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消防的快速反应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71312发布日期:2018-06-23 01:34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消防的快速反应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消防系统,具体涉及消防员在出警时及时获取火场周边的水源信息。



背景技术:

消防水源是消防灭火救援实战的重要资源,火场供水是影响灭火救援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消防部门在火场的主要取水途径是市政和单位内部消火栓和部分天然、人工水源,由于消防公安现役体制的现状,消防员的服役年限受到限制,并且人员更换、调动比较频繁,造成基层官兵刚刚熟悉辖区水源分布现状,积累了灭火实战经验就面临了服役期满,面临退伍和转业。辖区水源熟悉需要一个过程,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市政水务的建设也突飞猛进,单纯靠人员进行实地熟悉测试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发展变化的城市消防需要。为此开发了一款便于消防基层官兵在实战中查找水源的手机移动APP,便于消防员在出警时及时获取火场周边的水源信息,提高救火效率,降低火灾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

相对于上述不足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设计一种快速找到水源及水源路径的消防监控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用于消防的快速反应系统,包括消防信息管理模块、消防水源信息与数据中心模块、水源及水源位置模块、若干个消防水源信息采集终端手机与消防员终端手机和消防车载模块;消防水源信息采集终端手机通过网络与消防信息管理模块进行通信连接;消防水源信息与数据中心模块通过网络与消防信息管理模块进行远程通信连接,

消防车载模块、消防员终端手机和消防水源信息与数据中心模块无线网络连接,消防车载模块和一个显示屏连接,显示屏显示消防车到达指定消防水源定位位置的最佳路径。

进一步地,上述消防管理模块包括修改、删除模块。

本实用新型的市面上现有的产品相比有如下优点:

(1)无需配备硬件设备。水源信息管理系统安装在消防员的智能手机上,无需购置其他供系统运行的硬件设备,在增加了系统便携度的同时,消防官兵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手机APP熟悉水源信息。

(2)流量使用少,无需专门配备数据卡。通过高质量的图片和视频压缩算法以及对信息传输系统的优化,在短时间内能通过极少的流量完成水源的录入与查看。

(3)本实用新型能与其他系统联网使用。消防员能够及时通过车载显示器或手机连网能找到消防水源定位和最佳路径;实现快速消火。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消用于消防的快速反应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消用于消防的快速反应系统的工作流程示意图;

其中1-消防水源信息与数据中心模块;2-消防水源信息采集终端手机;3-消防信息管理模块;4-水源及水源位置;5-消防员终端手机;6-车载消防水源管理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参见图1,消防水源信息采集终端手机2将采集到水源的相关信息和水源的定位信息发送给消防信息管理模块2;消防信息管理模块2经审核后的信息发送给消防水源信息与数据中心模块1;

消防水源信息与数据中心模块1分别与车载消防水源管理系统6、消防车载消防水源管理系统员终端手机5无线网络连接,车载消防水源管理系统6安装在消防车上,消防车的显示器和车载消防水源管理系统6连接。

消防水源信息与数据中心收到火警时,快速找出火警周围的水源的相关信息和水源的定位信息,同时发给车载消防水源管理系统6和消防员终端手机5,车载消防水源管理系统6和消防员终端手机5找到水源的相关信息和水源的定位信息。

当车载消防水源管理系统收到消防水源信息与数据中心发出的火警后,消防员能够及时通过车载显示器或手机连网能找到消防水源定位和最佳路径。

参见图2,快速反应系统的工作流程图;

1.通过手机APP采集消防栓信息;中队采集员通过APP使用采集员账号录入新的水源信息。

所有水源信息,所记录的信息包括水源的经纬度、地址、水源类型、水源归属、水源可用状态、水源压力、周边环境图及水源位置等信息,完整的信息可以全方位的了解一个水源的状态,对所有水源信息统一集中管理,并对数据统计分析,了解全市水源分布。

2、将手机采集到的信息传输给WEB端进行审核和管理 ;中队管理员对采集员录入的水源信息进行初审,通过则提交给支队管理员做最终审核,不通过则驳回并附带驳回原因。

3、将通过审核的水源信息上传至云服务器;支队管理员对通过初审的水源信息进行最终审核,通过则正式录入系统;

4、车载消防水源管理系统通过WIFI将水源信息传输到消防员的手机上;

5、消防员即可通过手机查询水源信息进行灭火救援 。

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采用与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案例相同或近似的结构,而得到的其他结构设计,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如消防水源信息与数据中心模块1和火警110通信连接等。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