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载夜视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09038阅读:706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载夜视仪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夜视仪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载夜视仪。



背景技术:

运输工具的红外或远红外夜视仪必须依靠夜视技术,夜视技术是借助于光电成象器件实现夜间观察的一种光电技术。夜视技术包括微光夜视和红外夜视两方面。微光夜视技术又称像增强技术,是通过带像增强管的夜视镜,对夜晚天光照亮的微弱目标像进行增强,以供观察的光电成像技术。微光夜视仪,是目前国外生产量和装备量最大和用途最广的夜视器材,可分为直接观察(如夜视观察仪、夜间驾驶仪、夜视眼镜)和间接观察(如微光电视)两种。红外夜视技术分为主动红外夜视技术和被动红外夜视技术。主动红外夜视技术是通过主动照射并利用目标反射红外源的红外光来实施观察的夜视技术,对应装备为主动红外夜视仪。被动红外夜视技术是借助于目标自身发射的红外辐射来实现观察的红外技术,它根据目标与背景或目标各部分之间的温差或热辐射差来发现目标。其装备为热成像仪。热成像仪具有不同于其它夜视仪的独特优点,如可在雾、雨、雪的天气下工作,作用距离远,能识别伪装和抗干扰等,已成国外夜视装备的发展重点,并将在一定程度上取代微光夜视仪。

现有技术中,不论是主动式夜视仪还是被动式夜视仪,都是固定安装在车头窗玻璃上,其红外镜头焦距固定,红外图像最佳观测距离也是固定的,在一些特殊的行车路段和行车环境中,比如崎岖的山路,大雾天气下,司机一般需要根据自己的行车需要,对红外镜头进行调焦,以使自己更清晰地了解前方的行车路况。但现有技术中的夜视仪由于焦距不可调,无法帮助司机在特殊路况下实现安全驾车,会给行车带来安全隐患,驾驶者的安全系数也大打折扣。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车载夜视仪,以减少现有技术中夜视仪不能手动调焦的问题。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车载夜视仪,包括:红外物镜1、红外镜筒2和红外目镜3,其中,所述红外镜筒2为两端开口的中空结构,所述红外物镜1设置在所述红外镜筒2的一个开口端,所述红外目镜3设置在所述红外镜筒2的另一个开口端;

所述红外镜筒2内设置有成像电路4和调焦装置,其中,所述成像电路4包括设置在所述物镜后方的红外探测器41、图像处理器42和显示器43,其中,所述红外物镜1和红外探测器41用于获取红外图像,发送给所述图像处理器42;所述图像处理器42控制显示器43进行显示,所述红外目镜3将所述显示器43显示的图像放大为正立的图像;

所述调焦装置包括调焦组件和调焦电路5,其中,所述调焦组件包括调焦镜,平行设置的第一滑轨、第二滑轨;所述调焦镜,位于所述红外物镜1的光轴上,设置在所述红外物镜1与红外探测器41之间,其一端通过第一滑块固定在所述第一滑轨上,另一端通过第二滑块固定在所述第二滑轨上;

所述调焦电路5包括分别与所述第一滑轨和第二滑轨配套设置的第一直流电机51和第二直流电机52,分别与所述第一直流电机51输出轴和第二直流电机52输出轴联动设置的第一编码器53和第二编码器54,单片机55、调焦按钮56和电机驱动电路57,其中,所述调焦按钮56设置在所述红外镜筒2外壁上,与所述单片机55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一编码器53和第二编码器54分别与所述单片机55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单片机55的输出端与所述电机驱动电路57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电机驱动电路57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直流电机51和第二直流电机52连接。

优选地,所述成像电路4包括四路所述红外物镜1和红外探测器41,四路所述红外物镜1和红外探测器41获取的红外图像经所述图像处理器42拼接后,显示在所述显示器43上;所述调焦装置5有四个,分别与四路所述红外物镜1和红外探测器41配套设置。

优选地,所述四路红外探测器41呈矩阵分布、直线分布、环形分布、弧形分布或者三角形分布。

优选地,所述红外物镜1由第一透镜、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依次叠加构成,所述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之间设有光阑。

优选地,所述红外物镜1为非球面物镜,所述第三透镜呈平行平板结构。

优选地,所述显示器43为OLED显示器。

优选地,所述红外探测器41采用非制冷红外焦平面探测器。

优选地,所述调焦按钮56包括焦距放大按钮和焦距缩小按钮。

优选地,所述单片机55为STM32系列单片机。

优选地,所述红外镜筒2采用防水防尘材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技术方案,至少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这种车载夜视仪,调焦装置包括调焦组件和调焦电路,其中调焦组件将调焦镜固定在第一滑轨和第二滑轨上,调焦电路通过调焦按钮接收用户的调焦指令,单片机接收到调焦指令后,给电机驱动电路发送脉宽调制信号,电机驱动电路控制第一直流电机和第二直流电机运转,使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带动调焦镜在红外物镜和红外目镜的光轴上前后移动,从而实现车载夜视仪的焦距调节。相比现有技术,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这种车载夜视仪,可以实现用户手动调焦,帮助用户在特殊路况下安全驾车,增强安全行车保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载夜视仪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成像电路的示意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调焦电路的示意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参见图1、图2和图3,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载夜视仪,包括:红外物镜1、红外镜筒2和红外目镜3,其中,所述红外镜筒2为两端开口的中空结构,所述红外物镜1设置在所述红外镜筒2的一个开口端,所述红外目镜3设置在所述红外镜筒2的另一个开口端;

所述红外镜筒2内设置有成像电路4和调焦装置,其中,所述成像电路4包括设置在所述物镜后方的红外探测器41、图像处理器42和显示器43,其中,所述红外物镜1和红外探测器41用于获取红外图像,发送给所述图像处理器42;所述图像处理器42控制显示器43进行显示,所述红外目镜3将所述显示器43显示的图像放大为正立的图像;

所述调焦装置包括调焦组件和调焦电路5,其中,所述调焦组件包括调焦镜,平行设置的第一滑轨、第二滑轨;所述调焦镜,位于所述红外物镜1的光轴上,设置在所述红外物镜1与红外探测器41之间,其一端通过第一滑块固定在所述第一滑轨上,另一端通过第二滑块固定在所述第二滑轨上;

所述调焦电路5包括分别与所述第一滑轨和第二滑轨配套设置的第一直流电机51和第二直流电机52,分别与所述第一直流电机51输出轴和第二直流电机52输出轴联动设置的第一编码器53和第二编码器54,单片机55、调焦按钮56和电机驱动电路57,其中,所述调焦按钮56设置在所述红外镜筒2外壁上,与所述单片机55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一编码器53和第二编码器54分别与所述单片机55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单片机55的输出端与所述电机驱动电路57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电机驱动电路57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直流电机51和第二直流电机52连接。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这种车载夜视仪,调焦装置包括调焦组件和调焦电路,其中调焦组件将调焦镜固定在第一滑轨和第二滑轨上,调焦电路通过调焦按钮接收用户的调焦指令,单片机接收到调焦指令后,给电机驱动电路发送脉宽调制信号,电机驱动电路控制第一直流电机和第二直流电机运转,使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带动调焦镜在红外物镜和红外目镜的光轴上前后移动,从而实现车载夜视仪的焦距调节。相比现有技术,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这种车载夜视仪,可以实现用户手动调焦,帮助用户在特殊路况下安全驾车,增强安全行车保障。

优选地,所述成像电路4包括四路所述红外物镜1和红外探测器41,四路所述红外物镜1和红外探测器41获取的红外图像经所述图像处理器42拼接后,显示在所述显示器43上;所述调焦装置5有四个,分别与四路所述红外物镜1和红外探测器41配套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四路红外物镜采集不同视角方向上的图像信息,将各路物镜中采集到的同步帧频信息一一对应起来,合成一幅超宽视场的全景图像,拼接好的图像不仅反映场景中的全部信息,还保留了原始小视场图像中的细节信息,从而满足同时对多个区域进行观察、监视的需求。

优选地,所述四路红外探测器41呈矩阵分布、直线分布、环形分布、弧形分布或者三角形分布。

优选地,所述红外物镜1由第一透镜、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依次叠加构成,所述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之间设有光阑。

优选地,所述红外物镜1为非球面物镜,所述第三透镜呈平行平板结构。

可以理解的是,红外物镜由第一透镜、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依次叠加构成,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之间设有光阑,红外物镜为非球面物镜,可以保证成像质量的情况下,减少镜片的数量,以减少物镜的重量和长度,保证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这种车载夜视仪能够稳定地固定在车头玻璃上。

优选地,所述显示器43为OLED显示器。

优选地,所述红外探测器41采用非制冷红外焦平面探测器。

优选地,所述调焦按钮56包括焦距放大按钮和焦距缩小按钮。

可以理解的是,每按一下焦距放大按钮或焦距缩小按钮,第一直流电机和第二直流电机正转或反转预设角度,用户可以通过连续多次按动焦距放大按钮或焦距缩小按钮,从而将焦距放大或缩小到自己需要的数值。

优选地,所述单片机55为STM32系列单片机。

优选地,所述红外镜筒2采用防水防尘材料制成。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