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线网络控制系统及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504545阅读:29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无线网络技术领域,特别涉及无线网络控制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无线网络的发展,使用无线网络的手机用户越来越多,对无线网络覆盖要求进一步提高。无线网络信号覆盖的区域,难免会存在一些无线信号薄弱的区域或者无线网络覆盖的盲点,这给用户带来不好的体验。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智能化的无线网络控制系统,增强无线信号网络的覆盖范围,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线网络控制系统及方法,增强无线信号网络的覆盖范围,使用户获得更好的体验效果。

根据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无线网络控制系统,包括无线信号监测模块、控制模块、无线接入点和多根分布在不同位置的天线,其中,

所述无线信号监测模块,监测所述无线接入点信号覆盖区域内的信号强度;

所述控制模块,依据所述无线信号检测模块的检测结果,决定开启天线的数量和位置。

优选地,所述系统还包括无线射频识别模块,所述无线射频识别模块包括阅读器和电子标签,所述电子标签至少包括用以启动所述无线信号监测模块的授权身份信息;

所述阅读器连接在所述控制模块上;

所述电子标签通过所述阅读器将自身的授权身份信息发送至所述控制模块;

所述控制模块对所述授权身份信息验证通过后,启动所述无线信号监测模块。

优选地,所述系统还包括电源模块,所述电源模块包括光耦开关控制单元,所述光耦开关控制单元连接所述控制模块和无线接入点,其中,

所述控制模块对所述授权身份信息验证通过后,生成并发送电源开关指令至所述光耦开关控制单元;

所述光耦开关控制单元根据所述电源开关指令,开启所述无线接入点的电源。

优选地,所述控制模块具体包括mcu单元和第一通信单元,所述mcu单元分别与所述无线信号监测模块和第一通信单元连接,其中,

所述mcu单元获取所述无线接入点信号覆盖区域内的信号强度,并依据一天线选择原则,生成天线选择指令发送至所述第一通信单元;

所述第一通信单元获取所述天线选择指令,发送至所述无线接入点。

优选地,所述天线选择原则包括开启的天线的数量与所述监测的信号强度成反比。

优选地,所述天线选择原则还包括:所述开启的不同数量的天线中,处于中央位置的天线常开启。

优选地,所述无线接入点具体包括第二通信模块、cpu模块和射频开关矩阵模块,其中,

所述第二通信模块获取所述天线选择指令,发送至所述cpu模块;

所述cpu模块根据所述天线选择指令,生成射频开关指令至所述射频开关矩阵模块,

所述射频开关矩阵模块根据射频开关指令,开启对应的天线的数量和位置。

优选地,所述系统还包括配置模块,与所述mcu单元连接,用以当启动所述无线信号监测模块后,生成并输出无线网络配置指令至所述mcu单元;

所述mcu单元获取所述无线网络配置指令后,通过所述第一通信单元将所述无线网络配置指令发送至所述无线接入点,以对所述无线接入点进行无线网络参数配置。

优选地,所述射频开关矩阵模块包括一wi-fi接入单元,其中,

所述第二通信模块获取所述无线网络配置指令,并发送至所述cpu模块;

所述cpu模块根据所述无线网络配置指令,对所述wi-fi接入单元进行无线网络参数配置。。

优选地,所述系统还包括显示模块,用以获取所述wi-fi接入单元的网络参数配置,并进行屏幕显示。

优选地,所述配置模块还用于,生成并输出天线控制指令至所述mcu单元,所述mcu单元根据所述天线控制指令,开启对应的天线数量和位置。

根据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通过一种无线网络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s1、监测无线接入点信号覆盖区域内的信号强度;

s2、依据所述信号强度和天线选择原则,决定开启对应的天线的数量和位置。

优选地,所述天线选择原则包括开启的天线的数量与所述监测的信号强度成反比。

优选地,所述天线选择原则还包括:所述开启的不同数量的天线中,处于中央位置的天线常开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无线网络控制系统及方法,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监测无线接入点覆盖范围内的无线信号强度,选择开启的天线数量和天线位置,尽可能减少网络覆盖盲点,增强无线网络信号的覆盖范围,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用户可通过识别电子标签并进行授权管理,对各无线接入点供电和网络功能进行控制和管理,从而避免繁琐的网关配置操作,降低技术难度,同时增加了无线网络控制的易用性,使用户获得更加愉悦的网络应用体验;该技术方案几乎纯硬件设计,无复杂软件设备,成本较低;增加了人机交互操作,丰富了网络用户的服务体验。

附图说明

下面将以明确易懂的方式,结合附图说明优选实施方式,对一种无线网络控制系统及方法的上述特性、技术特征、优点及其实现方式予以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无线网络控制系统的组成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的无线网络控制系统的组成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的无线网络控制系统的组成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一种无线网络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并获得其他的实施方式。

为使图面简洁,各图中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它们并不代表其作为产品的实际结构。另外,以使图面简洁便于理解,在有些图中具有相同结构或功能的部件,仅示意性地绘示了其中的一个,或仅标出了其中的一个。在本文中,“一个”不仅表示“仅此一个”,也可以表示“多于一个”的情形。

如图1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一种无线网络控制系统,包括无线信号监测模块10、控制模块11、无线接入点12和多根分布在不同位置的天线13,其中,

所述无线信号监测模块10,监测所述无线接入点信号覆盖区域内的信号强度;

所述控制模块11,依据所述无线信号检测模块的检测结果,决定开启天线的数量和位置。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所述系统还包括无线射频识别模块20,所述无线射频识别模块20包括阅读器201和电子标签202,所述电子标签至少包括用以启动所述无线信号监测模块的授权身份信息,所述阅读器连接在所述控制模块上;所述电子标签通过所述阅读器将自身的授权身份信息发送至所述控制模块。所述电子标签存储授权身份信息,所述授权身份信息用以授权管理所述无线网络控制系统。电子标签指常用的非接触式的ic卡。所述阅读器具体包括读取子单元和天线子单元。在所述天线子单元中,所述天线发送出一定频率的射频信号。当所述电子标签进入磁场时产生感应电流从而获得能量,向所述阅读器发送数据信息。所述读取子单元接收所述电子标签发送的授权身份信息,并进行解析,发送所述授权身份信息至所述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对所述授权身份信息验证通过后,启动所述无线信号监测模块。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所述系统还包括电源模块21,所述电源模块包括光耦开关控制单元211,所述光耦开关控制单元211连接所述控制模块和无线接入点。所述控制模块对所述授权身份信息验证通过后,生成并发送电源开关指令至所述光耦开关控制单元。所述光耦开关控制单元根据所述电源开关指令,开启所述无线接入点的电源。通过所述光耦开关控制单元对所述无线接入点的上电和断电进行控制,即通过光耦开关控制无线接入模块的电源的开启和关闭。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所述控制模块包括mcu单元。所述mcu单元与所述光耦开关控制单元通过mcu单元的gpio接口进行连接。所述mcu单元通过gpio接口发送电源开关指令,控制所述光耦开关控制单元的开启和关闭。当所述mcu单元对授权身份信息验证通过后,启动所述光耦开关控制单元,所述mcu单元通过gpio接口发送开启命令至所述光耦开关控制单元,所述光耦开关控制单元开启所述无线接入点的电源,所述无线接入点处于上电状态。若所述无线接入点已经处于上电状态,所述mcu单元通过gpio接口发送关闭命令至所述光耦开关控制单元,所述光耦开关控制单元关闭所述无线接入点的电源。

当所述控制模块对所述授权身份信息验证通过后,启动所述无线信号监测模块10。在所述无线信号监测模块10中,实时监测无线接入点信号覆盖区域内的信号强度,并将所述信号强度发送至所述控制模块。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所述控制模块包括mcu单元。所述mcu单元和所述无线信号监测模块通过uart接口进行数据通信,将所述信号强度发送至所述mcu单元。

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如图3所示,所述控制模块11具体包括mcu单元310和第一通信单元311,所述mcu单元分别与所述无线信号监测模块和第一通信单元连接。所述mcu单元获取所述无线接入点信号覆盖区域内的信号强度,并依据一天线选择原则,生成天线选择指令发送至所述第一通信单元;所述第一通信单元获取所述天线选择指令,发送至所述无线接入点。所述天线选择原则包括开启的天线的数量与所述监测的信号强度成反比。所述开启的不同数量的天线中,处于中央位置的天线常开启。本发明一的具体实施例,所述第一通信单元采用红外通信装置。

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考虑到设计成本,本实施例天线数目为6个。这些天线的分布也略有讲究,首先保持足够大的布局间隔,其次至少有一根天线布局在房间中心区域,剩余的天线分别布局在房间的角落区域,尽可能减少网络覆盖盲点。天线的接入数目与监测的无线信号强度有关,按照如下规则设计接入的天线的数量和天线布局:

若监测到所述无线信号强度在-70dbm以下时,选择导通6根天线;

当监测到所述无线信号强度在-70dbm~-20dbm时,选择导通4根天线,但必须包含房间中间区域的天线,其他3根天线的位置选择随机选择;

当监测到所述无线信号强度在-20dbm以上时,控制天线开关单元选择导通2根天线,但必须包含房间中间区域的天线,另外1根天线的位置随机选择。

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如图3所示,所述无线接入点12具体包括第二通信模块320、cpu模块321和射频开关矩阵模块322。所述第二通信模块与所述第一通信单元建立数据通道,完成数据通信。比如,所述第二通信模块采用红外通信装置。所述第二通信模块接收来自所述第一通信单元的天线选择指令,获取所述天线选择指令,发送至所述cpu模块。所述cpu模块获取所述天线选择指令。所述cpu模块根据所述天线选择指令,生成射频开关指令至所述射频开关矩阵模块。所述射频开关矩阵模块根据射频开关指令,开启对应的天线的数量和位置。该天线选择指令用以选择要开启天线的数量,以及开启的天线的位置分布。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述系统还包括配置模块,与所述mcu单元连接。当启动所述无线信号监测模块后,所述配置模块生成并输出无线网络配置指令至所述mcu单元。所述mcu单元获取所述无线网络配置指令后,通过所述第一通信模块将所述无线网络配置指令发送至所述无线接入点,以对所述无线接入点进行无线网络参数配置。在所述配置模块中,用户根据需要对所述无线接入点进行网络参数配置。所述无线网络配置指令用于对所述无线接入点的参数进行配置,比如,所述无线网络配置指令包括无线网络的名称、密码、射频信道、带宽以及信号功率等。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所述配置模块包括键盘,用户通过键盘输入无线网络的配置指令,对无线接入点的无线网络参数进行配置。通过该技术方案,增加了人机交互操作的功能,丰富了用户的网络体验效果。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述射频开关矩阵模块包括一wi-fi接入单元。所述第二通信模块获取所述无线网络配置指令,并发送至所述cpu模块;所述cpu模块根据所述无线网络配置指令,对所述wi-fi接入单元进行无线网络参数配置。所述无线网络配置指令包括无线网络的名称、密码、射频信道、带宽以及信号功率等。所述无线接入单元还用于实现用户终端的无线接入。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述系统还包括显示模块,用以获取所述wi-fi接入模块的网络参数配置,并进行屏幕显示。在所述显示模块中显示当前无线网络的参数信息,比如信道、带宽、调制模式、无线网络名称、无线密码、无线信号强度和天线配置等信息。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例,当所述第一通信单元和所述第二通信模块对码通信失败时,在所述显示模块显示“通信对码失败,当前无法接入网络。”当所述第一通信单元和所述第二通信模块对码通信成功时,在所述显示模块显示“通信对码成功,网络可用访问。”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述配置模块还生成并输出天线控制指令至所述mcu单元,所述mcu单元根据所述天线控制指令,开启对应的天线数量和位置。根据该技术方案,用户可根据需要,通过所述配置模块输入天线控制指令,比如通过键盘输入天线控制指令。通过该天线控制指令,用户可强制选择开启的天线数量及天线分布的位置,给用户带来方便。

根据该技术方案,通过监测无线接入点的无线信号强度,选择开启的天线数量和天线位置,尽可能减少网络覆盖盲点,增强无线网络信号的覆盖范围,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用户可以通过识别电子标签并进行授权管理,对无线接入点的供电和网络功能进行控制和管理,从而避免繁琐的网关配置操作,降低技术难度,同时增加了无线网络控制的易用性,使用户获得更加愉悦的网络应用体验;该技术方案几乎纯硬件设计,无复杂软件设备,成本较低;增加了人机交互操作,丰富了网络用户的服务体验。

如图4所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一种无线网络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s401、监测无线接入点信号覆盖区域内的信号强度;

s402、依据所述信号强度和天线选择原则,决定开启对应的天线的数量和位置。

优选地,于步骤s401前还包括:

获取电子标签的授权身份信息;

对所述授权身份信息验证通过后,启动监测无线接入点信号覆盖区域内的信号强度。

所述电子标签指常用的非接触式的ic卡。所述电子标签存储授权身份信息,所述授权身份信息用以授权管理所述无线网络控制系统。获取电子标签的授权身份信息;对所述授权身份信息验证通过后,启动监测无线接入点信号覆盖区域内的信号强度。

当对所述授权身份信息验证通过后,启动监测无线接入点信号覆盖区域内的信号强度。实时监测无线接入点信号覆盖区域内的信号强度。根据获取的所述信号强度,并依据天线选择原则,决定开启对应的天线的数量和位置。所述天线选择原则包括开启的天线的数量与所述监测的信号强度成反比。所述开启的不同数量的天线中,处于中央位置的天线常开启。

综上所述,本发明通过监测无线接入点的信号强度,选择开启对应的天线的数量和位置,增强了无线网络信号的覆盖范围,提高了用户体验的效果。

应当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均可根据需要自由组合。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