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端口GSM‑R数字光纤直放站远端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06681阅读:47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GSM-R通信系统领域,具体是一种双端口GSM-R数字光纤直放站远端机。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的模拟直放站市场已经呈现低成本竞争态势。分布式基站的出现对直放站的市场冲击比较大,但这并不意味着直放站将退出市场,直放站在很多场景拥有自己的发展空间。

数字直放站呈较快增长的趋势,随着成本的进一步降低,将逐步取代模拟直放站。

数字直放站具有组网能力强、覆盖能力强、噪声低、功耗低、方便调试、故障率低等特点,经过几年发展已经趋于成熟,在公网2G/3G网络建设中不可或缺。

未来的直放站应具备多模式、智能化、低能耗、低成本、操作维护简单、高可靠、可扩展性强等多方面先进功能,并将向数字化方向全面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双端口GSM-R数字光纤直放站远端机,满足两路射频端口输出,两路射频端口指标一致,工程应用时,需双路接入信号时,无需增加功分器或电桥模块,减少了线缆、接头数、工程安装步骤,便于工程维护, 并且具有多种关键模块冗余备份。

本实用新型包括主备数字中频板、主备监控单元、主备变频模块、主备低噪放模块、主备功放模块、双工器、主备电源模块、防雷防浪涌模块、分集接收单元、大功率分合路器,远端机接收到近端机下行数字信号,由数字中频板上的数字基带处理单元解帧,再通过数字滤波方式对每个系统选用的频点进行数字滤波处理,将得到的数字信号恢复为中频信号(IF),再经上变频到GSM-R频率,经发射机发射出去;远端机从GSM-R移动终端接收到的上行的信号经远端机接收子系统接收后,下变频到中频信号,然后通过上述的逆过程,同时对上行信号进行数字降噪处理后,通过光纤传回到近端机,再发给基站接收,分集接收单元安装在主备数字中频板内部,主备数字中频板分别通过光模块连接到近端机,远端机内下行线路包括依次连接的主备数字中频板、主备变频模块、主备功放模块、射频开关、双工器、分合路器,远端机内上行线路分为两路,一路包括依次连接的分合路器、双工器、主低噪放模块、主备变频模块、主备数字中频板,另一路包括依次连接的滤波器、备用低噪放模块、主备变频模块、主备数字中频板。

进一步改进,所述的主备变频模块与主备功放模块、主备低噪放模块之间通过分合路器连接。

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备用电源模块中设有告警装置,备用电源模块启用时上报主电源模块告警。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在于:

1、满足远端机两路射频端口输出,两路射频端口指标一致,工程应用时,需双路接入信号时,无需增加功分器或电桥模块,减少了线缆、接头数,工程安装步骤,便于工程维护;

2、远端机具有多种关键模块冗余:电源模块、光模块、功放模块等关键部件的冗余备份,并具备自动切换功能;

3、远端机防护等级为IP65,支持室外安装;

4、远端机具有高速率透传通道:支持2路以太网(传输速率≥100Mbps)透传通道功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路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本实用新型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主备数字中频板、主备监控单元、主备变频模块、主备低噪放模块、主备功放模块、双工器、主备电源模块、防雷防浪涌模块、分集接收单元、大功率分合路器,远端机接收到近端机下行数字信号,由数字中频板上的数字基带处理单元解帧,再通过数字滤波方式对每个系统选用的频点进行数字滤波处理,将得到的数字信号恢复为中频信号(IF),再经上变频到GSM-R频率,经发射机发射出去;远端机从GSM-R移动终端接收到的上行的信号经远端机接收子系统接收后,下变频到中频信号,然后通过上述的逆过程,同时对上行信号进行数字降噪处理后,通过光纤传回到近端机,再发给基站接收,分集接收单元安装在主备数字中频板内部,主备数字中频板分别通过光模块连接到近端机,远端机内下行线路包括依次连接的主备数字中频板、主备变频模块、主备功放模块、射频开关、双工器、分合路器,远端机内上行线路分为两路,一路包括依次连接的分合路器、双工器、主低噪放模块、主备变频模块、主备数字中频板,另一路包括依次连接的滤波器、备用低噪放模块、主备变频模块、主备数字中频板。

进一步改进,所述的主备变频模块与主备功放模块、主备低噪放模块之间通过分合路器连接。

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备用电源模块中设有告警装置,备用电源模块启用时上报主电源模块告警。

根据单端口模拟直放站应用存在的问题:增加一根射频跳线,将模拟直放站远端机的输出端口与功分器或电桥连接,实现两路输出提供给两端泄露电缆或天线。增加外接线缆,不仅增加线路损耗,还可能存在接口不稳定的隐患。因此工程应用时,需直放站提供两个输出接口时,采用双端口数字光纤直放站会提高系统稳定性和可靠性,便于维护。

本实用新型功能要求如下:

1、上行底噪抑制:

系统具有上行底噪抑制功能:

a) 通过对各远端机上行链路底噪抑制门限进行控制,减小上行底噪叠加;

b) 设备应采用载波选频方式,滤除非工作频点信号;

c) 支持载波/时隙自动关断功能,对处在空闲状态下的载波/时隙进行关断。

2、光旁路功能:

当采用链型组网方式时,中间某一远端机出现断电故障时,应进行自动切换至光旁路,其它远端机能够正常工作。

3、具有分集接收功能

考虑覆盖的链路平衡问题,上行具有接收分集功能,接收分集功能可以获得额外的分集增益,从而平衡系统上、下行链路信号,有效提高了上行信号的抗衰落性。

本实用新型技术指标如下:

(1)标称线性输出功率:

下行ANT1:40±1dBm(10W);

ANT2: 40±1dBm(10W);

(2)最大增益:上、下行 50±1dB;

(3)带内波动:≤2.0dB;

(4)输入/输出电压驻波比:≤1.4;

(5)传输时延:单机≤18us,系统时延:≤25us,时延调节范围:≥200us;

(6)互调:≤-50dBc(2载频/端口,最大输出功率时);

(7)矢量幅度误差(EVM):≤6%(均方根);

(8)频率误差:<±45Hz;

(9)噪声系数:单机NF≤7。

(10)功耗:远端机功耗≤300W。

本实用新型具体应用途径很多,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这些改进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