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49980阅读:107来源:国知局
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终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在相关技术中,用户对于电子设备的屏占比要求越来越高,使得电子设备的前置摄像头成为影响电子设备屏占比的重要因素。前置摄像头通常设置于电子设备的屏幕上方;而随着屏占比的增大,电子设备屏幕的上方区域越来越小、甚至部分电子设备已经不存在屏幕的“上方区域”,使得相关技术中的前置摄像头方案无法实施,勉强实施将导致对屏幕显示区域的占用,还会破坏屏幕的整体性、影响电子设备的整体美观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提供一种电子设备,以解决相关技术中的不足。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的侧边区域设有开口;

摄像头模组,所述摄像头模组装配于所述壳体内;

光线传导装置,所述光线传导装置姿态可变地与所述壳体配合组装;当所述光线传导装置切换至第一姿态时,所述光线传导装置可将面板侧的光线通过所述开口传导至所述摄像头模组的镜头,当所述光线传导装置切换至第二姿态时,所述光线传导装置可封闭所述开口。

可选的,所述开口位于所述壳体顶部的侧边区域。

可选的,所述摄像头模组装配于所述壳体内时,所述摄像头模组的镜头朝向所述开口,且所述摄像头模组的镜头方向垂直于所述面板侧的光线的入射方向。

可选的,所述光线传导装置包括镜面;当所述光线传导装置处于所述第一姿态时,所述镜面朝向所述面板侧的光线的入射方向、所述摄像头模组的镜头方向之间。

可选的,所述光线传导装置包括直角棱镜;当所述光线传导装置处于所述第一姿态时,所述直角棱镜的斜面朝向所述面板侧的光线的入射方向和所述摄像头模组的镜头方向之间,以将所述面板侧的光线传导至所述摄像头模组的镜头。

可选的,所述直角棱镜包括等腰直角棱镜。

可选的,还包括:

盖体,所述盖体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以开启或封闭所述开口;

其中,所述光线传导装置装配于所述盖体的底面;当所述盖体向外开启时,所述光线传导装置切换至所述第一姿态,当所述盖体封闭所述开口时,可使所述光线传导装置切换至所述第二姿态。

可选的,所述盖体的侧边沿设有凸起、所述开口的内边沿设有配合与所述凸起的插孔;其中,所述盖体通过所述凸起与所述插孔之间的配合,实现与所述壳体之间的相对转动,以切换所述光线传导装置的姿态。

可选的,还包括:

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光线传导装置实现姿态切换。

可选的,还包括:

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连接至所述驱动装置,用于在接收到摄像头启用指令时向所述驱动装置发送第一姿态控制命令,以使所述驱动装置将所述光线传导装置驱动至所述第一姿态,在接收到摄像头关闭指令时向所述驱动装置发送第二姿态控制命令,以使所述驱动装置将所述光线传导装置驱动至所述第二姿态。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子设备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壳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光线传导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光线传导装置的姿态切换示意图。

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光线传导装置处于的第一姿态时的面板侧示意图。

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光线传导装置处于的第一姿态时的背板侧示意图。

图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沿图6所示的b-b方向的剖视图。

图8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光线传导装置处于的第二姿态时的面板侧示意图。

图9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光线传导装置处于的第二姿态时的背板侧示意图。

图10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对光线传导装置实现驱动控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本申请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应当理解,尽管在本申请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申请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地,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取决于语境,如在此所使用的词语“如果”可以被解释成为“在……时”或“当……时”或“响应于确定”。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子设备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电子设备可以包括:壳体1、屏幕模组2、摄像头模组3、光线传导装置4等结构。壳体1的内部形成一容置空间,可以用于装配摄像头模组3或其他未提及的功能模组。

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壳体1包括侧边框11和背板12;该侧边框11可以包括左侧边框111、右侧边框112、顶侧边框113和底侧边框(图中未示出)等,以用于构成电子设备的侧边结构。背板12位于壳体1的背面(即图1所示的左侧),而壳体1的正面(即图1所示的右侧)开放、以使得该壳体1与屏幕模组2进行配合组装。其中,在一实施例中,背板12可与侧边框11呈一体结构;而在另一实施例中,背板12与侧边框11可呈分体式结构,以使得侧边框11与背板12进行配合组装形成该壳体1。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的顶侧边框113上可以设有开口1130;在其他实施例中,开口1130可以开设于侧边框11上除顶侧边框113之外的其他侧边区域,比如左侧边框111、右侧边框112或底侧边框等,本公开并不对此进行限制。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壳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开口1130可使侧边框11的顶侧边框113断开。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开口1130可以仅为顶侧边框113上的部分缺失,而避免造成顶侧边框113的断开,以使得侧边框11保持更佳的完整度和结构强度。

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光线传导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光线传导结构4可以安装在盖体5上,使得该光线传导结构4可与该盖体5同步运动,从而通过该盖体5实现对该光线传导结构4的姿态切换。

在一实施例中,盖体5的侧边缘可以包括如图3所示的凸起50,而开口1130的侧边缘可以设有如图2所示的插孔1131,该凸起50可以插入该插孔1131,从而可以通过凸起50与插孔1131之间的相互配合,实现该盖体5与壳体1之间的相对转动;同时,由于光线传导装置4装配在盖体3上,使得该光线传导装置4可以在盖体5的带动下,实现在该光线传导装置4与壳体1之间实现相对转动。

在其他实施例中,光线传导装置4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实现与壳体1之间的相对转动,而并不一定基于盖体5实现;换言之,盖体5并非本公开技术方案中的必要结构。

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光线传导装置的姿态切换示意图。如图4所示,光线传导装置4可以至少在两个姿态之间实现切换,包括:图4中通过虚线绘制出处于第一姿态的光线传导装置4,此时盖体5处于对开口1130的开启状态,而光线传导装置4位于壳体1的外部;图4中通过实线绘制出处于第二姿态的光线传导装置4,此时盖体5可对开口1130进行封闭,而光线传导装置4位于壳体1的内部。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光线传导装置4并不一定通过转动的方式实现姿态切换,例如伸缩、平移等其他任意运动方式,均可以被应用于实现光线传导装置4与壳体1之间的相对运动,从而实现该光线传导装置4的姿态切换,本公开并不对此进行限制。

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光线传导装置处于的第一姿态时的面板侧示意图。如图5所示,当光线传导装置4处于第一姿态时,摄像头模组3位于壳体1的内部、光线传导装置4从壳体1内部伸出,以将面板侧的光线传导至摄像头模组3,从而将该摄像头模组3实现为前置摄像头。但是,由于光线传导装置4、摄像头模组3等不会占用屏幕模组2的任何空间,因而有助于在电子设备上获得尽可能大的屏占比,甚至形成全面屏(即电子设备的面板侧完全或基本完全被屏幕模组2的显示区域覆盖)。

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光线传导装置处于的第一姿态时的背板侧示意图。如图6所示,当光线传导装置4处于第一姿态时,盖体5掀起、使得开口1130被打开,使得光线传导装置4能够从壳体1内部移出,以用于对面板侧的光线进行接收和传导。

图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沿图6所示的a-a方向的剖视图。如图7所示,光线传导装置4从壳体1的内部移出后,使得面板侧的光线可以射向该光线传导装置4,比如该面板侧的光线的入射方向为图7所示的从右向左;而在该光线传导装置4的作用下,可改变该面板侧的光线的传导方向,使得该面板侧的光线由“从右向左”变为“从上向下”,从而最终使该面板侧的光线透过开口1130、射向摄像头模组3的镜头,以由该摄像头模组3利用面板侧的光线完成拍摄操作。

那么,通过将壳体1内部的摄像头模组3的镜头朝向(比如从下向上)开口1130,即便屏幕模组2上并未开设适配该摄像头模组3的开孔(在相关技术中,面板侧的光线直接透过该开孔并射向摄像头模组3的镜头),仍然能够通过光线传导装置4采集到面板侧的光线,并促使摄像头模组3完成对面板侧的拍摄,即摄像头模组3能够实现相关技术中“前置摄像头”的功能。

图8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光线传导装置处于的第二姿态时的面板侧示意图。如图8所示,当光线传导装置4处于第二姿态时,光线传导装置4、摄像头模组3等均位于壳体1的内部,用户从图8所示的面板侧进行查看时,仅能够看到屏幕模组2等,即光线传导装置4、摄像头模组3等不会占用屏幕模组2的任何空间,有助于获得尽可能大的屏占比,甚至形成全面屏。

图9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光线传导装置处于的第二姿态时的背板侧示意图。如图9所示,当光线传导装置4处于第二姿态时,盖体5可以对开口1130实现封闭;其中,盖体5可以与该开口1130实现规格适配,使得该盖体5可以恰好填充该开口1130在侧边框11上形成的缺失,使得侧边框11可以在视觉上表现得更加一体化,以保障电子设备的整体美观度。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光线传导装置4可以采用任意结构,只要其能够实现上述如图7等示出的实施例即可,本公开并不对此进行限制;举例而言:

在一实施例中,光线传导装置4可以包括镜面。当光线传导装置4处于第一姿态时,如图7所示,该镜面可以朝向面板侧的光线的入射方向(呈水平方向,比如从右向左)、摄像头模组3的镜头方向(呈垂直方向,比如从下向上)之间,比如该镜面可以与上述的入射方向、镜头方向分别呈45°夹角,使得面板侧的光线能够被该镜面传导至摄像头模组3的镜头。

在另一实施例中,光线传导装置4可以包括直角棱镜,比如等腰直角棱角等,本公开并不对此进行限制;当光线传导装置4处于第一姿态时,如图7所示,直角棱镜的斜面朝向面板侧的光线的入射方向和摄像头模组13的镜头之间,比如该斜面可以与上述的入射方向、镜头方向分别呈45°夹角,以将面板侧的光线传导至摄像头模组3的镜头。

在其他实施例中,直角棱镜还可以采用其他装配方式,而并不一定将斜面朝向面板侧的光线。例如,还可以将直角棱镜的第一直角面朝向面板侧的光线,使得面板侧的光线可以由该第一直角面射入直角棱镜内部后,经过斜面反射至第二直角面,并从第二直角面出射至摄像头模组3的镜头。

在一实施例中,用户可以手动向光线传导装置4、盖体5(或者其他可与光线传导装置4同步运动的结构)施力,以实现对光线传导装置4的姿态切换。例如,用户可以手动掀起盖体5、以使得光线传导装置4切换至第一姿态,或者用户可以手动盖上盖体5、以使得光线传导装置4切换至第二姿态。

图10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对光线传导装置实现驱动控制的示意图。如图10所示,电子设备可以包括伺服电机等驱动装置6,该驱动装置6可以驱动光线传导装置4实现姿态切换。例如,驱动装置6可以直接对光线传导装置4进行驱动、以使得光线传导装置4实现运动和姿态切换;或者,当光线传导装置4可与盖体5等其他结构同步运动时,驱动装置6还可以对盖体5等其他结构进行驱动、以带动光线传导装置4实现运动和姿态切换。

本公开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对驱动装置6进行控制。在一实施例中,电子设备上可以包括如图10所示的控制装置7,比如该控制装置7可以包括电子设备内部的cpu等,本公开并不对此进行限制。控制装置7可以连接至驱动装置6,该控制装置7可以在接收到前置摄像头启用指令(比如用户触发电子设备上的物理按键、启用电子设备上的软件功能等,本公开并不对此进行限制)时向驱动装置6发送第一姿态控制命令,以使驱动装置6将光线传导装置4驱动至第一姿态,以及该控制装置7可以在接收到摄像头关闭指令(比如用户触发电子设备上的物理按键、启用电子设备上的软件功能等,本公开并不对此进行限制)时向驱动装置6发送第二姿态控制命令,以使驱动装置6将光线传导装置4驱动至第二姿态。

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控制驱动装置6。例如,电子设备上可以配置有针对该驱动装置6的功能按键(物理按键或虚拟按键),用户可以通过触发该功能按键,控制驱动装置6的驱动逻辑,使其驱动光线传导装置4实现姿态切换。

综上所述,本公开通过改进电子设备的结构,比如通过采用光线传导装置等结构,可使摄像头模组能够实现前置摄像头的摄像功能的同时,避免占用屏幕模组的面板空间,有助于增大电子设备的屏占比,甚至实现全面屏。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公开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