目的接口的过程中,确定所述待迁移用户的地址信息;通过所述地址信息查询转发表项,得到所述地址信息对应的出接口;将所述出接口从所述源接口修改为所述目的接口。在一个例子中,所述用户迁移装置还包括(图中未体现):发送模块,用于在所述迁移模块13将所述待迁移用户的接入控制属性、用户信息、转发表项从所述源接口迁移到所述目的接口之前,向认证服务器发送针对所述待迁移用户的计费更新报文,所述计费更新报文携带所述源接口的信息,以使所述认证服务器利用所述计费更新报文进行计费;和/或,向所述认证服务器和/或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HCP服务器发送针对所述待迁移用户的接口更新报文,所述接口更新报文携带源接口的信息、目的接口的信息。在一个例子中,所述确定模块11,还用于在确定待迁移用户之后,若确定的待迁移用户的数量为一个或者一个以上,则在待迁移用户表中记录每个待迁移用户与迁移标记的对应关系,每个待迁移用户对应的迁移标记包括第一标识,所述第一标识表示未完成迁移;所述获取模块12,还用于从所述待迁移用户表中选取迁移标记为第一标识的待迁移用户;所述迁移模块13,还用于将该待迁移用户的接入控制属性、用户信息、转发表项从所述源接口迁移到所述目的接,并将该待迁移用户的迁移标记修改为第二标识,所述第二标识表示已经完成迁移;所述确定模块11,还用于判断所述待迁移用户表中是否存在迁移标记为第一标识的待迁移用户;如果否,则确定所有待迁移用户均已经完成迁移;如果是,所述获取模块12从所述待迁移用户表中选取迁移标记为第一标识的待迁移用户;所述确定模块11,还用于在所述迁移模块13将该待迁移用户的迁移标记修改为第二标识之前,向认证服务器发送针对该待迁移用户的请求报文,所述请求报文携带所述目的接口的信息,若接收到所述认证服务器返回的响应报文,则确定该待迁移用户已经成功完成迁移。上述实施例阐明的系统、装置、模块或单元,具体可以由计算机芯片或实体实现,或者由具有某种功能的产品来实现。一种典型的实现设备为计算机,计算机的具体形式可以是个人计算机、膝上型计算机、蜂窝电话、相机电话、智能电话、个人数字助理、媒体播放器、导航设备、电子邮件收发设备、游戏控制台、平板计算机、可穿戴设备或者这些设备中的任意几种设备的组合。为了描述的方便,描述以上装置时以功能分为各种单元分别描述。当然,在实施本申请时可以把各单元的功能在同一个或多个软件和/或硬件中实现。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申请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申请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申请实施例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本申请是参照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以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它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它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而且,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以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它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者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者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它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者其它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它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明白,本申请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申请可以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者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申请可以采用在一个或者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