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端装置和响应信号发送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037557阅读:277来源:国知局
终端装置和响应信号发送方法与流程

本申请是国际申请日为2012年7月27日、申请号为201280026565.6、发明名称为“终端装置、基站装置和发送接收方法”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本发明涉及终端装置、基站装置和发送接收方法。



背景技术:

在3gpplte中,采用ofdma(orthogonalfrequencydivisionmultipleaccess,正交频分多址)作为下行线路的通信方式。在适用了3gpplte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基站使用预先规定的通信资源来发送同步信号(synchronizationchannel:sch)以及广播信号(broadcastchannel:bch)。并且,终端首先通过捕获sch来确保与基站的同步。然后,终端通过读取bch信息来获取基站专用的参数(例如带宽等)(参照非专利文献1、2、3)。

另外,终端在完成基站专用的参数的获取后,对基站发出连接请求,由此建立与基站之间的通信。基站根据需要通过pdcch(physicaldownlinkcontrolchannel,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等下行线路控制信道,向已建立通信的终端发送控制信息。

然后,终端对接收到的pdcch信号中包含的多个控制信息(下行分配控制信息:dlassignment(有时也称为下行控制信息:downlinkcontrolinformation:dci))分别进行“盲判定”。即,控制信息包含crc(cyclicredundancycheck,循环冗余校验)部分,在基站中使用发送对象终端的终端id对该crc部分进行掩蔽。因此,终端在使用本机的终端id尝试对接收到的控制信息的crc部分进行解蔽之前,无法判定是否是发往本机的控制信息。在该盲判定中,如果解蔽的结果crc运算为ok,则判定为该控制信息是发往本机的。

另外,在3gpplte中,对于从基站发送到终端的下行线路数据适用arq(automaticrepeatrequest,自动重传请求)。也就是说,终端将表示下行线路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的响应信号反馈给基站。终端对下行线路数据进行crc,若crc=ok(无差错),则将ack(确认)作为响应信号反馈给基站而若crc=ng(有差错),则将nack(非确认)作为响应信号反馈给基站。该响应信号(即ack/nack信号。以下有时简称为“a/n”)的反馈使用pucch(physicaluplinkcontrolchannel,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等上行线路控制信道。

这里,在从基站发送的上述控制信息中包含了含有基站对于终端分配的资源信息等。如上所述,pdcch用于该控制信息的发送。该pdcch由1个或多个l1/l2cch(l1/l2controlchannel,l1/l2控制信道)构成。各l1/l2cch由1个或多个cce(controlchannelelement,控制信道元素)构成。也就是说,cce是将控制信息映射到pdcch中时的基本单位。另外,在1个l1/l2cch由多个(2、4、8个)cce构成的情况下,对该l1/l2cch分配以具有偶数索引(index)的cce为起点的连续的多个cce。基站根据对资源分配对象终端的控制信息的通知所需的cce数,对于该资源分配对象终端分配l1/l2cch。然后,基站将控制信息映射到与该l1/l2cch的cce对应的物理资源并发送。

另外,这里,各cce与pucch的构成资源(以下,有时称为pucch资源)一对一地关联。因此,接收到l1/l2cch的终端确定与构成该l1/l2cch的cce对应的pucch的构成资源,使用该资源向基站发送响应信号。不过,在l1/l2cch占用连续的多个cce的情况下,终端利用与多个cce分别对应的多个pucch构成资源中与索引最小的cce对应的pucch构成资源(即,与具有偶数序号的cce索引的cce相关联的pucch构成资源),将响应信号发送到基站。这样,下行线路的通信资源就得到高效率地使用。

如图1所示,对从多个终端发送的多个响应信号,在时间轴上使用具有零自相关(zeroauto-correlation)特性的zac(zeroauto-correlation)序列、沃尔什(walsh)序列、以及dft(discretefouriertransform,离散傅立叶变换)序列进行扩频,在pucch内进行码复用。在图1中,(w0,w1,w2,w3)表示序列长度为4的沃尔什序列,(f0,f1,f2)表示序列长度为3的dft序列。如图1所示,在终端中,ack或nack的响应信号首先在频率轴上,通过zac序列(序列长度为12)被一次扩频为与1sc-fdma码元对应的频率分量。即,对于序列长度为12的zac序列乘以用复数表示的响应信号分量。接着,一次扩频后的响应信号以及作为参考信号的zac序列与沃尔什序列(序列长度为4:w0~w3。有时也称为沃尔什编码序列(walshcodesequence))、dft序列(序列长度为3:f0~f3)分别对应地进行二次扩频。即,对于序列长度为12的信号(一次扩频后的响应信号,或者作为参考信号的zac序列(referencesignalsequence))的各个分量,乘以正交码序列(orthogonalsequence:沃尔什序列或dft序列)的各分量。进而,将二次扩频后的信号通过ifft(inversefastfouriertransform,快速傅立叶逆变换)变换为时间轴上的序列长度为12的信号。然后,对ifft后的信号分别附加cp,形成由7个sc-fdma码元构成的1时隙的信号。

来自不同终端的响应信号彼此使用与不同的循环移位量(cyclicshiftindex)对应的zac序列或与不同的序列号(orthogonalcoverindex:ocindex,正交覆盖指数)对应的正交码序列而进行扩频。正交码序列是沃尔什序列与dft序列的组。另外,正交码序列有时也称为块单位扩频码序列(block-wisespreadingcode)。因此,基站通过进行以往的解扩以及相关处理,能够分离这些进行了码复用的多个响应信号(参照非专利文献4)。

但是,各终端在各子帧中对发往本装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号进行盲判定,因此在终端侧不一定成功接收下行分配控制信号。在终端对某个下行单位频带中的发往本装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号的接收失败时,终端甚至连在该下行单位频带中是否存在发往本装置的下行线路数据都无法获知。因此,在对某个下行单位频带中的下行分配控制信号的接收失败时,终端也不生成对该下行单位频带中的下行线路数据的响应信号。该差错情况被定义为在终端侧不进行响应信号的发送的意义上的响应信号的dtx(dtx(discontinuoustransmission)ofack/nacksignals,ack/nack信号的断续传输)。

另外,在3gpplte系统(以下,有时称为“lte系统”)中,基站对上行线路数据及下行线路数据分别独立地进行资源分配。因此,在lte系统中,在上行线路中,发生终端(即适用lte系统的终端(以下称为“lte终端”))必须同时发送对下行线路数据的响应信号和上行线路数据的情况。在该情况下,使用时分复用(timedivisionmultiplexing:tdm)发送来自终端的响应信号以及上行线路数据。这样,通过使用tdm同时发送响应信号和上行线路数据,维持了终端的发送波形的单载波特性(singlecarrierproperties)。

另外,如图2所示,在时分复用(tdm)中,从终端发送的响应信号(“a/n”)占用对上行线路数据分配的资源(pusch(physicaluplinksharedchannel,物理上行共享信道)资源)的一部分(与映射有参考信号(rs:referencesignal)的sc-fdma码元相邻的sc-fdma码元的一部分)被发送到基站。图2中的纵轴的“副载波(subcarrier))”有时也称为“虚拟副载波(virtualsubcarrier)”或“时间连续信号(timecontiguoussignal)”,为了方便将sc-fdma发送机中汇聚输入到dft(discretefouriertransform,离散傅立叶变换)电路的“时间上连续的信号”表示为“副载波”。即,在pusch资源中,上行线路数据中的任意数据因响应信号而被删截(puncture)。因此,由于编码后的上行线路数据的任意比特被删截,使上行线路数据的质量(例如编码增益)大幅劣化。因此,基站例如通过对终端指示非常低的编码率,或者指示非常大的发送功率,对由删截造成的上行线路数据的质量劣化进行补偿。

另外,正在进行用于实现比3gpplte更高速的通信的高级3gpplte(3gpplte-advanced)的标准化。高级3gpplte系统(以下,有时称为“lte-a系统”)沿袭lte系统。在高级3gpplte中,为了实现最大1gbps以上的下行传输速度,导入能够以40mhz以上的宽带频率进行通信的基站和终端。

在lte-a系统中,为了同时实现基于数倍于lte系统中的传输速度的超高速传输速度的通信、以及对lte系统的向后兼容性(backwardcompatibility),将用于lte-a系统的频带划分成作为lte系统支持带宽的20mhz以下的“单位频带”。即,这里,“单位频带”是具有最大20mhz宽度的频带,被定义为通信频带的基本单位。在fdd(frequencydivisionduplex,频分复用)系统中,下行线路中的“单位频带”(以下,称为“下行单位频带”)也有时被定义为基于从基站通知的bch中的下行频带信息划分的频带,或由下行控制信道(pdcch)分布配置在频域时的分布宽度定义的频带。另外,上行线路中的“单位频带”(以下称为“上行单位频带”)也有时被定义为基于从基站通知的bch中的上行频带信息划分的频带,或在中心附近包含pusch(physicaluplinksharedchannel,物理上行共享信道)区域且在两端部包含用于lte的pucch的20mhz以下的通信频带的基本单位。另外,“单位频带”在高级3gpplte中有时以英语记载为componentcarrier(s)或cell。另外,有时也作为简称记载为cc(s)。

在tdd(timedivisionduplex,时分复用)系统中,下行单位频带和上行单位频带为同一频带,通过以时间分割来切换下行线路与上行线路,实现下行通信与上行通信。因此,在tdd系统的情况下,下行单位频带也可以表示为“单位频带中的下行通信定时”。上行单位频带也可以表示为“单位频带中的上行通信定时”。如图3所示,下行单位频带与上行单位频带的切换基于ul-dl配置(ul-dlconfiguration)。在图3所示的ul-dlconfiguration中,设定有每1帧(10毫秒)的下行通信(dl:downlink)和上行通信(ul:uplink)的以子帧为单位(即1毫秒单位)的定时。在ul-dlconfiguration中,通过变更下行通信与上行通信的子帧比例,能够构筑可灵活对应对下行通信的吞吐量和上行通信的吞吐量的要求的通信系统。例如,图3表示下行通信和上行通信的子帧比例不同的ul-dlconfiguration(config0~6)。另外,图3中,用“d”表示下行通信子帧,用“u”表示上行通信子帧,用“s”表示特殊(special)子帧。这里,特殊子帧是从下行通信子帧切换为上行通信子帧时的子帧。另外,在特殊子帧中,有时与下行通信子帧同样进行下行数据通信。此外,在图3所示的各ul-dlconfiguration中,将2帧的子帧(20子帧)分为用于下行通信的子帧(上段的“d”及“s”)和用于上行通信的子帧(下段的“u”),以两段进行表示。另外,如图3所示,对下行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ack/nack)通过分配了该下行数据的子帧的4子帧以上之后的上行通信子帧进行通知。

在lte-a系统中,支持使用了捆绑几个单位频带而成的频带的通信,即所谓的载波聚合(carrieraggregation,ca)。此外,虽然可以对每个单位频带设定ul-dlconfiguration,但适用lte-a系统的终端(以下称为“lte-a终端”)设想在多个单位频带间设定相同的ul-dlconfiguration而设计。

图4是用于说明对个别的终端适用的非对称的载波聚合及其控制时序的图。

如图4b所示,对于终端1,进行如下的设定(configuration),即,使用两个下行单位频带和左侧的1个上行单位频带进行载波聚合。另一方面,对于终端2,进行如下的设定,虽然进行使用与终端1相同的两个下行单位频带的设定,但在上行通信中利用右侧的上行单位频带。

并且,着眼于终端1时,构成lte-a系统的基站(即适用lte-a系统的基站(以下称为“lte-a基站”))与lte-a终端之间根据图4a所示的时序图,进行信号的发送和接收。如图4a所示,(1)终端1在与基站开始通信时,与左侧的下行单位频带取同步,并从称为sib2(systeminformationblocktype2,系统信息块类型2)的广播信号中,读取与左侧的下行单位频带成对的上行单位频带的信息。(2)终端1使用该上行单位频带,例如向基站发送连接请求,由此开始与基站的通信。(3)在判断为需要对终端分配多个下行单位频带的情况下,基站指示终端追加下行单位频带。但是,在该情况下,上行单位频带数不会增加,在作为个别终端的终端1中开始非对称载波聚合。

另外,在适用上述载波聚合的lte-a中,有时终端在多个下行单位频带中一次接收多个下行线路数据。在lte-a中,作为对该多个下行线路数据的多个响应信号的发送方法,具有信道选择(channelselection,也称为multiplexing(复用))、绑定(bundling)、以及dft-s-ofdm(discretefouriertransformspreadorthogonalfrequencydivisionmultiplexing,离散傅立叶变换扩频正交频分复用)格式。在信道选择中,终端根据有关多个下行线路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的模式,不仅改变用于响应信号的码元点,还改变映射响应信号的资源。与此相对,在绑定中,终端对根据有关多个下行线路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生成的ack或nack信号进行绑定(即,设为ack=1、nack=0,计算关于多个下行线路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的逻辑与(logicaland)),使用预先确定的1个资源发送响应信号。另外,在使用dft-s-ofdm格式的发送时,终端汇聚对多个下行线路数据的响应信号并进行编码(jointcoding,联合编码),使用该格式发送该编码数据(参照非专利文献5)。例如,终端可以根据差错检测结果的模式的比特数,进行利用了信道选择、绑定、或者dft-s-ofdm中的任一者的响应信号(ack/nack)的反馈。或者,基站也可以预先设定上述响应信号的发送方法。

如图5所示,信道选择是如下的方法:基于对于在多个下行单位频带(最大两个下行单位频带)接收到的、每个下行单位频带的多个下行线路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分别是ack还是nack,不仅改变响应信号的相位点(即,星座点(constellationpoint)),还改变用于发送响应信号的资源(以下有时也记载为“pucch资源”)。与此相对,绑定是如下的方法:将对于多个下行线路数据的ack/nack信号捆绑为1个信号,从预先确定的1个资源进行发送(参照非专利文献6、7)。以下,将对多个下行线路数据的ack/nack信号捆绑为1个而得到的信号有时称为捆绑ack/nack信号。

这里,作为终端经由pdcch接收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并接收了下行线路数据的情况下的、上行线路中的响应信号的发送方法,可以考虑以下的两个方法。

一个方法是,使用与pdcch所占用的cce(controlchannelelement:控制信道元素)一对一地相关联的pucch资源来发送响应信号的方法(implicitsignaling,暗示信令)(方法1)。即,在将面向基站下属的终端的dci配置在pdcch区域的情况下,各pdcch占用由1个或连续的多个cce构成的资源。另外,作为pdcch占用的cce数(cce聚合数:cceaggregationlevel),例如根据分配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数或者终端的传播路径状态,选择1、2、4、8中的1个。

另一个方法是从基站对于终端预先通知用于pucch的资源的方法(explicitsignaling,明示信令)(方法2)。即,在方法2中,终端使用预先从基站通知的pucch资源来发送响应信号。

另外,如图5所示,终端使用两个单位频带中的1个单位频带发送响应信号。这种的发送响应信号的单位频带被称为pcc(primarycomponentcarrier,主分量载波)或pcell(primarycell,主小区)。另外,除此以外的单位频带被称为scc(secondarycomponentcarrier,辅分量载波)或scell(secondarycell,辅小区)。例如,pcc(pcell)是发送与发送响应信号的单位频带有关的广播信息(例如sib2(systeminformationblocktype2))的单位频带。

此外,在方法2中,也可以从基站对终端预先通知多个终端间通用的面向pucch的资源(例如4个用于pucch的资源)。例如,终端可以采用如下的方法:基于scell内的dci中包含的2比特的tpc(transmitpowercontrol,发送功率控制)命令(发送功率控制命令),选择1个实际使用的面向pucch的资源。此时,该tpc命令也被称为ari(ack/nackresourceindicator,ack/nack资源指示符)。由此能够在明示信令时,在某个子帧中,某个终端使用通过明示信令通知的用于pucch的资源,在另一子帧中,另一终端使用相同的通过明示信令通知的用于pucch的资源。

另外,在信道选择中,与指示pcc(pcell)内的pdsch(physicaldownlinksharedchannel:物理下行共享信道)的pdcch所占用的、cce的开头cce索引一对一地相关联,分配上行单位频带内的pucch资源(在图5中是pucch区域1内的pucch资源)(暗示信令)。

这里,引用图5和图6说明将上述非对称的载波聚合适用于终端时的基于信道选择的arq控制。

例如,图5中,对于终端1,设定由单位频带1(pcell)、单位频带2(scell)构成的单位频带组(有时以英语记载为“componentcarrierset”,分量载波组)。在此情况下,在通过单位频带1、2各自的pdcch将下行资源分配信息从基站发送到终端1后,使用与该下行资源分配信息对应的资源发送下行线路数据。

另外,在信道选择中,表示对单位频带1(pcell)中的多个下行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和对单位频带2(scell)中的多个下行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的响应信号,被映射到pucch区域1内或者pucch区域2内包含的pucch资源中。另外,终端作为该响应信号,使用2种相位点(bpsk(binaryphaseshiftkeying,二相相移键控)映射)或者4种相位点(qpsk(quadraturephaseshiftkeying,四相相移键控)映射)中的任一者。即,在信道选择中,通过利用pucch资源和相位点的组合,能够表示对单位频带1(pcell)中的多个下行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和对单位频带2(scell)中的多个下行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的模式(pattern)。

这里,图6a示出了tdd系统中单位频带为两个的情况(pcell为1个,scell为1个的情况)下的差错检测结果的模式的映射方法。

此外,图6a设想了将发送模式设定为以下的(a)、(b)、(c)中任一者的情况。

(a)各单位频带仅支持下行1cw发送的发送模式。

(b)一单位频带仅支持下行1cw发送、且另一个单位频带最大支持下行2cw发送的发送模式。

(c)各单位频带最大支持下行2cw发送的发送模式。

此外,图6a设想m设定为以下(1)~(4)中任一者的情况,该m表示如下的数:对每个单位频带,通过1个上行通信子帧(以后记载为“ul(uplink)子帧”。图3所示的“u”)需要对基站通知几个下行通信子帧(以后记载为“dl(downlink)子帧”。图3所示的“d”或“s”)的差错检测结果。例如,在图3所示的config2中,通过1个ul子帧对基站通知4个dl子帧的差错检测结果,因而m=4。

(1)m=1

(2)m=2

(3)m=3

(4)m=4

即,图6a表示分别组合上述(a)~(c)以及上述(1)~(4)的情况下的差错检测结果的模式的映射方法。此外,如图3所示,m的值因ul-dlconfiguration(config0~config6)以及1帧内的子帧号(sf#0~sf#9)而异。另外,在图3所示的config5下,在子帧(sf)#2中m=9。但是,这种情况下,在lte-a的tdd系统中,终端不适用信道选择,而例如使用dft-s-ofdm格式通知差错检测结果。因此,图6a中,没有将config5(m=9)纳入上述组合中。

在(1)的情况下,差错检测结果的模式数以(a)、(b)、(c)的顺序,存在22×1=4模式,23×1=8模式,24×1=16模式。在(2)的情况下,差错检测结果的模式数以(a)、(b)、(c)的顺序,存在22×2=8模式,23×2=16模式,24×2=32模式。(3)、(4)的情况也是同样。

这里,设想1个pucch资源中映射的各相位点间的相位差最小也为90度的情况(即,每1个pucch资源最大映射4模式的情况)。此时,为了映射差错检测结果的所有模式所需的pucch资源数在差错检测结果的模式数最大的(4)且(c)的情况(24×4=64模式)下,需要24×4÷4=16个,不太现实。因此,在tdd系统中,通过将差错检测结果在空域中进行绑定(bundling),若需要则还在时域中进行绑定,从而有意识地减少差错检测结果的信息量。由此,限制进行差错检测结果模式的通知所需的pucch资源数。

在lte-a的tdd系统中,在(1)的情况下,终端对差错检测结果不进行绑定,以(a)、(b)、(c)的顺序,将4模式、8模式、16模式的差错检测结果模式分别映射到2个、3个、4个pucch资源(图6a的步骤3)。即,终端对每个在下行线路中设定了仅支持1cw(码字:codeword,)发送的发送模式(non-mimo,非多输入多输出)的单位频带,通知1比特的差错检测结果,对每个在下行线路中设定了最大支持2cw发送的发送模式(mimo,多输入多输出)的单位频带,通知2比特的差错检测结果。

在lte-a的tdd系统中,在(2)且(a)的情况下,终端也对差错检测结果不进行绑定而将8模式的差错检测结果模式映射到4个pucch资源(图6a的步骤3)。此时,终端对每1个下行单位频带通知2比特的差错检测结果。

在lte-a的tdd系统中,在(2)且(b)((2)且(c)也同样)的情况下,终端在空域中进行绑定(空间绑定:spatialbundling)在下行线路中设定有最大支持2cw发送的发送模式的单位频带的差错检测结果(图6a的步骤1)。在空间绑定中,例如,2cw的差错检测结果中,对至少一个cw的差错检测结果为nack的情况下,将空间绑定后的差错检测结果判定为nack。即,在空间绑定中,对2cw的差错检测结果取逻辑“与”(logicaland)。然后,终端将空间绑定后的差错检测结果(在(2)且(b)的情况下为8模式,在(2)且(c)的情况下为16模式)映射到4个pucch资源(图6a的步骤3)。此时,终端对每1个下行单位频带通知2比特的差错检测结果。

在lte-a的tdd系统中,在(3)或者(4),而且(a)、(b)或(c)的情况下,终端在空间绑定(步骤1)之后,在时域中进行绑定(时域绑定:time-domainbundling)(图6a的步骤2)。然后,终端将时域绑定后的差错检测结果模式,映射到4个pucch资源(图6a的步骤3)。此时,终端对每1个下行单位频带通知2比特的差错检测结果。

接着,使用图6b表示一例具体的映射方法。图6b是下行单位频带为2个(pcell为1个,scell为1个)的情况,并且设定“(c)各单位频带最大支持下行2cw发送的发送模式”且“(4)m=4”的情况的例子。

图6b中,pcell的差错检测结果在4个dl子帧(sf1~4)中,以(cw0,cw1)的顺序,为(ack(a),ack)、(ack,ack)、(nack(n),nack)、(ack,ack)。在图6b所示的pcell中,由于m=4,所以终端在图6a的步骤1中,对它们进行空间绑定(图6b的用实线包围的部分)。空间绑定的结果,在图6b所示的pcell的4个dl子帧中,依次得到ack、ack、nack、ack。进而,终端在图6a的步骤2中,对在步骤1得到的空间绑定后的4比特的差错检测结果模式(ack,ack,nack,ack)进行时域绑定(图6b的用虚线包围的部分)。由此,在图6b所示的pcell中,得到(nack,ack)的2比特的差错检测结果。

终端通过对图6b所示的scell也同样进行空间绑定和时域绑定,从而得到(nack,nack)的2比特的差错检测结果。

接着,终端在图6a的步骤3中,以pcell、scell的顺序,组合pcell以及scell的时域绑定后的各2比特的差错检测结果模式,汇集成4比特的差错检测结果模式(nack,ack,nack,nack)。终端对于该4比特的差错检测结果模式,使用图6a的步骤3所示的映射表,确定pucch资源(此时为h1)和相位点(此时为-j)。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3gppts36.211v10.1.0,“physicalchannelsandmodulation(release9),”march2011

非专利文献2:3gppts36.212v10.1.0,“multiplexingandchannelcoding(release9),”march2011

非专利文献3:3gppts36.213v10.1.0,“physicallayerprocedures(release9),”march2011

非专利文献4:seigonakao,tomofumitakata,daichiimamura,andkatsuhikohiramatsu,“performanceenhancementofe-utrauplinkcontrolchannelinfastfadingenvironments,”proceedingofieeevtc2009spring,april.2009

非专利文献5:ericssonandst-ericsson,“a/ntransmissionintheuplinkforcarrieraggregation,”r1-100909,3gpptsg-ranwg1#60,feb.2010

非专利文献6:zte,3gppran1meeting#57,r1-091702,“uplinkcontrolchanneldesignforlte-advanced,”may2009

非专利文献7:panasonic,3gppran1meeting#57,r1-091744,“ulack/nacktransmissiononpucchforcarrieraggregation,”may2009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如前所述,lte-a终端设想在多个单位频带间设定相同的ul-dlconfiguration而设计。

另一方面,正在研究提供lte-a的tdd系统的通信运营商在将频带新分配给lte-a服务时,进行如下的ul-dlconfiguration的设定。即,根据该通信运营商重视哪个服务,将新分配的频带的ul-dlconfiguration设定为与现有频带的ul-dlconfiguration有所不同。具体而言,在重视下行通信的吞吐量的通信运营商中,在新的频带中,使用dl子帧相对于ul子帧的比例大的ul-dlconfiguration(例如图3中是config3、config4或config5等)。由此,进行更灵活的系统构筑。

但是,迄今为止并未研究在单位频带之间ul-dlconfiguration不同的情况、即单位频带之间“m”的值不同的情况下的差错检测结果的绑定方法。

图7a及图7b表示一例单位频带之间ul-dlconfiguration不同的情况下的差错检测结果的通知方法。例如,在图7a及图7b中,设定了config1的单位频带(频率f1)为pcell,设定了config3的单位频带(频率f2)为scell。

图7a是在pcell和scell的各自的单位频带中,独立通知差错检测结果的方法。在图7a的方法中,终端能够对每个单位频带独立通知差错检测结果,因此复杂度较低。但是,图7a的方法中,对每2个单位频带需要用于发送差错检测结果(响应信号)的资源(a/n资源)。而且,图7a的方法中,基站对于2个单位频带的差错检测结果,需要并行(即,2列并行)进行解码处理。即,图7a的方法中,与对终端仅设定1单位频带(1cc)的3gpp版本10(rel-10)相比,需要2倍的a/n资源以及2倍的解码处理。

另外,在对终端最多设定5cc单位频带的情况下,最多需要与5cc相应的a/n资源。此外,基站中,最多需要进行5列并行(1cc的差错检测结果/1列并行)的差错检测结果的解码处理。这里,在单位频带间ul-dlconfiguration始终相同的情况下,各单位频带中的ul子帧的定时相同。因此,在对终端最多设定5cc单位频带的情况下,a/n资源量也只需要与1cc相应的a/n资源。而且,基站中的差错检测结果的解码处理在最多5cc设定时也只需要1列并行(1cc的对差错检测结果的处理)。与此相对,在单位频带间ul-dlconfiguration不同的情况下,需要最多5倍的a/n资源和解码处理量。

另一方面,图7b的方法是始终通过pcell集中通知各单位频带的差错检测结果的方法。即,图7b的方法中,通过pcell的ul子帧发送pcell和scell双方的差错检测结果。在图7b的方法中,终端始终从pcell通知差错检测结果,因此使用的a/n资源只需与pcell的1cc相应的资源即可。另外,基站中的差错检测结果的解码处理也只需1列并行(最多5cc的差错检测结果/1列并行)即可。

但是,根据对pcell和scell分别设定的ul-dlconfiguration的组合不同,scell的差错检测结果的通知定时与1cc时相比有时会有前后之差。例如,图7b中,对设定了config3的scell的子帧#0的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的、最早的通知定时为pcell的子帧#7。但是,如图3所示,在仅对单一的单位频带(1cc)设定有config3的情况下,对子帧#0的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的通知定时为子帧#4。这样,根据多个ul-dlconfiguration和子帧号的组合不同,差错检测结果的通知定时产生差异。在此情况下,基站和终端的与差错检测结果有关的处理变得非常复杂,并且基站和终端的开发阶段的测试用例(testcase)也增加。

关于处理的复杂化,使用图8更具体地进行说明。图8a至图8d中示出,对scell设定config3,对pcell设定与其不同的ul-dlconfiguration的情况下的、差错检测结果(a/n)的通知定时。在图8a至图8d的方法中,如图7b的方法所示,终端始终通过pcell通知对scell的下行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

图8a中,与图7b同样,在pcell设定有config1,在cell设定有config3。在图8b、图8c和图8d中,对pcell设定的ul-dlconfiguration分别与图8a不同,对pcell依次设定config0、config4、config2。这里,着眼于子帧#0,考虑终端在pcell的最早定时,通知对通过scell接收的下行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如图8a和图8d那样pcell为config1和config2的情况下,终端通过子帧#7通知对通过scell的子帧#0接收的下行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如图8b那样pcell为config0的情况下,终端通过子帧#4通知对通过scell的子帧#0接收的下行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如图8c那样pcell为config4的情况下,终端通过子帧#12(下一帧(1帧由10子帧构成)的子帧#2)通知对使用scell的子帧#0接收的下行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这样,在pcell与scell中设定不同的ul-dlconfiguration的情况下,终端在pcell的不同定时通知对通过scell的同一子帧接收的下行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即,根据多个ul-dlconfiguration的组合与接收scell中的下行数据的子帧号的组合不同,终端在pcell的各种不同的定时通知对该下行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因此,在图8a至图8d所示的方法中,基站和终端必须预先确定与多个ul-dlconfiguration(两种的情况下是7×7=49种)和子帧号(config5时为最大的9种)的组合相对应的差错检测结果的通知定时。该组合数非常之多,因此基站和终端中与差错检测结果的通知有关的处理非常复杂。另外,基站和终端的开发阶段的测试用例增加。

图9中示出数据表,其表示对应于两个小区(pcell和scell)的ul-dlconfiguration与接收下行数据的子帧号的组合的、差错检测结果的通知定时(通过pcell的哪个子帧通知)。图9a至图9g的多个数据表是scell的ul-dlconfiguration分别为config0至config6时的数据表。在各数据表的多个行,分别表示pcell的ul-dlconfiguration为config0至config6时的通知定时。另外,在多个列分别表示作为对通过scell的子帧号#0至#9接收的下行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的情况下的通知定时。另外,图9中,用斜线底纹表示在两个小区设定有相同ul-dlconfiguration时的通知定时,用点阵底纹表示由于ul-dlconfiguration的组合不同而分散的通知定时。

例如,如图9d所示,在scell为config3且pcell的ul-dlconfiguration与scell的ul-dlconfiguration不同(即config3以外)时的情况如下。即,在pcell为config0、config3或config6的情况下,对scell的子帧#0的接收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的通知定时为子帧#4。在pcell为config1或config2的情况下,上述通知定时为子帧#7。在pcell为config4或config5的情况下,上述通知定时为子帧#12(即下一帧(1帧由10子帧构成)的子帧#2)。

另外,在pcell为config0、config1、config4或config6的情况下,对scell的子帧#9的接收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的通知定时为子帧#13(即下一帧的子帧#3)。在pcell为config2的情况下,上述通知定时为子帧#17(即下一帧的子帧#7)。在pcell为config5的情况下,上述通知定时为子帧#22(即下下帧的子帧#2)。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使用多个单位频带的通信中适用arq,并且对每个单位频带设定的ul-dlconfiguration(ul子帧与dl子帧的比例)不同的情况下,不使通过scell接收的下行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的通知定时复杂分散。并且,由此提供可简化终端中的响应信号发送处理和基站中的响应信号接收处理的终端装置、基站装置以及发送接收方法。

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案的终端装置包括:接收单元,在设定有第一构成模式的第一分量载波和设定有与所述第一构成模式不同的第二构成模式的第二分量载波中接收下行数据,所述第一构成模式和所述第二构成模式分别是用于包含多个下行通信子帧和多个上行通信子帧的帧的多个构成模式中的任意一个,所述多个构成模式为上行/下行配置;响应信号生成单元,使用所述第二分量载波进行所接收的下行数据的差错检测,对于所述第二分量载波中的多个下行通信子帧的各下行通信子帧,生成表示差错检测结果的响应信号;以及发送单元,使用所述第一分量载波中的帧中的规定的上行通信子帧发送所述第二分量载波中的所述各下行通信子帧的响应信号,所述多个构成模式包含所述帧中的从下行通信切换到上行通信的切换点即下行/上行切换点的周期彼此不同的两个构成模式,在所述两个构成模式中,根据所述下行/上行切换点的周期设定所述规定的上行通信子帧。

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案的响应信号发送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设定有第一构成模式的第一分量载波和设定有与所述第一构成模式不同的第二构成模式的第二分量载波中接收下行数据,所述第一构成模式和所述第二构成模式分别是用于包含多个下行通信子帧和多个上行通信子帧的帧的多个构成模式中的任意一个,所述多个构成模式为上行/下行配置;使用所述第二分量载波进行所接收的下行数据的差错检测,对于所述第二分量载波中的多个下行通信子帧的各下行通信子帧,生成表示差错检测结果的响应信号;以及使用所述第一分量载波中的帧中的规定的上行通信子帧发送所述第二分量载波中的所述各下行通信子帧的响应信号,所述多个构成模式包含所述帧中的从下行通信切换到上行通信的切换点即下行/上行切换点的周期彼此不同的两个构成模式,在所述两个构成模式中,根据所述下行/上行切换点的周期设定所述规定的上行通信子帧。

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终端装置,使用包括第一单位频带(例如pcell的单位频带)和第二单位频带(例如scell的单位频带)的多个单位频带与基站装置进行通信,所述多个单位频带的每个设定有规定了1帧内的包括下行通信子帧和上行通信子帧的多种子帧的配置的构成模式,所述终端装置采用的结构包括:接收单元,通过所述多个单位频带分别接收下行数据;差错检测单元,检测各下行数据的差错;生成单元,生成表示由所述差错检测单元获得的各下行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的响应信号;以及控制单元,将所述响应信号发送到所述基站装置,在所述第一单位频带和所述第二单位频带中设定不同的所述构成模式,所述控制单元通过所述第一单位频带发送对通过所述第二单位频带接收的下行数据的响应信号,并且,在对通过所述第二单位频带接收的下行数据的响应信号的基准发送期间,在所述第一单位频带的子帧为下行通信子帧且所述第二单位频带的子帧为上行通信子帧的情况下,通过被设定于所述第一单位频带中的特定的上行通信子帧,发送对所述下行数据的响应信号,所述基准发送期间是,对应于在仅使用单一的单位频带与所述基站装置进行通信,并且所述单一的单位频带设定有与所述第二单位频带相同的构成模式的情况下,发送对所述下行数据的响应信号的上行通信子帧的期间,所述特定的上行通信子帧是按所述子帧的种类的切换点周期性出现的每个最小周期各设定一个,并且配置于所述最小周期内的同一期间的上行通信子帧。

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发送接收方法,用于基站装置与终端装置将无线信号使用包括第一单位频带和第二单位频带的多个单位频带进行发送和接收,所述多个单位频带的每个设定有规定了1帧内的包括下行通信子帧和上行通信子帧的多种子帧的配置的构成模式,所述发送接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所述基站装置对所述第一单位频带和所述第二单位频带设定不同的构成模式的步骤;所述终端装置通过所述多个单位频带分别接收下行数据的步骤;检测各下行数据的差错的步骤;生成表示所得到的各下行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的响应信号的步骤;以及在从接收所述第二单位频带的下行数据开始经过了生成所述响应信号所需的期间,在所述第一单位频带的子帧为下行通信子帧并且所述第二单位频带的子帧为上行通信子帧的情况下,通过被设定于所述第一单位频带中的特定的上行通信子帧,发送对所述下行数据的响应信号的步骤,从所述第二单位频带的下行数据的接收至经过所述响应信号的生成所需要的期间为止的期间是,对应于在仅使用单一的单位频带与所述基站装置进行通信,并且所述单一的单位频带设定有与所述第二单位频带相同的构成模式的情况下,发送对所述下行数据的响应信号的上行通信子帧的期间,所述特定的上行通信子帧是按所述子帧的种类的切换点周期性出现的每个最小周期各设定一个,并且配置于所述最小周期内的同一期间的上行通信子帧。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使用多个单位频带的通信中适用arq,并且对每个单位频带设定的ul-dlconfiguration(ul子帧与dl子帧的比例)不同的情况下,能够避免通过scell接收的下行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的通知定时复杂分散。由此,可简化终端中的响应信号发送处理和基站中的响应信号接收处理。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响应信号及参考信号的扩频方法的图。

图2是表示与pusch资源中的响应信号及上行线路数据的tdm的适用有关的动作的图。

图3是用于说明tdd中的ul-dlconfiguration的图。

图4a和4b是用于说明在个别的终端中适用的非对称载波聚合及其控制时序的图。

图5是用于说明信道选择的图。

图6a和6b是用于说明tdd中的绑定方法及映射方法的图。

图7a和7b是表示单位频带之间ul-dlconfiguration不同的情况下的响应信号的通知方法的图。

图8a-8d是表示对scell和pcell设定不同ul-dlconfiguration的情况下的响应信号的通知定时的图。

图9a-9g是表示对应于pcell和scell的ul-dlconfiguration与接收下行数据的子帧号的组合的、响应信号的通知定时的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终端的主要结构的方框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基站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终端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13a-13d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响应信号的通知定时的图。

图14a-14g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对应于pcell和scell的ul-dlconfiguration与接收下行数据的子帧号的组合的、响应信号的通知定时的图。

图15是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响应信号通知定时的确定方法的流程图。

图16a-16g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对应于pcell和scell的ul-dlconfiguration与接收下行数据的子帧号的组合的、响应信号的通知定时的图。

图17是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响应信号通知定时的确定方法的流程图。

图18是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与ulgrant(上行资源指示)的有无相对应的响应信号的通知定时和与ulgrant的有无相对应的类似于以往标准的通知定时的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基站的主要结构的方框图。

图20a和20b是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响应信号的延迟的图。

标号说明

100基站

200终端

101、208控制单元

102控制信息生成单元

103、105编码单元

104、107调制单元

106数据发送控制单元

108映射单元

109、218ifft单元

110、219cp附加单元

111、222无线发送单元

112、201无线接收单元

113、202cp去除单元

114pucch提取单元

115解扩单元

116序列控制单元

117相关处理单元

118a/n判定单元

119捆绑a/n解扩单元

120idft单元

121捆绑a/n判定单元

122重发控制信号生成单元

203fft单元

204提取单元

205、209解调单元

206、210解码单元

207判定单元

211crc单元

212响应信号生成单元

213编码和调制单元

214一次扩频单元

215二次扩频单元

216dft单元

217扩频单元

220时分复用单元

221选择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相同的结构元素附加相同的标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0是本实施方式的终端200的主要结构图。终端200使用包含第一单位频带以及第二单位频带的多个单位频带与基站100进行通信。另外,对于对终端200设定的各单位频带,设定构成1帧的子帧的构成模式(dl-ulconfiguration),该构成模式包含用于下行线路通信的下行通信子帧(dl子帧)以及用于上行线路通信的上行通信子帧(ul子帧)。在终端200中,提取单元204通过多个单位频带分别接收下行数据,crc单元211检测各下行数据的差错,响应信号生成单元212使用由crc单元211获得的各下行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来生成响应信号,控制单元208将响应信号发送到基站100。

控制单元208通过第一单位频带的子帧#2或子帧#7发送响应信号,该响应信号包含对通过第二单位频带接收到的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对于第一单位频带和第二单位频带,可以设定不同的ul-dlconfiguration。下面,有时将对第一单位频带设定的ul-dlconfiguration称为“第一ul-dlconfiguration”或“第一构成模式”。并且,有时将对第二单位频带设定的ul-dlconfiguration称为“第二ul-dlconfiguration”或“第二构成模式”。

[基站的结构]

图1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基站100的结构的方框图。在图11中,基站100具有控制单元101、控制信息生成单元102、编码单元103、调制单元104、编码单元105、数据发送控制单元106、调制单元107、映射单元108、ifft(inversefastfouriertransform,快速傅立叶逆变换)单元109、cp附加单元110、无线发送单元111、无线接收单元112、cp去除单元113、pucch提取单元114、解扩单元115、序列控制单元116、相关处理单元117、a/n判定单元118、捆绑a/n解扩单元119、idft(inversediscretefouriertransform,离散傅立叶逆变换)单元120、捆绑a/n判定单元121、以及重发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22。

控制单元101对资源分配对象终端(以下称为“目的地终端”,或简单地称为“终端”)200,分配(assign)用于发送控制信息的下行资源(即,下行控制信息分配资源)、以及用于发送下行线路数据的下行资源(即,下行数据分配资源)。该资源分配在对资源分配对象终端200设定的单位频带组所包含的下行单位频带中进行。另外,在与各下行单位频带中的下行控制信道(pdcch)对应的资源中,选择下行控制信息分配资源。另外,在与各下行单位频带中的下行数据信道(pdsch)对应的资源中,选择下行数据分配资源。另外,在存在多个资源分配对象终端200的情况下,控制单元101对各个资源分配对象终端200分配不同的资源。

下行控制信息分配资源与上述的l1/l2cch是同等的。即,下行控制信息分配资源由一个或多个cce构成。

另外,控制单元101确定(决定)在向资源分配对象终端200发送控制信息时使用的编码率。由于根据该编码率的不同控制信息的数据量是不同的,因此,具有能够映射该数据量的控制信息的数量的cce的下行控制信息分配资源由控制单元101分配。

而且,控制单元101将有关下行数据分配资源的信息输出到控制信息生成单元102。另外,控制单元101将有关编码率的信息输出到编码单元103。另外,控制单元101确定发送数据(即,下行线路数据)的编码率,输出到编码单元105。另外,控制单元101将有关下行数据分配资源以及下行控制信息分配资源的信息输出到映射单元108。其中,控制单元101进行控制,以将下行线路数据和对该下行线路数据的下行控制信息映射到同一下行单位频带中。

控制信息生成单元102生成包含与下行数据分配资源有关的信息的控制信息,将其输出到编码单元103。对每个下行单位频带生成该控制信息。另外,在存在多个资源分配对象终端200的情况下,为了区别资源分配对象终端200彼此,而在控制信息中包含目的地终端200的终端id。例如,控制信息中包含使用目的地终端200的终端id掩蔽的crc比特。该控制信息有时被称为“下行分配控制信息(controlinformationcarryingdownlinkassignment)”或“downlinkcontrolinformation(dci),下行控制信息”。

编码单元103根据从控制单元101获得的编码率,对控制信息进行编码,将编码后的控制信息输出到调制单元104。

调制单元104对编码后的控制信息进行调制,将得到的调制信号输出到映射单元108。

编码单元105将每个目的地终端200的发送数据(即,下行线路数据)以及来自控制单元101的编码率信息作为输入,对发送数据进行编码,将其输出到数据发送控制单元106。但是,在对目的地终端200分配多个下行单位频带的情况下,编码单元105对通过各下行单位频带发送的发送数据分别进行编码,将编码后的发送数据输出到数据发送控制单元106。

在初次发送时,数据发送控制单元106保持编码后的发送数据,并且输出到调制单元107。对每个目的地终端200保持编码后的发送数据。另外,对每个发送的下行单位频带,保持发往1个目的地终端200的发送数据。由此,不仅能够进行向目的地终端200发送的数据整体的重发控制,还能进行对每个下行单位频带的重发控制。

另外,在从重发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22获得对通过某个下行单位频带发送过的下行线路数据的nack或者dtx时,数据发送控制单元106将与该下行单位频带对应的保持数据输出到调制单元107。在从重发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22获得对通过某个下行单位频带发送过的下行线路数据的ack时,数据发送控制单元106删除与该下行单位频带对应的保持数据。

调制单元107对从数据发送控制单元106获得的编码后的发送数据进行调制,将调制信号输出到映射单元108。

映射单元108将从调制单元104获得的控制信息的调制信号映射到从控制单元101获得的下行控制信息分配资源所示的资源中,并输出到ifft单元109。

另外,映射单元108将从调制单元107获得的发送数据的调制信号映射到从控制单元101获得的下行数据分配资源(即,控制信息包含的信息)所示的资源(pdsch(下行数据信道))中,并输出到ifft单元109。

在映射单元108映射到多个下行单位频带中的多个子帧的控制信息和发送数据,由ifft单元109从频域信号转换为时域信号。转换后的信号在cp附加单元110中附加cp而成为ofdm信号后,在无线发送单元111中进行d/a(digitaltoanalog,数字至模拟)变换、放大以及上变频等发送处理,经由天线发送到终端200。

无线接收单元112经由天线接收从终端200发送的上行响应信号或参考信号,对上行响应信号或参考信号进行下变频、a/d变换等接收处理。

cp去除单元113去除在进行接收处理后的上行响应信号或参考信号中附加的cp。

pucch提取单元114从接收信号包含的pucch信号中,提取与预先通知给终端200的捆绑ack/nack资源对应的pucch区域的信号。这里,所谓捆绑ack/nack资源,如上所述,是应该发送捆绑ack/nack信号的资源,是采用dft-s-ofdm格式结构的资源。具体而言,pucch提取单元114提取与捆绑ack/nack资源对应的pucch区域的数据部分(即,配置捆绑ack/nack信号的sc-fdma码元)和参考信号部分(即,配置有用于解调捆绑ack/nack信号的参考信号的sc-fdma码元)。pucch提取单元114将提取的数据部分输出到捆绑a/n解扩单元119,将参考信号部分输出到解扩单元115-1。

另外,pucch提取单元114从接收信号包含的pucch信号中提取多个pucch区域,该多个pucch区域与对应于发送下行分配控制信息(dci)使用的pdcch所占用的cce的a/n资源、以及预先通知给终端200的多个a/n资源对应。这里,所谓a/n资源,是应该发送a/n的资源。具体而言,pucch提取单元114提取与a/n资源对应的pucch区域的数据部分(配置有上行控制信号的sc-fdma码元)和参考信号部分(配置有用于解调上行控制信号的参考信号的sc-fdma码元)。而且,pucch提取单元114将提取出的数据部分以及参考信号部分两者输出到解扩单元115-2。这样,通过从与cce相关联的pucch资源和对于终端200通知的特定的pucch资源中选择出的资源,接收响应信号。

序列控制单元116生成在从终端200通知的a/n、对a/n的参考信号、以及有可能对捆绑ack/nack信号的参考信号各自的扩频中使用的基序列(basesequence,即序列长度为12的zac序列)。另外,序列控制单元116分别确定与在终端200可能使用的pucch资源中有可能配置参考信号的资源(以下称为“参考信号资源”)对应的相关窗。而且,序列控制单元116将表示与捆绑ack/nack资源中有可能配置参考信号的参考信号资源对应的相关窗的信息以及基序列输出到相关处理单元117-1。序列控制单元116将表示与参考信号资源对应的相关窗的信息以及基序列输出到相关处理单元117-1。另外,序列控制单元116将表示与配置a/n以及针对a/n的参考信号的a/n资源对应的相关窗的信息以及基序列输出到相关处理单元117-2。

解扩单元115-1以及相关处理单元117-1进行从与捆绑ack/nack资源对应的pucch区域提取的参考信号的处理。

具体而言,解扩单元115-1使用终端200应在捆绑ack/nack资源的参考信号的二次扩频中使用的沃尔什序列,对参考信号部分进行解扩,将解扩后的信号输出到相关处理单元117-1。

相关处理单元117-1使用表示与参考信号资源对应的相关窗的信息以及基序列,求从解扩单元115-1输入的信号和在终端200中可能用于一次扩频的基序列之间的相关值。然后,相关处理单元117-1将相关值输出到捆绑a/n判定单元121。

解扩单元115-2以及相关处理单元117-2进行从与多个a/n资源对应的多个pucch区域中提取的参考信号和a/n的处理。

具体而言,解扩单元115-2使用终端200应在各a/n资源的数据部分以及参考信号部分的二次扩频中使用的沃尔什序列以及dft序列,对数据部分以及参考信号部分进行解扩,将解扩后的信号输出至相关处理单元117-2。

相关处理单元117-2使用表示与各a/n资源对应的相关窗的信息以及基序列,分别求从解扩单元115-2输入的信号和在终端200中可能用于一次扩频的基序列之间的相关值。然后,相关处理单元117-2将各个相关值输出到a/n判定单元118。

a/n判定单元118基于从相关处理单元117-2输入的多个相关值,判定终端200使用哪个a/n资源发送了信号,还是没有使用任何a/n资源。而且,a/n判定单元118在判定为终端200使用了某一a/n资源发送了信号的情况下,使用与参考信号对应的分量以及与a/n对应的分量进行同步检波,并将同步检波的结果输出到重发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22。另一方面,a/n判定单元118在判定为终端200没有使用任何a/n资源的情况下,将未使用a/n资源之事输出到重发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22。

捆绑a/n解扩单元119对与从pucch提取单元114输入的捆绑ack/nack资源的数据部分对应的捆绑ack/nack信号使用dft序列进行解扩,并将该信号输出到idft单元120。

idft单元120将从捆绑a/n解扩单元119输入的频域上的捆绑ack/nack信号,通过idft处理变换为时域上的信号,并将时域上的捆绑ack/nack信号输出到捆绑a/n判定单元121。

捆绑a/n判定单元121使用从相关处理单元117-1输入的捆绑ack/nack信号的参考信号信息,对从idft单元120输入的与捆绑ack/nack资源的数据部分对应的捆绑ack/nack信号进行解调。另外,捆绑a/n判定单元121对解调后的捆绑ack/nack信号进行解码,将解码结果作为捆绑a/n信息输出到重发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22。但是,在从相关处理单元117-1输入的相关值比阈值小,判定为终端200未使用捆绑a/n资源发送信号的情况下,捆绑a/n判定单元121将该情况输出到重发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22。

重发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22判定是否应重发通过下行单位频带发送过的数据(下行线路数据),基于判定结果生成重发控制信号。该判定基于从捆绑a/n判定单元121输入的信息、从a/n判定单元118输入的信息,以及差错检测结果的通知定时信息进行。根据预先在基站100和终端200之间确定的多个ul-dlconfiguration与子帧定时的组合,确定差错检测结果的通知定时信息。在判断为需要重发通过某个下行单位频带发送的下行线路数据的情况下,重发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22生成表示该下行线路数据的重发命令的重发控制信号,并将重发控制信号输出到数据发送控制单元106。另外,在判断为不需要重发通过某个下行单位频带发送的下行线路数据的情况下,重发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22生成表示不重发通过该下行单位频带发送过的下行线路数据的重发控制信号,并将重发控制信号输出到数据发送控制单元106。此外,重发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22中判定是否应重发数据所使用的、与多个ul-dlconfiguration和子帧定时的组合对应的差错检测结果的通知定时信息的细节将后述。

[终端的结构]

图1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终端200的结构的方框图。在图12中,终端200具有无线接收单元201、cp去除单元202、fft(fastfouriertransform,快速傅立叶变换)单元203、提取单元204、解调单元205、解码单元206、判定单元207、控制单元208、解调单元209、解码单元210、crc单元211、响应信号生成单元212、编码和调制单元213、一次扩频单元214-1、214-2、二次扩频单元215-1、215-2、dft单元216、扩频单元217、ifft单元218-1、218-2、218-3、cp附加单元219-1、219-2、219-3、时分复用单元220、选择单元221、以及无线发送单元222。

无线接收单元201经由天线接收从基站100发送的ofdm信号,对接收ofdm信号进行下变频、a/d变换等接收处理。此外,接收ofdm信号中包含:被分配到pdsch内的资源中的pdsch信号(下行线路数据)或者被分配到pdcch内的资源中的pdcch信号。

cp去除单元202去除进行接收处理后的ofdm信号中附加的cp。

fft单元203对接收ofdm信号进行fft,变换成频域信号,将得到的接收信号输出到提取单元204。

提取单元204根据输入的编码率信息,在从fft单元203获得的接收信号中提取下行控制信道信号(pdcch信号)。即,构成下行控制信息分配资源的cce(或r-cce)的数量根据编码率而变化,因此提取单元204以与该编码率对应的个数的cce为提取单位,提取下行控制信道信号。另外,对每个下行单位频带提取下行控制信道信号。提取出的下行控制信道信号被输出到解调单元205。

另外,提取单元204基于从后述的判定单元207获得的有关发往本装置的下行数据分配资源的信息,从接收信号中提取下行线路数据(下行数据信道信号(pdsch信号)),并输出到解调单元209。这样,提取单元204接收被映射到pdcch中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dci),通过pdsch接收下行线路数据。

解调单元205对从提取单元204获得的下行控制信道信号进行解调,将得到的解调结果输出到解码单元206。

解码单元206根据输入的编码率信息,对从解调单元205获得的解调结果进行解码,将得到的解码结果输出到判定单元207。

判定单元207对从解码单元206获得的解码结果中包含的控制信息是否为发往本装置的控制信息进行盲判定(监视)。以与上述的提取单位对应的解码结果为单位进行该判定。例如,判定单元207使用本装置的终端id对crc比特进行解蔽,将crc=ok(无差错)的控制信息判定为发往本装置的控制信息。并且,判定单元207将发往本装置的控制信息中包含的有关对本装置的下行数据分配资源的信息输出到提取单元204。

另外,在检测到发往本装置的控制信息(即下行分配控制信息)时,判定单元207将产生(存在)ack/nack信号之事通知给控制单元208。另外,在从pdcch信号中检测到发往本装置的控制信息时,判定单元207将有关该pdcch占用的cce的信息输出到控制单元208。

控制单元208根据从判定单元207输入的有关cce的信息,确定与该cce关联的a/n资源。而且,控制单元208将对应于与cce关联的a/n资源、或者预先从基站100通知的a/n资源的基序列及循环移位量输出到一次扩频单元214-1,将与该a/n资源对应的沃尔什序列以及dft序列输出到二次扩频单元215-1。并且,控制单元208将a/n资源的频率资源信息输出到ifft单元218-1。

另外,在判断为使用捆绑ack/nack资源发送捆绑ack/nack信号的情况下,控制单元208将对应于预先从基站100通知的捆绑ack/nack资源的参考信号部分(参考信号资源)的基序列及循环移位量输出到一次扩频单元214-2,将沃尔什序列输出到二次扩频单元215-2。并且,控制单元208将捆绑ack/nack资源的频率资源信息输出到ifft单元218-2。

另外,控制单元208将用于捆绑ack/nack资源的数据部分的扩频的dft序列输出到扩频单元217,将捆绑ack/nack资源的频率资源信息输出到ifft单元218-3。

另外,控制单元208指示选择单元221选择捆绑ack/nack资源或a/n资源中的任一者,并将所选择的资源输出到无线发送单元222。此外,控制单元208指示响应信号生成单元212根据所选择的资源生成捆绑ack/nack信号或ack/nack信号中的任一者。

解调单元209对从提取单元204获得的下行线路数据进行解调,将解调后的下行线路数据输出到解码单元210。

解码单元210对从解调单元209获得的下行线路数据进行解码,将解码后的下行线路数据输出到crc单元211。

crc单元211生成从解码单元210获得的解码后的下行线路数据,使用crc对每个下行单位频带进行差错检测,在crc=ok(无差错)的情况下将ack输出到响应信号生成单元212,在crc=ng(有差错)的情况下将nack输出到响应信号生成单元212。另外,crc单元211在crc=ok(无差错)的情况下,将解码后的下行线路数据作为接收数据输出。

响应信号生成单元212基于从crc单元211输入的、各下行单位频带中的下行线路数据的接收状况(下行线路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以及差错检测结果的通知定时信息来生成响应信号。这里,根据预先在基站100和终端200之间确定的多个ul-dlconfiguration与子帧定时的组合,确定差错检测结果的通知定时信息。在受来自控制单元208的生成捆绑ack/nack信号的指示的情况下,响应信号生成单元212生成作为专用数据分别包含每个下行单位频带的差错检测结果的捆绑ack/nack信号。另一方面,在受来自控制单元208指示了生成ack/nack信号的指示的情况下,响应信号生成单元212生成1码元的ack/nack信号。而且,响应信号生成单元212将生成的响应信号输出到编码和调制单元213。此外,响应信号生成单元212中所使用的、与多个ul-dlconfiguration和子帧定时的组合对应的差错检测结果的通知定时信息的细节将后述。

在输入了捆绑ack/nack信号的情况下,编码和调制单元213对输入的捆绑ack/nack信号进行编码和调制,生成12码元的调制信号,并输出到dft单元216。另外,在输入了1码元的ack/nack信号的情况下,编码和调制单元213对该ack/nack信号进行调制,并输出到一次扩频单元214-1。

与a/n资源以及捆绑ack/nack资源的参考信号资源对应的一次扩频单元214-1及214-2根据控制单元208的指示,使用与资源对应的基序列对ack/nack信号或参考信号进行扩频,并将扩频后的信号输出到二次扩频单元215-1、215-2。

二次扩频单元215-1、215-2根据控制单元208的指示,使用沃尔什序列或者dft序列对输入的一次扩频后的信号进行扩频,并输出到ifft单元218-1、218-2。

dft单元216汇聚12个输入的时间序列的捆绑ack/nack信号进行dft处理,由此得到12个频率轴上的信号分量。接着,dft单元216将12个信号分量输出到扩频单元217。

扩频单元217使用由控制单元208指示的dft序列,对从dft单元216输入的12个信号分量进行扩频,并输出到ifft单元218-3。

ifft单元218-1、218-2、218-3根据控制单元208的指示,使输入的信号与应该配置的频率位置相关联来进行ifft处理。由此,输入到ifft单元218-1、218-2、218-3的信号(即,ack/nack信号、a/n资源的参考信号、捆绑ack/nack资源的参考信号、捆绑ack/nack信号)被变换为时域的信号。

cp附加单元219-1、219-2、219-3将与ifft后的信号的末尾部分相同的信号作为cp附加到该信号的开头。

时分复用单元220将从cp附加单元219-3输入的捆绑ack/nack信号(即,使用捆绑ack/nack资源的数据部分发送的信号)和从cp附加单元219-2输入的捆绑ack/nack资源的参考信号,时分复用到捆绑ack/nack资源中。并且,时分复用单元220将得到的信号输出到选择单元221。

选择单元221根据控制单元208的指示,选择从时分复用单元220输入的捆绑ack/nack资源与从cp附加单元219-1输入的a/n资源中的任一者,将分配到所选择的资源中的信号输出到无线发送单元222。

无线发送单元222对从选择单元221获得的信号进行d/a变换、放大以及上变频等发送处理,并从天线发送到基站100。

[基站100和终端200的动作]

下面说明具有上述结构的基站100和终端200的动作。以下,为了后续的说明,将对pcell的单位频带与scell的单位频带设定不同ul-dlconfiguration的情况称为“2cc-不同配置设定”。并且,将对pcell的单位频带与scell的单位频带设定相同ul-dl配置的情况称为“2cc-相同配置设定”。另外,将对终端200仅设定单一的单位频带(1cc),并对该单位频带设定与比较对象的scell相同的ul-dlconfiguration的情况称为“1cc-scellconfiguration设定”。

在实施方式1中,在2cc-不同configuration设定的情况下,终端200始终通过pcell的单位频带的子帧#2或子帧#7,通知对通过scell的单位频带接收的下行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也就是说,在实施方式1中,2cc-不同configuration设定的情况下通知对scell的下行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的定时与1cc-scellconfiguration设定下通知通过相同子帧接收的下行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的定时不同。

此外,在2cc-相同configuration设定的情况下,终端200在与1cc-scellconfiguration设定的通知定时相同的定时,通过pcell的单位频带通知对scell的下行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换言之,在本实施方式中,在2cc-不同configuration设定的情况和2cc-相同configuration设定的情况下的、对scell的下行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的通知定时不同。

如图3所示,特殊子帧中包含dl/ul切换点(也称为保护期间、guardperiod(gp))。在config0、config1、config2和config6中,dl/ul切换点以5毫秒的周期出现。另外,在config3、config4和config5中,dl/ul切换点以10毫秒的周期出现。以下,将特殊子帧周期性出现的最小周期为5毫秒周期的ul-dlconfiguration配置称为“5毫秒周期的ul-dlconfiguration”。并且,将特殊子帧周期性出现的最小周期为10毫秒周期的ul-dlconfiguration称为“10毫秒周期的ul-dlconfiguration”。

之所以存在两种周期,是为了能够规定ul子帧与dl子帧(以及特殊子帧)的各种比例。ul子帧与dl子帧(以及特殊子帧)的比例在config0时为6:4,config6时为5:5,config1时为4:6,config3时为3:7,config2时为2:8,config5时为1:9。在5毫秒周期的ul-dlconfiguration中,对于各ul-dlconfiguration的dl/ul切换点总是存在于子帧#1。另外,在10毫秒周期的ul-dlconfiguration中,总是存在于子帧#1和子帧#6。这样,通过在多个ul-dlconfiguration之间将dl/ul切换点规定于相同定时,基站100和终端200能够分为较少的情况判断是否为特殊子帧。这里,如前所述,特殊子帧中包含dl/ul切换点,因此无论在哪个ul-dlconfiguration中,特殊子帧的下一子帧都必定是ul子帧。即,config0、config1、config2和config6中,子帧#2和子帧#7必定是ul子帧。10毫秒周期的ul-dlconfiguration(config3、config4和config5)中,子帧#2必定是ul子帧。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对pcell的单位频带设定10毫秒周期的ul-dlconfiguration的情况下,终端200通过子帧#2通知对scell的下行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子帧#2在全部ul-dlconfiguration中均为ul子帧。另外,在对pcell的单位频带设定5毫秒周期的ul-dlconfiguration的情况下,终端200通过子帧#2和子帧#7通知对scell的下行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

图13示出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的对scell的下行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通知定时的图。与图8a同样,图13a是对pcell设定config1,对scell设定config3的例子。图13b、图13c和图13d的例子是对pcell依次设定config0、config4、config2,对scell设定与图13a相同的config3的例子。这里,着眼于子帧#0,终端200通过设定为通知用子帧的子帧中最早定时的子帧,通知对通过scell接收的下行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终端200从接收下行数据开始直到通知差错检测结果为止,最少需要4毫秒(包含差错检测结果的响应信号的生成所需的时间)。因此,终端200通过从接收下行数据开始4毫秒以后的最早定时的子帧#2或子帧#7,通知对该下行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即,在图13a、图13b或图13d那样对pcell设定5毫秒周期的ul-dlconfiguration的情况下,终端200通过下一个出现的子帧#7通知差错检测结果。在图13c那样对pcell设定10毫秒周期的ul-dlconfiguration的情况下,终端200通过从接收开始4毫秒以后的最早定时的子帧#12(下一帧的子帧#2)通知差错检测结果。

这样,在对pcell和scell设定了不同的ul-dlconfiguration的情况下,终端200将通过pcell通知差错检测结果的定时限定为子帧#2或子帧#7。无论对pcell和scell设定的ul-dlconfiguration与终端200接收下行数据的scell的子帧号的组合是何种组合,上述通知定时都限定为子帧#2或子帧#7。即,差错检测结果的通知定时不会由于条件不同而复杂分散。因此,基站100和终端200能够简单地进行与差错检测结果有关的处理。另外,基站100和终端200的开发阶段的测试用例减少。

图14中示出数据表,其表示实施方式1的对应于两个小区(pcell和scell)的ul-dlconfiguration与接收下行数据的子帧号的组合的、差错检测结果的通知定时。与图9同样,图14表示在对scell设定某种ul-dlconfiguration的情况下,通过pcell的哪个子帧通知对通过scell的某个下行子帧接收的下行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另外,图14中,以斜线底纹表示对两个小区设定相同ul-dlconfiguration时的通知定时。

例如,如图14d所示,在scell为config3且pcell的ul-dlconfiguration与scell的ul-dlconfiguration不同(即config3以外)时的情况如下。即,在pcell为5毫秒周期的ul-dlconfiguration的情况下,对scell的子帧#0的接收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通知定时为子帧#7。在pcell为10毫秒周期的ul-dlconfiguration的情况下为子帧#12(即下一帧的子帧#2)。

另外,在pcell为5毫秒周期的ul-dlconfiguration的情况下,对scell的子帧#9的接收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通知定时为子帧#17(即下一帧的子帧#7)。在pcell为10毫秒周期的ul-dlconfiguration的情况下为子帧#22(即下下帧的子帧#2)。

另外,在pcell为5毫秒周期的ul-dlconfiguration的情况下,对scell的子帧#5的接收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通知定时为子帧#12(即下一帧的子帧#2)。在pcell为10毫秒周期的ul-dlconfiguration的情况下也为子帧#12(即下一帧的子帧#2)。

图15表示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的差错检测结果通知定时的确定方法的流程图。该确定流程以对pcell和scell设定不同ul-dlconfiguration的情况为前提。上述实施方式1的差错检测结果(ack/nack)的通知定时能够通过图15的确定流程求出。即,在确定通知定时的情况下,首先判别pcell的ul-dlconfiguration是10毫秒周期(特殊子帧周期性出现的最小周期)还是5毫秒周期(s100)。若判别结果为10毫秒周期,则通知定时确定为pcell的最早的子帧(sf)#2(s102)。若判别结果为5毫秒周期,则接着判别传输了scell的下行数据的pdsch的子帧号(s101)。其结果,若子帧号为“#0~#2、#9”,则通知定时确定为pcell的最早的子帧#7(s103)。若子帧号为“#4~#8”,则通知定时确定为pcell的最早的子帧#2(s101)。

在对pcell和scell设定了相同ul-dlconfiguration的情况下,终端200采用1cc的情况下规定的差错检测结果的通知定时。

在本实施方式中,终端200的控制单元208(参照图10)可以通过执行图15的确定流程来确定差错检测结果的通知定时。或者,终端200的控制单元208还可以将表示通过图15的确定流程确定的通知定时的表数据保持在存储器中,控制单元208读出该表数据来确定差错检测结果的通知定时。

在该实施方式1的发送接收方法中,着眼于以下状况和定时。即,着眼于对pcell和scell设定不同的ul-dlconfiguration,终端200通过scell接收了下行数据后,经过了生成该下行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所需的4毫秒之后的定时。此时,在scell为ul子帧,pcell为dl子帧的情况下,终端200无法在与1cc-scell配置设定的情况相同的定时通过pcell通知差错检测结果。但是,该实施方式1的终端200的控制单元208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简单地确定对上述下行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的通知定时。并且,终端200在多个ul-dlconfiguration共同的子帧号的期间,即在pcell的下一个子帧#2(5毫秒周期的ul-dlconfiguration的情况下,是下一个子帧#2或子帧#7)中通知差错检测结果。因此,简化终端200中的差错检测结果发送处理和基站100中的差错检测结果接收处理。

(实施方式2)

实施方式2中,终端200在如下的定时通过pcell通知对通过scell的单位频带接收的下行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即,在对于scell的下行数据,若为1cc-scell配置设定则成为通知定时的期间,pcell的子帧为ul子帧的情况下,终端200通过该ul子帧通知差错检测结果。若为1cc-scell配置设定则成为通知定时的期间,pcell的子帧为dl子帧的情况下,终端200在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定时通知差错检测结果。即,在该后者的情况下,终端200中,若对pcell设定10毫秒周期的ul-dlconfiguration,则通过下一个最早出现的子帧#2通知差错检测结果。另外,终端200中,若对pcell设定5毫秒周期的ul-dlconfiguration,则通过下一个最早出现的子帧#2或子帧#7通知差错检测结果。

如图3所示,多个ul-dlconfiguration中,除了子帧#2和子帧#7以外,还有在相同定时具有ul子帧的多个ul-dlconfiguration组合。例如,config0、config1、config3、config4和config6的子帧#3是ul子帧。因此,在对scell和pcell设定这些ul-dlconfig的情况下,可以有如下结论。即,在此情况下,对于若为1cc-scell配置设定则子帧#3成为通知定时的scell的下行数据,终端200能够在该通知定时通过pcell通知该差错检测结果。在config0、config1、config3、config4和config6中,对scell和pcell设定不同的ul-dlconfiguration的情况下也是同样。即,在满足上述条件的情况下,终端200能够利用1cc情况下的通知定时,通过pcell通知对通过scell接收的下行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另外,这样的通知定时是多个ul-dlconfiguration共同的定时,通知定时不会根据ul-dlconfiguration的组合不同而复杂分散。因此,这种情况下,使上述差错检测结果的通知定时与1cc-scell配置设定时的通知定时不同的必要性变少。

另一方面,在对pcell设定config2或config5的情况下,pcell的子帧#3为dl子帧。因此,在此情况下,对于若为1cc-scell配置设定则子帧#3成为通知定时的scell的下行数据,终端200无法在该通知定时通过pcell通知差错检测结果。因此,这种情况下,终端200需要使上述差错检测结果的通知定时与1cc-scell配置设定时的通知定时不同。

图16中示出表示实施方式2的、对应于两个小区(pcell和scell)的ul-dlconfiguration与通过scell接收下行数据的子帧号的组合的、差错检测结果的通知定时的数据表。具体而言,与图9或图14同样,图16表示在对scell设定某种ul-dlconfiguration的情况下,通过pcell的哪个子帧通知对通过scell的某个下行子帧接收的下行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另外,图16中,用斜线底纹表示对两个小区设定相同ul-dlconfiguration时的通知定时,用点阵底纹表示与1cc-scell配置设定时相同的通知定时。

例如,如图16d所示,在pcell的ul-dlconfiguration为#0或#6,并且接收scell的下行数据的子帧为#7、#8或#9的情况下,实施方式1和实施方式2的差错检测结果的通知定时不同。实施方式1的通知定时为子帧#12和#17,而实施方式2的通知定时为子帧#13和#14。该子帧#13和#14的通知定时与pcell的ul-dlconfiguration和scell的ul-dlconfiguration相同的情况下的通知定时相同。

图17表示用于说明实施方式2的差错检测结果通知定时的确定方法的流程图。该确定流程以对pcell和scell设定不同ul-dlconfiguration的情况为前提。在将通知定时确定时,首先,对于对scell的下行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判别在若为1cc-scell配置设定则成为通知定时的期间,pcell是否为ul子帧(ulsf)(s200)。作为该判别的结果,若为ul子帧,则上述差错检测结果的通知定时确定为pcell的该ul子帧(s201)。另一方面,若不是ul子帧,则根据图15的确定方法确定上述差错检测结果的通知定时(s202)。图16所示的实施方式2的差错检测结果(ack/nack)的通知定时通过该确定流程求出。

在本实施方式2中,终端200的控制单元208(参照图10)可以通过执行图15的确定流程来确定差错检测结果的通知定时。或者,终端200的控制单元208还可以将表示通过图17的确定流程确定的通知定时的表数据保持在存储器中,控制单元208读出该表数据来确定差错检测结果的通知定时。

根据该实施方式2的发送接收方法,在对pcell和scell设定不同ul-dlconfiguration的情况下,终端200通过pcell通知对scell的下行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此时,根据对pcell和scell分别设定的ul-dlconfiguration的编号与通过scell接收下行数据的子帧的编号的组合,确定差错检测结果的pcell的通知定时。实施方式2中,在上述组合为某一部分组合的情况下,差错检测结果的pcell中的通知定时限定于子帧#2或子帧#7。对pcell和scell分别设定的ul-dlconfiguration的编号的组合有49(=7×7)种,通过scell接收下行数据的子帧号最多有9种(config5的情况)。因而,它们的组合数非常之多,但对应于各组合的差错检测结果通知定时在大多数情况下限定于子帧#2或子帧#7,不会复杂分散。因此,简化终端200中的差错检测结果发送处理和基站100中的差错检测结果接收处理。另外,基站200和终端100的开发阶段的测试用例减少。

此外,根据实施方式2的发送接收方法,终端200通过pcell通知通过scell接收的下行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时,如果可能,则在与1cc-scell配置设定的情况相同的通知定时,通过pcell通知差错检测结果。即,实际的差错检测结果的通知定时与1cc-scell配置设定的情况的通知定时错开的状况为最小限度。即,即使对pcell和scell设定了不同的ul-dlconfiguration的情况下,与1cc-scell配置设定的情况以及2cc-相同配置设定的情况相比,差错检测结果的通知处理的内容(定时等)的变更也较少。因此,终端200中的差错检测结果发送处理和基站100中的差错检测结果接收处理,与1cc-scell配置设定的情况或者2cc-相同配置设定的情况的处理相同。由此,终端200和基站100的开发阶段的测试用例减少。

(实施方式3)

实施方式3的终端200在2cc-相同配置设定的情况下,与scell的单位频带中的上行数据(pusch)发送的有无无关,始终通过pcell通知对通过scell的单位频带接收的下行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具体而言,终端200通过pcell的pusch区域或pucch区域,通知该差错检测结果。另外,在2cc-不同配置设定的情况下,终端200与scell的单位频带中的上行数据(pusch)发送的有无无关,始终通过pcell通知对通过scell的单位频带接收的下行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

实施方式1和实施方式2中,2cc-不同配置设定的情况下对通过scell接收的下行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的通知定时,与若为1cc-scell配置设定则成为该差错检测结果的通知定时的定时不同。或者,换言之,在2cc-相同配置设定的情况和2cc-不同配置设定的情况下的、对终端200通过scell的单位频带接收的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的通知定时不同。接着,关于实施方式3的基站100和终端200的动作,对于如上所述差错检测结果的通知定时不同并且scell中上行数据发送存在的情况和不存在的情况,分别进行说明。

在高级lte版本10中,对于终端,对pcell的单位频带和scell的单位频带设定相同的ul-dl配置。并且,终端通过ul子帧中的pcell的上行控制信道(pucch)区域,通知对通过pcell接收的下行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和对通过scell接收的下行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在该ul子帧中,终端通过scell发送上行数据的情况下,终端以如下方式通知差错检测结果。即,终端与scell的上行数据一起,追加通过pcell先前接收的下行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和通过scell先前接收的下行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通过scell的上行数据信道(pusch)区域进行通知。为了在上行发送中维持低papr(peak-to-averagepowerratio,峰均功率比)的单载波特性,进行这样的通过单一信道的传输。

图18表示对于与scell中的上行数据发送的有无相对应的差错检测结果的通知定时,对比实施方式3的方法(a)与类似于高级lte版本10的方法(b)的说明图。图18中,示出对pcell的单位频带和scell的单位频带设定了不同的ul-dlconfiguration的情况。此外,对它们设定相同的ul-dlconfiguration的情况下也是同样的内容。图18中的(a)行表示无scell的ulgrant(对于终端在scell的指定ul子帧中分配上行数据用资源的控制信息)、即无上行数据发送的情况。(b)行表示有scell的ulgrant、即有上行数据发送的情况。

在图18的例子中,基站100通过子帧#0向终端200通知scell的dlassignment(分配下行数据的资源的控制信息),终端200通过该子帧接收下行数据。在(a)行的例子中,未通知scell的ulgrant,因此终端200通过pcell的子帧#7通知对通过scell的子帧#0接收的下行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在通知该差错检测结果时,若对pcell进行了上行数据的资源分配,则终端200通过pcell的pusch区域通知差错检测结果。另一方面,若对pcell未进行上行数据的资源分配,则终端200通过pcell的pucch区域通知该差错检测结果。

与此相对,在(b)行的例子中,基站100通过子帧#0向终端200通知scell的ulgrant,将scell的子帧#4的pusch区域的资源分配给终端200,用于上行数据的发送。在此情况下,在(b)类似于高级lte版本10的方法中,终端通过scell的子帧#4的pusch区域,通知对通过scell的子帧#0接收的下行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不过,基站100无法把握终端是否正确接收了向终端通知的dlassignment以及ulgrant。因此,基站100必须考虑终端接收dlassignment以及ulgrant失败的情况。具体而言,在(b)的方法中,基站100需要确认,通过下面的1、2或3中的哪一者通知对通过scell的子帧#0接收的下行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1、(b)-(b)所示的子帧#4的pusch区域;2、(a)-(b)所示的pcell的子帧#7的pucch区域;3、(a)-(b)所示的pcell的子帧#7的pusch区域。这样,在(b)类似于高级lte版本10的方法中,基站100需要跨越多个单位频带和多个定时进行对某个下行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的确认。因此,基站100中的差错检测结果的解码处理变得复杂。

对此,在图18(a)所示的本实施方式3的方法中,即使在通过scell通知ulgrant,并通过scell的pusch区域发送上行数据的情况下,终端200也始终通过pcell通知scell的差错检测结果。图18(b)-(a)示出该通知的具体例。即,基站200通过子帧#0向终端100通知scell的ulgrant,终端100通过scell的子帧#4的pusch区域发送上行数据。并且,在此情况下,终端200也通过pcell的子帧#7通知对通过scell的子帧#0接收的下行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

即,在实施方式3的发送接收方法中,终端200与scell的pusch区域的有无无关,始终通过pcell的pucch区域或pusch区域发送对通过scell接收的下行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由此,基站100只要确认将对通过scell发送的下行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通过pcell的pucch区域通知,还是通过pcell的pusch区域通知即可。换言之,基站100无须跨越多个单位频带和多个定时进行上述确认。因此,在实施方式3的发送接收方法中,虽然在2cc-相同配置设定的情况和2cc-不同配置设定的情况下的、scell的差错检测结果的通知定时不同,但基站100能够简单地进行差错检测结果的解码处理。

此外,实施方式3的发送接收方法并非只能适用于实施方式1或实施方式2的结构。即,不限于对如下结构的适用:在2cc-相同配置设定的情况和2cc-不同配置设定的情况下的、对scell的下行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的通知定时不同的结构。这里,实施方式3的发送接收方法是指,即使在通过scell通知ulgrant,并通过scell的pusch区域发送上行数据的情况下,终端200也通过pcell通知scell的差错检测结果的方法。

该实施方式3的发送接收方法例如还能够同样适用于如下结构:如图7b所示,在2cc-不同配置设定的情况下,终端200通过可通知的最早的pcell的ul子帧、通知scell的差错检测结果的结构。例如,终端200对于通过设定了config3(参照图3)的scell的子帧#9接收的下行数据,在2cc-相同配置设定的情况下,通过下一帧的子帧#4通知差错检测结果。与此相对,如图7b所示,在通过pcell的最早的定时通知对通过scell接收的下行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的情况下,终端200通过下一帧的子帧#3,通知对该下行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将实施方式3的方法适用于图7b的情况如下。即,图7b中,即使在通过scell的下一帧的子帧#4进行pusch发送的情况下,终端200也通过pcell的下一帧的子帧#3,通知对通过scell的子帧#9接收的下行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因此,基站100无须跨越多个单位频带和多个定时进行差错检测结果的判断,基站100能够简单地进行差错检测结果的解码处理。

另外,实施方式3的发送接收方法并非只能适用于上述图7b及图8的结构、图14所示的实施方式1的结构、和实施方式2的结构。该实施方式3的方法能够适用于:在2cc-不同配置设定的情况和2cc-相同配置设定的情况下的、对scell的下行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的通知定时不同的任意结构。并且,由此获得相同的效果。

(实施方式4)

实施方式4的发送接收方法在实施方式1和实施方式2的方法的基础上,还对基站100向终端200通知dlassignment的子帧附加限制,以减小差错检测结果的延迟。

图19是实施方式4的基站100的主要结构图。基站100包括:控制单元101,确定发往终端200的下行数据的资源分配;控制信息生成单元102,基于控制单元101的确定,生成包含dlassignment的控制信息;以及向终端200发送下行数据和控制信息的无线发送单元111等。

图20是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差错检测结果的延迟的图。在实施方式1和实施方式2的方法中,使对scell的下行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的通知定时与1cc-scell配置设定的情况下的通知定时不一致错开而不同。因此,有时差错检测结果的延迟大于1cc-scell配置设定的情况。该通知定时的延迟(自1cc-scell配置设定的情况的通知定时起的延迟)在对pcell设定5毫秒周期的ul-dlconfiguration的情况下,最大为4毫秒。即,如图20所示,终端200通过子帧#7通知若为1cc-scell配置设定则通过子帧#3通知的差错检测结果。另外,在对pcell设定10毫秒周期的ul-dlconfiguration的情况下,差错检测结果的延迟最大为9毫秒。即,终端200通过下一帧的子帧#2通知若为1cc-scell配置设定则通过子帧#3通知的差错检测结果。

在实施方式4中,基站100将差错检测结果的通知定时的延迟(自1cc-scell配置设定的通知定时起的延迟)规定为最大值(例如4毫秒)以内。并且,为了不发生超过该最大值的差错检测结果通知,基站100限制对终端200发送下行数据的子帧、即通知dlassignment的子帧。具体而言,基站100对于在发送下行数据的情况下差错检测结果超过最大值的子帧,禁止dlassignment的通知。由此,基站100能够将差错检测结果的延迟限制在最大值以内。

此外,在对pcell设定10毫秒周期的ul-dlconfiguration的情况下,差错检测结果的延迟量变得更大。因此,基站100或者终端200可以将能够对pcell设定的ul-dlconfiguration仅限制为5毫秒周期的ul-dlconfiguration(config0、config1、config2和config6)。通过该方法,终端200也能够将差错检测结果的通知定时的延迟限制为上述最大值(4毫秒)以下。

但是,在对pcell限制了10毫秒周期的ul-dlconfiguration的设定的情况下,有时基站100会对pcell内的其他终端造成影响。即,在pcell内存在不支持对多个单位频带设定不同ul-dlconfiguration的终端的情况下,若限制pcell的ul-dlconfiguration,则上述终端无法使用10毫秒周期的ul-dlconfiguration进行通信。另一方面,如实施方式4这样,基站100采用限制通知dlassignment的子帧的结构,由此可获得不对pcell内的其他终端造成影响的效果。

此外,实施方式1至4中,示出了在tdd系统中,多个单位频带之间ul-dlconfiguration不同的情况的例子。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在对pcell设定tdd频带,对scell至少设定下行线路的fdd频带的情况下,也同样能够适用本发明。

另外,上述本发明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使用的各功能块通常被作为集成电路的lsi(largescaleintegration,大规模集成电路)来实现。这些功能块既可以被单独地集成为单芯片,也可以包含一部分或全部地被集成为单芯片。再有,虽然此处称为lsi,但根据集成程度,可以被称为ic(integratedcircuit,集成电路)、系统lsi、超大lsi(superlsi)、或特大lsi(ultralsi)。另外,实现集成电路化的方法不仅限于lsi,也可使用专用电路或通用处理器来实现。也可以使用可在lsi制造后编程的fpga(fieldprogrammablegate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可重构lsi内部的电路单元的连接或设定的可重构处理器。再者,随着半导体的技术进步或随之派生的其它技术的出现,如果出现能够替代lsi的集成电路化的新技术,当然可利用该新技术进行功能块的集成化。例如,还存在着适用生物技术等的可能性。另外,上述本发明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使用的各功能块还能够利用通过计算机执行程序来发挥作用的软件,或者软件与硬件的协作来实现。

2011年8月10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11-174888号所包含的说明书、说明书附图和说明书摘要的公开内容全部引用于本申请。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有用于移动通信系统等。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