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语音识别身份认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304402发布日期:2018-12-18 22:02阅读:372来源:国知局
一种语音识别身份认证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身份识别设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语音识别身份认证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目前语音识别技术也越来越成熟,为了达到身份认证的目的,市面上出现了一种语音识别身份认证装置,其主要包括外壳,设置在外壳中的电路板及安装在电路板上的话筒,话筒接收来自人体发出的声音,话筒将声音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后由电路板上的控制器进行比对,以达到身份认证的目的;然而目前语音识别身份认证装置中的话筒直接安装在外壳的传声孔处,且传声孔中未设置防喷棉,这样一来,话筒很容易接收到人体发出的爆破音,从而会影响声音的比对结果,进而会影响身份认证的结果。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语音识别身份认证装置,该语音识别身份认证装置中的传声通道中设置有防喷棉,从而能够有效减弱话筒接收到的爆破音,进而能够将更纯净的人声传递给话筒。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的语音识别身份认证装置,包括底座、安装在底座上的盖板及安装在底座中的电路板,电路板上电连接有用于接收声音的话筒,盖板位于话筒处设置有用于传声的传声通道,传声通道中设置有隔板,隔板中设置有若干个呈阵列状分布的传声通孔,隔板右侧的传声通道中设置有防喷棉,防喷棉右侧的传声通道中设置有防尘网,防尘网右侧的传声通道中可拆式地连接有用于压紧防喷棉和防尘网的挡圈。

本实用新型的语音识别身份认证装置,挡圈与传声通道的内侧壁之间嵌设有用于防止挡圈从传声通道中脱出的橡胶圈;通过橡胶圈的设置,能够避免挡圈在非人为的状态下出现脱落的现象,且能够给挡圈的拆卸和安装带来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语音识别身份认证装置,挡圈的外侧壁上设置有可供手指嵌入的环形凹槽;通过环形凹槽的设置,在拆卸挡圈时,手指能够嵌入到环形凹槽中来拉动挡圈,给挡圈的拆卸带来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语音识别身份认证装置,环形凹槽的内侧壁上设置有可供手指的端部嵌入的环形凹陷;通过环形凹陷的设置,手指的端部能够嵌入到环形凹陷中,从而能够避免手指与环形凹槽之间出现打滑的现象。

本实用新型的语音识别身份认证装置,隔板左侧的传声通道由右向左逐渐向内收缩成一喇叭状结构;通过采用这种结构,声音能够更好地被汇聚到话筒处。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传声通道中设置隔板,隔板中设置有若干个呈阵列状分布的传声通孔,隔板右侧的传声通道中设置有防喷棉,防喷棉右侧的传声通道中设置有防尘网,防尘网右侧的传声通道中可拆式地连接有用于压紧防喷棉和防尘网的挡圈;通过采用上述结构,防喷棉能够有效减弱话筒接收到的爆破音,从而能够将更纯净的人声传递给话筒,且通过防尘网的设置,能够避免灰尘进入到防喷棉中,同时,由于挡圈可拆式地连接在传声通道中,从而能够给防喷棉及防尘网的更换和清理带来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处放大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B处放大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一种语音识别身份认证装置,包括底座1、安装在底座1上的盖板2及安装在底座1中的电路板3,电路板3上电连接有用于接收声音的话筒31,盖板2位于话筒31处设置有用于传声的传声通道21,传声通道21中设置有隔板22,隔板22中设置有若干个呈阵列状分布的传声通孔23,隔板22右侧的传声通道21中设置有防喷棉4,防喷棉4右侧的传声通道21中设置有防尘网5,防尘网5右侧的传声通道21中可拆式地连接有用于压紧防喷棉4和防尘网5的挡圈6。

挡圈6与传声通道21的内侧壁之间嵌设有用于防止挡圈6从传声通道21中脱出的橡胶圈7;通过橡胶圈的设置,能够避免挡圈在非人为的状态下出现脱落的现象,且能够给挡圈的拆卸和安装带来方便。

挡圈6的外侧壁上设置有可供手指嵌入的环形凹槽61;通过环形凹槽的设置,在拆卸挡圈时,手指能够嵌入到环形凹槽中来拉动挡圈,给挡圈的拆卸带来方便。

环形凹槽61的内侧壁上设置有可供手指的端部嵌入的环形凹陷62;通过环形凹陷的设置,手指的端部能够嵌入到环形凹陷中,从而能够避免手指与环形凹槽之间出现打滑的现象。

隔板22左侧的传声通道21由右向左逐渐向内收缩成一喇叭状结构;通过采用这种结构,声音能够更好地被汇聚到话筒处。

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上实施例中,只要不矛盾的技术方案都能够进行排列组合,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根据排列组合的数学知识穷尽所有可能,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再对排列组合后的技术方案进行一一说明,但应该理解为排列组合后的技术方案已经被本实用新型所公开。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列举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例。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以上实施例,还可以有许多变形。

总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从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导出或联想到的所有变形,均应认为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