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处理方法和数据处理系统与流程

文档序号:15701017发布日期:2018-10-19 19:50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和数据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边缘缓存技术的发展,原存储于核心网的内容源服务器中的内容向边缘分散分布。

但是,现有技术中,由于内容源服务器的内部分布在区域中的多个基站中,且用户具备移动性,增加了内容查找的时间,且降低了查找命中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和数据处理系统,用于降低内容查找的时间且提高查找命中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数据处理方法,所述方法基于网络系统,所述网络系统包括内容源服务器、控制器和多个基站,每个所述基站均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所述方法包括:

移动终端向依附基站发送内容请求,所述内容请求包括内容标识,所述依附基站为多个基站中所述移动终端接入的基站;

所述依附基站从该依附基站、相邻基站或者控制器获取所述内容标识对应的内容数据,其中,相邻基站为多个基站中与所述依附基站相邻的基站;

所述依附基站向所述移动终端发送所述内容标识对应的内容数据。

可选地,所述依附基站从该依附基站、相邻基站或者控制器获取所述内容标识对应的内容数据包括:

所述依附基站根据该依附基站的基站路由规则查询出内容标识对应的第一拓扑连接,其中,所述基站路由规则包括多个内容标识和与每个内容标识对应的第一拓扑连接;

所述依附基站识别内容标识对应的第一拓扑连接中的内容网络设备为依附基站、相邻基站或者控制器;

所述依附基站若识别出内容网络设备为依附基站,查询出内容标识对应的内容数据;

所述依附基站若识别出内容网络设备为相邻基站,从所述相邻基站获取内容标识对应的内容数据;

所述依附基站若识别出内容网络设备为控制器,从所述控制器获取内容标识对应的内容数据。

可选地,所述依附基站若识别出内容网络设备为控制器,从所述控制器获取内容标识对应的内容数据包括:

所述依附基站向所述控制器发送内容请求;

所述控制器根据控制器路由规则查询出内容标识对应的第二拓扑连接,其中,所述控制器路由规则包括多个内容标识和与每个内容标识对应的第二拓扑连接;

所述控制器根据识别内容标识对应的第二拓扑连接中的内容网络设备为非相邻基站或者内容源服务器,其中非相邻基站为多个基站中依附基站和相邻基站之外的基站;

所述控制器若识别出内容网络设备为非相邻基站,向非相邻基站发送内容请求;所述非相邻基站根据内容标识查询出内容标识对应的内容数据,向控制器发送内容标识对应的内容数据;所述控制器向依附基站发送内容标识对应的内容数据;

所述控制器若识别出内容网络设备为内容源服务器,向所述内容源服务器发送内容请求;所述内容源服务器根据内容标识查询出内容标识对应的内容数据,向控制器发送内容标识对应的内容数据;所述控制器向依附基站发送内容标识对应的内容数据。

可选地,所述移动终端向依附基站发送内容请求之前还包括:

所述控制器根据基站拓扑和基站缓存内容目录,生成控制器的控制器路由规则和每个基站的基站路由规则;

所述控制器将每个基站的基站路由规则发送至对应的基站。

可选地,所述控制器根据基站拓扑和基站缓存内容目录,生成控制器的控制器路由规则和每个基站的基站路由规则之前还包括:

所述内容源服务器向多个基站发送对应的内容数据,以供每个基站缓存接收到的内容数据;

所述内容源服务器向控制器发送基站缓存内容目录,基站缓存内容目录包括每个基站缓存的内容数据对应的内容标识。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数据处理系统,包括:网络系统和移动终端,所述网络系统包括内容源服务器、控制器和多个基站,每个所述基站均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所述移动终端,用于向依附基站发送内容请求,所述内容请求包括内容标识,所述依附基站为多个基站中所述移动终端接入的基站;

所述依附基站,用于从该依附基站、相邻基站或者控制器获取所述内容标识对应的内容数据,其中,相邻基站为多个基站中与所述依附基站相邻的基站;向所述移动终端发送所述内容标识对应的内容数据。

可选地,所述依附基站用于根据该依附基站的基站路由规则查询出内容标识对应的第一拓扑连接,其中,所述基站路由规则包括多个内容标识和与每个内容标识对应的第一拓扑连接;识别内容标识对应的第一拓扑连接中的内容网络设备为依附基站、相邻基站或者控制器;若识别出内容网络设备为依附基站,查询出内容标识对应的内容数据;若识别出内容网络设备为相邻基站,从所述相邻基站获取内容标识对应的内容数据;若识别出内容网络设备为控制器,从所述控制器获取内容标识对应的内容数据。

可选地,所述依附基站用于向所述控制器发送内容请求;

所述控制器用于根据控制器路由规则查询出内容标识对应的第二拓扑连接,其中,所述控制器路由规则包括多个内容标识和与每个内容标识对应的第二拓扑连接;根据识别内容标识对应的第二拓扑连接中的内容网络设备为非相邻基站或者内容源服务器,其中非相邻基站为多个基站中依附基站和相邻基站之外的基站;若识别出内容网络设备为非相邻基站,向非相邻基站发送内容请求;所述非相邻基站根据内容标识查询出内容标识对应的内容数据,向控制器发送内容标识对应的内容数据,向依附基站发送内容标识对应的内容数据;若识别出内容网络设备为内容源服务器,向所述内容源服务器发送内容请求;所述内容源服务器根据内容标识查询出内容标识对应的内容数据,向控制器发送内容标识对应的内容数据,向依附基站发送内容标识对应的内容数据。

可选地,所述控制器还用于根据基站拓扑和基站缓存内容目录,生成控制器的控制器路由规则和每个基站的基站路由规则;将每个基站的基站路由规则发送至对应的基站。

可选地,所述内容源服务器还用于向多个基站发送对应的内容数据,以供每个基站缓存接收到的内容数据;向控制器发送基站缓存内容目录,基站缓存内容目录包括每个基站缓存的内容数据对应的内容标识。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所提供的数据处理方法和数据处理系统的技术方案中,网络系统包括内容服务器、控制器和多个基站,每个基站均与控制器连接,依附基站从该依附基站、相邻基站或者控制器获取所述内容标识对应的内容数据,并向所述移动终端发送所述内容标识对应的内容数据,本发明降低了内容查找的时间,且提高了查找命中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中网络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提供的数据处理方法和数据处理系统进行详细描述。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网络系统,图1为本发明中网络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网络系统包括:内容源服务器、控制器和多个基站,每个基站均与控制器连接。进一步地,内容源服务器与控制器连接。图1中以10个基站为例进行描述,该10个基站分别为基站1、基站2至基站10。如图1所示,多个基站中每个基站均与控制器连接,具体地,每个基站与控制器通过无线方式连接。控制器与内容源服务器通过有线方式连接。如图1所示,优选地,多个基站围绕控制器设置,控制器位于中心位置,多个基站围绕控制器形成环形结构,此种排列方式数据传输效率高。进一步地,每个基站均通过有线方式与内容源服务器连接。进一步地,基站之间可通过无线方式连接,相邻的基站之间可通过无线方式连接以使相邻的基站之间通过无线方式进行通信。本发明中移动终端接入的基站为依附基站,如图1所示,移动终端接入的基站为基站5,因此当前的依附基站为基站5,由于移动终端具备移动性,当移动终端移动时,依附基站会发生变化。其中,内容源服务器具备庞大的存储系统,该内容源服务器可存储内容源;控制器具备缓存功能、计算功能和转发功能;基站具备缓存功能。

本发明基于上述网络系统提出如下各实施例。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图,如图2所示,该方法包括:

步骤101、移动终端向依附基站发送内容请求,内容请求包括内容标识,依附基站为多个基站中移动终端接入的基站。

步骤102、依附基站从该依附基站、相邻基站或者控制器获取内容标识对应的内容数据,其中,相邻基站为多个基站中与依附基站相邻的基站。

步骤103、依附基站向移动终端发送内容标识对应的内容数据。

本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处理方法的技术方案中,网络系统包括内容服务器、控制器和多个基站,每个基站均与控制器连接,依附基站从该依附基站、相邻基站或者控制器获取所述内容标识对应的内容数据,并向所述移动终端发送所述内容标识对应的内容数据,本实施例降低了内容查找的时间,且提高了查找命中率。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图,如图3所示,该方法包括:

步骤201、内容源服务器向多个基站发送对应的内容数据,以供每个基站缓存接收到的内容数据。

本实施例中,内容源服务器存储有内容源,内容源包括多个内容数据。内容源服务器可将每个基站可缓存的内容数据发送至对应的基站。

步骤202、内容源服务器向控制器发送基站缓存内容目录,基站缓存内容目录包括每个基站缓存的内容数据对应的内容标识。

本实施例中,内容标识可用于标识内容数据,优选地,内容标识为关键词。

本实施例中,控制器可缓存基站缓存内容目录。

具体地,基站缓存内容目录为:

从上述基站缓存内容目录可知,基站1缓存的内容数据的内容标识包括A和B,基站2缓存的内容数据的内容标识包括C和D,以此类推。

步骤203、控制器根据基站拓扑和基站缓存内容目录,生成控制器的控制器路由规则和每个基站的基站路由规则,其中,基站路由规则包括多个内容标识和与每个内容标识对应的第一拓扑连接,控制器路由规则包括多个内容标识和与每个内容标识对应的第二拓扑连接。

本实施例中,基站1的基站路由规则可以为:

“If A Or B,基站1

If C or D,基站1-基站2

If S or T,基站1-基站10

If not A and B and C and D and S and T,基站1-控制器”。

例如,若基站1的基站路由规则中内容标识为S时,该内容标识S对应的第一拓扑连接为“基站1-基站10”,其中,“基站1-基站10”表示基站1可从基站10获取内容标识S对应的内容数据。

例如,基站1的基站路由规则中内容标识为A、B、C、D、S和T之外的其它内容标识时,其它内容标识对应的第一拓扑连接为“基站1-控制器”,其中,“基站1-控制器”表示基站1可从控制器获取其它内容标识对应的内容数据。

本实施例中,基站5的基站路由规则可以为:

“If I or J,基站5

If G or H,基站5-基站4

If K or L,基站5-基站6

If not I and J and G and H and K and L,基站5-控制器”。

本实施例中,控制器路由规则可以为:

“If A or B,控制器-基站1

If C or D,控制器-基站2

If E or F,控制器-基站3

If G or H,控制器-基站4

If I or J,控制器-基站5

If K or L,控制器-基站6

If M or N,控制器-基站7

If O or P,控制器-基站8

If Q or R,控制器-基站9

If S or T,控制器-基站10

If not以上所有,控制器-内容源服务器”。

本实施例中,控制器可缓存该控制器路由规则。

步骤204、控制器将每个基站的基站路由规则发送至对应的基站。

本实施例中,每个基站可缓存该基站的基站路由规则,每个基站的基站路由规则是不同的。

步骤205、移动终端向依附基站发送内容请求,该内容请求包括内容标识,依附基站为多个基站中移动终端接入的基站。

例如,如图1所示,移动终端接入基站5,则基站5为依附基站。该依附基站为离移动终端最近的一个基站。

步骤206、依附基站根据该依附基站的基站路由规则查询出内容标识对应的第一拓扑连接。

例如:若内容标识为I,则内容标识S对应的第一拓扑连接为“基站5”;若内容标识为S,则内容标识S对应的第一拓扑连接为“基站5-控制器”。

步骤207、依附基站识别内容标识对应的第一拓扑连接中的内容网络设备为依附基站、相邻基站或者控制器,若识别出内容网络设备为依附基站,则执行步骤219;若识别出内容网络设备为相邻基站,则执行步骤208;若识别出内容网络设备为控制器,则执行步骤211。

所述依附基站若识别出内容网络设备为依附基站,查询出内容标识对应的内容数据;所述依附基站若识别出内容网络设备为相邻基站,从所述相邻基站获取内容标识对应的内容数据;所述依附基站若识别出内容网络设备为控制器,从所述控制器获取内容标识对应的内容数据。

其中,内容网络设备为存储有依附终端所请求的内容数据的网络设备或者依附终端能够获取到内容数据的网络设备,例如:该内容网络设备可以为基站、控制器或者内容源服务器。

如图1所示,基站5为依附基站。

例如,若内容标识为I,依附基站识别出的内容标识为I时,识别出的内容标识I对应的第一拓扑连接为“基站5”,则内容网络设备为基站5。

例如,若内容标识为H,依附基站识别出的内容标识为H,识别出的内容标识H对应的第一拓扑连接为“基站5-基站4”,则内容网络设备为基站4,基站4为依附基站的相邻基站。

例如,若内容标识为V,依附基站识别出的内容标识为V时,识别出的内容标识V对应的第一拓扑连接为“基站5-控制器”,则内容网络设备为控制器。

步骤208、依附基站向相邻基站发送内容请求,该内容请求包括内容标识。

步骤209、相邻基站根据内容标识查询出内容标识对应的内容数据,向依附基站发送内容标识对应的内容数据,并执行步骤220。

步骤210、依附基站向控制器发送内容请求,该内容请求包括内容标识。

步骤211、控制器根据控制器路由规则查询出内容标识对应的第二拓扑连接。

例如:若内容标识为I,则内容标识S对应的第二拓扑连接为“基站5”;若内容标识为S,则内容标识S对应的第二拓扑连接为“基站5-控制器”。

步骤212、控制器根据识别内容标识对应的第二拓扑连接中的内容网络设备为非相邻基站或者内容源服务器,其中非相邻基站为多个基站中依附基站和相邻基站之外的基站,若识别出的内容网络设备为非相邻基站,则执行步骤213;若识别出的内容网络设备为内容源服务器,则执行步骤216。

例如,若内容标识为P,控制器识别出的内容标识为P时,识别出的内容标识P对应的第二拓扑连接为“基站8”,则内容网络设备为基站8,基站8为基站5的非相邻基站。

例如,若内容标识为V,依附基站识别出的内容标识为V,识别出的内容标识V对应的第二拓扑连接为“控制器-内容源服务器”,则内容网络设备为内容源服务器。

步骤213、控制器向非相邻基站发送内容请求,该内容请求包括内容标识。

步骤214、非相邻基站根据内容标识查询出内容标识对应的内容数据,向控制器发送内容标识对应的内容数据。

步骤215、控制器向依附基站发送内容标识对应的内容数据,并执行步骤220。

步骤216、控制器向内容源服务器发送内容请求,该内容请求包括内容标识。

步骤217、内容源服务器根据内容标识查询出内容标识对应的内容数据,向控制器发送内容标识对应的内容数据。

步骤218、控制器向依附基站发送内容标识对应的内容数据,并执行步骤220。

步骤219、依附基站查询出内容标识对应的内容数据。

步骤220、依附基站向移动终端发送内容标识对应的内容数据。

从步骤208、步骤209和步骤220可以看出,内容数据的转发路径为:相邻基站-依附基站-移动终端。

从步骤210至步骤215和步骤220可以看出,内容数据的转发路径为:非相邻基站-控制器-依附基站-移动终端。

从步骤210至步骤212、步骤216至步骤218和步骤220可以看出,内容数据的转发路径为:内容源服务器-控制器-依附基站-移动终端。

进一步地,该方法还可以包括:依附基站缓存内容标识对应的内容数据。若依附基站的存储空间不足,则删除依附基站中已存储的下载率最低的内容数据,释放存储空间,以缓存内容标识对应的内容数据。

进一步地,当依附基站中缓存的内容数据发生变化时,控制器缓存的基站缓存内容目录也会变更,相应地,基站路由规则和控制器路由规则也会变更。并且,控制器会将变更后的基站路由规则下发至对应的基站。

本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处理方法的技术方案中,网络系统包括内容服务器、控制器和多个基站,每个基站均与控制器连接,依附基站从该依附基站、相邻基站或者控制器获取所述内容标识对应的内容数据,并向所述移动终端发送所述内容标识对应的内容数据,本实施例降低了内容查找的时间,且提高了查找命中率。

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了一种数据处理系统,如图1所示,该数据处理系统包括:网络系统和移动终端,所述网络系统包括内容源服务器、控制器和多个基站,每个所述基站均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所述移动终端用于向依附基站发送内容请求,所述内容请求包括内容标识,所述依附基站为多个基站中所述移动终端接入的基站。

所述依附基站用于从该依附基站、相邻基站或者控制器获取所述内容标识对应的内容数据,其中,相邻基站为多个基站中与所述依附基站相邻的基站;向所述移动终端发送所述内容标识对应的内容数据。

本实施例中,所述依附基站用于根据该依附基站的基站路由规则查询出内容标识对应的第一拓扑连接,其中,所述基站路由规则包括多个内容标识和与每个内容标识对应的第一拓扑连接;识别内容标识对应的第一拓扑连接中的内容网络设备为依附基站、相邻基站或者控制器;若识别出内容网络设备为依附基站,查询出内容标识对应的内容数据;若识别出内容网络设备为相邻基站,从所述相邻基站获取内容标识对应的内容数据;若识别出内容网络设备为控制器,从所述控制器获取内容标识对应的内容数据。

本实施例中,所述依附基站用于向所述控制器发送内容请求。所述控制器用于根据控制器路由规则查询出内容标识对应的第二拓扑连接,其中,所述控制器路由规则包括多个内容标识和与每个内容标识对应的第二拓扑连接;根据识别内容标识对应的第二拓扑连接中的内容网络设备为非相邻基站或者内容源服务器,其中非相邻基站为多个基站中依附基站和相邻基站之外的基站;若识别出内容网络设备为非相邻基站,向非相邻基站发送内容请求;所述非相邻基站根据内容标识查询出内容标识对应的内容数据,向控制器发送内容标识对应的内容数据,向依附基站发送内容标识对应的内容数据;若识别出内容网络设备为内容源服务器,向所述内容源服务器发送内容请求;所述内容源服务器根据内容标识查询出内容标识对应的内容数据,向控制器发送内容标识对应的内容数据,向依附基站发送内容标识对应的内容数据。

本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器还用于根据基站拓扑和基站缓存内容目录,生成控制器的控制器路由规则和每个基站的基站路由规则;将每个基站的基站路由规则发送至对应的基站。

本实施例中,所述内容源服务器还用于向多个基站发送对应的内容数据,以供每个基站缓存接收到的内容数据;向控制器发送基站缓存内容目录,基站缓存内容目录包括每个基站缓存的内容数据对应的内容标识。

本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处理系统的技术方案中,网络系统包括内容服务器、控制器和多个基站,每个基站均与控制器连接,依附基站从该依附基站、相邻基站或者控制器获取所述内容标识对应的内容数据,并向所述移动终端发送所述内容标识对应的内容数据,本实施例降低了内容查找的时间,且提高了查找命中率。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的原理而采用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对于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变型和改进,这些变型和改进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