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872766发布日期:2020-02-08 06:03阅读:126来源:国知局
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电子装置,此电子装置的显示面板上设置有透明切换区域。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各应用显示器在面板开发诉求不外乎寻求窄边框(narrowborder)、高屏占比、高解析度、高色彩饱和度、高对比、省电等。以智能型手机为例,如果要做到高屏占比,现有的技术主要受限于原本须放置于手机上的元件,例如听筒、前置相机、红外线感应器、脸部辨识感应器、环境光感应器、距离感应器、喇叭、实体按键、指纹辨识传感器等,因此需特别保留出这些空间,又或者需以异形面板的方式来达成高屏占比。如何达到高屏占比,为此领域技术人员所关心的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出一种电子装置,利用透明切换区域可以达到更高的屏占比,且不需要采用异形面板。此电子装置包括显示面板与至少一个元件。显示面板包括多个像素并具有透明切换区域,其中至少部分的像素是位于透明切换区域内。上述的元件在显示面板的显示表面的法向量上与透明切换区域至少部分地重叠。透明切换区域内的像素在第一情境时进入透明模式,且透明切换区域内的像素在第二情境时进入显示模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的至少一个元件包括感光元件与非感光元件的至少一个。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的至少一个元件包括相机、脸部辩识感应器、指纹辩识传感器、红外线感应器、环境光感应器、距离感应器、听筒、喇叭、实体按键、或其组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的显示面板为液晶显示面板、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微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或次毫米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的显示面板为液晶显示面板。电子装置还包括背光单元,其设置于至少一个元件与显示面板之间,并且在显示面板的显示表面的法向量上未遮蔽至少一个元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的电子装置还包括导光单元,设置于背光单元与显示面板之间,并且在电子装置的显示表面的法向量上未遮蔽至少一个元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的显示面板为可挠显示面板,其中电子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容纳结构,用以收纳显示面板的一部分。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的电子装置还包括背光单元,此背光单元包含至少一个光源。元件与光源设置于容纳结构上,并且元件与光源不相互重叠。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的电子装置包括两个容纳结构,当两个容纳结构彼此靠近时,显示面板的显示画面区域缩小;而当两个容纳结构彼此远离时,显示面板的显示画面区域变大。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的电子装置为手表,且至少一个元件包括用来显示时间的元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电子装置具有可以提高屏占比的有益效果。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一实施例绘示电子装置的俯视图。

图2是根据一实施例绘示电子装置中部分元件的分解图。

图3a与图3b是根据一实施例绘示电子装置中部分元件的分解图。

图4a与4b是根据一实施例分别绘示电子装置对应图3a与图3b的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5a与5b是根据另一实施例分别绘示电子装置对应图3a与图3b的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6是根据一实施例绘示电子装置中部分元件的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关于本文中所使用的“第一”、“第二”、…等,并非特别指次序或顺位的意思,其仅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元件或操作。

图1是根据一实施例绘示电子装置的俯视图。请参照图1,在此实施例中电子装置100是智能型手机,包含显示面板110与多个元件154,元件154在垂直显示面板110的显示表面的方向上是位在显示面板110的下方,亦可称元件154是设置在显示面板110的背面,换句话说,元件154是位在电子装置100的显示面板110与背盖(未绘示于图1)间。元件154可包含感光元件与非感光元件,例如相机、脸部辩识感应器、指纹辩识传感器、红外线感应器、环境光感应器、距离感应器、听筒、喇叭、实体按键(例如home键)、或其组合,但不以此为限。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电子装置100也可实作为智能手表、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或其他具有显示面板的任意电子装置。显示面板110为透明显示面板,其包含透明基板与多个像素(未绘示于图1),设置在上述透明基板上。显示面板110的显示区域具有透明切换区域112a与非透明切换区域112b,依据不同的情境需要,透明切换区域112a可以进入透明模式或是显示模式。至少一个元件154在显示面板110的显示表面的法向量上与透明切换区域112a至少部分地重叠。透明切换区域112a在显示模式中是用来显示画面,在透明模式中则为至少部分透明,使得使用者可透过透明切换区域112a看到显示面板110下方的至少一个元件154。因此当元件154为感光元件,外界的光线可穿透透明切换区域112a传送至元件154,以使感光元件可对应动作;而当元件154为非感光元件时,使用者可看到元件154的位置与种类,以执行对应的动作。举例来说,当显示面板110显示画面时,包含下列两种情境。在第一情境s1时,透明切换区域112a是进入透明模式,因此可以看到在显示面板110下方的至少一个元件154。而非透明切换区域112b则进入显示模式,以显示画面。在图1中显示面板110上所绘示的斜线是用以表示任意的显示画面,借此表示此时所显示的画面并不会覆盖元件154。在第二情境s2时,透明切换区域112a与非透明切换区域112b是进入显示模式,此时透明切换区域112a所显示的画面会覆盖元件154,借此可以达到较高的屏占比(screen-to-bodyratio)。屏占比可定义为显示面板110的显示区域的面积除以电子装置100的机身外轮廓投影面积后再换算为百分比。藉由本发明,电子装置100的屏占比可大于90%。而当电子装置100的显示面板110为软性显示面板时,因显示面板110的左右额缘可再向内弯折,因此电子装置100的屏占比可大于95%。本发明的电子装置100的屏占比不以上述说明为限。举例来说,元件154包括了感光元件,例如具有影像感测器的相机,当相机被致能要拍摄照片或影片时,透明切换区域112a会进入透明模式,以进行照片或影片的拍摄。另一方面,当相机被禁能关闭时,透明切换区域112a会进入显示模式,以作为显示面板110的显示画面的一部分,因此可以提升屏占比。在其他实施例中,元件154包括了非感光元件,例如听筒,当对方来电时,透明切换区域112a会进入透明模式,使得使用者可以看到在显示面板110下方的听筒,并借以接听来电。另一方面,当通话结束时,透明切换区域112a会进入显示模式,以作为显示面板110的显示画面的一部分,因此可以提升屏占比。此外,图1绘示显示面板110仅具有一个透明切换区域112a,但不以此为限。本发明的显示面板110可包含至少一个透明切换区域112a,且显示面板110的每个透明切换区域112a的下方设置至少一个元件154,在透明切换区域112a进入透明模式时,使用者可以看到位在上述透明切换区域112a下方的至少一个元件154中的至少一个。本发明不限制透明切换区域112a的数量与位置、以及位于每个透明切换区域112a下方的元件154的数量。一般来说,至少一个透明切换区域112a优选是设置在显示面板110的上侧与下侧的其中至少一个,但不以此为限。本发明不限制透明切换区域112a的大小,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10的显示区域皆为可进行透明模式与显示模式切换的透明切换区域112a,而不具有非透明切换区域112b。此外,显示面板110中位在透明切换区域112a中的像素与位在非透明切换区域112b中的像素可为相同工艺同时形成,而当显示面板110显示画面时,电子装置100是透过电路来控制透明切换区域112a中的像素可依据不同情境而进入透明模式或显示模式,而非透明切换区域112b中的像素则维持在显示模式以显示画面。举例来说,整个显示面板110是利用透明显示面板工艺制作完成,使得位在透明切换区域112a中的像素与位在非透明切换区域112b中的像素具有相同结构,并且利用电连接显示面板的电路(例如控制晶片)来控制透明切换区域112a中的像素可依据不同情境而进入透明模式或显示模式,而非透明切换区域112b中的像素则维持在显示模式以显示画面,但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10中位在透明切换区域112a中的像素与位在非透明切换区域112b中的像素可分别形成,并且具有不同的结构。

电子装置100包含至少一个控制电路,当在第一情境s1时,控制电路会控制透明切换区域112a中的像素进入透明模式。举例来说,如果显示面板110为液晶显示面板,则控制电路会控制透明切换区域112a中的像素不显示画面,使得透明切换区域112a中的像素所对应的透光率都为最大(或大于预设值)。如果显示面板110为自发光显示面板,例如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微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micro-leddisplay)或次毫米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mini-leddisplay),则控制电路会控制透明切换区域112a中的像素不发光。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其他方法来达到透明的效果。在第二情境s2时,控制电路会控制透明切换区域112a中的像素进入显示模式。举例来说,如果显示面板110为液晶显示面板,则控制电路会根据所要显示的影像来控制透明切换区域112a中像素的像素电极与共同电极间的电压,使得每个像素可以显示对应的灰阶值。如果显示面板110为自发光显示面板,例如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微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或次毫米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则控制电路会根据所要显示的影像来控制透明切换区域112a中像素的发光强度,借此显示对应的灰阶值。

以下将搭配附图说明电子装置中部分元件的设置。根据显示面板110为非自发光显示面板(例如液晶显示面板)或自发光显示面板(例如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微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或次毫米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显示面板110是否为软性显示面板(或称可挠显示面板)或非软性显示面板(或称非可挠显示面板)等情况,电子装置100可以有不同的结构,以下将分多个实施例分别说明。

图2是根据一实施例绘示电子装置中部分元件的分解图。在图2的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10为液晶显示面板,且为非可挠显示面板。具体来说,电子装置100包括保护盖板120、显示面板110、导光单元130、背光单元140与零组件单元150。保护盖板120的材料可包含玻璃或塑胶,但不以此为限。背光单元140可包含至少一个光源,光源可为发光二极管或其他可提供光线的发光体。导光单元130用来传导背光单元140提供的光线,导光单元130可例如为导光板,但不以此为限。零组件单元150可包含至少一个元件154。从图2可以看出,在显示面板110的显示表面的法向量310上,透明切换区域112a与元件154是至少部分地重叠。

背光单元140是设置于零组件单元150与显示面板110之间,导光单元130是设置于背光单元140与显示面板110之间。透明切换区域112a是对应于导光单元130的区域132以及背光单元140的区域142,换言之,显示面板110的透明切换区域112a、导光单元130的区域132与背光单元140的区域142在法向量310上是彼此重叠。为了避免在透明模式下元件154被遮蔽,导光单元130的区域132与背光单元140的区域142为透明区域,以避免导光单元130与背光单元140遮蔽元件154。举例来说,导光单元130的区域132与背光单元140的区域142分别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开口与至少一个第二开口,第一开口、第二开口、透明切换区域112a与至少一个元件154在法向量310上是彼此重叠,以避免导光单元130与背光单元140遮蔽元件154,但不以此为限。在变化实施例中,图2中的虚线所绘示的区域132与区域142中未设置导光单元130与背光单元140,换句话说,将导光单元130与背光单元140的长度缩小以避免与透明切换区域112a在法向量310上彼此重叠,进而避免导光单元130与背光单元140遮蔽元件154,也就是透明切换区域112a与至少一个元件154在法向量310上是彼此重叠,导光单元130与透明切换区域112a在法向量310上不重叠,且背光单元14与透明切换区域112a在法向量310上不重叠,但不以此为限。综上所述,本发明中的透明切换区域112a与至少一个元件154在法向量310上是至少部分重叠,且导光单元130与背光单元140的透明区域在法向量310上與上述至少一个元件154重叠,或是导光单元130与背光单元140在法向量310上与上述至少一个元件154未重叠,以使上述至少一个元件154未被导光单元130与背光单元140遮蔽,进而使上述至少一个元件154可在透明模式下感光及/或可视。在一些实施例中,导光单元130可以省略。此外,背光单元140可以是直下式或侧光式的背光单元,不论是直下式或侧光式,区域142内并不会设置发光元件。举例来说,如图2所示,当采用侧光式的背光单元140时,则可以在背光单元140的相对两侧分别设置光源144、146,但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光源144、146可不设置在图2所绘示的背光单元140中沿着第一方向d1彼此相对的两侧,而是设置在沿着第二方向d2彼此相对的两侧。此外,当光源为次毫米发光二极管(mini-led)时,背光单元140可为直下式的背光单元。

在上述说明中,是以显示面板110为液晶显示面板,且为非可挠显示面板的实施例说明。而在显示面板110为液晶显示面板,且为可挠显示面板的实施例中,电子装置100可省略导光单元130且优选是采用侧光式的背光单元140,以使电子装置100可弯折,其余部分与上述说明类似,于此不再赘述。此外,在显示面板110为自发光显示面板,例如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微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或次毫米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且为可挠显示面板或非可挠显示面板的实施例中,电子装置100可省略导光单元130与背光单元140,其余部分与上述说明类似,于此不再赘述。

图3a与图3b是根据一实施例绘示电子装置中部分元件的分解图,且图3a与3b分别绘示电子装置缩小与放大,使得显示面板110中显示画面区域的面积对应缩小与放大时的示意图。在图3a与图3b的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10为液晶显示面板,且为可挠显示面板。显示面板110包括了至少一个软性基板,上述的像素是设置于此软性基板上。在图3a与图3b的实施例中是采用侧光式的背光模组140,其中光源144、146是设置在显示面板110的相对两侧,避免影响到显示面板110的弯折。如图3a所示,光源144、146沿着第一方向d1彼此靠近以在部分显示面板110显示画面,而绘示在显示面板110相对两侧的圆弧虚线是表示可将位在显示面板110中相对两侧的未显示画面的部分弯折收纳以缩小电子装置100的体积,因此显示面板110中显示画面区域(显示面板110上所绘示的斜线区域)的面积缩小。如图3b所示,可将显示面板110被弯折收纳的部分拉伸出来,并且光源144、146沿着第一方向d1彼此远离以在显示面板110显示画面,因此显示面板110中显示画面区域(显示面板110上所绘示的斜线区域)的面积变大。在图3a与图3b中显示面板110上所绘示的斜线是用以表示任意的显示画面,借此表示显示面板110中显示画面区域的大小。

图4a与4b是根据一实施例分别绘示电子装置对应图3a与图3b的结构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4a与图4b,电子装置100包括显示面板110、背光单元140、零组件单元150与伸缩机构160,显示面板110为可挠显示面板,背光单元140包括光源144、146,零组件单元150包括元件154,伸缩机构160包括两个容纳结构160a、160b,容纳结构160a、160b彼此相对且可依据电子装置100的使用状态而沿着第一方向d1彼此靠近或远离。在此实施例中容纳结构160a、160b是设计为圆弧型,但不以此为限。如图4a所示,当容纳结构160a、160b沿着第一方向d1彼此靠近时,部分显示面板110会卷入容纳结构160a、160b中,而未收纳至容纳结构160a、160b中的至少部分显示面板110则用来显示画面,因此显示面板110中显示画面区域的面积缩小。如图4b所示,当容纳结构160a、160b沿着第一方向d1彼此远离时,容纳结构160a、160b中的至少部分显示面板110会被拉伸出来,使得显示面板110中显示画面区域的面积变大。举例来说,每个容纳结构160a、160b可包括一个卷轴(图4a与图4b未绘示),两个卷轴分别耦接显示面板110的相对两端,以在容纳结构160a、160b沿着第一方向d1彼此靠近或远离时分别将部分显示面板110卷入容纳结构160a、160b中或从容纳结构160a、160b中被拉伸出来。举例来说,容纳结构160a、160b沿着第一方向d1彼此靠近时,容纳结构160a、160b中的卷轴分别逆时钟与顺时钟旋转,以将部分显示面板110卷入容纳结构160中。而当容纳结构160a、160b沿着第一方向d1彼此远离时,容纳结构160a、160b中的卷轴分别顺时钟与逆时钟旋转,以将容纳结构160a、160b中的至少部分显示面板110由容纳结构160a、160b中拉伸出来。但本发明中显示面板110卷入容纳结构160a、160b中以及从容纳结构160a、160b中被拉伸出来的方式不以此为限。

图5a与5b是根据另一实施例分别绘示电子装置对应图3a与图3b的结构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5a与图5b,电子装置100包括显示面板110、背光单元140、零组件单元150与伸缩机构170,显示面板110为可挠显示面板,背光单元140包括光源144、146,零组件单元150包括元件154,伸缩机构170包括两个容纳结构170a、170b,容纳结构170a、170b彼此相对且可依据电子装置100的使用状态而沿着第一方向d1彼此靠近或远离。在图5a与图5b中,容纳结构170a、170b是设计为方形,但不以此为限。如图5a所示,当容纳结构170a、170b沿着第一方向d1彼此靠近时,部分显示面板110会片状弯折收纳至容纳结构170a、170b中,因此显示面板110中显示画面区域的面积缩小。如图5b所示,当容纳结构170a、170b沿着第一方向d1彼此远离时,容纳结构170a、170b中的至少部分显示面板110会被拉伸出来,因此显示面板110中显示画面区域的面积变大。

值得注意的是,元件154与光源144是设置在容纳结构160a(或170a)上且在法向量310上彼此不重叠,而光源146是设置在容纳结构160b(或170b)上。如此一来,光源144、146并不会遮蔽元件154。此外,当容纳结构160a、160b(或170a、170b)沿着第一方向d1彼此靠近或远离,使得显示面板110的可视面积缩小或变大时,因为元件154与光源144是设置在容纳结构160a(或170a)上且彼此间的相对位置固定,因此光源144不会遮蔽元件154,使用者还是可以在透明模式下看到元件154及/或元件154可在透明模式下感光,同时光源144、146可以提供适当的光线,不会因为显示面板110中显示画面的区域缩小或放大而影响显示效果。在图4a至图5b的实施例中,电子装置100包含两个容纳结构160a、160b或170a、170b,但不以此为限。在变化实施例中,电子装置100可包含一个容纳结构,元件与光源是设置在上述容纳结构上且在法向量310上彼此不重叠,且上述容纳结构可收纳显示面板110的一部分。当部分显示面板110卷入上述容纳结构中,显示面板110中显示画面区域的面积缩小;而当上述容纳结构中的至少部分显示面板110被拉伸出来,显示面板110中显示画面区域的面积变大。此外,图3a至图5b的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110是以可挠液晶显示面板为例,但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10可为可挠自发光显示面板,例如可挠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可挠微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或可挠次毫米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并且电子装置100可省略设置光源144、146。

图6是根据一实施例绘示电子装置中部分元件的分解图。在此实施例中,电子装置100是实作为智能型手表,电子装置100包括显示面板110与零组件单元150。在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10可以为可挠或非可挠的非自发光显示面板(例如液晶显示面板)或自发光显示面板(例如可挠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可挠微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或可挠次毫米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其透明切换区域112a涵盖了显示面板110上预设比例的面积,而零组件单元150可显示时间,其包括用来显示时间的多个元件154例如指针与数字,但本发明中显示面板110、零组件单元150与元件154的种类不以此为限。在本发明中,零组件单元150可包括用来显示时间的符号、数字与指针的至少一者,但不以此为限。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装置100还包括背光单元。举例来说,背光单元包括多个光源,排列成圆形并且设置在显示面板110的周围,但不以此为限。在图6的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10的形状为非矩形(例如为圆形或椭圆形),但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变化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10的形状可为矩形或方形。当电子装置100的透明切换区域112a在透明模式时,使用者可以看到位于显示面板110下方的指针与数字,而在显示模式时可以看到显示面板110显示的图案。

根据以上揭示内容,透明切换区域112a在不同的实施例中可以根据需要而有不同的面积、形状与位置,甚至在显示面板上可以设置多个透明切换区域112a,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例。

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例说明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所界定的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