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盖手机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78449阅读:1412来源:国知局
翻盖手机壳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手机配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翻盖手机壳。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水平的高速发展,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大,而跟手机有关的其他市场也在快速的发展,例如,手机壳。将手机壳按指定有PC壳,皮革,硅胶,布料,硬塑,皮套,金属钢化玻璃壳,软塑料,绒制,绸制等品类。手机壳具有保护手机,防摔和防刮等功能。

但是,现有的手机壳仍然具有以下缺点:

1.目前现有的手机壳功能过于单一,仅仅具有保护的功能,无法适应科技的快速发展;

2.手机壳具有保护功能,避免人们使用手机时,由于没抓稳手机,手机掉落而导致的损害,如何避免手机掉落,大多数手机壳并没有这个功能,这对于手机的保护是一个隐患;

3.大多数人在购买手机壳时,都会一并购买保护膜,由于贴膜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大多数人贴膜易产生气泡或者保护膜与手机贴合不紧密。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手机壳功能过于单一、手机易掉落以及如何更好地与手机贴合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翻盖手机壳。

一种翻盖手机壳,该翻盖手机壳包括包裹框、后盖、翻盖及连接件。所述包裹框包括上边框和下边框,所述上边框与所述下边框拆卸连接,所述下边框包括下边沿以及与手机背部抵接的下边框主体,所述下边沿与所述上边框拆卸连接,所述下边沿固定于所述下边框主体,所述下边框主体设置有滑槽;所述下边框设置有四个用于卡持手机的第一围边槽,所述下边沿分别与所述第一围边槽连接,四个所述第一围边槽分别设置于所述下边框的四个角位处,用于对应与手机的四角相配合;所述后盖通过所述滑槽与所述包裹框拆卸连接,所述后盖包括后盖本体、弹性件和凹槽,所述凹槽设置有容置位,所述容置位容纳所述弹性件,且所述弹性件贴合于所述后盖本体,且所述弹性件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后盖本体;所述弹性件包括贴合部和拉合部,所述贴合部设置有第一铁片,所述弹性件与所述后盖本体贴合的部分设置有磁片,所述拉合部形成环状体,所述环状体用于套入手指;所述翻盖通过所述包裹框盖设于所述后盖形成可容纳手机的收容腔;连接件,所述翻盖通过连接件与所述上边框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边框设置有上边沿和四个用于卡持手机的第二围边槽,所述上边沿与各所述第二围边槽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围边槽分别设置于所述上边框的四个角位处,用于对应与手机的四角相配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下边沿设置有多个凸起,所述上边沿设置有与各所述凸起一一对应的多个扣勾,每一所述扣勾与一对应的所述凸起相嵌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边沿设置有防尘组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防尘组件包括连接带和防尘塞,所述连接带的一端与所述上边沿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防尘塞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边沿的底部边缘向内凹陷,所述下边沿的底部边缘也向内凹陷,以在所述上边沿与所述下边沿的连接处形成一开口。

上述翻盖手机壳,设置有包裹框、后盖、翻盖、连接件,包裹框设置有上边框和下边框,下边框设置有滑槽,后盖通过滑槽与包裹框连接,翻盖通过连接件与包裹框连接形成可容纳手机的收容腔;并且,下边框设置有四个用于卡持手机的第一围边槽,所述下边沿与所述第一围边槽连接,所述第一围边槽分别用于设置于手机四角相配合的角位处,这样使得手机边角刚好贴合第一围边槽;后盖设置有弹性件、后盖本体和凹槽,弹性件通过凹槽固定于后盖,弹性件包括贴合部和拉合部,贴合部设置有第一铁片,弹性件与后盖本体贴合的部分设置有磁片,拉合部可形成环状体,环状体用于套入手指,避免手机的掉落,同时环状体也可用做支架,支撑手机斜放置于桌面。

附图说明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翻盖手机壳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下边框的示意图;

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边框的示意图;

图4为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开口的形成示意图;

图5为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后盖示意图;

图6为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示意图;

图7为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环状体的形成示意图;

图8为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翻盖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一种翻盖手机壳,该翻盖手机壳包括包裹框、后盖、翻盖及连接件。包裹框包括上边框和下边框,上边框与下边框拆卸连接,下边框包括下边沿以及与手机背部抵接的下边框主体,下边沿与上边框拆卸连接,下边沿固定于下边框主体,下边框主体设置有滑槽;下边框设置有四个用于卡持手机的第一围边槽,下边沿分别与第一围边槽连接,四个第一围边槽分别设置于下边框的四个角位处,用于对应与手机的四角相配合;后盖通过滑槽与包裹框拆卸连接,后盖包括后盖本体、弹性件和凹槽,凹槽设置有容置位,容置位容纳弹性件,且弹性件贴合于后盖本体,且弹性件的一端固定于后盖本体;弹性件包括贴合部和拉合部,贴合部设置有第一铁片,弹性件与后盖本体贴合的部分设置有磁片,拉合部形成环状体,环状体用于套入手指;翻盖通过包裹框盖设于后盖形成可容纳手机的收容腔;连接件,翻盖通过连接件与上边框连接。

请参阅图1,其为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翻盖手机壳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一种翻盖手机壳,包括包裹框100、后盖200、翻盖300和连接件400,翻盖300通过连接件400与包裹框100连接,后盖200与包裹框100连接,又如,翻盖300通过包裹框300盖设于后盖200从而形成可容纳手机的收容腔500。

结合图1和图8,例如,包裹框100包括上边框120和下边框150,上边框120与下边框150拆卸连接,下边框150包括下边沿160以及与手机背部抵接的下边框主体170,下边沿160与上边框120拆卸连接,下边沿160固定于下边框主体170,下边框主体170设置有滑槽。

例如,后盖200通过滑槽与包裹框100拆卸连接,后盖200包括后盖本体210、弹性件220和凹槽230,凹槽230设置有容置位231,容置位231容纳弹性件220,弹性件220贴合后盖本体210,且弹性件220的一端固定于后盖本体210。

例如,弹性件220包括贴合部221和拉合部223,贴合部221设置有第一铁片224,弹性件220与后盖本体210贴合的部分设置有磁片211,拉合部221可形成环状体260,环状体260用于套入手指。

上述翻盖手机壳,翻盖300通过连接件400与包裹框100连接,包裹框100通过滑槽与后盖200连接,后盖200设置弹性件220,由于弹性件220可以折叠形成一个全包围结构的环状体,手指勾住该环状体,这样在使用手机的时候,避免手机的掉落,同时环状体也可用做支架,支撑手机斜放置于桌面。

请继续参阅图1,例如,包裹框100的横截面为长方形,且横截面的长宽和手机的长宽刚好相等,即手机刚好贴合包裹框100,又如,包裹框100采用弹性材料制成,又如,包裹框100采用具有弹性塑胶制成,使得包裹框100具有一定的伸缩性,刚好地将手机与包裹框100贴合,又如,包裹框100包裹住手机的四个角,使得若不慎手机掉落,特别是当手机的边角处与地面撞击时,包裹框100具有的弹性可以保护手机,避免手机的边角受损。

例如,后盖200与包裹框100连接,又如,后盖200可采用硬度较高的材料制成,又如,后盖200采用高分子材料制成,从而保护手机的背面。例如,后盖200的表面可设置花纹,满足人们的对审美观的需要。

例如,连接件400分别与翻盖300和包裹框100连接,又如,连接件400具有一定的柔韧性,使得翻盖300可通过连接件400进行盖合和展开的动作,放置手机时,通过连接件400盖合手机,需对手机操作时,可通过连接件400展开手机。

例如,翻盖300通过连接件400与包裹框100连接,又如,翻盖300盖合手机时,完全覆盖手机屏幕,对手机屏幕进行保护,避免由于手机掉落而导致的手机屏幕损坏。例如,翻盖300采用弹性材料支撑,起缓冲作用,从而保护手机。

例如,翻盖300通过包裹框300盖设于后盖200从而形成可容纳手机的收容腔500,又如,收容腔500具有一定的形状和面积,且刚好等于手机的形状和面积,即手机刚好嵌入收容腔500,使得手机贴合紧密,从而更好地保护手机。

下面以结合附图2至附图8对本实用新型的翻盖手机壳作进一步的说明。

请参阅图2和图3,其为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下边框和所述上边框的示意图;结合图1、图2和图3,包裹框100包括上边框120和下边框150,上边框120与下边框150拆卸连接。

本实施例中,例如,下边框150包括下边沿160,又如,下边沿160包括第一边沿161和第二边沿162,第一边沿161与第二边沿162连接,又如,第一边沿161设置有两个,分别与手机的两条底边抵接,又如,第二边沿162设置有两个,分别与手机的两条侧边抵接,又如,第一边沿161与第二边沿162连接形成一贴合面,手机的屏幕处于该贴合面。例如,第一边沿161与手机底边的形状相一致,即第一边沿161可很好的贴合手机的底边,又如,第二边沿162与手机侧边的形状相一致,即第二边沿162可很好的贴合手机的侧边。

本实施例中,下边框150设置有四个用于卡持手机的第一围边槽163。例如,下边沿160与第一围边槽163连接,又如,第一围边槽163分别设置于手机四角相配合的角位处。具体的,第一围边槽163分别与第一边沿161和第二边沿162连接。例如,第一围边槽163分别与第一边沿161和第二边沿162连接形成容纳手机边角第一收容位164,又如,第一收容位164刚好收容手机边角。例如,第一围边槽163根据手机边角的形状制成,又如,第一围边槽163设置为直角,又如,第一围边槽163的边为弧线,使得手机边角刚好贴合第一围边槽163。

本实施例中,下边框150还包括与手机背部抵接的下边框主体170。例如,下边沿160与上边框120拆卸连接,又如,下边沿160固定于下边框主体170。例如,为使后盖200固定于下边框主体170,例如,下边框主体170设置有固定面180,固定面180用于固定后盖200,又如,下边框主体170设置有滑槽,又如,后盖200通过滑槽固定于下边框主体170。如此,后盖200可从下边框主体170固定及抽取出来,当将后盖200固定于下边框主体170时,可以保护手机背面,当后盖200从下边框主体170抽取出来时,可以用于散热,避免过烫对手机造成的损害,这样设置,只是手机后盖200抽取出来,包裹框100仍包裹手机,依然可以保护手机,同时,还可以对手机进行散热。

请继续参阅图3,例如,连接件400与上边框120连接,又如,上边框120包括上边沿130。具体的,连接件400与上边沿130连接。例如,连接件400与上边沿130连接时设置有接口,连接件400通过此接口可进行折叠,进行盖合和展开的动作。

例如,上边沿130包括第三边沿131和第四边沿132,第三边沿131和第四边沿132连接,又如,第三边沿131设置有两个,分别与手机的两条底边抵接,又如,第四边沿132设置有两个,分别与手机的两条侧边抵接,又如,第三边沿131与第四边沿132连接形成一贴合面,手机的屏幕处于该贴合面。例如,第三边沿131与手机底边的形状相一致,即第三边沿131可很好的贴合手机的底边,又如,第四边沿132与手机侧边的形状相一致,即第四边沿132可很好的贴合手机的侧边。

本实施例中,上边框120设置有上边沿130和四个用于卡持手机的第二围边槽131。例如,上边沿130与第二围边槽131连接,又如,第二围边槽131分别设置于手机四角相配合的角位处。具体的,第二围边槽131分别与第三边沿131和第四边沿132连接。例如,第二围边槽131分别与第三边沿131和第四边沿132连接形成容纳手机边角的第二收容位164,又如,第二收容位164刚好收容手机边角。例如,第二围边槽131根据手机边角的形状制成,又如,第一围边槽163设置为直角,又如,第二围边槽131的边为弧线,使得手机边角刚好贴合第二围边槽131。

请参阅图2和图3,本实施例中,为使上边框120与下边框150更好的连接,例如,下边沿160设置有多个凸起165,上边沿130设置有与凸起165配合相嵌合的多个扣勾133。例如,凸起165可均匀分布于下边沿160,又如,凸起165可均匀分布于第一边沿161和第二边沿162。这样设置,扣勾133和凸起165相配合卡接,使得上边框120与下边框150拆卸连接。

本实施例中,上边沿130设置有防尘组件140。例如,防尘组件140包括连接带141和防尘塞142,又如,连接带141的一端与上边沿130连接,另一端与防尘塞142连接。例如,防尘组件140临近手机的耳塞孔,又如,连接带141由弹性材料制成,又如,防尘塞142的其中一端为球体形状的圆柱体,使得防尘塞142很好的与耳塞孔连接,避免灰尘的进入。这样设置,可以保护手机的耳塞孔。

本实施例中,下边框主体170设置有贴膜窗口185,贴膜窗口185为全包围结构且贴膜窗口固定于手机屏幕时形成贴膜凹模186。这样设置,当需要进行贴膜时,贴膜窗口185可固定于手机的正面,且贴膜凹模186可贴合手机屏幕的侧端和上端,使得贴膜时具有一定的参照物对手机进行贴膜动作,优选的,贴膜窗口185的大小刚好和手机屏幕大小一致,贴膜凹模186贴合于手机屏幕的侧端,并且贴膜凹模186的边角为直角,使得贴膜时参照更加准确。

请参阅图4,其为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开口的形成示意图;结合图1和图4,上边沿130的底部边缘向内凹陷,下边沿160的底部边缘向内凹陷,上边沿130与下边沿160连接形成一开口185。这样设置,手机的底部一般设置有接口,例如,电源接口,通过设置开口185,无需在其他地方开口,减少工艺;同时,该开口可进一步用于散热,减少在上述翻盖手机壳的热量。

请参阅图5,其为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后盖示意图;结合图2和图5,本实施例中,后盖200包括后盖本体210和弹性件220。例如,后盖200设置有滑槽,又如,弹性件220设置有滑片。如此,通过滑槽与滑片的连接,进而后盖200与下边框150拆卸连接。

为使弹性件220与后盖本体210连接,例如,后盖200还包括凹槽230,弹性件220通过凹槽230与后盖本体210连接。具体的,例如,凹槽230设置有容置位231,容置位231容纳弹性件220,又如,所述容置位的形状结构与所述弹性件的形状结构契合,也就是所,容置位231的形状和大小刚好与弹性件220的形状和大小一致,使得容置位231刚好容纳弹性件220。所述弹性件贴合于所述后盖的表面,也即是说,弹性件220贴合后盖本体210的表面,且弹性件220的一端固定于后盖本体210,另一端贴合凹槽230的上端。

本实施例中,为了散热,例如,后盖400设置有均匀分布的散热孔250。每一散热孔250均贯穿后盖400。也就是说,每一散热孔250从后盖400的一面贯穿至另一面,即空气可通过散热孔250进行流通。例如,若干散热孔250均匀分布于后盖400,又如,若干散热孔250呈矩阵分布于后盖400,又如,若干散热孔250呈圆环状分布于后盖400。这样设置,可将手机产生的热量,通过散热孔250散热至空气中。

请参阅图6,其为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示意图;结合图5和图6,弹性件220包括贴合部221和拉合部223。例如,贴合部221和拉合部223一体制成,又如,贴合部221和拉合部223采用弹性材料制成。

请参阅图7,其为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环状体的形成示意图;结合图6和图7,为使弹性件220更好的贴合于后盖本体210。例如,贴合部221设置有第一铁片224,又如,弹性件220与后盖本体210贴合的部分设置有磁片211。优选的,磁片211设置在凹槽230的下方,且横截面积大于凹槽230的横截面积。又如,所述磁片横截面积等于所述凹槽的横截面积。这样设置,第一铁片224可在凹槽230滑动,且受到磁力的作用,贴合于后盖本体210,当贴合部221受到滑动且始终贴合后盖本体210时,由于拉合部221具有一定的弹性,拉合部221可形成环状体260,即所述拉合部为环状体,环状体260用于套入手指,避免使用手机时手机的掉落,保护手机;同时,环状体260具有一定的高度,因此,且始终贴合后盖本体210,因此,可侧放手机观看视频等操作,作为支架使用。

请参阅图8,其为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翻盖的示意图;结合涂7和图8,翻盖400还包括第二铁片330,第二铁片330设置于磁片211的正上方。这样设置,第二铁片330受到磁片211的磁力作用,使得翻盖400始终贴合手机,从而保护手机。

本实施例中,翻盖400的面向手机的一面设置有卡夹310和弧形开口320,弧形开口320邻近卡夹310,卡夹310设置有储放空间。这样设置,该储放空间可用于存放名片等小扁平的小物件,方便人们的取放,通过弧形开口320可将这些小物件放进至卡夹。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