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床的调整系统及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978514发布日期:2019-02-26 19:15阅读:335来源:国知局
智能床的调整系统及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为一种智能床的调整系统及方法,技术内容整合了可分区块调整软硬度的智能床、肌力/压力检测、睡眠状态检测、网络传输技术、以及睡眠管理方法,旨在让使用者取得专属的调整参数,以供所有相同规格的智能床都能调整为适配于该用户的软硬度。



背景技术:

一般床组上供人体躺卧、睡眠的承载面皆是由具有弹性的单一柔软材质所构成,但用户因人体曲线、身高、体重的不同,造成各部位的重心(重量)不同,因此当使用者睡卧在床面时,单一材质的床面会在身体的各部位反馈出不同的支撑力;这种对身体反馈出不同支撑力的情形,往往会让使用者在睡眠中不自觉地翻身调整睡姿,使身体肌肉无法得到完全的放松。

为克服上述问题,市面上的独立筒床垫、记忆眠或乳胶床垫等等,其目的皆是为了针对支撑力不均匀的问题所提出解决方案。其中,在床面上根据人体各部位曲线来设定不同软硬度的设计,亦不失为可以让床面能均匀支撑的有效解决方式之一。

目前将床面上各部位设计为不同软硬度或高低形状的方式,大多是沿用早先出现在医疗用途的气垫床结构,利用遥控器来手动控制床面内所配置的多个气囊充气或排气,使各气囊能够分别调整饱和度;如此当使用者躺卧在床面时,即因各气囊饱和度上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软硬度。

理论上,上述气垫床虽然能够提供较均匀的支撑力,然而实际使用时,因调整时需要使用者在清醒时先躺在床面上依其感受来逐步调整,过程中可能会因使用者身体机能的自然反应而使肌肉无法完全放松,因此即便调整到使用者自认为最舒适的程度后,是否真能够达成目的,仍需要实际观察睡眠情形才能得知。此外,即使使用者将家中床组调整到自认为最舒适的状态,在外地出差或旅游时,仍然经常会因为不适应旅馆内床组的软硬度而无法获得充分的休息。

在相关的技术中,cn103780691a提出了一种结合智能床及云端的智能睡眠系统,其技术内容是在使用者睡眠时采集其生理数据以及环境数据,例如呼吸、心跳等生理数据,以及温湿度、环境照度、噪音等环境数据,然后将所有采集到的生理数据及环境数据上传到云端,以供云端平台管理及分析。

虽然生理数据、环境数据的采集,以及云端管理等等,都是目前已成熟的技术,但是采集这些数据必须要长期观察,而且对于环境必须严格地监控才有意义,对于购买床组的消费者而言,缓不济急。此外,即便采集及分析统计出再多的数据,如果床组或者是睡眠环境无法配合该等统计数据加以调整,也无法满足该使用者在外地住宿时对于床组调整时的需求。例如:环境数据采集分析后,必须是在睡眠环境可以精确地自动调整、控制的前提下才能实际应用。可想而知,该cn103780691a可能更适合做为研究使用,对于市场上的床组制造者或消费者而言,实际应用时必然会遭遇到许多无法克服的困难。

事实上,已经有许多文献资料及研究指出,当人体躺在床面上放松时,身体各部位的肌力或床面上相对于人体各部位所承受的压力比例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而且人们睡眠时是否能够充分休息,亦可以通过科学方法检定出来。例如:理论证实睡眠过程中的深眠期是能够获得充分休息的时间,深眠期越久,恢复疲劳的情况越佳,而人们睡眠过程中是否进入深眠期,亦能够通过睡眠检测仪器通过脑波、呼吸、心跳、血压变化等生理状态而检测出来。

因此,本案发明人设想,若能够在调整床组软硬度以前,先对使用者进行肌力/压力测试,让让智能床在不同部位先行调整,然后在这几种不同的调整状态下,利用睡眠检测仪器检测其睡眠状态,将能够更有效率地找出最适合该使用者的调整方式,不但让智能床调整到最适合的状态,同时这些参数还可以适用于所有的智能床,让使用者外宿时,只要是相同规格的智能床,都能够利用该专属参数迅速调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床的调整系统及方法,旨在预先对特定使用者选定至少两组可能适配的调整参数,并且令智能床分别调整后,检测出相对应于不同调整参数的睡眠参数,再利用云端服务平台分析出使用者专属的最佳调整参数后回传到智能床进行调整,使智能床不但能针对不同的使用者精确地调整出最适当的状态,还能够让使用者在不同地点出差或旅游时,利用其专属的调整参数将其它相同规格的智能床快速调整为该使用者专属的状态。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智能床的调整方法,该智能床的床面依照人体不同部位分为多个可分别调整软硬度的支撑区块,其调整方法包含下列步骤:

(a)将智能床的各支撑区块以不同软硬度组合设定为多组不同的调整参数;

(b)利用肌力/压力检测设备或方法对使用者进行检测,并且在多组调整参数中,选定至少两组可能适配的调整参数;

(c)令智能床该根据步骤(b)所选定的至少两组调整参数分别调整其床面上各支撑区块的软硬度;

(d)该使用者在步骤(c)中的智能床上睡眠时,利用一睡眠检测模块分别检测出该使用者相对应于不同调整参数时的睡眠参数;

(e)云端服务平台取得步骤((d)的不同调整参数及睡眠参数,并分析出最佳睡眠参数以及相对应的调整参数,形成该使用者专属的调整参数;以及

(f)由该云端服务平台将该使用者专属的调整参数回传到该智能床或其它相同规格的智能床,令智能床根据该使用者专属的调整参数调整各支撑区块的软硬度。

实施时,该方法进一步包含识别管理机制,所述识别管理机制能对不同智能床与使用者识别,并储存不同使用者专属的调整参数。

本发明另提供一种智能床的调整系统,包含:

一智能床,该智能床具有一标识符,其床面分为多个支撑区块,并设有一控制器而能够分别调整各支撑区块的软硬度,且该控制器根据各支撑区块的不同软硬度组合而预设有多组不同的调整参数;

一肌力/压力检测设备,该肌力/压力检测设备能对使用者检测出至少两组适合的调整参数,以供该智能床的控制器依据该至少两组调整参数分别调整各支撑区块的软硬度;

一睡眠检测模块,该睡眠检测模块能检测该用户在所述智能床上不同调整参数状态下的睡眠状态,并分别输出睡眠参数至云端服务平台;

一连网控制单元,该连网控制单元供用户登录及操作,并与该智能床的控制器信号连接,能将该用户的登录数据、智能床的标识符、调整参数,通过因特网输出至云端服务平台;以及

该云端服务平台包含一识别管理单元及一分析单元,其中分析单元取得该睡眠检测模块的不同睡眠参数后加以比对分析,找出最佳睡眠参数以及相对应的调整参数,形成该使用者专属的调整参数后储存于识别管理单元,并通过该连网控制单元回传到该智能床或其它相同规格的智能床,令智能床根据该使用者专属的调整参数调整各支撑区块的软硬度。

实施时,每一支撑区块内设置至少一气囊,各气囊连接于一能接受该控制器控制的充放气装置,使该控制器能通过控制各气囊的饱和度来调整各支撑区块的软硬度。

实施时,该肌力/压力检测设备相对于该智能床的多个支撑区块设有多个检测区块。

实施时,该连网控制单元是以应用软件方式建置于智能手机、智能手表或平板计算机以供用户登录及操作。

实施时,所述使用者登录及操作方式包含文字、语音输入、指纹辨识或人脸辨识。

实施时,该智能床的控制器具有一有线连接或无线连接的第一传输模块,该第一传输模块信号连接于该连网控制单元,能将智能床的标识符以及使用时的调整参数通过连网控制单元上传到云端服务平台,或者通过连网控制单元接收云端服务平台回传该使用者专属的调整参数后,调整各支撑区块的软硬度。

实施时,该系统的睡眠检测模块具有一与连网控制单元信号连接的有线连接或无线连接的第二传输模块,该第二传输模块能通过该连网控制单元将睡眠参数上传到云端服务器平台。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通过对使用者进行肌力/压力检测后,预先选定至少两组可能适配于该使用者的调整参数后调整智能床,并且利用睡眠检测模块检测出该用户在不同调整参数状态下的睡眠参数后,供云端服务平台分析出适配于该使用者的专属最佳调整参数,不但能针对不同的使用者让智能床精确地调整出最适当的状态,还能够让使用者在不同地点出差或旅游时,利用其专属的调整参数将其它相同规格的智能床快速调整为最舒适的状态。

以下依据本发明的技术手段,列举出适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配合图式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系统示意图(1)。

图2为本发明的系统示意图(2)。

图3为本发明的调整步骤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a)-设定智能床的调整参数;(b)-选定适合的调整参数;(c)-调整智能床的软硬度;(d)-检测睡眠参数;(e)-取得专属调整参数;(f)-依专属调整参数调整智能床;10-智能床;11-标识符;12-床面;13-支撑区块;14-气囊;15-充放气装置;16-控制器;17-调整参数;20-肌力/压力检测设备;21-检测区块;30-睡眠检测模块;31-睡眠参数;40-连网控制单元;41-传输模块;50-云端服务平台;51-识别管理单元;52-分析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发明的智能床的调整系统中,该智能床10具有一标识符11,其床面12依照人体不同部位分为多个支撑区块13,每一支撑区块13内设置至少一气囊14,各气囊14连接于一充放气装置15,该充放气装置15通过一控制器16而能够分别调整各气囊14的软硬度,且该控制器16根据各支撑区块13的不同软硬度组合而预设有多组不同的调整参数17。

例如,将多个支撑区块13分为头部、肩颈部、背部、腰部、臀部、腿部,每一支撑区块13分为软、适中、硬三种调整模式,设定调整参数17时,可以将头部软、肩颈部适中、背部软、腰部硬、臀部软、腿部适中,组成第1种调整参数17;而头部适中、肩颈部硬、背部软、腰部软、臀部适中、腿部硬,组成第2种调整参数17,依此类推,形成上述多组调整参数17。

本系统包含一肌力/压力检测设备20,实施时该肌力/压力检测设备20相对于该智能床10的多个支撑区块13设有多个检测区块21,每一检测区块21能利用肌力或压力的检测方式,对使用者进行检测,并选定上述多组调整参数17中,至少两组适合的调整参数17,以供该智能床10的控制器16依据该至少两组调整参数17分别调整各气囊14的软硬度;实施时,该肌力/压力检测的方法不限于利用设备来检测,只要是能检测出睡姿时人体肌力/压力的硬件、软件或人为测试皆可实施。

以前述调整参数17为例,经检测后,该使用者较适合的调整参数17为第1、4、5组,于控制器16上选定第1组调整参数17时,该控制器16即可将多个支撑区块13调整为头部软、肩颈部适中、背部软、腰部硬、臀部软、腿部适中,以此类推。

当智能床10根据上述选定至少两组调整参数17中的其中一组调整完成后,使用者在该智能床10上睡眠时,可通过一睡眠检测模块30检测出该使用者在该智能床10的睡眠状态,并输出一睡眠参数31;同理,若智能床10根据上述选定至少两组调整参数17中的另一组调整参数17调整完成后,该睡眠检测模块30即可将相对应的睡眠参数31输出。

实施时,该检测模块30输出的睡眠参数31可通过一连网控制单元40传输到云端服务平台50。由于使用者普遍随身携带的智能手机、智能手表或平板计算机皆具有联网及数据传输能力,因此该连网控制单元40实施时,可以为应用软件(app)的形式安装、建置于智能手机、智能手表或平板计算机上,以方便用户操作,同时也可以利用这些装置供用户以文字、语音输入、指纹辨识或人脸辨识方式登录后操作连网控制单元40,以方便个人身份的识别;当然,该连网控制单元40亦能够以一实体装置来实施,只需具备联网及数据传输能力以及可供使用者操作即可。

此外,该睡眠检测模块30配合上述应用软件的连网控制单元40,其实施时可以设置一与连网控制单元40信号连接的有线或无线传输模块41,以将前述的睡眠参数31传输到连网控制单元40后,通过该连网控制单元40上传到云端服务平台50。

同样的,该智能床10的控制器16亦能够设置一有线或无线传输模块41,该传输模块41信号连接于该连网控制单元40,能将智能床10的标识符11以及使用时的调整参数17通过连网控制单元40上传到云端服务平台50,或者是通过连网控制单元40接收云端服务平台50回传的指令。

该云端服务平台50具有识别管理机制,所述识别管理机制能对不同智能床与使用者识别,并储存不同使用者的调整参数17,实施时包含一识别管理单元51及一分析单元52,其中识别管理单元51可供用户于网控制单元40登录后识别及管理该使用者的调整参数17,而分析单元52则在云端服务平台50取得该睡眠检测模块30的不同睡眠参数31加以比对,以分析出最佳睡眠参数31。

例如,该睡眠参数31包含使用者睡眠时的脑波、呼吸、心跳、血压变化等生理状态,分析单元52即可以根据这些生理状态变化来判断该使用者睡眠时进入深层睡眠阶段的时间,以深层睡眠的时间最长者为最佳睡眠参数31。

当云端服务平台50分析出最佳睡眠参数31后,配合识别管理单元51的用户识别及管理调整参数17功能,即可找出对应于该最佳睡眠参数31时的调整参数17,最后得到该使用者专属的调整参数17后,储存于识别管理单元51。

云端服务平台50筛选出该使用者专属的调整参数17后,能够通过该连网控制单元40回传到该智能床10或其它相同规格的智能床10的控制器16,令智能床10根据该使用者专属的调整参数17调整各支撑区块13的软硬度,如此,不但能针对不同的使用者让智能床精确地调整出最适当的状态,还能够让使用者在不同地点出差或旅游时,利用其专属的调整参数将其它相同规格的智能床快速调整为最舒适的状态。

如图3所示,由以上系统实施方式的说明可知,本发明方法包含下列调整步骤:

(a)设定智能床的调整参数:将智能床的各支撑区块以不同软硬度加以组合为多组不同的调整参数;

(b)选定适合的调整参数:利用肌力/压力检测设备或方法对特定的使用者检测,并且在步骤(a)的多组调整参数中,选定至少两组可能适配的调整参数;

(c)调整智能床的软硬度:令智能床该根据步骤(b)所选定的至少两组调整参数,分别调整其床面上各支撑区块的软硬度;

(d)检测睡眠参数:于该特定使用者在智能床上睡眠时,利用一睡眠检测模块分别检测出用户相对应于不同调整参数时的睡眠参数;

(e)取得专属调整参数:云端服务平台得到不同调整参数以及步骤((d)的睡眠参数后,分析出最佳睡眠参数以及相对应的调整参数,进而取得该使用者专属的调整参数;以及

(f)依专属调整参数调整智能床:由该云端服务平台将该使用者专属的调整参数回传到该智能床或其它相同规格的智能床,令智能床根据该使用者专属的调整参数调整各支撑区块的软硬度。

以上实施例说明及图式仅为举例说明较佳实施方式,并非以此局限本发明的范围;举凡与本发明的系统、步骤特征近似或相雷同者,均应属本发明的创设目的及保护范围之内,谨此声明。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