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实时控制方法及其系统与流程

文档序号:11778516阅读:1071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实时控制方法及其系统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物联网实时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实时控制方法及其系统,用于将目标物体连接至网络及实时控制目标物体的动作。



背景技术:

现时是信息时代,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通信,更是万物互联的时代。人们对把万物的信息连接到互联网从而实现万物互联的需求日益增大,实时掌握物体的信息并控制物体的动作对人们来说也变得越来越需要。例如人们的物品因各种原因变得容易丢失,再如小汽车因人为疏忽导致车窗未关或车门未锁紧,致使汽车处于被盗的危险状态。因此,万物互联显得尤为重要。

现今,实现非智能目标物体的上网往往是将一个或多个可智能上网的装置捆绑在非智能目标物体上。例如小汽车要实现网络定位,通常需另行加装gps定位装置,或者配备无线上网装置等附属装置。利用gps定位能够实现对小汽车的实时定位、定位精度高,然而当小汽车处于信号较弱的区域,gps不能很好的发挥功能,并且gps定位装置多用于车载定位,成本较高,无法实现广泛连接,更无法完成对小汽车的控制,例如控制小汽车车窗、车门的关闭等。

另一种普遍的做法是在非智能目标物体上配备无线上网装置,例如采用nb-iot、sigfox、lora等广域物联网技术,往往需要在非智能目标物体上配备一块具有无线上网功能的芯片,采集非智能目标物体的信息,再通过低频段网络传输给基站或者用户,然而广域物联网技术普遍存在传输慢、实滞性严重的问题,用户不能实时获取非智能目标物体的信息,更不能对非智能目标物体进行控制。

因而针对上述缺点,设计开发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实时定位控制系统,从而实现无需在目标物体上增加上网装置,进而实现目标物体的联网,并对目标物体进行控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实时控制方法及系统,通过加密电子装置采集目标物体状态信息并加密形成加密信息,加密信息通过现有的可上网的智能装置发送至云平台,云平台实时接收、存储并更新目标物体的信息,查询装置通过云平台及时查询目标物体的信息,控制装置发送加密控制指令实时控制目标物体的动作。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实时控制方法:1)、目标物体录入:在云平台录入目标物体的信息,通过云平台生成与目标物体对应的唯一标识;2)、加密信息采集与通讯:将加密电子装置配置在目标物体上,加密电子装置实时采集目标物体的状态信息并对该信息进行加密形成加密信息,通过无线的方式与嵌入有应用程序的智能上网装置实现加密信息的通讯,智能上网装置通过互联网或移动网络将该加密信息上传至云平台,实现将目标物体连接至网络;3)查询和/或控制:查询装置查询目标物体的信息,控制装置发送加密控制指令到加密电子装置,完成目标物体的控制。

进一步的,通过现有的多个智能上网装置完成目标物体状态信息更新,其中多个智能上网装置中的一个智能上网装置为目标物体的使用者持有,其余智能上网装置可为任何他人持有或多个智能上网装置均为任何他人持有,在不同时段接收加密电子装置发送的加密信息,将该加密信息上传到云平台,云平台存储多个智能上网装置上传的加密信息或云平台仅存储最后一个智能上网装置上传的加密信息,实现利用他人的智能上网装置完成目标物体信息的更新。

进一步的,将该唯一标识通过贴附、喷码、激光标刻或印刷等方式标记在目标物体上。

进一步的,智能上网装置扫描目标物体的照片、周围环境及位置信息,并将目标物体的实时环境状态信息上传到云平台,进一步更新关于目标物体的信息。

进一步的,查询装置通过扫描目标物体上的唯一标识、手动输入唯一标识或直接登录云平台查询目标物体的信息。

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实时控制系统,包括目标物体、电子加密装置、智能上网装置、应用程序、云平台、查询和/或控制装置。其中在云平台上录入目标物体的基本信息,通过云平台生成与目标物体对应的唯一标识。所述电子加密装置配置在目标物体上,周期性地或离散地采集目标物体的数据信息并加密形成加密信息,当智能上网装置在电子加密装置发射信号范围内,智能上网装置以无线通讯的方式接收加密信息,所述应用程序嵌入在所述智能上网装置内,所述智能上网装置通过互联网或移动网络实现与云平台的数据通讯,并将上述加密信息上传到云平台,实现目标物体自动上网。查询装置查询目标物体的信息,控制装置通过云平台和智能上网装置发送加密控制指令到电子加密装置,电子加密装置接收加密控制指令后实现对目标物体的控制。

进一步的,当电子加密装置出现故障或没电的情况,查询装置通过扫描目标物体上的唯一标识,或者手动输入唯一标识或直接登入云平台获取目标物体的信息。

进一步的,智能上网装置靠近目标物体次数越多,从而多次收集目标物体的信息并上传至云平台,实现目标物体信息的实时更新。

进一步的,与目标物体对应的唯一标识为特定文字、特定图案、编号或标识码等。

进一步的,电子加密装置做防水处理,如在电子加密装置上密封塑料外壳。

进一步的,电子加密装置通过蓝牙、nfc、wifi、rfid等方式实现与智能上网装置间的加密通讯。

进一步的,智能上网装置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可安装应用程序的智能移动终端,应用程序是安装在手机、平板电脑上等智能移动终端上的app应用程序。

进一步的,控制电子加密装置的发射频率及发射范围,调节电子加密装置的功耗。

进一步的,控制装置和查询装置可直接通过蓝牙、nfc、wifi、rfid等方式与电子加密装置进行通讯,通过密码方式查看电子加密装置内的加密信息。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有以下优点和效果:利用电子加密装置,配合云平台,通过现有的个人或者他人的智能上网装置,实现无需在目标物体上增加上网装置,即可将目标物体连接至网络并通过控制装置实现对目标物体的控制,方便,成本低,保密性好。

附图说明

图1具有电子加密装置及与目标物体对应的唯一标识的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实时控制系统示意图;

图2目标物体上仅具有电子加密装置的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实时控制系统示意图;

图3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实时控制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中:1目标物体;2电子加密装置;3唯一标识;4智能上网装置;5应用程序;6云平台;7控制装置;8查询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是对本发明的解释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

实施例一

参考附图1和图3,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实时控制系统,包括目标物体1、电子加密装置2、唯一标识3、智能上网装置4、应用程序5、云平台6、控制装置7及查询装置8。在云平台上录入目标物体信息,并生成与目标物体对应的唯一标识3,将该唯一标识3配置在目标物体上。电子加密装置2包括控制开关、信号处理器、存储器、电源、传感器及加密单元。应用程序5嵌入在智能上网装置4中。

在本实施例中,以所述的目标物体1是小汽车,智能上网装置4是移动智能手机为例对本发明的方案作具体描述。将该小汽车的信息登记在云平台上,例如将该小汽车的车牌号登记在云平台上,通过云平台生成与该小汽车对应的唯一标识,该标识可以是特定文字、特定图案、编号、标识码等,将该唯一标识通过贴附、喷码、印刷或激光标刻等方式标记在该汽车上,例如该唯一标识就是小汽车本身的车牌号。电子加密装置2安装在小汽车上,并与小汽车的电子控制单元(electroniccontrolunit,简称ecu)连接,电子加密装置2通过小汽车的ecu单元实时采集小汽车的状态信息,如发动机信息、油温信息、手刹锁紧信息、车门车窗关闭信息等其他信息,电子加密装置2的加密单元对上述信息进行加密形成加密信息,并将该加密信息存储在存储器中。打开控制开关,电子加密装置2通过蓝牙、nfc、wifi、rfid等无线形式周期性地或离散性地向外发送加密信息,当嵌入有应用程序5的移动智能手机在电子加密装置2发射加密信息的范围内时,移动智能手机自动接收电子加密装置2发射的加密信息,通过互联网或移动网络将加密信息发送到云平台,云平台存储该加密信息以供车主查询,进而实现小汽车自动上网的功能。

当多个移动智能手机接收电子加密装置2发送的加密信息时,其中一个移动智能手机为车主持有,其余的移动智能手机可以为任何他人持有,或者多个移动智能手机均为任何他人持有,云平台通过接收多个移动智能手机发送的加密信息并存储,或者云平台仅存储最后一个移动智能手机发送的加密信息并存储,实时更新小汽车的状态信息。同时移动智能手机还可随时拍下小汽车所处的位置、环境、车的外观等信息,并将该信息上传到云平台并存储以供查询装置查询。要查询该小汽车的最新信息,查询装置可通过扫描小汽车上的唯一标识、手动输入唯一标识或直接登入云平台即可查询小汽车的信息。

当车主离开小汽车,因人为疏忽出现手刹未锁紧或者车门窗未关的情况,致使车门处于危险或被盗的状态,云平台通过他人的移动智能手机将上述信息发送到车主的移动智能手机上,这样车主虽远离小汽车,也能实时掌握小汽车的信息,并且当小汽车出现车门、窗未关或其他使小汽车处于不安全的情况时,车主通过控制装置发送关闭车门窗的加密控制指令,加密控制指令通过云平台和移动智能手机发送到电子加密设备2,电子加密设备2再将该控制指令发送给小汽车的ecu单元,进而关闭车门窗,如此即可方便、快捷地实现对小汽车的远程控制。

实施例二

参考附图2和附图3,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不同在于所述的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实时控制系统,目标物体上仅具有电子加密装置2,不具有与目标物体对应的唯一标识3,查询装置8通过登入云平台查询目标物体的信息。

上面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发明的构思和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设计构思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型和改进,均应落入到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