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扩频信号侦测系统及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691394阅读:302来源:国知局
便携式扩频信号侦测系统及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信号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便携式扩频信号侦测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现目前扩频调制技术(LoRa)相对于传统的FSK/GFSK/OOK等调制技术,在通信的可靠性和距离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传统的FSK/GFSK/OOK调制技术解调的前提是有效信号强度必须大于噪声信号强度,而扩频(LoRa)调制技术可以解调淹没在噪声中的有效信号。传统的FSK/GFSK/OOK调制技术由于性能上的缺陷,导致在一个相对狭小的范围(空旷1千米、绕射不足50米)内信号都存在盲区,需要大量的中转设备才能完成一个简单的通信链路,相关信号探测设备也没办法实现信号监测,实验室的信号探测设备笨重,实地探测根本不适用,被检测的设备通常被设备化,并非实际设备,所侦测的信号欠缺真实性。既然扩频调制技术的实现在距离上和性能上的提高使通信简单化,那么实现信号探测的便携式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方向。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便携式扩频信号侦测系统及方法,采用的设备便于携带,节省了运输成本并提高了工作效率。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便携式扩频信号侦测系统,包括:

智能终端,用于生成并发出侦测指令,以及接收并显示来自便携式扩频信号检测设备的检测结果;

便携式扩频信号检测设备,用于接收所述智能终端发出的侦测指令,并根据所述侦测指令生成检测指令,然后发出所述检测指令;以及接收被测设备发出的回复数据,并根据该回复数据计算信号质量,然后将该信号质量作为检测结果发送给所述智能终端;

被测设备,用于接收所述检测指令,并在接收到所述检测指令后向所述便携式扩频信号检测设备发送包含被测设备接收到的信号强度值的回复数据。

所述智能终端包括:

指令生成模块,用于生成所述侦测指令;

显示模块,用于显示所述便携式扩频信号检测设备的检测结果;

第一蓝牙模块,用于实现智能终端和便携式扩频信号检测设备之间的通信;

第一控制模块,用于发出所述侦测指令或接收所述便携式扩频信号检测设备的检测结果,并将所述检测结果发送给显示模块进行显示。

所述便携式扩频信号检测设备包括:

第二蓝牙模块,用于实现便携式扩频信号检测设备和智能终端之间的通信;

扩频通信模块,用于实现便携式扩频信号检测设备和被测设备之间的通信;

第二控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智能终端发出的侦测指令,并根据所述侦测指令生成检测指令,然后发出所述检测指令;以及接收被测设备发出的回复数据,并根据该回复数据计算信号质量,然后将该信号质量作为检测结果发送给所述智能终端。

所述智能终端为智能手机。

便携式扩频信号侦测方法,包括:

智能终端工作步骤:智能终端向便携式扩频信号检测设备发送侦测指令,以及接收并显示来自便携式扩频信号检测设备的检测结果;

检测设备工作步骤:便携式扩频信号检测设备接收所述智能终端发出的侦测指令,并根据所述侦测指令生成检测指令,然后发出所述检测指令;以及接收被测设备发出的回复数据,并根据该回复数据计算信号质量,然后将该信号质量作为检测结果发送给所述智能终端;

被测设备工作步骤:用于接收所述检测指令,并在接收到所述检测指令后向所述便携式扩频信号检测设备发送包含被测设备接收到的信号强度值的回复数据。

所述智能终端工作步骤包括:

S11.所述智能终端和所述便携式扩频信号检测设备建立蓝牙连接;

S12.检测所述蓝牙连接是否成功,若蓝牙连接成功则执行步骤S13,否则执行步骤S16;

S13.智能终端发送侦测指令到便携式扩频信号检测设备;

S14.判断智能终端是否收到检测结果,若收到检测结果,则执行步骤S15;否则执行步骤S16;

S15.判断所述检测结果是否正确,若检测结果正确则将检测结果进行显示,否则执行步骤S17;

S16.判断是否超时,若超时则执行步骤S17;

S17.进行超时或异常提示。

所述检测设备工作步骤包括:

S21.检测便携式扩频信号检测设备和智能终端是否处于蓝牙连接状态,若处于蓝牙连接状态则执行步骤S22.,否则重复步骤S21;

S22.检测便携式扩频信号检测设备是否接收到侦测指令,若接收到侦测指令则执行步骤S23,否则重复步骤S22;

S23.便携式扩频信号检测设备生成并发出检测指令;

S24.判断便携式扩频信号检测设备是否接收到来自被测设备的回复数据,若接收到来自被测设备的回复数据则执行步骤S25,否则执行步骤S2;

S25.判断接收到来自被测设备的回复数据是否有效,若接收到来自被测设备的回复数据有效则根据该回复数据计算信号质量,将该信号质量作为检测结果并执行步骤S26,否则执行步骤S24;

S26.将检测结果发送到智能终端;

S27.判断是否超时,若超时则将通信超时作为检测结果并执行步骤S26,否则执行步骤S24。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采用的设备便于携带,节省了运输成本并提高了工作效率;

(2)在相对较远的距离(空旷3~5千米、绕射1千米)内的探测信号;

(3)利用日常使用的手机作为人机交互,实现信号数据可量化、可视化等;

(4)无需多余设备进行数据分析和呈现;

(5)被侦测对象为实用设备,最真实的呈现实地信号状态,为设备安装提供可靠依据;

(6)可按需规划相关管理设备使用数量,安装设备数量可预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中便携式扩频信号侦测系统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框图;

图2为本发明中便携式扩频信号侦测方法的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中智能终端工作步骤的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中检测设备工作步骤的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以下所述。

如图1所示,便携式扩频信号侦测系统,包括智能终端、便携式扩频信号检测设备和被测设备。

所述智能终端,用于生成并发出侦测指令,以及接收并显示来自便携式扩频信号检测设备的检测结果。

所述智能终端包括:

指令生成模块,用于生成所述侦测指令;

显示模块,用于显示所述便携式扩频信号检测设备的检测结果;

第一蓝牙模块,用于实现智能终端和便携式扩频信号检测设备之间的通信;

第一控制模块,用于发出所述侦测指令或接收所述便携式扩频信号检测设备的检测结果,并将所述检测结果发送给显示模块进行显示。

所述智能终端为智能手机。

所述便携式扩频信号检测设备,用于接收所述智能终端发出的侦测指令,并根据所述侦测指令生成检测指令,然后发出所述检测指令;以及接收被测设备发出的回复数据,并根据该回复数据计算信号质量,然后将该信号质量作为检测结果发送给所述智能终端。

所述便携式扩频信号检测设备包括:

第二蓝牙模块,用于实现便携式扩频信号检测设备和智能终端之间的通信;

扩频通信模块,用于实现便携式扩频信号检测设备和被测设备之间的通信;

第二控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智能终端发出的侦测指令,并根据所述侦测指令生成检测指令,然后发出所述检测指令;以及接收被测设备发出的回复数据,并根据该回复数据计算信号质量,然后将该信号质量作为检测结果发送给所述智能终端。

所述被测设备,用于接收所述检测指令,并在接收到所述检测指令后向所述便携式扩频信号检测设备发送包含被测设备接收到的信号强度值的回复数据。

如图2所示,便携式扩频信号侦测方法,包括:

步骤一、智能终端工作步骤:智能终端向便携式扩频信号检测设备发送侦测指令,以及接收并显示来自便携式扩频信号检测设备的检测结果。

如图3所示,所述智能终端工作步骤包括:

S11.所述智能终端和所述便携式扩频信号检测设备建立蓝牙连接;

S12.检测所述蓝牙连接是否成功,若蓝牙连接成功则执行步骤S13,否则执行步骤S16;

S13.智能终端发送侦测指令到便携式扩频信号检测设备;

S14.判断智能终端是否收到检测结果,若收到检测结果,则执行步骤S15;否则执行步骤S16;

S15.判断所述检测结果是否正确,若检测结果正确则将检测结果进行显示,否则执行步骤S17;

S16.判断是否超时,若超时则执行步骤S17;

S17.进行超时或异常提示。

步骤二、检测设备工作步骤:便携式扩频信号检测设备接收所述智能终端发出的侦测指令,并根据所述侦测指令生成检测指令,然后发出所述检测指令;以及接收被测设备发出的回复数据,并根据该回复数据计算信号质量,然后将该信号质量作为检测结果发送给所述智能终端。

如图4所示,所述检测设备工作步骤包括:

S21.检测便携式扩频信号检测设备和智能终端是否处于蓝牙连接状态,若处于蓝牙连接状态则执行步骤S22.,否则重复步骤S21;

S22.检测便携式扩频信号检测设备是否接收到侦测指令,若接收到侦测指令则执行步骤S23,否则重复步骤S22;

S23.便携式扩频信号检测设备生成并发出检测指令;

S24.判断便携式扩频信号检测设备是否接收到来自被测设备的回复数据,若接收到来自被测设备的回复数据则执行步骤S25,否则执行步骤S2;

S25.判断接收到来自被测设备的回复数据是否有效,若接收到来自被测设备的回复数据有效则根据该回复数据计算信号质量,将该信号质量作为检测结果并执行步骤S26,否则执行步骤S24;

S26.将检测结果发送到智能终端;

S27.判断是否超时,若超时则将通信超时作为检测结果并执行步骤S26,否则执行步骤S24。

步骤三、被测设备工作步骤:用于接收所述检测指令,并在接收到所述检测指令后向所述便携式扩频信号检测设备发送包含被测设备接收到的信号强度值的回复数据。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理解本发明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