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71477阅读:475来源:国知局
耳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声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耳机。



背景技术:

目前,耳机已经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随身装备,现有技术中很多耳机的主体部分通常采用硬质材质,该主体部分佩戴至人耳的耳甲腔内时,一方面,由于硬质材质的主体部分与耳甲腔接触不紧密,存在缝隙,导致外部的环境噪音容易进入,隔音效果不佳,而且,从耳机的出音孔出来的声音容易泄漏至外部,发生漏音现象;另一方面,由于硬质材质的主体部分会压迫人耳的耳甲腔表面,降低佩戴时的舒适性,用户体验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的耳机隔音效果、佩戴时舒适性不佳以及发生漏音现象的问题,提供一种入耳式耳机。

一种耳机,包括:

耳机壳体,所述耳机壳体包括固定连接的前壳和后壳,所述前壳和所述后壳围合形成一音腔,所述前壳设有与所述音腔连通的出音孔;

发声机构,所述发声机构设于所述音腔内;

软质胶套,所述软质胶套套设在所述前壳与所述后壳的连接处,在佩戴所述耳机时,所述软质胶套与人耳的耳甲腔表面紧密接触。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软质胶套呈环形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前壳与所述后壳的连接处设有环形凹槽,所述软质胶套嵌设于所述环形凹槽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后壳的边缘设有第一阶梯槽,所述前壳的边缘设有第二阶梯槽,所述前壳和所述后壳固定连接时,所述第一阶梯槽和所述第二阶梯槽共同形成所述环形凹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软质胶套呈蛋形,所述软质胶套开设一用于套设在所述前壳与所述后壳的连接处的容置腔,所述软质胶套具有一用于内置于人耳的耳甲腔的凸起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凸起部内设有至少一个空腔。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发声机构包括动圈发声单元和动铁发声单元。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前壳与所述后壳卡扣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后壳的内壁设有扣接部,所述前壳的边缘凸设有卡钩,所述卡钩与所述扣接部扣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前壳与所述后壳螺纹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耳机,通过在耳机壳体的前壳与后壳的连接处套设一软质胶套,在耳机壳体佩戴至人耳的耳甲腔内时,软质胶套能够与耳甲腔的表面的贴合更加紧密,来自外部环境的噪音不容易进入,提高了隔音效果;而且,从耳机的出音孔出来的声音不容易泄露至外部,避免发生漏音现象;由于软质胶套具有较好的柔软度,佩戴时更加舒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耳机的爆炸图;

图2和图3为图1中所示耳机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所示耳机佩戴至人耳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中的前壳和后壳的简化图;

图6和图7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中的软质胶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耳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所示耳机佩戴至人耳的示意图;

图10为图6中所示软质胶套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表述“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表述“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请参见图1至图3,其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方式中的耳机10。耳机10可以是入耳式耳机,也可以是平头式耳机,在如下实施例中均以入耳式耳机为例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该耳机10为无线蓝牙耳机,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为有线耳机。所述耳机10包括:一耳机壳体11、发声机构(图中未示出)、以及一软质胶套13。其中,耳机壳体11包括前壳110和后壳120,前壳110与后壳120固定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前壳110与后壳120固定连接的方式可以是卡扣连接,例如,后壳120的内壁设有扣接部121,前壳110的边缘凸设有卡钩111,卡钩111与扣接部121扣接,以便将前壳110与后壳120固定连接在一起。同时,后壳120的边缘也可以凸设有卡钩122,前壳110的内壁也可以设有与卡钩122扣接的扣接部,进一步增强前壳110与后壳120连接的牢固性。

具体的,扣接部121是一体成型在后壳120的内壁上的拱形扣,该拱形扣与后壳120的内壁围合形成一插孔,卡钩122插入插孔内并勾住拱形扣。在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扣接部121也可以是一端固定在后壳120内的弯折状弹性片,该弹性片的弯折部抵持在后壳120的内壁上,卡钩122从弹性片的弯折部与后壳120的内壁之间的间隙中插入,利用弹性片对卡钩122压力将前壳110与后壳120固定连接在一起,同时也可以实现前壳110与后壳120的可拆卸连接。

在一可选实施方式中,前壳110与后壳120也可以通过螺纹连接,例如,后壳120的内壁开设有内螺纹,前壳110的边缘开设有外螺纹,通过外螺纹与内螺纹的配合将前壳110与后壳120螺纹连接在一起。

在本实施方式中,前壳110和后壳120围合形成一音腔14,发声机构设于音腔内,发声机构可以包括动圈发声单元、动铁发声单元、压电发声单元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前壳110设有与音腔14连通的出音孔112,为了配合将出音孔112直接导入人耳的外耳道内,前壳110上可以斜向延伸出出音筒113,该出音孔112开设于出音筒113上。请参见图2和图3,出音筒113外周可以套设耳套114,在将耳机10佩戴至人耳上时,耳套114伸入人耳的外耳道内,耳套114受到耳道的压迫并根据耳道形状变形,一方面可以适配更多人的耳道,另一方面增加佩戴时的舒适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软质胶套13套设在前壳110与后壳120的连接处,如图4所示,在耳机壳体11佩戴至人耳的耳甲腔内时,软质胶套13能够与耳甲腔的表面的贴合更加紧密,来自外部环境的噪音不容易进入耳甲腔内,提高了隔音效果;而且,从耳机10的出音孔112出来的声音不容易泄露至外部,避免发生漏音现象;由于软质胶套13具有较好的柔软度,佩戴时更加舒适。

在本实施方式中,软质胶套13呈环形结构,由于软质胶套13具有一定的厚度,为了避免软质胶套13边缘的棱角降低佩戴时的舒适性,如图5所示,在一可选实施方式中,在前壳110与后壳120的连接处设有环形凹槽15,软质胶套13嵌设于环形凹槽15内,软质胶套13的厚度等于环形凹槽15的深度,使得软质胶套13的表面与前壳110、后壳120的表面平滑连接。具体的,在一可选实施方式中,环形凹槽15设于后壳120上,前壳110与后壳120固定连接,软质胶套13套设在环形凹槽15上,后壳120与前壳110靠近软质胶套13的表面均与软质胶套13的表面相平。同理,环形凹槽15也可以设置于前壳110上。具体的,在另一可选实施方式中,后壳120的边缘设有第一阶梯槽123,前壳110的边缘设有第二阶梯槽115,前壳110和后壳120固定连接时,第一阶梯槽123和第二阶梯槽115共同形成环形凹槽15,同样的,后壳120与前壳110靠近软质胶套13的表面均与软质胶套13的表面相平。

在一可选实施方式中,如图6和图7所示,软质胶套16呈蛋形,软质胶套16开设一容置腔161,软质胶套16具有一凸起部162。请参见图8所示,该容置腔161用于套设在耳机30的耳机壳体31上,需要说明的是,耳机30与上述耳机10的结构组成相同,在此不再赘述。该耳机壳体31也包括固定连接的前壳和后壳,容置腔161可以套设在耳机壳体31的前壳与后壳的连接处。请参见图9所示,在将耳机30佩戴至人耳上时,凸起部162内置于人耳20的耳甲腔21内。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使得凸起部162与耳甲腔21紧密接触,避免耳机30轻易地从人耳20内脱落,凸起部162的外周形状优选为与耳甲腔21的形状相适配。

请参见图10,凸起部162内设有一个空腔163,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多个空腔。凸起部162内设有的空腔的个数、形状大小以及是否与容置腔161连通,可以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进行设定,在此不作赘述。为了增加软质胶套16与耳机壳体31装配时的稳固性,软质胶套16与耳机壳体31装配好后相互之间不发生相对位移,容置腔161的内侧壁凸设有至少一个加强筋164,加强筋164沿容置腔161的开设方向延伸。加强筋164的个数为至少两个时,加强筋164平行间隔排列。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耳机10,通过在前壳110与后壳120的连接处套设一软质胶套13,在耳机壳体11佩戴至人耳的耳甲腔内时,软质胶套13能够与耳甲腔的表面的贴合更加紧密,来自外部环境的噪音不容易进入,提高了隔音效果;而且,从耳机10的出音孔112出来的声音不容易泄露至外部,避免发生漏音现象;由于软质胶套13具有较好的柔软度,佩戴时更加舒适。

以上所述实施方式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