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扬声器音膜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96816阅读:611来源:国知局
一种扬声器音膜组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声产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扬声器音膜组件。



背景技术:

音膜是扬声器振动系统的组成部分,是实现电声转换的重要部件。音膜通常采用塑料材料制作,但塑料材料制成的单层音膜强度较低,无法满足发声器件的工作需要,因此音膜通常采用由相同材料或不同材料组成的多个单层音膜复合形成的结构。但是这种结构的音膜由于层数多,在批量生产中难以保证各层音膜厚度的一致性,进而难以保证音膜厚度的一致性和其他性能,进而影响产品的稳定性。为了改善音膜的性能,目前开始使用硅胶来制作音膜。硅胶材料本身流动性较强,并且具有较宽的温度适应范围,当扬声器工作时,音膜不容易因温度变化而发生变形,能够更好地保证扬声器的性能,并且硅胶的机械性能较强,并且柔顺性也较好,有助于改善音膜性能。

但是,当硅胶音膜直接与扬声器的上下外壳粘结结合时,会产生粘结不牢等现象,为了避免这种缺陷,需要在硅胶音膜外边缘结合一个壳体,然后通过壳体与扬声器的外壳进行粘结。现有技术中的硅胶音膜与壳体的连接,一般是在硅胶音膜注塑成型时,使液态的硅胶音膜流入壳体的抓胶槽中,通过抓胶槽和侧壁来实现硅胶贴附壳体的能力。但是,由于受到壳体的尺寸限制,抓胶结合面积较小,使得硅胶音膜与壳体容易剥离,影响扬声器的声学可靠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扬声器音膜组件,不仅可提高扬声器的声学稳定性,而且工艺简单,成本较低。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扬声器音膜组件,包括音膜和壳体,所述音膜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壳体为环形结构且围绕音膜设置,还包括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上表面,所述第二限位部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下表面,所述第一限位部抵住所述音膜的上表面,所述第二限位部抵住音膜的下表面。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的上表面设有凹槽,所述音膜卡设于所述凹槽内,所述第一限位部设置在所述凹槽远离所述音膜的槽壁的端部。

进一步地,所述凹槽的纵向截面的形状为梯形。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限位部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壁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分别为平面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音膜的材质为硅胶,所述音膜与所述壳体一体成型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为矩形的环状结构,壳体的顶角上设有定位孔,壳体的外边缘上设有圆形倒角。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第一限位部抵住音膜的上表面,第二限位部抵住音膜的下表面,通过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对音膜进行限位,可增大壳体与音膜的结合力,使音膜与壳体不容易剥离,不仅提高了产品的稳定性,而且提高了扬声器的声学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扬声器音膜组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扬声器音膜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沿A-A方向的剖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扬声器音膜组件的壳体未与音膜注塑结合时沿图2中B-B方向的剖面图。

标号说明:

1、音膜;2、壳体;21、凹槽;22、定位孔;23、第一凸出部;24、第二凸出部;3、第一限位部;4、第二限位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本实用新型最关键的构思在于:通过音膜模具合模时,形成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不仅工艺简单,成本较低,而且可提高扬声器音膜组件的声学稳定性。

请参阅图1至图4,一种扬声器音膜组件,包括音膜1和壳体2,所述音膜1与所述壳体2固定连接,壳体2为环形结构且围绕音膜1设置,还包括第一限位部3和第二限位部4,所述第一限位3部设置在所述壳体2的上表面,所述第二限位部4设置在所述壳体2的下表面,所述第一限位部3抵住所述音膜1的上表面,所述第二限位部4抵住音膜1的下表面。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第一限位部抵住音膜的上表面,第二限位部抵住音膜的下表面,通过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对音膜进行限位,可增大壳体与音膜的结合力,使音膜与壳体不容易剥离,不仅提高了产品的稳定性,而且提高了扬声器的声学可靠性。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2的上表面设有凹槽21,所述音膜1卡设于所述凹槽21内,所述第一限位部3设置在所述凹槽21远离所述音膜1的槽壁的端部。

由上述描述可知,凹槽可对硅胶音膜进行定位和限位,进一步提高音膜与壳体的连接力。

进一步地,所述凹槽21的纵向截面的形状为梯形。

由上述描述可知,梯形的凹槽可提高音膜与壳体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了音膜与壳体之间结合的牢固程度。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限位部4设置在所述壳体2的内壁上。

由上述描述可知,通过对音膜的不同位置进行固定限位,进一步提高音膜与壳体的连接力。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限位部3和第二限位部4分别为平面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音膜1的材质为硅胶,所述音膜1与所述壳体2一体成型设置。

由上述描述可知,液体硅胶具有流动性好、硫化快的特点,易于注塑成型。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2为矩形的环状结构,壳体2的顶角上设有定位孔22,壳体2的外边缘上设有圆形倒角。

由上述描述可知,壳体上设置定位孔,可方便壳体与扬声器的外壳进行定位连接。

请参照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为:

一种扬声器音膜组件,包括音膜1和壳体2,音膜1与壳体2固定连接,壳体2为矩形的环状结构且围绕音膜1设置,音膜1由硅胶材料注塑形成,硅胶材质的音膜1具有优异的耐温性能,拉伸率大,抗拉强度高且硬度可调。音膜1与壳体2通过注塑方式结合为一体,以实现音膜1与壳体2之间的牢固结合,扬声器外壳通过固定壳体2即可实现对音膜1的固定。

还包括第一限位部3和第二限位部4,第一限位部3和第二限位部4分别为平面结构。第一限位部3设置在壳体2的上表面,第二限位部4设置在壳体2的下表面,第一限位部3抵住音膜1的上表面,第二限位部4抵住音膜1的下表面。壳体2的上表面设有凹槽21,音膜1卡设于凹槽21内,所述凹槽21的纵向截面的形状为梯形。所述第一限位部3设置在所述凹槽21远离所述音膜1的槽壁的端部。所述第二限位部4设置在所述壳体2的内壁上。壳体2的顶角上设有定位孔22,壳体2的外边缘上设有圆形倒角。

本实施例的扬声器音膜组件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在壳体模具中加注塑胶料注塑形成矩形环状的塑料壳体2,壳体2的上表面形成有一凹槽21,凹槽21远离音膜1的槽壁上形成有第一凸出部23,在壳体2的下表面于壳体2的内壁处形成有第二凸出部24,并使第一凸出部23和第二凸出部24远离音膜1的一侧的表面分别为倾斜面,壳体2的顶角处还形成有四个定位孔22。

将成型后的壳体2嵌入音膜模具中,音膜模具合模,形成音膜组件,音膜模具合模时挤压第一凸出部23和第二凸出部24,使壳体2上的第一凸出部23的末端朝音膜1弯曲形成第一限位部3,第二凸出部24的末端朝音膜1弯曲形成第二限位部4。

第一限位部3和第二限位部4是在音膜模具合模时,分别由第一凸出部23和第二凸出部24形成,壳体2自身结构不存在第一限位部3和第二限位部4,模具结构简单,易于成型,第一限位部3和第二限位部4的形成通过模具合模力作为动力源,不增加任何工艺难度及工装治具成本,同时模具对第一限位部3 和第二限位部4的压力,可避免音膜1溢胶毛边的产生,以提高声学良率。第一凸出部23和第二凸出部24远离音膜1的一侧的表面分别为倾斜面,可保证音膜模具合模下压时,第一凸出部23和第二凸出部24沿朝向音膜1的一侧弯折形成第一限位部3和第二限位部4。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扬声器音膜组件,可增大壳体与音膜的结合力,使音膜与壳体不容易剥离,不仅提高了产品的稳定性,而且提高了扬声器的声学可靠性;同时模具结构简单,不增加任何工艺难度及工装治具成本,还可避免音膜溢胶毛边的产生,提高了声学良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